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答问 jingkong法师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学佛问答评论2阅读模式

 

问:「西方哲学家说:我想所以我在,这与《金刚经》中的念起相生而有我相,相当吻合。」

 

答:确确实实是这样的。但是这里面所以然的道理,佛经上说得透彻。要无我,必定除念,《金刚经》上自始至终教给我们要离相、要离念。

 

问:「法师曾经说过,要去念,最好是能延长念之时间的刹那无念的那一段时间,以至无念而得如如真性见如来。问题是怎样有效的实际去修延长慧功?得此功夫之后,无处无无处是尚有我执存在吗?」

 

答:对,这是一个大问题。无念我们有,但是时间太短,短到我们自己也没有办法觉察。要把无念延长,这是功夫,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禅定。像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人来修学,可能非常困难,我们得的定是很粗的定,微细深定我们决定得不到。所以这才不得已,诸佛如来给我们开了念佛的法门,唯有求带业往生。理论一点都没错,事实上很难有人做得到。我们在经里面看到,定功浅深的层次很多,到什么时候无我的念头才真正能够延续?这里讲延长,真正能延长,要到第九层的定功,四禅八定都不行,都没有办法,到第九定的时候,佛法里面才算这是一个初级的标准;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境界;在大乘法里面,就是圆教七信位的菩萨所证。由此可知,这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果我们依黄念祖老居士他的讲法,他说现代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这种人。如果是说得禅定,初禅、二禅也许还有,已经是凤毛麟角,再往上去恐怕就不可能,做不到了。这是真实的功夫。粗的我执没有了,诸位必须要晓得,还有极其微细的我执;通常佛经上讲的,我执破了,法执还在。试问问:谁执著法执?真的无我了,法执也不存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们要问问,谁的生相无明没破?当然有个我;没我的话,那生相无明谈不上!由此可知,「我」这个细念真正断得干干净净,这成佛了,等觉菩萨还不行。通常我们讲粗细念从哪里分?身见。把身当作我,这是很粗很粗的我执。阿罗汉破什么?就是不会把这个身再执著是我,是破这个。我见,我们也明白,我见也有浅深次第不同,阿罗汉破我见,也只破几分之几而已,往上功夫还长得很,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身见破了之后,着重在所知障上,但是所知障也有浅深不同,从圆教初住菩萨就破所知障,一直到如来位上有四十二个阶段,可见它是有浅深不同。

 

问:「在行动及反应之间有我,在概念与创造之间有我,在观念与实在之间也有我。若离相,无我、无无我,我将存在否?将如何视事?」

 

答:经里面的意思,你还没有能够会通。真正的无我是「我」跟「无我」不二,是真的无我;如果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这两个观念都错了。《金刚经》自始至终跟我们讲不二法门,句句「即非」下面就「是名」。如果用「有我即非有我,是名有我」,你把这个句子会通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到真正无我的时候,有个真我。我们今天世间一般人执著我,这个我是假我,不是真我。佛法讲「常、乐、我、净」,叫四净德,这四个是真实的,但是凡夫没有,凡夫常乐我净都是妄想。永恒不变叫「常」。我们这个身体刹那生灭,念头也是刹那生灭,是无常。在凡夫位上的确无常、无我、无净(清净没有)、无乐(乐也没有)。离相、离念之后,这四个字是真的,统统都有,「常乐我净」,那才是真我。「我」的定义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有八个意思,八个意思讲起来太麻烦,我们讲它两个最主要的意思。第一个是「主宰」,自己做得了主,这是我;做不了主,那谈什么我!我们今天做不了主,我们想年年十八,做不到;我们想青春永驻,做不到,做不了主。可是佛与大菩萨他们做得了主,我们看他在十法界的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这个做得了主。第二个要紧的意思是「自在」。这是八个意思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意思,你这个意思没有,你哪来的我?凡夫执著这个「我」,是假的,是一个妄想。真正离开一切妄想执著,真的我就现前,真我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起用,那是真的。

 

问:「念佛功夫与何法界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我们佛门古今大德注疏里面很多,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试问与何佛法界相应?理体深奥,暂略而不闻,自就功夫历程,试申问之。」他底下有三个问题。

 

答:你在没有提出问题,前面这几句说得很难懂,确确实实理体很深,因此相应也有浅深广狭的不同。往深处讲与自性相应,浅处讲心口相应,口里念佛,心里想佛,这是最浅的。

 

我们看他底下这个问题:「初,念心与佛号相应,念心者念佛之心。二者相应时,念心即佛号,佛号即念心,如是功夫增进,则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能念与所念合而为一,能所双泯,功夫应已达事一心境界。试问此时之念佛,一念相应与佛何法界相应?」

 

