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8集上)成德法师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4/1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8A

MP3下载

成德法師:抱歉,剛剛遲到了一分鐘。所以自己安排時間還是不從容,臨時打字打不順,可能就耽誤時間,而且心也會亂。所以自己是改一個習氣也改了很久,也是要提醒自己,效法顏回不貳過,從這一次開始之後不能再犯同樣的一個錯。所以也請大家監督,我們還有幾個禮拜。因為人一不從容,他心就不夠安定。心一急,可能想事就沒有那麼周到了,得要隨處安閒,考慮事情才比較穩妥。所以古人說,自己假如不能很安詳、安定的話,要顧自己的正念都不容易,要再顧別人,要再去負責事,那就更談不上了。所以古人說,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古人這個話是很慈悲,這個話也代表他走過來的路,體會到首先得在浮躁下功夫,因為我們浮躁,聽再多的經,不容易入心。

為什麼章嘉大師第一次跟師長見面,師長問了一個問題,章嘉大師是停了半小時才回答?老人家也很有慧根,他之後體會到,他那時候年輕,比較心浮氣躁,所以大師等他心靜下來才說法。這個事例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聽過、都很熟悉,那老人家為什麼講這個故事給我們聽?那章嘉大師的用意我們是不是也體會到了?我們學東西可不能著相,比方說我們聽完這個故事,別人跟我們探討問題,我們也給人家停半個小時,這個就是著相了。章嘉大師是應師長這樣根性的人。首先,我們停半個小時,那我們的程度跟章嘉大師一樣嗎?不然我們就是裝個樣子。修行最怕的是裝個樣子,讓人家看起來自己修得很好,這個對自己也沒有好處。會很刻意要讓人家看到,這個其實也是名聞,好名。所以一切要很自然,不能硬要裝出個什麼好的樣子。就像一個朝代,粉飾太平,這個朝代就會慢慢衰敗了。

所以佛門特別強調的,不能著相。《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提醒我們要不取於相。其實跟大家交流,成德自己是覺得不夠資格,自己也做得不好,你看今天就遲到一分鐘。前一陣子,差不多半年前,在英國倫敦,來了一個父親跟一個九歲的小孩。結果這個父親就說了,說在二O一七年的時候,他帶這個兒子到了英國漢學院,然後有跟師長說了,說可不可以讓這個小孩當蔡老師的學生?當時候成德還沒有出家。那這個父親講,說老法師同意了。聽到這一位父親這麼講,成德當下是想到,「父母命,行勿懶」,這是老法師答應的,所以成德也得要聽話,所以是收的第一個學生,就是這個九歲的小孩。因為自己從到海口以至於到現在,自己修學進進退退不得力,學生的態度、本分自己都沒有盡好,沒有資格當老師,在心態上是勉強在當前的因緣,真的有人可以來承擔成德現在的工作,那趕緊就讓給別人做了。所以假如自己生起一個可以教人的心態,我自己都感覺在那一段情況之下,心就會向外了,自己的自知就不足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交流到章嘉大師見師父上人,那我們得要是章嘉大師的境界,我們才是應機在觀察這個學生的狀況、根性。我自己對自己都看不清楚,那我真的能看清楚對方嗎?那假如我看外面看得多了,我往內看就不容易了,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了。

所以最近成德感覺佛經語深,一句佛法都不簡單,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比方我們剛剛討論到不能做個樣子,「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是章嘉大師教給老和尚的。那這一句話在哪裡?在我們每一時每一刻,我們不著相了,我們都善護我們的真心,那這個重實質不重形式了。「佛法是內學」,這個又是老人家另外一句教誨。那內學是向內,昨天是觀世音菩薩聖誕,觀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他是往內的。就像《勸發菩提心文》教導我們的,「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這樣發心名之為圓。這段經文成德是熟悉,但是要在一切境界當中,自己都能用這個經句來自我觀照,才能不向外馳逐,才不會向外著相到這個人上、這個事上。所以理有頓悟,事要漸修。

