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二四卷) 2001/6/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24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四首:
【具足世間種種音,普轉法輪無不解,眾生聽者煩惱滅,此遍往神之所悟。】
這一位是周行不礙主方神,他得的法門是「普現一切處不唐勞解脫門」。這在前面長行我們讀過了,這是普現說法,聞法一定是轉迷為悟,所以他功不唐捐。我們看他的偈頌。
第一句是說,『具足世間種種音』。特別是在娑婆世界,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他說得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此方是指娑婆世界,特別指的是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地球在佛經裡面稱為南贍部洲,居住在這個地方的眾生耳根最利,當然也有很少數的眼根利、其他根利,但是絕大多數的人耳根最利,因此世出世間聖人教化眾生,都是以音聲為教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並沒有文字,也沒有講稿;孔老夫子示現在中國教學,也是用言語,也沒有文字,也沒有教材,是以音聲為教體。音聲,也就是說語言,語言我們現在知道,不但每個國家語言不相同,每一個族群的語言也不相同。中國幅員很廣,包容五十六個不同的族群,現在講民族,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再加上地方上的方言,可以說言語相當複雜。如果走向全世界,這個複雜就要增加好多倍。佛菩薩教化眾生,語言沒有障礙,他自自然然能夠通達一切眾生的言語,這個能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所以他「具足世間種種音」;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佛菩薩個個都是語言天才,沒有他不通的,沒有他不會的,這個樣子才能教化一切眾生。
第二句講,『普轉法輪無不解』。「法輪」是比喻,比喻佛家的教學,為什麼用法輪來比喻?因為法輪確確實實它代表了一種大圓滿,代表一種大自在。輪的相就是圓,圓的心確實是有,但是你怎麼樣去找也找不到,確實有心。心不是物質,心沒有跡象、沒有形狀,因此六根都緣不到,不但我們眼耳鼻舌身緣不到,我們的意也緣不到。意能夠緣的是識,緣不到真心,緣不到本性。所以用輪來表,確實能夠讓人從這裡面去體會,心有,但是它不是相;圓的周,就是輪的周,那是相。所以用法輪代表的是性相一如,代表理事不二,那個圓心是理,圓周是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這個理要沒有事,那連蹤跡都沒有。如果沒有圓周,你到哪裡去想圓心?圓心也沒有了;如果沒有圓心,這個圓是決定不能成就。我們想像這個關係,這個關係是一而二,二而一,我們要明瞭。佛所說的一切經,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所說的經,真的是塵說剎說,無量無邊,無有窮盡。他說的是些什麼?說的總不超過性相,換句話說,用這個輪來比,總不能超越圓心跟圓周,用這個東西來代表整個佛法,確實很圓滿,所以佛用這個來做現在人說的MARK,我們佛教的一個標誌。
「轉」是轉動的意思,把它推動,換句話說,就是推行佛陀的教育,推行佛陀的教學,就叫做「轉法輪」。諸佛菩薩所說,不管他說的是長說短說,或者是深說淺說,總不會超越這個範圍,不會違背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叫契理。所以佛常講,相有性無,性是空的;他不說「無」,講「空」,空不是無,空是有,有為什麼說空?六根緣不到,所以用空來說。事有,理是空的。我們把這樁事情落實到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肉體就是圓周,就是事,就是相;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性就是圓心,就是理,就是性。這個身一定是性相集合的,沒有辦法分開。那我們要問:人死了之後,神識離開身體,理跟事是不是分開了?性跟相是不是變成兩個?跟諸位說,沒有,還是一個,為什麼?因為這個身相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單單在相分上講,這個相分它有法性,我們靈魂離開身體了,這個身體還在,這個身體還是有相,甚至於現在考古學家發現的,發現幾千年、甚至於幾萬年,人類祖先的遺體,看到他身上頭骨,那個頭骨是物質,這個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個自性,因此根本不可能分。我們的佛性跟我們這個肉身集合,這個人是活人,離開之後我們叫這個人「屍體」,屍體還是有性,這裡頭很微妙,我們要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去體會。我現在都不講思惟了,去體會,佛家講「參究」,你才能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
