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三卷)  1999/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123

請掀開經本,初禪天第十位梵王:

【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

這位菩薩,他所修的法門是『常思惟觀察無盡法』。思惟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留意,如果不善用心就落到意識裡面,落在意識裡面就不是正思惟,大家都讀過八正道。因此我們往往讀到佛經,看到思惟就會去思想,這就錯了。聞思修三慧不是意識邊的事,這個我們要曉得。阿羅漢修成戒定慧三學,而三慧就是戒定慧那個慧,聞思修三慧。所以聞,並不止耳聞,六根接觸都叫聞,用這個字來代表,聞是表接觸,一接觸就明瞭。思是代表明瞭,並不是真的去想一想,一想就錯了,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為什麼?一想就落到第二義,就落到意識裡面去。大乘經論上佛常講,一念是了義,二念就不是了義。一念自然就明瞭,明瞭叫思;沒有錯誤叫修,修是修正,決定沒有錯誤,叫修。所以聞思修三慧是同時的,決定沒有三個階段;聽了以後再回去想,想了以後再去修,這是凡夫,哪裡是菩薩?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哪裡還會去想?思惟觀察就是三慧的靈活運用,實在講是三慧法爾如是,這就聞思修三慧。這個地方決定不能把意思錯會,如果我們有心去觀察,有意去思惟,那你是完全不解如來真實義。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得非常好,「觀性無相,猶如虛空,何有可盡」,這句是解釋「無盡法」。法,給諸位說,任何一法都是無盡的,無盡這個意思並不是說眾多;許許多多無量無邊,那你是著了相。當然這個解釋也沒錯,也說得通,意思不圓滿。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無盡的,所以經上任何一個字的意思都是講不完的。我們在經上見到,諸佛如來一切說,「塵說剎說,無間斷說」,一個字的意思都說不盡,何況一句,何況一部經?因為這一個字是一法,一法如是,法法如是。不僅是佛經,佛經一個字意思說不盡,幼稚園小朋友念的課本,那一個字意思能不能說得盡?也說不盡。為什麼說不盡?稱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是自性的相分,自性是無有窮盡的,所以自性所現的一切相分都是無有窮盡的,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展開經本,沒話好說、說不出來是沒見性,如果你要見性,字字句句是無量義,這是無盡的意思。

清涼大師講得好,「觀性無相,猶如虛空」,這就是從相上見性。相有沒有?相有。這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你把它看作真有,就錯了,那個意思就有盡;說幻有,那個意思就無盡。《金剛經》上跟我們說現相的真相,「夢幻泡影」,用比喻來說。夢幻泡影都有,不是沒有,都有這個現相,我們知道那個相是假的。所以夢幻泡影形容相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假有,也稱為妙有,有而非有才稱為妙。如果真的有那不妙,真的沒有也不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叫妙。一個真正修行人,修行,大乘經上常講「修觀」,那個觀就是此地講的觀察,修觀。要用現在哲學名詞來說,諸位體會得更清楚、更明白,宇宙觀,人生觀。修觀就是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觀察,就這個意思,修觀就這個意思。

