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扎根培训班(第5集 上)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师资扎根培训班评论1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1/2/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2-0005A 来源:成德法师分享平台

MP3下载

成德法師: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這幾堂課都在跟大家交流孝道的教育。老法師也常常提到,假如以一個字來形容中華文化,那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就是「孝」文化,都離不開這個大根大本。佛法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佛法就是教我們怎麼恢復真如本性,怎麼恢復?還是離不開孝道。所以地藏王菩薩就是表開發心地寶藏,就是從孝開發的。所以給大家的學習資料,就是老人家在二O一六年清明祭祖的一個專題開示,「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我們修學的人,看到「根本」兩個字,都要很重視。就像我們一聽到哪一點沒有做到不能往生,這個耳朵就豎起來了,因為跟往生有關係。同樣的,看到這個根本也是一樣的,因為沒有了根本,它就沒生命力了。

老人家做了個比喻。我們從事教學工作,這個比喻很重要,For example(例如),這個是讓大家很容易理解。所以講學的人,這個譬喻是必修功夫,基本功,所以佛有《百喻經》;還有講故事,這個也是基本功。尤其《論語》開篇就講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定要從根本。所以老法師比喻,花瓶裡的花,它沒有根,雖然暫時好看,沒幾天就枯萎掉了。其實這個比喻,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年輕人結了婚,比方說女子為人媳婦了,可以多久不會造成家裡吵架,可以撐幾天?為人丈夫,可以幾天不會跟太太吵架?年輕人到了公司去,可以幾天不會讓領導操心?在團體裡配合工作,不會讓人家要遷就他,還得要操他的心。所以實在講,說要幫忙可不是那麼容易,能夠首先不用讓父母操心、不用讓領導操心,就已經阿彌陀佛了。當然這時候「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應該大家都能理解。

所以其實我們經歷人生的種種,應該不是讓我們增加了太多的煩惱、太多的無奈,應該是增加了太多人生的閱歷、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教訓。我都感覺老人家為什麼極力推一條龍?因為他老人家一輩子,出家三十三歲,培養學生六十多年。其實大家冷靜去觀察,老人家成人之美,不要說出家之後,在台中蓮社的時候,同學們都是他在帶動的,那筆記都是他提供給人家參考的;包含辦佛學講座,都是老人家在背後鼓勵他的同學出來。同學不敢承擔,他就跟同學說:「你學佛多少年?」比方七八年了。接著師父說了,「比方說你現在小學三年級、四年級,那你要去輔導一個要讀幼兒園的,你有什麼好壓力那麼大的?」同學們聽一下,好像也是,你懂多少你就供養多少。你看老法師在背後都配合老師去成就因緣、成就同學。更何況他又出家,又是三寶,又面對那麼多在家人,哪有他老人家不培養的道理!

我們有親近的機會,那老人家真的是每一個細節一有機會就在教我們。懂得觀察的學生,在他一舉手一投足就看到了,他怎麼用衛生紙的;他怎麼東西一動過,他要離開的時候他又把它歸位,房間都是非常整齊的;接待客人非常的恭敬。這個都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從小扎根,根深蒂固,一輩子不忘。

我記得有一個同修,他去幫老人家保健。實在講,老人家都是恆順,讓大家高興。比方這個保健的人按師父哪個穴道,「會不會痛?」師父都說不會。給我一按,都好痛,所以老人家經絡比我好多了。然後老人家忠恕之道時時體現,老人家強調,這個身體、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相續產生的相,所以你念頭好了,身體自然就好了。有時候我們在攝影棚,聽到這個就很慚愧,自己身體體能還是不好。從理上講,念頭轉了身體就轉了,可是只要成德剛好在香港,有很好的保健醫師來了,老人家一定說:「去幫那個蔡老師先調一下。」理上老人家講得很明白,事上很有人情味,這些地方都是我們的學處。

所以老人家這種扎根所產生對他一生的影響,都可以在很多細節處看到。我們都很熟悉,老人家常常都會提到,老師盡心盡力教學生,老師真負責任,老師的小孩就跟自己的兄弟完全一樣,這個老師只要他的學生有一個成就了,他的後代不要擔心了,學生一定盡心盡力照顧。而我們看到老人家對於方教授的孩子、對於周校長的孩子,那個真是體貼入微,這是剛好有機會看到了。當時候我們在英國漢學院,我們創院的周院長,他的二哥好像跟老人家是同學,周院長是排老四,所以小時候都一起玩過的,雖然老人家是大他好幾歲,但小時候也都在一起過的。每一次兩個老人家見面,師父上人一定是噓寒問暖,衣服夠不夠,很關心生活的這些點滴,還特別交代去買衣服,照顧得真的是無微不至。所以有時候看到這些情境,再回想老人家他怎麼教我們的,事實上老人家講的都是他做到的,所以他的攝受力很強,這個也給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啟示。

就好像我們現在很清楚孝道是大根大本,可能接下來我們要反思。就像這個「遲來的愛」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是裡面的主人翁,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張發廳長,我記得他大我二十四歲,屬牛的。他剛好有一次到香港去看師父,老人家都請他坐在旁邊,可以感受到,只要對眾生做出貢獻的人,師父都非常的禮敬,然後有時候他們離開的時候,老人家會對身邊的弟子說:「他做得好,我不如他。」那一次這個張廳長坐在旁邊,師父給他夾菜,很自然就給他夾菜了。你看那張廳長是軍人,最後轉成公務員,當場眼淚就掉下來了,就特別感動。然後老人家就說:「這地藏菩薩行。」因為張廳長在監獄裡面推展孝道、推展《弟子規》,很多服刑人員有善根的都醒過來了,當時候服刑人員有一萬多人,整個海南省。

