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13集上)成德fashi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4/1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13A

MP3下载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諸位仁者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剛剛聽了這一首「重回漢唐」,這應該是中華兒女共同的一個理想、目標。當然現在有習主席在帶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個也讓我們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兆了。當然也要上下一心,才能把文化很好的復興起來。所以習主席也是強調,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每一個人都要為人演說,那才能讓世人看到文化的殊勝。因為大家對傳統文化陌生了,好幾代人忽略了,現在用講的人家很難體會了,得要透過我們把五倫八德做出來,人家生歡喜心,他才肯學。《華嚴經》說信解行證,首先要讓人家起信。

所以老人家在聯合國發表了將近十次的專題演講,把老祖宗五千年的文化綱領講得非常清楚,那全世界這些致力於和平的專家學者聽完,會後給老人家說:「你講得很好,但是是理想,做不到。」所以老人家在聯合國的這個經歷,這個人生的閱歷給他最深的觸動,就是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這是根本的危機,怎樣化解?那得做實驗,因為人家覺得做不到。尤其從小在這種知識技能的學習體系,會形成一個態度,「你拿證據來」,那沒有證據、沒有榜樣,他不容易相信了。所以老和尚說在廬江辦學是被逼出來的,被聯合國逼出來的。

所以從老人家這個經歷我們也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要立住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信心,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傳統文化復興長征路上的階段性任務。假如這個地區沒有一個人真幹,那這個地區信心起不來。為什麼孟子要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而我們假如是在各地負責,更要謹慎,到底這一方的大眾是怎麼看我們的?假如我們高層的人還互相對立,互相在是非人我,那這個沒有功德,甚至影響這一方對傳統文化的信心,他們還沒學,怎麼他們那麼多爭吵?那就給人家一個大問號了,學了都變成這樣,那不敢學了。所以別人跟不跟我和不重要,我們在內心裡一定跟人家和,決定不能夠有對立的情緒,這個都是老和尚教導的。我們都是跟著他老人家學習,但是真正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是有聽他老人家教誨去做,還是隨順自己本來的煩惱習氣?那假如是隨順習氣,又打著他老人家的旗號,這個就罪過大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所以為什麼《孝經.諸侯章》,諸侯是負責一方的政治,這個城市他負責的。我們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很可能這個縣就是他這個中心在推動,全縣的人就傳統文化有一個中心,那全市的人都看著我們中心,我們做得怎麼樣就影響著整個縣。所以《孝經》跟我們有沒有關?很有關,它是治理一個國家的,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小大圓融。「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我們處在高位,有沒有好為人師驕傲了?「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我們有沒有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節儉?「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其實就是我們在這一方的威望能不能保持,甚至能不能提升。但是這個威望不是自己要的,大眾不信任我們,我們沒有辦法護念他。那假如是要去求一個威望,那有為而為者假。刻意去求個名,那沒有意思,要實至名歸,我們才能在這一方護持好大眾。

我們從團體再拉回來,更小的單位,家庭。學傳統文化不能不這樣觀照,修學有次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個是很肯定的話了。那我們想想,我們在家庭當中,我們學傳統文化,全家的人對我們有信心嗎?這個是我們要很冷靜問自己的問題。那一天我們劉同學說的,她先生跟她說,妳學傻了。那我們有沒有給另一半信心?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不然老和尚講的信心危機,我們就很激動,我好好出去講課,講愈多好像自己就覺得貢獻愈多了。可不能把本給忘了。治國是平天下的本,齊家是治國的本,修身又是齊家的本,這樣推,推到最後,物格而後知至。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我們要勘驗我們學傳統文化之後,我格了什麼物欲、什麼習氣,這個是實質的,因為物格後面才能夠提升,知至、意誠、心正、身修,沒有物格,後面不可能有的。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以調伏習氣為精進。這些話我們都不能囫圇吞棗、走馬看花過去,這些都是關鍵。這樣修才能打破自欺,不然這個自欺一關過不了了,嘴上都說為人家好,事實上內心都已經瞋恨心起來了,脾氣上來了,可是嘴上還說我是為你們好,我是要護念你們。合法掩護非法,這個是一定要過的一個關。

