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4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四三卷)  2001/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43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河神長行十法:

【復次普發迅流主河神,得普雨無邊法雨解脫門。】

河神、海神都是屬於龍王這一類,在中國民間統稱為龍王,所以龍王不是一個人。龍王也很複雜,權位大小差別很懸殊。龍「行成雨法」,這是從表法義趣上來說。雨是大地所有生物不能缺少的,但是雨量要適中,雨水太多或者太少都會造成災害。雨水太多造成水災,許許多多的農作物、樹木花草都被淹沒,乃至於動物也逃不過劫難;如果雨水太少就變成乾旱,所以一定要適中。正像四天王裡面持國天王所顯示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得其中道,不過分也不會不及,所謂是恰到好處,眾生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河神在此地所表的,『普雨無邊法雨』,這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弘法利生。眾生無邊,根性不相同,絕對不是一種法門能夠普度一切眾生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就是用念佛法門來說,念佛法門裡面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方法。就是這一句佛號這麼簡單,不加「南無」,阿彌陀佛四個字你說多簡單,可是念的有種種聲調不一樣,快慢節奏不一樣。有些眾生喜歡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非常快速,他用這個方法得受用,能夠伏他的煩惱;有些眾生厭惡這個方法,他念的節奏非常緩慢,四個字拉很長的時間,他能得受用。由此可知,就是這麼四個字,仔細去辨別,也分幾十種之多。一定要契合眾生的根機,他就得利益;不契眾生根機,他生煩惱。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所以佛菩薩說法,理機雙契,「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講經說法也不例外,聽眾很多,尤其我們講經不同於學校上課。學校上課,大致上學生程度都相當整齊,雖有懸殊,差別不太大,同一個班級,年齡也差不多,好教;講經教學,我們一般學講演的時候,這叫大講座,為什麼?聽眾根機不相同,佛在經典上常說上中下三根。如何能夠講得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那你的教學成功了。這是一樁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他必須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個,他有真實的智慧;第二個,他有神通觀機;第三個,他有善巧方便。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他就做不到。講經的課堂裡面,有上上根性的人,也有下下根性的人,甚至於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還有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我們一般人講的有菩薩、有聲聞緣覺、有天地鬼神,這個差別太大了。如何能令這些眾生個個都得利益,那就要靠講經這位法師了。

說實在話,不要說在今天具足這種能力的人少了,不但說少,我們可以肯定說一句:沒有了。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沒有了,我們怎麼個講法?往年我學教的時候,我的老師教給我,只有用「至誠感通」,這個方法很有道理。真誠、真誠的心,上能夠跟諸佛菩薩感通,下能夠跟三途惡道眾生感通,真誠到極處,不能夾雜絲毫不誠;夾雜著絲毫不誠,我們感應效應就沒有了。要想得到感應,沒有其他的法子。我們希求佛菩薩對我們加持,加持也不外乎這三個方面,第一個對我們智慧加持,第二個對我們觀機加持,第三個對我們善巧方便加持,唯有真誠到極處,自然就起這種感應。這是現代發心學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的大德,無論在家出家,無論是男眾女眾不可以不知道的。

至誠心要培養,不是說到講台上臨時我想發這個心,那發不出來的。在哪裡培養?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在工作裡面培養,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培養。換句話說,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決定不自欺,這比什麼都重要。不欺人,我在講席當中常說,欺人的人是必定自欺。先自欺,而後他再欺人。如果不自欺的人,他決定不可能欺騙人。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真實功夫,這就是古大德講的實學,實實在在的學。

所以我自己學佛這五十多年,我在講台上講經,今年是四十三年了,沒有中斷過。我總結諸佛菩薩的教誨,寫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的心要落實在這十個字裡面,這十個字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用這個心生活,用這種心工作,用這種心處事待人接物。後面這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完全落實在事相上,自自然然所表現出來的,一絲毫沒有勉強。什麼叫看破?看破就是對於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叫看破,看清楚了。一切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會放下。放下什麼?要依本經佛陀教誨來講,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