答:佛法里面讲相应讲得很多,这个意思有浅深、有深广不同。唯独念佛法门里面讲相应,跟其他大小乘讲的相应境界完全不相同,这是一个特别的法门。它与什么相应?它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与阿弥陀佛心愿解行相应,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三经里面都讲得清楚,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能在一切诸佛刹土十法界自在现身,这是得生净土之后就有这个能力,可见得他这个相应在事相上讲无比的深广。功夫成片也算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之浅者。如果我们比照《观经》里面讲的三辈九品,功夫成片是事一心的下三品。即使事一心的下下品,也就是讲心口相应这个功夫得力,就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决定有把握。

 

一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说实在话,就是心口不相应,口里面念佛,心里头还有妄想,这就不相应。古德告诉我们,念佛心中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是初步相应;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这是初步的相应。这样的相应,如果每天能够保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长短不一。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用十念法,十念的时间很短。我以前教给诸位同修的十念,就是十句佛号,时间就更短。时间短,我们要次数多,一天早晚两次太少。所以我劝同修一天至少要修九次,养成一个习惯,它有很大的作用。前清慈云灌顶法师教给我们的十念法是早晚课,他那个是一口气叫一念,这一口气当中,念的佛号多少不论,尽一口气为一念,念十口气,这个当然时间要长一点。他要求的是一个道理,也是要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务必在短时间当中求得相应,相应是真正的功夫,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继而由此能所不二的境界,进而由有念进入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巧入无生,是达理一心境界。试问此时之念佛,一念相应与何法界相应?功夫到此,已证上乘,往生必然。」

 

答:其实往生,初初相应往生就必然,那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西方世界四土九品,这个是实报土往生。你问与哪一个法界相应?与西方世界实报庄严土相应。事一心功夫浅的与凡圣同居土相应,功夫深的与方便有余土相应。可是西方世界非常特殊,古来祖师大德讲得很多,十方诸佛刹土都是不同的境界,如果用我们现代科学家讲的话,他们是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空间;我们今天讲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他们是不同的空间。但是在西方世界,四土同一个空间,这很不可思议,所谓是一生一切生。我们功夫很差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实报土的菩萨、方便土的菩萨,我们天天都在一起,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他方世界如果不是同一个程度,决定见不到。我们现在讲是空间不一样,三度空间里面的人见不到四度空间,四度空间见不到五度空间。西方世界因为心清净,得弥陀本愿的加持,把时空完全突破,所以西方世界的一真超过华藏世界,超过诸佛刹土的实报土。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最不可思议的。

 

第三个问题:「然往生西方世界,入弥陀一真法界之后,功行继续再破此一句弥陀净执之后,试问?」

 

答:那就是契入圆满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是分分证,从圆教初住菩萨证一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跟法界一个意思。证一分法身,但是决定是真实,不是虚妄。古人用月亮来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牙是分证;最后破这一句名号执著之后,那入什么?十五满月的境界,圆满的境界。这个念不破就不能得大圆满,这一念破了之后就得大圆满;换句话说,这一念还没有破,那一句阿弥陀佛还要念,这就是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讲修行到了最高的高段。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他们还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还没有把它舍掉。到等觉舍了之后,就入妙觉,那是究竟圆满。到圆满的时候,法界的执著也没有了,你这个问题也没有了。如果你还要问,要入什么法界?你没有入进去。到那时候,这问题就没有了;有问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到究竟圆满的时候,那是名相,佛的名号舍掉,法界这个名号也舍掉,什么一真、十法界都没有,全都舍掉,那才叫圆满究竟的一真。我们说圆满究竟还是个名相,其实这个名相在他们观念当中没有。

 

问:「功夫成片一语,未悉首出于何经何论?」

 

答:经论上虽然没有这个文字,但是有这个意思,正如同带业往生。「带业往生」这句话,查遍《大藏经》没有,但是它确实有这个意思,所以带业往生、功夫成片都是祖师大德们说出来的。我们读的书不多,但是近代修净土的,几乎没有不读《印光大师文钞》,《文钞》里面这个话就说得很多。「片」是讲成一片,功夫打成一片。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跟我们讲过不夹杂、不间断,其实这些话也不是出在佛经上,佛经上面只有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纲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果夹杂就不净;如果中断就不相续,「净念相继」就不相继了。你要问不夹杂从哪里说的?可以说从净念上说的。不怀疑,也是从净念上说的。怀疑,你的心怎么能清净?夹杂,怎么能清净?真正能够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然这一句话里,功夫浅深差别太大太大。

 

就像《金刚经》,过去这些大德注疏里面讲的,这个功夫是贯彻到底的。《般若》里面讲的观照功夫是贯彻到底的,我们净土宗讲持名念佛的功夫是贯彻到底的,「贯彻到底」这句话佛经上也没有,可是那个意思都在《大势至圆通章》里。《大势至圆通章》一开头,菩萨自己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一句话就是贯彻到底。五十二是菩萨的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等觉、妙觉,总共五十二个。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圆满的佛果,就是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用这个功夫。我们在《金刚经》里头把它归纳,用现代话来讲,就是「看破、放下」。那是般若上用功夫,要离四相、四见,用看破、放下这两种方法交互用功。