法性是唯心所現,神識我們講靈魂,是唯識所變,這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你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所以大乘經上說得好:「不可思議」,你不能去想,你想就錯了。想是妄想,你想它是一也是妄想,你想它是二也是妄想,你想它這兩者不二,還是妄想,兩者不一統統是妄想,四句百非。你不想,不想就對了;但是不想,能明瞭,那是真智慧。就像鏡子照東西,照得非常清楚,一樣也沒有漏掉,鏡子有沒有想?沒有想。所以聖人用心如鏡,他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清楚明白。我們凡夫用心就錯了,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一個鏡頭打開,底片落印象,這個落印象在佛法裡面就比作阿賴耶,阿賴耶像個倉庫,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得愈多,你落的印象就愈多,這個印象永遠不會消除。轉識成智之後,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那我們要問,這印象有沒有消除?沒有,它還在。假如這個印象果然消除了,那佛就不能度眾生;佛要普度眾生,這個印象不會讓它消失,然後這個現象起作用,起作用就是大圓鏡智,也就是大圓滿的智慧。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需要它,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需要它,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如果沒有它怎麼能現身?怎麼能現種種身?如果沒有它怎麼能為眾生說種種法?所以我們要曉得,凡夫成佛他是轉變,他不是生滅。佛家常常講生滅,這個生滅是隨順俗諦說的,是方便說的;真實說,沒有生滅,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不生不滅」,這個話是真的。
《中觀論》上一開端就講了八個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說了八個,這都是形容事實真相。所以事實真相是轉變,轉煩惱為菩提。我們常常講斷煩惱、開智慧,這都是方便說,實在講是把煩惱轉變成智慧,煩惱就是智慧;轉生死為涅槃,不是真的有個生死,生死確實就是涅槃,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轉!諸佛菩薩到最後,教導我們就是轉,開頭教我們斷惡修善,實際上是轉惡為善,你總得有個回轉就行了。因此佛對於一切眾生示現的相不一樣,不僅僅可以示現眾生同類相,為他講經說法,也示現不同類的相,示現山河大地,示現草木花卉,示現這一切動物,示現一切自然現象。不管他怎麼樣示現,他有一個目的,令這個眾生眼見耳聞,觸動他的靈聽,現在人講靈感,他一接觸這個境界他靈感現前,他有所領悟,佛菩薩是幫助他覺悟。所以這個示現沒有一定的方式,這就是常講的無方大用,這個大用才是圓滿的。眾生六根一接觸『無不解』,這個「解」就是領悟,恍然大悟。這個目標、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佛菩薩一切為眾生,常常作如是示現,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我們不但明瞭,而且要學習,我們學佛,這才是純正之法。
怎樣才能示現?無我就能示現,有「我」這個人有自私自利,他有自私自利,他就不能捨財,他就不能捨身,他處事待人接物就有許許多多顧忌。當然這個顧忌,頭一個念頭:怎樣保護自己,這是古今中外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避免的,眾生之所以稱為眾生就在此地。佛菩薩沒有自己,所以他能捨,能作種種示現,他沒有一絲毫的顧慮,他只想到一樁事情,對眾生有真實之利,無論做哪一樁事情,對眾生都有真實之利。那我要問:「這個眾生他騙我?我要不要給他騙?」如果是菩薩一定願意給他騙。不要說是菩薩了,我早年在台灣,道安法師在松山寺辦大專佛學講座,邀請我做講師,以後這個佛學講座搬到中國佛教會,依舊是他來主持,他請我做總主講。我跟他老人家的關係非常密切,得空的時候我都會去看他老人家,向他老人家請教。有一天我去看他,我在門外遇到一個人從他裡面走出來,這一位居士我跟他也很熟,我們打了個招呼,我進去他就出去了。進去之後,老和尚就問我:「剛才某居士在我這裡出去,你看到他沒有?」我說我碰到他,在門口碰到他了。「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那怎麼樣?你有沒有給他?」「我給他了。」這是佛法,老人作斯示現!
