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四卷)  1999/3/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24

請掀開經本,接著看第二首:

【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示彼難思方便門。此慧光王之所悟。】

這是慧光梵王他的讚頌,也是他的心得報告,他所得的法門是「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禪三昧就是禪定,禪定的正受,這是大小乘一切佛法修學的中心,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修禪三昧,所以禪三昧稱為正受,正常的享受。法門雖然很多,經上常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它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得到『定境』;定境就是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清涼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初二句入禪之境,如來法身,即是心性,若能觀之,為上定故」。所以上上禪、甚深禪定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性定,不是修得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在什麼地方?在我們一個人身體上面,就是六根根性。諸位要曉得,六根根性本來就是不動,見性、聞性、覺性、嘗性從來沒動過。動的是什麼?動的是識。識有分別妄想執著,性沒有。所以我們的性定有沒有?有。妄識是依性定而起的,沒有性定哪來的妄識?妄識怎麼起來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禪三昧,所以才出現妄識。

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必須要清楚,對我們修行證果就會有很大的幫助。要用世間法來說,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會有很大的轉變;這個轉變,佛法裡面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念念所嚮往的,念念所希求的,他求不到,為什麼求不到?不曉得這個道理,希求的方法錯誤了,所以他得不到。哪裡曉得這個東西就是自己的真心,能夠保持著真心,那就有求必應。你想想看,求作佛這是最難的,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難的,求作佛都能得到,何況其餘?其餘小事,太容易了,哪有得不到的?有求必應是真理、是老實話。凡是求不到,就是你理論錯誤、方法錯誤。

這個地方是給我們講根本的原理,那就是『佛身如是定境界』。這個「佛身」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人,禪宗裡頭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佛身就是講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在什麼地方?本來面目跟我們現在自己這個身是合而為一,本來面目永遠不會失掉,本來面目是一切法之根本依。一切法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本來面目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怎麼會失掉?佛法裡面講的「失」是迷失,就是說你不認識叫做失掉,並不是真的失掉,真如自性怎麼可能真的失掉?失掉就不能叫真如,失掉就不可以叫自性,只是在面前不認識。大乘經論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可惜凡夫不認得,凡夫不承認那是自己。

下面這句說得好,『一切眾生莫能測』。為什麼眾生不能測?眾生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莫能測度。只要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不到自性本定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大定」,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如來果地上所謂是「證得」,其實他有沒有得?沒有。如果真的有得,那不就有失嗎?所以又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個話是真的。這樁事情,佛在《華嚴經》上不知道說多少遍,為什麼說這麼多遍?怕的是我們不覺悟,怕的是我們沒有法子去體會,所以不厭其煩,百遍千遍,無非是希望我們在這個夢境當中省悟過來。

『示彼難思方便門』,難思是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佛以善巧方便,還是用種種言說把這樁事情烘托出來,還是慈悲為我們指示出來,讓我們覺悟。清涼註子裡頭,這兩句話說得好,末後這一行底下:「次句」,是第三句,「示入」,我們怎樣能入這個境界?「方便雖多,同入一寂」,寂就是定境界,寂就是清淨心。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你心不清淨,你就不能入。佛法的修學,特別是大乘,大乘修清淨心而已。在《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這五個字;心清淨你也能入,心平等你也能入,心覺悟了你也能入,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這三門。這三門就是三寶,三寶是覺正淨,清淨就是淨,平等就是正,後面是覺,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就是覺正淨。清淨平等覺也是三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我們明白了,才知道《無量壽經》的殊勝,可是你要不認真的去學,你就入不了境界。

所以持戒的目的在哪裡?得清淨心。如果持戒的人,自己持戒再清淨、再嚴格,還會見別人的過,他這個戒不能得清淨心,這個戒是福報,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要得清淨心,那就是決定要依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得清淨心,你從持戒見性,入佛的境界。你還會見到世間種種過失,你就沒有辦法入佛境界,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定境界」就是明心見性。修定,定境裡面還雜著有妄想邪念也不能見性。諸位要曉得,定中有境界的,這個境界破壞你的正念,所有一切境界現前,祖師大德是怎麼教給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境、魔境現前,一概不理,見如不見,用這個態度來對待它,你才能得平等心。魔境界現前討厭它,佛境界現前歡喜它,你就錯了,你這裡頭還是動煩惱。所以佛境、魔境一律平等,你的平等心現前,這是功德,你功夫成就了。所以實際修行在哪裡修?就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在這裡頭,善財童子講的「歷事鍊心」;歷是經歷,經歷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這兒鍊心,鍊什麼心?真心。真心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在生活當中一切接觸,那叫「方便門」。可是在方便當中,你要是得清淨,或者是平等,或者是覺悟,你得到了,那門就找到了。凡夫方便裡頭找不到門,佛菩薩教我們在日常方便當中有門,就是在這裡頭契入。所以「方便雖多」,要曉得方便是什麼意思,就是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方便。

