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6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1阅读模式
摘要在龟壳的下面一面先鑽孔,一排一排的鑽孔,这孔没有鑽透,上面留一层薄薄的膜。要占卜的时候再用火,在这个洞上面烤一下。

 

汉字入门(第16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教授:这个字,我要同学们自己想想,看你看懂吗?第一个从甲文到小篆,我们看出笔画的变化,《说文》解释:「穀之馨香也。象嘉穀在裹中之形」。后面又说,「或说皀,一粒也。又读若香。」读完这个,同学们再看按语,我主要是要让同学们看这个按语,看你看得懂吗?不甚明白是吧?这说无声字有时不止一个字音。无声字指哪些?象形、指事、会意,这三样不带声符的字,我们叫它无声字。这些无声字有些不止一个读音,这是黄季刚先生很重要的一个发现。原因,文字我们一再说过,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同一个时间所造成的。

板书:皀

皀,许慎告诉我们「穀之馨香」,这是这个字形,然后他说「又读若香」,本身读作什麽?

学生:比。

教授:比。我们书上有注音,看到吗?根据反切,这个注音标出来,「皀」这个字本身读比。许慎又标明「又读若香」,表示这个字同样的写法,有读为比的,有读为香的。所以故乡的乡,从这个皀声,它之所以读为故乡这个乡,乡下这个乡,因为它有另外一个音,「又读若香」,当作乡下这个乡的注音符号。所以故乡的乡读香,它不读《说文》标的这个皀,它读香。这是无声字多音,原因是在造字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以有这种现象。同样一个字形,北方的人读为比,南方的人读为香;或者古时候读为比,现代人读为香。并不是它的变化,而是造字的人互相不知道,所以有这种多音的现象。所以无声字多音,我们留到形声字再详细的说。看下一个字,「丨」:

学生读诵:丨ㄍㄨㄣ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丨是竖的笔画。

备注:《说文》:「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段注:「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

造字非一时一地一人,可以是北方人造「丨」,读它为「ㄍㄨㄣˇ」,南方人不知北方已造「丨」字,另造「丨」字从上往下写,读若「ㄊㄨㄟˋ」,也可以是后代人,不知已造下上通的「丨」(ㄍㄨㄣˇ)和引而下行的「丨」(ㄊㄨㄟˋ),便又另造从下往上写的「丨」(ㄒㄧㄣˋ),因此,同是「丨」这个笔画,由于造字的时、地、人不同,会造成字形相同,而字音、字义不同,这就是黄季刚先生所说「无声字多音」的缘故。

教授:这一段说明,同学们清楚吗?要确实弄清楚。我相信你们已经相当清楚,造字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丨这个字在《说文》就有三个读音:一个是「ㄍㄨㄣˇ」,一个是读「ㄒㄧㄣˋ」,一个读「ㄊㄨㄟˋ」。造成的原因,就刚才我们说的,造字人、地、时的不同。下一个字,「丂」:

学生读诵:丂ㄎㄠ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丂气舒出不畅有所阻碍的状态。甲文、金文和小篆丂字的「ㄅ」,像气欲舒出。「ㄅ」上,有「一」,像气受阻,不能径达。《说文》中的「以为」是说假借为于字,又假借为巧字。

备注:《说文》:「气欲舒出。ㄅ上碍于一也。丂,古文以为于字,又以为巧字。」

教授:指事字本来就是抽象的符号,因此你不能要求它怎麽不太像,它不是象形。这裡附带说明的一个,《说文》裡面说到「以为」说的是假借,这裡说「以为于字」,是丂这个字借为于;「又以为巧字」,又借为巧字。下一个字,「夊」:

学生读诵:夊ㄙㄨㄟ。(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夊指人缓步走路。

备注:《说文》:「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也。」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是倒「」(止),是行走之意。(引备一说)

教授:甲文、金文,我们很清楚看到是脚印,到小篆变化,看不出脚印的意思。《说文》许慎说「行迟曳夊夊」,这是指走路缓步走的样子。所以它是一种形容词,「曳夊夊」,缓步的样子。要不然同学会奇怪,同样脚印正的反的,为什麽一个是指事,一个是象形?因为这裡以词性来分别,它是一种形容词。看下一个字,「丩」。

学生读诵:丩ㄐㄧㄡ。(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丩像瓜藤弯曲相纠缠之形。甲文、金文和小篆丩字略同,像瓜瓠的藤蔓,相互缠绕,牵缚上引之形。

备注:《说文》:「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丩起。」段注:「一曰瓜瓠结丩起。谓瓜瓠之藤缘物缠结而上。如诗言:『南有樛木,甘瓠纍之。』象交结之形。」

丩是部首字,凡从丩得声之字多有曲意,如:纠等。

教授:金文这个丩,因为它上下连起来,看不出像甲文那麽清楚,互相纠缠的样子。实际上是它笔画因为刻的时候,也许不容易做到像甲文那样。所以,甲文、金文、小篆这三个字形都告诉我们,丩这个字是相互纠缠的意思。所以《说文》说:「相纠缭也。一曰」,他是说「一说像瓜瓠结丩起」,藤蔓沿着东西盘绕上去,这是丩这个本义。下一个字,「予」:

学生读诵:予ㄩ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予指赐予、给予的意思。甲文与小篆同,像以手推物与人之状。

备注:《说文》:「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段注:「象以手推物付之。」

典籍所见:(1)我。同「余」。《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2)给。通「与」。《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3)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

