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4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四四卷)  2001/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44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河神長行第六句:

【無熱淨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涼善根解脫門。】

菩薩的名號都是教學,表法的義趣我們一定要明瞭。『無熱』,「熱」是煩惱,沒有煩惱才能夠得清淨光明;清淨是定,光明是慧,定、慧。他所得的法門是『普示一切』,這樣的字句我們看得非常之多,出現得多就是說明它很重要。如果它不是非常重要,佛不可能多次的宣說,多次宣說意義很深,讓你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讀一遍之後,當然你不能完全記住,但是重複遍數多的經文你一定會記得很牢,世尊用這種方法加強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學生悟入的機會,這個用意我們要懂得。由此可知,我們怎樣把自私自利斷掉了。我相信許許多多的同學都很樂意放下自私自利,它就是放不下!這個事情的確是困難,佛在小乘經論裡面有個比喻,這是破我執,破我執的難度,佛講瀑流,瀑流是我們今天講的瀑布,這個瀑布多大?四十里,四十里這麼大的瀑布,你能夠把它一下堵住叫它不流,你就想這要用多大的力量!佛說我們凡夫要破我執,那個難度就像這樣。在大乘法裡面,它有特別的善巧方便。我們知道我執不破就不能夠入佛門,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學佛難,實在講也真的就在此地。

我執裡頭頭一個是身見,一切眾生都把身當作我,這個觀念怎麼能夠把它換過來?大乘佛法的方便是「普示一切」,這個方法妙,那就是說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不要想我。「我要吃了」,我們這個念頭轉一轉,這世間所有一切眾生有沒有得吃?「我要穿了」,我想想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有沒有衣服穿?從這個地方把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決定是想一切眾生,至少你要想到我們現在地球上生存的這些眾生。華嚴會上的佛菩薩境界廣,他們起心動念是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法身菩薩。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斤斤計較著自己,我們這一生,無論你怎麼樣勇猛精進,你所學的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佛法殊勝的境界與你不相干,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做一個轉變。所以這樣的句子,在一切經論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佛是用無數次的提示,知道我們凡夫業障深重,說一遍、兩遍、十遍、百遍、千遍,記不住,記不住不就等於白說了?所以千遍萬遍的重複,這是恩德,這是慈悲,希望我們記住,念念都是一切眾生。

我們今天所作所為都是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所以,他所示現的就是名號講的,他所示現的沒有煩惱,心地清淨,真誠、清淨、平等,這是「無熱」的意思。『淨光』,那就是正覺所顯示的。下面「普示」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怎麼能做到普示?我們學佛把總綱領抓到了。如果我們心地不真誠,對人對事對物還夾雜著虛偽,那個虛偽是熱惱、是煩惱、是業障。我們還會被外面境界所污染,眼見色被色污染;你在色相裡面生起貪愛,你被污染了,生起厭惡你也被污染;換句話說,外面境界你這一接觸你就動心,起心動念,引起自己的好惡,引起自己的貪瞋痴慢就被污染了,你的心就不清淨,那個不清淨就是熱惱、煩惱。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是什麼樣的身分不一定,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所以你仔細去觀察,你去看,即使是一個在家人,你要看他的心行與經上所講的相應,那就是菩薩示現,他真正在效法佛菩薩、學習佛菩薩,這是真正學佛的人,佛菩薩的境界就在他心行展現出來了。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展現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了之後自然就覺悟了,曉得我自己心行錯誤,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正確的、是對的。如果我們有這個感發,有這個感想、有這個發現,我們就學到東西,當然回頭。回頭是岸,岸是什麼?岸是佛道、菩薩道,我們從三途六道裡面回頭了,我們行菩薩道,我們行佛道。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這個科目是『清涼善根』,善根每一個眾生都有,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我們的善根不見了、失掉了?我們善根到底到哪裡去了?說老實話善根還在,不過是你的善根被污染、被蒙蔽,變成一個作惡的根源了。由此可知,善根跟不善根是一個根,不是兩個根。覺悟了就是善根,迷惑了就是做一切惡的根源。用佛法的術語來說,覺悟了就是戒定慧,迷惑了就是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即是戒定慧,這佛在經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最有價值的、最有意義的是什麼?是覺悟,不能不覺悟,我們天天要求覺悟。三皈頭一條,「皈依佛」是什麼意思?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佛是自性覺,不是在外頭,所以佛法叫「內學」。在外面學那是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不是說其他宗教。現在很多人說外道是別的宗教,佛教之外所有宗教叫外道,這錯了,你把佛經裡頭「外道」這兩個字的意思錯會了。經上「外道」的意思是講心外求法,如果我們也在心外求法,自己就是外道。佛法在哪裡?佛法在自性之中,要向自性裡面去求,所以稱之為「內學」。懂得向內去求,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人是佛門裡面真正修行人,是真佛弟子。