如何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得清淨心?「同入一寂」,這是功夫、這是智慧。這也就是隨緣當中去學不變,寂是不變的,動是變的。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都無需要理會,要緊的是修定。怎麼個修法?《金剛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個具體的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是外面境界相沒有了,不是說外頭境界相不接觸,那是不可能的。都市這個相很繁雜,我們遠離,到深山裡頭,找一個很清淨的地方修行,那還是相,你怎麼能離相?相是永遠離不開的,這要知道。離相的意思是不執著相、不分別相,那叫離相,不是說離開、躲避,躲避不了的,永遠這個相都會在現前。為什麼?性它能現相,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怎麼能離開心?怎麼能離開識?所以說決定有相。只要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那就叫離相。所以佛教我們過日子,教我們生活,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境界相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決不能執著。一執著,煩惱現前,不執著得大自在,相而無相,無相而相;受用的時候是用而無用,無用而用。這就是清涼在本經上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佛華嚴。佛說這個經,還不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過佛華嚴的生活,佛華嚴就是佛與法身大士們他們的生活。我們確實能得到,就在能不能轉變;你能轉變你就得到,你不能轉變,那你還是迷在六道裡頭。

昨天我看到有個同修給我寫了封信,沒有具名,不知道是哪個人寫的,字還寫得不錯。內容說我們上一次辦的溫馨晚會,招待許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們尊重別人,在飲食上我們有很多方便,他非常不贊成,決定不能吃眾生肉,吃眾生肉怎樣怎樣怎樣。話講得沒錯,他不能辦事,他辦事辦不通,要曉得通權達變。佛沒有定法可說,執著定法你就錯了,他只知道一面,不知道另外一面。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做什麼樣的示現,在另外一個世間又做一個什麼樣示現,沒有一定。世尊在我們這個地方的示現,也沒有教我們吃素,釋迦牟尼佛有說,經上有說,但是從來沒落實。為什麼?托缽,「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托缽,人家家裡吃什麼就供養什麼,這最方便的。如果你一定要吃素,還得叫人家去準備一份素食來供養你,你不是叫人添麻煩嗎?你不是在這邊分別執著嗎?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吃飯,吃而無吃,無吃而吃,他跟你不一樣。你是真的在境界上起心動念,諸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你跟諸佛菩薩境界還差得遠。佛度眾生目的在哪裡?教他開悟,教他明心見性,教他作佛,目的在此地。不是教人吃肉不吃肉,那小事情,所以不能因小節而傷害了大體。我們今天不能因為這些小事,把一切眾生接觸佛法的殊勝機緣斷掉了。哪一個大、哪一個小,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別。

佛教傳到日本,那個時候日本的出家人也是素食,也真的出家。明治天皇他那個時候制定一個政策,日本人口太少,鼓勵人民多生小孩,所以就跟出家人來談判;出家人一定要結婚,一定要生兒女,如果不結婚,天皇說我們日本這個國家不要佛教。這個問題嚴重,不要佛教,佛教妨礙了他國家的政策。所以這些出家人再開會商量,決定接受天皇的條件,日本保持佛教,所有出家人統統結婚。這是利害得失擺在面前,你要曉得怎麼處理。所以日本佛教,要用我們的話來說,完全變成居士的佛教,居士能成菩薩、能作佛。我們要曉得,日本出家人為什麼會結婚,了解它的歷史,然後我們就明白了,當年那些法師了不起,有真智慧,通權達變;在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應該要怎樣做,一定要把佛法留在世間,正法久住,覺悟人天,這是大事,其他的是小事。如果沒有權智就不能度眾生,你自己修行可以,不能度眾生,這是屬於權智。

