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九十九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99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五面倒数第二行: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天王他所得的法门叫『住自所悟处』。他自己悟的是什麽?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多,可是我们自己没有悟入佛的境界,无论怎麽说都很不容易体会。正如同我们世间人,如果一生从来没有出过门,只是听别人说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人文如何的文明,山水多麽的壮观,听听没有见到,总是无法想像。在中国,未曾经到中国旅游的人很多,中国的风景名胜太多了,前一次诸位同修组团到黄山去旅游,听说黄山的风景很美,我没去过,你们怎麽跟我说,我也想像不出来,不是凭空能想像的。你们带了很多照片回来,又录相来,能看到一点点,看到局部,没有能看得完全,也只是知道一鳞半爪而已。必须自己亲自去过,那叫亲证的境界,别人一说你就会心的微笑,你曾经去过这个地方。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悟的境界我们没悟过,怎麽说都是隔很多层,怎麽能体会?依照经上概括的说,《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所悟入的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这个说法大家比较好懂。可是宇宙人生真相究竟是什麽,你还是不懂,为什麽?真相从来没有见到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十法界,佛法裡面常讲九界有情,所见的都不是真相。什麽人才见到真相?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见到诸法实相。由此可知,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够承当。他「住自所悟处」,自所悟处要用《华严经》上的话来说,一真法界、华藏世界,这是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悟处,也是他们的住处;住,心安住在悟处之中,这叫住自所悟处。

 

我们不能够悟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禅宗裡头所说的明心见性,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这个佛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裡面给我们说,经上说的「诸佛」也是说的分证佛位;从圆教初住菩萨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共是四十二位,所以称之为「诸」,诸就是指四十二位,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最后究竟圆满的佛果称为究竟即佛,六即佛裡是这个说法。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为什麽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佛讲我们有烦恼,烦恼障碍了自性,所以你不能见性,你不能成佛。烦恼太多太多,佛将它分为三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类烦恼也是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提到的。佛在《华严经•出现品》裡面所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世尊这句话,把我们迷失自性不能成佛的业因一语道破。我们今天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什麽原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诸位想想,烦恼不断,你怎麽能成就?

 

学佛人不能从戒定上扎根,怎麽会有成就?我们四众同修都要留意。你想不想作佛?想不想过菩萨的生活?如果想过佛菩萨的生活,一定要修戒定慧,一定要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现在人讲病毒。世间奇奇怪怪的病很多,这些病根在哪裡?病源在什麽地方?一直到今天医学界也没有说明白。佛说明白了,所有一切病毒的根源从贪瞋痴起,贪瞋痴是一切世间病毒的总根源。这个东西不能拔除,别说无上道没指望,想修行功夫得力都不容易,你都做不到,所以一定要把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掉。怎麽断法?佛教给我们持戒,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决定遵守佛菩萨的教诫,依教奉行。我们常讲,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奉行;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敢违背,学佛从这裡学起。

 

特别是教小朋友,要从小教起,小朋友要给他种善根。教学的内容,我们抓住《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淨业三福这个纲领就行,从这个纲领上去蒐集教材,适合小朋友的程度,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这就能契机契理,而为接受教育的人欢迎。这三个纲领,第一个「孝养父母」,教孝;第二个是「奉事师长」,要教他懂得尊师重道;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我们今天办学,我们办学教的是什麽?内容是什麽?就这四句,用这十六个字做为教学的纲领、教学的宗旨,小朋友从小扎下好的根基,一生受用不尽。

 

这是人天善法,从这个善法再往上提升,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麽要讲清楚、要讲明白,「皈」是回头,你真的回头了,「依」是依靠。皈依佛,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讲得很清楚,「佛者觉也」。皈依佛怎麽讲?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这叫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换句话说,真正皈依佛的人,每天面对着一切大众,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你就真的皈依了。觉迷的标准是什麽,这个难讲。我们再看看皈依法,法是什麽意思?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是教我们从一切邪知邪见回头。邪知邪见,现在的话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你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标准在哪裡?佛的经论就是标准。所以我们读经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我们是跟随佛菩萨学习,听他讲经说法,向他学习,这是初学;第二个目的是印证,听听佛所讲的,看看经裡所写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有没有错误,拿经典来对照一下,如果我的看法想法跟佛讲的一样那就对了,你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自己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我错了,佛没有错,我错了,我赶紧依照佛的教诲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这叫皈依法。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知见正那就是佛。所以三皈依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条明白了,三条都得到。第三句皈依僧,僧是什麽?僧是清淨,也就是说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淨心,僧代表六根清淨、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触。我们生活环境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污染,除此之外你要晓得,我们的心理被污染,心不清淨,我们的精神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被污染,我们的见解也被污染,污染得太多太严重了。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淨心,这叫皈依僧。这是皈依自性三宝才管用,才真的有效果。我们学佛的同修们,你们早晚课都要念三皈依,到底皈了没有?不能说只把这几句话念念就算了,那没用处;你念了真的回头,我这一天真有依靠,你才能得真受用。

 

「具足众戒」,我们初学的人不能好高骛远,第一你把五戒、十戒做好,你就很了不起,要真做。诸位要晓得,戒跟善不一样。第一条给你讲十善业,修十善业你得的是三界的善报。在佛家讲,我们一个人到世间来投胎,到这一道来是引业,法相宗裡面说引业,引导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得到这个身体之后,你看世间人,每一个人富贵贫贱不相同,智慧不相等,这是什麽?这属于满业,那就是你过去生中所修善恶业的果报。一个人在世间,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造作的。因果通三世,你行善必定得福报,你作恶一定得殃祸,这是没法子避免的,所以善得福。戒就不一样,戒得什麽?戒得定。所以戒叫三无漏学,这是戒跟善不一样,善是有漏的,戒是无漏的。我们要辨别清楚,不可以把戒跟善溷合一谈,那你就错了,五戒跟十善裡面名词有些地方相同,意思不一样,精神不相同,做法也不一样,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真的能把十善、五戒修好,你就是世间的大善人,将来往生才有把握。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告诉我们,那边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天天念阿弥陀佛,心也不善、口也不善、行也不善,你怎麽能到极乐世界去?去到那个地方天天跟人闹事,天天跟人吵架,哪有这个道理?去不了的。所以要心善行善,念佛才能往生。

 

末后一句「不犯威仪」,威仪就是礼貌,人与人往来要懂礼貌。现在讲礼的人不多,甚至于你讲礼人家说你落伍了,你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了。不管怎麽说,你对人有礼,人家见到总会很欢喜,一定要懂。最近我找到一部旧书《礼记菁华》,我们知道《礼记》的分量很多,那是大部头的着作,《菁华》编得好,分量大概只有全文的二十分之一,大幅度的浓缩,编得也非常好,希望诸位多看看。虽然我们不必学古代的这些礼仪,但是礼的精神要懂得。在佛门裡面,古大德给我们编的有《在家律仪》,但是现在这个东西没有人讲,讲了也没人听。讲经还有人听,讲戒律你头一天讲,第二天人跑光了,为什麽?句句都在骂我,这一讲都是毛病,谁愿意听人家骂?第二天人就不来了,没人听。所以现在讲戒律的人没有了,也不敢讲,可是我们自己要多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19:18: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94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