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佛三圣永思集》–非此母不生此子

admin 来佛三圣永思集评论7阅读模式

非此母不生此子

 

贤公母亲黄氏老夫人,生于清穆宗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年),娘家祖居社旗县朱集乡茨园村,祖辈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 人。因为父母都是虔诚的佛弟子,所以她从小便断食荤腥,皈依 佛门。十七岁时,黄氏夫人嫁入唐河县少拜寺镇草寺村的文家, 丈夫名叫文修勤,比夫人长八岁。文家祖上曾是书香门第,家世 不凡。不过到修勤公父亲这一辈已经没落,属于中等小康水平。 但是文家世代敬奉三宝的好传统继承了下来,所以修勤公父母的 善人之名在方圆数十里内妇孺皆知。

 

黄氏夫人与修勤公虽是少年夫妻,却能志同道合、举桉齐 眉。黄氏夫人于归的当年便产下一子(贤公的大哥),三年后又生下一女(贤公的姐姐)。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黄氏夫人长 了奶花疮,没法给孩子喂奶了,出于无奈,只好将儿子送给了一 家亲戚喂养。

 

贤公出生的时候,黄氏夫人二十九岁。文家是大家族,堂兄 弟之间大排行,贤公排行在七。黄氏夫人三十五岁又生一子, 相貌非常俊秀,堂兄弟间排行在八。小儿子才生下没几个月,有 位到家里化缘的道人对黄氏夫人说,小孩子虽然长得英俊,但是 在文家却不能成人。果如道人所言,小儿子一直身体虚弱、多病 多灾,跌跌撞撞地长到了三岁,黄氏夫人可怜儿子,和丈夫商议 后,将小儿子过继给了一位没有儿女的表亲。

 

连年的灾荒和匪患,使得这个原本便不太富裕的家庭很快陷入困境。再加上贤公的姐姐患上了当时极难治癒的肺病,更是让 这个已经难以维持的家庭举步维艰。为了给女儿治病,修勤公卖 掉了祖上留下的七亩薄田,和大儿子僱佣给人家轧花、弹花,连 年仅九岁的贤公也送给财主家放牛以补贴家用。

 

贤公十二岁这年,河南大旱,颗粒无收。僱佣修勤公轧花的 店铺也被迫停业。无奈之下,修勤公只能到毗邻的湖北随州去 讨饭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不料遭遇恶匪,客死异乡。贤公曾说起 过,父亲遇害那年是四十八岁。父亲去世不久,大哥又被抓壮丁 的抓去当兵了,再相见已是二十四年之后。紧接着,抱养贤公二 哥的亲戚家中发生了变故,不得不将已经十五岁的孩子又送回了 文家。二哥体弱多病,所以他的回来反倒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所幸的是姐姐的病终于治好,并在第二年出阁了。

 

家里没有了田地,黄氏夫人只好依靠给人家缝补浆洗,得一 点微薄的工钱来支撑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贤公说起多次,母亲 的手巧,女红做得非常好,经常熬夜绣汗巾、做绣花鞋,然后拿 去卖了换粮食。贤公心疼母亲太辛苦了,于是瞒着母亲偷偷跑出 去讨饭,以此来减轻母亲的负担。三个多月后,终于被母亲发现 了,抱着儿子痛哭了一场,再不许他去讨饭。

 

朱集街上一位姓崔的饭店掌柜听说贤公的孝行之后,甚为感 动。于是亲自登门拜访,请年仅十三岁的贤公到店里帮工,从此 家中景况才稍见好转。

 

贤公在饭店干了五年,十八岁那年,因一场大病而险些丧命。《海会圣贤》一文中曾有记载,此处不再重叙。

 

贤公十九岁这年,二十二岁的二哥因病早逝,这令刚刚经历 生死大劫的贤公彻底坚定了出家修行的决心。也就在这一年,被 过继出去的弟弟因为养父母的双双离世而只能再返回文家生活。

 

贤公辞别母亲上了桐柏山之后,黄氏夫人和小儿子相依为 命,艰难度日。贤公为报慈母之恩,在山上开荒种地,挖草药换 粮食,然后步行一百多里将粮食背回老家奉养母亲。如此九年不 断。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贤公二十二岁的小弟弟又不幸 去世了。母亲无人照看,令贤公颇为挂心,于是便劝说母亲随他 一起去桐柏山桃花洞常住。这一住就是二十八个年头。

 

一九五六年,刚过完中秋节,黄氏夫人就对贤公说起要回老 家居住。贤公劝说老人家不要回去了,因为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是母亲执意要回。再三劝说无效后,贤公收拾行李,陪同母亲 一起回到了唐河县的草寺村。安排母亲先在村上一位老邻居家住 下后,贤公找到村长帮忙,经村支部同意之后,把生产队菜地的 三间草屋收拾出来,然后和母亲一起搬了进去。贤公母子二人一 边在此念佛,一边帮助生产队种菜。

 

一九五七年七月初四晚上,黄氏夫人自己和麵,包了顿饺子 吃过,让贤公给他的姐姐和一个堂妹捎信,要她们第二天一定回 来。

 

第二天上午,贤公的姐姐和堂妹都回来了,带来了一些白糖和罐头。老太太高兴地为她们又亲手做了顿饺子,自己把罐头打 开吃了个乾淨,又喝了一大碗白糖水。对大家说:「我今儿中午 就不饿了,不吃饭了。」然后去解了小便,过一会儿又说去解大 便。回到床上躺了一会儿,自己笑着说:「我再坐一会儿吧!」 盘腿又坐了一阵子,然后吉祥卧躺在床上,长出了一口气,就往 生了。

 

贤公的姐姐亲眼目睹了母亲往生的不可思议,所以不久就带 着儿子一起上桐柏山出家修行去了。

 

以上便是贤公母亲黄氏老夫人一生的简单总结,全是贤公生 前说起,且大部分还有贤公视频资料可作参照。末学将其平铺直 叙地道来,并没有加半句议论在里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希望学者能真正设身处地一想,揆情度理三思,而不至于受末学情感 的影响;其二是因为末学思量再三,总感觉无论用什麽样的形容 词去讚歎都显得黯然失色,仅让我想起东晋范逵讚歎陶侃母亲的 一句话:「非此母不生此子!」

 

聂公振弢教授作诗讚歎贤公萱堂曰:



生逢乱世不由身,有子五兮历苦辛。

中道眼看儿失怙,孤舟独掌渡河津。

自知大限八十六,卧寝中堂别子孙。

正果终成有孝子,足安淨土好娘亲。

 

(因缘生按)南无阿弥陀佛!文中所记的县名和乡镇名,为 了方便大家记忆,都是按照如今所属而记载,请大家不必太滞。

贤公之母其实不曾入住来佛寺,所以在淨空老法师提出「来 佛三圣」一说的时候,末学曾代印志法师执笔向老法师请教「三 圣」之说是否合宜?老法师开示说,来佛寺是一方的代表,不要 仅仅局限在寺院内。末学看罢老法师的开示,当下为之心目豁 然。马上想到:佛母名摩诃摩耶,华语义为大幻,因其善演大幻 术,常为诸佛之母而得名。……

 

菩萨入梦来演戏,为唤沉迷梦中人。——鸟窠禅师赠香山居士的一首诗,今附于此: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5月2日22:22: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103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