我當年學佛,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對於初學的人決定不勸他吃素。他有兩個原則:不勸他吃素,不勸他受戒,所以他法緣勝,跟他學佛的人那麼多。如果說學佛決定吃素,好多人都不來了,你不是把許許多多人在這一生稀有難逢聞法的機緣給斷掉嗎?這個太殘酷了,這個犧牲太大太大了。我跟他十年,問過他,他老人家給我分析,不可以。先教他聞法,逐漸逐漸他覺悟了,吃素是他自己發心,不要勸他,他自己到那個時候,想想應該要這樣做法,那就好了。我吃素,沒有人勸我,人家想勸我吃素,不可能,辦不到的事情。必須自己把理論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覺得應該要這樣做法,哪裡要人勸?受戒這個事情不能勸,為什麼?受戒容易,持戒難。你勸他受戒,將來持不了,破了戒,你有罪過;他犯那個罪,那個人勸我的,不是我自己要受的;他就把造作罪業推到你頭上來,你勸他的,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勸。李老師勸人受三皈,從來不勸人受戒;勸人不殺生,從來不勸人素食。所以他接引的人有那麼多,在台灣可以說,任何一個法師、居士,接引大眾都比不上他。他往生的殊勝,在台灣也是第一,也可能是空前絕後。往生四十九天當中,差不多有六百多人給他念佛,日夜不間斷念四十九天,你到哪裡去找?哪一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六百多人,四十九天日夜佛號不間斷。不是一個人有這麼大的精力,輪班,人多;在台中有幾萬人,那個佛堂裡面容納六百人,平常有一些人在外面等,哪一個念累出來了,外頭馬上就有一個補進去。這個盛況過去沒有,我想將來也不可能,人少數可能,那麼多人不可能。韓館長往生,我們也是日夜給她念佛,四十九天不間斷,她沒有那麼多人,人少的時候大概不到十個人,多的時候有兩、三百人,每天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就少。李老師他那個助念念佛,六百個位子沒有空位子,你說多殊勝!

佛法講結法緣,結法緣就要有方便,沒有方便是結不了法緣的。可是我們自己不能夠因為自己貪餮而製造這些形象,那就錯誤了。我過去曾經跟諸位講過一個故事,那是我一個好朋友,楊修滿先生告訴我的,楊先生現在還在,八十多歲了。年輕的時候,跟日本人打仗的時候,他做情報工作,被日本人發現了,他們同事有兩、三個人。那個時候被日本人抓到,不但是死,死得非常殘酷,日本人不會叫你好死。他逃到一個寺廟,南京中華門外有一個寺廟,老和尚救了他,老和尚給他一件海青穿上去,正在那裡有佛事,摻雜在裡面,日本憲兵隊來沒找到,這救他一命。抗戰勝利之後,他們為了答謝老和尚救命之恩,念念不忘,擺了一桌酒席請老和尚,把老和尚請來了。請來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和尚吃素的,我們今天一桌都是雞鴨魚肉,這怎麼辦?非常尷尬。老和尚看到這個就曉得,坐下來就吃;這個了不起,老和尚這一招把所有人都度了,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個情形是開緣,這不是犯戒,開戒,叫開緣。他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做,他是疏忽,但是老和尚不怪他。如果老和尚想吃雞魚鴨肉,「你們請我,我去應供」,那就錯了,那就造罪業了。所以他對佛法好的印象,一生都不磨滅,常常跟人講,這個出家人慈悲,對我們的過失不責備。這就給他種了佛種子,就讓他在這裡起敬仰之心,以後有緣他一定會學佛。所以這是實智跟權智一定要清楚,權智就是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應當用怎樣恰到好處的方法對待人。人有善根成熟的,有善根沒有成熟的,有沒有善根的,種類不齊,你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巧妙的方法,讓所有一切眾生都得利益,都生歡喜心,這叫方便門,方便門不可思議。這是慧光梵王他所修的法門,他從這個法門明心見性。再看第三首:

【佛剎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如是劫海演不窮。善思慧光之解脫。】

這是善思慧光明梵王,他所修的法門是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前面長行我們讀過、介紹過,在第一面,「得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偈頌裡第一句,就是說不思議法。『佛剎微塵法門海』,海是比喻,法門有多少?微塵數。微塵怎麼算法?佛剎微塵數。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剎土,這是佛剎,把這些佛剎,這佛剎是大世界,把它磨成微塵,一個微塵算一個法門,你說法門有多少?這個話是真的,還是假設的比喻?給諸位說,是真的,不是假設的比喻。平常佛在經上常常用的比喻,恆河沙數、大千世界微塵數,跟這個都不能比。大千世界微塵數是一個佛剎,這個地方的佛剎沒有說一個、兩個,所有佛剎都在裡頭,句句都是真話。由此可知,法門真的是無量無邊,這個無量無邊是真實的無量無邊,絕對不是有量的無量無邊,真實無量無邊。

