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三八卷) 2000/8/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38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緊那羅王偈頌,第三首:
【佛功德海無有盡,求其邊際不可得,光明普照於十方,此莊嚴王之解脫。】
這是種種莊嚴緊那羅王,他修學的法門是「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修這個法門成佛的。這正是說明法門無量無邊,任何一門都能成就無上道。所以世尊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做的示範,對於不同的法門應當要讚歎,決定不能毀謗。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佛為了普度一切眾生。如果我們不滿意一個法門,毀謗一個法門;換句話說,你就捨掉那一類的眾生,那一類的眾生沒有機會修學了。
譬如我們淨宗學會,依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無量壽經》有許多不同的版本,現在在這個世間流通的總共有九種,各隨所好,你喜歡哪一個本子,這個本子都是教你念阿彌陀佛,你都能得度。如果說只有這個本子好,其他的本子都不行;換句話說,只有喜歡這個本子的人得度,喜歡其他本子的人都不能得度。這想一想是不是佛的意思?決定不是佛的意思。這是誰的意思?魔的意思。魔的意思是希望你們愈不出三界愈好,魔是歡喜魔子魔孫多,你們出三界,他就頭痛。所以用種種方法來批評,反正不能把往生這個路子完全杜絕,現在有九條路去,我能夠堵一條,也就很少人能出去,這是魔的手段。他能堵兩個道、堵三個道,往生的人就愈來愈少,他的目的也達到了,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仔細想想九種不同的版本,是不是都是勸你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沒錯。現前有許許多多造謠生事、毀謗的,我們都知道,他是希望你們不要相信這個法門,不要念佛求生淨土,老老實實、生生世世都當魔子魔孫,都被他所統治,他就滿意了。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無量無邊的法門。今天我們看的莊嚴王菩薩,他的法門是『佛功德海無有盡』。「佛」在此地是個廣義,稱性的功德,與自性相應的功德,就叫做「佛功德」。「佛」這個字從字面上來講是覺悟,佛翻譯成中文叫「覺者」。覺悟人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迷惑顛倒的人沒有功德。佛是一個究竟圓滿徹悟之人,所以他的功德之大,是沒有邊際的。現在這個地方關鍵的兩個字是「功德」,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功就是一般人講的功夫,你修功,一定有所得。功德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
古大德舉例子跟我們說,譬如「持戒有功」,十善五戒你都能夠做得很好,都能做得很圓滿,這是你的功夫。你決定不違犯,你違犯,你功夫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功不是去練氣功,那個沒有用處的,這是講內在修行的功夫。你「得定是德」,因戒得定。所以修五戒十善目的在哪裡?自己一定要知道,如果目的在善果,你是世間法。種善因得善果,這是世間法,你得的利益小,有盡。如果你的目的,我持戒修善,我的目的不求善的果報,我求什麼?我求定慧。那你跟諸佛菩薩修行是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目的在得定。
「修定有功,開慧是德」,你的智慧開了,這個是德。功是修因,德是證果,你所得到的果報。修因證果都跟性德相應,這叫功德。決定不是我們在佛門、或者在社會上多做一點好事,這叫功德,那你講錯了。功德絕對不是用錢能夠修得的,諸位一定要懂得,用錢去做、用身外之物去做的都是福德。福德跟功德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福德不能斷貪瞋痴。諸位要記住,福德不能斷名聞利養,不能夠消滅自私自利,功德能。所以講起輪迴生死這個大事,禪宗六祖惠能講得好,這個事情「福不能救」,你修再大的福報,救不了這個事情。世間法裡面福報最大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大梵天王是福報最大的,還有更大的摩醯首羅天王,那真的叫種善因得善果,他得的是大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死了之後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所以說「福不能救」。什麼東西能救?功德能救。
