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第15集|MP3视频文字|jingkong老法师|深圳

admin 了凡四训(深圳)评论5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 |第15集|MP3视频文字|jingkong老法师|深圳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子贡的例子就是这个。他现行做的善,好像是善事,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你阻碍别人,你不就害了人吗?所以这是似善而实非善。这个理深,能够见到的人不多,圣人见到。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响别人,使其他的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他看到别人掉水裡,也会很勇敢的下去救人。这看起来好像不善,实在它是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这是举这一桩事情来说。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们都要懂得。什麽叫做「义」?什麽是「不义」?我们都要有能力去辨别。什麽是「礼」?什麽是「信」?什麽是「真正的慈悲」?在这个裡面,譬如说有一个人做坏事、做恶事,决定要惩罚他,决不能够宽恕他;有人宽恕了这个罪人,这个事情算不算是义?你一定要观察这个人。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这个坏人他反而胆子更大,他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使许许多多人受害,你这个宽恕是错误;如果你要是警诫他、惩罚他,他以后不敢作奸犯科,这是真正的义。这一种叫『非义之义』。『礼』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待人是礼;如果过分去恭维、去讚歎,这个人渐渐傲慢起来了,那就叫『非礼』。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不谨慎,不能不细心。

 

信用很要紧,也要看状况。如果顾全小信,这是信,因为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那就错了。圣人顾全大信,有的时候可以能够放弃小信,这就叫『非信之信』。『慈』是慈爱,慈爱不能过分,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非慈之慈』。这些都是说你本来是好的,你用得不恰当。义是好的,你用错了;礼是好的,你也用错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错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错用了。佛家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麽会慈悲变成祸害,方便变成下流?用得不恰当,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错了。第五段讲「偏正」: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僕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吕文懿公,文懿是諡号,他的名字叫原,吕原,号叫逢原,他是浙江秀水县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做过宰相。这个人非常之好,是个好人,是个忠厚的长者。他罢相回乡的时候,『初辞相位』,这是告老还乡,辞职之后归故里,还乡的时候。虽然辞去宰相的职务,他老人家的德行、事业,『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这两个是形容词。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乡人,同乡的人,酒喝醉了,骂他。『吕公不动』,听了酒醉的人骂他,他不动心,告诉他的随从:「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不理他」,『闭门谢之』。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刑,被关到监狱裡。吕老先生听到这桩事情开始后悔,他就说:「假使去年他酒醉骂我的时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这种小的惩罚,使他能生起戒心,他就不至于做出更大的坏事。」他说:「当时我只是想存心于厚道,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他的过恶,以至于此。」这桩事情是善心做了恶事。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再讲一个相反的。

 

【如某家大富】

有这麽一个大富人家。

 

【值岁荒】

遇到荒年。

 

【穷民白昼抢粟于市。】

『粟』是粮食、稻米。荒年,穷人白天抢粮食。这个大富人家,他家裡有粮,穷人到他家来抢粮。

 

【告之县。县不理。】

这个富人向县府告状,县官没有理会。

 

【穷民愈肆】

这些穷民来抢劫的,愈放肆了。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这个富人逼得没有办法,自己在家裡头私设刑堂,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惩罚他,这样把抢劫平定了。不然的话,这就变成暴民,会把社会治安扰乱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他是以恶心做了一桩好事情。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

这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如果对于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讲求可多了。底下一段说:

 

【何谓半满】

你行善,善的功德是不是圆满的?还是只有一半?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是举《易经》上两句话,善跟恶都是靠积,报应才会现前。

 

【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书经》上一句话,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底下用比喻来说明:

 

【如贮物于器】

储藏东西在器皿裡头。

 

【勤而积之。则满。】

我们很勤快,常常累积,它就满了。

 

【懈而不积。则不满。】

『懈』是懈怠;不常常去积存,它就不会满。

 

【此一说也】

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要知道,那就是勤而积,你的善是圆满的。如果你懈怠,偶尔遇到,行一点善,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你做的这个善只有半善,不能够做到圆满,这是一个说法。下面又有一个说法,他举一个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这是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裡。

 

【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这是个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献给寺庙裡。寺庙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亲自来给她诵经忏悔。

 

【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捨之。】

过了几年,这个女孩子被选到宫廷裡面做了嫔妃,享受人间的富贵。她带『数千金入寺捨之』,这次到庙裡面,大概也是来还愿的;年轻的时候在这个庙裡面,常常到庙裡烧香许愿,这一生果然富贵了,再到庙裡面来烧香,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这个住持和尚不亲自给她迴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给她迴向就可以了。

 

【因问曰】

这个女孩子就问:

 

【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

她说: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到这裡来,我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

 

【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老师父您不给我迴向,为的是什麽?

 

【曰】

老和尚说: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从前妳到庙裡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妳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妳的德。今天妳带的供养虽然丰厚,妳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

 

【令人代忏足矣】

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妳忏悔就可以了。这裡面我们要细细想想。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个善,心真,布施虽少,妳得的善福是圆满的。心不诚,她做了嫔妃,我们俗话讲做了娘娘,免不了带着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妳的德就损掉了;这个时候来拜佛,前呼后拥,不可一世,实际上妳修的福才半善而已。下面了凡先生又举了一个故事:

 

【锺离授丹于吕祖】

汉锺离,八仙之一,他要度吕洞宾,教给吕洞宾:

 

【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你要想救济穷苦的人需要钱,他有一套法术能够「点铁成金」。

 

【吕问曰。终变否。】

吕洞宾就问:我把这个铁变成金,会不会还原,这个金又变成铁?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汉锺离说:五百年之后,还会还原。吕洞宾就说: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我不干这个事情,我不需要。

 

【曰】

汉锺离就说:

 

【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他讲「半」跟「满」举了三个例子,三种说法。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修善积德,到底我们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我们现前得的果报,是圆满的还是有欠缺的?「半」就是欠缺,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一般本质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他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见识,所以在理论、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报不圆满,道理都在此地。我们不读这些书,你怎麽能想得到?希望我们念了之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应该得什麽样的果报。好,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3日21:21: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7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