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十六集) 2014/4/30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46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二十七页,我们还是从第四行最下面一句看起:
【观世音菩萨言。大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我们昨天跟大家学习到观世音菩萨讲的大悲心陀罗尼相貌,它的十种心,就是十种相状形貌,我们学习到第三『无为心』。无为是对有为讲的,「无为心」就是没有对待、没有对立、没有生灭,也就是我们平常在大乘经看到的自性清净心,无为就是不生不灭自性清净心。昨天印了百法给我们同学大家做参考,这个数据,我们网络的同学,在网站上现在查这些佛学术语名词也很方便,你只要能上网,查这个百法很快就能查到这些资料。所以现在网络的查询是很方便,有很多深难字、多音字,现在用网络查比我们传统查字典要快一点,这个字一写一打,这些网站很多数据都同时能够调得出来。无为对面就是有为,有为法我们看百法它有九十四个,心法有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二十四个不相应行,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是无为法。六个只有最后一个真如无为是真正无为,前面五个无为法是相似无为,它还不是真正的无为,只是这个相似无为对前面九十四种有为它是无为。但是跟真如无为,这五种无为法就变成是相似的,不是真正的无为法。所以真正无为法只有最后一个,真如无为。
我们学习这个经,观音菩萨教我们要应当「依此而修行之」,就是依照他讲这个十种心来修行。修行,我们一般中下根器的,没有方便法我们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入门,从哪里下手来修。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前方便要怎么修,才能真正契入观音菩萨讲的这十种心。十种心实在讲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展开来讲,这个十种一展开是无量无边,这只是一个归纳。十在《华严》代表圆满,所以我们不能给它看作是一个数字,它是表法,表圆满,表重重无尽,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这十种心,里面任何一种心你现前,其他九种心也都包括在里面,要懂这个道理。所以大乘经常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二。这都是给我们讲表法的意思。所以我们要从这里去体会,知道其中任何一种心都涵盖其他九种心。比如说我有大慈悲心,但是我心还不平等,你那个心也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我们举出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知道。修学,我们每个人根器不一样,总是要有个下手处。
无为心,就是我们看到《大般若经》讲,就叫我们修无为。六百卷《大般若经》最精华的就是《心经》,另外一部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般简称《金刚经》。这是我们中国佛教从六祖开始,因为六祖是在《金刚经》开悟的,五祖是用《金刚经》给他印证的,把祖位传给他。从六祖之后,《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名气就大。所以过去古时候读书人,不学佛的人他也会看《金刚经》,你看一些古代的这些书法家、读书人,他不一定学佛,但是会看《金刚经》,也会写《金刚经》。另外一部就是《楞严经》。所以《金刚经》自从六祖以后在中国佛教,中国这个地区,可以说家喻户晓,这在家、出家佛弟子提到《金刚经》,大家都听说过。纵然没有看过《金刚经》,也听人家说过,它名气特别大。这是六祖他从《金刚经》悟入的,他开悟,也是听客人诵《金刚经》开悟的,五祖给他印证,也是用《金刚经》给他印证。所以这个经流传就很广,自古以来学的也很多、批注也很多。
《金刚经》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四句偈可以说在中国佛教里面,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大家都会提出来。特别讲经说法的法师,不管讲哪一部经,也都会引用《金刚经》这一首偈。我们净老和尚晚年,这几年都是专讲《无量寿经大经科注》,讲到诸法空,一切法都是假的,也是引用《金刚经》这首偈。因为有经典做为依据就比较好讲,大家也比较有个概念,有个信心。这一首偈我们囫囵吞枣看过去,也就是念一念,念一念大概有个概念。但是我们有没有受用?还是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没有用功努力去作观,所以念了也没有什么感觉。