這個話大家聽了好像是懂得了,其實未必然也。因此我們不能不變通,換一個講法,換一個講法實在講,沒有經典裡面講得這麼樣的圓滿。我換一個講法講得比它囉嗦,但是確實是降一等,為什麼?不降一等,我們無從下手。所以我教初學的同修們,放下「自私自利」,這個大家好懂,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講了十六個字,佛只講六個字,妄想分別執著,我講十六個字。十六個字,實在講沒有佛講得那麼圓滿,但是我說的這十六個字是入門。你真的把這十六個字都落實了,恭喜你,你學佛入佛門了,佛法是個學校,你註冊上學了。你上的是哪個班?小學一年級。假如這十六個字你沒有做到,那給你說,你沒有入門,一年級這個班也沒有你的分。也許你聽了,「哎呀!佛法門檻這麼高?」沒錯!門檻確實是這麼高,為什麼?超凡入聖!不能再低了,再低是凡夫。能夠契入這個標準,那你就是聖人、小聖。在小乘,須陀洹果,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

我們自己現在到底在哪個階位,自己不能不清楚。像我在學校念書,人家問我:「你念幾年級?」我自己就很清楚、很明白。而我們現在的情形怎麼樣呢?人家問你是什麼果位?「不知道!」真的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年級也沒有上過,當然不知道自己是幾年級。就跟幼稚園的小朋友,問他幾年級?不知道!有沒有上學?上學了,念幾年級不知道。我們學佛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大多數都是這個樣子,這是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的,不能夠再迷惑下去。如果這樣迷惑下去,我們這一生決定空過。

空過,就不得了!你說:「為什麼?我又沒做錯事情,我又沒害人。」對的,你是個好人,你是沒有害人,可是你還是要墮落地獄。為什麼?你羞辱了佛教的形象,這個罪就不得了!如果我們不出家,我們沒有這個形象,我們沒有罪過;我今天出家,擺出這個形象讓社會大眾看到,「佛教就是這個樣子!」令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誤會,對佛教輕視,對佛教毀謗,我們的過失!我們這個樣子讓他產生誤會。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這個樣子是佛教的一塊招牌,這個招牌拿出去,人家看到生歡喜心,我們就有,不是講功德就有福德,我們就有福;如果我們這個招牌不好,讓別人看到、接觸到、聽到生輕慢心,感受是負面的,那是我們的罪過,我們表現得不好,我們要負責任。他們毀謗佛教、侮辱佛教、破壞佛教,過失不在他,過失在我們出家人。這裡面也包括在家的佛弟子,我們做得不好,我們表現的不好。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務必要放下。世尊當年在世做出的樣子統統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了,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放下了。我沒有到這邊來吃飯,有同修在這邊吃飯,說這邊的伙食很好,比我吃的好得太多了。我聽了很歡喜,我要告訴他:「我們一定要過簡單的生活,我們待人要厚道」。為什麼?這個道場接引大眾的、接引初學的,我們對他們要厚道,自己要刻薄。為什麼?自己過苦的生活,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的心,常常有出離的心,念念當中都想離開娑婆世界,沒有貪戀。如果我們在這邊生活太舒服,離開娑婆世界這個念頭就弱了。世尊當年在世,他可以過很好的物質生活,他為什麼每天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到外面去托缽,他為什麼?絕對沒有絲毫貪戀的心,心裡真正做到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得失、沒有煩惱,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心就是智慧、就是慈悲。所以對自己要節儉,對別人要豐厚。我們向佛陀學習,要學得像!眾生根性不相同,於是我們教學的,今天講的課程,一個課程裡面可能有許許多多的單元都不相同,應機施教,令一切眾生各個都能得到真實利益,這就叫「普雨無邊法雨」。再看第二句:

【普潔泉澗主河神,得普現一切眾生前令永離煩惱解脫門。】

這一句中關鍵的兩個字就是『普現』。普是平等、是普遍,現是示現,示現就是要做出樣子給別人看,這個叫示現,對象是一切眾生。我們仔細想想世尊釋迦牟尼佛他示現的樣子,世尊的諸大弟子,諸大菩薩做出來這個樣子,諸大聲聞也做出了好榜樣,乃至於在中國示現的,歷代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都是真善知識,他們做出好樣子。

