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10/5/2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06
大家好!刚刚我们一起学习完「陈情表」。我们学习文言文,两个很重要的目的,一个是扎好德行的根,这些都是千古文章,文以载道;另外一个是学习好文言文,熟悉文言文,能够很容易的看得懂文言文,这就是把文言文的根基要扎稳,扎这两个根。因为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要深入经藏,首先要把文言文这一个钥匙要拿到,才能打开经藏,打开五千年的文化宝藏。所以师长说,「熟读五十篇文言文,可以看文言文;熟背一百篇文言文,可以写文言文。」所以大家的目标是读还是写?(写)。有远大的志向,非常好。所以我们现在「礼运大同篇」这个要背,还有《八德故事》「绪余」「孝」的部分,我们讲了前两则了,待会儿会讲后两则,这个「孝」的部分都很精辟,把它要熟读、熟背。再来就是「陈情表」,刚学习完。怎么有听到什么杂音?这个一气呵成的文章当然要把它背下来,这是他真情的流露。我们差不多一到两个月来办一次同乐会,什么同乐会?大家来抽背,一起来切磋文言文、探讨文言文。我们再跟大家约时间,我请大家吃饭,顺便背,背完再吃,不然会消化不良。
那这一篇文章,其中有一点,刚刚跟大家也提到,就是有一个典故,「死当结草」。就是晋国的魏颗,他尽孝是懂得权变,没有学得很呆板,他的父亲临终的交代,他取他父亲临终比较清醒的时候的交代,而没有取他临终比较糊涂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孔子讲,「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所以学习的四个阶段,学、道、立、权。就好像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学习古文,体会古人的学问、道德,这是共学。学了以后能不能去做,道就是去行、去实践。可以去做,可是不见得在遇到很大的挑战的时候还能屹立不摇的去遵守这些教诲,这些做人的标准。所以我们熟悉孟子说的一段话,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发现,现在人一富贵,坏习惯都来,贪污的人愈来愈多,他在富贵面前没有守住做人的节义。「贫贱不能移」,现在人穷了,看到别人吃好的、用好的,他会巴结谄媚。这个都立不住做人的气节了。「威武不能屈」,人家一威胁了,自己原则就没有了。这个能做到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个是立得住了。
在历史当中,我们所谓「国家昏乱有忠臣」,太平盛世的时候还不容易看出来谁是忠臣、谁是小人。刚好唐朝遇到了安史之乱,可能安史之乱大家比较不熟,举一个人大家就知道了,杨贵妃。安禄山是一个很会谄媚的人,尽讲好听话,还认杨贵妃为干妈。结果唐玄宗并没有看出他是小人,后来还重用他。结果他造反,一下子唐朝的半壁江山全部都被他打下来。而守城的这些官员,都是读圣贤书的,遇到这种危难很多人都投降。而立得住的,最明显的,也是名留青史的,就是张巡、许远这两位臣子。他们被安禄山,他们是死守,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让唐朝的军队能缓过气来。假如没有他们两个死守睢阳,唐朝的江山可能就没了。而且是安禄山把他们抓下来,因为到最后已经人都死光了,没办法了,寡不敌众,安禄山把他抓起来,他一点都不恐惧,还骂安禄山「叛臣」。结果安禄山把他的牙齿都打掉,他不为所惧,照骂。我想说安禄山遇到这样的凛然大义的忠臣,我看他可能脚底都发抖,只是他不敢表现出来而已。真的,遇到这样子的人谁都畏敬!所以这个张巡、许远是真正在危难当中立得住。
而立,再高一层是权变。我们常常说,学问要通权达变。有一个现象就是,好像学了经典,学了传统文化,做起事来有点别扭,有点好像不知道怎么做好,那个就是要继续迈向通权达变的目标。而这个权变其实不难,难在我们的心态要对,只要能时时想着怎么做对每一个人是最适合的、最好的、最有利的,往这里去思考,方法就出来了。好方法都是从利人的心、爱人的心当中出来的。