也體會到老法師特別強調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心境不能須臾離也。所以《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因為一離就是妄了,就不是真心了。所以,聖狂之分在這個一念之間。老人家一再強調這個五十三參,成德是感受到,每一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目標都是當生成佛。那我們看起來像不像要當生成佛的樣子?這剛好就是善財童子的表法。因為佛門是藝術化的教學,我們不能只當故事聽,善財不是指別人,四大菩薩也不是指別人,四大菩薩表修德,善財也是表我們的修德,善是善根,財是福報、福德。所以善財他表的法就是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我們只要保持了這個心境,在每一個境緣,我們的善根、福德都會增長。所以他五十三參,每參一個善知識,他的境界就提升一個階,到最後圓滿成佛。

我們假如看懂了《華嚴經》這個表法,那我們就回到我們的身上,我經歷過的事情,我是增加了懊悔,還是增加了恐懼,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過去的事有沒有落印象,讓我產生對現在跟未來的擔憂?這個就不是遇到一件事之後提升自己了,它變成產生煩惱了,那這個部分只有我們自己勘驗才清楚了。修行不能有依賴的心,因為依賴本身就是貪求,就已經不是在念頭上面下功夫了。我們無始劫來有一個很嚴重的習氣叫情執,情執就是喜歡依靠了。佛門叫「無依道人」,你不能依靠別人,自性要自度。可是我們這個情感一作用了,就會覺得,我這一生能夠遇到什麼樣的伴侶,我的問題就解決了;我一生能夠遇到什麼樣的合作夥伴,我的問題就解決了;我一生能遇到怎麼樣的老師,我的問題就解決了,想靠人、想靠一個事情。其實我們冷靜想想,宇宙怎麼來的?從心想生。當我們有向外要靠的時候,我們的自性德能就顯不出來了。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是我們要把它顯發出來的話,剛剛那一首歌說的,要撥雲見日,撥開雲霧,才能看得清楚,光明就在不遠處。其實光明在哪?自性光明遍一切處,我們只要把分別執著妄想一放下,就常寂光土了,就大放光明了。所以佛家叫「回頭是岸」,其實就是念頭,不是外面的問題。包含我們儒家講「回首如意」,這個如意就是時時提醒我們不能太得意忘形,要見好就收,不能打腫臉充胖子。所以功遂身退天之道,這裡面也都在提醒我們應對進退的分寸。

所以善財童子不是別人,就是自己。我們能守住看一切人都是菩薩,看一切人都是老師,只有自己是學生,就能在一切境界當中經一事長一智。經一事,看到自己內心還有哪些分別執著,進而放下。哪怕是逆境惡緣,也不會生氣,也不會對立,因為它提醒自己還有這些習氣,反而感恩它,因為它的出現,讓我更了解我自己內心深處還有哪一些習氣,因為一日不知非就一日安於自是了,所以感謝它對自己的提醒。所以師父說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師父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些話其實都是在提醒我們,我們現在修學的狀態對不對?目標對不對?學佛的目標是得自在,真正的快樂,假如我們的煩惱多了,你說我確實事情更多了,事情可以多,但是心不能亂。有時候事多了,可能又是在提醒我們,我們是不是太操心了?我們是不是性格裡面有事必躬親,對人不夠信任?或者我們有沒有缺乏知人善任、缺乏充分授權?成德觀察,對於權力的控制,能放得下的人也不多。

所以為什麼普賢行一直強調稱讚如來、隨喜功德?什麼事不一定一定要自己做,也不一定成功一定要在我的手上。這些心念我們也得要很冷靜的在心源隱微處自己去觀照,我們那個隨喜的心能不能時時提起來?看到他人的德行、能力比我們好,我們會不會很歡喜,進而讓位於賢,或者他年輕,好好培養他?所以我們身為一個教學者或者領導者,不能是只有自己課講得好,我們要看看我們培養出了多少人;當領導的人我們也得冷靜,我這些年來,我培養出了幾個幹部。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依報都是隨著我們的心轉,這麼一勘驗,反而能夠真正清楚自己一路來的心態,甚至於是我們自己本身的性格。良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人形成了一種性格,成年之後要轉不容易。所以為什麼說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的,四十歲以後就不能講了。雖然有例外的,但是真不簡單。因為不進則退,我們要不不斷提升上去,要不就隨著年齡我們的執著點會加深。

