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52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九六页:
钞【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
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这一段里面我们应当注意的就是『报行纯熟』,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境界,不但是明心见性,而且是有相当深度的见性,在《仁王经》里面,这是无生忍的菩萨,他们的境界就是此地所说的。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钞【前说犹通诸地。】
前说是讲约法,法可以说初地以上,这个地方所说的也都是诸地菩萨的境界。
钞【后唯八地所专。】
约行,报行纯熟是八地以上,七地以前都达不到这个境界,可见这个境界相当之高。
钞【余如前序中辨,故知无生忍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上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故细分之,亦应无量。】
这就是说明三辈九品是大分,不是详细分,详细分实在是说不尽的,我们知道这个情形就好了。
疏【又三辈九品,二经相配,诸说稍异,如辅正所解融之。】
《无量寿经》讲的『三辈』,《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九品』,我们把这两个经合起来看,再看看古德的解释,这里面就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看法不同。《观经四帖疏》出来以后,对于古大德的看法确实有许多的辩证。因为古德总认为:上三品往生是圣人、菩萨往生的,中三品往生是小乘四果罗汉们去往生的,下三品才是我们凡夫,换句话说,上三品凡夫没分。善导大师对于这个解释得很详细,举出许许多多的证明,证明九品都是凡夫去往生的。他老人家说得非常好,凡夫去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品位?他老人家归根结柢一句话,「遇缘不同而有九品差别」,这个话说得非常好,说的真正是事实。这个说法,我们凡夫上上品往生也有分,不一定要证得四果、证得菩萨的果位,那菩萨还不是普通菩萨,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我们看此地,莲池大师也举了好几位,这是对这个不同的看法:
钞【观经疏云:此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
九品是教我们明了往生西方之后品位的高下,跟《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完全相同,只是说得更详细一点。三辈里面每一辈都有三品,如果以这个类推,九品里面每一品又有九品,就九九八十一品;八十一品再下,每一品又有八十一品,这个样子,你去想品位就非常之多,这是事实的真相。
钞【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
这是孤山法师的看法,他的看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观经》九品,下三品是造恶业的凡夫,大本三辈里面没有说造恶业的。换句话说,既然没有讲造恶业的,在《观经》里面从上上品到中下品都是修善的,没有说造业的,应该跟这个是等齐,说的是这个事情。
钞【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
灵芝禅师他老人家的看法比孤山还要严肃,他说《观经》的三辈实际上是九品里面的上三品。这个就是说法不同,灵芝为什么把三辈只对上三品?小注说得很清楚,因为《无量寿经》的三辈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从这样看的,《观经》九品后面这六品没有提到发菩提心,可见得人家这说法也都有根据。一个是从修善造恶来看,能够看到六品,一个是单单讲菩提心,只看到上三品发菩提心。这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实在说,现代的人疑问比古人还多!问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些同修来问我,我们念佛人遇到这些难题怎么办?实在说,遇到这些人问这些难题,不管他是有意来问或者是无意而问,是诚心想明了事实真相,还是故意来为难的,来找麻烦的,这种情况统统都有,我们都会遇到,遇到怎么办?遇到合掌阿弥陀佛,就这一句话就打发掉了。他再问,我们现在到西方极乐世界要紧,这些问题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请教阿弥陀佛去,我们把答案统统推到阿弥陀佛,见了阿弥陀佛,古德常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不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吗?现在起心动念,决定障碍一心不乱。我们今天这都是说老实话,我们今天一心不乱要紧,不能再打闲岔了,这个闲岔打多了,就去不了。今天是要到西方,这才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我们没有疑问,你有疑问,到极乐世界问阿弥陀佛,不要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相信,何必囉嗦?这个方法是最简单最明了,统统都打发掉了。像这些实在讲都是废话。
钞【草庵辅正解曰。】
草庵禅师的说法比较圆融了。
钞【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
三辈九品确实是讲位次,上辈对《观经》的上三品,中辈对《观经》的中三品,下辈对《观经》的下三品,天台大师这两个经的相配,是从位次上来说,不是从修行的行因上来着眼。孤山跟灵芝他们没有从位次上,他们从修行的因,一个从发菩提心,一个从修善,都是从修因上来说的。
钞【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
这是打圆场,两个并不很违背。
钞【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
这个话说得很圆融,两边都不得罪。下面他就下断语:
钞【克实而论。】
这讲真话了。
钞【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
『烦恼』跟『菩提』是同一个自性,是同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只是觉迷名字不同,体性完全相同。体是什么?体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迷了就成烦恼,觉悟了就叫它菩提,所以迷悟不二!迷的是这桩事情,悟的还是这个事情。心性没有迷悟,这个要知道,真心本性上没有迷悟。迷悟是什么?迷悟是妄执,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妄心里有迷悟,真心里没有迷悟。所以说『始恶何妨终善』,迷的时候造恶,悟的时候就变成纯善,一悟就善了。悟的时候,在我们一般讲是究竟彻底的忏悔,那个忏悔是不是要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不需要。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未必是真忏悔,真正忏悔,无明破了,烦恼断了,那叫真忏悔,叫真正觉悟了。这个是恶能变成善。
钞【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
恶人既然一忏悔变成善人,他怎么不能上品上生?也可以上品上生。这个经后面还讲到,后面就是讲阿闍世王,那是大逆不道,人家临终时候忏悔,忏悔力量殊胜,往生西方品位是上品中生。你看看,造五逆十恶的罪业,临终往生还上品中生,这就是符合这一句「始恶何妨终善」,他一回头是大善人,普通小善不如他。我们中国俗话也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一回头那是人中的好人,一般好人不能跟他相比,真回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贤同科。
钞【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于天台讲三辈配九品,你就会同意,这里头决定没有问题。至于讲「发心」,经文有广有略,有的时候省略,文字上没有,意思里头有,像这些地方,我们读经不可以不留意。下面大师又举《华严经》来作证:
疏【又华严明念佛者,数与心等,即是三辈九品随因不同义。】
前面这个说法是从理上推论,如果没有经典作证明,还是不能叫人心服口服,这一切经里面最大的、最为大众所尊敬的无过于《华严》。所以莲池大师引经,在注子里的确《华严》引得最多,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