他們做事也是我的學處,他不躁進的,不好大喜功的,從點到線、到面,才慢慢推開,而且是從最經典的那句話做起的,「我們悟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教育者首先受教育」。他就是親自帶領,他是首先帶了一個最主要的幹部到北京去見老人家請教。那真的是老實、聽話、真幹,師長說的從《弟子規》、從孝道,他就開始做了,隔沒幾天就帶了幹部到廬江培訓,然後陸續,那個力度是空前的,有六十一個幹警去參加了四十五天的培訓。那個幹警人手很不足的,他們的工作量很大,居然能夠還調出了六十一個人去做培訓,然後這些回來之後都是骨幹,到全省的各個監獄去宣講。他們這些經驗回到每一個人身上,我們可以用在齊家、用在帶領組織、用在教學上,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自己孝心孝行要能帶動學生。

所以不知道我們發的這個學習資料,或者是大家在交流的過程,有沒有回想到自己怎麼教自己的孩子?自己怎麼教學生孝道的?有沒有回想到爺爺奶奶對我人生的啟發是什麼?外公外婆、包含我的父母,他有哪一些教導對我一生影響甚遠?他有哪一個孝行,甚至是做人做事的榜樣,讓我終身受用?這應該對我們在推展孝道,都應該要去反思到的、去感受到的。

今天可不可以大家都談談,就剛剛那些內容,都可以。一個人少則一二句話都可以,多則八到十分鐘也可以,這個沒有限制,都可以談一談。你看我們劉老師她都是身先士卒,她已經把麥克風打開了。

劉老師:阿彌陀佛,師父好。

成德法師:我們請劉老師來。

劉老師:我看大家都不說話,弟子拋磚引玉。剛才師父講到的這個,就是關於師父上人在二O一六年清明祭祖講到的孝道是大根大本,後來師父又講到教育者首先要被教育,可以說就是這麼多年弟子規學會主要是以「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做為我們立會之本,來來回回的,不論是老師們還是家長們都在學習。弟子也是跟著大家一起在學習,感覺真的是像師父所說的,這個孝真的是一切的根本。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真的就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一邊教孩子,一邊自己在成長,同時在反省自己這一生中孝道做得特別不足的地方。在反省的過程中,就會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弟子是覺得真的是深深的受益,這也是能夠推動著我們老師一直堅持到現在,從一開始到現在,這麼長時間都不會退心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自己本身是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這個孝心貫注在自己的生命之中了。

可是在學習《弟子規》之前並不會有這樣一個概念,即使是學佛,也認為是要念佛、要了脫生死、要去往西方世界,然後到那裡去黃金為地,美玉為樹,那麼美好的地方,極盡快樂,再也不用回來受苦了,其實都是那種很自私自利的想法。但是我們學習了《弟子規》以後,反而是這個菩提心漸漸的發起來了,為什麼?就是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我們是根本就沒有權利去捨棄他們,自己到一個地方去享福的。所以反而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菩提心漸漸生起來了。學生是感覺《弟子規》我們反反覆覆在學習,大概現在我們就是包括歐洲教研組在學習,包括家長班再次開班、再學習,大概都已經是第六輪、第七輪,學生在跟著一起學。每一次感覺都會有新的領悟,第一次聽是一種感覺,然後現在聽又是一種感覺,尤其是師父講的那些字裡行間,真的都是發大心、大乘人的菩提心的那些內容,真的是要一次一次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夠領悟到。所以師父您講教育者首先被教育,真的是這樣,學生是深深感覺到了,在發心過程中,自己是最大最大的受益者。阿彌陀佛。

學生就分享到這裡,拋磚引玉,希望其他的老師們、同修們也能夠多多的來分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劉老師。成德有時候經過一些場合,會聽到自己講課,剛好人家在放,我有時候會停,聽一下到底講了什麼,實在講很吃驚,我怎麼能講那麼多東西出來?現在都不知道講什麼了,實在都是佛菩薩加持的,這個真的不是自己能講的,只是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老和尚教導的。

我記得在深圳,二OO四年我在深圳對著幾百個大眾有講的一堂課,結果我下來的時候有個長者很神祕,把我叫到旁邊去,然後就跟我說,「你講的都是佛法,可是你一個佛字都沒有講」,他好像發現什麼大祕密一樣。因為世間好話,佛菩薩、聖賢人、還有老和尚,都給我們講得特別清楚,覺得這些教誨太好了,有機會就很想把這些供養給大眾。因為我們沒有這些教誨,現在鐵定隨波逐流,都不敢想像現在會活成什麼樣子了。那就很感恩能遇到老人家這麼好的老師,有機會就把老祖宗的文化介紹給他人。

雖然自己中文特別差,但是又相信老和尚說的,李炳南老師教他至誠感通,那就相信,也不會懷疑。而且每一次能跟人家交流挺歡喜的,又相信至誠感通,佛菩薩一加持,自己講什麼,其實講完下來也記不得多少了。所以真的不是我們能講的,甚至於聽眾也是因為有佛菩薩加持,所以他聽的能理解。因為這就是個緣,有人講、有人聽,佛菩薩才加持得上。我們平常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了,可是一聽經了,最起碼要專注聽、專注講,那就加持得上,聽的人也加持、講的人也加持。這都是事實真相,這也是老法師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講出來了,假如沒有佛菩薩加持,眾生要聽懂也很難,佛菩薩真的是同體大悲。

而這個學習次數很重要,尤其對我們這個時代,你多聽它才能往深處去扎根,不然我們就覺得聽過了,知識性的學習。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要突破的關不少,真的是《西遊記》說的九九八十一關。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所以讀書一定是觸動心靈了,心態轉了、心境提升了,相由心生,他氣質當然變了。

就像剛剛劉老師說到的,我們現在明白了,大乘戒經裡面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句話真相信了,氣質有沒有變?鐵定變了。一相信這個真相,你再看一切的人,感覺一不一樣?不一樣了,你對每一個人你很自然的會恭敬。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菩薩觀於螻蟻」,菩薩看到螞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不止對人,還要對一切眾生,都想著怎麼修行利益他們,怎麼護持他們修行,了脫生死輪迴,報他們過去曾經是我們父母的恩德。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真相信這個真相,人的心就不一樣了。

