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九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97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九页:
演【见惑有八十八使,以五钝五利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思惑有八十一品,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空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也。上来见思不同,总是藏教,实有集谛。】
此地所给我们解释的统统是依藏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小乘。前面说藏教的苦谛,这一段是讲藏教的集谛,大意上一次已经讲过了。
演【三、灭谛者。】
「集」是讲因,既然造因就有果报,就有六道轮回。后面二谛是讲出世间法,小乘的出世间法,也是先说果再说因。先讲灭谛:
演【灭前苦集。】
灭什么?灭生死、灭轮回、灭烦恼。
演【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这就是小乘人所证的偏真涅槃。真,是不错,为什么叫偏真?偏就是不圆、不圆满,偏在一边。凡夫偏在有,小乘偏在空,真空,有是幻有,都执着以为是真实的,所以叫做偏。凡夫这个偏,受苦受得很大,把幻有当作真有,这一下就搞成六道轮回,苦不堪言;小乘人把这个空也当作真实的,受的害比我们轻得多,他受的害是障碍本性,所以小乘人不能见性,就是他执着真空,他认为这个空是真的,真有这么回事情。这两种执着都是不能见性。「灭」也叫做涅槃,也叫做圆寂,它别名很多,实际都是说的一桩事情。说圆寂,圆是讲圆满,寂是寂灭。涅槃跟圆寂,这个名称都通大小乘。四谛,灭谛也通大小乘,这个地方是讲藏教的灭谛。这是说的果报,当然是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所希求的,希望得到的。希望了生死、希望永脱轮回,超越三界。要怎样才能做得到?下面讲方法,讲「道」:
演【四、道谛者,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将来在这个经上要说到的。
演【此三十七合为七科。】
「科」就是科类,三十七品可以把它分成七大类。七大类:
演【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正道。】
这个到以后会细说,经文里面有。
演【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
「世」是世间,「出世」是出世间。
演【前二谛为世间因果。】
就是苦、集。
演【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皆前果后因者,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这是佛说法的善巧,先说因后说果,让我们真正知道苦,知道三界之苦才肯断烦恼。世间人,一般人不说,讲修道的人,特别是学佛道的人,学佛道的人为什么不肯断烦恼?说实在话,还没有把世间苦认识清楚。真正认识世间苦,他的道心就不一样,凡是道心没有发,就是对于世间苦没认识清楚,生在苦中不知苦。我们常讲「麻木不仁」,不晓得世间苦,不知道轮回可怕。人天稍微好一点,三恶道不得了!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我们没有见到,畜生道常常见到,想想畜生那个样子,我们愿意做畜生吗?鬼道还不如畜生,地狱道还不如饿鬼道,六道里面最苦的是地狱道。我们愿意去做畜生、地狱、饿鬼吗?当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的。虽然不愿意去做,可是我们天天在造因,这可不得了!你既然在作因,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这一段一开头就说,你要知苦,知苦才肯断烦恼。对于佛道真正认识、真正理解,才会生羡慕之心,才肯认真的去修道。
「道」是什么?「略则戒定慧」,简单讲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持戒、修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总纲领,从哪里下手?小乘教(声闻教)从四念处、四正勤下手。四念处是观慧,是智慧、是觉悟。第一个是「观身不净」,身为苦本。不但佛菩萨知道,我们世间人也晓得,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那是佛法没到中国来,道家就已经觉悟身是苦本。六道当中高级的凡夫,他不要身体,生无色界;色界虽然五欲断了,身体还在。所以最聪明的凡夫不要身体,这是高级凡夫。这是智慧!有智慧的观察,就是真正觉悟,才肯认真修学。修学从什么地方开始?从四正勤,四正勤一个是善,一个是恶,恶要认真去断,善要发心去修。
三十七品题目相同,大小乘的意义不相同。三学、三十七道品,天台家讲有藏通别圆,这个地方是讲藏教,属于小乘,只是超越三界轮回而已,这小乘阿罗汉。经上讲,佛弟子当中有许多是阿罗汉。
演【阿罗汉拣非前三者。】
前面三个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都是小乘的果位,我们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经上讲的是阿罗汉,不是前面这三种。
演【一、须陀洹,此云预流。】
「预流」就是入流,入圣人之流,因为他证得位不退。「位不退」,绝对不会退落到凡夫,绝对不会堕三恶道。他是有进有退,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虽有这样的进退,他还是属于圣人之流,所以他退有个底限。若没有证得须陀洹、四加行以前,有可能会退到地狱,底限在阿鼻地狱。证得小乘初果,他的底限在初果,不会退到凡夫,更不会堕落三恶道。这是一定要晓得。这进退,我们常常讲七地菩萨还有退转,七地菩萨退到哪里?我们讲圆教,退到初住,初住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那个进进退退底限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不会退到小乘,不会退到阿罗汉、辟支佛,也不会退到权教菩萨。所以每一个退,他都有个底限。到八地,那就不退了,八地是真正圆满的三不退。
演【此位。】
这个位就是须陀洹,小乘初果。
演【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