要知道人都有良心的,久而久之良心發現,他會覺得這個老和尚了不起。他欺騙了,在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老和尚知道他騙他,他還認為這一次又成功了,他騙老和尚不少錢,騙了好幾百萬,那個時候的台幣,相當可觀。所以老和尚過世的時候,我聽說欠了八百多萬債務,以後松山寺替他還。常常找他,他那個支票亂開,但是這是很了不起的作法。久而久之,慢慢他知道了,原來每一次騙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知道還給我!」慚愧心會生起來,這一個慚愧心就是無始無明裡面起了一道閃光,石火電光,這個光雖然短,這個光雖然小,也就是他的良心開始發現了,以後他就能回頭是岸。這是把他的良心點燃,幫助他啟動,他雖然是用不善的心,佛菩薩以善意待他。
當然這些方法因人而異。最重要的,示現的人、說法的人懂得觀機,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無不是以利益眾生為目的,這是真的菩薩行,哪有吃虧上當!吃虧上當凡夫才有,佛菩薩沒有,因為佛菩薩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了不可得,哪有什麼吃虧上當的!吃虧上當是凡夫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要想想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些觀念沒有了,因為這些觀念實在講全都是屬於抽象的概念。我們真正參透了,曉得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不過是隨緣成就眾生而已。眾生的根性分三大類,上上根的這一生就成就了;中等根性的人提他一把,幫助他精進;下等根性的人,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都有道理。只有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的人,「哎呀,這個老和尚做錯事了,這個老和尚被人騙了,上當了」,那是凡人見解。佛菩薩、聖人見解跟凡夫見解確實不一樣,這《了凡四訓》裡頭都有。袁了凡跟他兒子分析,聖人的見解跟凡夫見解不相同,聖人的用意非常之深,凡夫的心量、見識淺薄。教化眾生,為眾生講經說法,講的人一定要把理論、方法、境界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很重要,要契機契理,對下根人不說上法,說上法他聽不懂;對上根人不說下法,你說下法他覺得沒意思,所以一定要適合聽眾的程度。
第三句說『眾生聽者煩惱滅』,這句話是講教學的效果、教學的成績。教學是在那裡做了,但是沒有效果、沒有成績,那不是白說了?我們現在培訓班的同學,將來我們在澳洲辦淨宗學院,學院在第一個階段,我們著重在培養師資,這些道理不能不懂。首先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接受佛法的教誨,接受佛法的薰陶,我們的煩惱有沒有滅?「滅」這個字很難,我們得問一問,煩惱有沒有輕?這就是效果。如果我們的煩惱一年比一年輕,那就很有進步。譬如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我懂。教我從布施下手,那個時候布施難,難我也做,為什麼?老師教我這麼做。我學佛能有一點成就,就是決定聽從老師的話,老師絕不欺騙我,老師教我這樣做一定有好處。勉強做,老師給我的期限是六年,統統放下。我認識章嘉大師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每一年反省,每一年自己觀察自己,五十年的功夫,確實年年都放下一些,這就表示有進步。
其實這種進步的現象,常常聽我講經的人,如果你細心的話,你能夠觀察得到。為什麼?講經講的這些內容年年不一樣,同樣一部經,遍遍不一樣,後面講的一定比前面講得好。這裡面當然因素也很多,一種因素,這大家所熟知的,熟能生巧,這是在技術上的進步,熟能生巧;實質內容上的進步,是智慧開了。你要曉得智慧開了,是煩惱少了智慧才開,煩惱沒有減少智慧怎麼開?煩惱跟智慧是一體,煩惱障礙智慧,所以煩惱少一分,智慧就增一分;煩惱少兩分,智慧就增兩分。智慧是本有的,煩惱是無始無明習氣。所以你從這個地方仔細觀察,在世出世法有常說「微密觀照」,你就能看出來。我們聽別人講經,特別是聽我們同學們講經,他們訓練的時間雖然不長,沒有接受訓練之前,他講的我們聽了,接受訓練之後,第一個月講的,第二個月講的,第三個月講的,第四個月講的,我們仔細來觀察,他有進步,這個進步多半是熟能生巧,技巧上的進步;智慧有沒有開?那你要微密觀照,這個絕對不是短時間,這是長時間。
