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三一卷)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31
請掀開經本,月天子長行第九句看起,前面一條雖然跟諸位說過,意思還沒有能夠說盡,我們今天再做一個補充,這是第八句:
【星宿王自在天子。得開示一切法如幻如虛空無相無自性解脫門。】
我們還看這一句。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菩薩為度眾生;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幫助眾生覺悟。眾生需要幫助的地方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覺悟,所以佛法教學的重點是教人破迷開悟。唯有覺悟,徹底覺悟,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你悟得愈深,悟得愈廣,你就愈自在。由此可知,佛法自始至終是個教學的問題,是個教育的問題,它不是宗教,宗教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而是智慧的教育、覺悟的教育,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以佛智風,持大悲月,使明見正覺,離苦清涼」,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如何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今天我們讀的這段經文,第八句,開示,『開示一切法』。一切法裡面,大師把它歸納為兩類:一個是所迷,一個是能迷,所迷、能迷意思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但是清涼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所說的完全根據相宗的教義,「所迷,謂緣起不實故如幻,緣成故無性」,這兩句話需要做個簡單的解釋。世出世間所有的法相,我們講的形相,人有人的樣子,樹有個樹的樣子,花有花的樣子,草有草的樣子,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它都有個形相。相是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相是緣起的。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許許多多複雜的條件,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條件太多;起是生起,許許多多複雜條件生起的這個現相。所以現相實在不實在?不實在,相是個幻相,是個假相。譬如我們說這是個毛巾,這是個現相,這相怎麼成的?我們把這線頭打開一拉開,很長的一條線,是線織成的;這一條線再分析,裡面有許多纖維黏在一起成一條線;所以這麼一個小小的現相,你就曉得它的成就多麼複雜。聰明人,會看的人,看到這個東西,這是很長的一條線,他沒有看到毛巾,他看到是一團線;再仔細一觀察,它這裡面許許多多的纖維組織在裡面;如果再往裡面去看,他看這個東西是分子、原子、電子、粒子聚集在一起,成為這個現相。所以這個相是個幻相,毛巾是個幻相。緣聚就現這個相,緣散了,相就沒有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所有一切的現相,世間、出世間,世間佛講的十法界,出世間一真法界,所有的現相都是緣生的。緣聚的時候這個相就現前,緣散的時候這個相就消失,相存不存在?相不存在。你要認為這個現相是真的,是實在的,那你完全錯了。所以凡所有相都是緣聚的、緣起的。《金剛經》上沒有說緣起,說一合相。合是什麼?合就是緣合的,組合的。虛空法界是一合相,一是指什麼?今天科學家所說的基本的粒子,基本粒子所組合的,基本的粒子組成電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了分子,都是這個組合的。大是世界,我們講星球,是一合相;小,一微塵、一毛端,汗毛一毛端,一微塵、一毛端也是一合相。這個地方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你的平等心就生起來,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都是一個基本物質組成的,只是組成排列方程式不一樣。眾生就迷在裡面,認為金銀財寶很貴重,沙土瓦礫不值錢,其實組成的基本物質完全相同,只是組合排列不相同而已,我們就被這個迷惑了。
佛菩薩是覺悟的人,他對這裡頭的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他了解,他清楚,他一點都不迷。所以萬法平等,萬法一如,這才是真正覺悟了。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覺悟的,覺而不迷。唯有覺而不迷,他才是正而不邪,都是要徹底了解事實真相。佛法的教學以這個為中心,以覺悟為目的。所以《金剛經》上最後給我們做了個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確實世尊一語道破諸法實相。世尊雖然一語道破,我們很不容易理解,開經偈常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不容易!用什麼方法才能夠真正理解佛所說的真實義?佛所用的辦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有可能。一門深入,你的心是定的,心定就好辦了,所謂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的智慧才能開。