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六七集) 2000/2/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67
请掀开经本,鸠槃茶王长行第九句开始:
【无边净华眼鸠槃茶王。得开示不退转大悲藏解脱门。】
清凉在这一句有个简单的提示,「多劫修悲,究竟灭苦,为不退转。悲多方便,故复名藏。为安众生,所以开示」。大师言语不多,把重点都给我们提示出来了。菩萨所修学的法门与他的名号一定相应,『无边净华眼』,这是法身大士的示现,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应以鬼王身得度就现鬼王身而为说法。「多劫修悲」,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明了,并不是多劫是鬼王身,你这样想法,你就完全错了。多劫当中,如果没有修行证果,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像我们这个经上前面所讲的,色界天王身、欲界天王身、天众身、人身,乃至于三途身,都曾经受过,这才是多劫修悲。证果之后,「果」在佛法里面讲,必须要超越六道才叫果。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算果报,这个一定要懂得。佛家的小果是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了,这叫小果,大果一定是证得一真法界;换句话说,超越十法界是大果,佛法所谓是大乘、小乘也是这个意思。证得小果之后,他也要经历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是多劫修悲。
每一个人修学,从初发心到圆满菩提,修学的重点不相同,这是在中国大乘宗派里面,诸位都能够觉察得到。像法华修止观,重点在止观,贤首重点在法界观,都是偏重在禅定;法相唯识,乃至于南山的律宗,它都有个修学的重点。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他修的是慈悲,偏重在悲;悲决定跟慈分不开家,偏重在悲。慈跟悲怎么区别?两个字都是现在讲的爱心,而慈爱偏重在帮助他得乐,悲心是偏重帮助他拔苦。诸位想想这两个字的意思,与乐当然他就没有苦了,拔苦当然他就乐了。所以这两个字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偏重不一样,这是小有差别,我们一般讲大同小异。所以慈悲常常连在一起。由此可知,菩萨的修行非常接近地藏菩萨行。我们要用观音跟地藏来代表,这两位都是修慈悲法门,观音菩萨偏重在慈,地藏菩萨偏重在悲,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位菩萨也是修这个行门,所以这个行门是多劫修成的。
我们现在一般人缺乏慈悲心,不但是世间人缺乏慈悲心,修道人也缺乏慈悲心。我们看佛门许许多多长老,口里面说慈悲,慈悲不能落实,于是我们就想到什么原因?他修的时间不够长。多生多劫,永远不舍弃。这个意思就是像诸位前几时听到许哲居士的话,许居士说:我信的宗教就是爱的宗教。爱一切人,爱一切众生,这就是慈悲。这是现前我们见到的,你看她所修学的成果,她今年一百零一岁,我们看起来,她只是四、五十岁的人而已,甚至于今天四、五十岁的人,体力都不能跟她相比。这是实实在在的,耳不聋、眼不花,我很仔细观察,她只掉一个牙齿,耳目聪明,行步如飞,四、五十岁的人真的比不上她。她修的是什么?修慈悲。虽然没有接触佛教,没有听过经,但是她那个慈悲心,在我们想像当中不是一生修的,多生多劫修慈悲,所以没有接触佛法,心地还是一片慈悲。只知道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为老人、为病人、为苦难人服务,不知道有自己。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没有怪过别人,心里头从来没有有个念头说别人不是,没有这个念头。跟人家交往,遇到有逆境现前,她回来反省自己不好,自己做人不好,做得不够圆满,从来没有去责怪别人过。这岂不是《坛经》上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她统统做到了。