昨天我们跟大家学习江老居士《金刚经讲义》,他分析也非常有道理。因为一切有为法,既然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电,就是要我们知道这一切法当体即空,不但世间法,佛法也是一样。所以《金刚经》也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你也要舍,你也不能执着,你能用它,但是不可以执着。所以不生贪着,乃能不取,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为什么会贪取、执着?就是不知道它是当体即空,我们的心迷在假相里面,这境界相现前我们总是迷了。迷了又起贪心、又起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又是贪着了,放不下。不但世间法放不下,连佛法也放不下,我们净老过去常讲,学佛的人世间法他不贪着,贪着佛法,贪着佛法行不行?还是不行,你那贪着的心还是一样,没放下,只是换一个对象,这个也不行。所以世法、佛法统统不能取,你能去用,你可以去欣赏,但是你不可以去执着,不可以贪取。
我们如果能够入了这个境界,真的是得大自在,你可以享受,你可以欣赏,你不会执着,这就自在!这个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为不执着你就没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因为你有执着。为什么执着?不知道这一切法是空的,你认为是真有,执着这个,放不下。这些观法,我们虽然修净土,这方面还是有需要大家深入的来探讨,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如果我们能老实念佛,当然也就不需要了,真能老实念佛的人,他这世间必定能放下万缘,就提起一句佛号,老老实实的,心中空空洞洞的,只有念这句佛号,这个真放得下,这样的人也就不需要这些补助。如果我们还放不下,牵肠挂肚的事情还是很多,妄念很多、欲望很多,就不能没有补助,这就有需要。但是补助也是要我们认真用功去作观,那才会有效果;如果不用功,常常忘记了,那也没什么效果。常常要提起经典的这些开示,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来提起观照。
这里我们今天接着看,江老居士给我们讲有两个要义,昨天我们讲了第一个要义,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个要义。「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无明隐覆。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光明全暗,太阳看不见了。此亦如是,妄念纷动,未曾暂停。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这一段给我们讲,我们一切凡夫的性光,我们自性的光明,很早,就无始劫以来,就是被无明隐覆,隐藏起来覆盖着,就见不到自性光明。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好像天上太阳光的光明被乌云遮盖住了,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天上有乌云我们就看不到阳光。阳光在不在?在。大家现在人出国的机会很多,应该很多人都有坐飞机的经验,在这下面乌云密布,飞机一飞上去穿过乌云,那就看到太阳光了,太阳光它还是存在。但是我们在下面看,当中被这一层乌云遮盖看不到。用这来比喻形容无明就像乌云一样,我们自性的光明就像太阳光一样,自性的光明被无明的乌云遮盖了,我们见不到。
此亦如是,就是我们现在无明遮盖自性光明,跟太阳光明被乌云遮盖道理一样。妄念纷动,未曾暂停,的确我们现在是这样,我们这个妄念纷动,纷纷扰扰不停的,连晚上睡觉还是会作梦,从来没停过。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现在我们观,我们起一个念头要观,这念头也是妄念。我能观,所观就是那个对象,我能观,境界是我所观的,能所又是对待,又是虚妄的,又是有为法。所以能观所观,我们现在能观的妄心,所观的妄境,莫非无明妄识,全体也都是无明妄识。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好像我们看天上的乌云,怎么看就是一片黑云,看不到日光。这是形容比喻我们现在用起心作观,起这个心,这心就是妄心。能观是妄心,所观是妄境,能所都是无明,就像乌云一样,你怎么看还是一片乌漆抹黑的,这样怎么能见到自性?