这是小乘的见道,八十八使见惑断尽,证得小乘初果。如果他是圆顿根性,那就是圆教初信位菩萨。圆教初信等于小乘的初果,在断证上讲跟小乘须陀洹相等,都是断了八十八使,但是在智慧功德上讲,阿罗汉比不上。由此可知,圆顿根机之可贵。
演【二、斯陀含,此云一来。】
这就是小乘的二果。「一来」是什么意思?他还要到人间来一次,就可以不必到人间来了。
演【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
欲界总共有九品思惑,他把前面六品断尽,还剩三品,还要来一次,所以叫一来果。二果还到人间来一次,三果就不来了。
演【三、阿那含,此云不来。】
「阿」翻作无,「那含」翻作来,无来就是「不来」,他不到欲界来了。
演【此位断欲残思尽。】
「残」是残余,他把残余的三品断尽,他就不来了。三界九地,欲界是一地,一地有九品,他九品惑断完了。他到什么地方修行?他那个进进退退就是色界从初禅到四禅,他要堕落也不过堕到初禅,不会堕到初禅以下;往上进就是二禅、三禅、四禅,就是这个地方进进退退,他不会堕落到欲界来。所以叫做「不来」,也叫做「不还果」。
演【进断上八地思。】
「思」就是思惑,上面还有「八地」,就是四禅四空。
演【四、阿罗汉,此云无学。】
阿罗汉翻作「无学」,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无学就是毕业了。
演【又云无生。】
什么叫「无生」?他不再到三界六道来受生,他出了三界。
演【又云杀贼。】
有很多对佛教不甚了解的,看到阿罗汉又叫杀贼,「佛家不杀生的,你看还杀贼,开杀戒了」,这是误会了。「贼」是指见思烦恼,把见思烦恼断尽,就好比见思烦恼的贼都杀尽,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杀生,是比喻断烦恼。这是烦恼贼,不是别的贼。
演【又云应供。】
阿罗汉有真实的功德,见思烦恼断尽这是真正的功德。人天供养阿罗汉,那福报很大。他应当接受人天的供养,称之为「应供」。
演【此位断见思俱尽。】
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尽了。
演【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槃。】
「子缚」是粗的烦恼,粗的烦恼断尽了,还有微细的烦恼没断,微细的烦恼是「果缚」,缚就是缠缚。三大类烦恼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只断见思,尘沙、无明都没断,他证的涅槃叫「有余涅槃」,还余尘沙、还余无明,这两种还在,但是他出了三界。尘沙惑跟无明惑是出三界之后断的。这是解释阿罗汉。
钞【闻四谛者,世尊为憍陈如等五人,转苦集灭道法轮,初示、二劝,至三则证。诸漏已尽,成阿罗汉。因闻声教以得开明,故名声闻。声闻之号,通前三果,今四果也。】
「声闻」是小乘的通号,从初果到四果阿罗汉,都称为声闻。他是因为闻佛说法而悟道的,所以称他作声闻。我们看下面注解:
演【世尊为憍陈如等五人者。】
这是讲最初佛说法度众生的一段因缘。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世间,成道之后,二七日中宣说《华严经》,《华严》是佛在定中讲的。佛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了之后他还坐在菩提树下,我们凡夫看到佛在那里打坐,不晓得他在定中讲《华严经》,那么热闹的法会,我们凡夫不晓得。等他出定之后,在鹿野苑遇到这五个人,为这五个人说法,这五个人开悟了。我们凡夫见到释迦牟尼最初说什么法?说四谛法,对这五个人说的。所以小乘人不承认《华严经》是佛说的,为什么?没见到!现在西方人讲考据,讲历史,也不承认大乘,认为《华严经》大概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依托释迦牟尼佛,这是以凡夫的心量来测度圣人。但是我们中国人看法不是如此的,中国人承认。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现在讲原始佛教就是讲《四阿含》,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憍陈如这些人所讲的。这些事情我们也要晓得,但是决定不要被众说纷纭所迷,那就错了。大乘法里面说,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佛又何尝说一句法!这五个人怎么来的?此地简单给我们做介绍:
演【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命陈如马胜等五人随侍。】
这五个人原来是释迦牟尼佛父亲派来照顾他的,他到山上去修道,他父亲不放心,派了五个人跟着他、照顾他,这么五个人。
演【五人不胜其苦,退居鹿苑。】
这五个人也很有道心,但是释迦牟尼佛那个苦行,他们实在是受不了,就跑掉了,不跟他在一起了。这五个人就到鹿野苑,养鹿的牧场,到那个地方去自己修行。
演【佛成道已,观五人宜最先得度,故佛至鹿苑,说法度之。】
释迦牟尼示现成道,观看哪些人最契机,第一个得度的?走到鹿野苑看到这五个人,看到憍陈如,这是机缘成熟,就给他说法。这一说法,憍陈如尊者第一个开悟,证阿罗汉果,所以他是第一弟子。我们在《无量寿经》读过,他排名第一,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度众生第一个得度的。这个人,他的前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就是那个忍辱仙人,他们前生有很大的误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并没有发瞋恚心,而且还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果然第一个度的就是他。
由此可知,佛度的这一切众生都有很深的因缘,没有因缘,不能得度的。像我们今天在佛的末法时期,有因缘闻到这部经典,从这部经典生信心,发愿求生净土,老实念佛,这也是有很深的因缘。如果跟阿弥陀佛没有缘、跟释迦牟尼佛没有缘,你这一生听不到这个法门,听了也不相信。所以凡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憍陈如他们一样,多生多劫种下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成熟而已。
憍陈如他们这一帮人,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他在那个时候成熟,这是第一个得度的。佛跟他们讲苦集灭道。佛讲的方法有指示、劝导、作证,这叫三转法轮,这是说法的技巧。我们看注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