所以六塵都在說法,我們的依報都在給我們說法。我們修學到底怎麼樣?觀照我們的夫妻關係,它在給我們說法;觀照我們跟父母的關係,它在給我們說法;觀照跟我們生活工作常常有互動的人,我們跟他的關係處得怎麼樣?它在給我們說法。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我們有時候講課很受歡迎,但是走下講台回到家裡壓力很大,要跟家人溝通,自己都覺得很困難。那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不在講台當中的讚歎掌聲迷失,而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心、真實面對自己眼前最親的關係的經營?不多。所以傳統文化這些年走下來,挑戰不少,挑戰不在外面,挑戰在我們的心能不能不自欺,真實面對我們的狀況,我們真實的心地功夫。傳統文化的弘揚急不來,老法師說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

佛經語深,我們不能滑過去,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佛法是內學。《大學》裡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個共學班,成德是覺得自己智慧德能不足以跟大家授課,但是又感覺這條路上的挑戰確實很多,所以也是藉這個機會跟諸位家人,大家走在這條路上也很多年了,大家一起切磋共勉。我比較想的是自己能夠真正好好靜下來深入經藏,不然實在沒有什麼能夠供養大家的。好,所以這一個因緣之後,成德也必須好好閉門思過,好好靜下來反思,因為前事不忘才是後事之師,不然自己很難不再犯之前同樣的錯了。

我們上一次大家庭交流還有四位同學沒有分享,我們首先請曾同學。

曾同學:法師吉祥,大家吉祥。上一次想跟大家、跟法師匯報一下,自己面對過病苦和生死關的一些疑惑,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一些心得和轉變的這樣一個過程,跟法師和大家匯報也是求確義,不知道自己在一些點上理解得對不對。

那麼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老師的回顧片當中說到二O一八年到二O一九年病苦的時候,然後當時學生就想老師這個病苦也給學生做了這麼好的榜樣。老師說福州的這個課程,想著怎麼去把這些課程上好,也是處處為別人想,沒有想自己這樣的一個過程,然後就把法師拉起來。學生自己當時就想,我也是通過自己應該怎麼做,也是通過這個共學班,老師想的是怎麼把課講好,我自己想的是應該怎麼樣能把這期班的課好好的學好。因為前一個階段,上一次老師說的,這是媽媽想看到的嗎?佛菩薩想看到的嗎?自己通過課程也反省到有執著,然後也有懊悔,也是對於媽媽往生的事措手不及這個地方,自己跟自己有點過不去。雖然媽媽走得也挺好,但是自己就在自己的執著裡。所以老師說,你一執著了,你就會沮喪;到沮喪,你就到最後道業也退失,所以自己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時候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想不管怎麼樣都要把這個課好好聽著,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所以說也向法師懺悔,有的時候也不恭敬,打開音頻不敢打視頻,就是躺著聽法師的課程,向法師懺悔。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那天課程裡有同學提到說信願很足,但是睡夢中能不能往生?然後法師說,這個問題其實他提的就是很矛盾。其實那個問題也是我一直的問題,就是因為媽媽走的這個事自己也沒做好準備,修學也不好,就是像老師說的,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然後全靠三寶、佛菩薩的加持,把那個階段走過來了。然後回來身體,因為當時四十九天那個時候晚上也是睡不了,就是睡不著覺,就能睡二三個小時、一二個小時那樣,白天還十幾個小時經行,所以後來身體就很透支,就開始自己面臨病苦和生死的時候,就很恐慌。因為自己也沒做好準備,到底怎麼樣,自己念佛的功夫也不行,也沒有把握,這要是走了怎麼辦?去了別的道,就是很多的擔心。然後這個問題正好也是學生一直想問的,就是目前處在這個境界中。然後當時老師給我們學長的答覆說,就像《勸發菩提心文》中說的,最後說要重在念恩,然後就結束了。過後課後我就在想,念恩怎麼能提起信願?因為當時後來也發現,自己的信願不足才會恐慌。想這個信願不足,念恩是什麼?我自己後來理解是不是就是念四恩,老師恩、父母恩、眾生恩等等,讓我們有這個孝親尊師的心,對經教和教理和師長老人家講的這些有信心,這樣增加信願。自己就是理解到這,但是我覺得也挺模糊的。