同學們一定要知道,要做好榜樣,不能做壞榜樣,這個要記住。做好榜樣,你天天在積功累德;你要是做壞的榜樣,那你天天在造作罪業。中國古人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名是福報;惡要不積,不至於到毀滅。可是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在那裡積,天天都在積,確實沒有中止過。可是我們有沒有警覺到,我每天在這裡積的,到底是善還是惡?如果積的是惡,我們走的是毀滅的道路,走的是三途地獄的道路,將來墮落受苦不能怪任何人,不能怨天尤人,真的是自作自受。有沒有警覺到?每天都在那裡積,都在那裡累積。當然我們還不是聖人,我們每天所造的有善有惡,但是你要想想是善多還是惡多,這裡頭做一個加減乘除。如果善多過惡是好事情,你不至於墮落,將來人天道有分;如果純善無惡,那就恭喜你,你決定超越六道。這個事情自己要覺悟,自己要有智慧,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

《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真實功夫。一般人轉不了境界,麻煩在此地。為什麼轉不了境界?不了解事實真相,就是不了解自己生在這個世間是來幹什麼的。真正覺悟的人知道,我到這個世間是來積功累德的,是來積善修德的,這樣的人大致上不至於被境界所轉,他這一生有正確的方向,他有正確的目標。眼前縱然受到折磨、受到災害也不會放在心上,為什麼?因為他知道,自古以來就是連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都不例外,好事多磨!我們做的是好事、利益眾生的事情,決定有很多折磨、有很多障礙。何況善人容易得謗,你要做個好人,社會上許多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當然之事。這是什麼道理?中國諺語所講,所謂是「好馬被人騎,好人被人欺」,不就這個道理嗎?你真正明瞭了,則一笑了之,點點頭:「沒錯!」你做惡人、做壞人,不敢欺負你,為什麼?他怕你!你做好人,他不怕你,他知道就是欺負你、侮辱你,你也不會報復;惡人他就不敢了,他怕報復。所以這是自古以來的,可以說常理,正常的現象。

我們要走聖賢的道路,就知道我們會常常被人毀謗、常常被人欺負,但是我們很歡喜,我們不在意,我們不放在心上,我們知道自己前途一片金色光明!我們能夠承受得了,我們甘心情願過最清苦的生活,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對任何人我們都是忍讓,讓到底,連生命都可以讓他。為什麼?生命丟掉之後,我們自己曉得有很好的去處,比這一生好得太多了,所以還有什麼計較的!不可能有計較,不可能有絲毫怨恨,不可能有絲毫不善,這是你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你的心定了,你的心安了。

這些道理,『普潔泉澗主河神』他特別表演給我們看。『令離煩惱』,他表現的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所呈現的只有智慧,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智慧變成煩惱,悟的時候煩惱變成智慧,所以說迷悟不二,做出來給大家看。在諸菩薩當中,大概示現這個法門的,我們每一位同修都曉得,布袋和尚,彌勒菩薩。他為我們示現的是真的一絲毫煩惱都沒有。布袋和尚在《高僧傳》裡面有他的傳記。傳記裡面寫著,這個人不知道他的姓名,他俗家姓什麼,名字叫什麼?不曉得!也不知道他的籍貫,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哪個寺廟,都沒有人曉得。常常出現在街頭、在村莊遊化,背一個大布袋,到處化緣,化小緣。人家給他東西,他就往布袋裡頭一放,背著,笑嘻嘻的就走了。其實他那一種行持就是弘法利生,為眾生表演真正放得下,布施一切眾生歡喜心。人家問他佛法,問他什麼是佛法,他笑嘻嘻,他也不說話,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手張開,這個意思表示什麼?放下。有些人看到這個樣子體會到:「哦!這是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撿起來背在身上就走了。

