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88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八八卷)  2001/1/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88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偈頌第四首:

  【佛雨法雨無邊量,能令見者大歡喜,最勝善根從此生,如是妙光心所悟。】

  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華香妙光主晝神,他得的法門是「開發無邊眾生清淨信解心」。從這個法門來看,就是今天所講的社會教育,是純粹從社會教育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在讚頌裡面,很明顯的,第一句「佛雨法雨」,上面這個「雨」念去聲,念「玉」,做為動詞用,就是降落的意思,這是比喻世尊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在經典上我們看到他是主晝神的身分,而偈頌的頭一句,它說是『佛雨法雨無邊量』,我們就知道這一位主晝神是佛陀應化的,正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這是現主晝神的身分來教化一切眾生。

  『能令見者大歡喜』,眾生的歡喜是從聞法當中得到的。佛要不講經說法,不能夠覺悟眾生,這個喜悅就生不起來了。眾生的根性不一樣,所以佛在世講經說法決定不是說一個法門、一部經論,而是宣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就如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大家都知道,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適合這個地球上眾生根機的,包括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就是在這個地球上,這一萬二千年當中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佛都說到了。要不適合這些眾生的根性,佛決定不說,說了沒有用處。無量無邊的法門,看看這一萬二千年,這個地球上眾生根性契合哪些法門,佛應該說些什麼法,是這麼個來源,不是佛隨便講講的。佛要是隨便講,那就變成契理不契機,佛不會說這個事情。

  這給我們也有一個很大的啟示。第一個,佛說這麼多的法門,哪一個法門是適合我自己的根性。如果你選擇對了,正契合你自己的根性,你的修學就會一帆風順。為什麼?契機。好像大夫治病一樣,他把你病源看得很清楚,判斷很正確,藥下去,病就好了。如果世尊所說這些法門,我們修學有困難,不契機,這就是佛所說的不適合我,適合別人。我們眾生很多,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雖然是一個大夫看,那一個大夫給每個人的處方不相同,大夫的處方就跟佛所說的經教一樣,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當年佛在世,你遇到佛,你向他請教,他特別給你說的,那是最契機的,你當下就得利益。這個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很多例子,佛這部經還沒講完,講了一半,甚至於講三分之一,聽眾裡面有開悟的、有證果的。這什麼原因?契機。

  現在世尊滅度了,距離我們已經相當遙遠,中國典籍裡面記載已經三千多年,我們生在佛滅之後三千年,選擇法門就不容易了。這麼多的經論擺在面前,要想樣樣都學是決定辦不到的,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這麼大的智慧,接受不了。而隨便選擇一個法門未必有效果,所以我們對於法門的抉擇,總是用相當長的時間去嘗試,也就是去試驗試驗,這是有必要的。試試看,不行趕快換,不要勉強。如果遇到好的老師,對於老師確實有信心,請老師觀察我的根性,替我選擇。老師替我選擇之後,我還是要試驗試驗看看,合不合自己根性。因為我們親近的老師,他並不是聖人,他也是凡夫,他修學比我們的時間長一點,經驗比我們豐富一點,確確實實是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但是也未必完全可靠。這些都是真實的,所以他的選擇我們可以試驗。試驗如果覺得有困難,我們再重新去請教,或者是請教另外一個老師,這在現前修學佛法都是正確的態度。

  如果實在感到困難,對老師的信心不足,我們相信佛的話,佛給我們指示了一個原則,《大集經》上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這是依照佛陀指示的原則,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我們就選擇淨土法門,淨土成就。我們仔細去觀察,佛法流傳這兩、三千年當中,佛講的話是真的,歷史為我們做了證明,過去確實是如此。這樣也增長我們對佛的信心,我們選擇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的經典確實是比較少,我們主修的五經一論,總共也只有六種。這六種裡面,以《無量壽經》分量最大,可是比起其他宗的經論,還是少得很多,所以很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分量太多,沒有時間去學習,它分量不多。何況這六種不一定要全部都學習,六種裡面選擇一種、兩種,果然能夠一門深入,都決定能成就。這個例子自古至今我們也看得很多,所以一定要有信心,我們在佛法修學就會有成就,現在人講的有成績。年年對於經典理解的不相同,年年自己契入的境界不相同,這裡面才得法喜,才生長智慧。