你這個心不定,你就決定開不了智慧,所以要想智慧現前,一定先要把心定下來。定在一,專一,一門深入,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薩修行成佛不二法門,沒有例外的。戒是守法,依照古人的成規,他們走過的道路,決定沒有錯誤,這叫持戒。持戒,用今天話來說是守法,守聖賢人教導我們的方法。一門深入,鍥而不捨,時間久了,心就得定。定的作用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夠理解佛所說的,尤其是大乘經論。小乘經論,世尊有很多話是隨順眾生知見說的,佛法的術語依俗諦。大乘經教是依真諦而說的,就是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跟我們凡夫常識往往相違背,但那個是真的,我們凡夫知見是虛妄的。所以我們的修學講到戒,戒裡頭最重要的,戒裡面第一條是什麼?遵守佛菩薩的教誨,這是持戒裡頭最重要的一條。所以每部經到最後,總是叮嚀囑咐一句「依教奉行」。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依從佛菩薩的教誨。
佛菩薩教誨在哪裡?在經典裡面。經典很多,不必樣樣去讀,樣樣去學,沒有這個必要,選個一、二種就足夠了,因為佛的經典全都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實智慧。所以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你只要搞一門,一門通了。關鍵在通,通就是大徹大悟,通到什麼地方?通到心性,見性了。見性才算是通了,沒有見性,你沒通。每一部經都能見性,不但每一部經,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通自性,這話怎麼說?《華嚴經》上說得好,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是心性所變現的,可見得任何一法都能夠通達心性。所以在圓教裡面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又常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會的人一切法都是佛法,不會的人佛法也不是佛法,為什麼?天天抱著《大藏經》,你不開悟,你不會見性。會的人,任何一法裡面都能夠明心見性。尤其是中國禪宗的大德,我們看看禪宗的語錄,有一等參禪人,聽人家唱歌,唱小曲,他一聽開悟了;聽到風聲開悟,聽到雨聲開悟,宗門語錄裡面我們都看到。由此可以證明,任何一法都能夠從這個地方明心見性。我們在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只是我們的六根太差了,六根接觸六塵總是被迷惑而不開悟。為什麼有的人能開悟,有的人不能開悟?開悟的人需要戒定的基礎,沒有戒定的根基,那怎麼會開悟?因戒得定,因定開悟,你沒有戒、沒有定,你怎麼會開悟?所以要想開悟,必須要有戒定的基礎。我們一般學佛的人把戒定疏忽掉了,以為天天聽經會開悟,天天讀經、天天研究教理會開悟,錯了!沒有戒定的基礎,每天聽經,每天研究教理,清涼大師說得好,結果是什麼?增長邪見。大師說的,就是在《華嚴經》經題裡面講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不能成功。這是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面,看到許許多多修行人不能成就普遍的現象,我們要懂得。解行要並重,行門是持戒修定,解門是真實智慧,我們能夠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這是智慧,絕不求躐等,一定要守規矩。
晚近弘一大師勸導知識分子學佛,佛家經典這麼多從哪裡下手?他勸導最好從《華嚴經疏鈔》下手,這個很有道理。《華嚴》是釋迦牟尼佛圓滿的教學,但是佛講經有他的深度,深度往往是意在言外,我們在文字上去求你看不出來,所以必須要有人幫助。清涼大師作的註解,就等於給我們做《華嚴經》的導遊,我們從清涼的註解裡面體會到佛經的義趣,所以他勸人從《華嚴疏鈔》下手,這是對知識分子學佛非常有利的。如果能得益,決定就有悟處,縱然不能得世尊真實義,也有好處,知道怎樣做人、怎樣處世,利益無量無邊。可是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社會的教育已經捨棄文言文,完全使用白話文,於是現在人讀佛經文字產生了障礙,《疏鈔》擺在面前還是看不懂,這是很不幸的一樁事情。我在早年開始學佛的時候就常常勸人,我們要讀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對後世子孫關懷熱愛明顯的表現。我們祖宗,怎麼知道他關懷我們,怎麼知道他愛護我們,怎麼知道他熱心幫助我們?從文言文就看出來了,這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沒有的。我們祖宗明瞭,語言會隨著地區、隨著時代改變,如果語言跟文字完全相同,過了幾代的人,對於現在這一代語言文字他就不懂了,在西方世界就產生這個問題。我們中國老祖宗聰明,把語跟文分開,語言隨你怎麼變法,文永遠不變。所以你真正能夠看得懂文言文,你看看孔老夫子的著作,孔夫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看他的東西,懂他的意思,就跟書信往來一樣,當面談話一樣。這個發明了不起!超越空間,超越時間,有這麼一個工具傳遞智慧,傳遞思想,傳遞生活經驗,流傳給後人去做參考,流傳給後人做為學習的基礎,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偉大的發明。我們後世子孫要不識貨,這是大不孝!