真实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叫「多劫修悲,究竟灭苦」。我们从许哲居士身上看到了,真的是究竟灭苦,她得大自在!一百零一岁还想办养老院,她那天告诉我们,她要办个养老院,跟社会上所有养老院不一样。她要办个什么养老院?她要办个像家庭一样的养老院,老人住在这里面就像住在家里面,有家庭的温暖,这个了不起。人有善愿,天必定帮助她圆满。她一生当中,过去办过十几个养老院,都办得非常成功,她还是不满意,还想办一个更好的养老院,这是悲心。她问我,她有没有资格作佛弟子?我回答她:妳是标准的佛弟子,真佛弟子。所以我给她传授三皈五戒。她统统做到了,净业三福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她十善修圆满了,确确实实没有贪瞋痴,没有是非人我。要以《金刚经》标准来说,她已经做到无我相,起心动念她想别人、想社会、想那些苦难的人,只要自己有时间、有空闲,她每天去帮助这些人。自己生活那么样的简单,真正是个修行人的生活。我们到她住处去参观,住的房间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张床铺,一个小桌子,简简单单的几件换洗衣服。生活在新加坡容易,热带,不需要很多衣服。而且衣服,你们大家都听说,从垃圾堆里头捡来的,有破损的补一补,她穿这个衣服,从来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她说得好,「我要穿一件新衣服,自己心里不安。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衣服穿的人、没有饭吃的人,我穿上这个衣服,我觉得对不起那些人」,这是修悲心,她说我要跟他们一样过苦日子。她生活安乐,我们从她的生活行持当中观察到,她究竟灭苦,她身心自在,一个妄念都没有。
「悲多方便」,这叫「藏」。藏,世法、佛法都用宝藏来解释。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个藏是什么?佛家讲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法身难,般若、解脱就比较上容易。我们从许居士这个人来看,法身、般若这两条我们暂且不谈,解脱她得到了,我们真看出来。这个境界最低限度是小乘声闻、缘觉的境界,我们一般人不能够相比。法身,那是要破一品无明才能够证得,这个不容易,《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般若也在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面智慧开了;解脱,那是见思烦恼尽了,生死自在。我们在这个地方亲眼见到。她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那就要问问,她一生不生瞋恚心,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遇到不好的环境、遇到不好的人缘,能不能不起瞋恚心?修行就在这儿修,用功就在这个地方用。
人家要问你,什么叫修行?修行最低的限度,如何能跟一切人事物和睦相处,这是初步功夫。顺境、善缘不生贪爱,你的心是平静的;逆境、恶缘没有瞋恚。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境缘当中修。《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判的「历事炼心」,这叫修行。就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日常生活当中,把自己的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给修掉,这叫修行。还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有这些念头在,叫造业;造的什么业?轮回业!我们生活在世间,物质环境顺境,遇到一些善人,你生起贪爱,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你将来到哪里去?鬼道去;如果遇到的是逆境、恶缘,你心里生瞋恚心,瞋恚是恶业,地狱道的业因,将来死了堕地狱;是非、邪正不能辨别是愚痴,愚痴是恶业,畜生道的业因。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切人事物的环境,我们动什么念头?念念都在三恶道,这还得了吗?菩萨为我们示现,教导我们在一切境缘之中修什么?修清净心,清净是不染著。顺境、善缘不生贪爱,逆境、恶缘不起瞋恚,这叫修行,这个功夫修成了,决定不堕三恶道。功夫再向上提升,大家《般若经》虽然念得不多,《金刚经》都念过,要记住佛在般若会上给我们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得大自在,攀缘就起妄想分别执著,就苦了。
经教字字句句都是真实智慧,最善的良导,引导我们破迷开悟,引导我们离苦得乐。苦乐不是世间人所讲的苦乐,世间人的乐还是苦,我们能懂吗?世间人在顺境、善缘里面乐,乐生贪爱,用心不善,这种乐你能享几天?死了以后堕三途,哪里叫乐!佛法对苦乐的讲法:现前乐,将来还乐,后世还乐,永远都乐,那叫做乐;现在乐,来生受苦,这不是乐,这是佛法里头讲的标准。现在苦,受一点苦难,来生得乐,这是真乐。现在我们舍弃名闻利养、舍弃五欲六尘,一心念佛,看起来好像很苦,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晓得这是真乐。真妄我们要有能力辨别,邪正、善恶、是非,只要你有能力辨别,你智慧就开了,你才晓得怎样去修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