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28集)jingkong法师主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28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四八页:

 

钞【前执持中,以忆念体究,略分二种:忆念者,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所谓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

 

这是再给我们解释前面所讲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讲到执持名号,说了『忆念体究』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有两个意思,就是「忆念」跟「体究」。先解释「忆念」,忆念是属于事,事持、事一心不乱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什么叫做忆念?『闻佛名号,常忆常念』,「常」就是不间断,「忆」是心里念,口里没有念出来,心念,这叫忆。实在讲,这个念也可以属于心念,但是忆念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出声念、不出声念,或者金刚持念,都包括在其中。要紧的就是「常」字,不能间断。底下四句是讲念佛要怎么念法,要『以心缘历,字字分明』。

 

演【以心缘历,字字分明者,此是心念。】

 

「以心缘历,字字分明」这很重要,如果有口念没有心念,这个不管用的,有口无心没有用处的;心里念,口不念,还是有用处的,为什么?下面会跟我们讲得清楚。

 

演【不同前口念而心不念也。】

 

前面讲过,口念心不念,这个不行。

 

演【前句后句相续不断,乃至无第二念者,此是一心念,不同前心虽念,而念不一也。】

 

前面心念佛,后面心又打妄想,这样不行。一定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的妄想、烦恼给念掉。

 

演【不为贪瞋烦恼之所杂乱。】

 

「杂乱」就是夹杂。念佛必须不间断、不夹杂。果然做到不间断、不夹杂,诸位想想,他还怀疑吗?决定不怀疑了。这才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净念相继」,这才能成功。

 

演【此是一心不乱,不同前念虽一,而有时不一也。】

 

夹杂、间断就不一。我们也常常见到或者听到,某人从前修学念佛法门很用功、很精进,后来他变了,退转了,或者改学其他法门,这又是什么原因?实在讲,是因为他不明了名号功德。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明白给我们说出来,他以为还有别的法门比这个法门殊胜、稳当、快速,所以改变方向,这都是对于净宗缺乏认识。最初修学,看到别人修自己也修,修一段时期没有得到真正利益就舍弃,跟别人走了。现在在这个世间,国内外这样的情形很多。古人说这个法门「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不会变心,上智之人对于名号功德清楚明了不怀疑,下愚之人相信诸佛菩萨,佛说的他听了之后绝对不会动摇、更改,这两种人决定成就。除非他一生当中没有缘分遇不到这个法门,遇到了决定成就,这是净宗的当机者。遇到这个法门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他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麻烦就大了。不承认自己是愚人,但是也不够资格做上智之人,虽然学了,疑问一大堆,永远也解决不了。到哪个地方遇到善知识,到哪个地方遇到能长时间开演大经,把这个经论讲得详细明白,这个因缘不容易遇到。

 

台湾是不是有真正修行人姑且不论,单从表面上,讲经说法这个机缘是世界第一。有几个人讲《弥陀经疏钞》?有几个人讲《弥陀经要解》?有几个人讲《无量寿经》?这是净宗最起码的经典。这三样东西,像我们现在这种进度详细讲一遍,天天不间断,也得要整整两年。单单这一部《疏钞》,我们这一次讲下来恐怕就要超过四百次。纵然有人愿意讲,没人听,在国内如此,在国外更是如此,国外稍微讲长一点,人家没有时间听,疑问怎能解决得了?疑团不能打破就是根本的障碍,将来在你修学的过程当中会退心、会改变;唯有彻底明了通达,他心定了。所以,这个缘相当不容易。有一位同修到大陆探亲回来,大陆有同修听我讲经的录音带之后很欢喜,托他带二千块人民币,换成台币是一万块钱,拿来给我印经,没有姓名地址,的确真有修行人,真有发心的人,机缘愈是难遇愈是珍惜。我们这边机会太多,今天听不到还有明天,今年听不到还有明年,懈怠放逸!机缘不容易遇到,他是非常珍惜、非常宝贵,那种人有成就。虽然我们没有机会到那边去给他们见面讲经,他依照这个录音带所讲的修行,他们就觉得非常满足了。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是不容易做到,但是要晓得,你要想往生是非做到不可,你要想念到一心不乱,也非做到不可。真正做到,给诸位说,快乐无比,真正做到就转凡成圣。虽然你见思烦恼没断,连小乘初果也不如,可是真正做到是功夫成片,你确实没有烦恼,为什么?佛号一个接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烦恼渗透不进去,妄想分别执着、贪瞋痴慢起不来,这种境界就是圣人。你现在虽然没去,实在讲你已经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你已经不是六道的凡夫。什么时候转凡成圣?你念到妄想执着渗透不进去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圣人,就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这里。凡夫还常常打妄想,菩萨没有妄想,菩萨没有杂念,念念是阿弥陀佛,念念是《无量寿经》,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思想见解完全跟《无量寿经》相应,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不间断,这个人是极乐菩萨,不是凡夫。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的,「非是凡人」,非是凡人那就是极乐菩萨。极乐菩萨比他方世界菩萨高出太多,他方菩萨这一生不一定能成佛,极乐菩萨这一生必定成佛,所以不是他方菩萨能比。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了,我们修什么?就是修这个。

