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447期 本期专栏:谈谈老年人修学佛法 2016年6月1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1阅读模式

《佛陀教育杂志》第447期 本期专栏:谈谈老年人修学佛法 2016年6月1日

 

本期专栏:谈谈老年人修学佛法

 

一、日暮途远 涸辙难行——不学佛的老人苦不堪言

 

1. 精神痛苦 孤单寂寞

 

中国过去的大家庭,年轻人去工作,小孩、老人在家里。有的大家庭开课,请老师教家里的子弟,家里的老人也教子弟,根扎得好!现在中国模彷西方人,采取小家庭制度,不管老人了,老人多么悲哀、可怜!在外国,国家养老,虽然老年人物质上没有缺乏,可是精神痛苦,孤单寂寞;在中国,国家不养老,儿女再不孝顺,老人就更可怜了。年老的人说寂寞最苦,于是,要么找人打麻将,要么一天到晚看电视,溷日子而已!

 

2.身体衰弱 业障现前

 

人到了晚年,年老体衰,一切都退化,种种业障现前,特别是老年痴呆症更令老年人苦不堪言。

老年痴呆症是业障病,既不是生理上的,也不是冤亲债主,业障是造作的罪业太重了。这个罪业多半是前生造的,这一生福报享尽,业障就现前,有福就不会有业障病现前。许许多多老人为什么会得痴呆症?他什么都不想学,人就痴痴呆呆的!如果老了,天天还在学习,不会得痴呆症。天天用脑,天天在学,活到老,学到老,寿命到了,走的时候头脑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愚痴是主要的原因。愚痴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很难断。

 

二、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晚年有福才是真正的福报

 

1. 少年勤学 中年付出 晚年享受 符合天道

 

如果希望晚年不受苦,现在就要修福。福报现前,千万不要享尽,留一点给后面。年轻的时候有体力,吃一点苦不在乎。年轻时候种种享受不是福,晚年有福才是真正的福报。年轻时不修福,到晚年就后悔莫及!

 

过去中国人把享福放在老年。中国教育从小就严加管教,小孩要养成听话、老实的习惯,教成小大人,以圣贤君子为标准,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有规矩。中年为国、为家服务,晚年是老人的天堂。祠堂是家族养老的俱乐部,每天大家到祠堂见面、喝茶,有很多娱乐表演,老人受到社会的尊敬。六十到八十岁,这是退休回家养老的时候,落叶归根,享天伦之乐。老年人跟小孩在一起玩,小孩尊敬老人,老人爱护小孩,把生平的经验故事讲给小孩听,提供给他们做参考,让小孩真正接受老人一生奋斗的经验。中国人是少年好好栽培,中年付出,晚年享受,符合天道。西方社会跟中国完全不同,外国人是尽量让小孩享乐,没有规矩,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在外国,儿童是天堂,中年是战场,晚年进入养老院,真的是坟墓,精神生活痛苦。
福报留在晚年享,这是最有智慧的人。

 

2. 积财丧道 宜修布施 积德养老 真正福报

 

佛讲财布施,得财富不匮乏的果报,布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布施,我们都有能力修。我们要想修晚年幸福,年轻时首先要修布施、学敬老尊贤,对老人尊敬,这是修因,到将来我老了,年轻人就尊敬我!现在看到老人都讨厌,等我老了,人家看到我就讨厌。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丝毫不爽。看到老人要想到,我将来会老,看到老人很可怜,我将来跟他一样,甚至比他还可怜,一定要照顾、帮助老人。不必积财养老,要修善积德养老,这才是真正的福报。

 

三、一息尚存 抓住佛号 不枉此生 成就佛道──老年念佛为切要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工作了,退休了,有时间了,本该为来生后世做打算了,可是我们看到两种现象,一种就是杂念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想到自己退休了,没有用了,感到很哀伤;另外一种就是昏沉,倒是没有妄念,只是精神提不起来。这两种现象特别容易让人衰老。如果能够把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不但不容易衰老,肯定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跟不念佛的人完全不一样,念佛、听经是晚年最好的清福。

 

如果是完全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先学习《认识佛教》,然后可以由浅而深,听《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感应篇》、《弟子规》,然后再听《地藏经》,这都好。

 