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明心見性,只是我們不會。會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會的人;不會的人找不到門,會的人到處都是門,處處都是門。世出世間所有法都是門,不要以為是一定要佛法才能入門,佛法入是比較方便。真正通達的人不是佛法也入門,所以佛家才說「圓人說教,無教不圓」。圓人是圓頓根性的人,我們要問什麼樣的人是圓頓根性的人?於一切法中,心清淨,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這種人就圓頓根性。意見很多,主張很多,這個人就不圓,他也不會頓。因為心清淨,妄想分別執著少,與性德就相應,所以他的知見就是性德的起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他跟一般凡夫所見的不相同;凡夫所見的是塵境,他所見到的是性境,性境是不思議境界。由此可知,都在用心不同,一個用真心,一個用妄心,用真心的人成就,用妄心的人錯了,這是我們為什麼要提示大家真誠。我們寫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真心。真誠心是體,其餘四個是用,真心的作用。但是體用不是一定的,體可以作用,用也可以作體,你才圓過來了。清淨心可以作體,其餘四個是作用;慈悲心可以作體,其他四個都是作用,互為體用,諸位細細去思惟。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別人用什麼心對待我沒有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用這樣的心對人對事對物,我有門可入;否則的話,你就找不到門路。這個門路,淺而言之,出三界的門路,出六道的門路;說深一層,是入佛知見的門路,是成佛、成菩薩的門路。只要你心用得正,門門都通大道,世出世法門門都通大道,端在用心。這就是自性,就是性德。

後面兩句,清涼大師說這是「普入義」。『一言演說無盡餘』,這是講法師說法。凡是為人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的,皆是法師。法師不分在家、出家,這個要懂得,佛門裡有一些稱呼,這是屬於佛學常識。和尚也不分在家、出家,出家人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決定是出家身分。其餘的,你說佛,佛也不一定在家、出家;世尊當年在世,同時兩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佛,維摩長者示現在家佛。所以佛、菩薩、阿羅漢,在家、出家都有。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直接指導我修學,教導我的,這個人就是我的和尚,是我的親教師。現在在學校裡,像大學研究所裡面,指導教授那是親教師。在一般學校裡面,校長是親教師,給你上課的那些老師還不是親教師。你要曉得,上學去念書,誰教你?校長教你。教育的政策他制訂的,課程他安排的,他教你。誰去執行?他請一些老師來執行。所以校長才是和尚,那些執行,替他、幫助他教學的等於助教,幫助他教學的稱阿闍梨。阿闍梨也是梵語,翻成軌範師,這個人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學生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他是執行和尚的教學政策。和尚只有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和尚;研究所裡面,指導教授可以稱為和尚。所以這個沒有在家、出家,也沒有男女老少。這些普通名詞我們要熟知,不要起誤會。法師也是普通名稱,男女老少,只要是依照佛法修學,教化別人,都可以稱法師。

「一言演說盡無餘」,一言是一法,佛剎微塵數法門裡面的一法,任何一法那個意思說不盡,無有窮盡。這個話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很難相信。不但是文字言說,實實在在講,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諸法,任何一法都不可思議,理上講都是無有窮盡,事上講無有邊際。你要問為什麼?稱性。任何一法,言語文字都是自性流露,一稱性那就不可思議,就無有窮盡。要知道法法稱性,法法都是自性流露,沒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悟過來以後的人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的相分,你從相分裡見性,那哪有窮盡?