功德難修而易失,很不容易修,很容易失掉。大家也許都聽說過,「火燒功德林」,一把火就把功德燒光了。你想想看你要是種一片森林,你要花多少時間?諺語裡面所謂「十年樹木」,長得最快的,總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培植一片森林,一把火燒光了。戒定慧是功德,瞋恚之火,一發脾氣、一生氣,燒光了,功德就沒有了。所以你要問你的功德有多少?那我就要問你,你什麼時候沒發過脾氣?如果說剛才我還發了一頓脾氣,那完了,你什麼功德也沒有。昨天發了脾氣,從沒有發脾氣到現在,你的功德頂多只有這一點。所以臨命終時一發脾氣,就全都完了,這個道理要懂。
福德燒不掉的,你會帶著走的;功德是很容易被毀掉的。所以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就怕你累積功德,佛勸人積功累德,魔看到這個事情嫉妒障礙,他在旁邊煽火,在造謠生事、挑撥離間,勸你發脾氣。你就很乖、很聽話,他一勸你,你果然發脾氣了。他沒有辦法把你的功德毀掉,必須你自己毀掉,他想方法挑撥你,讓你發脾氣,讓你自己把你自己功德毀掉。這就是佛經裡常講的愚痴,「可憐憫者」!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不起貪瞋痴慢,你的功德才能保全,你的前途是光明的。你要不求生淨土,你決定生天,你的前途多好!落在貪瞋痴慢、名聞利養裡面,你現在可以得一點小利,你的前途是黑暗的,你將來要墮三途。聰明人決定不享眼前短暫的小福,他一定是追求永恆無盡的福報,這是聰明人。所以人家一毀謗,我們看到就生氣,這是沒有功夫。
我們提倡專修淨宗,特別提倡夏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找麻煩的人不少,而我們怎麼樣?無動於衷。悟道法師有一次在台灣,剪了一些報紙雜誌寄來給我,指著名字罵的,長篇大論,台灣同修有一些組織起來要反駁、要批判他們。我跟他說,不要去理會他,隨他罵,他罵累了,他就不罵了;隨他寫,寫累了,他就不寫了,不要有絲毫反應。絲毫反應,像吵架一樣,兩面對吵,愈吵愈熱鬧,就吵起來了;你這一邊吵,那一邊不吵,吵到最後就不了了之,就完了。我才把他們制止,決定不許可。我們各行其道,我們走的是光明道。如果你要跟他兩個對罵,你們兩個是一樣,一般高,這是絕大的錯誤!
我這個本事是跟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那裡學來的。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幾歲年輕人,也是血氣方剛,台灣那個時候佛教跟基督教對罵,報紙、雜誌,最後還出了書批判。我們佛門也不示弱,也有幾位法師出來,寫得很好。《基督教跟佛教的比較》,我很喜歡看這個書,煮雲法師寫的。有一天我這個書裝在口袋裡面,我去見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問我,他說:你口袋裝的什麼?我拿給他看一看,他搖頭。我說:他寫得不錯,我們辯駁得很有道理!章嘉大師笑笑,他很輕鬆的說了一句話,他說:佛教是七、八十的老翁,基督教是三歲小孩,三歲小孩用小拳頭打這個老翁,老翁還生氣跟他打一架嗎?我一想這個有道理,他的比喻比得好。他說:不要理他,社會上明眼人自然會有批評,我們要批評他幹什麼?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對他們的批評、指責、辯駁是錯誤的,我們輸了。為什麼?跟他一般大,只有一樣大的小朋友才能打起架來。你看到哪一個五、六歲小孩,跟一個六、七十歲人打架?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從來沒聽說過。要懂得這就是你比人高,高明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是辯駁,那很可憐,我們把自己地位拉下來,跟他一樣大,跟他就打一架,那豈不是笑話!萬萬不可以,公道自在人心,我們只要做得正。
會集本裡面句句都是經典的原文,他不喜歡,我們喜歡。必須曉得在這十幾年當中,會集本度了許許多多人學佛,這是事實真相。反對會集本,批判會集本,就是批判今天世間無數依靠會集本修行的這一批人,你說他的罪過有多大!我們眼目當中看到他很可憐,他將來就要墮阿鼻地獄,我們對他是同情心,他已經要墮落、要受苦難了,怎麼能忍心再去批評他、再去指責他?不需要了。他迷惑,我們明瞭,我們不迷。不但是這個經本會集,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宗教,我們都讚歎、都讚揚,我們知道都是一個根生的。所以佛教導我們,深入經藏,深入義趣,徹法底源,然後才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同一個根、同一個源,《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源是真實的;換句話說,世間哪一法不真?法法皆真,法法皆成無上道。
