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八讲
《诗经》:「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就像福祉一样,是人民的福,
会让灾乱停止,因为他们有慈悲、有智慧。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继续看《管晏列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拟」就是媲美,管仲的财富跟诸侯差不多。从哪裡看到?「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三归」有几个说法,一个是指他的封地,一个是指他娶了三个不同姓氏的女子。领导者还是要慎重,因为人民瞩目,一言一行都会带动社会风气。为什麽在经典《孝经•诸侯章》中,特别强调不能傲慢?诸侯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上位者最后失败,殃及人民,很多都因为傲慢、纵欲造成的。经典真的是人一生幸福的护身符。《孝经•诸侯章》最后引《诗经》的话作结语,也是提醒所有的上位者,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三个说法是他建了三归之台,很大的房子,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是炫富的感觉。其实人有钱不能张扬,张扬可能会招来一些不好的缘分,有钱人应该藏富教子。孩子假如从小就知道你很有钱,他就不想努力,就开始想那些钱我怎麽拿到手,甚至从小都在想,以后爸爸的那些钱就是我的。所以要藏富教子。再来,有钱张扬,小偷、盗贼看到了,他就起不好的念头。我高中时候的一位同班同学,他们家是台湾十大首富之一。我什麽时候知道的?大学的时候才知道,高中三年我不知道他们家这麽有钱,看起来很朴素,也没穿金戴银,衣服都旧旧的。后来我了解到,他父母很懂得教育,很懂得守富之道,不张扬。
「反坫」是两位诸侯国国君见面,用来安放酒杯的土垫。这个东西管仲家也有。可是齐国的人都没有批评管仲奢侈,为什麽?因为他的功劳很大,老百姓念他的功劳。虽然没有批评,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流弊。不知道司马迁是不是很有深意,把管仲跟晏婴放在一起。都是齐国的宰相,晏子非常勤俭,一件外套穿三十多年都没有换。这应该也是有深意,提醒后世的人,虽然齐国的人并没有批评,但是一个人建功立业,还有更重要一点,还要立德,才能影响深远。所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后世的人非常讚歎鲍叔牙推荐这样的贤才,他让贤,他没有嫉妒,他以天下为重,这是德的表现。所以司马迁先生处处都在彰显立德的重要性。很多政治人物或者公众人物,虽然一生为社会国家做了不少事情,但晚年因为一个品德的污点,可能把他一生的价值都抹掉了。所以人还是要非常爱惜、珍重自己的节操,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管仲卒」,管仲去世了,管仲做宰相做了四十年。「齐国遵其政,常彊于诸侯。」齐国遵循他的施政理念,国家也经营得不错,在诸侯当中都是强盛的。「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过了一百年左右,齐国出现了晏子。「晏平仲婴者」,平仲是晏子的字,婴是名。「莱之夷维人也。」莱州夷维在今天的山东高密这个地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晏子侍奉过三朝的国君。灵公时,他做了三年的大臣;庄公时,六年;景公,四十八年。晏子在朝为官总共五十七年,真是一代老臣、忠臣,而且他非常节俭。「力行」是指竭尽心力办事。人要尽忠于团体,首先一定要有勤俭的人生态度。一个人不勤劳,怎麽可能尽忠?一个人不节俭,他办事一定浪费公帑(tǎng),大手大脚,他怎麽尽忠?勤俭为服务之本,一个人勤劳,他会主动去付出、帮忙,他做的事情愈多,他积累的感悟跟经验愈多,境界,还有他的能力,都会提升。其实吃亏是福、多做是福,人有时候想不明白,只想到眼前自己方不方便、舒不舒服。