因为有疑惑,就要听经。听经的作用,帮助破迷生信。真相信、真有愿,念佛能生欢喜心,愈念愈欢喜,不会有妄想、疑惑。在一般的道场,最好每天至少要听经两个小时;念佛能念十个小时最好。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分别、执着,随缘而不攀缘。

 

如果同修在一起共修就更好,一个人修往往容易懈怠,几个人在一起修,彼此互相勉励,讨论佛法,交换学习的心得,这样会提起学佛的兴趣,彼此都能够长进,大众在一起学习有好处。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必从《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三根学起,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或者是专念《无量寿经》,或者是专念《阿弥陀经》,就能成就,什么都不要学了,什么都放下。为什么?一生已经过去了,到了晚年想学也来不及,不如把万缘放下,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自然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弥陀佛,无量觉,就是皈依佛,觉而不迷,念念觉、时时觉、处处觉。戒行根基就具足。一心专念就是定共戒,念到有悟处,那就是道共戒,一句佛号没有一样不具足。

 

把一切人都看作阿弥陀佛,我怎样恭敬阿弥陀佛,就如何恭敬一切人。如果念佛诵经还有贪瞋痴慢,那就错了,彻底放下,学印光法师的教诲,只有一个念头,我明天就要死了,还想什么?一心向佛,没有不成就的。念佛求生净土,着重在老实。

 

——恭录自jingkong老和尚讲演集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72)

 

五六、显胜所以 明随说福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此段经文,大家要特别注意“随”字。随说是关键字眼。即说经的处所不一定是道场,随说的。

 

1.‘随’者,随缘、不限定之意。如随人、随机、随时、随处、随众、随文。

 

‘“随”者,随缘、不限定之意’,现在讲“不一定”。‘如随人’。譬如,遇到亲戚朋友,为他说《金刚经》的一句两句,时间不长。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只要他喜欢听,都可以为他说。不认识的人,他没有意思要听,我们也能为他说。我们念《金刚经》念出声,他就听进去了。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卖柴回家时,就是听见人家念《金刚经》。大概念《金刚经》的人念得很欢喜,声音念得很大,六祖在窗外听,听听就开悟了。读《金刚经》的人并没有意思要度惠能大师。所以要知道,读出声音有好处。不读出声音是自利;读出声音是自利利他。别人有意无意,声音都落在八识田中。落在八识田中就是金刚种子,这是“随人”。

 

‘随机’,“机”是指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根器不相同,有利根的、有钝根的。你可以为他讲《金刚经》,讲几句也行。这两条都是对人而言的,“人”是普通人;“机”是学佛之人。

 

‘随时’是任何时候。‘随处’是任何地方。在马路上遇见,也可以为他讲几句《金刚经》。‘随众’。“众”就是社团、团体,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佛法讲,四个人以上聚集在一起就称为“众”。团体的性质也不同,种类也很多。这是为大众说,前文是为一个人说。

 

‘随文’,“文”是经文任何一句。四句是一首偈;两句是半偈。大家学了《金刚经》,就要普遍去说。不懂之处不必说,懂那一句就说那一句,就不会说错。不懂的不要说,没有搞清楚的不要说;清楚明白的,听懂一句就说一句,听懂两句就说两句。时刻存利益众生之愿,方是报佛恩。佛没有别的愿望,希望一切众生都有缘闻到佛法,都能理解佛法,都能依佛法修持。大家都能依照佛的教训奉行,则社会祥和,天下太平,众生得大利益。

 

‘随说是经’,此句非常重要。‘乃至四句偈’,这是说得少的。四句不算少,一句是最少的。一句、两句皆可,不一定四句;能说四句当然更好,四句是完整的一偈。

 

2.‘此处’指说经之处。说处如此,说经之人可知矣。言处必兼言人也。

 

‘“此处”指说经之处。说处如此,说经之人可知矣。言处必兼言人也。’由此可知,当知此处,说在此,而意在彼。我们要懂得言语的艺术,说“处所”,实际上是指说经之人。说经之人功德真的是更大。如果我们在街头遇见熟人,此人对于佛法很有兴趣,听说我们目前在听《金刚经》,他向我们请教,那么马路边就是处所。说的时间虽然不长,一分钟两分钟,那个地方就等于道场,没有两样。此时此处,一切天人、阿修罗都供养这个地方,都尊重这个地方;因为有人说《金刚般若经》。

