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第337集 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三三七集)  2000/8/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337

 

src="http://bd.amtbvod.com:88/v2/mp4/12/12-045/12-045-0337.mp4

 

请掀开经本,紧那罗王偈颂第二首看起:

 

【出生一切诸喜乐。世间咸得无有尽。能令见者不唐捐。此是华幢之所悟。】

 

妙华幢菩萨在前面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修学的法门,是「能生无上法喜令一切受安乐」,他修的是这个法门。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是说,「闻深适神,故法喜无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深解义趣,所以法喜充满;到终极他能成无上道,所以受无尽的安乐。在赞颂里面说出他自己的修学心得,『出生一切诸喜乐,世间咸得无有尽』,这两句是菩萨现身说法,把他所修学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所学的、所悟的如果不能落实在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生的是一切诸烦恼,想想看我们是不是这个状况?我们自己生烦恼,也带给社会大众烦恼;我们心里面没有喜悦,同样带给社会大众也得不到喜悦。

 

喜悦从哪里生的?从善法生的,这个善法必定与性德相应,才能生法喜充满。儒家《论语》里面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说就是法喜充满。儒家学的是什么?习就是落实,「学而时习之」,把他所学的都落实在生活上。纵观儒家的教学,它的总纲领就是《大学》前面的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教的就这个,这个能够落实,自然就生法喜。颜回物质生活过得那么苦,他不改其乐,什么缘故?他得法喜,从内心里面「出生一切诸喜乐」。

 

儒家教学这三个纲目,「明明德」,明德是个名词,上面那个明是个动词,明德就是我们佛法讲的性德、本性。孔夫子也说,《三字经》里面都提到,「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是本性,相近,大家差不多,凡圣一如。佛家讲的完全一样,众生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是一不是二,无二无别,这个我们要晓得。生、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在习性,这个习性就是学,你是学善还是学恶?你学善,那就是孟子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学恶,荀子所讲的,荀子主张性恶。性善、性恶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叫佛性,在佛家里面叫自性、叫真性、叫真如,这个大家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的本性、性德不明,不明就是佛法讲的无明,不明。如何把它恢复它的本明,所以叫「明明德」。圣贤教学的目的在此地,教我们恢复自己的明德。所以「明明德」三个字,就是佛家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都是这个意思。然后把你的明德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亲民」。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相接触,要以明德为根本,以明德为基础就能够「止于至善」,这是终极的目标。所以一开端就把教学的宗旨给我们说出来。

 

教学的方法?接着就讲,头一个讲「知止」,「知止而后有定」。你要想真正学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儒家称大人,在佛法里面称佛菩萨,诸佛菩萨才叫大人),首先你要知止。知止是什么?自己要知道自己修学的目的,你止于什么地方。像孔夫子一生止于学,一生都在学习;再看看诸佛菩萨,也是止于学。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把学当作终身的第一个愿望,一生都在求学,无止境的在求学。所以知止而后有定,他的心定了,定在学上,其他的统统放下,不再搞了。我们在人一生当中,你没有个目标怎么行?「知止」这个名词含义很深很广,圣人总目标是学,学无止境;智无穷,学无厌。落实在事相上,夫子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君是领导人,你是领导大众的人,你要止于仁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是什么?这是落实在生活事相之中,举几个例子。我们今天学佛,发心出家了,出家应该止于什么?要止于弘法利生。由此可知,止的含义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你一生从事的行业,你一定要清楚、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你的心专一;「定而后能安」,身心安稳;「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是什么?你的愿望会实现。你止于学,你的学业能成就;你止于仁,你的领导会成功。

 

这是把先决的条件说明白、说清楚,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奋斗的目标,他决定一事无成。世出世间典籍对于这桩事讲得很多很多,人不可以不立志,不可以不奋发。人有志,能奋发,勇猛精进,决定有成。这是自己本身具备的条件,佛法里面讲因有了,这是好因,殊胜的好因。因要有缘,缘是什么?亲近善知识。你没有这个缘,虽有好因,也不能成就;有好的缘,没有因,也不能成就。因与缘统统具足,这个事情难,非常稀有,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得到的。

 

至于怎样去亲近善知识,《四十华严》清凉大师的注疏,我们过去曾经印过《普慧大藏经》的本子,这个本子有上中下三册,在第一册好像是一百五十一面,我还记得最后一行,你看经典上所讲的,清凉大师所说的,如何亲近善知识?你要能具足,你遇到善知识就没有白遇到,他会帮助你、成就你;你要不具足佛所说的条件,遇到也等于没有遇到,空过了。所以我们看到善知识教学生,他一生当中不是教一个人,接受他教诲的人很多很多。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那边讲经教学三十八年,听他讲经说法的,三十八年我们概略的做一个最保守的估计,不会少过五十万人,能成就的有几个?原因在哪里?具不具足亲近善知识的条件。他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就没法子,听听而已,不得受用。真正有成就的,人数虽然不多,仔细观察心行、心态、行为,确实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不管他有没有学过,他确实都具足了,这个人成就。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善知识教我们什么?儒、佛实在讲都一样,教我们先断烦恼;儒家讲格物,佛家讲先破烦恼障。首先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里面,第一个优先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五个项目: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头一个是什么?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佛讲这是头一个错误的见解,这个见解要是不破,你入不了门。所以我常常讲,自私自利要断掉。自私自利是什么?就是很深的我执,什么都为我,你就不得其门而入。身见是非破不可,破身见才入佛门;身见要是坚固执着,你永远在佛门之外,你入不了门,佛来给你讲经说法你也入不了门。这一关非常不容易突破,必须知道我们无量劫来,不知道多少生、多少世修学佛法,修了无量劫到今天还成这个样子,这自己知道,什么原因?这一关突不过去。于是我们就要晓得,这一生当中这一关不能够突破,那就跟过去一样,再过个无量劫又遇到佛法,就像现前环境一样,没有什么两样。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1:23: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847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