我們得人身、聞佛法,又能護持正法,這樣的福報不一般,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積功累德,這個是真正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老人家、對得起一切大眾對我們的信任。但求無過,可不能跟自己的法身慧命開玩笑。所以復興文化都不能靠激動的,也不是像搞活動一樣,搞完了就復興了。搞完了讓大眾誤會,辦活動了就叫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兩綱八目,每一個目都要下真實功夫的,不是熱鬧一下,大家激動一下,都很受益了,傳統文化就復興了。我們都要非常正確認識這個復興文化的步伐應該要怎麼走,要步步為營,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剛剛這歌曲說到了,「看我華夏兒郎」,我們有直下承擔的心,志氣要剛烈,要勇於承擔,功夫要用軟磨,要在每一件小事當中反觀,不自欺,然後下決心去對治每一個習氣。小人行險以徼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這個「小人」不是做貪贓枉法,不是指這個,也是讀聖賢書,但心態是有僥倖,不一定要這樣吧、這沒關係吧,那他修道會修偏掉,會搞名聞利養。君子居易以俟命,這個「居易」就是安住當下、敦倫盡分。這個都是《中庸》教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其實這個就是不挑境界,安住當下。我們很多傳統文化的人是在逃避,喜歡做的事比誰都積極,不想做的事,但是卻是本分,很會逃掉,還會用很高的道理說,我是為眾生,逃避家庭責任。有沒有功德決定在心,善用其心才能成就殊勝功德。梁武帝做了那麼多事情,他沒有功德,他用染污的心,所以沒有功德。我們得觀察自己,我很積極投入,我們很多時候是用愛憎的心在做傳統文化的事,喜歡做的拼命做,不喜歡做的就不是很積極。很想做的有別人可以做,我可以讓給別人,我不跟人家爭。

佛門做事的原則,別人做了我們就不做了,我們去做另外也很重要而沒人做的。別人又做了,隨喜功德。別人不做的,我也不想做,可是沒人,我硬著頭皮我都敢去承擔,這就不挑境界。可是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全心全意去做,會感動比我優秀的人來。感動別人不是靠能力,感動別人是靠真誠,全心全意的付出,人家一看,連他這樣都肯做,比他有能力的人感動了。就好像林看治老居士,她在內典班,六十多歲了,老人家當時候去的時候三十一歲,一看到她小學畢業,女眾,六十多歲,還在學弘法利生,老人家一看完就跟李炳南老師說,我要參加了。所以勸請比我們更有德有能的人,不在於我們的能力多高,在於我們有沒有真心去做。修行的人煩惱要愈來愈少,心要愈來愈清淨,這個才學對了。在團體裡面做什麼事怕東怕西的,怕領導不高興,這個都不是正常的現象。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錯了就改,大家有什麼好擔心來擔心去的?一個團體裡還要擔心領導會不高興,那這個領導造業了,這個領導可能情緒化了,每個人還得看他臉色,那我們當領導者不是在積功累德的緣分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成德現在是出家人了,護持在家二眾同修是我們出家人的責任。成德話已經說了,這是我責任盡了;我沒有講,我有過失,不然我就對不起在家人對我們出家人的供養。「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僧璨大師有說到,「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我們對人對事不要有喜歡、討厭,不然我們就雖然每天都在忙,都落入愛憎心,愛憎心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無量壽經》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就是喜歡,不希求想就是討厭。要捨離一切執著,才能成就無量功德。

人生因緣聚散是無常的,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共學,講一些很重要的話,因為這個緣過了之後,不見得有這樣的機會再探討這些問題了。傳統文化也走了十八年了,前面的路不得不好好的總結。總結也是普賢行,第一個禮敬,我們走過的路我們要恭敬,我們負責的事,我們不能打迷糊仗,都要很清楚,做得對,對在哪?做得不妥,要怎麼修正?廣修供養,我們總結下來了,錯誤的希望後面的人不要再犯了,對的供養給後面的人不走彎路了;總結當中反思我們有不妥的,這個也是懺悔業障。「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走每段路我們用普賢行的心境來善用其心,這個就行在道中了,處處是道場。