「既相齐」,晏子后来当到宰相,「食不重肉」,「重」就是多,吃饭最多一道肉菜。「妾不衣帛。」他的妻子不穿绸缎的衣服,非常简朴、节俭。有一次,有一个叫田桓子的大臣跟齐景公讲:景公,您看晏子是宰相,受国家这麽多的俸禄,但他的车这麽破,那匹马这麽老,国家给他这麽多俸禄,结果他这麽表现,不是隐藏了国君给他的恩德吗?所以他待会儿来,罚他喝酒。景公一听,有道理。晏子来了,田桓就把这个话讲了一遍。晏子就说:古圣先贤的教诲当中说到,一个人身居高位,假如朝廷内的官员没有照顾好,就是宰相的过失;在外的官员没有照顾好,也是宰相的过失;军队裡面军备没有准备好,那是宰相的过失;自己的家族没有照顾好,那也是宰相的过失。这些才是我的过失,我坐了一台车子破破的,并不是过失。而且我父亲的家族统统都有车坐,我母亲的家族统统吃得饱,我太太的家族没有一个饿死的,还有几百个读书人没钱生活,都是靠我的薪水支持他们读书,维持生计。我的钱都用在这些地方,我是要把国君给我的爱护去利益更多的人,让他们感觉到国君的恩德,我怎麽是在隐藏国君的恩德?晏子讲完,齐景公对田桓说:「该罚的是你。」田桓本来要设计晏子,进他的谗言,最后害了自己。曾子有一句话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我们一个不好的念头、不好的话出去了,最后会回到谁的身上?自己。其实,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循环,你给人善言,最后这个善也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有一句俗话叫「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今天我们打了这个人,事情好像过去了,可是人家把这个恨记在心上。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最后机缘成熟了,恶的因缘不就又回来了吗?所以傻人才跟人家有过节,那真是愚昧不明理。要跟人广结善缘,最后护荫后代。这些善的力量、因缘,最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孩子、后代身上。
「其在朝」,晏子在朝廷当中,「君语及之即危言」,国君问他一些重要的决策,他就非常正直地陈述意见。这个正直来自什麽?无欲则刚,他绝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利、私情在裡面,都是为天下着想。「语不及之,即危行。」君王没有请教他意见,可能不想听他说了,但他还是非常公正地去尽他的本分。「国有道,即顺命」,整个国家的政治上了轨道,政通人和,他就顺着政令去办事情。「无道,即衡命。」假如政治没上轨道,国君没有道德,当下的状况也不好,就只能权衡政令。比方说国君的命令不对,他就善巧方便地转化这个危机。有一次飢荒,齐景公接到晏子给他的劝谏,说要赶紧放粮仓救济人民。但齐景公在路寝这个地方大兴建筑,还是要自己享受,而且齐景公很坚持,晏子没办法。当时他非常善巧,他把工人的薪资提高,把工人的人数扩大。比方说本来要五百人,他用一千人,薪水提高,人数又增加,很多飢民都有工作机会。然后本来两年完成的,他可能把它改成三年。最后路寝也盖好了,老百姓也没饿死。所以要懂得变通,这是晏子的权变。
再来,晏子也非常懂得善谏。有一次齐景公了解到晏子的房子很潮湿,在比较低洼的地方,又旧,就说:「我帮你重盖一个房子,到比较高、比较舒服的地方去住。」晏子就说:「国君,使不得,这个房子是历代坐我这个位子的高官住的,宰相住的,我的德行跟所做的功业都比不上他们,他们都能住,我怎麽可以搬走?」大家看,晏子非常谦退,时时讲话都非常圆融,而且很自省,很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住在这裡又接近市场,我买东西也方便。」所以连婉拒也要有艺术、有智慧,让国君听了舒服,能接受。「你住在市场旁边,现在什麽东西贵,什麽东西便宜?」齐景公顺便问了一下。晏子为什麽机智?告诉大家,机智都是从慈悲来的,都是念念为国君,念念为人民来的。晏子马上说:「君王,假的脚很贵,鞋子很便宜。」脚都切掉了,就没人穿鞋。大家想一想,人民的脚为什麽断了?代表刑法太严苛。晏子就顺着景公这句话,只讲了假脚很贵,国君你看着办。齐景公也不是笨的人,就把这项刑罚废除了。你看,晏子这麽一提醒、一规劝,多少人得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