昨天我到大士那邊去參觀,那邊現在在念佛,我聽我們總務李文發居士告訴我,現在計劃是每一個星期舉行三天念佛,這三天就是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三天,每一個星期三天。念佛堂不大,居住的環境還可以。他們收三十六個人,報名的人很多,我們分批的讓他到那邊念佛。我昨天去看,非常歡喜,比我想像的要殊勝。我希望這些念佛人三天精進念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三天七十二個小時,如果精神體力實在不行,可以休息,它有房間可以休息。我勸大家休息的時候不要脫海青,保持高度的警覺,一醒過來立刻就回到念佛堂,我們要真正生歡喜心。從前我們是常常聽說,有的人喜歡打麻將,三天三夜,打麻將都有那種精神,你把那個精神拿來念佛多好!遊樂場所流連忘返,有人確確實實玩個兩三天,日夜不休息的。世間人在娛樂場所當中他能做到,我們在念佛堂裡頭何以做不到?一定要有勇氣、要有毅力、要有決心,這三天三夜我一定做到。剛剛開頭一定有困難,這個困難一定要突破,突破之後這問題解決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佛陀的教誨,財、色、名、食、睡這叫五蓋,這五種障礙,五種障礙都可以放下,都可以捨掉。
我們會長李木源居士曾經告訴我,不止一次,在大陸上他確確實實見到一些法師,真正修行人,常年不睡覺的,日夜精進,他沒有睡眠。有些一般人不相信,輪流去看,輪班去看,看上一兩個星期果然如此,確確實實他沒有在睡眠,他在拜佛,他在經行,他在念佛,常年不眠不休。我們難,難在什麼?第一個觀念不能打破,這是根本原因。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到時候就想睡覺,那是一種習性,到時候不睡就感覺一身的難過;到時候就想吃東西,沒有東西吃就覺得餓得不得了。你要把觀念糾正過來,事上就好解決。我一天就吃一餐,只有這一個觀念,早晚都放棄了,沒有這個念頭了,沒有這個念頭他早晚就不餓,中午這一餐也很正常,並沒有多吃,觀念重要。如果觀念是「我不要睡眠,沒有睡眠」,把睡眠的觀念丟掉了,到時候就不打瞌睡,就不會難過了,身體習慣了。觀念糾正過來,習慣不難轉換,只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把這個習慣轉過來。終年不睡,精神飽滿,為什麼精神飽滿?他沒有妄想,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日夜行道。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聽法的人、學教的人,要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他把他心裡面的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佛法的教學就成就了。
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想辦一個真正的佛陀教育非常不容易,李木源居士他是有心人,我很感激他,我也很佩服他,他非常想把我們的培訓班提升為佛學院,政府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是我們不具備學院的條件,在教育講,這個學院的條件不具足。我們沒有像一般大學學院這種課程的編排,師資不是博士、碩士出身,所以政府不能承認。這一次我們在澳洲,澳洲政府承認我們辦一所淨宗學院,這個因緣希有!因為佛學院跟普通學院不一樣,普通學院培養的是什麼人才?是工商業管理人才、是科學技術人才;我們辦的這個學院跟它不一樣,我們是什麼人才?我們是培養道德的人才,我們培養的是斷煩惱、開智慧的人才。所以我們佛學院的老師,你就算是世間一般博士、碩士到我這兒來,我還不能要你,為什麼?你煩惱沒斷,你自私自利沒斷,你名聞利養沒斷,你貪瞋痴慢沒有斷,不但你不能來教,你連來學的資格都不夠。所以我們要求的條件,跟世間一般大學、學院的條件不相同;我們的課程也不相同,我們課程是佛教的經律論。我們是要辦這麼一所學院,不是辦普通的大學、普通的學院;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神聖的教育。
澳洲政府給我們立案,也出於我們意料之外。我向澳洲政府註冊的時候,我是提了三個名稱:「淨宗學會」、「淨宗中心」、「淨宗學院」,選了三個名稱,看看政府,看他們哪一種方便,給我們選擇一種。我們並沒有執著,他們給我們選的是「學院」,這我們非常非常感激。我們心裡也曉得,這是佛菩薩不思議威神加持,龍天善神保佑擁護。學院既然批准了,我們一定是全力以赴,我們不辜負澳洲政府的恩德,我們不辜負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一定要把這個學院辦好。這個學院辦好、辦成功了,我相信其他國家地區的政府,我們要求建佛教的學院,甚至於佛教大學,都會容易批准。我們的師資決不能用一般世間的那些老師來教,所謂是隔行如隔山,他在佛法上沒有相當的修學,不是懂得佛法就能教,不是的,《華嚴》、《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那個「智」就是世間的博士們。什麼人能夠解釋?有修有證。