你看他這種味道!放下的是自己,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要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要背起,背起所有一切眾生的苦難。誠誠懇懇、實實在在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放下之後要幹這個,這叫提起。絕對不是提起自己的享受,那就錯了。我們自己要享受五欲六塵,要過一種富裕的生活,你要曉得,就有一類眾生他就不能接受了,他就提起異議,他對你就生起反感。對你個人生起反感,這個無所謂,他對整個佛法生起反感。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成道之後就開始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休息過,四十九年過一樣的生活,從來沒有改變,不留絲毫話柄給後人,找不到釋迦牟尼佛的毛病,這是世尊為我們示現的。布袋和尚的示現很像世尊,當來下生彌勒佛,這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

布袋和尚真的沒有自己的道場,他的生活傳記上講的「遊化」,我們就會想得到他晚上走到哪裡,找個地方打個盹就可以了。可能是一些破廟裡面住一晚上,也可能樹下住一晚上,他自在。怎麼知道他是彌勒菩薩?這傳記裡有記載,他往生的時候,他是預知時至的,他沒有生病,告訴大家,他說:「我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完之後,坐在那裡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身分自己說出來,說出來就走了。所以在中國,幾乎各個宗派建的道場,塑造彌勒菩薩的形像都用布袋和尚,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當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教化的地區範圍不大,現在我們講經說法範圍遍及全世界。我們不能不用現代的交通工具。如果我們走路是不可能的,這就必須要利用現代交通工具,而把教學、把佛法介紹到世界各個地區國家,就不像從前這個村、這個鎮,那個範圍小,大概範圍都不會超過一百里,所以徒步是行的。現在不行,這個要懂得。我們現代人,說實在的話,我們的精神、體力比不上古人,古人精神體力好,能耐寒暑。他一件衣服,冬天是這一件,夏天也是這一件,他行,我們今天不行,這就說明什麼?我們的業障比他重,稍稍感受一點風寒就生病了,天冷一定要加衣服。這是我們功夫不如他們,但是自己一定要警覺到,要生慚愧心。

印光大師為我們做出示範「常生慚愧心」,一切時、一切處都覺得慚愧。印祖是出現在近代,為我們這一代的人做出了榜樣。我們今天是不是常生慚愧心?有沒有貢高我慢的習氣?要時時刻刻檢點,要反省,天天要改過自新,天天要斷惡修善。要知道一分鐘一分鐘都在那裡累積,我們累積的究竟是善還是惡?最近我講完《十善業道經》之後,我提了四個字「純善、純淨」,做為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的心要純淨,不容絲毫不淨夾雜,我們的行要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去邁進,這是真正佛弟子。我們對得起世尊,對得起歷代祖師大德、傳法的老師,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有決定的成就。

清涼大師註得非常好,「現身息惱,若泉澗洗心」。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自己生活也好,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示現一個沒有煩惱習氣給人看。後面這一句是比喻,好像用泉水,澗溪泉水洗心。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是高度的藝術,真實的智慧。昨天有同修來問我:我們佛菩薩面前供的水,是不是供完之後把它灑在地上?給諸位說,那是祭鬼神,那不是供佛菩薩。也有人供完水之後,他恭恭敬敬的喝掉,以為這個是對自己的加持,這行,也不是一個壞事情。

供水真正的意思是表法,水不是給佛菩薩吃的,是給人看的,所以這個水是常供,是不能中斷的。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透明的,現在有人用水晶的杯子,玻璃杯就可以了,透明的。供水意思就是這個經上所講的表法,看到水就要常常想到,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要像水一樣平等,所以供水是代表清淨平等。如果你說供完之後就吃掉,好了,吃掉之後,那心不就是不清淨、不平等了嗎?清淨平等心永遠要保持,不可以中斷,這個道理要懂得。

第三句:

【離塵淨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離塵淨眼』,我們從名號上就能夠體會得。塵是五欲六塵,就是指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對的。這是佛門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修行的真實功夫,是要能夠離塵,不被塵垢所染,這是功夫。這種功夫有得於身心就叫做功德。如果沒有功夫,你怎麼會有這個受用?受用是得,必須有真功夫,你才有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受用稱之為功德。因此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可以供養別人,功德就不行,功德只有自己享受,沒有辦法分給別人,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福德,我有財富,我的財富可以分給你;我有地位,我的地位可以讓給你;我有權力,我的權力也可以贈送給你,別人能夠享受得到,但是功德就不行。