我們要把自己的善根發掘出來,善根也就是真性,也就是真心,永遠沒有煩惱,永遠沒有污染,永遠沒有波動;沒有污染是清淨的,沒有波動是平等的。《無量壽經》的經題是「清淨平等覺」,那是真性,那是真正的善根。諸佛如來為我們展現出來了,我們要能夠體會得。你能體會得到,你才知道怎樣去學習,如何去修,使我們「清涼善根」、清淨平等善根能夠現前。不但自受用圓滿,也能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回頭是岸,知道所有一切煩惱、業障、習氣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就沒有了,真的是「覺後空空無大千」。第七句:

【普生歡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慳著解脫門。】

菩薩教我們布施,布施能生大歡喜,我們佛家常講「法喜充滿」,經文裡面我們常常念到「常生歡喜心」。歡喜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歡喜布施。菩薩的德號是『普生歡喜』,沒有一樣不歡喜。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是一個歡喜心、歡喜的行,那我們一定能聯想到這個人身心健康。人為什麼會衰老?得不到法喜。中國古老諺語常講「憂能使人老」,他憂慮多,他煩惱多,現在的話講他壓力很重,自然他就衰老。如果一個人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沒有憂慮,沒有貪瞋痴慢,沒有牽掛,沒有壓力,他就不容易衰老。他的生活必定與自然相應,這個「自然」是什麼?佛經裡面講的法性,與性德相應。凡是與性德相應,必然的現象是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必然的現象。眾生何以有老病死?現在我們明白了,他有憂患、他有煩惱。我們用最通俗的話來講,他自私自利,他有名聞利養,他要貪圖五欲六塵享受,他常常起貪瞋痴慢,所以他有生老病死,這是生老病死真正的業因。

佛跟我們講八苦,八苦最後一條「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就是這個意思。心裡頭煩,心裡面憂慮,心有牽掛,都是屬於五陰熾盛。佛那「熾盛」兩個字形容得好,所以他有前面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他有這些苦。什麼時候覺悟了,像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他苦都沒有了,生老病死沒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生老病死就沒有了,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佛,經典是佛陀的教科書,這些課本我們要細讀深思、深解義趣、依教奉行,那我們就得利益,殊勝的功德利益分分自得。

這個法門從哪裡下手?菩薩在此地教我們『修行具足施』,「具足」是圓滿沒有欠缺,樣樣都要布施。千萬不要有個錯誤的思想,「我現在福報很小,財物不多,等我將來發了財再來布施、等我將來有福報才來布施。」你永遠不會發財,你也永遠沒有福報。真正覺悟的人,現在就幹!我有一塊錢,我這一塊錢就布施掉,佛說這個功德是圓滿的,為什麼?你全部的財產都拿出來了,你得的福報是圓滿的。我現在對於世出世間法只懂這麼一點點,我就把這一點點誠誠懇懇、熱心去教導別人,這是法布施。千萬不要認為我現在還不行,讓我多學一點,等我學到能夠教別人了,我一定去幹。你這一生沒指望了,為什麼?學無止境,你到哪一天才覺得我可以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所以你就變成吝法,你不懂得修法布施,你的智慧不開。

