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五卷)  1999/4/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25

請掀開經本,看第五首偈,偈頌的第五首,我們將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三世所有諸如來。趣入菩提方便行。一切皆於佛身現。自在音天之解脫。】

這是觀世言音自在梵王他的讚頌,讚頌也是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在長行文裡面我們看到他所得的法門,說所得的法門就是我們中國民間所講得道,他成佛了,得道了,他是用什麼方法成佛、得道的,這就是此地講門的意思。成佛得道的方法很多,佛經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可見得成佛、得道不是一個方法,許許多多的方法,這是正確的,這才是合理的,為什麼原因?因為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夠會通。這是古時候那些過來人常講,過來人就是修行證果得道的人,他們說條條大路通長安。中國在古代長安是首都,哪一條路都可以通到長安,把長安比作佛道;也就是說,所有的法門、門徑都能夠修行證果,所以法門哪裡有一定?不過這裡面有一個原則,與性德相應就能證果,與性德相悖就不能證果,真相就是這麼一回事情。菩薩他所得的法門,是「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解脫門」。由此可知,他觀察面很廣,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正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他是修這個法門的,在這個法門裡面成就了。成就就是相應,怎麼相應?這個相應比較難,實在講,中下根性的人確實有他的難度存在,必須要真正理解到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才能夠契入;如果一不是多,多不是一,這個法門你就沒有辦法相應,也就沒有辦法在這個法門裡得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他的讚頌,前面兩句就是教化眾生的方便行。

『三世所有諸如來』,這個地方「如來」是說現身。經上常講諸佛菩薩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夠現一切身相,像《普門品》裡面所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是類,三十二種類,每一個種類裡面無量無邊;也就是將無量無邊的身相,把它歸納為三十二類,這好講話。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說什麼法他就怎麼樣講,所以身不是一定的,沒有一定,法也沒有一定;沒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形相可現。佛有這種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這是佛給我們講真話。現在我們在經上看到,他有這個能力而我們沒有,我們這個能力失掉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佛給我們講你是迷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什麼時候你覺悟了,這種德用、功能你就現前。這個能力是本有的,一切眾生個個都具足,為什麼?你有佛性,佛家講真如本性,也叫真心。你有真心,真心就是本性,真心就叫做佛性,真心也叫做法性,它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來由的根源,都是從這個根生的。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我們現在講生命共同體,確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你要能把這樁事情認識清楚了,你就是菩薩,你要把這樁事情證實了,你叫成佛;真正證實了,確實如是。所以沒有一定的身相能現一切身相,沒有一定的說法能夠隨意說法。佛菩薩現身說法有沒有心?這個心我們要說真心跟妄心,諸佛菩薩用真心沒有妄心,而我們凡夫用真心裡面夾帶著妄心,諸位要曉得,沒有真心就決定不會有妄心;用妄心的人夾帶著有真心,妄是依真而起的,沒有真哪來的妄?所以諸佛菩薩的本事,用真心不帶妄心,我們凡夫差就差在用真心帶著妄心;結果很不幸,妄心做主了,真心不能做主。就好比你家裡請的傭人,你是主人,那是你的傭人,現在變成傭人當家,主人當奴才,顛倒了。凡夫就是這個情形,我們今天是傭人當家,主人聽擺布,這是佛在經上講可憐憫者,真可憐!覺悟的人就不一樣,他是主人當家,傭人是奴才。

佛經裡這個比喻很好,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得到啟示,我們要學佛菩薩,要真心做主,做主就很自在。學著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沒有一絲毫的虛偽,你試試看,你能這樣做,你在生活裡就非常自在、非常快樂。如果我們觀念錯誤了,在外國人常講隱私權,那個隱私好痛苦,樣樣瞞人,唯恐洩露,你說那個生活壓力多重。如果一切都坦誠就解放了,從內心裡、從根本上解放,那才叫真正得大自在。所以諸佛菩薩用心,用真心,不用妄心。菩薩現身,妄心是自己有意思,那是妄心,真心沒有作意,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不是說佛菩薩想想,我現在要變一個什麼身去幫助他,有這個念頭你就落在意識裡,那是妄心做主了。佛菩薩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佛在經上講「法爾如是」,法爾是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我們凡夫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先會起心動念,我們今天要接見一個人,想想應該用什麼方式跟他交談,怎麼接觸,都落在意識裡,全是妄想當家,這一點我們要學佛菩薩,坦誠、直率,決定沒有作意;我預先要想想怎麼講法,沒有這個念頭。我們世俗人講天真,完全用天真的態度,自自然然的與一切萬物、一切眾生接觸,現在講交流、交往,這樣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觀世言音自在梵王他從這個法門證入。