「證」這個含義也是無限深廣,在大乘法菩薩,《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證」就有五十一個層次。你證到哪一個層次?我證到初信位,你證到二信位,他證到三信位,那都是有證。證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沒有真正得到佛法受用,你只有解,你沒有行證。證一定要落實,一定從行門當中得到的,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的落實,佛教給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我們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果然真正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我們距離證初果、證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就愈來愈靠近了。怎樣才證入?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見惑頭一個就是身見,身見就是我剛才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你這個東西要斷!必須把念頭轉過來,大公無私,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我這個身體到世間來,目的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貪圖享受的,決定不容許增長貪瞋痴慢,不可以!貪財、好色、貪名、貪吃,要戒除,我們才證得個初果,頭一個位次。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放棄自己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你才是初果須陀洹,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薩;這些東西你還有堅固執著,絲毫沒有放下,你是門外漢。
我們學院將來的教授、講師、助教,也有這些等級,但是我們這個等級裡面的內容,跟世間法不一樣。到什麼資格才是教授?我們要詳細觀察,你確實沒有自私自利了,也就是五類見惑,你雖然沒有完全斷,確確實實你比一般人輕很多,我們才承認你是我們的教授,你是我們真正的老師。煩惱習氣沒斷,所謂是「能說不能行」,這種人我們請他做講師,他不是教授,因為他所說的、佛經裡頭的他沒有做到;真正做到了,他才能從副教授進入到教授。我們有我們的標準,跟世間人的標準不一樣。像這些,我們在學院的時候,我們都要報給政府,我們教授的條件、副教授的條件、講師的條件、助教的條件,我們要向政府報備,然後他就曉得這是道德教育,這是倫理教育,跟世間所有學校教育的性質不相同。
佛法回歸到教育是正確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所推行的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自己就是個教授;我們必須要能夠做到他那個模樣,才能稱為教授。他真的萬緣放下了,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不但不沾染,不動心,念念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行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我們的標準,這二十個字不能落實,那就不具備教授的資格;這二十個字做了,做得確實有成績,還沒有達到圓滿,那我們稱他為副教授;這二十個字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我們可以請他做講師,我們用這個標準來定老師的地位。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研究員,都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度而後才能度他。
煩惱不能夠天天減少,諸位要知道,此地這裡一句:煩惱少智慧就增、就長,這是真實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面來講,是有害無利的,為什麼?沒有世智辯聰的凡人,他在這一生當中平平淡淡度過,他少造業,少犯過失,這個對他來生來說有好處;如果是世智辯聰,用心不善,念念滿足自己的欲望,他是以滿足自己欲望做為他這一生的生活的目的,這個問題嚴重了,必定傷害別人,那他天天就在造罪業。以世智辯聰來造罪業,罪業造得愈大,造得愈重,來生果報在地獄,你說有什麼好處?凡是有世智辯聰這種人,決定是傲慢,決定是自大,目空一切,自以為是,決定排斥聖賢教誨。為什麼?他如果接受聖賢教誨,他就覺得比別人低一等,總覺得古聖先賢哪一個都不如他,他在這個世間至高無上,甚至於上帝還不如他,諸佛如來何消說?這是世智辯聰,他造的業重!
