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25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3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0/12/1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25

MP3下载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處處留心皆學問」,哪怕是一個錄音筆,也是在提醒自己有沒有定力,忘了錄音就是定力不夠,我們閩南話講的不夠定著。不知道大家聽懂不懂?定著就是很穩。所以看到《小兒語》第一句就感觸良多,總在遇緣不同,因為《小兒語》第一句話就說了,「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一定是心先不定了,浮動了,有點慌了,才會在事相當中出現情況。所以修行,我們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細小的地方,這個是老子教導的,「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必作於容易。就好像現在的人遇到什麼,比方說健康的問題,還是家庭的問題,他都會覺得好難。也確實難,難在哪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已經冰凍三尺了,要把它融化,那當然要好一段時間。可是假如它才剛結霜,好不好處理?就好處理了。等到冰凍三尺了,那當然你得花很長一段時間。你身體稍微陰陽失調,你就懂得調理了,那就容易;你等到醫生告訴你你有癌症,這個要處理當然難。所以古人這些教誨都很有道理,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格言別錄》,這個也是弘一大師特別從《格言聯璧》挑出來的。成德是感覺弘一大師洞察我們後世的修行人,他的家庭成長環境跟社會環境應該有比較大的差異。尤其什麼?最明顯的,我們中華兒女沒有大家庭的成長背景了,就沒有大家庭的鍛鍊。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沒有鍛鍊過,所以講話不知道個中的應對進退,常常講話人家生氣了,我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所以特別從《格言聯璧》挑了很多人情事理的教導,比方「律己宜帶秋氣」,秋天是肅殺之氣;處世要帶的是春風,要給人家歡喜。這個句子都有人情事理在裡面,跟人家講話要調劑人情,再發明事理。昨天也藉由我們何仁者她在跟家人的互動溝通,調劑人情很重要。《格言別錄》裡面有說:「青天白日的節義」,青天白日的節義,這個是很崇高的人格了,「自暗室屋漏中培來」,從哪裡培養來的?沒人看到他的時候他慎獨的功夫,用我們修行人的話,就是了凡先生教的,「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這一言一行他都懂得規矩,不能放任。「旋乾轉坤的經綸」,他可以旋乾轉坤,可以安危定變,這個團體、這個國家出現危難,他可以化解,他這能力從哪裡來?「臨深履薄處得力」,他做事的時候戰戰兢兢。所謂「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這個是《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的。

諸位同修,我已經引了好幾本書了,你們不要一聽我這麼講,成德法師還要再開多少書單?大家別誤會,我就這麼幾本,只是這幾本確實很重要。你說《朱子治家格言》很短,可是它整個家道綱領它都掌握住了,因為這些祖師大德、聖賢人他們都有入境界了。我們看《格言別錄》也不多,選的句子不多,非常精闢,而且特別適合我們現在讀。成德有一個分享,叫「言語的修養」,那分享差不多一半的句子都是《格言別錄》的,所以真的感覺弘一大師太慈悲了。

包含大家假如用心去感受,你看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淨修捷要》,才三十二段經文,你念一遍十分鐘可能都不到,再加上禮拜,這樣下來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就做完了,可是我們每一次做隨文入觀,在處世待人當中常常也會提起來。「全性起修」,全性起修,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來作。「六字統攝萬法」,其實所有的經教我們明理之後,怎麼下功夫?就是這一句六字統攝萬法。「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不能有不善夾雜進來,怎麼做?把《十善業道經》背起來之後,隨時都在那裡背這部經,也不容易吧。所以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最了當、最方便、最直截的。「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沒有什麼法門比這個更快的了,直趨覺路。所以為什麼《大集經》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因為它最快。禪已經夠快了,那佛為什麼還要說無上深妙禪?我們看後面,這個第二十拜、二十一拜,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四維上下這些諸佛都是讚歎這一部經,念佛的人,隨時都在加持我們。所以這個會集得非常精闢,顯教、密教、禪宗,宗門教下的精髓都在裡面。所以真的肯感受祖師慈悲的人,進而去照做的人,這大福報,少走很多彎路。

所以成德也是深刻感覺,師父這一篇「跟隨恩師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這個也是老人家把他一生修學,甚至是弘法,他和盤托出了。所以在座很多年輕的同修,你們假如真把這篇聽進去了,最少少走十年以上修學的冤枉路。昨天跟大家談了不少,我們要懂得自我勘驗,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所以昨天成德犯了很多錯,其中一條就是講了半天還沒錄音,就是定力不夠。這些地方都可以讓我們反思的,一天,昨天有沒有情緒起伏?昨天有沒有動氣的時候?下一次怎麼不動氣?不能把動氣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候我們還會什麼?惱羞成怒,我們閩南話說的歹勢轉生氣。有時候發完脾氣了,第一個,本來就不應該發脾氣;第二,發完脾氣才搞清楚是自己錯不是別人錯,結果知道是自己錯不是別人錯,這「對不起」還講不出來,你看這個面子有多重?可是這個時候就要察覺,我這面子不行,要突破。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這個是再來人的話。「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背後冒汗,為什麼?夏老是過來人,代表這兩關一定要破,我自己心裡想,我從來沒有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所以我的門都沒有沾到邊。一定是有這個感覺過了,但是遇到這個情況不能著急,也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祖師已經說了,這很正常,這兩關一定會遇到,慢慢讓它減少,而且一些從小到大的習性慢慢伏住了。