「故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这是《圆觉经》里面的一段经文。「轮回者,生灭之意。寂者,无声。谓真如非可以言诠也;灭者,无形。谓真如非可以相显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曰大。体备万德,用赅万有,曰海。如来大寂灭海,即谓如如不动之本性也。可怜凡夫,全是生灭心。即发心作观,亦是生灭见。今欲以此生灭心,生灭见,观不生灭之圆觉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辕北辙也。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这段也就给我们说明,引用《圆觉经》这段经文,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我们现在的心就是轮回心,从这个心生起的见解就是轮回见,用这个心要去见如来大寂灭海,始终是达不到。轮回就是有生灭的意思,用这个生灭心、生灭见要去观不生不灭的圆觉性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就背道而驰,所以不能至,就是达不到,没办法。这样讲起来,江老居士这样讲,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这样讲起来就无从下手,没办法了。
下面再给我们解释,「我世尊大慈,今语之曰:勿忧,有妙法在」。这就引用,世尊大慈大悲给我们讲,就是《金刚经》讲的,勿忧,不要忧虑,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矣」。但妙法是什么?宜,宜就是说需要,应该观诸法缘生,从这个地方下手,自有入处矣,你自然就有入处,从这个地方下手就有入处。「此意,无异曰: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这个意思也就是给我们讲,我们的妄念,特别我们念佛人也常常有这个困扰,好像不念佛的时候还没有感觉什么妄念,愈念妄念就愈多。甚至有人念佛念到妄念多得他害怕,他不敢念。是不是因为念佛才会有这么多妄念?不是,平常我们就是这么多妄念。只是你没有念佛的时候你没有发觉,当你心静下来要念佛,或者修其他法门,妄念就出现了。妄念出现,当然对我们的心就造成扰乱,你的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不管修哪个法门,持咒、念经、念佛,总是希望把妄念把它止息住,不要让这个妄念生起来。这也是所有修行人都会想要息灭这个妄念,因为修学这个法门就是要降伏妄念的。
但是用功要知道方法,不能勉强要去止息妄念。有些修行人他不懂方法,勉强要止息妄念,但是能不能止息?还是不行,他还是止不住。这个必须要有个方便法。过去有一个好像也是开出租车的司机,早期我们净老和尚宣讲《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当时大概二十五年前在华藏图书馆提倡,劝大家读这个经,读诵、背诵。有一次,有一个同修开车的,我记得好像开出租车的,这大概二十年前的事情。他跟我讲,说法师,老和尚要我们读《无量寿经》,他说不但他会读他还会背,而且他可以从后面倒背,倒背如流,不会背错。但是他跟我讲一个问题,就说虽然背得很熟,但是妄念止不住。他说老和尚讲背经、读经就是要代替妄念的,但是他说他背诵经典跟打妄念可以同步进行,同步起来。我说你这个功夫比我厉害,我都不会背。这个事情我说你还是再请教老和尚,看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学习到这段经文,像妄念特别多的,伏不住,你必须要修观,你要起观。你起这个心要去观,这个心也是妄念,妄对妄,就好像以毒攻毒一样。我们念佛也是同样个道理,其实诵经、持咒、念佛都是要对治妄念。但是每个人他的根器不一样,烦恼习气不相同,因此修学的方法,同样一个法门还是有些大同小异的地方。
因此我们在经典上才会看到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是佛他故意要去设定那么多法门,是因应众生各种不同根器。所以开车的同修应该他修《金刚经》。妄念特别多的,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欲望比较多的,知识知道很多的,他妄念就多,知事多时烦恼多。如果乡下那些老阿公老阿婆,种田的,他欲望很少,他也不想知道太多,他妄念就比较少,往往这些人念佛很快容易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但是我们有一点知识的人,这是最麻烦的,妄念特别多,放不下,烦恼障、所知障两重障碍都很严重。因此《金刚经》,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对治这个妄念,你看自古以来,读《金刚经》都是那些读书人。所以夏老居士讲,自古诗人妄想多,诗人妄想最多的。这个经在中国佛教,这些知识分子特别契机,契合知识分子的根机。真的看不破、放不下,那不用《金刚经》来补助还真不行。念佛要老实念佛,想要老实就是老实不来。所以这里讲不必强息妄念,你也不要勉强要妄念停下来,不需要。