再看底下一句,『如是劫海演不窮』,這是講時間。一個字、一句話,劫海都說不完。這個劫,他要是沒有說小劫、中劫,那決定就是大劫。一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都說不完,一句話都說不完,一個字的意思都說不完。我們現在學講經,上台沒話說,這很苦,到處去蒐集資料,什麼原因?我們沒有見性。所以我勸勉同修,方法技術學到之後,德行就重要。德行,要曉得稱性是真正的德行。怎麼稱性法?決定要認真的學習,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決定要用這個心,決定要落實在五戒十善之中,不要搞太多,太多太雜了學不會。完全圓圓滿滿落實在五戒十善,這個好懂,容易;起心動念都與五戒十善相應,我們的性德漸漸就會流露,祖師們常講煩惱輕、智慧長。實在講,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煩惱重,智慧就少了,煩惱輕就是煩惱變成智慧,智慧就多了,煩惱少了;迷了怎麼樣?智慧變成煩惱。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它會轉變,智慧會轉變成煩惱,煩惱會轉變成智慧。一念覺,煩惱變成智慧;一念迷,智慧變成煩惱。換句話說,我們的心一念真誠,煩惱變成智慧;一念虛偽,智慧變成煩惱。一心清淨,煩惱變成智慧;心地污染,智慧變成煩惱。要懂這個道理,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要知道他們的關係,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智慧從哪裡來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別人能給,釋迦牟尼佛很慈悲,我們還要修什麼?他應該都給我們。境界是你自己轉變的,正是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慈悲只能給我們做增上緣,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把他修學的經驗提供給我們,我們來參考,我們來效法、來學習。他是怎麼轉變成功的,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轉變,決定成功。「他的方法」,這句話裡頭有弊病。他的理論、他的方法,我何必要學他?他沒有理論、他沒有方法,他的理論、他的方法是自性裡面的性德。所以我們學佛、看經,頭一個肯定,看到佛,佛是自己,看到菩薩,菩薩是自己,不要想到是他、我兩個對立,你的煩惱永遠不會消滅,你的境界永遠轉不過來。所以看到經上講的佛,佛是我們自己、是色相,講到如來,如來是我們自己的自性,那你得的受用就不一樣;你在經典裡頭字字句句,雖然不能看到無量義,你也會看出很深的意思來,一字一句都講不盡,何況一部經。這個地方絕不是假設,絕不是比喻。

有一些世間人,這是我過去遇過的,台灣大學的教授,還很有名的教授,看過佛經告訴我:釋迦牟尼佛很會吹牛、很會說大話,說大話,說老實話沒有人說得過釋迦牟尼佛。這是凡夫的執著,凡夫的情見,他不曉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字字句句是真話、實話,不是大話,真實話,都是說我們自己的性德。這個樣子我們才真的佩服,不是他的見解,不是他的主張,所說的都是自性流露。自性,生佛不二,他的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就是一切諸佛的自性,自他不二,這個樣子我們才真正生起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比什麼都重要,解行證都是在信心基礎裡面成就的,信心要是不足,後面就很困難,很難有成就。清涼註子註得好,我們把它唸一遍,「初句,即不思議法。次二句」,就是第二句、第三句,「明普入義,以一言說盡故,一言說盡之辨」,辨是辯才,「劫海亦不能窮,顯法無盡也」。末後這兩句總結結得好,「約能包,則一言說盡。約能久,則劫海莫窮」,這兩句話結得非常之好。再看第四首偈:

【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而於音聲不分別。普音梵天如是悟。】

這是普雲音梵王他所修學的法門,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所得的是「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他是依這個法門修學證果的,因此在大會當中,這個讚頌也敘說他自己修學的法門。『諸佛圓音』,「音」就是說法的音聲,特別在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他就選耳根法門,為我們說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此方指我們娑婆世界,當然特別指我們地球這個地區,我們這個地區的有情眾生耳根最利,聽東西聽得清楚;你給他看未必能看清楚,你跟他講他聽得清楚,六根當中耳根利。所以諸佛菩薩到這個地區來教化眾生,一定要以音聲做佛事,以音聲為教學的手段。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沒有用文字,大家只有聽講,沒有講義,也沒有寫出來的文字參考資料,跟當時中國孔老夫子教學,可以說完全相同。孔老夫子教學也了不起,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在經上我們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也不少。當然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不止三千,這個三千是常隨眾;夫子也有常隨眾,七十二賢人,不是常隨眾那就多了。這是中印兩位好老師,他們都是以音聲做佛事。可是佛的音聲是圓音,這就難得,夫子的音還沒有到圓音。

什麼叫圓音?清涼大師給我們在註解裡說了三個意思,「圓音之義,文略有三義。一廣無邊,二別詮表,三無分別」。實在講就是底下這三句,第一句就是廣無邊;第二句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別詮表;而於音聲不分別,這是無分別。所以這首偈,實在講就是說明,佛說法的音聲圓滿而沒有缺陷。第一句話『等世間』,「等」是平等,世間是講虛空法界,佛說法的音聲遍滿虛空法界,一切處、一切時無不圓滿具足,我們此時此處也不例外。為什麼我們聽不見?佛的音聲確實在現前,我們聽不見是這個收音機有故障,不靈光。如果這個收音機恢復了,沒有故障,我們在此地可以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法的音聲。那個說法音聲,也就像頻道不相同,想聽哪個頻道,想聽哪一尊佛,想聽說什麼經,就聽到了,這個俗話叫神通,天耳通。我們現在耳不通,所以距離稍微遠一點、聲音小一點,我們就聽不見。本來我們的眼可以見虛空法界,可以見過去、未來,我們的耳也能夠聽虛空法界,也能聽過去、未來,這沒什麼了不起,佛說這是我們的本能,你應該如此。現在眼不能見,耳不能聽,這有故障,佛法叫業障。