所以顏回夫子他的表法非常重要,不遷怒、不貳過。人很容易情緒上來了,馬上能察覺,馬上調伏它,不遷怒。所以為什麼孔子跟他講怎麼為仁,這麼多弟子都問怎麼行仁,回答顏回夫子的就是「克己復禮」,就從念頭下功夫。克念作聖,聖狂就是一念之間。不遷怒、不貳過,就是犯了錯了不再犯。我們去感受感受那種決心、勇猛,我們也得這麼幹才行。昨天說的易行道是比其他法門容易,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太緊張,只要我肯努力,阿彌陀佛都知道的。黃金臂是晝夜常垂的,大家不要在那裡對治習氣的時候還冒個念頭,阿彌陀佛會不會不要我?這傻孩子,阿彌陀佛同體大悲,你只要肯去,沒有不接的,哪還會嫌棄我們?但是就怕我們不念他,隨順習氣了。

所以老人家也是掌握住因緣來成就我們,所以李師公往生圓寂三十週年,老人家應邀講了這一篇開示。我們再一起過一下,因為感覺這個是字字珠璣。好,就像第一段老人家講到:他出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災難頻繁,確確實實像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飲苦食毒」,日子不好過。

其實我們想一想,師父有講過,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句話很重要!我們聽這句話,常常也在課程當中講,但是重點是教學的人首先是要教育自己,自覺才能覺他。我們都知道德之本也是孝,我們也在課程當中,哪怕我們是當領導,我們也一直提醒人家要孝,但是我們真的孝了嗎?我們恢復跟父母的父子有親了嗎?這個是要問自己的,我們有努力了嗎?舜王很努力,他父母不接受他的時候他也很努力,結果他父母還不接受他,已經感動堯帝了,當然父母最後也是被他感動了。因為感覺我們弘法的人,也有可能在弘法的因緣當中執著在向外了,變成一個教書的專業,專業傳統文化講課老師了。專業就是一上講台滔滔不絕,但是很可能所講的內容跟生活、工作、處事脫節了,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所以為什麼佛陀要講《金剛經》?尤其講般若二十二年,《金剛經》是精髓,強調的就是不取於相,不能著相。我們一有因緣教學,容易著在哪?教別人上面。這個不是說他錯了,因為這個執著太容易產生了。修行的人為什麼警覺性要很高?警覺性一失去了,隨時都會產生新的分別執著。

我舉個例子給大家聽,有一個講學知名度也很高的人,有一天在講台上說,我一年講三百場,結果底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大家要知道,他的三百場是各地坐飛機跑,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他這麼樣跑,請問他靜下來聽經、讀經、念佛、修行的時間有多少?而且要冷靜,他上來講課是口才好。他之前是開計程車的,他可以一下一躍就變成一個傳統文化講師嗎?那不就是因為他口才好。可是大家注意,現在的人都容易著相,只要他口才講得好,他講的道理我們覺得,可以講到這樣太不簡單了,一下子就激動了,沒有很客觀的去看待一個人、去看待一個因緣。我現在看起來好像很平靜在跟大家講這些例子,其實我也是一個超級激動的人,你們應該看得出來吧。我從小很熱心,用閩南話講很家婆,什麼事情都衝在前面去的,沒考慮那麼多的。也是經歷了很多事,才知道孔子說三思而後行,總不能繼續這樣撞得頭破血流的,得要冷靜。所以昨天也跟大家一直在分享說,經一事長一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其實實在講,我們在境界當中,我們判斷不了是非、邪正、真妄,主要還是我自己不是真修行人。我假如真修,我走過來的路,他一講這句話我就知道有問題了。慧須聞,定須習,定慧等持。慧需要讀經、聽經,慧須聞,這黃念祖老居士講的。定,要習定,是要下功夫的。為什麼夏老一直說要作鈍功夫?我們讀經、我們念佛,才知道我們的妄念真的是不少,得要下功夫,而且要下不間斷,每天都要有定課。其實真正走過來的人,都會感覺定課一二天不做,整個狀況就差很多,這個應該都可以經歷到的。

所以大家注意,這個人說「我一年講經三百場」,第一個,不炫己長。你看,儒釋道三根給我們判斷自己、判斷別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你假如是弘護的幹部,你都不會判斷這個人的虛實,你一把他用上去了,請神容易送神難。你可以聽他的話,用三根這些教誨一判斷,這個再冷靜冷靜、再觀察觀察。我們也得練《了凡四訓》說的,「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家對《了凡四訓》這句話有沒有印象?你們沒有點頭,那你三百遍沒念夠。《了凡四訓》第一個,讓我們了達因果,還有修習善業,他還把善分成十個綱領,講得很詳細,而且告訴我們「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我們不改過,積的善都不知不覺漏掉了。比方說我們喜歡罵人,情緒控制不住,每天還發好幾次,雖然也去幫助別人,但是這個沒有功德,一罵人就火燒功德林了,有一點福,積了一點福,功德都漏掉了,所以先須改過。