文言文的學習難不難?不難,只要你肯讀誦。我這個地方現在還剩兩冊,過去我蒐集好像有八、九冊,搬家搬來搬去都搬不見了,現在還剩兩冊,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你們同學們都看到過。民國初年小學生寫的作文,現在大學文學系的學生也寫不出來,不但寫不出來,給他看,他看不懂;那個時候不過十一、二歲學生寫的,現在大學文學系的學生看不懂。可見得文言文不難,文言文就是讀。我初學佛的時候,追隨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他很重視文言文。因為佛家的經典,最晚的翻譯宋朝,翻譯的這些法師都非常慈悲,用當時白話文翻的,所以佛經讀起來比古文好像容易懂得多了。佛經是那個時候的白話文,在文學史裡面稱為變體文,佛經是變體,是最淺顯的文字。可是我們現在沒有文言文的基礎,看起來還是不好懂。我們要肯定這是個偉大的發明,了不起的成就。怎麼修學?老師教給我們,你能夠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你能夠背誦一百篇的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我們當年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每一個星期有一堂國文課,給我們學習《古文觀止》。《古文觀止》總共蒐集古人的文章三百多篇,這部書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師每一個星期講一次,十年就把這部書講完了,不是按次第講,選講,選講也選完了。他要求我們要背誦,方法好像很笨拙,非常有效果,我們不從這裡下手,那就沒法子學習了。我在海外講經,常常勸勉我們的華僑子弟要背書。我勸他們背《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淺,可以說是最淺顯的文言文。李老師給我們定的課程是五十篇古文,《無量壽經》四十八品跟五十篇數量相當,所以我勸大家念《無量壽經》,背誦《無量壽經》,有這麼一個基礎,大概佛經的文字可以看了。如果能真正去讀古文,當然更好,經典裡面文字深一點地方,你也能夠看得懂。
所以古文不能不讀,如果我們不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我們真的對不起老祖宗。一定要勸年輕子弟,決定不能夠疏忽,至少也把《無量壽經》能夠背誦,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當然最好年輕的學生,特別是初中以前的,小學、初中的學生,能夠背五十篇到一百篇古文,非常非常好。父母能夠注意這個事情,能夠督促教導兒女,兒女長大會一生感激父母,這是父母對他真實的愛護,永恆的照顧,他在這個基礎上,他能開智慧。他能夠背一百篇,他的心就靜下來,那就是修定;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那就是持戒。所以至少我們要能看得懂古文,要能看得懂古大德的註解,你才能得真實受用。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是《華嚴經疏論纂要》,《疏》是清涼大師的,《論》是李通玄長者的,這兩個人都是唐朝初年的人。《纂要》是前清乾隆時候鼓山道霈法師,他把《疏》跟《論》精華的部分摘要,把它會集在一起,我們修學用這個本子比較方便,《疏》跟《論》都看到了。雖然《疏》跟《論》合起來變成這本書,還是以《疏》為主,以《論》做輔助,這種編輯方法很好,確確實實對初學《華嚴》的人來說,有很大的便利。這是說明我們究竟從哪一部經下手,弘一大師這樣介紹。
可是印光大師教誡初學,他就完全捨棄佛家的經教,他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用《安士全書》,這三種教材都不是佛經,而印祖一生全心全力在推動、在弘揚。當時我們不知道他用意之所在,現在我們明瞭了,他是要挽救這個時代的劫難。儒家的學說好,佛法更好,但是救急就不如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救急!《了凡四訓》的宗旨是教人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古人所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現在很多外國人講世紀末,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這個話是什麼?時辰到了。時辰到了怎麼辦?基督教,天主教,其他的宗教,都大聲疾呼要悔改、要懺悔。印祖提出這三樣東西,你要悔改,你要懺悔,他的第一個條件是相信因果報應。所以提出《了凡四訓》,讓我們從這個書裡頭去建立對於因果的深信不疑,再從《感應篇》裡面改過自新。《感應篇》不長,全文不到兩千字,容易背誦,使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一想與《感應篇》有沒有違背。凡是違背的,決定不能做;凡是相應的,我們應該認真努力去做,才能夠消災免難。消災免難,靠佛菩薩,靠神仙,靠不住!佛菩薩、神仙慈悲,教給我們消災免難的方法,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成果就現前。這是佛菩薩真正慈悲,不迷信。僥倖的心理,要希求奇蹟,到最後都會失望;反而責備佛菩薩、神仙不靈,那你錯怪了別人,錯怪了好人,加重自己的罪業。所以佛菩薩給我們講這些道理。
《安士全書》其中一半是講文昌帝君的《陰騭文》,《陰騭文》的分量更少,只有七百多個字,也是講因果報應,詳細註解,引用許許多多古往今來因緣果報的公案故事。後面兩篇,「萬善先資」是勸我們不殺生,「欲海回狂」勸我們不邪淫,末後「直歸淨土」,這三樣東西佔全書的分量一半,《文昌帝君陰騭文》佔一半。周安士居士編這個書也是挽救劫難,苦口婆心!印祖當年在世,有許多地方請他去弘法,他因為家鄉口音太重,一般人聽不懂他的話,所以一生用文字來宣揚,偶爾也派他的同學、學生到外面去應酬,主要都是講這些東西,不是去講經。我初學佛的時候,聽到這些訊息,感覺得非常驚訝!為什麼一代祖師不講經說法,講這些東西?現在才知道他的慈悲,他的苦心。這些東西是真正佛法修學的根基,世出世間古聖先賢的教學都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像《華嚴經》,清涼大師判五周因果,《法華經》大家都曉得一乘因果,佛法是因緣生。「淨業三福」末後一條,教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果我們對因果疏忽了,你在佛法裡頭當然不能成就。