第三個階段就是正知正見。昨天的課程又講作夢這個事,我尋思佛菩薩真是慈悲,我這個問題一直就沒有解決,因為就是抓不住哪個點去落腳,當自己難受的時候,就想起來感恩病苦,老法師講的那個故事說,半夜住在鬼屋你就念佛,正是逆增上緣。我說那就想到這,就靠這個拉著念佛念佛這樣的。昨天的課程又講到這個,我尋思這下好好聽一聽。這次聽明白了,老師講的就是,你往不往生,不是說我的佛號還沒念到功夫成片,而是說你的信願有沒有足,關鍵的點在於放下,就是你有喜歡的也是放不下,有不喜歡的也是放不下。所以我一對照自己,這些點都有,喜歡的、不喜歡的,也有放不下的,所以就在這些地方上希望自己能下功夫。

然後對於信願具足,在上一節課我就想請教老師,說怎麼樣的能把這個信願在這個短時間裡能夠具足?是看哪些的經教,還是怎麼樣的能更明理、更明確一下,才有下手處?學生匯報到這,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請法師批評指導,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曾同學問的問題。剛剛有跟大家談到一個點,就是我們要經歷過事之後更了解自己。學佛就兩件事情,知過、改過。比方說,曾同學她經過母親往生這件事,她有沒有更了解她自己?她有沒有更看到她內心的執著是什麼?放不下的是什麼?這個重要吧。她母親走是讓她對無常更警覺,還是讓她擔心自己往生不了?擔心本身也是煩惱。所以剛剛我跟大家說,佛經語深,佛法是內學。那在母親往生的這整個過程當中,佛法是內學,我們有沒有用上?妄心不歇,歇即菩提,我們現在把修行想得太複雜了。聖狂之分就是一個念頭的問題,可是因為我們聽了很多經教,這些經教還沒有整個貫通,結果我們一聽了,反而產生一個擔憂了。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不是讓我們擔心的,我信願夠不夠了?什麼時候可以快一點?你看這一句信願之有無,把我們著急的心都調出來了。所以大家要冷靜觀照自己的心。師父上人這麼殊勝的緣,有時候變成我們生煩惱的增上緣,因為不善用心去體會。

你看老法師說二O一二年有一個預言,是吧?其實老人家就是提醒我們,我們人類的業力很強,大家要有警覺性。是讓我們有警覺性,不是讓我們恐懼得要命。很多人工作就辭掉了,然後跑到山裡面去了,妻子、家人很頭痛。那這個不是調出了什麼?不是調出警覺性,調出自私來了,只想著自己要成就,顧及不到身邊人的感受。所以剛剛曾同學體會得很重要,往生最重要的是放得下,是吧?世間妳什麼都不罣礙了,妳又只想著要去極樂世界,哪有可能不往生?一切法從心想生,妳只想著要往生,怎麼會不往生?所以母親的事情得要讓妳自己反思,妳對這個世間還有哪些放不下的?首先就是妳情感很深、情執很重,妳母親是在提醒妳這一點,改天是另外一個家人,妳又會動了。成德也是感情豐富型的人,我感謝佛法感謝在哪?道理明白了,不想再裝糊塗了。「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那還去強求什麼感情的寄託?也可以寄託,你不能找錯人,佛菩薩有真感情,這可以寄託。你寄託給世間人,你不是給自己找麻煩,也是給對方找麻煩嗎?他又還沒達到無我,無我才有真感情,真感情叫慈悲,他「我」都還沒有放下,你要他念念為你想,那你不是強求於人嗎?所以我聽師父講,人沒有生死,這是臭皮囊,換一個身體。要清楚這一點,那我們還要為了生死去流眼淚嗎?我們應該為了什麼?為了母親,為了每一個親人、朋友他著想,我們不要著在他這個臭皮囊,靈魂不會死的,可是我們要在最關鍵的時候能幫上他。所以經一事長一智不容易。