再來,《了凡四訓》的道理講得很清晰,所以老法師說,他初學佛得力於《了凡四訓》的教導。這句話我們聽過吧?三百遍念了沒有?你看,我們就檢查出什麼?我們不算太聽話。這個地方都要檢查,這個錄音筆可以檢查,師父的每一句話也可以檢查,我們不能稀里糊塗的混日子。「天下聰明俊秀不少」,你看《了凡四訓》又來了,「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我們這麼樣不上心、不下決心,每一天就是這麼被我們滑過去的;你真下決心,每天滴水穿石這樣積累,不得了!所以《了凡四訓》它把善惡,什麼才是真善,把善從十六個向面給我們分析了,這樣我們才不會看起來在行善,事實上流弊很大。從一開始,你看,「公則為真」,「私則為假」,弘護正法不能帶一點私心;「根心者真」,要打從內心去做,不是做樣子,「襲跡者假」;「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沒有帶什麼目的的,真誠去做的,無所求的。這個是你看有真有假,這個真假講得多深入。再來,有端有曲,要純,「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幫助眾生,濟人、救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這個我有體會,你是不是要贏得別人的肯定、讚歎?

我剛接觸佛法,有一次跟一些學佛的同修坐在同一台火車上,我初學,結果聽他們在談話,一開口就是誰誰誰是我度的、誰誰誰是我度的,我當時候聽了就覺得怪怪的,但我也不知道怪在哪。結果後來讀到《金剛經》,佛陀說,菩薩若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薩。著相了,誰誰誰都是我度的。再看《金剛經》又說,佛陀說他沒有度眾生,佛說他沒度眾生,我們都說我們度眾生,我們比佛陀還厲害。佛說他假如有我度眾生,那他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所以不著相不簡單,做點好事放在心上就著了;擔任教學,人家一叫我們老師,我們就著在老師的位置上;道理一聽,習慣性的記起來講給他們聽,沒有入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很可能也告訴別人,「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可是我們有沒有問問自己,我的孝道扎了根了嗎?我的父子有親恢復了嗎?就像我昨天舉的這個何仁者,她的一個敘述的過程,我不是提醒我們男士們,我們面對自己最親的父母,有沒有感覺也不知道要講什麼好?不知道講什麼,又有點尷尬,滑滑手機吧。那就不對了。我們假如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的,真的見到父母高興,有講不完的話才對。這些都是可以勘驗的。所以師父說了,佛法是內學。只要向外,向外去執著人事物、要求人事物,就叫外道。所以外道不是貶低人的意思,是他向心外求法,向外執著了。所以佛法是內學,叫反聞聞自性,它是向內的。

所以老法師常說,你會麼?會的人就向內了,向內觀心為要,我的念頭有沒有分別執著,要把它打掉,不能再起了。我這個念頭有沒有控制、有沒有要求?這個不是當老師是這樣,當父母的都是要考這些試,當領導也是。你當領導,一下子下面的人不聽你話了,「我給你發薪水的!」你看這個念頭就上來了,控制、要求就起來了;當父母的,「我為你好!」你看火氣就上來了。修行不簡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你看《了凡四訓》又來了。所以今天是個好日子,你們不用去看農曆,學佛的人每天都是好日子。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跟佛教的相應,跟五戒十善相應,龍天護法都護持,那當然是每天都是好日子。所以學佛就怕我們沒有依教奉行,不然還跑去看今天農民曆,可不可以出門,可不可以搬家?那你還不信佛。

這個不是我說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有教導,「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人很多擔憂,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那些擔憂的。所以佛陀跟師父上人就是以種種的方便,幫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還有憂慮牽掛。我們現在還有憂慮牽掛,就是我們沒有聽師父的話,聽了不會有。比方有一句特別好,師父說:「你學釋迦牟尼佛,你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這句話一聽,不就現在就不操心了;現在還會操心,這句話沒有完全聽。這個也是檢查,有沒有不操心了。所以這個觀心為要,其實隨時都在觀照自己的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聖狂之分,就在這一念之間,有沒有跟覺正淨相應,不能跟迷邪染相應。

印光祖師說:「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天有幾個境界?祖師用萬境,其實還不止,這個萬也不是數字的意思。一天有幾秒?一個小時三千六百秒,再乘以二十四,可能八萬多秒。所以一天我看也不止萬境,你那個念頭有時候一秒鐘就動……這個師父從經典裡面,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念頭。但是粗的,一天當中真的境界不少,所以祖師就提醒我們要觀照,萬境交集。