佛在一切經教裡面跟我們所說的,這個觀念是正確的。雖然說正確的,也有少分、也有多分、也有滿分,為什麼?眾生根性不一樣,一開頭就給你講滿分,你不能接受,所以逐步幫助你調整。你原先是百分之百的錯誤,現在給你調整百分之十的正確,你還有百分之九十的錯誤,已經很難得,很不容易了。從百分之十再調整到百分之二十,逐漸逐漸達到圓滿,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一貫方法,這個方法在佛家稱之為善巧方便。什麼樣的人,可以一下就到圓滿法?這是經上常講圓頓根性的、上上根的人,行!他不要走這些冤枉路,他的速度就快了。所以教有頓漸,漸是對中下根性的人,慢慢來調整,慢慢來提升;圓頓根性的人,那就不一樣了。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圓頓根性,可是這個事情又不能勉強,圓不過來,頓不了。可是佛確實慈悲,佛有方便,這個慈悲、方便就讓我們能夠有機緣,還是緣分,接觸圓頓的大教,天天受圓頓大教的薰習,不圓也圓了,不頓也頓了。這個緣分不是每個人都有,善導所謂的每個人遇緣不同,他老人家是講九品往生,其實修學世出世法都是遇緣不同。由此可知,緣我們要珍惜,緣錯過之後很難再遇到,這是事實。怎麼樣珍惜?真做就是珍惜,不肯真幹是不懂得惜緣,惜緣的人是懂得真幹。你們同學最近講經我都在聽,我沒有到五樓,我就在二樓,二樓辦公室在電視裡面來看。不錯,普遍都有進步,這是令人安慰的一樁事情。所以今天早晨,我特別提醒同學「德行」,我們有好的德行,再有好的成績,這一生當中就不會白過了,真正能做自利利他的事業,所以要真幹!章嘉大師所講的話:要真看破,真放下。

清涼後一句是解釋思惟觀察,「察用隨宜,如擊水文,隨擊隨生,復何可盡」,他這個比喻也好。像我們打水,池塘裡面水很靜沒有波浪,我們用東西來打擊,打擊的時候水就生紋,有波浪起來,隨打隨起波浪,永遠沒有盡的;你去打,你打一天,一天不盡,打一年,一年不盡,用這個來比喻性德是永遠無盡的。我們觀察,從相上觀性、見性,從性上明瞭這一切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佛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從相上說的;如果從性上講,「凡所有相,皆是實相」,虛實不二,真妄不二,這個味道你才能夠體會得到。因此,真與妄二邊都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連分別都不可以有。

什麼時候我們也現分別執著這個幻相?教化眾生。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現相,為眾生說法有分別、有執著,這種分別執著是隨順眾生的,決定不是自己有分別、有執著;如果自己真有分別、真有執著,那是凡夫,那個就不是佛菩薩。諸佛菩薩一定像《壇經》上所講的「分別亦非意」,不是意是什麼?示現的。不是他自己有分別,不是他自己有執著;換句話說,決定不是他自己有意思。他們自己用的,我們用相宗的話來講,決定是四智菩提,不是八識。但是我們凡夫看到,好像是八識,其實不是。四智菩提不染著,八識染著;也就是說染著就是八識,不染著就是四智菩提。我們要學佛菩薩的觀念,也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我們要建立諸佛菩薩的宇宙人生觀;能有佛菩薩的宇宙人生觀,你就是佛菩薩,你的知見跟佛就相同,所謂入佛知見。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就在這一念之間。我們今天有緣,每天能夠有時間在這裡薰習,這種福報世出世間都很難遭遇。《華嚴經》翻譯完成,當時是《八十華嚴》,武則天那個時候作皇帝。她在經的封面上,題了四句「開經偈」,開經偈是武則天題的,「百千萬劫難遭遇」,話是真的。她做了這首開經偈之後,以後就沒有人再做一首能比她好的,做不出來了。你們不妨試試看,你們也做一個開經偈,能不能比她更好,那就用你的,就不用她的。做不出來,做絕了。說實在話,那真的也是菩薩示現來做護法,不是菩薩示現決定做不出來。所以我們的緣分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一定要珍惜,那就是一定要真幹!

