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77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二二页:
疏【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得断烦恼,是涅槃义。如佛告父王,汝今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
前面所说「观佛三昧」、「菩萨六念」,这在学佛修行可以说都是共同的法门,无论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应当要发心来修学。简单的说,「念」就是把心定在那个地方,安住在那个地方,这就叫念。学佛的人心里面只有六桩事情,这叫菩萨六念。念三宝,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是一个学佛的人,我们每天早晚课诵都有三皈依,这是念觉、念正、念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得非常明白。其次就是念布施、念持戒、念天。天是什么?十善业道、四无量心,这个是「天」包括了,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学佛的人常常要念着这六桩事情,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共同的科目。
『系念思惟因缘力故』,这个效果就大了,能『断烦恼』,我们念佛正是用的这种功夫。所以这一句佛号要是念到得力了,可以伏烦恼。能伏烦恼,这功夫得力了;伏久了,烦恼自自然然就断了。千万不要有个念头:「我念这么久了,烦恼怎么还没断?」存有断烦恼的念头,烦恼就断不掉,为什么?因为这一念就是烦恼,烦恼不能断烦恼,必须烦恼都没有了才叫做断烦恼。所以只管老老实实念下去,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不乱?什么叫功夫成片?一概不理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样才行。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都是障碍,都叫打闲岔。断烦恼就是『涅槃义』,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灭度。苦集灭道四谛,灭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就是灭烦恼、灭生死。
底下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他父亲净饭王说的,这个关系密切了。释迦牟尼佛要是有最好的法门,一定先劝他爸爸来修,他妈妈过世早,他一出生妈妈就生天,就离开这个人间了。在这个世间,恩德最厚的人是他父亲。他教父亲什么法门?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释迦牟尼佛是他姨母抚养长大成人,同样的,他也是劝他的姨母念佛求生西方。诸位就晓得,求生西方必定是殊胜。释迦牟尼劝他的家亲眷属,普贤菩萨劝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讲出世间法,释迦牟尼佛此地讲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这个法门都是第一法门,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他的父王就是净饭王,劝他『汝今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常」是不间断。如何精进法?就是这一句佛号不中断。有空就念,就是倓老法师讲:念累了你就休息,恢复精神就继续再念。要把这桩事情当作自己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情,这样『当得佛道』,一往生西方就是得佛道,成佛之道。
疏【又云: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
什么叫十心向往?《演义》有注解:
演【一、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
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众生,那个善良的不必说了,再凶恶的众生,我们对他还是慈心,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心。这是第一个,就是以慈眼看一切众生。
演【二、于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
悲心是怜悯心,一般人讲同情心,悲悯他无知、悲悯他造业。
演【三、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要有护持佛法的心,纵然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要守护如来正法,不能把佛法当人情。佛门里面因果非常微细,诸位仔细研究戒律就晓得。修福,在佛门里面修福是最大的;造罪业,在佛门里头也是最重的。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晓得,要知道护法。
演【四、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于一切法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你就学不成。不管学哪一个法门,耐心很重要!世间法说:有恒为成功之本。一个人没有恒心、没有耐心,修学佛法是不会成就的。耐心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无执着心。耐心加上不执着,这是佛法;耐心里面有执着,给诸位说,你所修学的是世间法,你能成就世间四禅八定,你没有办法出三界。这一点诸位要明了,修四禅八定,那个不是简单的功夫,他们的果报在四禅天、在四空天,寿命福报都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但是我们虽然是个凡夫,我们今天在修学,我们有耐心,我们不执着,我们的功夫、智慧就胜过他了。为什么?因为你能出三界,他不能出三界。
诸位要是多读一些经论,你就了解,像须陀洹那个定力不深,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就是初果须陀洹。他定力不深,但是他有智慧,像他那样的人就绝对不是四禅天、四空天人能跟他相比的。为什么?他破了五种见惑。所谓「破」就是不执着。对于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他放下了,他不执着了。换句话说,四禅、四空天人还没有放下。所以,非想非非想天人寿命到的时候,往往都是堕落在地狱,都是三恶道去了,这是我们在经里面看到很多这个例子。须陀洹虽然没有能力出三界,因为他见思烦恼没断,可是他是决定不堕三恶道。那就是说明,耐心要加上不执着,这样学佛才能有成就。什么都不执着了,不执着没有耐心也不能成功;不执着好,但是不执着你还得有耐心来修学。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演【五、不贪利养敬重净意乐心。】
决定不可以贪图名闻利养,名利害死人,利是福,名也是福,名利都不可以贪着。福报现前,就是名利来了,你也不能不要,推不掉的!自己要觉悟,决定不能贪着。有福报好,有福报可以利益众生,有福报让众生共同来享受,这是菩萨。这个福报只有自己享,不肯分享给别人,这种人成不了佛。不但成不了佛,连阿罗汉也成不了,何以故?他还有我所有的,既然有「我所有」,当然就有「我」。我、我所有不能打破,就是我执不破,不能出三界。阿罗汉「我、我所」没有了,他还有。所以一定要能看破、要能放下。看破、放下的功夫从哪里做起?名闻利养要舍,要能让给别人,自己修行常常要使自己身心清净,这样就好。
演【六、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求佛一切种智这个意念,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环境里面都不会忘掉,也就是念大菩提,这是道心,一心一意求无上正等正觉。
演【七、于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对一切众生都要存恭敬心,决定不可以轻慢。诸位要知道,对人生轻慢心就是自己造业障。往往我们自己造业,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怎么会造业?业障重的人,换句话说,他变成一种习惯,这是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念佛虽然讲带业往生,祖师大德给我们说得很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你过去已经造了,这个可以带去的。新业是什么?我继续不断还在造,这个不行。所以大家要明了,不是说每一个念佛的人他都往生了。在理论上讲,「万修万人去」,谁念佛谁往生。为什么念佛人不能往生?他不断的在造业,这个没办法。真正警觉过来,我从前造业,从今以后不造业了,我依教修行,一定往生。所以自己心里要明了,要检点,我心有没有清净?我对世缘是不是放下?心里是不是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对人是不是有一种慈悲心?是不是能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果然都是的,那你可以拍拍胸脯,我决定往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