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5/7/28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0015
诸位朋友,大家好!在我们今天看的「孔子传」当中,其中有一幕让我的体会很深,当这么多的学生到夫子的家里接受教育,夫子是弘法,弘法还要加什么?加护法才行,弘护一体。谁是大护法?孔子的夫人。当我看到孔子的夫人端著一锅的饭,在跟子路盛饭,在跟每个学生盛饭,我的内心起了大欢喜,夫子的夫人与夫子的功德,无二无别。功德从哪里来?从心起。夫子的夫人在盛那碗饭的时候她是什么样的存心?她欢欢喜喜做饭,希望这些学生往后都能成就学问,都能利国利民。一个人的修养最重要的就是心性的提升。我们不要又起了一个分别,夫子的功劳大,其他人的功劳小;端看他的存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相同的,我们每位义工朋友在帮忙我们食衣住行、生活点滴当中,他们那分心都是希望每个人来这里学习完以后,都能回去利益他的家庭,回去利益他的学生、他的公司、他所处的人事环境。当义工朋友都是用这分心在护持大家的学习,那他的心量跟佛菩萨、跟古圣先贤也是无二无别,功德也是无量。福田靠心耕,慧田也是靠心耕,福慧都由心起。
中国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然有穷有达,这是外在的环境,但是内在的存心有没有因为穷或达而有改变?真正时时想着要利益社会的人,纵使他当下没有机缘马上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情,他也会洞察时局,我现在做什么对社会的长久发展有直接的益处,他那个存心还是想到社会、天下。我们要会看、要会学。「君子不耻身之贱」,他不羞耻自己的身分低微,他所羞耻的是天下的伦常大道不能落实在家庭、社会,「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羞耻的是自己有学到圣贤的大道却不能够影响家庭、社会,这是他最觉得羞耻的事;不忧虑自己的命长短与否,忧的是百姓的穷困,百姓生活能否幸福,百姓生活有什么困难。
而这个穷不单是经济上的穷,一个人穷的根源在哪?在思想,他有勤奋的态度绝对不可能挨饿受冻,好逸恶劳才有可能搞得穷困潦倒。读书人了解这一点,了解到一个人真正的穷,穷在没有受好的教育。时时要鞭策自己能够移风易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一定要从教学着手。这分存心不会因为他的际遇而有所变动。穷则独善其身,他没有因缘可以干大事的时候,他会好好的把他的孩子教好,会把他有缘的学生教育好,让他们往后能够好好利益社会、国家。这分存心是无量功德,这分存心将深深的印在学生、小孩的心中。
假如我们起了一个分别,这些事只有谁能做,我不行,那很多好的种子我们就没有播种下去。因为有次听课有个朋友就说到,他说蔡老师,这些事只有你们可以做,我都不行。我跟他说到,你不是小学老师吗?怎么会不行?你看,他的分别就是要弘扬中国文化就必须在哪里弘扬?必须站在讲台上。确实,人的智慧要开显,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里面有哪些分别跟执著。只要我们的心时时保持慈悲、保持真诚、觉悟,那就时时在道中。我对着他讲,你每天全心全意教好你的学生,当你的学生当中出了好几个范仲淹,那对这个社会帮助太大了。我们只要时时有这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胸,不管你现在是穷也好、是达也好,每天都在积累无量的功德,因为你这分心念一定可以传递给你的下一代、你身旁周遭的人群。「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对人生求个无愧我心,这分气概一定会留在很多人的心中,留在他们的心中它将转化成利国利民的动力所在。
我们打开第一页,把下一段「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念一遍: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
从汉武帝至今已经几千年了,这个教育政策都没有变过,代表它是超越时空的真理。这个真理教我们什么东西?我们接着把下面两句话念一下,预备起:
【教我们的是: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天地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自然法则,天体的运行,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都有它的规则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也在万物之内,也应有它自然的轨迹、正道。我们在学习星球的认识,看到九大行星都有它的轨迹在,而且日夜不停遵循着轨迹运行。假如星球不按照本来的轨迹运行,它想要改变轨道,行不行?它今天不高兴了,换九十度,本来是水平的,现在变垂直的,那很有可能就会跟其他的星球相碰撞、相摩擦。星球如此,人与人的关系亦如此。假如五伦关系不愿意循着正道来走,就会发生冲突、摩擦。现在我们五伦的冲突多不多?相当的多,因为不愿遵循正道,人都觉得他比圣贤人聪明,他可以自创一格。