而这个权变当中,有一个读书人叫张奉,他有一个朋友叫毛义。当时候是比较乱的时代,读书人有气节,都不愿意出来当官,不愿意为虎作伥。结果毛义刚好接到当时候朝廷的檄文,请他做官,他真接了。张奉还有一些算是同参道友、同学就很不能理解了,「他怎么这么爱好荣华、爱好虚荣」。而且毛义接了这一个聘书的时候还笑得很开心。张奉,尤其是跟他是比较熟的朋友,好朋友,看了之后就非常生气,「我错看这个毛义了,原来他也是贪蝇头小利之人」,就跟他断交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毛义的母亲去世了,毛义从此以后就没有再出来当官了,守节,然后独善其身,好好读书,教书,没有再出来当官。结果张奉这才发觉错怪了毛义了。张奉说,「原来他当时候的笑不是因为自己得了个官位而笑,是因为他想到了我的老母亲不用陪我挨饿了。」所以他是为了他的母亲,不能自己守节,把母亲给饿坏了,不行。可是母亲安享晚年之后,他就终身不出来当官。这个是懂得权变。
我们再来看一篇权变的文章,在五十三页倒数第二行,这一篇文章。其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在力行的过程当中,它都有权变的。这一个故事是孝道的权变。我们看一下。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
曾子是个大孝子,帮他父亲去整理农田,刚好在处理瓜田的时候,不小心把那个瓜的根刨断了。那个根刨断了,那整个瓜就都完了。
【曾皙怒。】
他的父亲很愤怒。
【援大杖击之。】
刚好旁边有一支很粗的棍子,他爸爸一气之下,拿起来就打他。结果一打下去:
【曾子仆地。】
就昏过去了。
【有顷。】
『有顷』就是过了一会。
【苏。】
苏醒过来了。大家想一想,我们被父亲给打昏了,醒过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痛死我了」,是吧?还是,「气死我了,打那么重,不跟你好了」?你看,很容易一起来,一定是想自己了,或者是愤怒了、不高兴了。但是我们看曾子:
【蹶然而起。】
赶紧爬起来,然后马上去给父亲请安。
【进曰。】
父亲:
【曩者参得罪于大人。】
以前称父母都是父亲大人、母亲大人,很恭敬。『曩者』就是刚才,我做错事,得罪了父亲。父亲:
【大人用力教参。】
父亲你教训了我、教诲了我。
【得无疾乎。】
父亲,您有没有不舒服?您有没有气著、气伤了?你看,被父亲打昏以后,一醒过来,先去关心我父亲有没有身体气坏了,或者是现在还在那儿气,有没有?赶快去了解。结果问完父亲,好像应该身体没什么损伤。
【退屏。】
他退到屏风后。
【鼓琴而歌。】
他把他的琴拿出来,唱了一首歌,我不知道是不是「跪羊图」。唱了一首歌。大家知不知道他为什么唱歌?接下来说:
【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
这个『平』,我当下的体会是,让他了解孩子没事,唱歌还很洪亮。因为他怕他爸打下去,在那里嘀咕、担忧,「会不会内伤?」所以他马上唱得很大声,告诉他父亲,No problem,没什么问题,不要担心。再来,这个「平」字也是什么?绝无对父亲的任何的情绪。有时候我们当长辈的也很怕晚辈是不是情绪不高兴或者怨恨?他唱着唱着,让他父亲了解他的心情,健康,谢谢父亲教训我,我很受教,没有生气。所以以前的人真的是这么细腻体恤父母。有一个孝子,每一次他犯错了,母亲生气了,萧道寿,就拿着棍子给他妈,「母亲,请妳教训」。他妈处罚完他,他恭恭敬敬站在旁边,等他母亲稍微心情放松了、有点喜色了,不生他的气了,他才敢离开。我们看古代孝子心非常的柔软、体恤。所以他唱歌让他父亲看。我们「慕贤当慕其心」,看到曾子在跟父亲的应对当中那一颗心,我们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孔子听到了这一件事,就告诉他的学生,这个曾参假如来了,叫他不要进来了,我没他这个学生。结果曾参听了以后,就觉得我这么做也没错吧!