「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就不要去勉强去息妄念,你就从有造作、有对待这一切有为法上面去观察,观其变化无常,观察其变化无常,千变万化无常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跟我们晚上作梦、看变魔术、看水泡、看电影、霜露、闪电一样。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冷静下来去观察这些有为的事物,的确是如梦幻泡影。我们想想昨天的事情,过去了,回想昨天的事情,这一切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像梦一样?像梦。现在,说现在,现在又过去了,未来,未来还没到,我们从这些方面去观察,你就不难发现真的如梦幻泡影。昨天的事情今天想想,是不是跟晚上睡觉作梦一样,也不存在了?今天的事情,明天再想想,也是像昨天作梦一样又过去,又没有了,今天又有新的一个梦。白天的事情,晚上睡觉,白天的这一切又变成梦境;明天早上醒过来,昨天晚上作了一个梦,梦境。实际上讲我们现在白天也作梦,晚上也作梦,都在梦中。所以说如梦幻泡影,给我们讲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去观察这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为什么妄念那么多?都执着,在这当中,执着得愈厉害妄念就愈多,欲望就愈多,贪心,贪瞋痴慢增长,那这个妄念就多了。如同梦幻泡影。
「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缘会就是因缘聚会,就现这个相,当现这个相的时候,它这个相也不是真的,是个幻相。好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我们知道有那个相,频道一开,节目有人表演,录好了,我们看,我们知道那是幻相。「实则生即无生」。我们如果会修行,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常讲,看电视、看电影会看的人真的会开悟,要怎么看?就要这么看。如果我们不是这么看,我们的心就随那个节目的境界在转,他哭也跟着哭,他笑跟着笑。如果你看这些相就提起观照,这是如梦幻泡影,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如如不动,不受影响,不去执着它。这样不但看电视会开悟,看什么都会开悟,你平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会开悟。因为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所以我们吃饭,人家请我们吃饭,说聚餐,大家聚在一起用餐,聚餐我们也可以观,这是缘聚。每一次的缘都不一样,这个缘跟张三,下次的缘跟李四。缘聚大家在一起,有聚餐这个相在;吃完了,这个缘散,大家各自回家,这个相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不断的时时刻刻提起缘生缘灭、缘生缘灭,这一切都是幻化的,好像演电影一样,它没有真实的事物存在,都是缘生缘灭、缘生缘灭,当体即空。观察这个功夫深入了,你就看到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什么?就是空相。看到空相你就不会去执着这一切了,好、不好,好,不生贪心;不好,不生瞋恚心,心真的能够渐渐入了如如不动这样的境界,心慢慢就可以定下来。所以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缘会才有,缘散就没有了。
「实则生即无生。从此可知,表面虽万象森罗,而其底里,全然乌有。时时处处,如是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表面虽然万象森罗,但是它里面全然乌有,乌有就是完全没有,就是一个缘生缘灭、缘生缘灭,都是一个梦幻的相。时时处处,就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是观察觉照,就要提起这样的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何谓功德不可思议?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自显」,这不可思议功德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知道观诸法缘生的道理,假若能够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当体就是空的,当下它就空的,便能契入诸法空相,诸法的本体就是空。你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自显,我们自性就显露,自然它就显露出来,你不要刻意要它显露,它自然就显露出来。