就像夫妇关系里面提到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这是五伦关系。遵循着这个五伦,不违越的去做人,所流露出来的行为就是德行。我们看到父子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兄弟)、朋友,君臣有义,义就是德,君仁臣忠,仁是君之德,忠是臣之德,父子有亲,亲就是德,父慈子孝,慈是父之德,孝是子之德,再来,夫妇有别,这个别是德,德行是能够牺牲奉献,成就他人,别在哪?别在职责,夫义妇听。
现在很多伦常关系,很多人在结果当中打转,不愿意遵守。比方当父亲的都不好了,我当儿子的干嘛孝顺?有没有道理?先生都没有尽到职责,那我干嘛尽职责?这种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其实没道理;这叫意气用事,这叫一团混乱。父亲错了难道我就要跟着他错吗?先生错了我就要跟着他错吗?那哪有理智可言!别人对不对、亲人对不对,那是他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做对那是首要要注意的重点。我对了才能唤醒对方的惭愧,我对了才能够引导他走出正确的方向。
现在大家都是只看对方的错,不检讨自己,所以五伦大乱。又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把人的情绪都激怒了,都激得很沸腾,一沸腾完全没有理智,赢得的是什么?赢到了一时间的意气,输掉了什么?输掉了内心的安详,输掉了良心,输掉了下一代的教育、下一代的幸福,有没有?兄弟也不友爱了,你兄弟都不友爱下一代会兄弟友爱吗?有一位禅师,法昭禅师讲了一段兄弟的言语,提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当我们在处理五伦关系都是意气用事,下一代学得一团混乱,意气之争对任何人都没好处。
我们来看「夫妇有别」,古代是男主外女主内,而现在都强调男女平等。什么叫男女平等?平等的真义在于尊重他人,在于深刻理解人之初性本善,他跟我是平等的,我没有比他高,没有比他大,这叫平等,从内心恭敬他人,叫平等。甚至于从内心当中时时想着对方的恩德、对方的付出,自然对对方的态度就非常的恭谦、和顺。古代说夫妇之间相敬如宾,那才叫平等。平等不是你有赚钱,我也有赚钱,所以我们一样大。那在争啥?钱你带得走吗?我们接受现在非常混杂的思想观念,一定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夫妇不有别,两个人统统往外跑,有没有家庭气氛?有没有家庭温暖?没有气氛、没有温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人格会健全吗?一个家庭拥有了财富、拥有了社会地位,而把下一代的教育疏忽掉了,下一代的栽培毁掉了,这一生的成就等于什么?这一生的成就等于零。
说实在的,连孩子的教育都不能够重视的人,他绝对没有智慧利益这个社会,他所做的事业大半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名利而已。我们对于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养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往后懂得为社会付出。而当你把你的孩子教好,你也将是你的下属、你所有员工的好榜样。教育才是让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持久动力,要洞察得了。现在夫妇都在外赚钱,把孩子的教育疏忽了。很多人上了中年以后,虽然穿得光鲜亮丽,但是心里面每天在想我儿子今天不知道又会干出什么事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他虽然是大律师、大老板,下一代毁掉了。
很多人说要当女强人,诸位朋友,什么是女强人?就是能独立生活,不用靠先生,叫女强人,不用依靠先生叫女强人。诸位朋友,妳要当一个不依靠任何人的人,妳才叫女强人。我请问诸位朋友,谁不用依靠别人?今天菜是你种的吗?米是你种的吗?石油是你生产的吗?社会也好、家庭也好,本来就是一个互助之体,彼此尊重他的付出,感恩他的付出,和乐融融,哪有可能不分工合作的?社会要分工合作,家庭亦如是。该做的事没人做,那这个家庭怎么会发展得好?要很冷静。今天妳不靠老公,妳在外面得靠谁?得看人脸色,看妳上司的脸色。是看外人的脸色辛苦还是看自己老公的轻松一点?为何逞一时的高下把人生搞得这么复杂?