所以觀察一切法,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如夢幻泡影,因緣生法決定沒有自體,所以清涼說「緣成故無性」,性就是自性,就是自體。像這個毛巾,毛巾有沒有毛巾的體?沒有,沒有它的自體。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覺悟,它沒有自體,因為這個線,線可以做別的用處,並不是專門做毛巾,它可以做別的用處。如果說體,只有做這一個用處,不能做其他用途,那就是它的自體。這個纖維是多用途的,並不是它的自體。一切法沒有例外,都是這樣子,我們從這裡去體會,從這個地方去覺悟。這叫一切法無自性,我們所迷的這一切現相。
第二種,「二是能迷,謂遍計無物故如空,妄計故無相」。什麼叫遍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執著,分別執著,計度分別,度是在度量,計是在幻想,遍計所執性,普遍的在那裡分別執著。我這樣說法,大家容易聽得懂,否則的話這些名詞都不好懂。普遍的去分別執著,去打妄想,以為這個東西有。佛要不給我們說穿,我們都迷在其中,能迷;所迷,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想錯了,看錯了,這是你所迷。能迷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能迷。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覺悟了。所以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凡夫一天到晚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同就在此地。我們學佛還不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你學個什麼佛?你怎麼能成得了佛?佛法修學,開悟證果,困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你肯不肯放下,放下你能迷。能迷不懂,到底能迷是什麼?我給你講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好懂。妄想是迷,分別是迷,執著是迷,一層比一層深,你要能夠徹底放下,你就跟佛菩薩一樣覺悟了。法相宗講諸法的體性講三種:依他起性,我們前面講所迷就是依他起性,沒有自性;遍計所執性就是能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兩種是凡夫的;第三種是佛菩薩的,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真實。那是什麼?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圓滿成就,你才見到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真相你明白了。
「遍計無物故如空」,這句話很難懂,但是它是事實真相;而且這個事實真相就擺在我們面前,很可惜我們不認識。現代科學進步,他們的觀察,我們聽了也相當的敬佩。近代科學家說,這個世間有沒有物質存在?根據他們的觀察,沒有物質存在。那物質現象是什麼?他們觀察得到結論是波動的現象,這種說法愈來愈接近佛法了。佛法確確實實肯定宇宙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波動的現象,確實沒有物質存在。我們認為有物質存在,這個觀念錯誤了,看錯了,你想錯了,確實是個波動的現象。佛經裡面講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佛說「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波動,佛經常講覺心不動,覺心是真心,真心不動的,動是妄心。我們心裡會起心動念,常常感覺得心不安,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你把妄心放下,捨棄掉,真心就現前。不是真心沒有,真心真有,真心永遠不變;妄心是假的,妄心是生滅的;捨棄生滅的妄心,你的真心,不動的真心就現前。真心起作用是智慧,般若智慧,妄心起作用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心起用是能迷的根源,外面的境界相統統被迷惑了,統統看錯了,統統想錯了,不知道外面境界是夢幻泡影。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外面一切的物相就看清楚、看明白了,它存不存在?不存在。
所以佛法跟你講不生不滅,是真的。可是我們冷靜去思惟,佛說不生不滅,不合乎邏輯,這個話不合理,講不通。如果真的是不生不滅,你說個不生不滅就是多餘的,廢話!實際上是有生有滅,但是生滅幾乎是同時的,生跟滅是同時的,生跟滅裡頭找不到界限,所以佛才給你講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仁王般若》裡面佛講生滅現象,他舉個例子,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我們怎麼能夠發現到?我們彈指彈得快,用力彈彈得快,大概通常一般人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就是一秒鐘當中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生滅。我們看看現在的電影,大家都有這個常識,我們看電影放映機裡面,我們看到銀幕上,放映機底片,鏡頭的開關一秒鐘二十四次;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我們已經被銀幕欺騙了,以為那個銀幕很真實,一秒鐘才二十四次的生滅。