昨天有跟大家講,人的悟性是本有的,為什麼會有障礙?自私了,悟性出不來;知識性的學習,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直塞、一直塞,悟門堵住了。我們學那麼久了,應該悟性有出來,悟性在哪裡看?六根接觸六塵,你都會有領悟,善根都會增長。你一出門,這棵樹很大,「如尼拘樹,覆蔭大故」,這句教誨就提起來了。你不是刻意我想一想,你一看到這個樹,你自然就有這個領悟,這個經句就出來了。還是看了這棵大樹,深深吸一口氣,非常感恩它,每天給我們那麼多清新的空氣,離我們家那麼近,受它恩德,我今天回去一定給它迴向,這個樹神菩薩,也勸請你念佛求生淨土。人真的是,你身心放鬆,隨時六根接觸六塵,領悟就出來了。有時候看到人家一戶家庭,養個家不簡單,貧僧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飽就可以了,看到人家這樣,這個家累不輕鬆,要多體恤人家在家人,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要設身處地人家的不容易。很自然。

所以今天我們心地柔軟,你一讀一段,你馬上就會有領悟了。而且很微妙的是什麼?這個開示你聽十遍,十遍的領悟,深度不一樣、廣度不一樣,這個都是自己的悟性在起作用,也在提升。可是我最近遇到不少年輕人,聽師父講經了,有人哭了他都哭不出來,他自己也很難受,為什麼他們都能哭出來我哭不出來?後來有個同學,我說你看到別人哭出來,你也不要著急。他起了攀比的心,他愈想我為什麼哭不出來,他愈哭不出來。後來有一次,我單獨跟他散步,我就說:「我怎麼看你隨時好像都不放鬆,身心不放鬆?」他說:「我自己也這麼覺得,可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問他:「你小時候是不是被嚇過?」他想了老半天,他說:「好像沒有,沒有什麼記憶說被嚇得很嚴重。」我說:「那可能是你更小的時候被嚇過,沒記憶了。」有果必有因,一定是有因的。

就像我跟大家舉過的這個例子,有一個同學二十多歲了,女孩,突然有一天就覺得我媽媽不要我了,連續一段時間,她自己都莫名其妙,忍不住跟她媽媽說了。她跟她媽媽感情很好,她怎麼會冒這個念頭?她媽媽聽她這麼一講,「妳這傻孩子,我怎麼會不要妳?」放下電話以後,她媽媽靜下心來,啊,懷孕那個時候本來打算打掉的。真是阿彌陀佛,沒打,佛菩薩加持,這個孩子挺好的,很好學的。起個念頭有沒有影響?有。諸位同修,這個故事你們聽我講可能不止三次了吧?請問,你們有沒有講給親戚朋友聽過?有的請舉手。好,請放下。我問大家也是勘驗,人有時候比較關注什麼?關注自己、關注我家裡人的情況,所以你聽師父講,這個跟我有關,這個跟我家裡的人有關,這些教誨你會比較專注去記起來。其實說實在的,師父講每一句話都重要,他應機,有些人不懂得師父那種廣大心量,他自己很想專聽淨土的,一聽師父說,我在聯合國跟這些大使們交流,他就不是很想聽了。他有一個執著,他特別想聽念佛的,師父怎麼又講聯合國了?師父怎麼又講一條龍了?所以我們有時候聽課也都有執著,帶著分別執著聽師父的東西。我們要去體會師父那種悲天憫人,你就會很感動,他那個念念都為後代子孫著想,你真的體會到了,你念佛的那個相應度會提升的,你怎麼說講聯合國跟念佛是二?二就不是佛法,從根本心地上是一。你會聽的人,聽了很感動,一條龍,我都七十歲了,我盡心念佛迴向給這些做一條龍的。聽什麼都是擴寬心量,聽什麼都提升自己念念念正法久住、念苦難眾生,「廣學原為深入」,就深入到我們的真心。

所以現在我也遇到一些同修,現在因為這半年多遇到太多例子了,再來看這個「十年因緣」,真的覺得師父太慈悲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文鈔菁華錄》?印祖講話、講教理,斬釘截鐵、直截了當,有時候呵斥我們。你看師父,老人家講經,你有沒有聽過他呵斥我們?但是老人家跟印祖的心是完全一樣的。印祖公開講開示,一輩子只有一次,「上海護國息災」,七天講下來,我們再去看的時候,就知道師父那一句話,學佛最重要的是師承,老人家的師承是從印祖那邊傳承到李炳老,李炳老再傳承到師父的,整個教化的理念一以貫之。可是在方法上有不同,人假如沒有去體會,就在這裡又生分別了。因為印祖那時候人的根性跟我們又有差別。印祖那時候有沒有講學《弟子規》?沒有,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孝親尊師的態度還比較夠。到我們現在,跟那個時候的人不能比,所以老人家又應機。所以印祖說學《了凡四訓》、學《太上感應篇》、學《安士全書》,其實印祖那時候提出來,佛教界的人有沒有人持反對意見?應該是有的,可是印祖威望高。可是到老和尚的時候,那個難度又比印祖高了,那個想學釋迦牟尼佛講經不中斷都很難,際遇都差點要不還俗、要不趕經懺,你看多難。所以一聽護國息災,老法師他自己是深刻感覺那個師承的重要,那個相信自己的老師有多重要。