你成不了無上道是你自己有業障,我們用現代話講,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他們為什麼無量法門隨拈一法都能成無上道?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們這些人對於一切法門,只有恭敬、讚歎、仰慕,決定沒有看到毀謗的。我們眼睛看到不善法門,他們都沒有毀謗。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勝熱的愚痴,甘露火王的殺業,伐蘇蜜多女的淫欲,貪瞋痴,都能成無上道。他為什麼能成無上道?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華嚴》大經裡面展示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障礙從哪裡來?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裡產生的,去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有妄想分別執著,任何一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悟的法,不是佛法是迷惑顛倒,迷悟之相就在此地,這是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看到的。真正看到明白了,「禮敬諸佛」你才能做到,不要勸,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佛。要問問哪一法不是佛?法法皆是如來,法法皆是諸佛,你禮敬諸佛才做得圓滿。
凡夫錯在堅固執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都不對。合自己意思,他點頭,這是對的;不合自己意思,統統不對。不是佛在經上講的,佛在經上講的是一個對了一切都對,一即一切,一個錯了一切都錯,這是佛法。你要是迷了,一切都錯,沒有一樣是對的;你要是覺悟了,一切都對,沒有一個是錯的。這一些大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你懂得之後,你的菩提道上一帆風順,障難雖然是有,不礙事。障難自己很清楚,過去生中跟一切眾生結的不善業所造成的障緣,明瞭了,障緣不產生障礙。
「功德」一定要認識清楚,「海」是比喻,比喻像海一樣的深、一樣的廣,「無有盡」。下面這一句是形容,『求其邊際不可得』。『光明普照於十方』,這是講他「功德海」的作用,「普照於十方」。佛功德普照十方是什麼樣子?這就是佛法的經典跟教學。經典是死的,不是活的;佛教一些文物也是死的,也不是活的。經典、文物雖然留在世間,如果沒有人講解、沒有人學習,這個經典雖然擺在面前,不放光。就像金銀珠寶擺在前面,是很珍貴的東西,沒有人認識、沒有人理會它,時間久了上面都是灰塵,不識貨。這就是所謂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有修行的人,一定要有說明的人,佛功德海的光明才能夠普照十方。
這個人是誰?如果我們天天在期望有這麼一個人來出現,這個人永遠不會出現。所以大家要知道,天下事有兩樁難事情:登天難,求人難。你真正明白了,你要回頭,求人不如求己,求自己容易,求別人難。我知道佛法好,曉得了,我要求別人去學習,來弘揚講給大家聽,人家不肯,這個事情難!那最後沒有法子,求自己。你們不肯做,我來做,我做你們不願意做的事情。所以要回過頭來求自己,自己具足信解,如教修行,幫助大眾。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對佛法產生誤會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大家。
佛法到底是什麼?我們用現代話來講大家容易懂,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不是宗教。現在許多人把它當作宗教,所以佛法這個佛光不能普照十方。佛法不是宗教,是在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頭一個說出來的。他在第四中山大學做了一次講演,這個講演當時震撼全國的佛教界,他說「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也不是哲學,而是今世所必需」,他用這個講題。這一篇講演有記錄流傳下來,這個記錄王恩洋筆記的,王恩洋居士是他的學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給我們分析,佛教為什麼不是宗教、為什麼不是哲學。我們從他這一篇講演裡面可以省悟過來,然後我們再仔細去觀察,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他教我們什麼?教我們過幸福的生活、過美滿的生活,教我們怎樣工作、怎樣與一切眾生相處。所以是非常現實的教育,學了之後立刻就得受用、就得好處,沒有一句話是空談的,句句真實,我們要認識它,決定不可以迷信。佛菩薩是誰?佛代表我們自己的性德,菩薩代表我們的修德,修因證果,這個人就是菩薩、就是佛。沒有圓滿的時候稱菩薩,圓滿就稱佛,沒有迷信。