  我們現在修學情況又如何?我們每天還是生煩惱,依舊是迷惑顛倒,疑慮重重,得不到經典裡面所說的那些殊勝的成就。原因在哪裡?必須把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學習的障礙就沒有了。這些功夫不能不做,這種功夫在《華嚴經》裡面就是「懺悔法門」,普賢大願的第四願。每天要反省,要去檢討,要把自己毛病在哪裡找到,要改過自新,天天改過,這叫做學問,這在佛法裡面叫真實功夫。我們反省、檢點,我們的毛病都是出在沒有認真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雖然天天在學習,而實際上陽奉陰違;連陽奉陰違甚至於都做不到。陽奉是表面上還是照做,我們連表面照做都沒做到。換句話說,我們的學跟行脫節,學的是佛法,行的是煩惱,兩個變成不相干,怎麼會有成就?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煩惱習氣不肯改,不是改不過來,而是不肯改。真正肯改,哪有改不過來的道理?不肯改就沒有辦法了,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隨順無始劫來的煩惱。你發心來學佛,實際上對佛法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你那個信心若有若無;說你沒有,你好像也挺信的;說你有,佛的教誨你一句也沒做到。這是我們病根之所在。

  學佛是我自己學佛,與別人不相干。千萬不要把念頭搞錯了,「別人都沒有照做,我去做幹什麼」?這個念頭不善,這個念頭叫自暴自棄,毀掉了自己。佛教我的,不是教他們的,我要學佛。我要學佛,換句話說,決定要放棄自己的知見,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日常生活、工作,對人對事對物都要遵守佛陀的教誨,這叫學佛。佛教給我們怎麼存心,我們有沒有照做?十善是初學,佛教我們存心:無貪、無瞋、無痴,我們有沒有照做?沒有照做!我們每天用心還是用貪瞋痴。佛教我們怎麼說話?經上講,佛教給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我們有沒有做到?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我們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不叫學佛,這些道理要懂。佛教我們怎樣做人?佛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最基本的教誨,教誡初學、教誡入門,我們從這兒入門。如果連這幾條都做不到,我們學佛實際上沒有入門,「大歡喜」怎麼能生得出來?大歡喜,你必須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的教誨,至少要把這個做到。佛教我們怎麼存心、怎麼說話、怎麼做人,這十條要做到。別人不做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為什麼?他不學佛。決定不可以說,「他不學佛,我又何必學」?這就錯了。

  十善,雖然是個基礎,要知道無上道是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要從這個基礎上不斷的向上提升。這十條做好了,有沒有入佛門?還沒有入佛門,基礎。這是入佛門的道路,你路走對了,你還沒有入門。真正入門是把見思煩惱裡頭的「見」煩惱斷掉,這才真的入了門,歡喜心才能現前,法喜你才真正能得到。你沒有斷見惑,哪來的法喜?聽經聞法生歡喜心,那不是法喜。見惑斷了,佛經裡面講證須陀洹果,這才入門。小乘是證須陀洹果;大乘,像《華嚴經》所講的初信位的菩薩。《華嚴》講總共是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的第一個位次:初信位。《華嚴經》的初信位,跟小乘須陀洹,斷惑是相等的,都是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思惑沒斷,見惑斷了。換句話說,人家智慧開了,不再把這個身看作自己,這見惑斷了;依舊把這個身當作自己,見惑沒斷。

  見惑頭一個是「身見」,身見就是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六道眾生都是迷於身是自己,雖然在六道裡頭輪迴,捨身受身,身見不斷。捨身受身不自在,業力支配,這就是一般人講命運。命運從哪裡來?業力造成的,自作自受,業是自己造的。你造的善業,沒有斷身見,這個善業的果報是福德;如果身見斷了,你斷惡修善那叫功德,那不叫福德。功德、福德在事相上沒有差別,都是斷惡修善,用心上、觀念上有差別。那就是一個著相,一個不著相,不著相斷惡修善是功德,著相就是福德,差別在此地。「著相」,頭一個就是身見。諸位想想這一關不容易突破,突破才入門;沒有突破,沒有入門。沒有入門,哪來的大歡喜?

  『最勝善根從此生』,最殊勝的「善根」是什麼?我們現在在三十七道品裡面講的「五根」,五根就是最勝的善根。由此可知,五根我們今天在此地是談談而已、說說而已,有沒有得到?沒有!我們連一條都沒有,所以希望大家努力。要求每一個人都做到,那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們在求學的時代,老師對同學希望是一樁事情,成就又是一樁事情。老師對同學有殷切的期望,幾個同學能真正做到?能滿老師的願望?滿老師的願望,叫報師恩。老師什麼願望?老師希望你成就。你果然成就了,真正報師恩。所以老師決不要你對他奉承,也不要你對他供養,你能滿他的願望就是報恩。我們報佛恩也是如此,佛對我們什麼願望?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所以只要我們走的是佛道,這個路子正確,方向正確,決定沒有偏差,這就是報佛恩。