 

人是主,地是宾。“宾、主”就是客人、主人,我们要分清楚。客人都很尊重,主人可想而知。说经之人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我们在这一生中能修无量无边的功德,能消无始劫极重的罪业。此法真能消。即使我们命不好,常常有灾难横逆,也都会化解;处处平安,事事吉祥。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师开示:示念佛方法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伦理道德:真理,永恒不变

 

这个法,用现在人的话来讲就是真理,永恒不变,万世之常法。佛说什么?世间圣人跟佛说的是一样的,孝道!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万世之常法。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五伦、五常,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桩事情出了问题,天下就大乱了。

 

上古,三皇以道治天下。什么是道?就这个是道。人人都能够明了,人人都讲求,人人都落实,社会自然安定,以道治天下。到五帝的时代,道衰微了,必须要提倡德。德是从道里头衍生出来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这个治天下,能够把五伦稳住,用五德来支持它。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五四集)2013/1/30 档名:02-040-0154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12)

清朝昆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

 

容人之过。

 

【发明】孔子说:“要指责自己的过错,不要指责他人的过错。”又说:“对自己的责备要从重,对别人的责备要从轻。”圣贤人的千言万语,无非是要人们自我发现过错罢了。自我发现过失,那就会时时反省自己,没有时间去指责别人了。

 

⊙人有有心的过错,也有无心的过错。无心的过错容易被原谅,有心的过错却很难被宽容。但是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偏偏要从那些有心犯过之处宽容起。有心的过错尚且能够宽容,何况是无心的过错呢?

 

⊙事情到了必定无法宽容的地步,还勉强想要去宽容,确实是件难事,但是不可以不勉强去学习。勉强的方法是什么呢?一是原谅他的无知∶天下大抵平凡的人较多,怎么能够用圣贤的标准去责备他呢?这种不明智,原本就是出在自己。二是怜悯他寿命短促∶人在世间,就像白驹过隙(1),过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场,一步一步走近死亡,怎能不对这种人生起怜悯心呢?三是当作自己的良药∶过错是在什么地方,自己往往不知道,如今看见不好的人,才能反省自己,所以他们正是我的老师,怎么敢跟老师计较呢?常常作这种想法,就能够宽容了。因此,在还不能宽容之前,心情往往会急躁;已经能够宽容之后,气自然能够平顺。心若是急躁,那么前途就会布满荆棘,障碍就很多,就算是很小的虫蚁,也足以造成阻碍;气若是平顺,那么对人就不会用心机,即使是吴国、越国这两个仇敌,也都可以同船共渡。再者,如果不能宽容别人,就必定会与他争斗;想要求他没有过错,而他的过错却是更多。如果能够宽容别人,那么就会使他自己感到惭愧;不去要求他没有过错,而他的过错自然会减少。所以说,看到人家的不是,是诸恶之门;看到自己的不是,是诸善之门。

 

(1)白驹过隙:驹,少壮的马;过,越过;隙,缝隙。意为:像少壮的马在细细的缝隙前飞快跑过。后来用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下附征事】

 

【举不避仇】

 

帝君说:先父之所以死亡(被周厉王放逐),是因为遭到南风成的诬陷,满朝官员都知道。终身的仇恨,我并没有忘记。后来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很有才能、并且贤良。韦师氏曾经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好学不倦,所说的话可以作为规范,是当今贵族子弟中所缺乏的。天道难以测度,没想到风成会有这样的儿子!”我当时虽然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听到他儿子的善行,心里时常会仰慕、高兴。我晋升大夫以后,保氏职位缺人,就推举温叔担任这个职务,最后他也能够做好他的职务。

 

【注】鲧虽然没有治好洪水而被处死,儿子禹则继承他未完成的任务而兴盛起来;管叔和蔡叔被杀,周公则披肝沥胆辅佐成王。帝君不因父亲被害的缘故,而使国家失去良臣,使贤人屈居下位,这可说是善用孝心。

 