功是什麼?遠離塵垢。我在前面所講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就是遠離,遠離自私自利,遠離名聞利養,遠離貪瞋痴慢,遠離五欲六塵。那這種享受別人得不到,必須你自己真正修行,你才能得到這個享受,這個享受是聖者的享受,不是凡人。凡人的福報是紅福,五欲六塵叫紅福;聖者的福報叫清福,清福是什麼?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菩薩在此地做如是的示現,我們要能體會。他的法門是『大悲方便』,大悲是慈悲心,方便是方法、便宜。方法很多,應當用什麼方法,他就用什麼方法。他教學的目標,幫助一切眾生遠離『諸惑塵垢』,惑是迷惑,遠離一切迷惑。遠離一切迷惑用什麼方法?總的綱領來說,破迷開悟。如何幫助眾生遠離塵垢?這是用戒律,合起來講就是三藏經典。這個諸位同修都知道,「經論正知見,戒律正行持」。我們的言行要以戒律為標準,與戒律相應的,這個行為是正行;與戒律相違背的,這個行叫邪行,那就是塵垢。

而戒律的基礎、戒律的根本,我們不能不重視。是什麼?十善業道,也就是《觀經》三福裡面的第一條,這是根本的根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這是學佛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四句,你就沒有辦法入佛門。像我前面所講的一樣,佛門小學一年級,你沒有資格、沒有條件上一年級。上一年級的資格、條件就是這四句,我們有沒有具足?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我們的父母?用什麼樣的心態對我們的老師?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決定落實在十善業道。所以沒有十善業道,上面三句都是空的。沒有十善業道,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換句話說,這四句沒有了,你的前途是在三途惡道,這個我們不能不懂。

再跟諸位說,這不是佛法,這是世間法,因為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這四句你做到,你在六道裡頭生三善道;你做不到,你在六道裡頭是下三道,你是三惡道。所以我們究竟將來是得人天還是到三惡道,自己認真反省一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問人。一條一條去檢查、去核對,不殺生,我有沒有做到?不偷盜,有沒有做到?在家不邪淫,出家不淫欲。這個事情不僅僅是在事上講,是要在心地上功夫,淫欲的念頭斷掉了,殺害眾生這個念頭沒有了,我們常常講的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沒有了,這個不偷盜才算是圓滿。我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為,我心裡頭還有佔別人便宜念頭,這是盜心。

十善業道從行持到心地,這樣才能把佛道、菩薩道的基礎打好,我們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你不在這上下真功夫,你不是在學佛。不是在學佛,現在是搞什麼?那就從前李老師所講的,李老師講的話很不好聽,但是是實話:玩弄佛法!你是在消遣佛法,在玩弄佛法,打著佛法的幌子欺騙一切善良眾生,果報在阿鼻地獄。這還得了嗎?所以佛門當中有一句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所以印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勸人出家,我們想想,有道理!為什麼?你要勸人出家,將來他墮地獄,你要不要揹因果責任?

所以我們要看一個人出家,一定要想到他淨業三福這四句能不能做到?他能做到,跟他剃度,沒有問題,為什麼?他是個善人,他不會墮三途,他來生還能保住人天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十善業道他做不到,還是會違犯,必墮三途,這一出家的時候,他決定把佛法形象破壞,破壞佛法形象這個罪跟破和合僧相等;換句話說,他要不出家,他沒有這麼重的罪,他墮三途大多數在鬼道,那一出家,他就變成地獄道,這個我們要負因果責任。所以印祖為什麼不勸人出家?有道理,大慈大悲。李炳南老居士不但不勸人出家,他一生當中不勸人受戒。有人受五戒、受菩薩戒,他絕不勸人,他只勸人皈依,不勸人受戒。他給我講得很清楚,他說:「你勸人受戒,他要不能持戒,他犯雙重罪。」殺生,殺生是有罪,受了戒的時候那又破戒罪。加上破戒罪兩重罪,我們怎麼能忍心,怎麼對得起人?良心,這真正是一個通達道理的人、有良心的善知識。