其實人真的孝心出來了,你一看到任何人的父母,你自然那種恭敬就起來了,你母親、你父親。所以老祖宗通達人性,「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這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同身受了,自己的父母不容易,任何人的父母要把孩子拉扯大都很辛勞的。所以我們也得觀察,自己學習這個知識的慣性有沒有轉過來?不然其實每一句話都會影響我們的心境。所以學習的次數多了,不斷薰習,我們在境界當中提得起來;薰習得不夠,遇到境界還是很容易恆順自己的想法、看法。

而遇到佛法了,我們就會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恩德了,沒有他老人家來開示佛法,我們就沒有出離輪迴的機會了,所以他是根本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他在《觀無量壽經》就是告訴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開示也很重要,韋提希夫人已經願意求生極樂世界了,但是首先告訴她,要從淨業三福去修,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老人家還講,最少第一福要做到,第一福不做到,每天還會造業。努力去做第一福,造業就會愈來愈少了,善心就會跟佛的願相應,那就離西方極樂世界愈來愈近了。

修行人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其實這些理都是很圓融的,我們不能把它聽執著了。而且第二十四品也是告訴我們,三輩往生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真的在修行的路上,太常出現要不太過、要不不及,所以修行人要改性格。性格,大家應該在佛經裡面沒有讀過哪個菩薩有性格吧?有性格就有稜角,有稜角就有親戚朋友會被我們的稜角給刺傷了,還得看我們的臉色。從沒看過哪個菩薩還給人家臉色看的吧?我們雖然還不是菩薩,我們在行菩薩道,大乘行者,我們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所以都是教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最好要有儒家的基礎,因為佛門是先學小乘再學大乘。那到了我們中國,小乘慢慢唐朝中葉以後就比較沒人學了,被儒家跟道家取代了。我對這一個認知,印象最深的是受印祖影響,印祖說,世間有大儒才有高僧,他有基礎。再加上我們自身也接觸到這麼多弘法的人,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都沒有儒家的基礎,都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像我們這個年齡生出來,整個社會什麼第一?Money,錢第一。我成長過程聽到街坊鄰居,某某人的孩子當醫生,一個月賺多少;某某人賣冰的,一個月賺多少,談論的很多都是這個。那其實每一個孩子他以後發展要幹嘛,是要服務社會還是要賺錢?這整個社會的風氣它是不知不覺,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但是已經長遠。那你說我們小孩受不受這個影響?所以我們得要觀察自己的念頭,一遇到事情,是先想到道義、恩義、仁義,還是先想到自己?

老和尚說,你要把十六個字放下才到佛門口,還沒進去,還沒登堂入室,要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放下。其實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這個能放,其他的就好辦了,我們說擒賊要先擒王。《了凡四訓》裡面說的,「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我執是根。所以其實往生最重要的是放得下,你對世間都沒有留戀。阿彌陀佛同體大悲,他哪有不接我們的道理?《三時繫念》都把佛的心聲說出來了,「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佛的白毫光,「全憑願者承當」。「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所以要信佛,要了解佛的願、的心,那得聽他老人家的話,要放得下。世間都是假的,都是虛幻的,都是萬般帶不去的,絲毫不能執著,就跟作夢一樣,就跟演戲一樣,不要當真,不要有絲毫貪著了。

畢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老法師又說大乘中的大乘,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第一了義,這個是中了佛門的特獎。「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遇到特獎了,念起佛來應該怎麼樣,很高興吧?假如眉頭還鎖著,那這個要把原因找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這一生已經賺翻了,有什麼好難過的?應常念佛而生喜。

就好像夏蓮居老居士,他的書房改成歡喜齋,因為他認識了念佛法門,他就把書房改成歡喜齋,高興了好幾天,一直笑。然後說道:「我終於可以出去了,我終於可以出去了」,就是可以出輪迴了。所以你看他老人家寫的那個話很有味道,但是那也很有境界了。「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念即見佛成佛時」,你說這句話沒有在境界裡面講得出來嗎?可是我們沒有入境界,我們相信他老人家一定是講大實話。所以「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淨念相繼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因為相繼,淨念相繼,一個雜念都沒進來,淨念,所以應無所住;相繼,又一聲接一聲,而生其心。這是巧入無生,這太殊勝的法門。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我們又「真的是這樣嗎?還要念多久?」就好多想法又夾雜進來,其實就是老實字句分明就對了,擬議頓隔萬億程。「幸聞如來異方便」,太幸運了,能夠聽聞、遇到這一個特別法門,異,奇異,特別的法門,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苦也好、樂也好、忙也好、閒也好,要趕緊把它提起來。

所以廣欽老和尚、黃念老都說,「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就怕你不念而已,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其實我們的老祖宗都知足常樂,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知足了,就會常樂了。知足也很容易感恩,我怎麼這麼幸運,我得報佛菩薩的恩,我得報師父上人的恩、祖師的恩。怎麼報?依教奉行,自行化他。愈做愈歡喜,為什麼?愈做愈體會,不是我在幫人,是人家在幫我,是這一些因緣讓我成長,讓我心量更大,讓我更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不足。

所以剛剛劉老師提的,真的是很感恩,感恩這些家長、感恩這些學生,讓我們有這麼多提升的機會。老法師說,你自己講一遍比你聽十遍效果好。你要去講給別人聽,你還得準備,而且你講的每一句也不能鸚鵡學舌,得要是二十四孝自己總得看,看到感動自己了再來講吧。哪怕是講一段老法師開示,我也得消化消化,不能有口無心。那在消化的過程,自己就在薰習,自己再一講出來,面對這麼多小朋友。所以我特別感謝學生,我當時候在學校教書,三十五個學生,你講的每個道理一出去,三十五個人都看著你,真的是監學。假如我做的事跟我講的道理不相應,學生馬上臉就顯得不是很自然。我一稍微思考觀察一下,對,然後我就自己道歉,他們的表情又變得很自然。所以真的是監學,你老師有沒有言行一致,小孩的心比我們清澈,他很容易感受到的。就真的體會到,都是一切人事因緣在成就自己。

所以老法師那一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也是老人家修學的心境。所以毀謗、侮辱他老人家,他都給他立牌位,在講經是這麼講,私底下跟我們開示,「他冒了墮地獄的危險幫我消業障,我怎麼能不感恩他?」那《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了,「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過去生的因因果果很複雜,這可不是一般人的想法就能理解的,無始劫的因因果果錯綜複雜,那沒有佛的境界,要完全清楚也不容易。

