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栏:如何面对孤独
本期内容简介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70)
印光大师开示:示念佛方法
伦理道德:孔孟就是仁义忠恕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10)
心得交流:ef27167同学的学佛心得
答疑解惑
本期专栏:如何面对孤独
佛在《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说的正是迷惑颠倒的众生受业力的牵引,“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在六道中轮回,流浪生死。“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孤孤单单,那些同伙、哥儿们、至亲至爱的眷属,没有一个能跟着,孤独的很、恐慌的很。
一、种种孤独及原因
1.伦常乖舛,世人多孤独
《经音义》曰:“无父曰孤,无子曰独。”景兴云:“孤者无父母,独者无子女。”但是现前社会,五伦没有了,父子、夫妻、兄弟没有信任,人在急难时谁来帮助、关心、照顾?一个人都没有。很多子女不养老人了,人老了就孤独无依,人活在世间真的是可怜孤独!
古代社会你再无能、再没有智慧,家照顾你。你的家人爱你、关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家人都记着你。你年岁大了,不能再工作了,落叶归根,老家照顾你。老家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小的时候,只要好好念书,就不会失学。为什么?家庭帮助你。年老的时候回到老家,享受天伦之乐,家族养老。家里的家学(私塾),就是子弟学校,从幼稚园培养你到大学,家担负着教学的责任。而现在人生活得真苦、真可怜,人生在世间毫无保障,苦不堪言,浊恶到了极处。
2.堕胎的果报是孤独
“万法唯心所造”,心想善,就得到尊贵、豪富、贤明、智勇;心行不善,那就得到盲聋喑哑、贫穷孤独。今天社会堕胎盛行,他就得到贫穷、孤独的果报,将来投胎的时候到人道,父母双亡,为什么?前世杀小孩,得这个果报;到老的时候没有儿女,没有人奉养。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这事情决定不能做,缺德太甚。现在社会大家不要儿女,儿女是累赘,到将来自己老的时候没人奉养。常常有老人自杀。自杀解决不了问题,他生生世世要受这个果报,什么时候债能还清?全是自作自受。
3.破坏众生家庭的果报是孤独
凡是破坏众生的家庭,不能不受报应!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小鸟也有家庭,有人去抓鸟,掏窝里面的蛋,破坏人家的家庭,叫人家家破人亡,来生如果得人身,也会有家破人亡的这个报应。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什么样的果报,过去生中一定有因缘,有破坏众生家庭的因,他就会有“孤独”的果报。
4.成佛之道多是孤独
此地的“道”解做路。走佛道成佛,走菩萨道证得菩萨果位,走人道来生得人身。贪心是鬼道,贪而无厌;愚痴是畜生道,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颠倒其事;瞋恚嫉妒是地狱道。摆在面前的路很多,走哪条?我们很希望走成佛之道,心里是这么想的,也有这意愿,可是要冷静反省、观察,我这一条路是不是成佛之道?不能走错了。如果把地狱道当作成佛之道,那就冤枉了。说实在的话,地狱道热闹得不得了,非常拥挤;成佛的道上人太少了,你走成佛之道一定很孤单,同伴很难遇。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不要以为那么多人走这个道,这个道一定不错;不但是佛道、菩萨道、缘觉声闻道,连人天道上,人都很稀少,为什么?“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 看到别人善心善行,真正生欢喜心,这是人道,而这样的人能有多少?如果心生嫉妒,一定是饿鬼道、畜生道;如果还想尽方法障碍、打击他,这是地狱道。
5.不往生极乐世界,永远孤独
佛讲爱别离苦。这一生再相爱的人,夫妻、父子、朋友一定要生离死别,死了之后不可能在一起,各人的业不相同,在六道随业受报。真正能够永远在一起只有一个方法,念佛求生净土。你要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家亲眷属天天见面,而且你要劝舍不得分离、永远要在一起的亲人,一同到西方去;不到西方,永远不能在一起。死了之后,被业力所牵,轮回转世,一投胎,下一次再碰到,那真是无量劫之后的事了!纵然碰到了,也不认识,很难聚集在一起。真正想不分开、永远在一起,大家都想阿弥陀佛就对了。
二、如何面对孤独-安住佛号法喜充满
我们只要一心一意的念这句佛,什么时候都不忘掉佛,把心思放在阿弥陀佛上,自己的心和佛心相应,就能去苦、消愁,不会孤独。世间不如意事,不去想它。要把心换过来,不断的念佛,有佛的加持进入心里,心情会很好,心里会有寄托。很多长年念佛的老人耳聪目明,思惟清晰,而且人生有希望,不会绝望。所以这是大安乐法门!一想到临终有阿弥陀佛接引,一想到由自己的勤修一定能往生,这个时候会信心充满,欢喜无量!