說到修功,佛在經論裡面說得非常多,我們後代的學人只要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程度,適合自己現在現前的生活環境,認真努力修學,一門就能通一切門;就如同我們在這個經上現前所看到的,任何一個法門只要貫通,就能通一切法門。這是《華嚴》大經上常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是任一。任何一門你真的要是精通了,世出世間所有法門你都貫通了,為什麼?它同一個根。由此可知,不只是禪宗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根找到了,原來世出世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你現在明心見性,徹法底源,你不會再去分別,分別念頭起不來了。所以世出世間任何一法,你只要深入去探討,找到它的根源是一個,全都通了。我們對於世間所有宗教,我為什麼那麼尊敬?我知道是一個根。你現在不能認同我,不要緊,你在你的經典再深入,深入再深入,你真的找到根,你就曉得我們是一家。像一棵大樹,我們不同枝幹,同一個根本;你不知道根本,你這兩個樹幹會對立。你再往下去追究,找到根,同一個根本,這個對立就沒有,就消除了。
每一位同修都很熟知,佛在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意思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過去已經成佛的,現在已經成佛的,這個沒有話說,未來佛是誰?未來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連蚊蟲螞蟻也是未來佛,你要是殺一隻螞蟻,你就殺一尊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牠是未來佛。如果蚊蟲要來叮你、來吃你一口血的時候,正好我供養佛,供佛;供佛你為什麼就歡喜,那蚊子叮你,你怎麼就不歡喜?你都沒想到牠是未來佛,理應布施供養,怎麼可以趕牠走?這個道理誰懂得、誰知道?諸佛菩薩知道。諸佛菩薩教給我們,我們想不通,為什麼想不通?我們有分別,那是佛、那是菩薩、那是蚊蟲、那是螞蟻,我們有分別,他們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一,我們有分別,一變成了無量;人家沒有分別,無量就變成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覺悟了,我們的光明就普照於十方。光明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光明,諸位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大家常念,佛放光就說了十種光明,大光明雲就說了十種。十代表無盡,不只是十種。這裡面有慈悲光明雲、有智慧光明雲、有禪定光明雲、有布施光明雲、有持戒光明雲,佛功德海裡頭每一樣都放光。「照十方」,利益十方,十方眾生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他覺悟;在佛就是教化十方、感化十方,是這個意思。
莊嚴王菩薩他學得很像,學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修學的總綱領是四攝六度,四攝是總綱領,每一條裡面細行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海,我們要做;你不肯做,佛無量功德,你一個功德都沒看到,你都體會不到。只有認真去做、去模仿,逐漸逐漸發現了,展開經本的時候意思懂了,知道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你才能體會得到。如果你不肯去做,不認真努力去做,你能夠懂得的都是字面。而且跟你說字面的意思還不懂,你只是能讀能念而已,什麼意思不懂,如何能將真實功德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這個做不到。所以佛法決定要行!