在《法華經》裡面,有一個老人家要來求出家,佛陀就讓所有這些身邊的大弟子看,他有沒有出家的善根?他們可以看很長很長,沒有,沒善根,沒有因緣出家。佛陀說,他在無量劫前,很久很久以前,被一隻老虎追,就跳到樹上逃命,喊了一聲「南無佛」,種了這個種子。所以「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法華經》的話。《法華經》裡面講很多故事,你看這個故事也啟發我們,不可以輕視任何人,我們怎麼知道人家過去生的善根?所以普賢菩薩說的,若惡業有體相者,虛空法界不能容受。我們過去生造的業,舉個例子,做一件惡事了,有一根頭髮的體積,頭髮再細它也有體積,我們無始劫造的惡業若有體相,就像一件事像一根頭髮,整個虛空法界裝不下,那也造了不少業。那誰幫我們消?這些毀謗、侮辱我們的人都在幫我們消業障。所以「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能忍受侮辱、毀謗,又能一心念佛修學,那都是這一生成佛機緣是成熟的,跟《金剛經》講的很相應。

好,我們請下一位仁者。大家可以把麥克風打開,要講的可以把麥克風打開。

女老師:善護老師有舉手了。

成德法師:好,請。

女老師:請善護老師先發言。

善護老師:感恩老師、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妳好。

善護老師:關於這個孝道的話,我自己有一點感觸比較深的就是,我是一個反面教材,我覺得是對父母不孝的那種。因為從我自己有一個兒子,今年八歲了,我從通過他的那些言談舉止,包括他的行為,我就想到跟我小的時候特別像,特別貪玩,也是好像從來都沒有想過父母。因為我就覺得我小的時候,也是從來就不知道這個孝的問題,沒有這個概念。包括哪怕是我學佛以後,好像聽到這句話也就過了,就像師父說的,就是一些知識性的東西,真的沒有把它做出來,所以說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讀書變化氣質我都沒有做到。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通過我兒子在跟我相處的過程中,想到了我小時候跟我父母的相處,包括學佛以後都沒有說是去盡這個孝道。

學佛以後,我現在感覺自己就是用反了方向,就是說我一直在想著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聖成賢,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去弘法利生、普度眾生,但是我自己在孝道這方面都沒有去落實。如果說我自己孝道去落實了,那孩子就是我的一個果,他肯定也會去行孝、去盡孝,那他這個基礎如果有的話,相信他以後在這個道路上去走的話,應該是會有成績的。但是說我自己沒有做出來的話,卻一直在希望他去做,所以說這個,就是我現在知道我真的是方向錯了,這是我感觸比較深的一點。從現在開始,我覺得真的要好好跟著師父、依止師父好好修學,然後在這個孝親尊師的根上好好的去落實、去扎根。感恩師父、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善護老師,她這段分享,用老法師的話叫開悟了,這個悟處可是很可貴。老法師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我感覺老人家有很多很妙的法語,這個就是其中一句了,讓我們對這個開悟好像不會覺得很遙遠,你能夠悟到哪裡不對就很可貴了。

我們看了凡先生他也是一個修行人,佛弟子,大家有沒有感覺那個《了凡四訓》讀下來,有沒有感覺了凡先生特別慈悲、特別有耐心?那種苦口婆心,就巴不得你少走彎路,就在他的字裡行間裡面。比方他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你看他人生的閱歷總結下來的話,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很多人有很好的根性,可是為什麼最後還是虛擲了人生,沒有成就?就因為沒有覺得自己有不對,有因循。所以他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無步可進」這個詞,我們聽了就要很警覺了,沒有進就是退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而老法師也有一段墨寶,「聖人之所以成聖者,無他,勤於講學、勇於改過而已;其教化眾生、貢獻社會亦無他,勤教學、勇改過」。這個勇於改過重要,你看儒家,兩綱八目第一個就是格物,格物就是改過。而且教學這個教字,老祖先創這個字也在點撥我們,這個教,左邊兩個叉,下邊一個小孩,這是左邊,小孩看著,上行下效;右邊一個手拿著樹枝,耳提面命,很有耐性。你看一個字裡面把教育裡面最核心的,以身作則跟耐性,你要陪伴他,你不能揠苗助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只要能知過、只要能覺醒,人生都不會太晚。我們看阿闍世王,犯了那麼重的罪,他臨終一悔悟,上品中生。所以這懺悔的力量、悔過的力量很大,也可以讓我們真心慢慢透出來。

尤其這個善護老師提到,她可以從孩子反觀自己,那她這個孩子可能也是來成就她的道業的,她一反觀,孩子貪玩,好像我也貪玩。小孩他其實是很會學習的,老法師說的,他在胎裡面就在學了,他有耳根,他在聽、他在感受。那生出來以後,你看他圓滾滾的眼睛多麼精靈,他隨時在看,像個攝像機一樣,隨時入他的眼簾、入他的心。而且還三歲看八十。最近好像英國科學家研究,找了很多人,都是成年人,然後說他們的性情跟三歲以前那個問題都差不多,這個是西方人做的研究,印證了我們東方人說三歲看大。但是都不擔心,為什麼?有佛法就有辦法,你現在能做榜樣,人之初性本善,遇到好的緣都能夠轉過來。