「何以故?有相,则诸法千差万别,相空,则诸法一如故。诸法一如,即是性光显现故。性光显现,即是无明已明故。虽无明未必遽断,未必遽与如如不动冥合,而智理冥合,实基于此。」诸法千差万别,相太多,无量无边,我们认为这个相是有,这个法就不如了,这个相跟那个相不一样。如果我们知道相是空的,你看到它的性,这一切相就变成一如,一如就是融为一体,一如了。古大德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的比喻,我们从这比喻去体会。我们如果执着这个相,你去银楼看这个金,打的金器各式各样的,琳琅满目,那个相都不一样的,千差万别,手镯不是项链,项链就不是手镯,也不是戒指,那打的相太多了,真的是琳琅满目,什么相都有。像老和尚常讲陈大川居士,他是做那个不是真的金,那是假的金,那很便宜、很漂亮,他那个工厂我去看过,在杭州萧山。从这个地方看到它,一个金的东西打出来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的样子,真的那个相千差万别,太多了。
从这个相去看就不一样,不平等,我们执着那个相。如果你知道它的事实真相,不管它什么相,它都是金子,那你就看到真相。金子,金子都一样,一样就叫一如了,不管什么相都是金子。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万法,不管你看到什么就是看金跟器的道理一样的。你见性在哪里见?你看到相,你知道它是妄相,那性就在妄相里面,因为这个相是性变出来的,你看到它的本质了,看到它的本体去,本体它是一如的。好像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它的本体,不管哪一样都是金,没有差别。相有差别,它那个体没有差别,它的本质没有差别,就一如了,没有差别就一如,都一样,从这个相看到性。我们现在没看到性,就是迷在这个相,其实性就在眼前。中峰国师给我们开示,「分明在目前」,在目前我们就好像距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是真的在目前。所以这性光就显现,性光显现就是无明就明了,所以无明未必说马上就断,未必马上跟如如不动契合。但是你有这样的一个功夫,智理冥合,实基于此,好像说你要进入那个境界,实际上它有基础,要从这里下手。
「何以故?妄念从此日薄故。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故。」这给我们讲是什么缘故,可以达到智理冥合?因为你用这样的观照功夫,妄念从此就渐渐减少了,日薄就是一天比一天少了。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对到这个境界,遇到种种因缘生法,就不容易被它所转。这怎么叫被所转?遇到顺境起贪心,遇到逆境起瞋恚心,贪瞋痴慢疑什么的烦恼一直出现,就是被转了。如果我们遇到境缘还是起这些烦恼妄念,我们就知道我们功夫不得力,不管你用什么法门修总是不得力。功夫得力就一定是烦恼轻智慧长,遇境逢缘就不容易被它所转,知道它是虚妄的,你就不会去认真。「由是言之,观诸法缘生,无异观诸法空相」,观诸法,从有对待的诸法缘生去观,跟观诸法空相那就没有两样了。「观诸法空相,无异观如如不动也」,你能够观察到诸法它的空相,就如同观如如不动的自性。「换言之,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矣」,你观察生灭的有为法,观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你能这样去观,就不知不觉给你引导入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入无为法你就见到自性。「功德何可思议哉!」这功德当然不可思议。「此第二要义,为吾人更应了知者」,这是第二重重要的意思,世尊教我们观诸法缘生这是第二重重要的意义。第二重就是我们妄念伏不住,你就从这观,你的妄念就慢慢会减轻了。