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要提起正念,這個正念就是此地講的思惟觀察;「常」是不間斷。再跟諸位說,「思惟觀察」就是念佛,就是淨念,常就是相繼。念佛,不僅僅是口念阿彌陀佛叫念佛,我們這個經講到末後,講到善財童子參學,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跟他講的念佛法門: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是念佛法門,禪教密淨,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我們今天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念的是自性佛,「常思惟觀察無盡法」是自性佛、法性佛,所以他怎麼不是念佛?佛在哪裡?佛是自性,所有一切現相是自性的相分,它怎麼不是佛?《華嚴經》上講,你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一切眾生都成佛道,這話怎麼講,你懂不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全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平等佛,決定沒有高下。哪一天你也見到這個境界,那就恭喜你,你證得法身,你是法身大士。最低限度,在《華嚴經》的位次上,你也是圓教初住菩薩地位,你見到了,肯定了。在這種境界當中,你們想想,你煩惱還會起來嗎?你還會有貢高我慢嗎?沒有了,平等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原來就是自己,性相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其目的無非是叫我們覺悟,提醒我們,這個才是事實真相。

《華嚴》的學者,他們所修的是法界觀。你要問:哪一種觀法是法界觀?《華嚴經》上所講的,每一個人所修的都是法界觀。這就剛才講的,法界觀有少分的、有局部的、有多分的、有圓滿的,這上有不同,所以才開出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每一門都是法界觀的一分,但是任何一分都是全體,因為它是無盡法,任何一分都是性德顯現的,都是一念自性。幾時我們能把一念自性、一心自性這個概念搞清楚,絲毫不模糊,對我們的修學,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有很大的幫助。這個搞清楚,在佛家叫解悟,解悟能幫助你修證,解悟是看破,下一步的功夫是放下,放下是修證;理解搞清楚、搞明白,是信解。說到這個地方,我也簡單的跟諸位提示一下,古德常講的,教,有教理行果這四分;學,有信解行證四個意思。教理行果,如果分開來說,是別教義;教理行果是一,一而四、四而一,是一法,圓教義。教如是,學也如是;我們在修學,信解行證分成四個階段,這是漸教義;如果你曉得信解行證是一而四、四而一,那就是圓頓義。不僅如是,四教跟四行還是一樁事情,你要把「教理行果」跟「信解行證」分開來,你不懂如來真實義,不能分開,是一,教跟行是一。所以這八個字當中,任何一個字都具足其餘的七個字,決定不能分;分開來為你解說,讓你理解,理解完了之後,告訴你這是一樁事情,你才能入得進去,所謂是入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什麼事情?就是真正見到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從一微塵見大千世界,從一微塵見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想不通、想不透。一微塵我們很難體會,經上也常講一毛端,毛端我們容易體會,我們看看手上的汗毛,毛端,我們有沒有常常在這裡觀察?觀察如果要用意識心去想,想不出來,愈想愈錯了,意識達不到。相宗經論裡說得很好,意識能緣外面五欲六塵,能緣三千大千世界,向內能緣阿賴耶識,能緣到八識,就是不能見性。所以如果你要真正了解諸法實相,不能不捨心意識,可是捨心意識,決定不是我們現前這個階段能做得到的。我們真的是凡夫,我們的生活是意識當家、意識做主;這是六道凡夫,無量劫來就是它當家,現在要把當家換掉,不容易,根太深了。可是你不換,你就不能見性,那怎麼辦?我們現在對這個當家明白了,知道它的身分,對它淡一點,不要太濃,淡一點,漸漸遠離它。可是這樁事情做起來也不是容易,怎麼淡法,怎麼遠離法?那就是多親近佛,也就是說多與一念自性相應,多一分自性的相應,就少一分意識的相應。你能做這個功夫,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就容易得力。

實在不能,你看看老實念佛的人,他沒有離開意識,他念念緣阿彌陀佛,結果他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用意識修行第一殊勝的方法。古德跟我們講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轉識成智,就是《楞嚴》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根性當家了,把意識換過來。西方世界行,我們這個世界不行,西方世界的緣殊勝,無比殊勝修學的機緣,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比不上的。如果說十方諸佛剎土,要講福報、受用,比極樂世界超過的很多很多;論修學,凡夫修學環境來說,那是一切諸佛剎土都比不上極樂世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好比它那裡是個學校,學校辦得好,生活富足享受那不見得,學校不如別人地方很多。所以為什麼一切諸佛,勸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勸我們生其他諸佛剎土,道理在此地。其他諸佛報土,福報雖然大,我們沒那個福報,想去不但去不了,那個福報也受不了,沒福!所以得先學,學成之後,十方剎土那就自在受用。所以一成一切成,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能把心定在西方極樂世界。《華嚴》到最後,也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悅意海音梵王是從這個法門明心見性,修行證果的。長行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底下偈頌:

【爾時尸棄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眾。而說頌言。】

說偈前面是它的禮節,在佛經裡面講,說偈儀就是現在所講的禮節。這些人禮節都非常周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即使一個不懂禮,沒有學過禮的人,看到有禮的形象,他也會生歡喜心。由此可知,禮儀是性德的外表,處事待人接物哪可以沒有禮貌?很可惜現在人不學禮,不懂禮,也沒有人教,可是禮節在應酬裡又這麼樣的重要。現在大概接受禮儀教育的,可能只有一些外交官,作外交官要接受訓練的時候,非常重視這些禮節;可能除這個之外,我們想去看到有學禮的地方,已經沒有了。不像從前,從前這些基本的禮節,在家父母教,上學老師教,這是學校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很可惜現在廢棄了。

在民國初年,我在很小的時候,但是我已經就沒有念過了。我看到這些課本,小學的課本,民國初年小學課本,有「修身」這門課程,這個本子我見過。我念書的時候就改掉,「修身」沒有了,改做「公民」。我念小學的時候,好像小學一、二年級有公民的課本,那個時候我記得初上小學,好像有六門功課,有公民這門課。可是我好像念到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公民沒有了,又改了,改做「社會」,愈改愈不像樣子,真的連基本做人的這些禮貌都不講求。現在我不知道小學課本裡有哪些科目。過去我們在台中,李老師很慈悲,看到這個現象,他培養也是一個經學班,跟我們現在培訓班差不多,培養一批弘法的人。弘法的人不能不懂禮,所以就編了一個《常禮舉要》,這個小冊子流通得很廣,我們也印過很多次。現在有一些同修把它用圖畫畫出來,而且是彩色的,那個小冊子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基本的禮節,你要不懂,你德行再好,你的學問再好,你對社會、對眾生再熱心,你跟人家接觸人家討厭你,那你有什麼法子?想幫別人忙幫不上,禮不能不懂。

我們這一次將《禮記菁華錄》印了一萬本,你們同學們都人手一冊,這個東西是儒家教學,四個科目裡面第一個科目。孔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政事,第四是文學。我們以前跟李炳老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是採取清朝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是我們修學主要的課程。《五種遺規》,中華書局收在《四部備要》裡面,因為這個書有版權,我們沒有辦法流通。我們曾經向中華書局買了不少,大概也買了有好幾十部。往年在台灣,我們圖書館的同學每個人都有一部,有沒有去讀?有沒有去照做?那就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了。現在我們翻印的《禮記菁華錄》非常好,可以說是禮儀裡面極重要的部分都在其中;那個雖然是古禮,精神存在。我們明白之後,在現實生活當中,自自然然就知道怎麼樣做法。事相上這些情節不外乎多問,特別是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們有不同的禮節,我們不懂要問。我們問清楚、問明白了,這個精神融合在事相裡面,一定得到大眾的愛戴,得到大眾的歡迎,我們再將佛法介紹給別人就容易了。

這些瑣碎的禮節,在佛經裡面常常看到。你看這一節,他在大會當中報告他修學的心得;這個偈頌一面是讚佛,一面是報告自己修學心得。在報告之前,『承佛威力』,謙敬,這謙虛、恭敬,不敢說自己有智慧,不敢說自己學習有功夫、有成就,佛力加持的。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能夠理解,還能說一點,是不是自己能力?是不是自己智慧?不是的,佛力加持的,這真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這個經我們怎麼會看得懂?我們怎麼能說得出來?在我們現前博地凡夫的地位,不求三寶加持,我們哪裡有能力?法身大士一開口說話,都要求佛加持。所以我們看古大德註經,一展開前面有求佛加持的偈頌。現代人這些註疏很少看到了,現代人了不起,不需要佛加持,自己就能講經說法;古人不是的,你看看古德,一展開前面一定有四首、或者有八首,求佛加持的偈頌。