所以曾同學姐妹,妳們靜靜心,我們找一天,妳們聊一聊,從母親這一件事情,我們自己看到我們有哪一些放不下的?有沒有看到我們的性格?我為什麼倒了?逞強的性格讓我倒的,有因有果,我總不能倒了沒有記取經驗。所以曾同學也是太逞強了,然後想事想太多了,想得太多,虛火會上身。所以妳看妳現在頭上這個這麼黑、這麼紫,它也在給妳說法。我們都是跟著老法師學,老法師他是怎麼用功的?他平常心裡不放事,我們平常想很多。老人家是什麼?人家來請教,隨問隨答,答完了心上也沒事了。我們是事還沒來在那裡琢磨半天;決定了以後,又在那裡擔憂、害怕,會不會怎麼樣?結果真的被我們想出問題來了,又在那裡懊悔,就這腦子裡都轉這些東西了。

所以老法師有一個開示再發給大家,「佛法求的是什麼?」在英國漢學院給學生講的。我都跟英國漢學院的學生說,你們真有福報,老人家當面應機給你們說法,那些你們要多聽幾遍,你們是當機者。但年輕畢竟年輕,沒有經歷過一些事,有時候不夠刻骨銘心,也看不懂因緣。因為當時候老和尚來了,笑得非常慈祥,然後就說我一九九八年那時候到了新加坡,我們每一次吃完早飯早餐開示。你看師父笑著對著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們講,就是要給他們早餐開示,你看多幸福。大家注意去看那個《太上感應篇》,那個都是早餐開示,半個小時半個小時這樣積累講了一整部經,《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手把手帶。比方說一開始,「昨天基督教來我們居士林講課,你們聽了感覺怎麼樣?」應機在指導。

那老法師這個開示就說了,佛法求的是真心,真心來應一切境界,不會煩惱很多,不用想。老師說不用想,當然我們現在不能裝一個樣子,「哦,都不用想」,那是那個目標,我們現在還是從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你可能先用經教思惟一下,心裡有個底。所以聽什麼東西都不能著相,得要很真實面對自己現在的狀況。但是你平常就不要思惟很多,念頭很多就有很多分別執著,你一起念頭,分別執著就會增長。為什麼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他雖然嘴巴在念佛,他的念頭裡面在想很多事,他想的過程,他的貪瞋痴會不會增加?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不能輕忽養識,你不能忽略了,我們一直在養那個第六分別、第七執著、第八落印象,我們一起念頭,就是在幹這個事。所以為什麼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只要不念佛了,慣性又在想事了。結什麼業?輪迴心造輪迴業。

所以曾同學,假如妳母親走後,妳都在想到以前跟母親在一起的那些情境,那情感又在起作用了,那情還是想著想著會增加。改天換妳兒子來考妳了,那咋辦?會修的人是在當前的境界提升自己了,然後以後任何境界都動不了你了,你才能「遊步三界,無所罣礙」。「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要「拔諸愛欲,杜眾惡源」,這樣才能「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隨緣「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而佛法不是學知識,佛法強調悟性,觸類旁通。佛法講的沒有別的,就是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幫助我們恢復真心,所謂叫明心見性。任何法門都是以這個為目標,名詞不一樣而已,淨土宗叫一心不亂,禪宗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那你不能又覺得它是三個名詞。所以大乘佛法,《大乘起信論》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建立正知正見」講到這裡了沒有?好像是第十四點還是多少?《大乘起信論》,修大乘,你要從這裡起信,要用這樣的修學態度,不能著相。《大乘起信論》就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就是《大乘起信論》。其實這兩句話就是讓我們認識真心,然後也認識妄心的虛妄,不覺本無,你別把它當真了,你正念現前,它邪念就自然污染不上了。