那當然,老和尚也提醒,傳統文化復興可能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努力。所以也不能操之過急,護好我們每個念頭,走好我們每一步。有遠大的目標,不能是激動去做了,得時時刻刻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來做好每件事、講好每句話。有一個老時鐘跟一個年輕的新的時鐘講到,這個老時鐘已經幹了幾十年,對這個小時鐘說,「你路還好長好長,你每一天還得走八萬多步」。結果這個小時鐘聽了壓力很大。後來另外一個老時鐘又跟這個小時鐘說了,「沒有那麼難,其實很簡單,你只要走好每一步就好了」。所以目標很高遠,但是也不要有壓力,更不要自己嚇自己,走好每一步,守好每個心念,我們一定可以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佛菩薩祖先對每個人的加持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這個信心我們一定要有。好,我們請……

趙老師:首先請董學長。

董同學:尊敬的法師,尊敬的家長,尊敬的諸位家人,大家下午好。前幾天聽了諸位家人的分享與法師的開示,我非常受益,許多問題也迎刃而解。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彈指一瞬間,還有一週多時間就要結束了,我還有幾個問題想請法師開示,要不然怕時間不趕趟了。尤其是今天上午看了「玄奘大師」這個影片,我體悟到了,我們在修學的道路上一定不要怕吃苦,一定要把身體忘掉,以英勇無畏的精神去克服學習上的一切困難。再困難也沒有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難,再苦也沒有他們缺吃少穿苦。當時天上有飛機轟炸,地上大炮打擊,前有潛伏,後有追兵,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完成了中國革命,建立了新中國,這是何等精神,這是何等毅力!我們目前學佛也要有這種精神,只要跟著團隊,目標正確,老師指導,善友為依,團結互助,堅持到底,必能到達彼岸,修成正果。

這是我今天看這個影片有一點體悟,但是還有幾個問題需要法師進行開示。一是前幾天在看「達摩祖師傳」的時候,梁武帝在和達摩祖師對話中談到功德,今天剛才對功德和福德的問題一直想問問,剛才成德法師進行了開示,我多少也有點明白了。但是六祖在說功德時也提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還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我對這個功德與福德理解不到位,可能理解不透徹,與平時的功德認知有差異,所以說請法師開示,對功德、福德做進一步的開示。這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老師,譬如世間的老師和出世間的老師,寺院裡還有剃度師、受戒師、皈依師等等,這些都了解。另外還有明師、依止師,特別是對明師和依止師,在我理解,現在我們跟著法師學習,依止老人家的課程去修學,我感覺到這是明師,也是依止師,不知對不對?我理解得也不透,需要法師進行慈悲開示。

第三,《無量壽經》中多次提到授記和得道往生,學生對何為授記、何為得道,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和狀態,學生體會得不深,也請法師慈悲開示。

第四個問題,我目前學習扎三個根,和受持《無量壽經》,和一句佛號,我認為這就是生信願和往生的抓手。但是這方面理解,我想請法師在生信願和往生方面做進一步具體的開示。學生如有不妥之處,請法師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董同學的分享跟發問。很多問題透過聽經,或者聽他人分享可以迎刃而解,這是很好的。很多問題是自己領悟,跟去問別人,那還是自己能領悟到好。當然想了,想不通,《弟子規》也說「心有疑,隨札記」,這個也是可以的,「就人問,求確義」。但是問人也不要變成依賴,常常能夠靜下心來聽老和尚講經,有時候聽著聽著可能問題就解開來了。

剛剛有念了一段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的開示,我們要知道,這個《六祖壇經》是禪宗的,可能也沒有太多時間一句一句解釋,但我們想想,老和尚是怎麼講功德的?今天《大藏經》,甚至於祖師註解佛經那個數量可能還超過《大藏經》很多,這麼多法寶,我們說浩如煙海,從哪裡去深入?都是大乘經,都很好,都想念。所以學佛還是要依止一個老師,一個老師一條路,老師會提綱挈領把教誨告訴我們。「持戒是功,得定是德;得定是功,開慧是德」,老人家有這麼說過。