但是這個認錯不簡單,能承認錯,這個需要勇氣的。除非是我們面子都放下了,不然一般被人家一講自己的問題,首先有點尷尬,然後可能下一個念頭,「有這麼差嗎?」「真的都是我的關係嗎,沒有其他的因素嗎?」人要承認錯誤是你不能有其他這些念頭,你一有其他這些念頭,就把你的專注力拉到其他的地方去了,就很難往自己的深處去反思了。所以能知過改過的人,那也是很有勇氣的。所以佛門的建築,最重要的一個建築物叫大雄寶殿,大雄是大英雄。什麼是大英雄?能夠知過,然後改自己的習氣,那他就能夠恢復自性了,他就真正常樂我淨了。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怎麼人前一套、背後一套,這個時候先不要來氣,先想一想,我有沒有這樣?孩子遇事比較自私的,我有沒有這樣?真的會影響。《弟子規》說的:「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我們客觀來講,我們都是經濟發展以後出生的,都在那樣的氛圍,所以我們得要深挖自己的習氣。《了凡四訓》說,「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這個也是要下很大的決心。而且改一個習慣像脫一層皮,不然大家試試看,不熬夜改改看,不發脾氣改改看。夏蓮居老居士是過來人,他說要「不顧生死,不計成敗」,進進退退多少回合了,不要去想,安住當下。「去日之非不可留」,過去就過去了,別懊惱了,不只是自己的非不要罣礙,更不要放別人的不是,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執」,我們今天做得不錯,把事做得挺好的了,也不能自己自鳴得意,也會產生慢心,所謂真心一法不立。你看祖師這些話很有味道。

我們也觀察人很容易因為自己的經驗,見到別人就是講自己的經驗,是好心,但是要注意,給人家建議是要設身處地。所以建言者,要設身利害之中;你是當事者,要置身利害之外。古人這些話很有味道,因為你是主事的人,你還在裡面有得失,你很難把它做好;可是你要給人家建言,你不可以講風涼話,你得要真正設身處地,就像真的是你在做一樣,那你就會考慮客觀的條件。我以前的經驗、我的客觀是什麼?他現在有這個條件嗎?不然你的客觀因素比較好,他比較差,你又把你的經驗壓給他,他壓力很大。所以不簡單吧?應無所住,連經驗都不能住,經驗經過了,掌握原理原則,但是不執著它,才能而生其心。

所以祖師這個過來人,他體會到要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所以我們這個善護老師,妳可能對治這個貪玩可能要對治了,死都不怕,就怕這個貪玩的念頭再起來。但是當然,比方說你特別想吃這個東西,然後你,「好,我要斷!」結果用力很猛,真的不吃了,但是睡不著覺,又影響隔天,那你還是吃一點吧。怎麼樣?次數減少,循序漸進。當然這個決心是可貴的,但是有時候你用力過猛,可能產生副作用,睡不著覺,隔天又有很多事,惡性循環,那也不行。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只能依止老和尚的教導原理原則,然後實際的情況還得看自己的狀況,看整個家庭的狀況,看整個因緣的狀況,活學活用。

好像是上個禮拜吧,有一個女士不是說喜歡買衣服嗎?然後她也下很大的決心,但是挺難受。我說可以買可以買,次數慢慢減少就好了。我這個跟誰學的?跟老和尚學的,忠恕,你看有好的醫生,「叫那個蔡老師來,給他調一下」,對別人寬以待人,對自己嚴以律己。所以這個個中我們都要視實際情況,你假如覺得他真的是決心下得很強的,你也可以斬釘截鐵跟他說,「一定要這樣!」還是看人。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看著辦。

善護老師: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所以好像有一個長者說了,他說東方跟西方人思惟不一樣,你比方說西方的人,人家問他,「這個會你去還是不去?」他們就回答兩個答案,去或者不去。假如是問我們中國人,那個會你去不去?「哪個會?你去不去?我不知道,什麼情況?」可以有很多回應,「我再考慮一下」,很多回應,「我再斟酌一下」。他是靈活的,可是就很可能被人家感覺太油條了,太圓滑。其實不是的,他是靈活,但是根本點是什麼?根本點是孝,根本點是仁愛。他由這個一出發了,那他都是設身處地,或者是替人著想,活活潑潑,通權達變。可是他的出發點假如不是這個,反而是自私,那當然耍小聰明了,就被人家不認可了。

所以《論語》裡面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總不能最根本的心用錯了。德者才之帥也,他的反應、他的口才、他的才藝統統是為德所統帥,所以德者才之帥也。所以都要從根本,從孝道這個大根大本。好,所以我們明白了,不再搞捨本逐末的事情了,不搞本末倒置了,不搞外道。學佛了,皈依佛陀,是內學;向外叫外道,不是貶低他們的意思,是心外求法。所以面對孩子,他是我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還是向內下功夫,莫向外求。《了凡四訓》也教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引了六祖大師的話,「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而且妳這一念往自己內心下功夫,要把孩子教好,孩子的祖先全部都感應、都加持妳。包含妳還希望他弘揚正法,那不得了,這一念感應不可思議。所以那個三十二拜,《淨修捷要》會集得好,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你這個一心觀禮,這一念感應多少佛菩薩跟龍天護法。所以大家要有信心,佛菩薩都同體大悲,都是我們的後盾,只要你一念心用對了,他隨時可以加持得上你,有什麼好擔心的?不要杞人憂天。這個可能跟一開始我們聽老和尚講經,好多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就是「我們後台老闆阿彌陀佛,你為眾生,你沒有飯吃,韋馱菩薩撤職查辦!」我們聽的不只是這些言語,感受到什麼?老法師對佛、對韋馱菩薩的信心。信心只要不動,不會有煩惱;只要有煩惱,一定是信心有動。因為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我們就是愚痴,就是執著、著相了,才會生煩惱。那個會起愚痴都跟懷疑有關,所以老法師說愚痴的核心是懷疑。所以為什麼老人家說「你真發心了,都不退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因為有信心了。