華嚴三聖的表法,《華嚴》裡面的佛是毘盧遮那佛,法身佛,這是說到自性的本體。從體起用,用兩位菩薩來做代表,從體起用,普賢代表行,文殊代表解,解行並重,並重裡面又偏重行門。經上世尊跟我們說,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這兩個排列,普賢排在第一,文殊排在第二,這什麼意思?特別重視行門,把行門擺在第一,你要曉得這個意思。我們看到每一個宗派,他供養的佛菩薩像,就知道這個法門是解在第一,還是行在第一,你一看就曉得。《華嚴》是行門擺在第一,你不去做怎麼行?行能幫助解,解又能夠提升行,行解兩門相輔相成,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才能徹法底源,證無上道。再看底下這一首:
【如來大音常演暢,開示離憂真實法,眾生聞者咸欣悅,如是吼聲能信受。】
悅意吼聲菩薩他得的法門,「恆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怖解脫門」。這個法門我們尤其要重視,要懂得學習,為什麼?這是言語,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得最多。菩薩的言語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愛語,真正愛護一切眾生。你說的這些話,叫別人提心吊膽,叫別人聽了擔心、聽了憂慮,你不叫害人嗎?這我們要學習。那我們看到一切眾生有災難來、有災禍來,我們怎麼辦?也要跟他說明,也是用愛語。跟他說明,幫助他解決,這是真實愛護他。我們自己所作所為就像菩薩一樣,都是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怎樣替眾生消災免難。
我們曉得災難從哪裡來的?世出世間法總不離因果報應,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是從眾生不善業來的。一切眾生造作不善業,所以才招來惹來的天災人禍。我們自己必須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止於至善,就能夠消災免難。他的災難是他有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行,這個用現代物理學上的比喻大家容易懂,那個不善的念頭、行為是波動,不好的波。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止於至善,這是很好的波、非常平靜的波、善良的波,他那個波是很凶惡的波、不好的波,我們用這個波去沖擊它。雖然不能將他那個波消滅,但是這個沖擊決定有影響,它的速度慢了一點,它那個浪小了一點、減緩一點,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一個人修行怎麼能幫得上他的忙?真能幫上他的忙,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真能幫他的忙。
佛在經上講得很好,一百個人當中,有九十個人是惡心惡念,不好的思想波,有十個是至善的,就能夠讓他那個不善不會發作。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勸人為善,善人多了,這個災難就化解了;善人少,雖不能化解,剛才我說的,它的時間會推遲,這個災難程度會減低,這是肯定的。我們做的是好事,不是壞事,別人毀謗、嫉妒、障礙,那是他無知,我們對他好他不曉得,他還要以惡意相向,我們決定不能責怪;不能看到,「我對他好,他還這個態度,算了!不要理他」,這是錯誤的,不能說見死不救,我們還是要救他。總有一天他會明白,他會省悟過來,我們過去對他的好意善意。
我們在這裡辦培訓班,第一屆培訓班的同學就產生這個現象。培訓三個月,鬧情緒鬧了一個半月,天天開會,他們在研究討論,我們為什麼對他這麼好?你們的目的何在?有什麼企圖?天天在懷疑,所以課程耽誤了一半的時間。到最後知道,我們什麼企圖也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完全為你們好,各個痛哭流涕、懺悔,但是時間已經浪費了一半。確確實實我們什麼目的都沒有,什麼企圖都沒有,決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我如果真的是自私自利、為自己著想,我今天什麼都不要幹,我到深山裡頭去隱居,你說那多快樂!那個生活多幸福!我今天可以做得到,天天還搞得這麼辛苦,幹什麼?為大家,決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為苦難眾生。所以總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歡喜接受了。