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們學講經的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沒有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求佛加持。所以在講經之前,我們禮佛三拜是求佛加持,跟別人拜佛不一樣,心境都不相同。不但求佛要加持自己能說,說得不錯,還要求佛加持聽眾,使聽眾能生歡喜心、能聽得懂。我們沒有這一番誠意、真誠,這一座經怎麼會講得好?你們上台講經,拜三拜是不是這個拜法,我就不知道了。講完之後,我們下台再拜三拜是感激,感激諸佛如來的加持,這一會圓滿。這一會不管是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這一會圓滿。真誠的心、恭敬的心,這是真供養;依教修行這是供養諸佛如來,我們認真負責努力,一點都不敢含糊,供養聽眾、供養眾生。

在此地「承佛威力」,這一句是求佛加持。下面『普觀一切梵身天』,在有些經典裡面稱為大梵天,後頭都有。「一切梵身天」這一句是總說,後面是別說。一切梵身天就是通常我們講的梵天,梵天有: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這是初禪三天。梵眾天就好比是普通的國民,大梵天的國民;梵輔天是作官的,是些官員;大梵天王是國王。在華嚴會上,我們曉得每一個族群,它的人數都是無盡無數,它不是一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初禪就不知道有多少了。這裡面有大梵天眾,像國王,很多國王都來參加,不是一個,在這個族群裡面是天王;輔助天王的是這些梵輔天,輔助天王就像現在的部長、省長、縣市長之類;梵眾就是人民。

「普觀」,普是用清淨心、平等心觀察他們。這個意思,觀察就是代表,陳說自己修學心得報告,對於聽眾個個都顧及到,一個也不漏。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他怎麼不得聽眾的歡心?在《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教我們,上了講台之後,在沒有說法之前,先要將目光看全場,每一個人都要看到,這表親切之感。所以坐上講台,不可以閉著眼睛,閉著眼睛人家聽眾說:這個法師很傲慢,根本就瞧不起我們,你看,看都不看一眼。現在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閉著眼睛行:這個法師有道行、有定功,如如不動,你看,眼睛看都不看。從前的社會,現在社會不行,現在這個社會你不看他一眼,他說你瞧不起他。所以這是大乘法,大乘就是現在講的民主自由開放,這不是小乘。我們今天在任何場合,面對著的是現代的眾生,所講的是大乘佛法,這個禮節要懂。在這一段裡面,這一行半是貫穿十位梵王,每一位前面都有,但是把它省略了,只在第一段說出,『爾時尸棄大梵王』。後面像第二首,慧光梵王也復如是;要加上這一句,「爾時慧光梵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也是這個,後面省掉了。每一個人起來報告都是這樣的禮節,這是這一類,只是第一位敘說,後面統統省略掉,我們一定要曉得。註解就不必說,諸位看看就行了。我們看他的讚頌:

【佛身清淨常寂滅。光明照耀遍世間。無相無行無影像。譬如空雲如是見。】

清涼註解有疏。這裡頭有十首偈,這是第一首。法身,四句第一句是「法身普遍道場」,第二句「智光說法」,第三句「行淨無染」,末後是比喻。長行得法裡面,我們已經說得很詳細,偈頌裡頭又重複溫習一遍,加深我們的印象,也是勸導我們一定要如教修學。『佛身』,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法身,他沒有用佛身,因為此地的佛是法身佛,『清淨常寂滅』。法身遍一切處,法身是體,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一念。「一念」這兩個字很不好懂,《彌陀經》上講的「一心」,很不好懂。因為我們的觀念都是落在數量上,有一念就會想到有二念,就會想到有三念。我一心念佛,什麼都不想了,專想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心念佛,是不是?是不是一念的意思?這一念意思已經錯會了,已經落在第二義裡頭,已經不清淨,已經不是寂滅法。要曉得一念、一心決定是清淨常寂滅的,那才是一念,才是一心,才是一切諸法的本體,一切諸法是依它而變現出來的。