一切法門都是要恢復這個自性,但是真心一法不立,現在我們還有那些念頭,那就不是真心了。可是我們不起念好難,所以阿彌陀佛慈悲,什麼都不能執著,但是他這個法門可以唯一執著一個東西,叫南無阿彌陀佛,你可以執持名號。你假如體會到這裡了,你就會念阿彌陀佛的恩。我們凡夫沒有這個法門出不去了,見思煩惱那麼好斷?佛比喻要在瞬間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所以黃念老說的,「我斗膽說一句話,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不可能」。我們已經進入末法了,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我們假如真的體會到,沒有阿彌陀佛的這句萬德洪名給我們念,我們就出不去了,出不去就無始劫的輪迴,那要不要念阿彌陀佛的恩?什麼時候念?時時刻刻都念,你就時時刻刻念佛了。

所以跟曾同學說,妳要念恩,就是妳這個念恩的心保持住了,妳的真心就保持住了。妳真心一保持住了,很多理妳就觸類旁通了。可是妳現在又想說,念恩,那我真信切願了嗎?妳又在那琢磨這些經教了。所以妳看人家鍋漏匠,鍋漏匠這個諦閑老法師有沒有告訴他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人家沒告訴他,就叫他念佛就好了,他連問都沒有問,念佛要幹啥?要念多久?念了以後有什麼好處?統統沒有問,他就一心念,很單純,這樣念著站著就走了。所以我們假如不善用心,會被經教這些理把我們自己給困住了。所以老法師說五心就是三心,甚至於五心就是一心,你有真誠,你就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一沒有真誠,你就沒有清淨,你也沒有平等,一有一切都有,一個沒有全沒有了。那假如我們一直在那裡琢磨,這個清淨、慈悲應該不一樣吧?都是真心起用,是用不同的名詞讓我們來反觀自己的心。

所以比方說,剛剛曾同學說的,我要怎麼在短時間之內具足信願?那我就怕她又開始著急了,因為她的個性也急。妳愈急,妳就離道愈遠。看起來妳是想要趕快成道,事實上妳的念頭是離道愈來愈遠,心是根本。所以蕅益大師為什麼說觀心為要?這個話都很深,我們不能只是拿來背,隨時都要用它。

當然我們也要回答曾同學的問題,介紹妳去看一下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本叫《淨土資糧》。我看我就好人做到底,待會課程結束,我就把黃念老講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再發給你們看。不然我們再談下去,我看今天就不用大家庭心與心交流了。發給大家,多看幾遍,去體會一下。

所以聽話不容易。比方說我叫曾同學,妳就用念恩的心,她那個念恩心一直保持了,她可能那個理她就想通了,可是她還是沒有聽我的,她在那裡琢磨。

先跟她回應到這裡,我們再邀請下一位,張同學。

張同學:尊敬的法師、諸位老師,大家好。學生從開學典禮到今天的學習,每一天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和受益,所以特別感恩和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學習中也體會到了法師的用心,是時時刻刻把師長的話,甚至師長的一個眼神和舉止,都能在法師的身上看到,真正的落實了依教奉行,也給大家做出了一個好榜樣。尤其是學習後再通過小組的分享,更增加了學生的信心。家人每一次分享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對照自己的習氣,真的學習到,從每個人身上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學生最近兩年在家照顧父母,感覺比十多年的學習收穫都還要大,也非常感恩我的父母,給學生這次落實力行盡孝的機會。

法師剛才開示中也是,雖然是對曾學長講,感覺每一句話都是在對自己講的。因為前段時間自己在學習的時候,也是聽了法師說發現自己的問題是開悟,改正自己的問題是修行,所以那段時間也是執著在找自己的問題上。當注意觀察自己的念頭的時候,就發現每天很多很多的問題,有時候就會悶在那裡,有時候就像拉鋸一樣拉過來拉過去。所以特別的感恩剛才法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像治病一樣,自己找到了病根,修學的路上急於求成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剛才也在想,自己不能夠執著。剛才法師說,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也是一個生轉熟、熟轉生的過程。

