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十四讲)蔡礼旭老师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上节课一起学习了《介之推不言禄》这篇文章,文章也给我们人生很多启示。一开始,家庭为什么会乱?家的领导者要懂得节制欲望,女主人要心胸宽大。接着讲道,“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我们在尽道义当中,不能掺杂功利心,不能邀功,不然这个道义的心慢慢就变质了。就像我们之前学的《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很多开国的帝王,一开始要为人民带来好生活,结果等他登上皇位了,开始贪婪好色,这个心就变了。包括我们刚刚举的夫妇,彼此那一份道义,终生要保持,对方的恩不能忘。
包括我们推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道义、职责,我们不传下去,何以见祖先?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不能变了念头,我付出很多,我很有功劳,我很了不起。其实最重要的,我们在分享的过程当中给人家利益,那也是因为老祖宗的智慧好,不是我们的德行多高。所以颜回的德行,是我们观照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无伐善,无施劳”,不张扬自己的优点,也不强调、不表扬自己的付出、贡献。一有“伐善、施劳”的心,人就傲慢起来了,就邀功起来了,就不好了。
孟子也说,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集义而生,心里都没有自私自利,都是道义。跟人都是谈道义、付出,从不求回报,从没有在那里计较的。所谓“无欲则刚”,人没有欲求,才有那种正气刚直。人贪念起来的时候,心性就往下降,道义的态度就慢慢往下降。所以我们要守好自己的这一颗心,时时效法孟子。我对家应尽的道义是什么?我对自己的团体单位,以至于对社会国家,我应该尽的道义是什么?你看很多年轻人面对诱惑,想不到父母了,想不到曾经帮过他的人,嫉妒心一起来,连曾帮过他的人,他都对立,甚至于陷害都有可能。所以我们在行道的过程中,要很有警觉性。“从善如登”,一个人行善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用力往上迈;“从恶如崩”,一个人恶的念头、行为一出来,就像爬山没踩稳滚下来。爬上去很慢,掉下来很快。所以俗话讲,“一失足成千古恨”,道义的心一离开,有可能就干出终身悔恨、无法挽回的恶事。所以时时要高度警觉,不能堕落。
后面介之推的母亲用激将法试探他,看看儿子是不是很坚定。其实,介之推这么有气节,谁教出来的?母亲试探之后,感觉果然是我儿子。最后一句话,“与汝偕隐。”我陪你,我成全你。当你的孩子说,我这一生不为自己活了,为文化复兴而活。你会不会说,好,妈跟你一起,爸跟你一起?那真的是成就孩子的功业道德。不只孩子,当你的另一半有道义的人生态度,我们能不能随喜,甚至成就他的道义?这次我们办了一个中华文化进修班,来了几十几位学长,要进修四十五天。他们能来,背后一定有很多亲朋好友,甚至于同事的支持,“你去,好好学习,这里统统交给我们。”所以这些学长能来,背后有多少都是以复兴文化为己任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很值得我们佩服的。
最后晋侯这八个字“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可以看出文公也不简单,接受人家劝谏之后,不仅能面对过失,还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记住他的过失,记住这个教训。这些留名青史的人都很不简单,都是我们的学处。
整篇文章,事实上也是介之推在劝谏他的君王。我们一说到劝谏,就想到《孝经》说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进”,一般就是在朝廷之上,尽心尽力为国效力,出一些好的意见。“退思补过”,回到家里,还不断地思维,君王还有哪些不妥的地方,赶紧提醒他。另外,“退”也可以延伸到不在朝廷里面当官,也是想着、关心着君王的状况。就像我们之前学的《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就是进思尽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退思补过。“将顺其美”,领导者对的,尽心尽力辅助;“匡救其恶”,错的,赶紧善巧方便地提醒。
君王比较大的过失,要劝,一些小过失,就顺其自然多提醒,因为不至于造成国家的动乱。为什么这些忠臣一定要劝?因为那些情况必造成国君跟国家的危难,义之所在,不劝是不行的。可是劝,也不要危及自己的性命,所以劝三次不听,可以离开。就像范纯仁先生讲的,“苟言之不用,万钟非所顾也。”他是宰相,假如他讲的话,皇帝不听、不接受,宰相的俸禄他也不领了。他来做这个官,是为国家社会,不是为俸禄。走好好?好!走也是劝。劝三次不听,再劝可能就结怨,但又不想同流合污,所以离开。假如这个领导者冷静下来,一个忠臣离开,他就会反省,所以有时候离开也是劝谏。后来领导者反省了,请你回来,要怎么样?赶快回来。你要耍大牌,这个心态又偏了。自始至终,都是为了领导者好,这个心不能变,不能夹杂情绪在里面,一夹杂就不忠。尽忠尽忠,忠诚,忠则是正,心一偏就不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