 

念佛法门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最浅的初步,我们叫它成片。五十二个位次上,初信位就叫功夫成片;二信位以上就是事一心不乱。我们明白这个说法,当然也能体会到初信位是事一心不乱最浅的,刚刚接触到事一心不乱的边缘,但是他就能往生,这样的功夫就行。这样的功夫在其他的法门里面没用处,其他的法门不要说这个,这是在圆教菩萨位上,从初信到六信位都不行,要证到七信位,才算你超越六道。六信以下的菩萨,还在六道里轮回。诸位要知道在六道轮回就有隔阴之迷,就有退转,所以修行的时间很长很长,道理在此地。果然能够不退转,哪里要那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退转的时间太长,中断的时间太长。

 

问:「功夫成片的内容及功用如何,行人如何达至与辨验之。」

 

答:刚才讲的意思都含有了。功夫成片最容易辨别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接触的时候我们办事务,事情办完之后,心里面就是一句佛号,绝对没有一个杂念在里面,这是功夫成片。所以事情来了,佛号放下,去办事;事也办好了,佛也念好了。初学的人功夫不纯熟,如果说办事也念佛,念佛也办事,说实在话,事也办不好,佛也没念好。那是要念佛念到上乘功夫的人才行,在一切办事当中,他也能够净念相继,那是已经到相当高段的功夫,我们初学的人做不到。所以初学的人要记住,这也就是在生活当中去锻炼。

 

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不会起别的念头,这个时候叫成片,往生才有把握。一天到晚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这个不行,这个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虽然念佛念了几十年,还是不行,这就是古德讲的不老实。由此可知,老实就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老实,不老实是没成片。所以这是我们可以能够测验得到,自己会很清楚、会很明白。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也就从这里看,今年比去年的妄念少了,我们念佛的功夫有进步;这个月比上一个月妄念少了,要从这里去看。如果年年、月月都还一样,这个问题严重。这个佛号念了有没有好处?有好处,来生变成福报,变成这个东西,不能往生。诸位一定要晓得,《金刚经》对我们的帮助就很大,我们为什么会有妄念?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金刚经》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然后我们念佛功夫就能成片,就能得一心。这是费了这么长的时间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希望它帮助我们看破、放下。

 

问:「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具深信切愿而告命终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师说可以。深信切愿,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相信他功夫已经成片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他信得很深,愿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他当然就不顾了,他还会把它放在心上吗?如果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说我深信切愿,那是你自以为深信切愿,不是真的。真的一定是统统放下,不再搞这个,晓得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害了。确确实实这些事情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缘耽误掉,这是真正可惜。

 

问:「奉行精要十念法,而精诚一生不缺课者,其功行是否属于功夫成片的范畴?或不及此,或不拘限于此?」

 

答:一生功夫不缺是属于功夫成片,这就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之后,它就会起很大的作用,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凭这一个习惯往生。虽然平时他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处理,有许多忧虑牵挂,但是在念佛当中,他确实万缘放下。每天我们用精要十念法,一天九次,一次大概一分钟的样子,一分钟当中能够叫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天有九次,很有力量。你这一生不缺,养成这个习惯,到最后你真能放得下。最后能不能往生?就看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往生。所以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是一生都没有遇到过佛法,在临终时候遇到善友劝他放下,劝他念佛求生,他听了马上就接受,马上就放下,都能往生。由此可知,平常十念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念佛的时间无论长短,都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去念,一定要符合大势至菩萨讲的原理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管用。

 

问:「一向专念的要件为何?一心专念与一向专念之异同?」

 

答:一心跟一向意思非常接近,但是它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心」是什么?没有二念,这叫一心,我们叫专心。没有夹杂,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就是净念,一心是净念。「一向」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方向就定在极乐世界,一心一意就是要想见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方向。所以它很接近,但是意思也有差别。由此可知,一向容易,一心难,一个方向容易。一向,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是一心是功夫,初学的人还不容易达到。

 

问:「一心不乱与一向专念之关系如何?及其个别之功用何在?大小本,为同部之经典,何以标示要求为不同,旨趣何在?」

 

答:这是过去曾经有人提起。有一些学佛的同修,看到《弥陀经》上要求的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他不敢念佛了。为什么不敢念?他说这个要求太高,我一生做不到,去学别的法门去了,这少数人。大多数的人读到一心不乱也不求深解,他还能老实念佛,那就很可贵。这个问题既然提出来,我们要晓得,我们现在采取的《阿弥陀经》,都是用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是意译,不是直译。而《弥陀经》梵文本,原本里面是什么意思?原文里面的意思是一向专念,不是一心不乱,这个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你就了解;玄奘大师是按照梵文经本的句子翻译的,不是意译的。玄奘法师的译本跟《无量寿经》讲的这个本子意思相同,叫人读了之后不会怀疑。罗什大师有没有翻错?如果要翻错的话,玄奘大师在那个时候一定会把它提出来。既然玄奘大师看罗什的译本没有话说,那当然就完全同意,他并没有翻错。

