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41集)jingkong法师主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4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六七页:

 

疏【又此一心,即达摩直指之禅故。】

 

钞【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世尊像法的时代。佛曾经预言过,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正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换句话说,是像法刚刚开端。像法一千年,可以说像法时期的佛法都是在中国度过的,所以中国的禅宗非常兴盛。净土跟禅是同一个时代进来的,说到它的殊胜,其实并不亚于禅宗,到现在末法时期,禅衰了,真正成就确实只有净宗。过去参禅的人还持净土,莲池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净跟禅没有两样,是一致的,只是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的完全相同。《疏》里面告诉我们,『此一心』就是指的理一心,净宗讲的理一心,理一心就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这在禅宗里面属于上上禅。

 

下面大师给我们解释,『寻常说禅者讳净土』,「讳」是排斥、不愿意、忌讳,忌讳说净土。实在讲,他对于禅跟净都没有搞通,都没有真正明了,果然真正明了了,晓得这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一个是用信愿持名的方法契入这个境界,另外一个是用参话头或是观心的方法,也是达到这个境界。可见得在形式、方法上不一样,它的成就确实是一致的。『今谓达摩说禅』,六祖大师可以说是直接承传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这个宗派,在《坛经》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大家要问达摩的禅是什么?你细读《坛经》就知道了。『直指灵知』,禅宗里面常讲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字是指的教,就是一切经典,它不从一切经典下手,「直指人心」,从心地上下手。

 

这是佛陀当年教学两种迥然不同的方法。对于上上根人就直指人心,不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研教时间浪费太多了;对于中下根性,那就非用教不可,要按着次序由浅而深,次第来教学。实际上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教育学生里头有两种学生:一种是天才儿童,一种是一般的儿童。一般儿童,那一定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个叫教下。天才儿童不要上小学、中学、大学,直接念研究所,当然这种人很少,在佛门里面也不多。如果不是天才儿童,你直接上研究所是一无所成。换句话说,不是上上根人,要去学禅,那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所以禅宗在中国蔚成风气之后,向往羡慕的人很多,于是乎真的不自量力的人也不少,统统都去学去了。那真正成就的,那不讲别的人,单讲六祖能大师,跟能大师学的人,何止千人、万人,决定不止!这几万人是最保守的估计。真正学成功的,《坛经》里面告诉我们四十三个人。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学禅的人,这一会是最殊胜,可以讲空前绝后。六祖大师以前,禅宗的大德成就的人数很少,从达摩到五祖都是单传,一个老师一生教学只成就一个人,到六祖才无比的殊胜,成就四十三位。我们看禅宗史,禅师座下弟子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大概是一、二个,三、四个。六祖能大师一生当中度的人最多,四十三个人。这就晓得,不是上上根人,没有分!

 

禅宗是不是不要经典?不是的。禅宗是先悟,先开悟后读经典;教下是先读经典然后再开悟,从经教里面开悟,所以方法不一样。当然开悟之后,读经就快了,一看就明了,用不着学,也用不着人讲解。所谓用经典来印心,就是印证,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知见跟佛对照一下,看一样不一样。用经论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看法有没有错误,所以它是印心的。不像我们现在是拿着经典在学习、在上课,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能离开教科书;上上根人不要教科书。

 

直指灵知,「灵知」就是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此地讲自性,指这个。

 

演【直指灵知者,波罗提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则为佛性,迷之则为精魂是也。】

 

这是世尊在世的时候一位大德。其实《楞严经》里也讲得很清楚,跟这个地方的意思相彷彿。指六根根性就是灵知,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悟之则为佛性』,佛性就是灵知、就是自性;『迷之则为精魂』,迷了,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灵魂,佛法里面叫神识,就是阿赖耶、八识,迷了就叫八识。悟了就是佛性,也叫四智菩提,它起作用是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悟了起这四种作用;迷了就变成八识,八识就制造六道轮回。这利害关系确实是很严重的,不可以不知道。佛教给我们,无论是宗门教下,大乘佛法大主意就是转识成智,把八识转成四智,我们的修学成就就圆满,就在这个地方。小乘为什么不说?小乘用阿赖耶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所以小乘的成就最多只能成就九次第定,这个能超越三界,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就是没有法子转识成智,必须回小向大,再从大乘佛法里面才能证得自性,才能达到我们本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演【又荷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荷泽是禅宗第七代祖师,就是神会,六祖的学生,也相当有成就。「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是觉,就是觉悟,就是前面讲的灵知,不是普通的知。普通这个知,实在讲很不妙,不是众妙。普通这个知,成了所知障,变成成见,变成障碍。这是灵知,灵知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那个知,不是普通的知。

 

演【永嘉云:不须知知,但知而已等。】

 

「不须知知」,第一个知是根本智,第二个知是后得智;换句话说,第一个知是知之本体,第二个知是知的作用,就是知的对象。不须知知,不需要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知而已」,你有那个灵知就行了,你只要守住这个体,那个体就是真知。他的意思在这里,这很妙很妙。你确实有灵知,但是这个知不起作用,那就是诸佛菩萨。我们坏在哪里?坏在这个知它就偏起作用,作用是什么?分别、执着,它起这个东西。诸佛菩萨眼见色、耳闻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分别、不执着。所以底下这个知是分别、执着;上面这个知,一切明了,一切明了不需要分别、执着。你只守住这个一切明了,这就叫佛性。一落到分别、执着,就落到八识里面,就迷了。所以第一个知是觉、灵知;第二个知就迷了,就变成情识。如何能保持着第一个知,这个是功夫,禅宗里面专门用这个功夫。我们净土宗只用这一句佛号,把所有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念念就专精在这一句佛号上,念到纯熟,一切妄想执着没有了,这句佛号就变成灵知。所以,方法、技巧跟禅不一样。我们不是上上根,那个方法我们不能成功,换这个方法能成功,这个要知道。这个方法在一生当中达不到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达不到这个功夫不要紧,古来大德说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个悟就是直指灵知。我见了阿弥陀佛,那就不用愁了,在弥陀会下决定成就。这就是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统统成就了。这是说禅跟净没有两样,是一样的。

 

『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门庭是讲宗派,施设是方法、手段。宗派不一样,教学的方法、手段不一样,而所证是一样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6日12:12: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44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