現在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不曉得利害,產生誤會,認為這個法師一見面馬上勸你受戒、勸你出家,「這是好法師,他很慈悲。」遇到那個法師,想跟他出家他拒絕,「這個法師架子太大,不通人情。」世間人產生這個誤會。這就是愚痴,善惡沒有能力辨別,不知好歹,把善人當作惡人,把惡人當作善人,《了凡四訓》裡頭辨別得很清楚。難,太難太難了。我一生不敢建道場,什麼原因?我們看到許許多多道場,道場愈大,住眾心不在道,都要爭奪這個寺廟的財產,都要爭奪權位,那是什麼道場?說個不客氣老實話,地獄道場!往地獄道去。爭名逐利,不擇手段,把佛法忘得一乾二淨。天天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天天在騙佛菩薩,天天在打妄語,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自己不知道。真的是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最後一口氣斷氣的時候地獄相現前,後悔莫及!我跟大家說的話不好聽,但是是實話。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我們只要有一口氣在,真正懺悔、真正回頭,來得及,不是沒有救。如果不知道懺悔,不曉得回頭,那就沒救了。

我們在此地看到「離塵淨眼菩薩」,他的智慧、他的慈悲,教導我們,我把他老人家的教誨落實到我們現前境界,淨業三福,十善業道,我們從這裡下手,從這裡紮根。一定要學做人。做人從哪裡學起?跟諸位同修說,從《弟子規》學起。千萬不要以為《弟子規》是教小孩的,我們是一個大人了,我們還要學這個?其實我們今天說老實話,站不像站相,坐不像坐相,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讓人拿去做話柄。人家表面對你是客氣,背面譏笑你,為什麼?不懂規矩。為什麼不懂?當然不能怪你,你沒有學過嘛!你從小沒有人教你,你怎麼會?你不是天生的。所以《無量壽經》上佛講得好,「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菩薩原諒你,但是怎麼樣?眾生不原諒你,眾生諷刺你。眾生諷刺你,連帶就毀謗了佛法。我們個人受人家諷刺、侮辱不在乎,佛法也跟著你倒霉,這個關係就太大太大了。

今天社會為什麼大家瞧不起佛法?一提到佛法,「迷信!」我們表現的樣子是不是迷信?如何改變他們這些錯誤觀念?我們要表現一種高度智慧,他看到之後對你敬仰,對你尊重,對你佩服,不敢說迷信,這就對了,我們替佛法增光。如果我們表現的是愚痴,一舉一動行持違背了禮數,惹人家說閒話,這個過失在我們自己,不在別人。所以我們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後,我們提出一個總的題目,這大家都看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要記住「師」跟「範」這兩個字,師是表率,是社會大眾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是一切大眾坐的榜樣,站在那個地方是站的模範。我們做不到,做不到就是釋迦罪人。今天已經出家了,穿上這個衣服,一定要做到。不做到,果報在後頭。第四句:

【十方遍吼主河神,得恆出饒益眾生音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非常明顯,『十方遍吼』,十方在此地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講經說法。「遍」這個意思跟普的意思相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學生、聽眾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跟現在社會教育學校一樣。辦個學校,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所謂來留學,中國的學生到外國去讀書,外國的學生有很多來到中國讀書。所以學校確實它不分國籍,它向全世界招生,它也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一個學系一個班上,有幾十個學生,這幾十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來自不同的族群、來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大家在一堂上課,佛法是這樣的,有教無類。

教學的內容是什麼?『饒益眾生』,這個範圍就太大了,務必令這些學者都能得到最圓滿、最豐盛的利益。我們曉得,究竟圓滿的利益是什麼?是了生死出三界,這才是真實的利益。那眼前的利益我們要不要顧?要顧。譬如說眼前世間人,普遍希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哪一個不希求?我們要不要幫助他、成就他?要。我們也要幫助他,也要成就他,但是一定要告訴他,這些東西你縱然得到了,你的受用只有一世,壽命再長也不能不死。在這個世間畢竟能活一百歲的人不多,中國古人講得很好,「人生七十古來稀」,都是事實真相。