經文第一句:『如來大音常演暢』。經本裡頭,有時候稱「佛」,有時候稱「如來」,我們要曉得不同的稱呼是什麼意思。如果意思相同,那它就有錯誤;為什麼同樣一樁事情常常換稱呼、換名詞,那這也不是好文章、不是好言語。我們知道佛經確實是第一流的文章、最好的言語,它這個稱呼變一變決定有不同的意義。一般講稱「佛」是從事相上說的,稱「如來」是從自性上說的,就跟後面普賢菩薩的十願意思相同。第一願「禮敬諸佛」,第二願「稱讚如來」,它名字就換了。諸佛是從事上、從相上講的,決定要禮敬,決定是平等,沒有差別的。可是稱讚有差別了,稱讚如來,不稱讚諸佛,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是從理上說的。這個稱讚就是看你的言行合不合理,合理我稱讚你,不合理不稱讚你,就有差別。但是禮敬沒有差別,決定沒有分別,好人我禮敬你,壞人還是禮敬你,決定沒有差別。可是讚歎,好人我讚歎你,壞人我不讚歎你,但是決定沒有毀謗,只是不讚歎而已!差別就在此地。這個地方完全要與性德相應。
「常」是不斷、不間斷,「演」是表演。下面這個「暢」是通達的意思,沒有障礙。清涼大師解這一部經裡面,跟我們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吼聲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用的方法相同,以音聲教化眾生。文殊在楞嚴會上為我們大家選擇法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諸佛菩薩、一切聖賢,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都是用言說言教。這個地方眾生耳根很利,所以用「大音」。
『開示離憂真實法』,「開」是開啟,所謂是「頓開茅塞」,「示」是指示。開是用言說教導我們,示是做出榜樣、做出示範,做給我們看。做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離憂真實法」。「離憂」就是離苦,無非是教導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這是佛教。如果我們帶給眾生是猶豫不決的,我們就錯了。我們帶給眾生的,決定是肯定的,斷疑生信。「真實」的意思是什麼?決定幫助你明心見性,這是真實。如果這個方法不能夠幫助你明心見性,對明心見性有障礙而沒有助益的,這就不是佛法了。
我們也曉得,佛說法不少的分量是權說、方便說。方便說,那就不是真實,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是生起疑惑,過錯在我們自己。佛的方便說也不離真實;換句話說,他是什麼方便?真實的方便,這個方便可以通達真實,我們要這樣去認知。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跟大家講是方便說,這個方便通入真實。你細細思惟佛所講的道理,細心去體會,你把這些道理落實在自己生活工作裡面,那就是依教奉行,你就能夠體會到真實,契入到真實。所以佛的方便是真實的方便,方便的真實,二而一,一而二,這個一定要懂得。
『眾生聞者咸欣悅』,眾生聽了歡喜。由此可知,現在世間人雖然是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可是你要是有真東西勸他,他還是歡喜;換句話說,他還是有良心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就是明朝時候王陽明先生講的,人確確實實有良知,而是他自己不知道。做壞事情的人、無惡不作的人,聽說人家講「人有良心」,他跟人說「我沒有良心」;不是他沒有良心,是他被惡業蒙蔽了,他不知道他自己有個良心。王陽明先生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一生當中提倡「致良知」,提倡「知行合一」,現在講王陽明哲學的時候,這兩個是重點。其實他這個學說全是從佛經裡面學到的,「知行合一」就是佛經裡面講的解行是一,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解不二就是他所講的知行合一。
良知必須要有方法、有善巧把它引出來,自己肯定,本著良知處事待人接物。良知就是佛家講的真心,這個世間人用妄心,你能夠覺悟回頭用真心。真妄的理,佛經上講得很多,可是很難辨別。所以我們初學的人,辨別應當從事相上去看,就比較容易體會得。這是世出世間聖人常常告訴我們,為自己是迷、是私,為別人、為大眾的是公,從這個粗淺事相當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為利益社會大眾,這就接近於真,不是真心顯露,但是接近,這是向著真心走。如果念念還是為自私自利,無論做什麼事情,先考慮對我有沒有利益,這是迷,這是不覺。個人修養關鍵在此地,家庭興衰的關鍵也在此地;乃至於你在社會上公司行號,甚至於國家政府,興衰得失的關鍵還是在此地。我們一個國家領袖,起心動念考慮到,與我的國家有沒有利益?於我國家有利益,於別人國家沒有利益,他也去幹,錯了!這用的是妄心。如果聖人做為國家領袖不一樣,他起心動念想到於我國家有沒有利益?於別人國家有沒有利益?於我有利益,於別人國家沒有利益,他決定不幹。凡聖覺迷的差別就在此地。