【自以为无罪。】
可是老师又说到,「叫他不要来见我了」,他也想那是不是还是有哪里不妥?所以:
【使人谢孔子。】
就来请教孔夫子了。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今天这么做了,孔夫子责备我们,我们能接受吗?「我已经做得这么孝顺了,打我我都没躲了,还挑。有什么了不起!」那麻烦了,那对孔夫子就失去信心了。所以这一些学生对夫子很有信心,还是赶紧派人来请教。所以现在的人有时候意见跟圣人不同,就听自己的,不听圣人的。这个时代学习最大的障碍,傲慢。
【孔子曰。】
就转告了。
【汝。】
是指你,就是对学生也是提醒了。你们都有听过我讲过,那个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而舜侍奉他的父亲,只要他父亲需要他协助了:
【索而使之。】
叫唤他了。
【未尝不在侧。】
他很敏感,父母需要他,他赶紧就过来帮忙了。
【求而杀之。】
他的父母动了坏念头了要伤害他的时候,都找不到大舜。
【未尝可得。】
或者杀不了他,他都想方法克服掉、逃掉了。而且他是:
【小棰则待。】
父母拿着小棍子打他,他就接受这个处罚。
【大棰则走。】
父母的棍子太大了,赶紧跑。这个就是权变。
【以逃暴怒也。】
当下失去理智了,棍子又这么大,一下打到头怎么办?是吧?会出人命的。
【今子委身以待暴怒。】
你父亲拿那么大的棍子,你还屈著身在那里等著被他打。
【立体而不去。】
真乖,动都不动。
【杀身以陷父不义。】
你爸给你打出问题、打死了,你陷你父亲于不义,你父母终身遗憾,生不如死。
【不孝孰是大乎。】
这样子假如出状况了,那真是大不孝,这个是很大的不孝了。
【汝非天子之民邪。】
你不是天子的人民吗?
【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就是说你的做法很可能让天子之民死了,甚至让他的父母痛苦一辈子了,这个是很大的罪过。所以: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曾子算很用功了,又在孔子的门下挺久的了,但是这里还不懂得权变,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是最适当的。所以,处在任何境界当中,都能合情合理合法,这个『义』,合情合理合法,权变的意思,这是不容易的,这算是学问很高的境界了。这个是孝的一个权变。之后,还有提到悌忠信这一些我们再来举例子。接着我们来看,「孝篇」后面两篇「绪余」,这主要谈女子的孝道,一百三十二页。大家读了这几篇故事、文章,有没有觉得读文言文挺有味道的?跟读白话文不大一样。文言文每个字,那个背后深意我们体会到了,真的是读著读著,「三月不知肉味」,觉得这个有味道,世间这些享受没有这个味道浓。我们看到这个「绪余」第三篇,孝道的第三篇。
【孝者。所以事亲也。】
孝就是强调如何侍奉自己的父母。
【人子之身。】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来自父母。
【父母之分身也。】
所以我们的根是父母。今天我们不孝父母了:
【则此身根本已失矣。】
那我们就没有做人的根本了。身来自父母,还对父母不孝,那天地都很难容了。
【有身如无身矣。】
人没有孝心了,就行尸走肉了。不过这个时代因为很缺乏伦理道德教育,有少数特别的家庭,他的父母可能是不懂,虐待、残害他的孩子。尤其像我们跟孤儿院里面的孩子,你跟他说孝顺父母,他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那我们宣扬传统文化,契理契机,大家到孤儿院去,讲「父母呼,应勿缓」该怎么讲?那你要告诉孩子,生的放一边,养育恩德大过天,就是养育的恩德大过生育。养育是一点一滴,从我们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一把屎一把尿这样拉拔上来,养育之恩是很大的。而且没有血缘关系,又全心全意照顾你,这恩德太大了。这个时候要让他们知恩报恩,更珍惜这个孤儿院里面的老师、孤儿院的创始人,对他们的恩德。其实这个孝字就是饮水思源,知恩报恩。