我們在這個世間能活多少年?雖然命中注定,但是命中注定是個常數,這裡頭還有變數。常數是前世修的因,變數是這一生修積的善惡。如果這一生積的善多,你的壽命會延長;這一生造的惡多,你的壽命會縮短,這叫變數。造作極惡的罪業,這個人還活到八十九十,那是什麼原因?他如果不造罪業,他的壽命一定超過一百歲。像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中國大陸還有一百四五十歲的人都有。過去生中他有這麼大的壽命,因為他造作罪業,一百六十歲他才活八十歲就走了,已經打了對折。一般人不曉得這些道理,我們學佛的人經論讀多了,我們明白,我們懂得這是真的。假使這些人能夠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他的壽命都是一百多歲,他的富貴超過這一生很多很多。

所以「饒益」這兩個字的內容非常深廣。佛經裡面常講,後世今生都要叫眾生得利益,這是正理。為什麼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所示現的,我們這一生當中的物質上的享受為什麼要捨棄?原因在哪裡我們要曉得。原因是有更高的享受,世間人不知道。世間人只知道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六塵的享受,他只追求這些東西,他不知道這些東西在覺悟人的眼睛裡面一文不值。覺悟的人非常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覺悟人他那種生活的享受是真實的,真樂!凡夫哪裡會知道?不但人間不知道,跟諸位說,天人都不知道。六欲天、四禪天都不曉得,都體會不到覺悟人的生活的享受。

我在接觸方東美先生,跟他老人家學哲學的時候,他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懂得,這一句話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不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說不出來。佛菩薩的生活,祖師大德的生活,確確實實人生最高的享受;換句話說,高人的享受,他不是高人,他怎麼能懂得?我要跟大家透一點消息,諸位也許有一點點體會,雖然體會得不真實,能有幾分。我給你透一點消息,你們享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這種享受,你付出多少代價?你有沒有去想想?如果你冷靜想通了,你才會長嘆息一聲:「不值得!」為什麼?我得的享受太少了,我付出的代價太多了。

你所付出的,你心裡面的憂慮、牽掛、煩惱,身心的壓力,讓你這一生當中都不能得自在,一生為迷惑煩惱所困擾,戒定慧三學完全沒有分,你想想你付出的代價多少?你付出代價是一百分,你所得到的利益是一二分而已。誰幹這個事情?世間最愚痴的人幹這個事情,世間聰明人都不幹。古時候世間的讀書人你給他幹他不幹,他讀書樂,他只要自己生活能勉強過得去,他非常快樂。耕個一、二畝田,一、二畝田不大,中國的畝,一畝,你們這裡有從臺灣來的,臺灣的兩百坪,兩百坪是中國的一畝。兩畝地的時候就是四百坪,就是這麼大的一個地方。他可以維持自己生活了,他就得大自在,他沒有憂慮、沒有負擔、沒有壓力,他過的是人的生活,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真正覺悟的人,那比他這個享受就更豐富了,佛菩薩的生活,世間人哪裡能懂得?顏回,是大聖人,他的境界跟孔老夫子是相等的。他過什麼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孔老夫子讚歎:一般人過這個生活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他每天見人笑瞇瞇的,快樂得不得了,物質生活用我們現在話來說貧窮到了極處。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肯幹,為什麼?你不是高人,你是高人,你自然願意過高人的生活,你是俗人嘛!高人能夠隨順庸俗生活,庸俗不能夠隨順高人,差別在此地。這個豐饒利益那就說不盡了。『饒益眾生音』,這是講教學,豐饒是教學的內容。第五句:

【普救護眾生主河神,得於一切含識中,恆起無惱害慈解脫門。】

菩薩這種教誨,對我們現前修學是迫切需要的,這是真正的慈悲心。我們現在不但看到這一切眾生,現代這個世間的眾生,真正是普遍的迷惑顛倒,不知道是非邪正,不知道善惡利害。把善看成惡,把惡看成善,把是當作非,把非當作是,甚至於把害當作利,把利當作害,這是愚痴到極處。他所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就可想而知。一轉眼,人身失掉,他到哪裡去了?三途當中肯定是地獄,你想想多可怕!地獄進去容易,出來可難了。地獄的苦報,諸位要細讀《地藏經》,你才能了解一個大概。真正那些狀況,如果你聽到,你見到,你會寒毛直豎,你會感到萬分恐懼。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勸我們不要造這個業,不要到那裡去,可是眾生偏偏往這裡去。真是所謂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要進來,這還得了嗎?怎麼會墮到地獄?跟諸位說,一個不平的心。我看很多人有,不平、嫉妒心、瞋恚心,心裡面充滿怨恨,這是地獄的業因。我們學佛想斷惡斷不了,想修善修不成,什麼原因?就是這種煩惱習氣在作祟。『普救護神』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他為我們示現『恆起無惱害慈』,我們要學習。我講經的時候常常勸導同學,我們起心動念要與慈悲相應。別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對他沒有絲毫不善的念頭,絕對沒有報復這種念頭,我也沒有「辯白」這個念頭。為什麼?修自己的慈悲善心。

《十善業道經》上講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別人毀謗我、傷害我,我要有一念怨恨心,我已經有不善夾雜了,把我的純善純淨破壞了;我還要跟他辯解,也把我的純淨純善破壞了。不需要辯白,這個事情時間久了就化解,就沖淡了,就沒有了,何必要解釋?何必要辯白?不需要!絕對不能讓自己有一念不善,絕對不能讓自己有一念不淨,自己成就了。這些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阿彌陀佛!都是菩薩!沒有這些人,沒有這些事,我們不知道自己這個功力到什麼程度。他們為我們一示現,自己這才曉得自己功力到了什麼程度。

遇到這些事情,逆緣、逆境,心裡頭連波浪都不起,就像供水一樣,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我們想想,我及格了。不敢說功夫很高,我已經達到這個水平。我對於逆緣逆境歡喜接受,我的反應是感恩戴德。他對我有恩德,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我沒有這個過失,他說我有過失,替我消業障,增長我的功德。如果我有這個過失,那更不需要辯白。有這個過失,人家宣揚,我這個罪報就報掉了,業障就消了。好事!不是壞事。如果我有一念不平的心,有一念怨恨的心,麻煩大了,不但我的業障消不了,業障還要增長,這災難就來了。

這些修行的道理、方法,我是得自於章嘉大師,這是我學佛第一個老師,他教我的。我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對人對事對物,在這裡頭修行。我從前煩惱習氣很重,知道錯了,在這裡頭把這些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修正過來,與佛陀教誨完全相應。這五十年下來不是短時間,半個世紀,我才完全回歸到自然。順境、善緣,一切稱心如意,絕對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念頭,沒有了;逆境、惡緣沒有絲毫怨恨的念頭。我這五十年的功夫修到清淨平等,所以快樂。心清淨,身就清淨。這個健康長壽,它自自然然的,不加絲毫勉強,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起心動念決不為自己想。

展開經卷,悟道師曾經問過我:「你怎麼會說得那麼多?」我說不是我說的,自自然然的,我也沒準備,自然的流露,沒有時間限制,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一切順乎自然。大家喜歡聽我細說,我就給你說得詳細一點,《華嚴經》前面說得比較詳細,在我一想的時候,這個說法,我概略的算一算,恐怕要講一百年。一百年太長了,我也沒這個壽命,聽眾也沒這個壽命,所以我說不能再細說了。我們要限定進度,所以才想到說一定要在三年完成,把這部經講完。每年講一千二百個小時,三年三千六百個小時,要把這部經完成,那只有略說不能廣說。略說裡頭我有個原則,哪些地方與我們迫切需要的,我要多說一些;哪些地方我們現代還用不上的, 那就簡單帶過,一切都是要符合饒益、我們現前豐饒利益,以這個為原則。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2:06)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1:02: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74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