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32集 文字)新加坡净宗学会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三二集) 199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32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长行第九句看起:

 

【净觉月天子。得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注解的文字不多,很简单,但是意思很明显,「悲愿为物,现相好形,是大业也」,这一句意思无限的深广,特别是在《华严经》里面显示无遗。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留意关键的字是「普」,『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实实在在是端指我们的性德,佛在经上常说,可是我们往往疏忽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法求的是什么?明心见性而已。心性就是佛,所以明心见性的人,我们就称他作成佛了。心性是一切众生共同的,佛的心性跟我的心性是一个心性,不是两个心性,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教诲,正是大根大本,让我们认识自己跟一切诸佛、一切众生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普为一切众生,我们要学的也就是这一句,我们也要学「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大业用,清凉说得好,「悲愿」。像本经以普贤菩萨为代表,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愿愿都是为众生,确实为众生起大业用,就是以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示现,给一切众生做转迷为悟的好榜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四十八悲愿也是普为一切众生,不是为一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诸佛菩萨不是你信佛他就度你,你不信佛他就不度你,不是的,普度一切众生,没有信仰的差别,佛的慈悲、关怀、照顾是平等的。不但对人,对物亦复如是,《华严经》上说,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桌椅板凳,你说它信佛不信佛?佛菩萨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万物,物尚且如此,何况一切有情众生?这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

 

真觉悟、真明白,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自体,所谓「共同一法身」,包括尽了。法身没有相,法身能现一切相,一切相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如古德所说,用比喻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哪里有差别?迷了,不晓得事实真相,这个人称之为凡夫;明白了,知道事实真相,这个人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在这一句里头我们要觉悟,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不是为自己活着的,为一切众生。六道凡夫起心动念是为自己,什么都是为自己,这是迷,这是不觉。诸佛菩萨觉悟之后,一切是为众生,为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普为一切众生,要常常记住。实在讲,我们每天早晚功课,做完了都念回向偈,回向偈的意思就是「普为一切众生起大业用」。你们想想回向偈的内容,「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包括尽了。四重恩里面,第一个父母恩;第二个佛菩萨恩,这里面包含着老师的恩,佛菩萨是老师;第三个是国主恩,现在讲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众生恩,一切众生于我们有恩惠,互助合作,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美满。三途,他们的见解、他们的行为违背性德,所以受这些果报,迷而不觉,他们现在在受苦报。我们知道起惑造业受报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苦受完之后他还会觉悟、还会省悟过来。好像喝酒,酒喝醉了说疯话,胡言乱语,我们可以原谅他,暂时的;待一会儿,他酒醒了他就恢复正常。我们看恶道众生,就是他暂时迷了、暂时醉了、暂时在受痛苦。苦报从哪里来的?是他错误的业因感召现前的,不是别人造作这个苦境去折磨他,让他受,不是的,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人惩罚他,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人天之乐,欲界天、色界天,也不是别人造作这个环境让你去享受,不是的,都是自己善业变现的善果。所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这是业因果报,自作自受。

 

我们通明这个事实真相,觉了这个大道理,我们这一生无论是遭遇到什么样的环境,绝对不会怨天尤人,而有非常好的心态来接受这些事实,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我们的业障就消除,我们的境界会转变。转变境界要从心里面转,为什么?心是能现能变,外面境界是所现所变,你从所现所变上转转不过来的,那是错误的,要从能现能变上转就正确,这是真实智慧。诸佛菩萨非常慈悲,为一切众生示现善因善果,让你在这里头觉悟到,我们要想得善的果报,一定要修善因;又给你示现恶因恶报,让你看到了,我不想受这个果报,我就不应该造这个业因。于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深深体会到,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诸佛如来给我们示现的。说诸佛如来给我们示现,就怕你着相,但是教诫初学,离相又不是初学能办得到的。佛教诫中下根性的人,就叫你从事相上去转变你的思想,转恶为善,把恶念转成善念,把恶的行为转变成善的行为,转恶为善,这是教初学。再向上提升,转迷为悟,这是佛法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核心是转迷成悟,让你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时候可以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这是从理上说,诸佛应化是从事上说,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的化现。

 