常用词:赠予,授予,准予,寄予厚望。

教授:甲文、金文与小篆大略相同,是一种抽象的指事字。《说文》说:「象相予之形」;段注说:「象以手推物付之」,推物给予的意思。接下来,「乃」:

学生读诵:乃ㄋㄞ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乃像气不能直出之状。甲文、金文和小篆像气上出时不能直伸,遂用屈曲抽象的线条,以见气之难出。

备注:《说文》:「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段注:「象气之出难也。气出不能直遂。」

典籍所见:(1)是。《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2)然后、于是。《史记.魏公子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3)却。《汉书.吴王刘濞(ㄅㄧˋ)传》:「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4)而。《荀子.正论》:「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5)若、如果。《孟子.公孙丑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教授:这个指事字,是像气不能直舒,所以用弯曲的线条来表示。《说文》是说:「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段注说:「象气之出难也。气出不能直遂。」所以用弯曲这个线条来表现。下一个字,「西」:

学生读诵:西ㄒㄧ。(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西本义指鸟在巢中栖息。甲文、金文像鸟巢的样子,小篆在其上多加鸟字的省写,日既西落,鸟已归巢,故本义指鸟在巢中栖息。后因鸟栖息时,日已西落,便借西为东西的「西」,西为借义所专,故另製「从木,妻声」的「栖」,以还其本义。

备注:《说文》:「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卥,古文西。卤,籒文西。」段注:「古本无东西之西,寄託于鸟在巢上之西字为之,后人习焉不察,用其借义而废其本义,乃不知西之本训鸟在巢。」《说文》古文写作「卥」,籀文作「卤」,与甲文、金文字形相近,古文字学者有以为,与囟(ㄒㄧㄣˋ)为同一字。(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西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

常用词:西方,西藏,中西合璧。

教授:看到甲文、金文画的是鸟巢,同学们看过鸟巢吗?鸟巢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虽然不规则,但是像甲文、金文,我们可以看出它就是鸟巢。到小篆:

板书:

鸟巢,再加省写这个鸟字,表示鸟在巢上。日在西而鸟栖,所以这裡我们又看到两个字,「以为」:

板书:以为东西之西

「以为东西之西」,刚才我们说「以为」是什麽意思?假借。本义是鸟在巢上:

板书:栖

栖息的栖,本义。大家想想,方向的东西南北的西要怎麽造?你用你的脑筋造一个字,这个西怎麽造?我还真想不出来。古人就用这个办法,鸟在巢上是日落西方的时候,所以「以为」就是假借,假借这个「栖」为东西的西,方向的西。假借,借义行,本义就被忘了。大家看到这个字(西),你不会想起它的本义是鸟在巢上,你只记得它是东西的西。久借不还,它赖皮,它不还,所以不得已,想要再用到鸟休息的时候,只好造这个字(栖)。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同学们读过吗?没有;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摇头的同学把它找出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送朋友的一首诗,后人以这首诗意作的琴曲「阳关三叠」。古琴曲裡面有个阳关曲,南音裡面有阳关三叠,不管是琴曲或者南音裡面的三叠,都是根据王维这首诗作的,是用来送别。所以琴曲裡面、阳关三叠裡面,都表现的是离愁别绪。琴曲:mi do re,mi do re,mi mi do re la so la,la so la,是吗?这位同学会弹。阳关三叠裡面,我相信这个曲子(阳关三叠这个曲子)在南音裡面应该比琴曲的阳关曲要早,原因,苏东坡有个记载。他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东坡记载,他那时候听到的三叠,总共分十个小节,那个音乐有十个小节,唱法他也记载,第一句不叠。

板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东坡听到的阳关曲十个小节,他还说这四个句子唱的时候,第一句不叠,唱完接着就唱第二句;第二句唱三次,再唱第三句,也唱三次;第四句也唱三次,总共几次?十节是吗?十个小节。这东坡说的,他听到的阳关曲是这样的十小节。在南音裡面,它只用器乐演奏,琵琶、尺八、三弦、二弦,加个拍板,只用器乐演奏,它也有十个小节。到了最后三叠的时候,节奏是非常的快,快到我用嘴巴哼都来不及,非常快。不知道这个曲的人,听到这种很快的节奏,还以为是一首很快乐的音乐。实际上是非常的悽切,那麽快的节奏。所以在南音裡面的「阳关三叠」,尤其后面这三叠,尾声特别的令人悽然泪下。音乐真能感人,你一听就知道。我们说文学能感人,音乐真能感人。鸟在巢上,变成唱歌了,阳关三叠。

接下来,我们看增体指事。是在已成文的初文上又另有所增,称它为增体。第一个字,「旦」。读一遍:

学生读诵:变例指事。增体:旦ㄉㄢˋ。(甲文)(金文)(小篆)。旦太阳刚从地平面上升起,指天明。甲文、金文「旦」略同,上像日,下面的一块像土地,表示太阳刚升起;小篆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以一横指示地平线。

备注:《说文》:「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典籍所见:(1)天刚亮的时候。《文选.左思.蜀都赋》:「晨凫旦至,候鴈衔芦。」(2)白天。《文选.解嘲》:「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常用词:元旦,通宵达旦。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金文、小篆,你最喜欢哪一个?告诉我哪一个你最喜欢?大家意见不一样。指的是天明,一天开始,太阳刚刚升起。《说文》说:「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可见这个「一」绝不是一二三的一,它是代表地面,地平面的一个符号。一年开始叫什麽?

学生:元旦。

教授:元旦。也是从这个旦引申。接下来看,「回」: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15日10:16: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4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