佛給我們說,我們眼前這個現象是什麼樣子?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我們以為是真的。佛說這個話是不是真的究竟說?我們現在明白了,不是!佛是舉個例子說,實際比這個速度還要快,所以這種生滅我們沒有辦法發現。佛在經上講修行功夫到什麼時候才發現?八地菩薩,這圓教。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那個定功很深很深了,看到這個生滅現象。我們今天從經教當中去體會,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所以科技東西喜歡玩玩,對佛法的領悟有好處。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搞攝影,我有兩架八釐米的攝影機,我自己還做剪接,所以我懂得這個東西,一看到佛經的時候我就曉得。攝影機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慢鏡頭十八次,再一想的時候,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次,那怎麼樣也不能夠發現它的生滅,所以佛說不生不滅,生滅同時,生滅幾乎找不到界限。
《金剛經》上比喻存在,哲學裡面講存在,存在的現相,佛講「如露亦如電」,這是智慧的觀察。用露水,露水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粗的現相。譬如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能夠活幾十年,幾十年之後沒有了,這就像露。露是比喻什麼?相續相。而事實的真相像閃電一樣,那個閃電就是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告訴你存在,你明瞭之後,存在是假的,存在是錯覺,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一切法,佛才講夢幻泡影。佛法裡面講的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有,空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幻相;但是相是幻的、虛幻的,相不是常住的,相不是永恆的。這個相是空,叫空相,所以叫無相。無相不是沒有相,《心經》天天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都是佛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色就是色相,色相跟空是一不是二。所以妄計故無相,虛妄的計度分別,你誤會了。實實在在,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就是《心經》上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是沒有兩樣。大乘性宗,空是表自性,相是表現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第二段說「緣起法有二義」,先給你解釋一切法有兩種:能迷、所迷。緣起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無相如空,則蕩盡無所有,是相空也」。無相這兩個字的意思難懂,必須要像現在科學家微密觀照,知道這一切現相是波動。所以佛家講無相,這些科學家他們會懂得,他會承認、會同意,確實沒有現相存在。所以《大般若經》裡面,這是佛經裡頭分量最大的一部,我沒有統計佛說了多少句,概略的估計至少是一萬句以上,不會少過一萬句,「不可得」。你們去讀讀《大般若經》,「不可得」這一句,佛重複了多少次?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得,你不叫自找苦吃嗎?為什麼不可得?萬法皆空。不但所有的相是空的,你連念頭都是空的。所以要記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有為法?你把《百法明門論》打開看看,八識是有為法,五十一心所是有為法,二十四個不相應是有為法,十一個色法是有為法,包括盡了。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用現在話來講,這個統統是心法,就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十一個色法是物質,是色法。用現在人的話講,精神、物質全是有為法,全是夢幻泡影,全是不可得,真正能放下,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要知道得失的念頭是錯誤的觀念,沒有得,哪有失?沒有得失是真的,有得失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為什麼佛法不可得?佛法是因緣生。有世法,從世法相對,才建立一個佛法;世法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真跟妄是相對建立的,妄沒有了,真也沒有了,你要懂得佛的意思。苦樂是相對的,苦沒有了,樂也沒有了,那才叫真的樂。極樂世界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二邊都離開了,才叫極樂。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樂是壞苦,樂不是真的。二邊都離開,你才真的覺悟了。捨開一邊,抓著那一邊,依舊是錯誤。空有二邊都要放下,你就得自在,你就入佛的境界,你才能夠證得「大方廣」。大方廣是宇宙人生真相,大是法性,方是法相,廣是作用,你就真正通達明瞭了。通達明瞭之後,我們過的日子、過的生活就是「佛華嚴」,多采多姿,真正是幸福美滿佛華嚴的生活,這是佛法教學的大圓滿。所以無相如空,清涼解釋是蕩盡無所有,是相空也,你把執著統統斷盡了。