而面对,说实在的,家庭变故,人生当中有发生一些很悲惨经历的人,我们可不要一下子又把这些大道理给他压,他会反弹。所以还得要了解客观的情况。这个时候他的情绪非常激烈,要先让他的情绪可以疏通,发泄掉。所以这个时候让他讲出来,陪伴他、爱护他,让他信任我们,这个很重要。等到他在情感当中很能接受我们,再引导他走出那个愤怒。因为说实在的,人不放下愤怒,伤害最严重的是谁?是自己。我们也是抱着爱护他的心,慢慢的引导他,放下这些情绪跟怨恨。紧接着更重要的,要让他宽恕、包容他生命中这些不幸,原谅没有负责任的亲人,因为这些亲人也不懂。「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也没学,他这些长辈也不懂。所以他们不懂,做错事,他们也很痛苦!总要让他宽恕、包容。说坦白的,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同时也是放过了自己。把那个怨恨放在心上,摧残的也是自己的身心。
所以这个时代因为缺乏伦理道德,很多人的人生有不幸,我们真的要让一个人能身心健康,真的要有耐心去帮助、去引导、去协助。所以对人要有爱心,帮人要有耐心。假如我们帮着帮着,脾气上来了,「孺子不可教」,那还是我们真心是假的。真心不会变的,是有耐心的。而我们今天接受父母的养育、教育,假如还不知道报答,那这个有身就如无身,因为我们是已经没有做人的根,行尸走肉。
【父母之身。祖宗之分身也。】
所以这个是一脉一脉相承下来。
【孝父母。即孝其祖宗矣。】
而人走入婚姻,这个婚姻的意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些经典里面最重要的教诲,大家要把它记一下,说不定哪一天北京大学请你演讲,你最起码要给他来个几句,人家觉得你很有学问。当然不是拿来炫耀的,是要讲讲,人家对你才有信心。尤其你到北京大学去,普通话就要很标准。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走入婚姻,成立家庭,是继承家道,继承家风、家规、家学、家业,承传祖先的家道,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父母。对下是继后世,好好教育好下一代,让这么好的家道世世代代去承传。所以时时想着上一代,是「老」,把老人放在心上,把祖先放在心上,慎终追远;时时想着下一代,是「子」。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就是这一个「孝」字,合成一体。孝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连婚姻都是孝道的实践。所以这里讲到,孝父母即是孝祖宗。
【而女子之孝。则尤有进。】
女子的孝比一般为人子的孝又进一步,难度更高了。
【在家则孝其父母。出嫁须孝其舅姑。】
这个『舅姑』,「舅」是指公公,「姑」是指婆婆。这个「姑」字单独是指婆婆,假如加一个「小姑」,那就是先生的妹妹;「大姑」,先生的姐姐。所以出嫁须孝顺公公婆婆。
【盖以夫者。舅姑之分身也。】
主要是因为丈夫是公公婆婆的分身。
【人每爱其夫。而以舅姑谓无生身之恩。恝然置之。】
这个字念「夹」,意思就是不加理会。就是对公公婆婆冷淡,提不起孝心来。这一段是告诉我们,女子爱他的丈夫,可是她觉得公公婆婆对她没有生育、养育的恩德,所以就不愿意孝顺。
【抑思舅姑之育夫。】
这个『抑』,就是指应该,这么想一想。这个「抑」,它有这几个意思(益、宜、应该),都讲得通。这个「宜」就是,人这么想才对,这么想才适宜。这个「益」就是更加应该这么去想。这个都讲得通。妳要想着,公公婆婆养育我的丈夫,跟我的父母养育我是完全一样的辛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