聖賢人們教人,無不是教人存平等心、清淨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樣樣事事不敢為人先,所以自在隨緣,做事總讓別人作主。我們向澳洲政府登記這個道場,成立這個道場,我們提三個名稱,請他選擇一個,請他作主,這就叫做隨緣。我如果提一個名稱,那就是我自己作主。隨緣,別人歡喜。往年我在台北,我們也是成立一個道場,那個道場原來的名稱叫「華藏講堂」,我們的招牌是李老師替我寫的,這個道場也要找政府機關去立案、去註冊,因為這是民間宗教團體,這個原本是內政部管這個事情的。當時我有一個同學在教育部,他跟我非常好,因為我也請他做我們董事會的董事,他跟我建議:「你為什麼不到教育部去立案?」這句話提醒了我,這個好!我們是搞佛陀教育的,所以我們就準備一些公文,向教育部備案,「華藏講堂基金會」。這個公文送去大概兩個星期都沒有下文,怎麼回事?怎麼沒消息?我就到教育部去查,教育部確實收到我們的文件,分到哪裡去了?分到高教司去了,應該是分到社教司,這是社會教育,它分到高教司去了。我說奇怪,這個也許佛菩薩安排,把我們搞成高等教育了。我就到高教司,主辦的科長接見我,告訴我,我們的文件他收到了,收到他很難處理,他說教育部沒有前例,沒有這個例子。那我就向他請教,我說:現在民間團體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你這裡立案?他說一般都是文教基金會一類的。他說:在高教司立案,總共有九十幾個文教基金會。我聽了這個話,我當時說「你把文件拿來」,我把華藏講堂這四個字劃掉,我在旁邊寫一個,我說我們用「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名稱行不行?他說這個可以,所以我們當時就改了。我說那章程裡面的內容怎麼樣?他說也有一些問題,我說「請你替我改」,這都是隨緣,所以我們章程是科長替我們改的,改了之後我在上面簽個字承認,這一份文件他就替我報上去了,經過教育部審察就通過了,兩個月就批准、就下來了。所以這個科長打電話給我們的總幹事簡豐文,他說:你們這個立案是我們教育部開國以來文件之快第一次,通常立案最快也要半年,甚至於拖到十個月、拖到一年才能批准下來,他說你們兩個月就批下來,太快了。
這是隨緣不攀緣,我們決定沒有主觀的成見,只要我們教學的目的達到了,名稱沒有關係,形式也不是重要的。新加坡納丹總統說得好:「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他這個話很內行。我最初聽這個話,是五十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佛教修學重實質,不重外表、不重形式」,那個時候他跟我講持戒,說了這句話,他說「受戒並不重要,持戒重要」。怎麼持法?你學一條你就做一條。譬如不殺生,你真正做到了,你沒有受戒,你這一條戒也成就了,護法神、護戒神他還是要保佑你,還是要護持你,所以不在形式。形式上受了戒,你沒有做到,你有罪過,不但沒有護法神保佑你,恐怕還有惡鬼屯門,麻煩大了,妖魔鬼怪在你周邊。所以實質決定重於形式。
這幾個簡簡單單的例子,你們了解我辦事情,我沒有主觀,我沒有成見,我能隨緣,所以往往事情不但能辦得成功,而且辦得非常順利,主管單位都很歡喜,我們需要協助,他們真誠幫助我們。用真誠心去做,用清淨心去做,用智慧的心、用愛心去做。如果還做不成功,還有障礙,那我們就只能說我們自己福德不夠,我們自己的真誠不夠。為什麼?不能感動人。所以,孟夫子講得好,「反求諸己」,過失不在別人,不在外面,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自己所作所為別人不了解,別人對我們有誤會;他要是真的明白,真的了解,他一定會幫助我們。尤其現在有一些政府,已經意識到倫理道德教育重要,因為今天社會的動亂,就是缺乏這個教育,如果能有這麼一個機構,提倡這個教育,培養教學人才,我相信他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他不但不障礙,會鼓勵我們做,會幫助我們做,甚至於還要求我們做,這是一定的道理。
主方神這一章經文,我們前面說得很多,就是現在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教育的內容是倫理、是道德,說得具體一點,是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如何合理的相處;族類與族類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如何真正落實到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我們這一個學院、我們辦的教育的重點,我們辦學宗旨之所在。這個教學是今天社會上所缺乏的,而且是今天社會上迫切需要的。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我有這個權力,我是政府領導人,遇到有人發心來辦這種教育,我不但立刻批准,我一定還用政府的財力來幫助他。現在許許多多國家政府,都拿出財力來幫助建老人院,建退休村,來辦老人福利事業。這個教學比老人福利事業還要重要,希望借重這個教育端正社會風氣,改善社會,淨化人心,達到社會永久的安定,世界永久和平,所以我稱它是神聖的教育,真實道德的教育。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提升自己境界,要幫助別人,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全心全力的協助。所以這兩句經文,「普轉法輪無不解,眾生聽者煩惱滅」,『此遍往神之所悟』,這就是周行不礙主方神,他所覺悟的,他所證得的,這個證得是在自行化他裡面得到的圓滿成果。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59:4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