再來,我們看達摩祖師這段對話裡面,電影裡面說的,清淨得道者才有。所以代表什麼是功德?用真心才叫功德,有摻雜妄心,福德。所以大乘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關鍵的叫「自淨其意」,自淨其意,清淨心,那就是功德了。梁武帝他有好名的心,所以他沒有功德,他有福德。所以我們做任何事只要有求,求未來福報,求升官發財,甚至於求別人認可我,這都是不清淨了。所以用真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去做任何事,統統都是功德。老法師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的開示說了,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所以善用其心,就是都是真心起用,做任何事都是功德,關鍵在是不是真心。這個是我從老人家教誨裡面,供養給大家。當然,自己聽老和尚的經也聽得少,因為任務比較多,就以聽到的這個部分,我們在生活當中一點一點去落實。可能其他的同修你們有聽到老人家其他對於功德的開示,待會也可以提出來,因為理得心安。所以董同學他問的這些問題,對我們修學還是滿關鍵的,我們真明白了,不然擔心自己,到底我修的是福德還是功德?

再來,提到世間師長、出世間師長,包含受戒的師長。那最重要的是親教師,你依止的老師,因為你是跟他學的。老師再多,大家要注意,一個老師一條路,這一句話是重點。你受戒有幫我們受戒的老師,除非你是要學戒律,那你依止他學戒律,你假如是學淨土,那你依止老人家學淨土。你不能去受個戒,然後又去依止這個受戒師給你講的經教,那你又不是一個老師了。我們受戒了,持戒念佛,很好。其實說穿了,你最相信誰,你就專心聽他講,依教奉行。因為「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要靠善知識引導我們,我們才能夠恢復自性。但是這個善知識是明師受戒,《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教導的。你看這些都是經典,它合起來看,善知識最重要了,那善知識的標準是什麼?明師,他是過來人。那拜師不能激動,我是要依止這個老師出離輪迴生死的,這是為我的法身慧命負責任。所以在密宗,拜一個老師或收一個學生,那都要考慮幾年,覺得緣分真的成熟了,那才拜的,很慎重!

那我們看,明師也是萬法因緣生,老和尚的弟弟小他六歲,沒有他受教育的機會了。我們在漢地,老人家可以算是傳承傳統文化最後一代,而且是最年輕的,因為老人家是在桐城派的地方,而且他是讀了八個月就沒機會讀了。你在其他的地方,早就結束了。那是最後還存有傳統文化私塾教育的地方,老人家趕到最後的末班車,也才學了八個月。但是老人家感謝得不得了,說他犧牲身命都要把傳統文化傳下去。

所以成德自己的體會,老人家是傳統文化承傳最後一代,他的第一代、第二代,比方說成德是孫子輩的,我們孫子輩的也是成年才學的。當然,我所遇到的都是成年學的。比方說成德現在四十九歲了,可能我沒見過,假如有從胎教就開始學的,那他的緣分跟我不一樣,他比我殊勝多了。而成德對於老人家來講是孫子輩的,孫子了。他那一代,他弟弟小他六歲沒機會了,我們後面大部分就更沒機會了。那假如我二十多歲才遇到他老人家,我再對治我這一生的習氣都不容易,然後我自己拍著胸脯說,「你跟著我走,我可以幫你了脫生死」,那我已經狂妄了。因為我不是過來人,我可以陪伴大家一起依止過來人,而在這個陪伴當中,我自己也要謹慎掉入好為人師的狀態。孟子講,人皆好為人師。佛門講,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慢、我見。見思煩惱是很厲害的,隨時都會現前,甚至經歷過的事情,我們沒有用佛法很好總結,對人、對事都會形成成見。所以為什麼《四十二章經》說,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這個都是很關鍵的教誨。我們對這些經典或者老和尚強調的事,不能掉以輕心。現在打著佛門旗號,狂妄,謀財色名利的不少。為什麼現在上層要比較嚴格管理?都跟一些亂象產生有關。所以您提到明師受戒,那得是修行過來人。