我們現在看到年輕人,一看看祖師留下來的法語,一學學戒律,來批評老法師了。看了只是更深刻體會,我們這一代人的根基真的是太不足了。就讓我想起二OO三年,我還沒開始分享《弟子規》,就到了海口,九月五號,之後沒幾天我們就到了孔廟,山東曲阜去拜孔子。跟我們一起去的有一位法師,他應該也有五六十歲了。當時候我們一起吃飯,去的人也有些是沒有吃素的,這位出家人真的樂呵呵的,像彌勒菩薩一樣,我們在那吃飯,他就笑著念了兩句話,他說:「人家吃肉滿口香,我吃青菜往西方。」人家也沒有批評吃肉的人,但是他給他種一個善根,我吃青菜往西方極樂世界。然後他還笑著跟我說,他說我有一些徒弟,還沒有去佛學院以前,叫我師父師父,叫得很親;結果去讀了佛學院,讀了幾年,回來師父都不叫我了,都不叫了。當時候印象還沒有那麼深,經歷過一些事情,看到一些都是自己認識的人的情況,又想起他當時候笑著跟我講,他也很有修養,他也沒有放在心上。實在講,你真的佛學院學的經教,你的師父沒學過,可是是他幫你剃度的,這恩還在吧?你父母的恩,總不能因為你學歷高了,這個恩會變嗎?那我們不就是被這個學歷給染污了嗎?這應該是不會變的,所以不染也不簡單。你看多少人,父母是農民,盡了全力,甚至於有時候是姐姐都放棄讀書,就供你這個男孩,好不容易讓你上了大學、上了研究生,你反而過來看不起父母,那不是很沒有天良了嗎?

所以根基重要,經歷這些事太多了,難怪老和尚說辦一條龍重要。他老人家培養過多少人,我是仔細去觀察過的,只要到他老人家身邊,沒有一個不教的,我跟大家保證,沒有一個不教的,一有機會就點化,但沒幾個人很珍惜。有一位法師,開吉法師,十幾歲就跟著老和尚了。那我們十幾歲哪有說一跟就很精進的?整個過程有多少老人家主動、善巧、關心、指導,就這樣一點一滴循循善誘;還讀大學的時候,很多重要的一些抉擇都有來請示老和尚。她修學過程也有瓶頸,剛好有機會到了她們家一趟,看到她牆上有個墨寶,是老人家親筆寫給她的,就在她等於遇到一個很大的瓶頸,師父墨寶就過去了,真的是把我們學生都放在心上。那一張我再發給你們,非常重要的開示,《華嚴經》裡面的教導。

我自己就有一次,真的壓力很大,面對一些境緣,剛好也到了香港,也不敢給師父講,自己就撐著。剛好說要放光碟跟師父一起看,結果師父,師父都是坐前面的,我們坐後面,師父經過我的位子,拿了兩本墨寶,他摺疊的墨寶,然後塞在我的手上,他就過去了。我把這個墨寶一打開,眼淚就下來了。師父清楚的,你看寫個墨寶就把你的……透過這個墨寶,你一感動,這感覺好像就沒事了,所以就是個心念轉不過來。師父那個墨寶講的,「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忍辱者,天不能禍;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你隨時能安住當下,哪個人事困得住你?「能忍辱者,天不能禍」,一般會有災禍來,就是我們控制不住脾氣,禍從口出了。其實這段法語就是自求多福,外面的境界是障礙不了我們的,是自己的念頭才有障礙。這麼巧,師父啥時候不給我寫墨寶,怎麼就在我最難過的時候給我寫?你細細想想,老人家是過來人,他知道的。其實說實在的,我們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不容易相信善知識。所以我們閩南話有一句說假會(自以為是),假會(自以為是)就是相信自己的意思,不相信師父的意思,就把自己的法緣修學給搞複雜了。

所以當師父在強調一條龍,那個背後有他一生很深的感悟,甚至是很深的遺憾。所以現在看到我們馬來西亞這麼多同修發心投入護持這些小孩,真的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蒙以養正,聖功也」。假如讓我可以選擇,我是選擇希望我現在去教四歲的孩子,假如可以選擇。但是我現在不能選擇,我現在得要聽話,得要先把英國漢學院這個任務做好,因為這個任務也是很重大。英國漢學院辦好,跟教四歲的小孩這是分不開的,因為你辦得好,有一個目標是吧,有一個希望,你這個龍頭也得要穩一穩。英國漢學院辦不好了,辦不下去的話,這一條龍人家沒信心怎麼辦?所以都是相容的。淨宗學會也要辦好,為什麼?英國漢學院的學生以後也要到淨宗學會去弘法、去護法,他們去了,畢竟學完才二十幾歲,最多也三十歲左右,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他還要有弘法的這些團隊去鍛鍊、歷練。所以都是一盤棋,都是一體的。