一念就是自性,世尊在《楞嚴經》上指示我們,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身叫覺性,用見聞覺知這四個字來顯示自性,在意叫知。六根根性從來不染,從來也不迷,它是正覺,迷的是什麼?妄識。所以性叫真性,識叫妄識,識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性才是真實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一念自性,我們再說得大家容易懂一點,六根的根性,本覺本有。不覺是什麼?不覺就是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變成識,識就是不覺,不覺本無。我們今天的苦處,就是不覺當家,本覺不能現前。本覺有沒有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如果本覺不起作用,你眼睛為什麼能見?你耳為什麼能聽?能見、能聽、能覺察,統統是本覺在起作用。可是本覺的權被人家剝奪過去,雖起作用,不能當家,第六意識當家。第六意識是什麼?分別、執著;我執、我愛、我貪、我慢它當家了,它當家才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六道輪迴。

說老實話,六道輪迴也沒有,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現出來的,這正是世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自己妄想當中變現出虛妄的境界,我們就搞這個東西。搞得多苦!什麼都得不到,身心世界一樣都得不到。得到的是什麼?佛法裡面說的,「唯有業隨身」。阿賴耶識要是不轉,含藏的業習種子無量無邊,這造業。所以迷了以後幹什麼?造業而已,業造不盡,報也受不盡,幹這種事情。這是諸佛菩薩看在眼裡,所以說是可憐憫者!因為能造的念頭,所受的業報,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才叫可憐憫;如果是真的,那就不能稱可憐憫,假的。就好比一個人睡覺做惡夢,在夢裡大叫,苦不堪言,作夢不是真的,能造、所造全是假的,這真是可憐;把他打醒,打醒就沒事,他就覺悟了。我們就在六道裡頭、十法界裡作夢,都醒不過來,這個事情麻煩。諸佛菩薩的教誨,無非是把我們從這個惡夢當中喚醒而已,醒來了你就是佛菩薩,醒來了你就是一真法界。這從比喻當中說。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六根是清淨的,六根是寂滅的,清淨寂滅是我們的本能。為什麼不能恢復?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順著自己「意」的,給諸位說,不是順著自己「性」;順著自己意起貪愛,不順自己意,你們想想,不順自己意還是意,順自己不喜歡的意就起瞋恨,意當家,意做主;順是意當家,不順還是意當家。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在哪裡?諸佛菩薩順性,眼見色隨順見性,耳聞聲隨順聞性,他那個心是清淨常寂滅的;我們跟佛菩薩差別就在此地,這是我們講,我們錯用了心。

隨順自性,這一念自性,「無相無行無影像」。是不是真的無相?相而無相,不是真的無相,相有,相是幻相。有沒有行?有行,行是幻行,夢幻泡影。所以現相不著相,現行不著行,他在行相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與清淨常寂滅相應,這就是清涼大師在這經上給我們講的事事無礙。無礙什麼?無礙清淨常寂滅,清淨常寂滅不礙萬象發揮,不妨礙森羅萬象,不妨礙十法界,也不妨礙六道三途,六道三途是幻相。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礙是從什麼地方發生?從意識裡頭發生的,也就是說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這才產生障礙;與自性不相應,不相應就是障礙。如果相應,所有一切現象,就像《法華經》上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一不是清淨寂滅相,阿鼻地獄裡油鼎火坑都是清涼自在,誰能懂得?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知道。