 

何况玄奘大师的学生,传法的学生,继承他的学生窥基大师,中国法相宗的初祖。法相、唯识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中国翻成中文,但是并没有在自己手上成一个宗派,而在他学生、他徒弟才形成一个宗派,所以他不是法相宗的初祖,窥基是法相宗的初祖。窥基大师给《阿弥陀经》作一个注解,没有用玄奘的本子,采用罗什大师的本子,这个注解叫《阿弥陀经通赞疏》,就是窥基大师作的。由此可知,师徒对于罗什大师翻译的是肯定的,决定没有翻错。

 

经文里头有这个意思,文字不是这样,罗什大师就翻作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我们知道很难得到,为什么说它没错?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一心不乱。我们功夫没到,没到不要紧,佛力加持,所以他的说法就没错。诸位要晓得,我们念佛到往生的时候功夫加一倍,佛来接引你的时候,第一个是佛光注照,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提升一倍。我们是功夫成片,一接触佛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就把我们提到事一心。事一心功夫浅的,实在讲,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都是属于事一心不乱;同居土是事一心功夫浅的,方便土是事一心功夫深的。这样说起来,罗什大师他所讲的并没有错。了解这个意思,我们就晓得各种译本的义趣都是相同的。

 

问:「奉行精进十念法的功行,与一心不乱,与一向专念,应该怎么解释法?」

 

答:十念法是不得已的,是对于现代生活工作非常忙碌之人,而说的一个方便法。方便法养成了习惯,就有很大的作用。一心不乱跟一向专念,这是看你功行的浅深,再浅也是一向专念,与一向专念决定相应。我这个精要十念法十句佛号,只是一分钟的时间,我这一分钟的心,决定向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一句接一句,十句,这真的是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时间久了,功夫深了,就入一心,一心是功夫。

 

问:「本学会对于一心不乱与一向专念二者做何宣导?」

 

答:我们宣导的重点要在一向专念,一心不乱是功夫。我们勉励大家往这个目标趋近,但是入门决定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非常重要。

 

问:「持六字大明咒为专念功课,与念六字洪名佛号,在信愿行上有否差异?」

 

答:理事之差异。两种方法确实不一样,但是要拿它做功夫来说,那是相同。什么功夫?都是要念到一心不乱,六字大明咒也行。念到一心不乱之后,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这一章经文分为四个段落,末后一段就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者,发愿回向往生净土,统统都得生。念六字大明咒怎么会不能往生?当然能够往生。要紧的在功夫,功夫最低限度也要成片,念六字洪名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念六字大明咒一样,也要念到功夫成片,回向才能往生。

 

可是这里头稍微有一点差别,就是念六字洪名不回向也能往生,所以净宗叫不回向法门。为什么不回向?我念阿弥陀佛,心就在阿弥陀佛,还要什么回向不回向,直接!但是念六字大明咒、念其他就不一样,你要不把方向对准,你目标不在这个方向上,所以其他一切大乘法统统要发愿回向,也就是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信愿才能够达成。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所传的密咒。佛法里面的咒语就跟我们世间的格言一样,意思非常的圆满。持咒,实在讲它的目标也是在得清净心、得一心。持咒的方法讲求的是三密相应,口念咒,心里面观想,手结印,也就是比念佛号麻烦一点。念佛号,我们心里也想佛,想西方极乐世界,想名号,但是不需要结印,方便太多。它要结印,观想,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你不懂它的意思,你这个观想就不能得力。

 

六字大明咒跟阿弥陀佛的名号,意思非常接近。「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完全依靠;皈命的意思,全身投靠。「阿弥陀」意思是无量;阿翻成无,弥陀翻成量。「佛」翻成觉。这一句名号要统统翻成中文,最浅显的意思就是皈依无量觉。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念念之中、时时处处,保持觉而不迷,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是提起自己的觉性,不能迷惑;而六字大明咒也是这个意思,它是清净的意思。《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觉、正、净,经题上「清净、平等、觉」;阿弥陀佛是觉,六字大明咒是清净。

 

这六个字发音是「唵、嘛、呢、叭、咪、吽」。我早年学佛,章嘉大师就教给我这六字大明咒,叫我常常念。把这六字大明咒意思告诉我,意思不懂不能观想,「唵」是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梵文文法跟我们中国文法不一样,它句子颠倒,这个句子我们用中文句法是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泥表六道,水表四圣法界,莲花开在水的上面,四圣、六凡都不染,这一句咒语是这个意思。我们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莲花一样,它是清净,所以你念这个咒要知道这个意思。