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普贤菩萨教我们发愿,教我们怎样转过来,这一转,转凡成圣,我们得会转。第一个大毛病,我们对一切众生不恭敬。不但对一切众生不恭敬,对父母不恭敬,养育我们大恩大德的人,我们对他不敬;对师长不恭敬,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师长,孔老夫子是我们的师长,苦口婆心教导我们,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这恩德大了,我们对他也不恭敬,何况其他的人?这是凡夫的病根,所以普贤菩萨帮助我们从根救起,怎么救法?教我们要发愿,「礼敬诸佛」。这真叫对症下药,礼敬是我们的性德,我们不懂得礼敬,性德迷了,失掉了,用这一愿恢复我们的性德。

 

「诸佛」怎么讲法?佛经上告诉我们,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有未来佛。佛家有《三世佛名经》,这是佛举例说,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有不少道场在过年的时候拜千佛,拜三千佛。这是佛举例说。「千」不是数字,如果我们要把它看成数字,你就著了相。千是表法的,表无尽。《华严》用十表法,千是大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大十,表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过去无量无边,现在无量无边,未来无量无边,都是诸佛如来。这里头特别要说明的是未来佛,哪些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华严》上佛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我们这个礼敬才圆满;换句话说,性德才圆满的流露。你有一分不恭敬,你的性德就缺了一分,世间人常讲缺德,你的性德里头欠缺了一分,不圆满。性德圆满的流露,是对于一切众生生起礼敬之心。礼是落实在事相上,敬是在心里;心里面真正敬爱,表现在外面是有礼。佛法一切讲求契机契理,敬是契理,礼是契机,我们要知道怎样去修学。儒家教人,《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一切时、一切处,礼敬不可以中断,因为我们二六时中面对一切境界,人事物从来没有中断过,我们礼敬的心愿怎么可以中断?这是普贤行,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一切众生里头有我们能看得见的,有我们看不见的,我们今天讲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实在上他不是无形,他也有形,我们看不到。人我们能看见,畜生我们能看见,鬼神我们看不见,他在不在?在,鬼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道教里面讲的三尸神,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讲,有两个神一生跟着我们,一个同名,一个同生,这是最贴近的。其他的多,太多太多了,比我们每天接触的人要多很多倍,我们能知道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做好模范,这就是「起大业用解脱门」。

 

第二愿「称赞如来」。我们介绍十愿的时候常常说,礼敬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分别,但是称赞里面就有差别,我们只称赞善的。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对于众生的影响,如果这个影响是善的、是好的、是正面的,我们要赞叹。赞叹不一定是口,口里也许没有说一句话,行为去赞叹他、帮助他,成人之美,这是真的赞叹。只口里赞叹,不肯帮忙,那不算赞叹。赞叹要真正帮助他,成就他的善行,扩大他的影响,扩大空间的影响,扩大时间的影响,真赞叹!现在有不少同修发心印经布施,这是赞叹。所以要晓得经文真正的义趣。如果是不善的,影响是负面的,我们不赞叹。这个跟前面礼敬不一样,礼敬是一律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教人毋不敬;赞叹里面就有善恶、就有邪正、就有是非,有这些标准存在其中,我们要懂得。这是我们还没有到法身菩萨的境界,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

 

「广修供养」,没有分别。布施供养里头不分别、不执著,善人我们布施供养他,恶人我们也布施供养他,不能说他造作恶,他今天没有饭吃了,我们看着他,眼睁睁看着他饿死,这不可以,恶人也要帮助他,供养是平等的。供养跟布施是一桩事情,用心不一样,我们怜悯心、爱心做这个事情叫布施,怜悯心、爱心再加上真诚、恭敬心就叫供养;事是一样,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是个见性的菩萨,彻底觉悟的菩萨,他这个布施里头有真诚恭敬心,所以称之为「广修供养」。跟一般菩萨不一样,一般菩萨有很多还没有见性,我们讲权教菩萨。没有见性的菩萨他是行布施,他修的是六度,布施波罗蜜,这是以慈悲心、怜悯心,关怀照顾帮助一切众生,里面恭敬心不足。而普贤菩萨彻底觉悟,知道一切众生就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他有孝顺心、有恭敬心,这个称之为供养,就不称为布施,广修供养。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10日14:21: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624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