謝謝善護老師。

善護老師:感恩師父。我能再說一句話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請。

善護老師:就是剛才又聽了師父您對我的開示,我覺得非常佩服師父,我覺得您就是通過我說一個「玩」字,您都能看得出來我是因循的。還有之前我聽了您的開示就是,對於因緣的出現不能感情衝動、不能感情用事。我看了那篇文章,我覺得每一個字都是針對我說的,我覺得我真的是太衝動了,然後特別著急,我知道我自己那個毛病就是急性子,就是特別著急,遇到一些事情,當下的事情我就很著急那種。但是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我對這件事也是著急的,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聽了您的開示我知道,天啊,我居然對這件事也是這麼著急,遇到因緣就衝上去了,就沒有想那麼多,這個事情可不可以?或者是譬如說有一段就是您說的,適不適合文化還是地域差異。因為我當時就是一心想往國內跑,因為我先生是美國人,但是我兒子是混血的,如果說我真的只是往中國衝的話,完全就是不跟這邊,就是脫軌了,這個是我先生不能接受的。所以說當我看到您那段開示以後,我覺得突然發現我自己錯了,如果說我真的一意孤行的話,非得往國內跑的話,那我可能就會面臨著離婚,或者就是很痛苦那種。所以說我看了那段開示我覺得,真的每一條都是針對我說的,我覺得自己就是太衝動,然後欠缺思考,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非常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善護老師:是的,非常感恩師父,您看得太全面了,面面俱到,我覺得真的是太需要學習的。

成德法師:最主要是我犯的錯比妳多多了,所以我有慘痛的教訓,印象深刻,才能夠談到這些點,我也是特別衝動的人。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說他一接觸我,就覺得我挺特別的,就是覺得什麼好,整個人就栽進去了。他說他做不到,他會考慮很多,怎麼我就整個就跳下去了?我的人生有好多次都是這樣,我覺得這個很好,我就進去了,然後我也很快就進入到核心,後來覺得它這個好裡面還是有自私自利,我就走了。所以我其實也得到很多人疼愛,因為我做事很拼命,他們就會覺得不錯不錯,這年輕人不錯。

我舉個例子,我到了商業界裡面,等於是他底下有幾千人的這樣的一個領導者,他們也很疼愛我,把我帶到他們家。後來我看到他不在,看到他的小孩爬到餐桌上去,然後對自己的奶奶不恭敬,給我落了一個很深的印象。我說假如這個在人前是萬人空巷,大家都給他掌聲的人,在家裡的小孩居然是這樣,那這種成功我不要。所以其實是家庭教育救了我很多,因為你形成了一個對價值的判斷。所以家庭很重要,它是一個人人格成長的搖籃。

而佛為什麼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就是人要不執著太難了。我相信任何人跟你說不能執著,你一定點頭的。假如說人家教我們不執著我們就懂了,那佛還要講二十二年?那代表什麼?一不注意,執著點就產生,你聽一句話就著一句話,看一件事就著一件事,吃什麼就貪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我們有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落印象,每天都一直在作用,這個六、七、八愈作用,我們離真心愈來愈遠。

我不知道有沒有跟你們講過那個偷金子的故事,有一個小偷特別有天分,他好像就能感覺到金子在哪,然後他就大白天到一個大戶人家家裡偷金子,當場就被人家抓起來,確實找到金子,抓起來送到衙門。縣太爺看他很納悶,「你這個光天化日到人家幾百口人的地方去偷金子,你沒看到旁邊有人嗎?」這個小偷說:「有人嗎?有人嗎?我只看到金子,有人嗎?」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我們拉回來,那個金子是什麼?執著點。一有執著點,他看事就不客觀、不全面。我一定要把我兒子送回大陸去、送回國去,這個勁一來,誰也攔不住。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年輕的時候,一有執著點,父母都勸到眼淚都下來了也勸不住我們。用佛門看,在劫難逃,有業力在,但是問題也是自己執著了。你看,尤其女子情感一執著,父母勸、朋友勸、親人勸,勸到真的都快想給她跪下來了,我求妳吧,還是沒辦法。

所以大家請注意,教育小孩誰是主角?小孩是主,其他的緣是伴。你是在伴當中最重要的那一個,因為父母跟他的緣深,不然他不會做我們的孩子。尤其他愈小愈依賴你,那是天性,這個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他發現了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他讓它終生保持。再從這個天性延伸到愛兄弟姐妹、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一切人,凡是人皆須愛,再到一切眾生,凡是物皆須愛。我也見過很多,那個孩子送到傳統文化學校,母親用腳把兒子踹下去,然後還告訴他,這個禮拜六我來接你。你看孩子那麼小,四五歲,他完全信任妳,妳給他踹了他也沒放在心上,妳給他說禮拜六來接他,他就相信了,禮拜六沒來,騙他的。我們聽了心都很痛,那都是一個善良的心靈,怎麼我們就為了,好像覺得只要送進去,萬事OK了,這想事情不是想得太粗了嗎?也太一廂情願了。所以人不能執著。

而且緣分是要靠感應的。請問當我們很衝動的時候,會感什麼緣?你們有沒有遇過有一個人很衝動,然後就感一個非常適合的伴侶?你們見過沒有?沒有吧。人生在抉擇,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是抉擇。你在重大抉擇的時候都是衝動抉擇的,很少吧?所以要時時能感受到孩子的心,這個是教育裡面最重要的。長善而救其失,可是你不了解他的心,你怎麼長善、你怎麼救失?老祖宗留的這些話,每一句話都是劇力萬鈞,你們不覺得嗎?都是不能含糊的。「無欲速,無見小利」,孔子這些話都是講得很重的。人都想趕快解決、很快解決,這個心念本身就不對,感召來的都不是最成熟穩當的因緣,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一切事情都不離感應兩個字,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才是境界。當然,能從小學傳統文化,那是他的福報,可是假如父母沒有給他做榜樣,他哪怕從小是學傳統文化,有可能也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疙瘩、障礙。我見過很多現在都是二十歲、十幾歲的,父母都讓他學,可是父母脾氣很大,都沒改脾氣,他很難理解。為什麼成人學傳統文化都沒有照做?你說對他沒有衝擊嗎?衝擊很大。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十幾歲,十幾歲應該不叫年輕,小的時候,十三四歲,那個時候都有一個說法,叛逆期。我當時候還特別為了這個事回去問我母親,「媽,我有沒有叛逆期?」我媽媽想了好一會,她說沒有。