三、回极乐老家大团圆再也不孤独
往生到极乐世界,没有孤单寂寞。无量劫中,家亲眷属、亲朋好友,念佛往生去极乐世界的人很多。佛来接引我们时,旁边跟着我们的亲朋好友以及跟我们有缘的人。我们到极乐世界就全都想起来了,生生世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宿世亲朋好友众多,又见面团圆了,会生起无量的欢喜心;但没有情执、分别、起心动念。我们往生到西方世界,地球上现在的、过去的家亲眷属,我们记忆都很清楚,他们现在在哪一道统统看得到,统统能明了他们所造的业因果报。如果有缘,决定去度他。缘是什么?缘是能信。你示现他能觉悟,你说法他能听懂,能解、能愿、能行,他就能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等待他功夫成熟,跟着阿弥陀佛一起去接他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无诸苦,但受诸乐,再也不孤独。
恭录自jingkong老和尚讲演集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70)
5.菩萨摄受众生、财施不可无。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财施为究竟耳。
‘菩萨摄受众生、财施不可无。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财施为究竟耳。’金刚般若这一会,世尊特别强调“无住”之重要。我们必须舍,必须一切放下。在此教诫之下,财施是第一个项目。众生是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没断,贪瞋痴的念头没断。诸佛菩萨想帮助众生,帮助的方法一定要能恒顺众生。《华严经》行愿品说,在恒顺之中随喜功德。佛家俗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众生有欲望,先要满足他的欲望,然后引导他开智慧,此是佛的善巧方便。诸位切记,只是善巧方便而已,可以用此方法,但是不能执着。因此,财施不仅不可无,而且要很认真去做。
佛在大乘经上教我们修学必须“以戒为师”,要严持戒律;又告诉我们,一定要“以苦为师”。何以佛要如是说,我们冷静观察就明白。学佛的同修都知道戒律之重要,都知道要严持戒律,何以做不到?怕吃苦。不肯吃苦,何能持戒。若想严持戒律,一定要明了以苦为师。物质生活的条件很差,世间人以为很苦,而初学佛的人的确以此为苦,可是真正依教奉行必得受用。得什么受用?得乐的受用。苦里有真乐;反之,世间人以为乐,乐里有真苦。此事很少人知道。“乐里有真苦,苦里有真乐”,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之人焉能知道。
何以说苦中有真乐,乐在自在,心里没有妄想执着、没有忧虑牵挂,多么快乐!心自在,身就自在。虽然粗茶澹饭,甚至衣食不敷,但是健康长寿、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真正乐在其中。反观世间的富贵人家,有多少人伺候,得了痴呆病,老人病,半身不遂,要死不能死,要活又活不了,乐里有大苦。我学佛这些年,看到不少大富人家、豪门贵族,没享几年福就躺在床上,一天三班护士伺候,躺着享福,此是乐中之大苦。佛在经上说得很明白,此苦是花报;果报一定在三途。学佛的人以苦为师,苦里有乐,现前身心自在、健康长寿是花报;果报若不是往生作佛、作菩萨,来生必定得人天福报,决定不堕三途。是故,苦里有乐是真乐;乐里有苦是真苦。
佛教导我们要修布施般罗蜜,特别教导我们要财施。世间的五欲,第一就是财。财、色、名、食、睡是世间人最想要享受的。我们要认清楚,五欲不是好东西,纵然现前,要知道舍离。如何舍离?布施。财来之后,就布施掉,不可以积。经上说得很好,“积财伤道”,此是佛对我们宝贵的教诲。人要是积财,现前带给人的是烦恼、忧虑、牵挂,来生果报在三途,被这些钱财害了。财来了就施,绝对不存,且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施。万万不可起悭贪,被五欲六尘迷惑。
佛法传到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过去,佛教道场确实是名实相符的富丽堂皇。佛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何以建立如此富丽庄严的道场?那是为了接引众生。众生看到如此金碧辉煌、庄严灿烂的道场,就进来了。这是接引众生的方法,不是出家人贪图享受。出家人如果贪图享受,果报在阿鼻地狱,佛在《戒经》里讲得很清楚。虽然道场建得富丽堂皇,出家人还是过得很清苦。出家人住“广单”,就是“通铺”,许多人睡在一起。生活很简单、很朴实,吃的依旧是粗茶澹饭。富丽堂皇的建筑是供养佛,供养一切众生的,一切都是为了摄受众生。