世間人所希求的財富,財富的因是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能起貪心。如果這個財多了,你就起貪心,那就錯了,你就墮落了。不管我財富多少,統統拿來布施,自己心地毫無牽掛,乾淨俐落。少,我少點布施,多,多點布施;沒有財,我當然沒有財力布施,看到別人修財布施,歡喜讚歎,也等於是自己布施。佛法我懂一句,我就把這一句告訴人;什麼都不懂,我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就把這一句布施給一切眾生,見到一切人我合掌:「阿彌陀佛」,法布施!誠誠懇懇、恭恭敬敬,這個人將來開智慧,法布施的果報是智慧。

看到需要幫助的人,趕快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叫無畏布施。尤其是老人、生病的人、身體不健康的人,我們隨時隨地會遇到。尤其住在都市,常常過馬路,看到人行動不方便,扶他一把,這叫無畏布施。如果自己有能力,看到很多窮苦的病人,我們幫助他一點醫藥費,幫他治病,希望他早一天恢復健康,這是屬於無畏布施。當然,你要更能契入,你會發心選擇素食,為什麼?不食眾生肉,不跟眾生結惡緣,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我不再傷害眾生,不僅僅是養自己的慈悲心,而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這三種施,在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了趕緊要做,沒有一絲毫猶豫,盡心盡力去做,你得的果報就是圓滿的。三種施裡面,特別是法布施,佛在一切經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諸位常常念的《金剛經》、《普賢行願品》,經裡面講得很明顯,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講財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佛用這種方式突顯法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法布施是把佛法介紹給大眾,這個介紹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誠意,至誠感通。你沒有真誠的心,這個功德做得不圓滿。如果摻雜著有私心在裡頭、不善的心,什麼是不善的心?為名,我講經說法我知名度高;為利,供養多,聽眾給我供養;為求恭敬,大家對我恭敬,尊重我。有這一點點意思在裡頭,就把你自己修學的功德破壞了,你得到的福報、你得到的智慧很淺很少。

修這三種布施一無所求,絕不希求果報,但是果報自然會來,為什麼?你種因,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所以果報一定會來。果報來了之後要記住,決定不可以貪著,一貪著就變成病,那個果報就害了你。果報現前來幹什麼?是來幫助你、擴大你行善,不是別的,不是叫你享受的,是叫你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幫助的面更廣,幫助的時間更長,真正的義趣在此地。決不是讓你有好的果報的享受,你要這麼想,不能說不對,不能說全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總得要懂,總得要明瞭。

菩薩行門要是總歸納用一個字來說明,就是「施」。佛教菩薩的修學綱領就是六度、四攝。六度頭一條,「布施」,四攝法頭一句也是「布施」,所以布施是菩薩行的總綱領。這一個總綱領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大家能夠很容易體會到的,為一切眾生服務,全心全力。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務必要盡心盡力、毫無保留,這個人就是菩薩;做到圓滿,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由此可知,凡跟聖的差別在哪裡?「聖」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凡」是為自己利益的,於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他不做。聖人恰恰相反,於自己有利益的事情他不做,於眾生有利益的事情他拼命去做,凡跟聖的差別就在此地。聖人的果報是一真法界、四聖法界;凡夫的果報是六道三途,一切都是為自私自利,六道三途!這些道理在《華嚴經》裡面要重複無數遍,讓我們有非常深刻的概念。概念深了,你自自然然會很認真的去思考,「佛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說得這麼多?」再仔細觀察佛菩薩的行持,慢慢自己就體會到了、就覺悟了。你也會發心效法佛菩薩,遠離自私自利,真正肯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不求任何回報。這樣『令一切眾生永離慳著』,「慳」是貪慳,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著」是執著,這是根本煩惱,貪瞋痴。第八句:

【廣德勝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歡喜福田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是『廣德勝幢』,我們要想積累大功大德,那你就得好好的向菩薩學習。「勝」是殊勝,「幢」是高顯的意思,他殊勝的功德太高、太大、太明顯了,這兩個字是形容大德、廣德。他修的是什麼?這個「修」,我們換個話說,他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項目是什麼?在這個世間從事於種種行業,那都是手段,是方法、是手段,用種種方法手段把他服務的項目做得圓圓滿滿,他服務的項目是『作一切歡喜福田』,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歡喜。眾生怎麼樣歡喜?眾生得福就歡喜,眾生要得災禍就憂愁了。像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自從九月十一號紐約世貿大廈被恐怖分子炸毀這一天開始,可以說舉世之人都人心惶惶,特別是美國跟加拿大的居民,他們非常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有意外的災難降臨,身心都不安穩,生活在恐怖當中,他哪有歡喜?

由此可知,「令一切眾生歡喜」我們要怎麼做?要修福。要修福,頭一個條件就要認識福田,真正的福田在哪裡?佛在經上為我們略說三種福田,第一個是「恩田」,儒佛都教導我們知恩報恩。對我們有恩惠的人,那是我們種福之田,父母是恩田,老師教導我們,是我們的恩人,老師是恩田。再其次,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一些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或者是長官幫助我們,這些人對我們也是有恩德。然後我們想到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才真正體會到一切眾生於我都有恩德。所以你要不知道恩德,你就找不到恩田在哪裡。我們怎樣去報答?你報答就是種福,種的福看你的心行,你的心量大、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清淨平等,那你種的福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稱讚不盡,你種的福太大了。如果你心量很小,眼光短淺,你就是修再大的福,你得的果報少。像這些道理,希望諸位多讀《了凡四訓》,你就能夠深深體會到怎樣去種福。

第二種「敬田」,敬是恭敬,專指三寶。三寶住世教化眾生,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對三寶要恭敬,所以這叫敬田。第三種叫「悲田」,悲田是對一切苦難眾生,鰥寡孤獨,也包括一些殘障人士,我們要有慈悲心對待他、憐憫心對待他,全心全力去照顧他、去幫助他。這是福田,三種福田。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種無量無邊的大福。這個大福不是自己享受,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居住在地球上的這些眾生,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學習,認真努力去做。

清涼大師的註解註得好,「行福契實」,修福要真實,這個「實」是真實的道理,真實的思想,決定沒有虛偽,「故見無不欣」,也就是人家見到,他真正能生歡喜心,這就叫『廣德』。

第九句:

【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雜染者清淨,瞋毒者歡喜解脫門。】

這個法門,我們今天讀到,深深感到確實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的法門。今天世間為什麼會有恐怖分子?我們知道他們有嚴重的瞋毒。而這個瞋毒又是如何造成的?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雜染,真正是把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了。現在的問題是怎麼樣把雜染變成清淨,把瞋毒化成歡喜,這是大學問、這是大功德。化解的方法就是菩薩的德號『光照普世』,「光」是智慧之光,所以解決現前種種混亂不安要靠什麼?靠真實智慧。智慧跟世間的聰明不相同,我們要有能力辨別。世間人有世智辯聰而沒有智慧。智慧跟聰明差別在什麼地方?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智慧是從定生的,整個佛法就是智慧的教學。佛教給我們「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從戒定生起的那種聰明就叫智慧,真實智慧;沒有戒定做基礎的這種聰明,佛叫它做世智辯聰,這個聰明的根不一樣,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

真實的智慧是無私的、是無我的;世智辯聰是有私心的,是自私自利的,差別就在此地。所以具足智慧的人必定有大慈悲心,必定是想幫助這個世間所有苦難眾生,這個人是有真智慧、有真慈悲。而世智辯聰,他只求自利,與他有利害關係的人,他也可以幫助一部分人,他沒有平等心,他不能夠無條件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無條件的去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觀察。「光照普世」,「普」裡面就包括真誠、清淨、平等,才能做到普;「世」是世間,這個範圍大。世間包括佛經上所講的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這三種世間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稱三種世間。