護持一個人談何容易,你看師父說的,他有三個老師之外,還要有護法,韓館長護持他三十年,讓他在講台當中千錘百鍊。假如沒有護法,他一不穩定,這個弘法講經的因緣就可能變化了。所以護法功德大過弘法,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也經歷過不少事情了。讓一個弘法的人能夠很安定,這個對他的幫助非常大。這個館長護持三十年。而且護法要會護,很多弘法的人被護法一護,太照顧了,這個照顧還加個太,照顧到他喜歡五欲六塵。所以佛陀的表法都要掌握住,四事供養,讓他生活沒有後顧之憂就好了,你再多了,他想多吃、他想多穿,那不就貪愛了嗎?安貧才能樂道,這些話都很有道理。再來,你護持弘法人員也要理智一點,他假如還很年輕,你不要一聽完他講課就「了不起、真了不起!」幾個人扛得住這種讚歎?所以鼓勵還是要有的,要掌握一個度,而且要多一些勉勵、多一些提醒,「和顏愛語,勸諭策進」。一個人根性再好,他也有他成長的過程,都要護持的。

我們看我讀到這一段,老人家他經歷過動亂的年代,災難頻繁。其實我們想一想,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真的能感覺父母辛苦的人,他會很努力讀書,我趕快出來工作,我父母就不用那麼辛苦了。他讀書還要人家催?他工作還要人家盯嗎?不用,他時時能感覺父母不容易。其實假如我們是真的有孝道的根,那對老師也會自自然然去感受老師的不容易在哪,一讀到老人家一生經歷的,那個感恩心就起來了,我們可不能讓師父白辛苦了,不能讓他一生心血白費了。有孝心的人,一定是想著怎麼讓這個家更好,怎麼讓弟弟妹妹更好。「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大家仔細去觀察,方會長、顏會長,他們都是有傳統家庭成長背景的,所以他們都是老和尚讓幹啥就盡力去幹。所以他們一聽到哪裡哪裡做的是師父要做的,「我們完全護持」,就是這一分心。

我們看師父說了,在他十四歲的那一年,他失學了,不得不去做童工養活自己。師父因為失學,他希望別人不要失學,所以他盡力的護持辦學,盡力的讓人家有聞聖教的機會。他經歷過的苦難,他都轉化成一種願力。他為什麼在世界奔走?他曾經經過戰亂,他不希望這個世間再有戰亂。他還刻了兩個大印送給布希總統,哪兩個大印?「神愛世人」、「和平天使」。真的,佛陀的行持、孔子的行持,在我們正法東方儒釋道沒落、西方宗教教育沒落的這個時代,老人家真的效法孔子、效法佛陀。你看孔子為什麼周遊列國?就希望大家能相信古聖先賢,相信《周禮》,你只要照《周禮》做了,社會可以恢復安定。

你看師父參加聯合國會議,都是把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供養給每一位大使、每一個國度,這不就是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嗎?我們真的很有福報,你在四書五經、在《華嚴》、在《無量壽經》當中,看起來很抽象的句子,你只要思惟老和尚怎麼做的,這個句子馬上變得非常的具象,不是摸不著的。你看《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我們看老人家,你親自親近他,很慈悲、親切。我都見過好幾次了,這人第一次見到老和尚,眼淚止都止不住,一直哭一直哭,你看一句話都還沒講,他就哭成這樣了。你看師父他真誠,他盡其性,能盡人之性,跟第一次見面的人可以感通。你看那鳥腳上綁個東西,牠就要飛來給師父讓他幫牠解開來,跟這些動物都感通。這個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上天好生之德。

你看《中庸》又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你看師父一個出家人,結果居然聯合國還辦一個「淨空之友社」給他,必得其位;必得其祿,他財布施稱性,所以他財富自在;必得其名,現在一提到老和尚,多少人感恩戴德,這法身慧命是老人家救的;必得其壽,今年九十四歲了。你真的學《無量壽經》,都可以思惟,這句話師父怎麼做的?「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其智宏深,譬如巨海」,有沒有感覺到師父的心量?「菩提高廣,喻若須彌」,你看師父在佛學問答,那個智慧應對自如、辯才無礙。「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真的是名聞利養邊都不沾。「忍辱如地,一切平等」。你看,想這些經句,再想師父怎麼做的,都是活的。這是大福報,師父給我們講得很圓滿,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師父給我們講圓滿了;再來他還做得圓滿,我們遇到他老人家不成就,說不過去了。

所以我們感覺到老人家慈悲了,我們也盡力護持想學的人,成就他們從小扎根。我們無私對他,這樣的孩子長大,也是無私的來奉獻社會。大家不要小看你對他的真心,小孩子是很敏銳的,他會放在心上的。不要小看小孩,我現在想一想,我爸爸每一次訓我,我媽媽都說:「你聽懂不懂?」我都點點頭,懂,真的懂,都可以感覺到真的是愛之深,責之切,可以感覺到的。