大家想一想,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留下那麼多資料,清朝以前的文獻有多少?你看過哪一篇文章記叛逆期?你去翻翻看有沒有。為什麼傳了五千年從來沒有出現,我們現在怎麼雨後春筍般那麼多,這個因到底在哪?這都有很客觀在變化的一些因緣。一個孩子的心裡,真的父是他的天、母是他的地,那是完全的景仰、完全的孺慕。假如一個人把對父母那種孺慕之情、景仰之情終生保持,他多快樂。當他的內心裡面產生,他本來很景仰他父親,可是父親的行為又讓他不能理解,他的內心開始掙扎、開始痛苦。一個人要從完全孺慕他的父母,轉到對父母很不認可,這個過程你知道他的內心有多掙扎嗎?我們忽略了。為什麼我們忽略了?因為我們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事、在分析事,我們並沒有站在孩子的內心去替他設身處地。所以有時候我聽這些事情,我覺得我們現在當父母的不能太狠,太狠心了。

我現在好像有點變成小朋友代言人,因為我自己知道成長過程那種信任,那種都是充滿著愛,推開家門那種無形的療愈作用,哪怕你今天發生什麼不愉快,一推進去好像啥事都沒了,那種家庭的港灣,你完全不會擔憂你的未來,為什麼?家就是我的靠山,父母、兄弟姐妹、家人他無條件的支持你,那給人多大的心理的安定。結果現在都變小家庭。以前大家族,你的物質,你要創業了,家族支持你;精神,家是你的後盾;你年老了,含飴弄孫,整個家族的後輩照顧你。現在小家庭,人還沒老,在那裡看哪一間養老院,你說差多少,那福報差多少。

所以老和尚慈悲,太慈悲了,有一篇開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根本—家道的承傳」,就是談整個五千年文明為什麼能傳到現在。因為中國人都是一個家(一個家族)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二三百。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他一出生,他就不會自私自利,他就為父母、為整個家族著想,他的人生很有方向目標。現在小孩沒有目標,甚至不要說現在小孩,我都覺得我當時候一放假,找什麼樂子,因為已經不是家族了。我還算幸運的,三代同堂。你看以前是家族的,你一進去祠堂,你這幾百年來,你祖上哪一些人建功立業,對國家民族有貢獻,你一進那祠堂你就肅然起敬,我們哪一代祖做了什麼,我要向他學習。現在大家庭要恢復很難。可是人要成長是要有環境的,那沒有大家庭的環境,這種環境的潛移默化力量沒了,外在的誘惑又多,所以社會是個大染缸,幾個人能不被污染?

廣東有一個企業家,他經營了很多年以後,他很有良心,他說我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其他省分來打工的,都是離鄉背井,可是他們雖然賺了點錢,有的身體搞垮了,有的染上很多壞習慣,有的夫妻離異,很多習性因為來了大都市染上了。他說,我到底是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還是我反而讓很多人墮落了?這不簡單,很有良心。難道企業家給國家的貢獻就是納的稅而已嗎?其實假如我們的員工有三百個員工,都在我們的企業墮落,我們給社會添的負擔遠遠超過你捐的那些錢。

真有企業做了,真照老人家的教誨做,他的企業這麼多年,應該也有二十年的企業,一對夫妻離婚都沒有,一對都沒有。然後他還去影響他們那地方的老百姓,真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因為當地政府覺得他經營企業經營得很好,給他一塊地,結果當地老百姓沒有受教化,吃定他了,都在他們門口躺在那裡要錢。結果政府也很負責任,「我們專門設崗,讓一個警察就在那裡駐站,好不好?」諸位老師,好不好?專門派一個警察幫你看。那警察也要睡覺吧,警察也得休息,他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在那裡。這老闆跟領導說:「不用不用不用,先不用先不用,我來處理,先讓我來處理看看。」開了一家素食館,然後這裡老百姓隨時都可以來吃。吃了一段時間,抗議了,「都只給我們煮素食,不給我們吃肉,明明不為我們健康著想」,還抗議、還罵。所以諸位老師要知道,做一件好事會有挑戰的,不可能一帆風順。結果這個老闆說,「是我的錯」。我覺得這個老闆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用得不錯。他說,「我只給他們吃,沒有教育他們,所以不能怪他們」。開始裝電視,在這個餐廳裡面放光碟,傳統文化的課程放給他們聽,也不要求,他們進來可能就聽幾句。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老人就大聲的說,我知道了,為什麼我的孩子把我放在這裡根本不理我?因為我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照顧我父母,我明白了。你看老百姓自己善根出來了,就開始影響。

所以老法師說有二十個企業把傳統文化落實,真的可以把傳統文化弘揚開來。就像我們弟子規學會這種和諧的氛圍,也是很稀有、很殊勝。尤其老人家在這個專題「家道的承傳」裡面講到,大家族已經沒有辦法恢復了,但師父真的高度智慧,馬上開出一帖對治良方。可是老人家開完了我們得吃藥,你不吃藥,那藥方開得再好,利益不了自己,利益不了這個社會民族。老人家說用企業、用團體,以前是血統的家族,現在是仁義、道義的結合。現在是功利社會,很現實,哪一個地方不講功利,只講仁義、只講道義,我相信這個團體一定很有魅力,自然人家一接觸,這個團體好,都不用打廣告的。

所以老法師這些重要的救世理念,我們當下都能做。佛陀講的每一句經教,哪怕是《華嚴》的境界,現在都可以落實。為什麼?假如不能落實,佛陀就不會在我們娑婆界講這些教誨,因為他講了,然後講完之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他老人家講的是應我們的機的。這個也是老法師,成德一接觸的時候,老法師講到的一個觀念,佛經都是應我們的機講的。我們接受了,就會形成一個態度,只要接受佛經,聽一段經教,怎麼做到?因為是我們做得到的。所以老師給我們正知正見的建立特別重要。

修行首重發菩提心,因為它是你的動力,就跟打仗一樣,它是主帥,你很有主心骨,你很有動力,你不會偏。但是具體指導在我們修行的每一個環節的是我們的正知正見。修行,每一個境界、每一段路都有很多的岔路,會不會岔出去了?那就是我們的知見。正知正見,邪的你就能判斷。就好像人家在搞神通,你馬上就知道有問題,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