 

现在这个社会是大染缸,身心都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不得了!身体污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经上讲,我们的饮食是苦毒,这一点都不假。李老师从前常讲,现在哪里是吃饭?是三餐服毒。我们吃素的,菜有农药,你不可能洗得完全干净。米,那个时候台湾米里掺滑石粉,米里也有毒。真的是饮苦食毒,所以身心都受污染。这个咒语就是念念提醒自己,保持身心清净,离开一切污染,所以这个咒的意思非常之好。这个在信愿行上,差异里面有无差异,无差异里面也有小差异。所以念大明咒也非常之好,但是要晓得目的,身心清净自然就入一心不乱。

 

问:「《金刚经》讲空、不着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观无量寿佛经》讲观想念佛、持名念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二者如何圆融其说?」

 

答:般若跟念佛是两个法门,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接引两种不同的根性;般若是从空入,净土是从有入。《金刚经》自始至终要破执著,而《弥陀经》教给我们执持名号,不但不破执著,还加强执著;方法、手段不一样,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正因为在般若法门所说的这个纲领,我们没有办法破执著,所以净宗用一个坚固的执著破其他一切执著,这个法子妙。你既然放不下,给一桩事情给你放不下,其他的要放下,这真的是好办多了;叫我们什么都放下,我们真的做不到。统统放下,心又执著空,不是执著有,就是执著空,空有两边不执著决定做不到,这是麻烦事。要我们有一个执著,行!其他的不执著,这个我们可以做到,这就方便太多。所以叫你执持名号,坚固的执持名号,名号之外统统放下。特别是打佛七的时候,念佛堂主七和尚的口头禅,常常挂在口边的「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执持名号,这个不要放下,其他的统统要放下,那就行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

 

而修般若、学禅的,在近代恐怕已经没有了,不要说开悟的人没有,得禅定的人也都没有。得禅定,禅定里面最浅的是初禅,这是真正得禅定,得初禅。初禅是什么境界?三界里头它属于色界,超越欲界;换句话说,欲没有了。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五欲。财色名食睡他确实不动心,这才是初禅,刚刚得禅定;财色名食睡还动心,没有禅定。不要看盘腿面壁,坐上几个钟点,样子好像是很定,里面念头还是是非人我、财色名食睡,那有什么用处!真正功夫要问自己,要能表现在生活当中,表现在生活当中他的心真诚、清净、慈悲。赞叹他就欢喜,骂他就生气,他还没有禅定,没有功夫。真正得禅定的人是绝对不放在心上,你赞叹他,他也不会欢喜;你骂他,他也不生气,他若无其事,超越欲界。你才晓得禅定不容易。

 

我初学佛的时候,也很喜欢读禅宗的《语录》,性宗的这些经典很喜欢,可是我的老师都骂我,都说这个东西学不得。特别是方东美先生,他看到我在读《六祖坛经》,他警告我,他说:「六祖惠能,惠能以前,没有发现一个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发现一个惠能。那是天才,不能学,学不到。」这话确确实实,真的是事实。性宗的理论的确是非常令人向往,非常羡慕,可是事实上做不到。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利益,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找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找这种方法来修学,才得真实的利益。

 

所以一切经的理论都能够会通,至于说不能会通,都是在妄想分别执著。特别我们这一次读《金刚经》了解,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法法圆融。佛法诸宗,讲的方法不一样,用功的手段不一样,方向是一样,目标是一样,行门功夫上原理、原则统统是一样,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戒定慧」、「觉正净」。没有不圆融的!不但佛法诸宗圆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圆融,没有一样不圆融,最明显的是与其他任何宗教都圆融。可是那些宗教看佛法是不会圆融,为什么?他有疑,没有透彻。

 

我在多年之前,于斌主教还在世的时候,这些人现在都不在。天主教在台湾辅仁大学后面有一个神学院,我听说是台湾最高的一个神学院,他们的道场,天主堂的教堂多玛斯修道院,在那里面他们办了一个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是亚洲主教团的名义来办,由于斌主教负责。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那些学生都是神父、修女,我还有外教的学生,他们对我非常好。那个时候,我很感慨的跟他们讲:你们叫我讲「佛教精神生活」,你们得的利益不大,应该讲你们的经典,那就不一样了。我讲你们的经典,就能把佛法跟天主教圆融。你圆不过来,我圆得过来;你看的不一样,我看是一样;你看有差别,我看没有差别。这个的确可以提升他们的境界。

 