⊙我读《礼记》,里面说到:“父亲的冤仇不共戴天。”接着读佛典,则是说到:“一切的怨仇都不能报复。”两种说法似乎相反,实际上各有极深道理。儒家是就今生来说,如果不报父仇,那就是忘记自己的亲人,这种“不共戴天”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佛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看见过去世的父母,数目无量;与这些父母结仇的人,数目无量;就算是自己过去生的这些父母当中互相结仇的,数目也是无量。这些人相互之间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哪里能够一一地报复!更何况今天多造一件仇杀,只会平白连累父母增加一个怨家。所以,看破虚幻的尘缘,把怨仇隐藏在心里,勉强自己不去报复,也是真正的孝。而且像武王伐纣,太公亲自征战,伯夷则拦阻武王的军队勉强劝谏,两个人岂不是水火不容。然而孟子却说这两个老人是国家的元老,未曾轻率地评论他们的优劣。如果在儒佛异同的分界点,处处都作这样的观察,那么愈读佛书,而儒家的道理就会看得愈精确。帝君要人们广泛推行三教,正是这种道理。

 

>>续载中……


 

心得交流:eb35952同学的学佛心得

 

标题:忏悔自己嫉妒心重

 

老法师常教导我们要在境缘当中磨砺自己。最近在学做手工过程当中才发现自己的傲慢心、嫉妒心非常重,如果不是因为学习手工,平日里天天听老法师讲经、念佛、看古书,根本感受不到。当末学看到做得很精致很漂亮的作品就想,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做出来。对于确实让自己折服的作品,也很难能生起赞叹欣赏之心,而内心真实生起的却是嫉妒。这种嫉妒傲慢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内心。

 

这才感觉到很惭愧,学佛这么多年了,慢慢的很多恶习都在改正,以前脾气很大,现在不怎么发脾气了,自觉还是有些功夫,但是在境界里面才晓得,原来内心里的恶业种子还在起作用而不知。

 

感恩佛陀的教育,如果不是学习佛法,遇到这样的境缘,不知道又要造多少口业、多少罪业了。因为有一点点三根的基础,敬畏果报的可怖,所以才努力压抑自己不要和人计较,不再造作罪业。

 

而这种恶念的根源,其实是来源于学习的不踏实,习惯于做表面功夫,不求甚解,学佛求的是大经大论,文字功夫,而不是真正在心念上、德行上用功。所以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生起嫉妒心、傲慢心,其实内心里充满了不自信、空虚和懊恼。

 

这说明学佛的根基还是不牢,心量不大。不够谦虚。因此很惭愧。这才明白老法师告诉我们的,不要痴迷于大经大论,不要痴迷于佛法经教,不要信假不信真,老法师在台上苦口婆心的讲得那么辛苦,海贤老法师一百多年演得那么辛苦,我们却看不明白,听不明白,怎么也入不了心,这多可怜,可悲!

 

忏悔自己业障深重,唯有断恶修善,修学佛法,才能在今生当中得到幸福快乐。而究竟的幸福快乐唯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章来源“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问:有一位虔诚的佛弟子,今年业障现前,脑子里成天都会出现一些很恐怖的东西,愈念经愈害怕,于是经也不敢念了,成天焦虑不安、失眠,请问如何帮助她?

 

答:这是真的业障现前。如果感觉得有灵鬼附体的现象(住在身体的现象),那你就要问他是谁?什么原因来找她?然后来化解,来调解。如果不是,那就是自己过去生中的罪业,那你就要真正忏悔,断恶修善,求佛力加持。只要是真诚心,就会有效果。

 

问:我在静念弥陀圣号时,突然会像进入梦境般,眼前出现奇异的蓝色的光,非常耀眼。接下来如在梦境,头脑非常清楚,外面其他同事说话一清二楚。不知遇到这种境界,是该尽快醒过来,还是在梦境中一心念佛?

 

答:如果你能在梦中一心念佛,很好,梦中一心念佛,这个境界就会消失。

 

问:为什么经常有这种境界?

 

答:经常有这种境界,就不是好境界。那要怎样去对治?境界现前不要理它,一心提起正念,这样就好。你只要不要理它,有一段时间之后自然就没有了。在止静的时候是很容易,没有真正的定功,很容易魔来干扰。

 

问:念佛功夫成片的表现是什么?

 

答:古人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只要念头起来,用佛号这一念就能代替一切妄念,这就是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也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所以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不一定到一心,你说到一心更没有话说。

 

(节录自21-338学佛答问)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5日10:06: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17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