儒家教學講「止於至善」,能利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才叫做至善。對我這個地區、我這個國家有利益,對其他地區沒有利益,這不是至善。像我們同一棵大樹,我常常用這個比喻,我們這一枝繁榮,別的枝枯死了,不叫至善。同一個根生起的許許多多枝幹,個個都茂盛、個個都繁榮,這叫至善。所以讀《華嚴》,確實你真正讀進去了,心量就拓開。《華嚴經》幫助大家拓開心量,讓我們起心動念再不為個人想,不為我一家想,也不為我一國、一個地區想,你念念一定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也不是為我一個地球想,專門想一個地球,不顧其他星球,科幻小說裡頭還有星際戰爭,還是很可怕的,還是很麻煩的。必須把愛心、把慈悲,仁慈博愛要擴展到虛空法界,星際當中也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大華嚴,這是大方廣。
所以只要用真誠的心,沒有一絲毫欺瞞眾生,完全順從佛菩薩的教誨,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真幹。基本的教誨十善業,這十條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離開,都要堅守,到等覺菩薩也不敢輕視。不但不輕視,菩薩的位次愈高,做得愈究竟,做得愈圓滿。你不肯做,你就不能入佛門。好像這是佛門的入場卷一樣,門票,你拿不到這個,你就進不去,你學佛都在門外;裡面種種莊嚴,你無法想像,你見不到。由此可知,十善業是多麼重要,它排在第一個科目。
佛教人修學,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三條它擺在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佛教化眾生教什麼?就是這一條裡頭的四句,四句裡面前面兩句是目的,後面兩句是方法。所以佛教人沒有別的,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而已。從哪裡做起?從慈心,這是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心是本,修十善業是門,那是方便門。什麼叫「慈悲為本」?什麼叫「方便為門」?在這第一條四句,就跟你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從這個方便門,你怎麼能入得進去?
我們今天學佛學了多少年,對於一切眾生的愛心生不起來,慈悲心生不起來,別人有苦難的時候,見到了,還是麻木不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到人家提醒,「那個人很苦,去幫助他」,這才想到,都遲了一步。為什麼不能主動的覺悟到?慈悲心生不起來。為什麼生不起來?門沒找到,沒有去修十善業。門沒找到,你慈悲心怎麼會生得起來?所以起心動念依舊是自私自利。於是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十善這十個門重要,太重要了。入佛門從哪裡入?就是這十條入。這十條你要是沒有好好去修,你永遠在佛門之外,道聽途說而已。佛門裡頭究竟是怎麼回事情,你一無所知,你天天在猜測、在胡思亂想,愈想愈訛,都想錯了。
你要曉得哪裡是門,怎麼進去,這就是真實法。只要是真實法,迷惑顛倒的眾生,造作惡業的眾生,他們聽到了,接觸到了,也生歡喜心;縱然他不能回頭,他也歡喜。歡喜慢慢就接受,好好的去教導他、去誘導他,沒有不能回頭的,沒有不能入門的。因為佛所講的不是別人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不是他自己的,阿彌陀佛講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是誰的?是自己的性德,當人的性德,這才能真正叫「眾生聞者咸欣悅」。如果講的是他的,不是我的,與我不相干,我的歡喜心還是很難生得起來。他所講的字字句句是我們自己的性德,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現前是迷而不覺,這才感激他,幸虧他把我點醒;原來他有,我也有,他不比我多,我也不比他少,怎麼會不感激?諸位要真正想入佛門,入自己性德之門,你要懂得方便,要懂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你就有門可入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22: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