下面有一段,我想也讲一讲,因为后面还很长。下面这一段,我们就讲到下面这一段,怕讲太久了变成在讲《金刚经》。这部经大家听了很久,怎么还没有听到下面的?但这段很重要,我们大家常常要提起。下面这一段可以说是江老居士他修《金刚经》他的一个心得报告。「合上说两重要义,可见作如是观,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轻轻巧巧,拨云雾而见青天。真善巧方便也。不慧学佛以来,前二十年,虽修种种法,作种种观,毫无进步。一日于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观。初亦若即若离,若明若昧,未成片段,并无甚效。」这一大段给我们讲出他的心得。他上面说出这两种重要的意义,就是世尊为什么教我们观这四句偈,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可见作如是观,可见得如果能做这样的一个观察。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这个千斤比喻我们无始劫来的烦恼妄念,好像千斤那么重,但是如果你作如是观察,依上面这首偈来观察,就好像四两可以提千斤,用四两的力量就可以把千斤重的东西把它提起来,毫不吃力。轻轻巧巧的拨云而见青天,这是形容比喻,你做这个观照好像起重机一样,用四两的力量可以提千斤重的东西,所以真善巧方便也。
不慧是他的自称,不慧就是没智慧,这是谦词,但是根据他学习的经验也是实在话。学佛以来,前二十年虽修种种法,作种种观,毫无进步,修了二十年,修了很多法门,做了很多观照功夫,都没有进步,就没什么效果。有一天于此四句偈忽若有悟,有一天对这四句偈忽然有所体悟。依此修观,初亦若即若离,若明若昧,未成片段,并无甚效。用这个经典上讲的理论方法去观,开始的时候好像若即若离,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会比较清楚明白,有时候不太清楚,这个功夫总是不成片段,我们一般片段就叫功夫成片,并无甚效,好像没什么效果。
「继悟」,他前面这个悟是一层,接着继续又更进一步的悟处,继续他又体悟到,「应于一切境缘上极力作意以观察之」。他就又觉悟到,前面那个没什么效果,后来他就又体悟到,应该于一切境缘上极力作意以观察之。境缘就我们生活当中,遇到人事物这些境缘,极力就是说刚开始要很用力、很专注,作意就是特别把这个心集中起来,作意就是你要很刻意的去观察之,根据这四句偈来观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怎么观?「虽一极小之事」,在生活当中有重大的事情,有大事情,有极小的事情,极小的事情就是我们一般讲小事,鸡毛蒜皮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或极顺心,或极不顺心之时」,我们在生活当中,这两种境缘也是常常遇到的,有时候这些境缘很顺我们的心,有时候这些境缘是很不顺我们的心,一些顺境跟逆境。那我们每个人大部分都会有这种现象,有时候你碰到顺心的事情,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起观了,「皆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就是遇到顺心的事情,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样观。
这个观你就是要常常提起,要有警觉性,不然这个事情一来,我们这个观就忘记了。忘记了我们又随境转,顺心的事情我们就生欢喜心,不顺心我们就生气,一定是这样,那我们心又随境转了。所以古大德给我们讲这个用功,就是时时刻刻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在古人,儒家他们都做这样的功夫,儒家、道家都是做这样功夫。你看儒家讲常惺惺,什么叫常惺惺?就是你常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不要忘记了,你一忘记你心又随境转了。所以你看《太上感应篇汇编》讲的都是修行的心法,常惺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妄念起来,怕你觉悟太慢了,这个都是用功的一些心法。所以用功,真正用功,就是在生活当中这样用,这叫会用功。所以会用功,不是说你一天读经读几部,佛拜几拜,念多少佛,这未必会用功。这当然也是用功,用功的一个形式。但是实质上是在这个心地上用功夫。念佛也是一样,念经、念咒、念佛都是一样,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夫。
如果我们没有高度的警觉性,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常常忘记,常常忘记又心随境转,该生气的就生气,该欢喜的就欢喜,那心就随境转,我们又迷了,又着相了,又生烦恼了,我们就知道我们功夫不得力,我们常常忘记。我们功夫还不纯熟之前,这个现象一定有,因为你会常常忘记,为什么忘记?你不熟悉。所以古大德也跟我们讲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熟悉的是什么?妄念烦恼,这很熟悉,你不用刻意去提起,它自自然然会冒出来,这个很熟。现在我们修行,就熟悉的慢慢给它疏远、远离,慢慢生疏。现在不熟悉的就是念佛,念佛这个我们还很生,常常忘记,常常忘记就很生疏,这个生的要它转熟。你要搭配观照功夫也是一样,这个佛法都是方法,看各人的根器。我们净老和尚讲,我们遇到顺境,南无阿弥陀佛;遇到逆境,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心摆平。我们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就可以把烦恼伏住。我们念佛如果功夫不得力,一面念佛还是一面生气,一面念佛还是一面生烦恼,这就是功夫不得力。