今年二月一日,澳洲昆士兰省少数民族事务局,他们的局长邀请我,在他们办的一个「多元文化论坛」做一次讲演。他邀请我,我很欢喜,我从新加坡特地飞到布里斯本去参加这一个聚会。我做了一个半小时的讲演,后面有半个小时的研究讨论。与会的人员是现在澳洲十四个不同的宗教团体,这是十四个宗教团体的领袖聚会在一堂。这个局长很了不起,他是入澳洲籍的以色列人,是犹太教的教徒。他们的目的:因为现在澳洲开放,许多国家地区移民到那边,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现在一下聚集在一块,「怎样能够大家和睦共处,怎样能够维系社会的安全,大家互相合作」,他这个构想好!所以办这个「论坛」,每一个月聚会一次,来讨论我们怎样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不要互相排斥。我对这个局长很佩服!早年我也有这个想法,所以我很欢喜在那里做了一次讲演,我们如何把不同的地方能够把它圆融,能够化解、能够沟通,来达到社会和谐,消除一切隔阂,达到世界永久和平的目标。这个会场我们刚刚进去的时候,每一个宗教这些人士坐在那里,他们的神情态度不一样,穿的服装也不一样,那个气氛叫人有点寒毛直竖,有一点像我们中国小说里讲武林大会一样。用现代科学来讲也讲得通,磁场不相同,而且非常强烈,因为他们都是宗教的领袖,不是普通人,所以那个磁场的确不一样。

 

我去的时候还有好几个翻译,我就轻轻告诉他们,我说你们有没有感觉,气氛不怎么相同?我一个小时讲下来之后,这些人非常平和,旁边人都感觉得到,所以听众个个都欢喜。那个局长当时就正式邀请我,要我永久作他的会员,我也就答应了。我不常在,派代表来。澳洲有个净宗学会,就派代表去参加。每一个月我写一点东西,让他们代表带到那边翻成英文,送给各个宗教团体,好!许多宗教他不了解、排斥,我们佛教总想送到基督教,送不进去。他们有这么一个论坛的话,这个都接受,所以我们东西可以介绍给全世界不同的这些宗教,提供给他们做参考。

 

那天在问题里头,有一个犹太教的长老,我讲完之后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人都有犯罪的行为,这个我们当然承认,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哪有不犯罪?这个犯罪最后审判,你们佛教谁来审判?」我听了之后,我就告诉他,佛教是教育,佛菩萨是老师,佛教讲的是师生关系,学生犯过失,老师只能劝告,没有惩罚的权力。他说「最后审判权」,我们的审判权是司法部门去做的,我们这是教育部,司法部是你们的上帝;他很开心,我们是一家。把这个问题给上帝,我承认你上帝存在,我承认。你们上帝管惩罚,我们管教育,管劝善规过,犯过的人你们去惩罚。所以我们在一块聚会非常融洽,非常欢喜,一点隔阂都没有,这是好的开始。所以这个论坛我很重视它,我希望将来慢慢在澳洲再推广,其他各城市都应该有,再推展到全世界;尤其现在在美国种族的隔阂,这个麻烦就很大。怎么样消除种族的歧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社会才真正达到和谐。

 

问:「本性与六道轮回,《金刚经》的宗旨是离相无住,说不得者永堕六道;经中又称万法皆空,唯业不空,且随身轮回。我们到底以什么而轮回六道?真如本性,灵性,此真如本性最初从何而来?来此目的为何?每人皆有而个个不同。」

 

答:这个问题可以说一切大乘经里面都讨论到,谁在轮回?离不开本性;离开了本性就无有一法可得。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我们这次在经里面也说得相当详细。六道轮回是迷了自性变出来的幻相,这是自性流转六道。这个话在经典上有,可是它的意思很深,也很难体会它的真实义。十法界乃至于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现的现相,现相的原理相同,现相存在也是相同的,原理不外乎业因果报,所以说因果不空。万法皆空,因为万法是相续相,确确实实没有自体,确确实实当体皆空,它不是真的存在。我们所觉察到的只是相续相,相续相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十法界如是,一真法界也如是。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试问问,因果是不是缘生的?当然因果也是缘生的,真如本性里头没有因果,哪有这个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别的都是假的,这个不是假的?我们在《金刚经》上说了很多遍,法相唯识宗强调「唯识是真的,法相是假的」,为什么识是真的,相是假的?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是真的,所是假的。因果不空跟他这个观念完全相同,「因果」,因是能变,你造的业因,这是能变,果报是所变。所以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是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他就注意在造因,他怕自己因上有错误。众生迷惑,敢造罪业,果报现前了,那个时候害怕来不及了,害怕也得要受。

 

其实自性当中也没有因果。但是从第二义讲,第一义是讲自性,第二义主宰变现十法界的是业因。因是非常非常复杂,非常的繁琐,在复杂的因素当中,哪一个因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个因,佛通常就这个来给我们说法。譬如十法界,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我们造的是什么?我们从上面来说,佛的因是「平等心」;平等心、清净心,这个因是佛法界,现的这个相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萨法界。我们用什么心?如果我们今天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你今天住的这个世界是佛法界,你自己成佛了,你看一切众生、一切境界全是佛法界。你的心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生活用这个心,工作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这个心,你是菩萨,现的是菩萨法界。「十二因缘心」现缘觉法界。「苦集灭道四谛心」现声闻法界;这是四圣。