剛剛有跟大家說,跟大家分享,我們一個同學,她媽媽當初懷她的一個念頭,都產生她二十多年之後心裡的難過。其實說實在的,我們當父母的人,你跟孩子發過脾氣,請問他阿賴耶識裡面有沒有這個,會不會影響他?對,尤其他還小,你一發脾氣他根本理解不了,那個對他內心撞擊是很大的。我們現在大了,理解力很強了,有時候發脾氣,你說他心情不好,算了算了,你很能了解。小孩子不知道,有時候他比方說給你端杯水,或者是很替你著想,突然你是一頓罵,他整個都傻了,有時候都驚嚇了都說不定。這些有幾次?所以成德是感覺我們走過來的路,很少人能夠真正反思自己的不足。我們自己修學,有沒有反思不足?我們自己當人家父母,有沒有反思不足?我們自己從事教學、我們自己在單位做領導,有沒有反思不足?反思得到,後面才不會犯,這才是代表我們在君親師當中是真正要成就孩子的、成就對方的,這才是慈悲為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哪會這麼草率的讓這麼多年走過的歲月就這樣晃過去了?所以一切要皆從真實心中作,學佛沒有別的,全修在性,就是為了放下跟真心不相應的分別執著。

我跟這個不放鬆的同學一問,他又說他想不起來,我說反正你一定以前有被嚇過,想不起來也不要想了,你現在只要不放鬆了,你就想我現在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裡面,我是個小孩,阿彌陀佛抱著我,用他的佛光照著我,你多想多想,這樣你的感受慢慢就轉過來了。好人還要做到底,我還要去找一張非常莊嚴的阿彌陀佛抱著小孩的照片給他發過去。我也發給你們,你們可以供養別人,當然你們不需要,你們都在很溫暖的家庭成長了。但是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別人需要,所以我才問大家。

這個故事你有沒有去講給其他的人聽過?成德從小成長在一個很溫暖的家庭,從來沒有羨慕別人比我們家有錢,我們家小康,父母都是公務員,買個房子就很辛苦了,可是我從來沒有羨慕人家有錢過,這個就是愛的力量。可是後來接觸師父了,體會到師父講每一段話都有他的應機,他在對應哪一些人生背景的人、哪一些領域的人,都會替他設想。所以我們感覺到師父那個心境,我們一聽,師父可能這個是要對什麼機的,所以就覺得師父講的每一句、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事例都很重要。然後有體會到了,就放在心上了,這個故事一遇到哪些相近的人,趕緊講給他聽了。所以我們是要把師父這個念念為眾生的心境先領納過來,再聽他講相應。而不是用著自己的感受在聽課,這個跟我沒關,這個我不需要,這個我想要,那還是愛憎的心。

那你看,師父就是馬上,在他那麼小的年紀,在小河邊就在思考,為什麼活在世間?我活在世間為的是什麼?意義在哪?所以為什麼師父都喜歡親近比他年長的人?他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就招感這些有智慧的長輩來護持他。

所以我們也很讚歎,現在我們這一會,我看有好幾個老師在心得當中都發願,在一條龍或者在對外教學去承擔。你這個願發出來,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因為你承擔之後,當家才知米貴,養子方知親恩。你現在去承擔教學的,你再聽師父,師父講的全部都跟教學有關,就更能體會老人家的考慮在哪、深遠在哪、用心在哪。所以不要怕承擔,勇於去鍛鍊自己。當然要度德量力,不要又壯烈犧牲。勇於承擔,度德量力,審勢擇人,佛法是圓融的。當然,你們真的身心扛得太重,可以找成德聊天一下,我們talk talk一下。其實我自己的感受,真的責任不會有壓力,是心裡面有執著了才會有壓力,心裡面有固執了,心裡面有自己的這種分別執著的煩惱,才會有壓力,不然你隨時用佛法去思惟,應該是不會有壓力的。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得好,「佛法時時現前,塵勞處處解脫」。你遇到境界,佛法提起來了,這個塵勞就是指五欲六塵的煩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最起碼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個也要相信,佛菩薩安排,絕對不會安排到讓我們壯烈犧牲,他會加持我們,會給我們靈感,甚至於會安排一些因緣來護持我們。只要你能靜得下心來念佛、聽經,佛菩薩的加持就會進來了。

我們從師父這個「十年因緣」的分享,應該也會對我們往後弘法利生有非常非常多的啟示。就像跟大家提到,我們首先要了解體會到師父的心境,我們再學他的東西就相應。像剛剛有敘述的,老人家經過戰亂,又失學,他有這些人生經歷,他把它轉成一種願力。諸位同修,我們自己的人生過程,有沒有哪一些經歷可以轉成願力?你人生非常寶貴的經歷,比方我們顏居士她有這麼好的父母陪伴她們成長,這個可不可以轉成願力?可以,她們可以現身說法,家庭教育的重要。她們走過來的路,也可以沉澱下來,寫一篇不長不短的回憶錄。當然妳不要有壓力。