这些建筑是硬体的设施,更重要的是软体设施。古代寺院里天天讲经说法,弘传大乘,此乃如来家业。菩萨的事业是教学。现代的软体比过去完善,随着科技的发达,可以印经、制作录影带、录音带、雷射激光片。不仅对一个道场的信众提供法布施,还能对其他地区,乃至对世界其他国家广泛的提供法布施,希望一切有缘人皆得佛法之利益。
自己的生活多忍受一点清苦,把钱财留下来修法布施,佛弟子要常存此心。时时刻刻记住,我们在生活上能少用一分钱,摄受众生就多一分钱的力量。不但出家人要记住,在家人亦不例外,此才真正是如来弟子,是真正修菩萨道之人。是故,一切财施是为法施铺路而已。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师开示:示念佛方法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正)复何慧昭书
伦理道德:人弃常则妖兴
全世界人梦寐希求的是如何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这个东西,汤恩比说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能救二十一世纪的地球。这是中国什么东西?孔孟是中国的,大乘也是中国的。孔孟是什么?我们把孔孟总结,结成四个字,仁、义、忠、恕。孔子一生讲仁,仁是爱人,人要爱人;义是合理,思想言行要合情、合理、合法,这就叫义,孔子、孟子一生的主张。“夫子之道”,这是学生对孔子一生的行谊说出两个字,“忠恕而已”,这两个字代表了孔子。忠是大公无私。忠这个字,上面是个中,下面是个心,心要放在中间,不偏不邪不私,这就是忠;也就是真诚,真诚心待人接物。恕,原谅别人的过失。他没有学过圣贤之道,无论做错什么事情都要原谅他,不要去责怪他。用这个方法,用大乘的真诚慈悲,可以化解冲突,可以把这个世界带向安定和谐。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五集)2013/1/9 档名:02-040-0115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10)
清朝昆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
【除暴佑良】
帝君说:北郭的富人智全礼,在春天二月的时候举行祭祀,一家人都喝醉了。暴徒王才趁机抢劫,捆绑了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只有全礼的妻子与两个女儿舜英、舜华没有被捆绑。两个女儿抱住母亲哭泣,王才想要逼迫她们,幼女骂他说:“饿贼侵犯我家,张神君已经知道你的行为了!”话刚说完,他家的司命神崔瑄与智家的祖先都来向我告急,我立即派遣功曹辅兴带领阴兵百人去处理。于是全礼一家人绳索自然解开,一齐抓住盗贼向郡守报告,王才就被处死。
【按】王才之所以敢去抢劫,只是因为智全礼一家人都喝醉罢了!一家人之所以都喝醉,必定是因为全礼自己先醉罢了!假使当时主人清醒不乱,那么全家大小还会知道警惕,怎么会引来外人的侵犯呢?主人不可不常常保持清醒,这是极为重要的呀!人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那么六种抢劫功德财的贼(眼耳鼻舌身意),就会各自引来暴徒(色声香味触法),自己抢走自家的珍宝。难道只有全礼一家人这样吗?而韧;弦,紧而直。佩带韦弦,以便随时警惕自己所不足的。后来通指有益的规劝。
济人之急。
【发明】急与难不相同,难是就遭遇来说,急是就财物来说。世人把财富当成是自己的生命,对于生活上的需求,没有比衣食更急的;对于疾病来说,没有比医药更急的。有子女的,就以婚嫁为急事;遇上死亡的,就以丧葬为急事。必定要随力随势去周济,这样才叫做救济。
⊙《礼记.礼运》孔子说:“大道在畅行的时代,天下是大家所共同拥有的。……因此,人们不仅亲爱自己的亲长和孩子,而且亲爱他人的亲长与孩子。”又说:“资源不可将它抛弃在地下,必须加以开发;而所开发出来的资源,应当与天下人共享,不能只是自己私藏起来。因为自己私藏起来,就与藏在地下没有两样。资源既然要共享,那么义务也应当共尽,所以人不可以不出力服务人群,但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做。”果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急难虽然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也不敢看作是别人的急难,而会直接看作是自己的急难。到了能看成是自己的急难时,这就是生生世世不会遇上急难的原因。
⊙陈几亭说:谚语称呼富人是财主,是说他有掌控财物的权利。家业虽然不能废弃,但是必须节省自己来周济别人。现在那些财物很多的人,都被财物所奴役。能够爱惜和善用,这才是真正的财主;只是爱惜而不能善用,不过是个财物的奴隶罢了!