 

四圣下来是六凡,六凡最高的是天,天是「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诸天心地善良,对人、对物没有恶意,他的心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阿修罗也算善道,阿修罗的因是修十善,没有慈悲喜舍,不但没有慈悲喜舍,他还有一个习气是好胜好强,「好胜好强修十善」,就变成阿修罗。福报很大,脾气也很大,报复心非常强烈,这个变成阿修罗。人修「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得人身。下面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鬼道,鬼是贪心变现出来的境界。「瞋恚」变地狱,所以地狱都是一片火,瞋恚之火;基督教他们不讲六道,但是他们讲地狱,他们说地狱也是一片火光。畜生道是「愚痴」,愚痴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分不清楚,颠倒行事。这是从无量业因里面,佛给我们讲最重要的第一个因素。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什么心?在六道、十法界,我们将来到哪里去?你如果明了通达,你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这个相是假的,假相怎么来的?假相是业因变现出来的。业因也不是真的,跟相比较起来,它是能变,相是所变,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佛跟我们讲的是因果不空。这一句话是在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之前非常重要,没有明心见性之前,你没有出离十法界,十法界苦乐环境不一样,苦乐环境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变现的。你的心如果善,你现的境界就善;念头要是恶,变现的境界就恶。说因果不空,就是希望我们在十法界里头要往上提升,不要往下堕落,这个说法的用意在此地。这是讲自性随着烦恼流转到六道,随清净就流转四圣法界。通常讲染净,就是讲六道跟四圣法界,这一个标准来说染净。这是说明六道轮回怎么来的,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因果报变现出来的现相。

 

所有一切现相都是依真如本性为本体,一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本性,禅宗觉悟的人、见性的人,真如本性在哪里?随拈一物无不是,他真正明白了。这是一切众生统统有的。因此,我们对于小动物不能轻视,不要瞧不起一个蚂蚁,蚂蚁的灵性跟我们人没有两样,人要是愚痴会变成蚂蚁,会堕落畜生道。畜生道哪一天觉悟,牠就离开,牠就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造的业因,一生当中可以说十法界的业因都造,我们也有清净的时候,也有平等的时候,但是时间很短,有的时候我们也很想学菩萨修六度。所以这个造因,十法界统统都有。

 

但是哪一个业因去现行、起作用?就是看他的力量的大小,这十法界的种子,哪一个种子力量大。他力量怎么来的?习气培养的。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了,说老实话,自己就可以作主,十法界我想到哪个法界去,就可以到那个法界去。因为我们统统都有因,因要结果,当中要有缘。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缘有办法控制。所以佛法讲缘生,他为什么不讲因生?因你控制不了,因是已经过去,但是缘有办法控制。我们过去造了三恶道的因,贪瞋痴的因,现在我们还没有到三恶道去,就是三恶道的因是有,果还没有现前。可不可以不去?可以。怎样不去?缘断掉。怎么断法?从今以后再也不搞贪瞋痴,缘就断了。我们跟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有因,过去生中曾经念过佛,这个因就在。怎样去?缘加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缘,我现在可以做;有因、有缘,后来结果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可知,理是一个,总纲领、总原则是一个,但是手段、方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但是他的总纲领、总方向决定是一个,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像我们接触许多外教的朋友,不同宗教的朋友,不同宗教他们最大的麻烦就是成见很深,先入为主,他排斥,你好的根本不接受,这就无可奈何,这是他自己的门关闭住。我们要如何把这个门打开?实在我们借着佛法接触的时候,这是最方便;首先我们告诉他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宗教就好办了!诸位要知道,世出世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同行是冤家,我跟你不同行,宗教跟宗教就敌对了。我不是宗教,我是教育,这个事情就好办多了。我这个教育是什么教育?我这个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试问问:你们不管学什么宗教,你要不要智慧?他总不能说我要愚痴就好了,这不可能!他当然说我要智慧,我要聪明,这就是共同的,他需要的,在这个地方建立共识,这就好办。

 

佛教经典那么多,讲的什么东西?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佛所讲的就是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要不要知道?这个他要知道。要知道,《大藏经》在那里,你去找去吧!这样就超越了宗教,把宗教界限打破,种族的界限打破、国家的界限打破了,一切众生共同的需要,他都需要,从这个地方可以融合。这是佛法实实在在最可贵的地方,我们自己要明了,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之后,心量要大,知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知道「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从这个地方生起大慈悲心,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金刚经》上一再教给我们要为人演说,要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只是令众生得利益,与自己没有关系。现在世间人做什么,先问与我有什么好处?我们佛法不问与自己有什么好处,不问;只问对人有没有好处,绝对不会想到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没有这个念头,念念只想着对众生有没有好处。

 