真正的强在哪?强在最难做的事能做到。哪一件事最难?赚钱不难,我姐姐念到博士,她说念博士不难;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修养,那才是难度,能够把你的下一代教成孟子、孔子,教成圣贤人,那是最强的人。那种强不只利益一代,可以利益世代。你真正强要把这个本事用出来。定位自己是现代的孟母,现在的圣贤母亲。当夫妻可以分工合作,这个家庭很安祥,先生在外工作无后顾之忧,彼此感念彼此的支持、付出,这叫夫妇有别,这个别是德。
诸位朋友,你不要听完以后回去就把工作辞掉,做很多事不要太冲动,要循序渐进,顺势而为。有很多人看到下一代的教育愈来愈严重,将会有一种行业它的前景会看涨,就是学校老师;尤其是女众,以后会有很多人排队要来娶妳,因为她重视教育,然后又可以照顾家庭。小学老师现在还有育婴假,福利不错,可以照顾孩子前几岁的发展。然后孩子上小学,早上送孩子出门,自己去教书,下午从学校回来了,她也回来了,又可以照顾家庭。我为什么这么熟悉?因为我妈妈是小学老师。就可以陪孩子一起成长。
妈妈常常都在家里,那对孩子内心的稳定、内心的安详有深远的影响。他会有一种感觉,不管我在外面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我踏进这个家门,那分温暖就把这些挫折、这些障碍都扫除掉。我们可以慢慢取舍,不要赚那么多钱,多花点时间陪小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钱愈多愈不容易把孩子教好,有没有道理?假如你的孩子满贤能,基础、根器、根基不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孩子本来还可以成为贤人,但是因为从小很有钱,你还告诉他,儿子,这栋房子以后就是你的,则损其志,他本来还有远大的志向,慢慢的就养尊处优,志气都消磨掉了。假如子孙比较愚昧又有钱,「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拿着钱去为非作歹、吃喝玩乐。所以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思考,有钱了什么事都能解决,这个世间大半很严重的事情钱都不能解决。
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的上一代有没有钱?没钱。突然想到《朱子治家格言》有一句话,「家门和顺」,家里的人感情很好,「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虽然吃的不是很饱,但是那分天伦之乐不只在当下会欢喜,等他们长大成人,常常坐下来一边喝茶一边讲:哥哥,小时候我们同吃那碗饭,多香!哥哥,小时候你都把东西让给我,我会记一辈子。我父亲那一辈那个兄弟之情,在我们这一辈几乎很难契入那个境界。你看,困苦的生活却造就了天伦、造就了孝道,困苦的生活却让人活得很有志气。我父亲那一辈读书是不是用推的?不是,念念想着要赶快有学问,可以让父母过好生活。生活比较困窘一点,那是最佳状态,不要太优厚。
在汉朝时候,萧何脑筋很好,汉朝开国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萧何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是三大功臣之一。他自己要了一块地,那块地是比较贫瘠的,都没人跟他抢他要的那块地。假如我们刚好活在那个时代会说萧何的脑子怎么样?有点问题,不去要京城那块黄金地段,居然要郊区那块贫瘠的土地。一百年过去了,汉朝的史学家开始调查这一百多个功臣现在的子孙情况怎么样?结果一百多个功臣大半的子孙统统都已经家族败丧,还有的已经沦落到街头行乞,当乞丐,史学家对这个情况非常的惊讶。而萧何的子孙活得好好的,因为贫瘠的土地不干活就没饭吃,他的子孙依然保持着勤俭的态度生活。而萧何在那时候又有说到,你要的是黄金地段,你要别人也要,每个人都在那里窥窬,都想方设法要陷害你,要拉你出来吃喝玩乐,然后把你的土地就可以拿来还债。这看得很深远。
卢叔叔在企业界也是颇有成就,他小时候就跟他的孩子讲到,他说父母给你最宝贵的就是家庭教育,就是正确的人格态度,这将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你要读书父亲一定支持你,至于父亲所留下来的钱,统统要回馈社会。他告诉孩子,这些钱不是父亲的,是社会的成就,所谓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当他的孩子三岁、五岁,听到父亲的这一席话,他的内心有什么变化?他能感受到父亲那分大公无私。诸位朋友,你看到大公无私的人会怎么样?会肃然起敬。孩子对他尊敬。假如你的孩子现在已经十八岁了,然后妳回去跟他说妈妈的钱一分钱都不留给你,他不会对妳肃然起敬,他会对妳怎么样?所以你今天回去不要跟你儿子说,你儿子十八岁了,你说我钱都不留给你,因为蔡老师说的。那我刚好走在乡间小道,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跑过来,他说你是不是蔡老师?我会说我不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等他年纪大了,等他都视为这些钱都是我的,你再来劝就不能用这种劝法,要善巧方便。把它拿去布施,把它拿去做有意义的事,然后一点一滴引导他、教导他。很多事情不可操之过急,要看对方能接受的情况去发展才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