所以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反省到自己其實沒有真心從細節處來體恤到父母的需要,但關鍵的是自己還以為是自己在家做到了盡孝。包括平時在做公益事,其實都用了很多的貪心、名利心、浮躁的心,都很嚴重,更關鍵的是、可憐的是自己還不知道。所以通過這次學習,尤其是法師最近的這幾次開示,真的敲醒了學生,感到非常的慚愧!尤其是今天這麼殊勝的機緣能向法師報告,在這裡也向師長老人家、法師及各位家人,還有我的父母道歉、懺悔。以後也是期許自己在境緣中,能夠觀照和保持好自己這個初發心,用真誠心來做好每一件事情。

還有一個感覺,自己最近在拜、學習《淨修捷要》,一直聽法師的《淨修捷要》,感覺每天這三十二拜,真的是像學習了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的精華。平時自己也有抓緊時間念佛、拜佛,最近自己在練習,平常是念佛,在做事的時候經常就提起念念為他人著想。最近用了這個辦法,感覺妄念少了,因為不用去想很多事情,感覺自己比以前清淨多了。所以剛才聽了法師的開示,也在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在修學路上不得力的地方,也是每天通過上課學習,和法師的護念,也可以很快的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和修學的方法。突然感覺流下了幸福的眼淚,雖然是懺悔的眼淚先流下,但是感覺自己又向快樂式學佛邁進一大步。

今天尤其看到了「達摩祖師傳」,以前看過兩遍沒有感覺,今天真的特別的感恩,祖師給我們留下了從根本修,心為根本,就是把我們這四個星期所有的課做了一個總結。所以自己也期許能夠安住當下,首先要做到先歸零,先拯救自己,用真誠恭敬的心,把師長和老師的話活活潑潑的落實在生活當中,做到敦倫盡分、依教奉行。感恩法師和諸位老師,學生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的分享。達摩祖師好像相傳是觀音菩薩再來的,那剛好昨天是觀音誕,今天大家就看「達摩祖師傳」了。這片子裡面每一個環節其實對我們修學都很有幫助,可能待會也會有人再分享。

最近跟大家談話,多次有談到「信為道元功德母」,有信心了,沒有絲毫動搖了,你遇到一切人事境緣,你會生智慧,你會生法喜,你會經一事長一智;可是只要信心有動搖了,會生煩惱。所以比方說,曾同學的母親走了,她在那個當下措手不及,她那個時候信心夠不夠?所以我們相不相信佛菩薩有圓滿的智慧?在這樣的境界還相信嗎?我們一著急,我們心一有煩惱,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上。在「十年因緣」裡面,老法師說的,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那師長對我們是這麼護念的,佛菩薩是不是?「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我們其實遇到境界,很容易是生起自己習慣的感受、習慣的想法,那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上了。

我還跟大家舉例,王同學、楊同學他們夫妻到我這住了五個多月,疫情影響,疫情是業報現前,業報現前居然把他們安排來我這了,然後把「薰聞成種」給架起來了,不然我這些東西一竅不通。那也藉由這個「薰聞成種」跟很多人結緣,現在歐洲、美洲緣就是這麼結起來的。那佛菩薩的智慧很高,連疫情他都可以善用。我們眾生就是好、不好,統統在愛憎裡面轉。人家佛菩薩是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連疫情也可以來用,順勢而為。那曾同學妳怎麼可以確定,妳母親這個示現不是佛菩薩也是要讓妳們兩個好好提升一個境界?生為女兒身就是情重。我們的身是業報,要更高度警覺,愛不重不生娑婆。當然我不是說男人情執就不重,是吧?你們這次也看到了,我們邱同學的情執比女人重吧。我在英國漢學院,每一次發言,怎麼都男生先哭,我說怎麼我們這個英國漢學院男眾比女眾的感情還豐富?