问:「师父一再强调心清净,细胞组织自然恢复正常,身体健康,无须看医生吃药。请师父明示对目前医药尚无把握的癌症、爱死病、精神异常,和一般所谓的业障病,是否同样有效?」

 

答:没错,同样有效,决定有效。如果效果不彰的话,换句话说,他心不清净。心果然清净了,他这个体质就恢复到正常;正常就是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现在我们地球病了,地球怎么病了?自然生态被人破坏。现在晓得,许多科学家知道,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凡是符合于大自然的,决定是健康;违反大自然,毛病就出来。

 

从前李老师讲经,举古德一个例子,火烘牡丹。牡丹花是植物,花开得很大,花开得很美,我们中国人称它作富贵花,表富贵吉祥的意思。这个花在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大概是三、四月间开花,这是正常的,这是一般培养的,它是按季节来开花。武则天作皇帝的时候,她就打妄想,过年的时候,宫廷到处布满牡丹,那多好看!她打个妄想,就有人奉承,替她想主意。想什么?把牡丹花用盆栽放在温室里面,使它提早在正月开花。它确实会提早开花,但是花开出来之后,这棵树以后就永远不再开花,只开一次;如果让它自然去发展,它年年到时候就开花。这种方法逼着它,花只开一次就完了,以后再也不开花,破坏它自然的生态。

 

我们今天读佛经,可以说对这些理事相当清楚,我们身体怎么来的?一切万法怎么来的?佛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念头,念头清净现出来就是完全自然的、最健康的。起了妄想、起了分别、起了执著,就变化,就改变,最明显的改变,十法界,诸位要晓得,本来是一真法界,哪有十法界?为什么会变成这十种完全不相同的境界?这是极大的一个心理变化,所以佛才讲因果不空,才提出这个警告。由此可知,众生生病,病根在哪里?根源就是心地的污染。心地污染,佛跟我们讲,最严重的是三毒:贪瞋痴,贪瞋痴叫三毒烦恼。你有贪瞋痴就是你心里头已有毒素,你这个心就不是好心。里面有毒,外面有恶劣的环境,内外交感,这个人怎么会不生病?怎么会不衰老?这一定的道理。心清净,境界就清净,身体自自然然恢复到正常。

 

今天我们讲毒,世间最毒的毒药,佛菩萨可以吃,他吃了没有障碍,你要说为什么没有障碍?毒药是物质,既然是个物体,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身心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空与空合,他出什么麻烦?什么麻烦也没有,道理在此地,这是从理上讲。相上我们一般讲,佛菩萨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解毒,那是从相上讲。从理上讲就是万法皆空,了不可得,法也是空的,身也是空的,妄想也是空的,他怎么会碍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真的是无碍。我们凡夫稍稍一点的毒,我们都禁不起,都要送命,原因在哪里?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把身当真,那个毒药也当真,这就有障碍,事事都有障碍。人家是事事无碍,我们是事事有碍;事事有碍是心不清净,事事无碍是心清净。

 

所以病苦很重的人,他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如何恢复清净心?所有一切万缘统统放下,老实念佛。多少时间有效?给诸位说,三个月就有效。真的很快,三个月见效,六个月就有很显著的效果。真正能这样修学,三个月的时候,他精神一定一天比一天好,妄念少了。虽然他有病,他病痛没有了,他不会痛苦。六个月以后,慢慢他就恢复健康,非常有效果。所以用不着找医生吃药,现在医生没有医德很可怕,医生为了要赚你的钱,看到你的病给你治病,不会给你一次治好,一次治好,他以后就不能赚钱,他慢慢给你治,治的你半死不活,你的钱慢慢不断的给他,这种医生很可怕!

 

我们韩馆长在台北,过去她的眼睛是严重的砂眼。有一个眼科大夫,在台北市很有名的大夫,去给他看。每一次把砂眼拿一点点,搞了一、两年都还没搞清楚,每一次都要去送钱。以后有一个机会到南部去,到高雄,她眼睛又不舒服,高雄有个本省大夫,这个大夫很不错,一次就给她拿干净,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上了那个名医的大当。一次可以搞干净,他故意留到慢慢来整她,就是叫她月月要送钱给他。有的医生非常可怕,有病找医生,那个医生是牛头马面,你找他,真的是麻烦大了。药如果再用错的话,这个问题更严重。

 

最安全的方法是老实念佛,恢复到身心清净。我们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吃东西小心谨慎,就不容易感染到疾病。少吃;多吃绝对不是好事情。我们一般最讲求身体健康的,吃东西通常吃七分饱就够了,实在讲六分是最好,七分已经就太多了一点。六分,消化容易,只要消化系统正常的话,就绝对不会有大毛病。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吃东西自己要知道、要小心。过分刺激的东西少吃,这个没好处,愈是清淡愈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学佛答问 (共一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270-0001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7月8日14:51: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40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