第二個是「無自性如幻,則業果恆不失,即性空也」。諸法無有自性,諸法無有自體,所以說是夢幻泡影。可是後面他說這一句很好,「業果恆不失」,這是我們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句話要說明白,否則的話大家要懷疑。因果是不是萬法裡面的?沒有錯,因果也包括在萬法;萬法皆空,因果哪能不空?我們院子裡面樹木很多,你看看因果,這個樹結果,果裡頭有種子,樹是因,結成果那是果,這有因有果。可是這個種子,你要種植在土地上它又長成樹,那個種子空了,沒有了,變成樹;樹再結成果,樹也空了,果生成了。所以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的相也是空的,也是不可得的。但是什麼東西不空?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變成因,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我們認識這一點,自自然然你就不會造惡因,知道什麼?因果轉變、相續不空。這個變現出什麼現象?六道輪迴的現象,十法界的現象就是從這樣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心善、念頭善、行善,這是善因,轉變出善果,人天福報;如果我們的心惡、念頭惡、行為惡,轉變的果是三惡道。禍福從哪裡來的?禍福是因果上變現出來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的,也不是上帝鬼神給我們的,與他們統統不相干,自作自受。你總得要明白這些大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工作,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就跟諸佛菩薩相應。不了解事實真相,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就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造業了。《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就是說的這樁事情。迷惑顛倒的凡夫,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誰做主?妄想分別執著做主,所造的是不善業,所感的餓鬼、地獄、畜生,感這種果報,這是一個很可悲的現象,很可怕的現象。
佛幫助眾生,第一步就是希望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不墮三途,首先叫你保住人天身分,然後慢慢幫助你向上提升。你能在這些大經大論徹底省悟過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個經是圓頓大法,你圓滿超越了。如果自己煩惱習氣實在太重,如古人所說的,悟是明白了,可是境界轉不過來。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你的境界為什麼轉不過來?實在說,理沒有透徹,理要真正悟到透徹,轉境界很容易。凡聖是一念之差,就在迷悟,轉迷成悟這個人就超凡成聖,就在那一念之差。那個一念轉是行門,悟是解門,你轉不過來,你解得不夠透徹,解得不夠深。宗門常說大徹大悟,那是解得夠深、夠透徹,所以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轉境界。話再說回來,如何能做到大徹大悟?一定要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你不從這一條路子走,沒有第二條路子。所以整個佛法的教學,世尊留下這麼多典籍,我們後人分類,則分成戒定慧三類:律藏是戒學,經藏是定學,論藏是慧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戒定慧」三個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也是這三個字,所以佛佛道同,沒有例外的。這三個字用在我們現前,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遵守古大德的方法,這是戒學;選擇一個法門、一部經論,一門深入,這是定學,慧就在其中了。你一門,心容易得定,同時要想學很多法門,你決定不能得定,這是修學的祕訣,成敗的關鍵。
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只可以選擇一部經,你選擇兩部經他不教你,他很不客氣告訴你,你沒有能力。除非這部經學成,你才可以再選學一部。頂多你跟他的時候,你學個三部經就了不起,絕大多數的人學一部,少數可以學兩部。為什麼?教你修定。從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所有一切經教都通了,這是古人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他老人家會下就是得這個恩惠,《華嚴》我沒學過,他老人家講《華嚴經》,我只聽一卷,聽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這八十卷我都會講了,所以問題要通;《法華經》我從來沒有聽他講過,我也會講了。不但佛經沒有障礙,所有一切宗教經典我來看統統沒有障礙。所以這個通,不但是出世間的佛法通了,世間所有法法都通了。什麼道理?不離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個根生的,只要把根找到,你就全部都得到了。所以這個叫深解義趣,好像一棵樹一樣,你只找到樹葉,那個面太小;找到一個小樹枝,那就深一層,知道這個樹枝有好幾片樹葉;再往深處找,找到樹杈,知道這個杈有好多枝;逐漸逐漸找到根,你就全部都通達,全部都了解。佛法這個通,通達自性,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淨土念佛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佛法教學的目標在此地。我們要懂得,一定要依照方法,依照這些古老的方法,古老的方法好,絕對不會欺騙我們。今天我們就把這一段,第八句就講到此地,正好現在時間也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22:1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