  說到這個地方,不斷煩惱習氣怎麼行?淨土講的「帶業往生」,這一句話我們也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能誤會,「我煩惱習氣不斷也行」。可是經論裡頭講得很清楚,帶業只帶業習,不帶現行。你的煩惱根沒有斷,這個可以帶去,現行不能帶。現行是發作了,你的煩惱習氣發作,這個帶不去的,這不可以的。這樁事情在關鍵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在捨報的那一剎那,我們講的是,世俗講人死斷氣這個時候,這個時候煩惱不起現行,這帶業往生。所以帶業往生,真正意思是說這個。平常你起煩惱可不可以?可以;平常煩惱習氣不斷,到臨終的時候恐怕也斷不了,怕的就是這個。所以佛祖教我們在平常就要斷、就要控制,這個控制就是伏煩惱。平常盡量控制,目的希望臨終那一剎那不起煩惱。最後這一剎那等於打仗,平常等於是訓練、練兵、操練,操練不認真,打仗的時候決定失敗,決定打敗仗,所以操練要認真。平常我們要認真盡量的控制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讓它起現行,養成一個習慣,到臨終捨報的時候煩惱不起現行,安安全全往生,這才叫有把握。平常不肯認真努力去做這個功夫,臨命終時沒有把握。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看到往生的人,人在病重的時候,縱然神智清楚,他沒有體力,在這個時候完全是別人擺布,自己做不了主,這個時候叫真正可憐!我們在醫院看到病重的人,看到之後就要想到,我將來也有這一天,怎麼辦?看到別人受這個折磨、受這個苦難,我們就要想到我會不會有這一天?太可怕了!這個時候煩惱習氣最容易起現行,為什麼?你看看環境,一切人與事,都不是自己願意做的,平素要沒有相當修養功夫,很恐怖!最穩當的方法,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知道什麼時候走,走的時候不生病,不受這些折磨。人在病痛的時候,說實在話,醫生、護士都是魔障。

  韓館長走的時候,住在醫院最後那幾天,跟他兒子要求:「我不怕死,我怕折磨,你們不要再折磨我了」。什麼折磨?一會兒打這個針,身上插好多針管,折磨,太痛苦了!一會兒給她吃這個藥,一會兒給她吃那個藥,折磨!所以這個時候,在你周邊的人都是冤親債主,很恐怖!沒有大的定功,沒有大的福報,這一關很不容易通過。所以館長臨終,我每天到醫院去看她,我覺得她對我「現身說法」,讓我真正理解佛講的三苦、八苦,病苦、死苦。我們要提高警覺,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把這兩種苦免除。可不可以做到?我們看自古至今有不少人做到,為什麼他能做到我做不到?我從這裡頭去反省,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來,把這個因素消除,我也可以做到。

  這幾十年,不說別的地方,我們住在台灣,台灣這麼小的地區,念佛人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病苦,我看到的、聽說過的,那都是真的,也有二十幾個人;一般傳說的,那就更多了。何以這些人能做到?沒有別的,就是在平常已經下功夫了,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我們只要能把這一條做到就行了。隨順佛陀教誨,決定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放下,斷惡修善,斷惡是消災、是消業障,修善是積福、積功累德。災消了,臨終障礙沒有了;福報現前了,臨終走的瑞相就殊勝。世間事,這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這是講為自己,你自己能做到就是度眾生,為什麼?讓別人看到了,他覺悟了,他知道自己應該怎麼過日子,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將來怎麼個走法,就清楚、就明白了。這是最殊勝的善根從此生,這一點都不錯。最勝善根決定從佛法裡面生的,我們沒有聞佛法、沒有接觸到佛法,哪裡懂得這些道理?怎麼會明瞭這些事實真相?要知道所有一切的修行功夫,真實利益是自己得,不關別人的事情。我們修好了,給別人留個好榜樣,這就是利益眾生;我們做不好,給別人做個壞榜樣、做個壞樣子,這傷害眾生;這個影響的關係,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作為,知道對於眾生、對於社會、對這個世間都有影響,影響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好的影響你做了功德,壞的影響你造了罪業。由此可知,我們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檢點。

  古時候做學問的人、做功夫的人,每天認真檢點,用「功過格」這個方法。這從南宋以後,一直到清朝,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出家人也有用這個方法,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自知錄》就是功過格。出家人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雖然是非常笨拙,那是真的,但是它很有效,非常踏實,老老實實從這兒下手,用這個來檢點、來反省。我們現在沒有用,可是我們自己也定了一個守則,淨宗學會同修的守則,我們依照修行的五個科目,後面是節錄《無量壽經》上的教誨,一共有六十二句。至少我們每天要用這個來反省、來檢討,對一對,佛這些教訓我們做到沒有?《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那是針對我們現前末法眾生一般通病而說的,非常重要!善因決定有善報,惡因決定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也節錄了四十幾句。天天要看,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過,我們道心才會有根、才會增長。

  生在這個社會,外面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一天不反省就會墮落。所以使我們想到,世尊當年在世教誡出家的學生「半月誦戒」,也就是他反省一次,可以能夠保持半個月,很難得!今天,天天要反省。中國古人常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他就是反省一次能保持三天,現在這個社會誘惑力量太大了,我看三天保不住。天天反省,天天認真努力做功夫,我們道業才能成就。這首偈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29:11)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0:29: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6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