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佛經語深,「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句話在哪?真的很難,在當下的境界,能體會到這一點的不多。你體會到了,你不會生煩惱,你會體會到這個緣到底對我有什麼幫助。所以剛剛也感謝張同學給我們分享到,她很感謝這次回到父母身邊盡孝,這個過程比她以前這十幾年的進步還要大。那因為以前她是想幹這個、想幹那個,為什麼?她的性情就是特別熱心的人。熱心的人不一定能往生,心淨佛土淨,心要清淨才能往生。有緣盡心盡力做,沒有緣不強求,這樣才能往生。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你出現執著點就是障礙了。所以像她這麼熱忱的人,假如沒有父母示現,拉她拉不回來的,她重情義,父母身邊可能還有兄弟姐妹,她就在外面一直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吧?可能佛菩薩覺得也該讓她沉澱沉澱了,而且這麼一沉澱,前面的路也不會白走,她會一聽到經教她就會反思到了,這個對她來講可能就能受用終身。

所以大家記不記得,我上一次說我們潘同學,她不是又回到家,她媽媽生病了,結果那十幾天就是她做飯,做給團體的人吃。我當時候聽了,我第一個感受就是佛菩薩太有智慧了,她媽媽重罪輕報生個病,佛菩薩還拿了這個機緣來點化潘同學。你看多管齊下吧,一件事情裡面有好幾種作用,圓融的。我們的思惟都是直線的,不是一個點就是一條線而已了,那佛菩薩是立體的、無量的,不是在二維空間,也不是在三維空間,是在無量維次的空間裡面的。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最好是順著大乘經典來思惟比較好。

最後再回應一下曾同學,「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這個是夏蓮居老居士教導的;「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修行能不能得力,都是能安住當下才行,你腦子裡想很多,看起來都是經句,事實上是煩惱。大家認清楚,看事不能看表相,要入木三分。一個人一正思惟,煩惱就沒了,那是經句很相應的在當前的境界起觀照了;你假如經句一直在想,愈想愈煩惱,那個看起來是經句,事實上是自己很習慣的一些煩惱現前了。就好像剛剛成德提醒妳的,「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這是一句法,但是對於很容易擔心、緊張的人,它變成一個煩惱的增上緣了。所以法要入心其實不容易,比方說大家都做過三時繫念,「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諸位家人,這一句話你念下來,你體會到阿彌陀佛對你的心了沒有?他希望你什麼時候回家?那你假如肯回家了,那什麼時候可以回?所以不在他那邊的問題了吧。

所以真信切願了,表現出來是什麼?歸心似箭。這可以自己檢查。就好像你去讀大學,三年沒回家了,坐上,現在不是遊覽車了,現在是高鐵了,是吧?一坐上高鐵,心裡在想什麼?「我媽媽待會一定端什麼菜出來,我最喜歡吃的。」你腦子裡都在想這個了。所以你假如真想去極樂世界了,你就會憶佛念佛,你會念著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麼好,這個世界這麼濁惡,這兩個世界比起來,西方極樂世界就像黃金條一樣,娑婆世界就像糞便一樣,你是要拿黃金條還是要拿糞便?我想誰都想都不會想,一定拿黃金的,這是標準答案。我們自己檢查檢查當前,我們還會為了哪個人、哪個事情擔心,那不就是在拿糞便嗎?你在想這些事不就是輪迴心嗎?不就是還在留戀這個世間嗎?我現在心已經放在極樂世界了,我現在這個就是隨緣盡分就好了,聽我的好,不聽我的也好,都隨他去了,我有盡到心就好了,不要去牽掛這些事情了。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提醒得好,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你還看哪個人不順眼,留戀娑婆!為什麼?你那個看他不順眼的念頭,已經在跟他搞輪迴業了,那不是還留戀這個世間嗎?所以老法師說,看不順眼的要看得順眼,討厭的事要不討厭。因為喜歡跟討厭都是情見,情感起作用了,情一起來就在六道裡了。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看自己還有沒有放不下的,檢查;檢查完了,好好去對治、去放下。比方說,你自己在念佛的時候,在處世待人的時候,有沒有觀照到自己還有哪一些煩惱?為什麼我還有這些?因為我還有放不下的,我要趕緊放下,那處處都在成就你。所以還是要五十三參,不要陷到事裡面去了,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是來成就我的,都是來提醒我要該放下什麼的,那就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時間過了,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10日10:23:3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