我们作观也是一样,你观照功夫不得力,都伏不住这个烦恼,境界来的时候控制不住,这个观照的功夫还没有力量,那往往会被这些境界打败,打败也很正常。打败之后你要再振作起来,继续要修,跌倒还是要再爬起来。这个修学的过程必然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也不必怕。关键我们时时刻刻要提起来,提起观照是真正在用功,用这个功夫那才管用。如果你不懂用这个功夫,修了一辈子他还是功夫不得力。所以极顺心或极不顺心的时候,皆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印之就是以这个来印证,看到顺心的事情是梦,假的,你不要欢喜;遇到很不顺心的事情,也是假的,你也不要生气,就摆平了。这个讲是比较容易,但是当境界来的时候,就是考验我们用功有没有得力,那就好像佛菩萨来考试,这些都是佛菩萨他来考试,有没有通过?通过就及格,及格你功夫境界就提升了。
「即修持佛法亦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我们现在修持佛法,比如说我们在念佛,或者拜佛,或者读经,或者做法会,或者参禅、持咒,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拜忏,这都是修学佛法,修学佛法也是梦幻泡影,你也不能执着。亦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不管世法、佛法,顺境、逆境,这一切统统叫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要把这首偈提起来观照、观察来印证。「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关键我们行住坐卧心不能离开观照的功夫,这就是做功夫不能间断。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二六时中绵绵密密的,不断的做这个功夫,所以行住坐卧不离开这个。
「如是久久」,如是久久就是说你这功夫用久了,时间用久了。「虽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功夫尚浅」,虽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样的功夫还是很浅的功夫。「然实从作此观起」,虽然功夫浅,但是要深入还是要从这里观起。「此心渐觉空空洞洞」,这个心渐渐的感觉空空洞洞了,不再像以前装了那么多东西在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牵肠挂肚、忧虑这些事情太多了,渐觉空空洞洞。「于一切境相,渐能无动于中」,见到这些顺境逆境这所有的境界相,渐渐能够无动于中,心就不动了,看到这些境界相心慢慢定下来。这个时候「看经时眼光便觉亮些」,你看经,以前看得不明白,现在看得明白,眼光便觉得比以前亮多了。「念佛时亦觉踏实些」,念佛的时候感觉比以前踏实了,以前念佛总是不踏实,现在踏实多了。
「今请诸君试之,必有受用」,今请诸君试之,就请各位大家来试验,必有受用,这句话也非常肯定的,必定有受用。江老居士讲这句话这么肯定,当然他自己有得到这个效果,他这个话才讲得出来;如果得不到这个效果,他这个话讲得也不肯定。他必定自己修学得到这个效果,所以他讲话才这么肯定,说必有受用,必定有受用。「当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舍此无下手处也」,博地凡夫都应当知道,我们现在这个地位是博地凡夫,如果我们想要回光返照,舍弃这个我们真的没有地方下手,无下手处。我们也不是阿罗汉,不是菩萨,我们是凡夫,不从这个地方来修,没有下手处。「珍重珍重」,这是鼓励、勉励我们,要珍重《金刚经》佛教我们观察这四句偈的一个用意,真是大慈大悲。如果我们不懂做这个功夫,现在我们讲「无为心是」,我们念无为心,什么叫无为心?大概我们也是不明白。我们用以经来解经,我们就明白了。怎么修无为心?观音菩萨叫我们修大慈悲心、教我们修平等心、教我们修无为心,这个无为心就是这么修的。