⊙《优婆塞戒经》说:如果用衣服布施,就会获得上等妙色身的果报;如果用饮食布施,就会获得无上大力的果报;如果用灯光布施,就会获得净妙眼的果报;如果用车马布施,就会获得身体安乐的果报;如果用房舍布施,就会获得日常所需不会缺乏的果报。
⊙又说:如果给妻子奴婢衣食时,有怜悯而欢喜布施的心理,未来将获得无量福德。如果看见稻田和粮仓中有鼠雀偷吃谷米,生起怜悯而欢喜布施的心理,也将获得无量福报。
【下附征事】
【贫富富贫】
帝君说:蜀帝刚刚建国时,那年刚好遇上大饥荒,川东西部特别严重。有个富农罗密,积存了五千多斛(1)谷粮,却藏起来不出卖。而义士许容,耗尽家产来赈济贫困,财力不能持续下去,整夜焚香祈求上天护佑。邑神来和孙来告诉我,我就奏报上帝,上帝下令取罗密的谷粮散发给群众。我就派遣风神掀掉罗家的房子,谷粮随风飘旋,从空中撒了下去,色泽相同的谷粮各自聚集在一起,邑中百姓因而都能饱腹。罗密所储存的谷粮,一天就散尽了。邑人感念许容的恩惠,经常会去酬谢他;而对于罗密遭受灾祸,则是感到高兴。蜀帝任命许容当邑佐,罗密听到这件事情,就上吊自杀了。
(1)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后来又以五斗为一斛。
【按】这就是所谓的“游戏神通”。散谷的事件,虽然是因为帝君的启奏,但是这种施展神通的情形,天帝经常都会使用,姑且摘录卢至长者的故事,以供参阅。
⊙天竺国有一个卢至长者,非常地富有,却性情吝啬,妻儿奴婢因而受尽苦头。有一天遇上佳节,他暗中拿了四文钱去买酒食,到荒坟中去吃。而卢至平时并不是特别喜好喝酒,因此喝醉之后便高声唱歌,他唱的是:“我今庆节会,畅饮大欢乐,过于毗沙门(就是北方天王,宫殿在须弥山之腰),亦胜天帝释(就是忉利天王)。”
帝释天王听到之后笑着说:“这个人所吃的不过只是四文钱,就说他的快乐超过了我,我要设法让他气恼。”于是变化成卢至的模样到他家里说:“我以前薄待了你们,只因有个吝啬鬼随身罢了!幸而今天出游,已经脱离了这个鬼,从今以后,让你们随着每天所想要的,可以任意取用。”于是打开全部库藏送给他们。又告诉他们说:“这个吝啬鬼容貌非常像我,一会儿必定会来,应当把他赶出去;如果放他进来,我就会恢复悭吝。”家人满口答应。
不久卢至酒醒返家,就被守门人驱赶,急忙呼叫妻儿,但妻儿个个拿着棍子来赶他出去。卢至非常恐惧,就去哀告亲友,亲友送他回家。妻儿都说:“这是吝啬鬼,怎么可以相信他!”亲友看见家中的卢至,神态非常地自在,也出来骂说:“你确实是吝啬鬼!”卢至有口难辩,就借了一匹绢布,将要献给国王,来申诉冤屈,看门人却不准他进去。卢至大声呼叫说:“我要进贡!我要进贡!”