所以成德跟漢學院的同學講,我現在最多陪伴你們跟著老和尚學,我陪兩年,兩年後假如我還有提升,可能還可以再陪。這是我對我自己現階段的一個認識。我看這些同學們,他們的因緣比我好,都比我早學,他們身上很多性情、人格特質比我優秀的地方,這些地方我還要向他們學習。可是我們很可能一起一個「我是老師」的念頭,一個好為人師,可能別人身上比我們好的部分看不到了。成德這些話是從自身的體會,包含我都見過,根性非常好的人,但是他就是執著他要教人,然後對人態度又非常強勢,可是他一直都覺得他是老師。但是事實上他的學生裡面,有的人性格比他好,他都看不到了,好像都在幫每一個人把他的習氣打掉,看不到自己身上有習氣了。所以成德覺得修道路不簡單,時時自己要保持五十三參的態度,不然很可能一個念頭就偏出去了。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一切人事境緣都是老師,這樣才有辦法觀照自己的心念有哪一些分別、執著。

那您談到這個授記,因為成德對這些佛教名詞還懂得很不足,只能跟你分享我當下的一個感受,就是這個學生聽了之後會不折不扣依教奉行,那佛或者明師他就等於是知道這個學生的根性,他絕對會老老實實做,絕對修因得果。所以這個授記裡面最重要的,從學生的角度,就是老實聽話真幹,那這個明師一定會給他當生成就的方法。就像老和尚常常講到海賢老和尚,他的老師就告訴他,你就念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其實這段話很有味道,為什麼他的老師跟他說「明白了不能亂說」?你看他已經看到這個學生會念到明白了,感受到這個學生老實聽話真幹了。所以佛法是內學,最重要的是這顆心,他那個孝親尊師的心很真切,那絕對成就的。所以我們看《地藏經》,釋迦牟尼佛摩地藏菩薩頂,地藏菩薩就是那種直下承擔,以師志為己志的心。所以佛陀跟他好像有一段話,就是讚歎他累劫度眾生,之後必然也能成就佛果。當然這個是成德當下的一個想法,也只是提供大家做參考。

那您最後一個問題是問說深信切願跟往生的關係嗎?

董同學:成德法師你好。

成德法師:你好。

董同學:這個信願,我想再請法師對信願做進一步的開示,我們理解,理解得很淺薄,往往談到信願往生,所以說我想把這個問題,請法師對信願和往生的問題做進一步的開示,具體給我們指導一下,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不敢當。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本教誨《淨土資糧》,針對《阿彌陀經要解》裡面的精華他有開解,信有講到《要解》裡面的六信,所以分析得很深入,再發給大家學習。這個成德講得沒有黃念老透徹。

那老人家講經的時候有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所以老和尚這些法語我們要放在心上。我們是不是真信切願,切願就是很想去,很想去叫歸心似箭。所以假如你今天有哪一件事讓你有情緒了,那自己真信切願還不夠深。比方說你今天要回故鄉了,你三年沒回去,很想母親煮的菜,你坐上遊覽車就一直在想回到家的情境,你不會東邊看看那棵樹,西邊看看那個花,甚至於說車子停下來吧,停下來我先好好看這個花吧,那就不叫歸心似箭了。所以這個都要自己檢查。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所以世間不能貪愛。甚至於世間任何人、任何事不能討厭,因為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因為都是情感在起作用,情見。你有很喜歡的才有很討厭的,它是相對的。人為什麼會很討厭、會很恨?因為得不到。假如本來就沒有那個求,沒有那個愛哪來的那個恨?沒有那個喜歡哪來的那個討厭?

所以很多人為什麼很想求願往生?因為我兒子對我不好。可是假如兒子對你好了,你還會念念求生淨土嗎?那這個要自己去檢查了。所以我們那個厭離娑婆到底是不是真正看明白輪迴的事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還是只是現在沒有滿自己的願,等一下環境一變化了,就被拉過去了?