下面讲『无染着心是』,染就是污染,着就是执着。我们如果修一个心修成就了,比如说我们《金刚经》这一首偈会观了,你渐入无为,渐入无为你心就是渐渐不受污染、不执着,那你就渐入无为了,这相关的。染是污染,着是执着,「无染着心」,《金刚经》前面讲,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就是无染着心。无染着心,不能染着法相,也不能染着非法相,法相就是在有为这些事物,非法相就是不是这些诸法。非法相也不能染着,不能去执着,你一执着就变成二乘偏空涅盘的境界,就偏在一边去了,取非法相。《金刚经》前面讲的,江老居士也讲得很详细,佛教我们说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就是修这个,六度就是菩萨在这个世间怎么过日子,就这么过的。《无量寿经》佛也跟我们讲,菩萨,法藏比丘在修菩萨道,就是以这个来建立、安立一切众生,修六度。但修六度你不能去执着。从布施开始,从布施,但是布施你不能去染着布施的相,染就是有污染,着就是执着。《金刚经》它一个妙处,就是先教你,古大德讲宁愿着有如须弥山,也不可以着空如芥菜子,怕人家去执着空,就是去执着那个非法相,偏空,那就比着有更麻烦。
着空出的问题会比着有严重,着空负面的作用就是拨无因果,没有因果,那空了,那干什么坏事也是空,都可以继续干,那执着!所以《般若经》不好讲,如果讲不详细、不清楚,人家听错了,那会给人家误导,那修错了,他就执着那个空,拨无因果,那就严重了。那倒不如还执着有比较好一点,执着有,他知道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执着有还可以断恶修善。你执着空,拨无因果,干坏事也都是空。所以大陆有一些人不信佛,看到出家人,他就会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他喜欢喝酒吃肉,都讲这个,对出家人就来开示这个话,那不相信因果。所以《金刚经》教我们,你先修六度,你先去修有,把执着非法相那个门先把它堵死。你修六度当时你再从法相去观它的空相,那两边就不着了。所以要去修。比如说我们看佛在《般若经》示现,他跟一般人生活是一样的,其实佛他也可以不用吃饭,但他每天还要辛辛苦苦去托钵,还要走很多的路,回来洗脚、洗衣服。这个示现就告诉我们,般若不离我们现实平常这个生活,你现实平常生活就是般若,这就是二边都不着!
所以有些人他修行,他什么工作、什么事都不做,那着非法相。那饭也不用煮,衣服也不用洗,空!都空了洗什么?那叫着非法相,那叫偏空,那不对。教你要做这些事情,做当中你不要执着这个相,那就是当相离相。所以这个不好讲,自古以来《般若经》古大德很少人讲,江老居士他也在《金刚经讲义》前面他说了很多,他说般若是佛法的中心,宋朝以后,大概快一千年,讲的人很少,只有禅门还有少数人讲,其他的宗派都很少讲。很少讲,你没有般若,他这个修行得不到法喜,枯燥无味,他很容易退心。纵然有人讲,就浅讲般若,没有深讲,浅讲他得不到受用。那有人是怕讲般若,浅谈般若,怕谈般若。另外一种叫妄谈般若,这乱讲的,把般若都讲错了,那问题更严重。所以江老居士说要敢讲般若,要深讲般若,要圆讲般若,这样修学他才会有法喜。
所以我们做三时系念,为什么做到最后大家愈做愈不喜欢做,愈做愈累?因为没有般若。其实中峰国师开示那些话都是般若,他没有去起观。所以以前做三时系念,老和尚都要求我要随文入观,你要随文入观才会有法味。你提不起观照,入不了那个境界,你做得就枯燥无味,没有心得,就生麻烦,就想要往外跑,去打计算机,不然就要去外面去哪里、去哪里,要修什么要修什么,修到最后还是一堆烦恼。结论就是没有般若。般若,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可见得这个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没有般若就不是佛法,变世间法。
所以「无为心,无染着心」,这没有从《金刚经》来解释,我们不能深入。《金刚经》教我们行布施的时候,「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你修六度你不着这个相,你就超越了;你着这个相,我今天做多少好事,我做多少事情,我付出多少,着这个相就变人天福报,出不了六道,不能明心见性,差别就在这里。事情是一样,用心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所以会修的人,他这一生就成佛了,就往生了;不会修的,变成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那就错了。所以修六度这也很重要,我们这个布施,其实每个人都在修布施,哪个人不修?财布施有内财、有外财,身外之物这叫外财,内财就是用我们的精神、体力来做事,为大家服务,叫内财布施。这个内财、外财每个人都在修,有没有学佛的人都在修,但他不知道他在修布施,他修得一肚子烦恼,他是在修。明白的人他就是在修布施,修六度;不明白,他就在修烦恼,做得要命,他不知道在修布施。
今天时间到了,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我们来念佛回向,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