業障從哪裡來的?業障是自己造成的;自己迷了自性,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業障,障住了。幾時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我們的能力就恢復;分別執著去一分,你就恢復一分,去兩分就恢復兩分。恢復不是得來,因為是你的本能,哪裡是你有東西得來?所以成佛了,不是給你講嗎?「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就是你全部的能力統統恢復了,並沒有新得來,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幸迷失了!我們要恢復,一定要斷煩惱,煩惱是什麼?妄想是煩惱,分別是煩惱,執著是煩惱。於一切法統統不執著,放下了,你的能力恢復一部分;執著放下了,就證阿羅漢果,也就是我們講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是執著。佛給我們講,阿羅漢恢復的能力,這是恢復得最小的;天眼,普通阿羅漢能夠見一個小千世界;天耳,我們要依照這個比例,大概小千世界範圍之內的一切音聲,都沒有問題,都能聽得見;宿命,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兩個合起來也是一千。假如再把分別也斷掉,於一切法裡頭不分別,那你恢復的能量就更大,你可以見到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三四五個大千世界不等,完全看你的功夫,這就是菩薩的果位。圓教十信位的菩薩,六根的能力超過阿羅漢太多太多了;十住的能力就更大,往上十行、十迴向、十地,愈往上面去,恢復的能力愈大,你所見的境界就愈廣。你能夠見得到,你就能夠達到,達到是神足通;換句話說,生活空間大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得到,小乘阿羅漢生活空間至少是一個小千世界,他生活空間往來無礙,喜歡到哪裡就到哪裡,哪裡有緣哪裡應化。菩薩的生活空間就更大,差不多是一個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菩薩在這個教區裡面活動沒障礙。如果是見性的菩薩,他的空間就更大,決定不止一個大千世界,那真的是無量無數的大千世界。生活空間大了,所以你得大自在,這個事情都是真的。

我們今天唯一的方法能夠證實,也想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只有靠往生;因為斷煩惱,我們的確沒有能力。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生到那邊,我們在經上看到,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幾幾乎乎跟佛的能力差不多。所以佛經上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哪個等級的菩薩?七地以上,這個法門真的不可思議!哪一個人說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一下到極樂世界就作七地菩薩?難信之法。不是我們人難信,菩薩們難信,阿羅漢不相信,他們好辛苦,修無量劫才修到這個境界,你怎麼一下就得到?不可思議的法門。經上講得沒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連等覺菩薩要不得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普度眾生,而且經上講平等得度,這個了不起。一切諸佛度眾生不平等,像辦學校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是不平等。西方極樂世界平等的,這個我們沒法子說,真的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唯一的是仰信世尊,我們只有敬仰,相信他的話不是騙我們的,決定不是跟我們開玩笑的,句句是事實,唯證方知。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文的時候,我們真的能生歡喜心,雖然不入這個境界,聽到這個訊息也非常高興,帶來無盡的歡喜。

『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別詮表,別是差別,詮是詮敘,表是表法。眾生的種類差別太多太多,也是無數無盡,但是所有一切眾生聽到佛說法的音聲,都能夠理解,都能夠聽得懂,這是佛說法音聲之妙。我們還是聽不懂,我們聽不懂,我們也會想像到有很多很多眾生聽不懂,為什麼他說眾生隨類各得解?這話講得沒錯,我們這一類的人,要得清淨耳根就聽懂,不得清淨耳根就不懂。什麼人得清淨耳根?底下一句:『而於音聲不分別』,你就聽懂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懂?分別;一接觸音聲,馬上就落到分別執著,好了,就不懂了;不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就聽懂了,關鍵在這裡。不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用聞性去聽,那哪有聽不懂的?所以耳就通了,就沒有障礙了。我們現在用耳識,用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有障礙。這是普雲音梵王他所證得的境界,諸位細細去體會,很有趣味。今天就講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3日17:17: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05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