佛菩薩的智慧光明平等普照,我們常講的「佛光普照」。怎麼個照法?如何落實?這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知道的,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教育的問題,「光照世間」是要用真實智慧教化世間眾生。這個範圍剛才說過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佛菩薩教化的對象。教化的目的鎖定在令十法界一切眾生,雜染的回歸到清淨,瞋毒的回歸到歡喜。在這裡我們要了解,這是個綱領,雜染、瞋毒是違背性德,清淨、歡喜是相應性德,這就是教我們在現前的社會,我們要以哪一個科目為第一優先?佛在這部經上跟我們說出來了,這事要第一優先,現在趕快去做,務必使這個教育落實在家庭、學校、社會、宗教,我們常講的四種教育。總的來說,這個教育是聖賢的教誨,為什麼?只有聖賢才具足真實智慧,他才是「光照普世」,他沒有私心,他只有愛心,他的心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正覺的、是慈悲的。我們要選擇老師,要選擇這樣的老師。我們要選擇教材,要這樣的老師為我們編出來的教材,這個教材必然也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才能夠化雜染為清淨,才能夠化瞋毒為歡喜。這種教育要從兒童開始,家庭教育。教材是什麼?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總方向、總綱領。掌握到這個總綱領,然後再按照學生的程度、當前的需要,再去分科目。我們知道《華嚴》是總綱,三藏十二分教就是科目,這裡面有大單元、有小單元。目前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們要選擇哪一個單元?

我在早年的時候追隨李炳南老師,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我跟他學的第一部佛經,這是小乘經,經文不長,我這五十年中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部經應當是我們入門第一個單元,最初要學習的。而近代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值得我們留意。這是近代人,許多同修都知道,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來拯救我們今天的劫難。他教我們什麼?第一個《了凡四訓》,第二部《感應篇彙編》,第三部《安士全書》,老法師一生極力提倡。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個時候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他們兩個人邀請的,我在香港住了四個月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前面兩個月在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的,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道場講的,跟香港這裡結了法緣。在中華圖書館,我有機會見到圖書館收藏蘇州「弘化社」出版的經論善書。

弘化社是印光大師辦的,他老人家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全部拿出來做為弘化社的基金,專門印經布施,專門做法布施。印經需要錢,錢是財布施,眾生讀這些經書善書得利益,知道回頭、知道斷惡向善,是無畏布施,他老人家這個方法把三種布施圓圓滿滿的教給我們,於是我也學會了。他印的書雖然多,但是數量上這三種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我看版權頁,每一版至少兩萬冊,多的有十萬冊,印了多少版?三、四十版,我真是嚇呆了。其他經論沒有這麼多,每一版一千冊、兩千冊,看看大概是第五版、第六版,數量相差懸殊很大。於是我就很認真的去思惟老法師為什麼這樣做?這三樣東西不是佛經,用這麼多的錢、印這麼多的數量,到底為什麼?我想了很久,於是才恍然大悟,挽救現在的劫難。

現在人跟他講大道理來不及了,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幫助他回頭,那只有一個方法,讓他真正了解因果報應的道理跟事實真相。如果世間人真正明白因果的道理,知道因果報應事實真相,他起心動念自然就收斂。印光大師真正是苦口婆心,辦了這麼一樁大事,我明白了。老法師走了,我有責任、有使命踏著老法師的足跡,要把這一樁事情發揚光大,所以我也不遺餘力的宣揚這三種善書。現在世間眾生愚迷程度愈來愈深,人數愈來愈多了,麻煩大了!不善的果報似乎就在眼前,所以東西方的預言,基督教跟《古蘭經》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我似乎看到了。如何挽救?還是印光大師教導的這個方法。可是災難就在眉睫,我們怎麼樣去幫助苦難眾生?這才想到高科技,我們必須要用衛星電視、要用網際網路來傳播,宣揚聖賢的正法,「光照普世」,把所有的力量都做這樁事業,希望能夠挽回劫運。