『趣入菩提方便行』。菩提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覺悟,覺而不迷。前面一句講如來,不講佛,這有用意的;如果講佛是從現相上說,講如來是從自性上講,唯有自性跟菩提就相應了。我們能夠隨順自性,那是覺而不迷,隨順自己的意思是迷而不覺;決定不要隨順自己的意思,我們的意思決定是錯誤的,不要以為自己的意思是正確的,那就完全搞錯了。為什麼自己的意思是錯誤的?你有我執,你有分別,你的意思怎麼會正確?再說得粗顯一點,你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其中,你的見解思想就錯了。佛菩薩為什麼他是正確的,他就正覺,覺而不迷?他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執破掉了。《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的意思就是正確的。如果你還有我有人,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你就要知道自己的想法看法決定是錯誤的,決定不可依,依照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事,那就是造罪業。你做好事,利益眾生的是善業;你做惡事,損害眾生利益自己的是惡業;惡業將來墮三惡道,善業將來生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不管你做的是善、做的是惡,都不是正覺,都是錯誤的,都是迷。

覺悟的人,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也斷惡修善,但是跟我們斷惡修善不一樣;他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他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他念念當中只有眾生沒有我,這稱他作正覺。念念當中有個我在,就是不覺,就是迷。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是菩提,本來有。由此可知,我們今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本來沒有;換句話說,六道輪迴本來沒有。不但六道輪迴本來沒有,連四聖法界本來也沒有。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本來也沒有,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來的。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妄想、分別,再加上執著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要懂得,事實真相要認識清楚。諸佛菩薩慈悲示現,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教學。眾生因為自己不覺,所以才惹出許許多多的事端,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招來惡報、苦報。

這些事情,我在講席裡曾經說過,政治不能解決。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身分是王子,如果政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就作國王了,政治不能解決。軍事也不能解決,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釋迦牟尼佛沒有出家之前,他武藝高強,他可以作將軍,可以作元帥,軍事不能解決,所以他也不幹了。再告訴諸位,經濟不能解決,現在全世界一昧往經濟這個路子裡去走,我們看看現在社會是什麼狀況,然後我們就覺得,這個問題經濟不能解決。而經濟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帶來的災害非常嚴重,絕不次於戰爭。增長一切眾生的貪欲,貪而無厭,這還得了嗎?增長貪心,必定就造一切損人利己之事,每一個人都是損人利己,由於經濟的發展會爆發戰爭,所以經濟不能解決,科技不能解決。唯一能解決的途徑是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一切,他去從事社會教育工作,而且做一個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綜合看出釋迦牟尼佛的身分,他像中國孔老夫子一樣,是一位義務,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義務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唯有通過教學,讓大家覺悟,認識清楚了,原來一切眾生跟自己有密切關係。

所以我們觀察,佛在經典上所教學的內容,第一個教給我們人與人的關係。《觀經》「淨業三福」標題那麼清楚,佛家的教學是從「孝養父母」教起,「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教你怎麼做人,知道人與人的關係。然後再教導你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特別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前面那些表法,神眾、天眾,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萬物鬼神的關係,這是佛陀教育的內容。到最後告訴我們,這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天地鬼神,都是我們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原來這個東西就是自己,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個時候你的慈悲、愛心,自然從自性裡面生出來,你會愛一切眾生,你會愛一切萬物,這裡面就不會分種族,也不會分信仰。種族有沒有?有;各種宗教有沒有?有。我們在《華嚴經》上都看到,《華嚴經》一開端,就給我們展現二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一個根生的,是一家人、是自己。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要留意,個個第一,沒有第二的。為什麼個個第一?個個都是從自性生的,那怎麼不是第一?唯識所變是變他的形狀,還是從自性生的。只要跟自性掛鉤,那當然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今天我們跟新加坡、跟澳洲許許多多宗教交往,我們都尊稱第一;我佛教第一,你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伊斯蘭也第一,個個都第一,平等了;平等真法界,沒有第二的,這是講真話,不是奉承人。佛經第一,《聖經》也第一,《古蘭經》也第一,沒有一個不是第一,我們這樣的心態交往,這個心才能夠相連,心連心。不會說我這個是正法,你那個是邪法,我這是神,你那是魔鬼,不會了;神也第一,魔鬼也第一;正法第一,邪法也第一。要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從這個理念、這個基礎上,能夠融合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才能真正達到和睦相處,共存共榮。

觀念清楚了、正確了,我們還要以行來踐願,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應酬之中。正覺之人,方便行,這一切都包括了。方是方法,便是什麼意思?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行為,這叫方便行。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行為,絕對不是一種,多種的,今天講多元文化。《華嚴經》,「華嚴」這兩個字是比喻,這大家都曉得。像一個大花園一樣,所有的品種統統齊全,一樣都不缺,這個花園才美不勝收。絕對不是說,我們要去同化它,把這個花園所有的品種變成一種,變成一種有什麼好看?沒有看頭的。所以在這個經上我們所看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不礙異,異不礙同,同異不二,這是真理。因此,我們對於各種族群要懂得尊重,各種不同的宗教要知道尊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什麼是佛?覺悟的人,那個人就是佛,迷的人就叫凡夫。