但是現在這樣的很多,甚至於你看《楞嚴經》最後五十陰魔,「清淨明誨章」。開智慧是《楞嚴》,而且《楞嚴》是照妖鏡,難怪它最先滅,因為那些魔王、那些邪的,只要一碰到它,就被它照得清清楚楚了,那一定要先把它滅掉。「清淨明誨章」後面講的,裡面一般五戒怎麼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清淨明誨章」不是這個順序的?第一個是不淫。關鍵在哪?給世間人講,他很多還沒有要求出離,他要修福報,萬善首先要從不殺生開始;可是假如要求出離了,你最重要要修清淨。人都是從愛欲而來,你不調伏愛欲出不去,這一口氣一斷,又隨著愛欲去投胎了,所以這是要求出離的、出輪迴的,那必須要從這一個開始講了。

所以《楞嚴經》裡面說的,「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另外一段,「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這些都提醒我們。《楞嚴經》又說:「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後面那一句「唯殺盜婬」,殺,還命債;盜,還錢債,財物;淫,還情債,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所以人生這三大關,情關、錢關、命關(生死關),好幾個關。

我們看很多書,那真的太厲害了,它講的道理,甚至它講《金剛經》給你聽,它講禪宗祖師語錄給你聽,可是它在一百句當中,九十九句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它只用一句就讓你墮下去了,真正厲害的魔王就是這樣的功夫。他假如講五十句對、五十句不對,你還分辨得出來,很容易分辨。我看過,因為我還沒遇到老和尚經教以前,我也是尋尋覓覓,接觸很多心靈的書籍,都是世界級的大師,那上一堂課都幾萬塊錢。有人地球追著跑聽他講課,今天到美國,明天到加拿大,哪天到馬來西亞,追著聽。可是裡面對於男女的淫欲反而是讚歎,很恐怖,甚至於他們的書都是暢銷書。所以我是經歷過那些,然後才遇到佛法,我說,哎呀,這個佛法太重要了。想修行的人他不見得能遇到正法,又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就墮下去了。

怎麼講這來了?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大家記住,我們體會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聽任何孔子的教誨、佛陀的教誨,一定要貫徹一個心境,叫忠恕之道。明白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然到時候你們夫妻相處出現問題,我就罪過了。你們另一半說,這個我看不能讓他聽成德法師講話,聽完之後好像怪怪的。所以不容易,不好講。所以一切都要隨緣順受,然後自己很清楚,慢慢慢慢放,但寬以待人,可以恆順眾生,自己恆順,但是自己不增長執著。你不只能恆順,恆順人家的執著,那還可以讚歎他的善根。我們只要把人家的缺點放在心上,讚歎不出來了,一讚歎人家還起雞皮疙瘩,你別說了、你別說了,講得太勉強了吧。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真的讚歎。我們要知道,事物它是一直在轉變的,你不講他的不好,你就讚歎他的好,人都有良知的,「其實我缺點很多,我太太都不講,都只稱讚我優點」,他一方面高興,一方面也不好意思。然後他講妳缺點,「是是是,我好好修正」,妳也不生氣。那個一比較起來,人家也有良知是吧?慢慢的他善根就被我們帶動起來了。

而且要體恤人心,有時候我看到這個年輕人,比方說他課業壓力大,然後就去看個電影,手機一看,看走了。這個不能責怪,實在講,我也會看走了。怎麼自己會看走,還罵人?這也不對,「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再來,有時候你再深入去體恤,很多時候人也不願意這樣,他也很想我好好精進,不浪費時間,可是有時候會苦悶。那我們成長過程怎麼處理苦悶?轉移注意力,不想了,好煩,轉移注意力,轉到去看場電影。好像不想了就不煩了,其實還是得煩,還是得面對。習慣了那種轉移注意力,刺激一下,不想它,麻痺麻痺一下,習慣了這個方式。習慣了要改,它有一個過程,不能太苛求別人。

怎麼辦?你帶動他,你能學到法喜充滿,人生最高的享受,他一定被你帶動。然後你還護持他,因為人的精神層面只要提升,他物質的欲求自然下降,那都是要水到渠成的,那不是我們一直盯著他,盯得他喘不過氣來,後來改過來了,比較少是這樣。人的善根有時候不是被逼逼逼,逼到善根出來了,那當然有,那是根器很利的人,那是屬於密勒日巴尊者那種根性的吧;一般的善根是被身邊的人做到,自然而然慚愧了。

所以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你都一直刺激他、罵他,激之,君子可使為小人,他最後就說,好吧,你既然說我這麼差了,我破罐子破摔。好多青少年就是這麼被推出去的,被家庭推出去,他就去感應很不好的緣。假如家依然溫暖,會接納他所有的不足,誰不想回家?誰想泡在那個電動玩具店?所以我們看顏回夫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法喜充滿,自然對物質淡了,不追求了。所以這個恆順也要拿捏好,不要太壓迫,給人家一個空間成長,但是自己好好帶頭,帶頭修行、帶頭敦倫盡分、帶頭孝順老人、帶頭為善最樂,你整個家庭、夫妻、小孩,對於這種精神的喜樂就很自然的不知不覺提升起來。所以古人告訴我們,要用疏導的,不要用防堵的,大禹治水,順勢而為。希望孩子內心的話,從小到一生都會沒有負擔的講給自己的父母聽,這個就是天性保持。就像我們一上幼兒園,推開門,跟著母親屁股後面,媽,今天學校什麼事什麼事,一件一件給媽媽報告。

我們看還有好多在我們內地的老師們,成德祈請你們去休息了,這個天氣還冷,還是不要熬夜好。我們到時候很快把這個錄音再供養大家,大家先休息。我們也休息一下,到五十分再回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在內地的這些同修們新年快樂,再見。

女眾:感恩師父。

男眾: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主持人:溫哥華的王先生提問,一會,王先生您稍等一下,等到我們休息完了您再提問。

成德法師:好的,我們再來交流一下。大家可以分享,也可以交流,這個大家不要拘束,要relax,relax悟性才會出來,太緊張悟性出不來。剛剛我們聽到那個善護老師說,我可不可以再講一句話?我看她還有點緊張。可以的,大家不要有壓力。待會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6月28日21:21: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