我們今天盡量尋求機會,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希望我們將來有一條衛星電視的頻道。如果有一條頻道,二十四小時都是屬於我們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個頻道,二十四小時不斷的來播放聖賢的教誨,全世界人都能夠收看得到,這個功德就大了。我們要把人力、財力、物力集中起來搞這樁事情。我們不為自己,我們為一切苦難眾生,特別是宣揚印光法師所提倡的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首先台灣有幾位居士發心,有位郭居士發心把《了凡四訓》做成電視連續劇兩集,我們看到這個光碟,兩片兩個小時,我看了非常歡喜,我們要大量的去流通,這就是光照世間。一定要多看。我過去常常勸學佛的同修,你想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了凡四訓》。怎麼個學法?把《了凡四訓》先看三百遍,我的要求。每天看一遍,看一年,一年當中只看這一樣東西,你就有根,你就會轉雜染為清淨,你就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你要沒有一年的時間、沒有三百遍的功夫,你很難回頭,你不容易覺悟。

所以這是古人教導我們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年三百遍的功夫,你什麼都談不上,這叫真修行,真正是自度度他。現在這個拍成電視連續劇,好!你讀經本覺得有困難,你就看這兩片,每天看一遍,你看一年,不要換其他東西,專門看這個,其他東西都不要看,行!你這一年根基打下去了。然後你再學《感應篇》,《感應篇》是善惡標準,如何斷惡,如何修善,標準就在《感應篇》裡面。《感應篇彙編》我們也有意思把它編成電視劇,用這個手段達到教學的目的。

第三部書《安士全書》,《安士全書》裡面有四個單元,第一個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它的分量比《感應篇》少一半,只有七百多個字,《感應篇》有一千三百多個字,都是善惡標準,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從這裡下手。然後有兩篇特別細說,一個是《萬善先資》,戒殺,就是此地講的轉瞋毒為歡喜,殺生是瞋毒。另外一種是《慾海回狂》,是講淫欲、邪淫的果報,那是轉雜染為清淨。最後一篇《西歸直指》,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印祖用這三樣東西,一生大力的在推動、在弘揚,我們一定要把這三樣東西趕快做成連續劇、做成連續劇光碟。所以這一次我們台灣影視界的陳麗麗居士來看我,他們想最近拍「地藏王」,中國大陸影劇界也想拍「地藏王」,好事情!都是弘揚因果報應,這裡面有道理、有事實真相,勸人回頭是岸。

所以今天弘法利生,說老實話,不是在講堂、不是在講台上了,應當走向高度的藝術,佛法的弘揚自古以來就是用藝術、用表法。現代有這些科學技術,我們要善用它,我們要利用這些工具、最好的工具來挽救劫運。所以藝術的教學,佛跟儒都重視,所謂是「寓教於樂」。文藝的教學,孔老夫子制定一個標準,也就是文藝的總方向、文藝的總路線,夫子只說一句話:「思無邪」。我們表演的內容,一定要令一切觀眾,不會看了、聽了之後生起邪知邪見,這是文藝教學的總方向、總綱領。印祖為我們提示得更清楚、更鮮明,讓我們接觸,聽了看了知道善因善果,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受惡報,這是印祖給我們訂的總綱領、總原則。話雖然不一樣,意思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他說得更清楚、更明白。

雜染是愚痴,瞋毒是地獄的業因,愚痴是畜生的業因。如果我們沒有方法幫助他、教化他,這些眾生,眼看著現在是個人的樣子、是個人的形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的「是人是非人」,現在看他是個人的樣子,轉眼之間他就到畜生、餓鬼、地獄去了,他不是人。他的心、他的言語、他的行為是惡道,不是人,你說這個多可怕!佛在經典裡面講得這麼清楚,我們讀了寒毛直豎,讀到這些經文真是全身在發抖。我們自己覺悟、自己回頭,如何去幫助別人、幫助世間廣大的眾生?這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做的一樁大事業,不是小事。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為眾生、為世界,我們決定不求毫分自己的利益。