国王传他进去,卢至正要献上绢布时,两腋忽然自动夹紧,他使尽所有力气去抽,才从手肘中抽出来。帝释忽然把绢布变成一束草,卢至大为惭愧。国王笑着说:“我不需要绢布,有冤情可以快点讲出来。”卢至含着眼泪投诉。国王就命令两个卢至及妻儿一同来审问、对质,看见两人的声音、相貌完全相同,于是叫两个卢至都拉开臂部验痣,还是不能分辨;又叫两个卢至各自坐在一个地方,暗中写出生平最隐密的事情,但是两人所写的一点都无法分辨。
国王感叹地说:“凡夫的肉眼这么容易受到迷惑,我应当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于是带着两个卢至同往祇洹精舍。佛就呼叫变化的卢至,帝释天王忽然恢复天帝的原形。国王看到帝释天王,就投身下拜,因此打发真正的卢至回去。卢至说:“我就算回家,财物也已经散光了。”帝释天王说:“你如果愿意布施,库藏就会完好无缺。”卢至很生气地说:“我只相信佛,不相信帝释!”世尊说:“你尽管回家,帝释的话没错。”卢至回到家,看见库藏毫无损失,大为欢喜,从此逐渐施行布施,不再有过分吝啬的样子。
续载中……
心得交流:ef27167同学的学佛心得
标题:行愿品辑要疏选读 心得报告节录-学习普贤菩萨的大心量
普贤菩萨每一愿王均是“以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的大心量来修行。这一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遍一切处,无有欠缺,是称性的心量。这种称性的心量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真正的做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修持呢?老法师在讲席中多次给我们开示,修行的关键是放下,放下我们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我们不能放开心量的根本。因为十大愿王是称性的,是性德的的流露,分别、执着是违背性德的,因此只要有分别、执着,就不是普贤菩萨十愿。我们凡夫在生活中落实十大愿王时,尽量放下我们的分别、执着,以平等心来做,就能做到与普贤菩萨相彷佛。果真如此,虽然我们做不到普贤菩萨那样的圆满,但是我们的修行也能取得期望的效果。
(文章来源“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问:大陆的丛林道场推崇《广论》,风气很盛,多以研究班的形式共修。由于父母亲在此道场做义工,但父母亦专修净土,不知是否会影响修学?如何与其他学佛者共处?
答:如果你是真正明了懂得,没有冲突,《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基本的修行方法,基本也是初学的,是打基础。能够好好修学,有这个基础,然后修学其他的法门才会有成就;如果不能够落实,依旧是有困难。
问:学生在道场做出纳义工,若道场有不合理的开支,学生做帐是否有罪?我想辞去这个工作,但是师父不高兴,且亦无合适人选来接手。应该如何做才如法?
答:这个问题所谓是因果各人负责,既然道场有这种情形,还是辞掉了最好。你坚决的去辞,你那个师父一定会找人接替,不可能不找人。
问:中文佛经的“如是我闻”涵盖许多意思。但英文佛经中“如是我闻”的意思,就只是“据我所知,如我所闻”,恳请老法师开示,如要翻译成英文应以何为标准?
答:英文大家翻的,你就用这个做标准就好,这就是各人根性不相同。中国人是得天独厚,早年翻经的人都是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我学佛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从前翻经的法师都是证果的人,至少都是三果以上。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在大乘圆教,像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大概都是五信、六信的菩萨。七信菩萨是阿罗汉,五信、六信的菩萨那都是相当有功夫;何况还有更高的法身菩萨应化在其中。现在众生福薄,不修福报,这些菩萨就不来了。
问:弟子有心修读“汉英佛经翻译及口译”,但必须在汉英文字及语言下功夫,不知这是否违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原理?
答:从事于翻译工作,一定要修行证果才不会有差错。你要没有证果,要想学习翻译,至少你真的要有修行;你没有修行,对于佛经的经义都不能完全了解,完全照文字来翻,那全就翻错了。“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讲经都不容易,何况翻译。我们老师当年教我们讲经,实在讲,开悟之后才能讲经,那现在我们都没有开悟,为什么要讲?没人讲了!水平不能不往下降低。没人讲,我们没有开悟,讲的时候把经讲错了,要背因果责任。怎么办?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讲注解。古人的注解,我只要注解没有讲错,经讲错他负责任,我不负责任,这是个好办法。
我们今天讲《华严经》,讲什么?清凉大师的注解,李长者的《合论》,我们是参考这两样东西。他注错了,他负责任,我们只要把他的注解没讲错。他的注解是文言文,我们等于讲经是把文言文翻成白话文,再加上我们自己修学的心得,做个学习报告提供大家参考。哪里敢讲经!那翻经比讲经是更困难了。
问:请问如何快速的悟入佛法精髓?弟子真的希望能将佛经翻译成英语,让佛法能在西方国家振兴起来。恳请开示!
答:我当年第一次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给我的,真正看破、放下,佛法的精髓你就得到了。你彻底的放下,不要放下多,只要把执着放下,你就开悟了。执着放下,证阿罗汉果可以翻经。三果都可以翻经,你是四果罗汉那当然没有问题。所以佛在经上常讲,证得阿罗汉之后,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所想的、见解的不会有差错,无上正等正觉,你已经成了正觉。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放得下?放下了就是。
(节录自21-338学佛答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