我跟澳洲許許多多宗教領袖接觸,我都合掌稱他們菩薩。他們很驚訝,為什麼我稱他菩薩?我說:菩薩的意思,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懂得道理的人,是真正覺悟的人,你們是不是?你們都是,那你們當然是菩薩,哪個不是菩薩?我們中文經典裡面,翻譯菩薩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是有情眾生,覺悟了,那你就稱菩薩。古譯的,翻「覺有情」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以前是翻作「大道心眾生」,也翻得好。你是個凡夫,你是個眾生,你的心量很大,你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過得很幸福、很美好,你有這種心願,你就是菩薩。菩薩為眾生,不為自己,能夠捨己為人,所以你們大家統統都是菩薩。在《華嚴經》上有,我們看五十三參裡面,勝熱婆羅門是菩薩。我們曾經訪問婆羅門教,印度教就是婆羅門教。勝熱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長老,他是菩薩,他並沒有改變他的身分,他還是婆羅門教的長老,但是他是一個確確實實道地的佛菩薩。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就曉得所有宗教領袖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我們眼睛當中統統看作他們是佛菩薩。我那一天離開會場,在大門口有一個基督教的領袖,他很歡喜,他說:你稱我作菩薩,我稱你是神。他稱我是神,彼此互相尊敬,你想這樣子往來多麼融洽!所以宗教與宗教之間的隔閡就可以突破,哪裡會有宗教戰爭?宗教族群,實在講就是因為少接觸,彼此不了解,誤會產生了,而且愈不往來的時候誤會就愈深,就很容易爆發衝突,引起戰爭。如果常常交往,常常往來,生活融成一片,人為的災難決定可以消除。

人為災難消除之後,再跟諸位說,自然災害也就消失了。這是什麼道理?佛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是從人心轉。所以人心善就風調雨順,自然環境就變善了;人心險惡,自然環境就變壞了。連看相算命、看風水的,他們都說「相隨心轉」,這就是說相貌是心變現出來的,心地善良相貌就善良,心地慈悲容貌就慈悲,惡人看到你也生歡喜心。現在外國人講磁場不一樣,每個人發出的磁場不相同,你是真誠愛心發出來就能攝受眾生。居住環境,看風水的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福的人住在那個地方,不好的風水都變成好了,沒有福報的人好風水變壞了,就這麼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也不必去看相,也不用去算命,也不用去看風水,從心地上修。

佛教我們斷惡修善,這是教育。教育的功能,佛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一個階段要把惡人變成善人,把壞人變成好人,這是教育;不能說這個人惡、這個人壞,不要他,開除掉,那教育沒辦好。真正教育辦得好,壞的學生變成好學生,惡人變成善人,你的教育才成功,開除掉那是失敗的教育,那不是成功的教育。第二個階段再提升,破迷開悟,幫助他破除一切的迷惑顛倒,幫他覺悟。第三個階段,一定要教導他轉凡成聖,你這個教育才圓滿。所以第一個階段是人天的教學,斷惡修善;第二個階段是佛法的教學,佛法是正覺菩提方便行,轉迷為悟;到第三個階段圓滿,轉凡成聖,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一切眾生證得聲聞、緣覺、菩薩,那都是轉迷成悟,在那個階段;要幫助一切眾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成佛道,那就是教育達到最後的目標。

成佛,我們一定要曉得,決定不要著相;佛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種樣子叫做佛,你這種學法就學呆了,執著了。佛沒有相,佛在十法界裡隨類現身。我們想想國清寺的故事,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是一個苦比丘的形象;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再來的,這兩位菩薩久遠劫都成佛,在廚房裡燒火打雜,做廚房裡面主廚的助手,做下手,那個就是如來,那是諸佛。所以我們觀念要變一變,佛菩薩在哪裡?各行各業裡都有佛、都有菩薩,每一個宗教裡面都有佛、都有菩薩在。佛菩薩是講學問的修養,不是講身分,身分儘管不同,他的學問、他的修養是一樣的,這同;同中有異,異是他的身分不同,他的形象不同。不但人類當中各行各業有諸佛菩薩,畜生裡頭也有諸佛菩薩,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在一些感應故事裡面讀到。佛菩薩要給一群豬講經說法,他要變一個豬身跟豬混在一起,給牠們講經說法去度牠們。佛菩薩要度餓鬼,要現餓鬼身。諸位同修曉得,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就成佛了,他是真的諸佛如來示現的。我們佛事當中放燄口,燄口台對面一般習俗用紙紮的一個鬼王,青面獠牙,那是焦面大士,那個是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現鬼王身,教化那些餓鬼。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現的身那是佛身、那是菩薩身,這是異。所以說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不礙異,異不礙同。所以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誠,要恭敬,我們才能夠避免過失。因為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哪一個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曉得哪一個是佛菩薩化身的。隨順自己的意思,就免不了造罪業,怠慢佛菩薩,得罪了佛菩薩,自己還不知道。