今天我們讀這一段經文,感受實在很深很深,如果世間人不覺悟,都懷瞋恚心,冤冤相報,那還得了嗎?冤冤相報,禍害延到後世,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決不是報復這個問題能解決,不能解決!一定要用聖賢教誨,讓自他兩方面都覺悟。冤家宜解不宜結。只有聖賢教誨,大家才心服口服,才能化解怨懟,冤仇跟敵對。化解之後,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信賴、互助合作,這個世間才有和平。彼此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把這個世間轉變成諸佛的淨土,把這個世間轉變成天堂。這在我們一念之間,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勤苦努力去工作。第十句:

【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入解脫海,恆受具足樂解脫門。】

這一段是不能缺少的,為什麼?要缺少這一段,智慧慈悲就不圓滿,有這一段那就圓滿了。『海德光明』這個德號,「海」是形容深廣無際,這個大德之深之廣,廣是遍虛空法界,深是貫過去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聖賢的大德真是像佛在經上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主河神的德號,這就是他教導我們的宗旨。

他教學的單元,『能令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跟他德號相應,「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是「一切眾生」。都能夠『入解脫海』,「解脫」是佛經上講的究竟涅槃。「解」是解除,解除煩惱,解除繫縛,這個煩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如果我們解除了見思煩惱,就脫離六道輪迴,這個「脫」是脫離果報,六道輪迴就脫離了。解除塵沙煩惱就脫離四聖法界,四聖加六道叫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只要把塵沙煩惱解除了,你就脫離十法界。最後再把無明煩惱解除了,你就圓成佛道,證得究竟的果位。「解脫」兩個字含這麼多意思在,所以你要懂得解是什麼、脫是什麼,解脫之後你得到的是什麼。如果說解脫了見思、六道,你得到的是什麼?正覺,你得到正覺。如果再進一步,你解脫了塵沙煩惱,脫離十法界,你得到的是什麼?正等正覺。如果解除了無明煩惱,脫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繫縛,你得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果報、果德,這句話在經典裡面非常之多,學佛的同修都念得很熟。它是梵文,為什麼不翻譯?「尊重不翻」,它是可以翻的,為了尊重它,所以音譯,不把它翻成中文。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它是很好翻的,果德!這樣才叫做圓滿。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解的是「總收萬善,令會涅槃」。用「海」比喻作智慧,智海,所以他的德號叫「海德光明」。註得雖然不多,意思很圓滿。由此可知,「海德光明」的教誨就是諸佛如來圓滿的教誨。「總收萬善」,一個善法都不漏,幫助我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十句,它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錯亂的。後後勝於前前,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就像蓋大樓一樣,十層大樓,第十層一定包括底下九層。下面這一層不包括上面,上面那一層一定包括下面,為什麼?依它而起的。這是一個說法,但是在《華嚴》教義裡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圓融的,正是清涼大師所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從一到十這是次第,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所以就《華嚴》教義上來說,任何一條都具足其他的九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意思才叫大圓滿,才是與性德圓滿的相應。如果一條不能具足一切,這不是性德。性德決定是圓融的,決定是圓含一切,圓滿包含一切。

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是一,它怎麼會不圓融?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枝葉繁茂,它是一個根生的。所以樹上任何一片葉、任何一個枝條都是整個大樹的一部分、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是圓滿的。缺了一片葉、缺了一個枝它就不圓滿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如果有這個認知,這個人解悟了。他真的是這個認知,他一點都不懷疑,但是他得不到佛法的受用,為什麼?他沒有契入,就是他沒有證得。要契入這個境界、證得,你才得真實受用,也就是你才過真正佛菩薩的生活,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沒有證得、沒有契入,雖然能夠理解,你能說,不是你自己境界,你得不到真實受用。這個理與事我們總得要清楚、要明瞭。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2:1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1:02: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74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