由此可知,地獄一片火海,種種那些苦具,那些刑具,無量無邊的苦楚,從哪裡來的?從妄識裡頭變現出來的。變現這個現象,你要跟妄識相應,你就得要受;你如果與性德相應,在這個現象裡面,你所感受的是清涼自在。所以受不相同,清涼自在是正受,苦樂憂喜捨是不正常的受,不是正受,正受裡頭沒有苦樂憂喜捨。特別是「捨」字,苦樂憂喜好懂,捨不好懂。捨是什麼?受而無受才是捨。然後你才會體會到,造作地獄業,受地獄種種苦報,我們聽說、我們看到了,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用這種方法教導我們。菩薩墮地獄,是不是真的受那麼多苦?不是的,他是離捨受了,我們才能夠稍稍體會他們那種生活的境界。

第二句是『光明照耀遍世間』。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都是光明照耀。遍滿一切世間,也是我們今天講的一切時、一切處;間是處所,世是時間。一切時、一切處,無不遍滿,在哪裡?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六根所接觸的一切有情眾生,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今天講人事環境;一切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生活的物質環境;這所有的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是諸佛如來光明照耀。如果你想到:這是凡夫,造作罪業;你永遠不能夠入佛的法界,一定要把我們錯誤觀念轉變過來。事實是什麼?除我一個人是凡夫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所有一切物也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我跟大家講這個話是真話,這個話是佛說的。我初學佛的時候不懂,現在懂得了,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怎麼知道?一念自性,所有一切境界是一念自性的相分。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它怎麼不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示現種種境界,有從正面教我,有從反面教我,恩威並濟。修學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會開智慧;你會對一切眾生,無論是善人、無論是惡人,你會用清淨心、平等心、真誠恭敬心去看待。

凡夫、學生、修行人,就是自己一個。在本經上,善財童子做此示現,是做一個修行人的榜樣給我們看;只有我一個人是凡夫,除我一個人之外,全是諸佛菩薩示現來教導我的,我們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沒有到第二生。他怎麼成佛的?就是這個觀念,這是一個正確的觀念,佛知佛見。我們觀念錯誤了,我們凡夫觀念,在這裡分佛、分菩薩、分眾生,分善、分惡,天天在這個地方起妄想分別執著,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哪一天才能夠入門?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五十三參太好了,是我們這一生修行證果最佳的模式,在一切境緣當中,一絲毫都不染著。你看他參訪,參訪完之後,最後一科「戀德禮辭」,禮辭,辭就是不沾染、不染。逆境不染,順境也不染,不染叫辭;禮是恭敬,順境、逆境,善人、惡人,平等恭敬,絕不染著。那個表法的意思非常之深,我們要是能學到,這一生當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何況我們還修淨土,念佛求往生,你往生的品位決定增高。所以這一句要曉得,「光明照耀遍世間」,著重在遍字。

『無相無行無影像』,相而無相,行而無行,即影像而離影像;這個離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怎麼樣能離?因為這些相是虛妄的,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我上一次跟諸位用光的速度來說明,它所存在的時間比億萬分之一秒還要小,它不是真的。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相分是什麼?是相續相,剎那相續,沒有看到真實。真實相,給諸位說,不生不滅,生滅同時,根本就不存在。今天世間人生活,牽腸掛肚的事情那麼多,你能掛的心不可得,所掛的事相也不可得,不叫冤枉嗎?諸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寂滅的,他對於事實真相通達明瞭。

末後這一句『譬如空雲』,空是虛空,雲是雲彩,這兩個字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如是見』,就是應作如是觀;你就真正見到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真相你真的看到了。見到事實真相了,諸位想想,你還會有分別執著嗎?你還會打妄想嗎?還有分別執著、還有妄想,沒見到;見到就沒有了,這是佛知佛見,這叫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成佛了,雖不是圓滿佛,也是分證佛,分證佛就是我們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3日17:17: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0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