《華嚴經》上教導我們,學人就是在學地,作學生的就自己一個,這個話講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修行人,學佛的人,就是我自己一個,除我自己一個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禮敬諸佛才做到圓滿。對於一切人事物都不敢懈怠、不敢怠慢,恭敬是自己的性德,性德才圓滿的流露出來。不能有同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就是代表我們學佛的人,你看只有一個,沒有同學。有同學,他的性德就有欠缺,同學是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就減了一半,就有欠缺,沒有同學。世間所有一切人,我們也舉這個例子來說,善人是佛菩薩正面示現讓我要向他學習,惡人是佛菩薩負面的示現,讓我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要反省,改過自新。所以善人惡人、順境逆境,無一不是諸佛菩薩慈悲示現,來成就我自己。我們如果用這個心態來修學,那你跟善財童子一樣,你在一生當中就成就無上菩提;如果不是這樣的心態修學,那就難了,要想成就很不容易,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教導我們的。

經文上第三句,『一切皆於佛身現』,一點都沒錯,就是我剛才講的意思,我們要能夠深深去體會。「一切」是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包括虛空法界、包括一切眾生,就是一切兩個字裡頭,都是「佛身現」的。這個地方用「佛」,前面用「如來」,佛是從相上講,如來是從性上講,讓我們在這裡頭深深去體會,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體性必然現相,現相決定離不開性體,離不開性體就是如來示現,就是諸佛示現。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個地方去認知,來修正我們一些錯誤的想法看法。知見正了,我們的言行就正,我們對人,無論對什麼人,甚至於對一些毀謗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都會生起真誠的恭敬心,你絕對不會去怪他。他為什麼做這些惡事?一時迷惑,這不是出自他的本心,是出自他的迷惑,你就可以原諒他。

這種想法做法還是很淺顯,如果講到更深一層,更真的那一層,這些惡人、這些逆境是幫助我消業障的,沒有這些善知識,我們無量劫來的業障習氣怎麼能消除得了?怎麼會開悟?因為這些境界現前,我明白了、覺悟了,來看看我業障到底有多麼的淺深。順境,我有沒有貪愛心?逆境,我有沒有瞋恚心?在善人惡人、順境逆境裡面都修自己的性德。性德是清淨的,性德是平等的,性德裡面沒有善惡、沒有順逆,還有善惡、還有順逆這種念頭,這是煩惱起現行。如果在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心是平靜的、平等清淨的,惡境裡面沒有瞋恚心,證明你成佛了,你已經成就真誠、清淨平等覺。所以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像老師教學每天考試,你有沒有在進步?跟善人、順境接觸,貪戀之心一天比一天薄,有進步了;跟惡人、逆境接觸,我們瞋恚的心一天一天的薄,這進步了。天天在考試,天天幫助我們進步,所以善人惡人、順境逆境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我們感恩報德都來不及,哪裡還會有怨恨心?我們要怎樣去報恩,怎樣去感恩?在這個境界裡修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報恩,這是真正戴德。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我們學佛應是怎麼修法。

一生之中要學佛菩薩,佛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以我們現前來論,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樣,世尊一生隨緣而不攀緣,我們要學習。隨緣不攀緣,才能夠得到清淨平等覺,絲毫攀緣的心,你的心就不清淨,不清淨就不平等,不平等決定是迷而不覺,你看隨緣多重要!雖然有一些好事情要做,弘揚佛法是好事情,要做也都隨緣,緣不成熟絕不要勉強。勉強就是到處化緣,到處募捐來做,勉強,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你仔細觀察,凡是這樣勉強做的,到最後都造罪業,一切順其自然就成就。在新加坡,諸位在此地仔細去觀察,順其自然,這個地方沒有化緣,沒有募捐,大家自動送來,這行;自動送來的,我沒有問你要。所以此地信徒一絲毫的壓力都沒有,無論是在精神上、物質上,一絲毫壓力沒有。我們給人壓力,自己就造罪業,你為什麼叫人受苦?你為什麼叫人家有負擔?決定不可以。緣成熟了大家有福,緣不成熟大家福報沒有現前,何必勉強?所以施者、受者心地都清淨,真的人人得平安,人人得自在,上下一團和睦,個個滿面笑容。居士林下面有一個啞巴,也許諸位看到你沒有留意,那個啞巴過去好凶,凶巴巴的,見人都不打招呼,脾氣很大,現在見人都合掌笑瞇瞇,不一樣了,有很大的轉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3日17:17: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0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