 

真正修行要念念警觉,佛号忘掉了,妄念就起来,马上就搞六道生死轮回,必定要堕三恶道,在恶道的时间长,善道的时间短。如果善道时间长,很容易遇到人、天两道,成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要!恶道时间长,一退转就不晓得退到哪里去了。实在讲,真的要时时警惕、念念警惕。印祖写了两个字,一个「生」,一个「死」,要常常贴在我们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印祖讲一个人能常常警觉到死到临头,道心才会坚固。所谓道心坚固,就是佛号真正念到净念相继,净念相继你就是极乐菩萨。从凡夫转变成极乐菩萨,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能转,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转?修行在个人,不要管别人,别人转也好,不转也好,与我无关!你常常挂念旁边的人,说老实话,你自己就转不了。真正慈悲的人,什么也不管了,自己先到西方先成佛、先做菩萨,然后倒驾慈航再来救度众生,这是真慈悲、真智慧。

 

演【又以心缘历,字字分明,是一句不乱。】

 

南无阿弥陀佛,字字分明,清清楚楚,这一句里没有掺杂妄想、烦恼在其中,这是一句不乱。

 

演【前句后句相续,是多句不乱。】

 

我念一百句、念一千句,记数念佛用念珠,这是多句不乱。

 

演【不为贪瞋等杂乱,是对境不乱也。】

 

这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修一心不乱。

 

演【成具下,引证不乱。】

 

引《成具光明定意经》来证明。

 

『空闲寂寞而一其心』,空闲寂寞的时候一心不乱,环境清净没有人来打扰,这时候你心地清净,佛号功夫念得很上轨道,念到净念相继。『在众烦恼而一其心』,在种种不如意的境界中,心还是不乱,还是提起这一句佛号。我们对待人事环境,『褒』是别人称赞、褒扬你,『讪』是别人讥笑、毁谤你,『利』是你得到好处时,『失』是你有损失时,财物、地位失掉。『皆一其心』,八风吹不动,在外面一切境界中,顺境、逆境也能念到一心不乱,「空闲寂寞」是顺境,「众烦恼」是逆境,「褒讪利失善恶等处」是讲人事环境,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始终保持着这一句佛号,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就成功了。

 

所以这个法门的好处,就是什么环境当中都可以修,比起其他法门来得容易。你想修禅,禅定,那的确要空闲寂寞,坐禅、参禅,好!如果在扰乱的环境中,就很不容易坐下来。我们这个地方只能做讲堂,不能做禅堂,外面杂音太多,干扰太多。禅堂决定不能受外面环境的干扰,有干扰,人在入定的时候一不小心容易入魔境。他心在极清净的时候,外面一个人走路的声音,我们觉得很平常,他听到那个声音就不得了。在寂静当中,坐禅这个座位有一只跳蚤掉到地上跌断腿,在那里痛苦、在那边叫,极微细的声音他都听得很清楚。有人在走路,大声一吼的时候,他一惊吓就会出事情、就会着魔。所以,禅堂外面有人巡寮看守。一个真正念佛堂也是如此,决定不能受干扰,一定要很清净的环境。可是念佛那就方便太多,只要一句接一句不断,大声、小声都没关系,清净环境很好,不清净也能念,不会有很大的妨碍,这个难得,一切诸佛偏赞这个法门实在是有他的道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3日12:11: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42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