好,所以這個再請董同學可以看一下黃念老這個開示,老和尚也有對信願很多開示,還是依止老和尚的來學習。成德在這邊只是跟大家同修一起探討一下而已,謝謝。

趙老師:下面有請孟學長。

孟同學:法師吉祥、各位家人吉祥。非常高興今天用這個機會向法師匯報一下學習的狀況,同時也向大家供養一個自己曾經犯的錯誤。首先是這次學習,感覺學習的進步很大、收效很好。自己總結肯定是誠敬心比以前足了,所以很多課程之前聽過,但是沒有這次感悟那麼深、受益那麼多。表現在,在家裡和自己的另一半相處,前所未有的有了那種相敬如賓的感覺了。之前學生是家長制作風、大男子主義,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第二個表現就是,在小家庭裡面,和家人們一起分享的時候,很奇怪,突然有一天覺得之前總是喜歡看別人的過失,尤其喜歡看學傳統文化人的過失,這個是個很刻薄的心性;這次學習就感覺,不知什麼時候這種看別人過失的心少了,反之是看他們身上那些閃光點、可學之處多了。所以向法師匯報,和各位家人分享。

再來,那一天我們音頻裡漢學院的銀同學分享。聽了銀同學分享,學生從頭到尾泣不成聲,感覺銀同學根扎得還挺不錯,那次分享表現得也可圈可點,但是覺得銀同學他一路走來,想戰勝自己身上的毛病習氣也是很不容易的。想到他小時候就跟學生在一起共同學習,那時候我沒有做好榜樣,所以沒有幫他扎一個很好的根,導致他現在學習的路上還有那麼多的毛病習氣需要戰勝,所以聽到後來已然泣不成聲、淚流滿面,感到非常的難過。現在銀同學的妹妹,他們這一批小孩子又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又和他們一起共同落實《弟子規》,所以聽完銀同學的分享,上午和銀同學的媽媽再見面,和一群媽媽見面的時候,學生也是做了半個小時的分享,從頭哭到尾,我說,一個明白因果的老師絕對不會害你們的孩子,我不會再犯在銀同學身上犯下的錯誤。這是弟子聽課特別悲傷的地方。

再來就是,學生也是那個從廬江回來的人,回來自己當地,曾經豪言壯語的說,從今以後這是一個人的湯池、一個人的廬江、一個人的中心,然而因為沒有嚴格的師承,沒有謹遵師承,所以做得很不理想,因為太過急躁了。記得當時還說自己一定要只做個輔導員,絕對要盡職,沒有做老師的想法,就做一個輔導員,做一個義工。所以回到當地的緣分裡面,自己從清潔工、主持人、會務員做起,其實就是主持人、負責人、團隊的領導人,還有掃地工,都是一個人兼這麼多職,還是做得很入心的。可是剛才在聽法師您分享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從回到當地是二O一四年,到現在在學校裡面做,這就是供養給各位家人的,就是我在自己的學校裡做,特別的不清淨的地方就是求名心特別的重,求認可,怕他們不認可學生,怕他們不認可傳統文化。有了這種怕,所以不得其正;有了好名的心,也不得其正,就這樣一個求認可的心帶來的急躁,就這一根稻草就把學生給壓垮了。

因為從小自己在家庭的成長過程當中得到的認可少,再來上學讀書的過程當中學習成績不好,得到的認可少,成年以後,在單位裡面工作,得到一點點認可之後,覺得很舒爽。進而開始推廣傳統文化的時候,就追求認可,自己把自己的工資全部拿出來推廣傳統文化,不求利了,但是求名心切,用利換名,這真是修學的大忌、大病。講到這裡,背上冒一股冷汗。因為這個修學之路上,真是每一關都挺難過的,我不知道過了這個求名關以後,我還有什麼更大的關在等待著我。剛才聽到法師說到那個的時候,又想好為人師可能是下面更大的一個關吧。關關難過關關過,但是向老師、向各位家人匯報,學生有信心過,因為畢竟學生也是人之初性本善,畢竟學生是從農村相對純樸的環境當中長大的,畢竟學生的爸爸媽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學生身上還有一些非常優秀的人格特質。

昨天我們小家庭的張校長他安慰學生說,你還是身上有很多優點,這句話對學生來說也算是一種認可,非常高興。所以學生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妄自尊大,發揮自己性格當中的特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定也會做得比原來好。

謝謝法師、謝謝各位家人,請批評指正。

成德法師:好,謝謝孟同學。他很可貴在很有警覺性,修行人要很有警覺性。印光祖師說,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個不覺察,種種違理情想就會產生了。所以他觀照自己的心念非常深入。

他剛剛提到的,可能是不貪財了,但是有沒有貪名?老法師說,佛法是把貪放下,不能是變成貪換對象了。而且佛門說,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修行不是一件容易事,得真的很有決心、很有毅力,關關難過關關過。老和尚為什麼一直提五十三參?因為只要心態對了,什麼關都能過。境界本身沒有問題,是我們心念有分別執著,它才會卡住了,不然任何境緣,只要心態對了,都變成我們的增上緣,都幫助我們提升了。就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他提升得更快。所以五十三參重要,只有自己是學生,這些境緣都是老師。在農村,單純,時時歸零。自己覺得自己有什麼了,那就麻煩了,心態上就慢慢慢慢會偏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覺得自己有什麼了,那就不是清淨心了。

我們孟同學他最可貴的是為人師表的良知。他一心,他的初心就是為了成就學生,說實在的他盡力陪伴了,可是他覺得學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是他造成的,他覺得對不起學生,這個也令成德非常動容,也感佩。這也是讀書人應該有的心境,對待自己要從無過處求有過,跟人相處要從有過處求無過,對自己嚴以律己,對別人寬以待人。所以學佛是心去作佛,心改了,境界就提升了,進一步要保持這個可貴的心境。就像剛剛他提到的,他以前對太太的態度心態不對了,現在一調整,他自己有法喜。所以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

而我們要藉由事情去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自知、知過,進而去改正。他剛剛有提到,以前喜歡看傳統文化人的過失。其實就是外在只是個緣,我們內在有這個因,遇緣它會現前,可是這個時候,不能把責任推給這個緣。這個萬法因緣生,我們也得很清楚,沒有一件事情離開了萬法因緣生。比方說我們以前,是他把我氣得要死的,把責任推給對方了,是他把我氣得要死的。事實上是我們自己內在脾氣大,然後因為他的一句話,所以火就上來了。假如我們是內學了,往內看了,他提醒我,我居然還會為了這樣的事生氣,這個就是我的執著點,我趕緊調過來。那他是來成就我的,本來覺得是他讓我生氣的,一轉念,他是我的恩人,他來成就我的。

傳統文化的老師、家長,我們要更冷靜的看自己的狀態,我們也是成年才學的,所以也是要警覺性很高。傳統文化老師跟家長,打孩子的還不少,那罵得很凶的也不少。我現在接觸到一二十歲的傳統文化的年輕人,身心很健康的比例不高。但是我沒有責備的意思,因為所有的父母老師也是成年才學的,但是我們得把警覺性拉高。而且教孩子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修身,也不能在枝末裡面打轉。那一天曾同學分享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我為他」,為她自己的孩子,「我為他承受了多少的壓力?」大家注意,這都是有做,有做就有求,我付出那麼多了,那接下來是什麼?你一定要給我怎樣怎樣,不然我的落差太大了,情緒就上來、脾氣就上來了。這個只有我們當父母、老師的人能觀照我們自己很細微的心念,才能找出問題來;找不出問題來,孩子也痛苦,我們也痛苦,這學傳統文化應該學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怎麼搞成這個樣子?

所以《了凡四訓》說,「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你去愛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裡面夾雜著有所求了,結果求不得了,情緒就上來了。「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我的目的就是要回報社會,濟世之心,要純,「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媚,諂媚,因為希望人家肯定我,這個媚就不知不覺會產生。所以真的都是心地功夫。《大學》裡說:「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我們擔心什麼、害怕什麼,這個就不得其正了;「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這個都得在這些境緣當中去調整自己的心,去放下那個罣礙、放下那個分別執著。所以當父母、當老師,最重要的還是修心、修身的功夫。

好,那孟同學不能有悲傷,悲傷也是煩惱,我們要奮發圖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孟同學: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2年3月19日16:36: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