成德的意思就是說,廣修供養在哪裡?就在我們當下。今天你跟大家一起做了一件事情,要不要開個總結會?要,畫下一個句點,整理出寶貴的經驗,不然下一次再做事情、再辦活動,同樣的問題又出現,那不是浪費公家資源?所以經歷過事了,團體總結寶貴的經驗,好的繼續保持,不足的下一次一定改進,這個就是廣修供養。我們現在問題就是說,做事假如沒有用普賢行、用六度,就會用什麼?用一種習慣,就是把它混過去、應付過去。其實我們應付是滿習慣的,其實我們只要經歷的事情,我們自己的真心沒有不斷提升,大部分都屬於應付。你隨時都用真心,那法喜充滿;我們法喜還出不來,就是應付,我們有些地方應付察覺不到,所以悟性也會被應付障礙住了。禮敬諸佛,這件事交代到我的手上,我很認真、恭敬考慮。就好像學習,這個我也要隨喜大家,一來,大家對於安排的作業很認真聽,我每一次看你們心得寫這麼長,我都有點於心不忍,因為知道大家還有工作,還有道場的事情。當然看到大家有很多收穫領悟,也是替大家很高興。

面對一個因緣,面對一個學習,我們都有預習,我們都有複習,我們還有反觀,這節課、這一個月學到什麼,有什麼放在心上,有什麼不斷去落實的,這個都是對一個學習因緣的恭敬。所以六度普賢行,它沒有離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大家要觀察到,老人家真的經歷過的都是變成願力。所以佛法叫會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人生曾經經歷過的痛苦,也不能白經歷,要轉成去護持可能有同樣遭遇的人群,你的悲憤就化成力量了。所以正面的可以轉成願力,痛苦的也可以轉成願力。你看師父他這些都是屬於人生的苦難降臨,他都把它轉成願力。像印光祖師說,「天下太平之根本,女人家操之一大半」。這句話大家聽過吧?我請問一下,你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們下一個念頭是什麼?鄭居士,妳第一次聽這個話的時候,妳的下一個念頭是什麼?

鄭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法師吉祥,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還有兩位會長吉祥。學生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就感覺到壓力非常非常的重。因為知道自己的責任就是要教育後一代,自己教得不好的話,那天下就大亂了,就感覺到壓力。當時……

成德法師:妳有女兒,有女兒。

鄭居士:有女兒,有,有個女兒,長女。

成德法師:然後呢?

鄭居士:因為學生在女兒十四、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那時候才知道自己的責任,還沒接觸之前,常常對女兒講的一句話就是,妳什麼事情都不要管,就是讀書,把功課搞好,就教錯了。所以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學生第一個念頭就說,糟糕,都是做錯了。就是非常的有感觸,就聽了這句話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這一條路走來都走了太多太多的冤枉路。

成德法師:然後呢?

鄭居士:然後就是現在這幾年學習下來,其實學生也是做得非常的不足,很多地方還是很不足夠的,所以其實也是希望女兒也可以像顏居士她們這樣,可以發心在弘揚傳統文化這一邊,可是女兒的因緣都還沒到,她說,媽咪,妳都是這麼遲才接觸這個傳統文化的,我還沒看夠,她說還沒看夠,所以先讓她看一看,才考慮她以後的進展。所以學生目前能做的就是,每天在迴向的時候,就迴向希望他們孩子以後能為正法得以久住發一分心、出一分力。

成德法師:謝謝。

鄭居士:自己還做得非常非常的不好。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我剛剛問鄭居士說然後呢、然後呢,這有用意的。比方說走了很多彎路,這麼晚才遇到,這個然後就是說,我們在面對這個境緣,我們最後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情況?是遺憾,可以是遺憾,也可以是願力,我女兒來不及了,其他人的女兒來得及,這個就看我們的心境。我也曾經遇到一位男士,他孩子都大了,然後他去剪頭髮,看到那剪頭髮的人懷孕,他就開始跟人家講胎教。我很隨喜他,他雖然已經來不及了,但是他有裝著眾生。所以大乘佛法慈悲為本,我們要把眾生放在心上。自己所經歷過的事情,正向的或者悲傷的、遺憾的,都可以轉成願力。所以大家看我現在不是在勸請顏居士她們來做供養?同樣的我現在也在請鄭居士做供養,不管妳是遺憾的還是正向的。

所以我們面對事情的態度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我們一起學習過,強調過「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引了《華嚴經》一句最重要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很容易遇到一件事,然後最後的結論心態就是負面的情緒,哎呀,遺憾!請問這個遺憾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對別人呢?一開口,還把那個遺憾、還把那個負面的帶出來。其實大家注意,人要受負面影響很快,要受正面影響比較慢。「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因為惡心所有二十六,善心所只有十一。為什麼《無量壽經》要特別強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一個人消極沮喪一出來,在座的人大部分都會被他感染,因為我們都比較沒信心。所以講任何一句話,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態有沒有擺正,跟經教相不相應,不能忘失菩提心,不然有時候我們不知不覺,那種負面的言語都一直在給人家不好的影響,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檢查檢查,我們在任何場合出現的時候,都會給人帶來陽光、帶來信心、帶來希望,這個才對。還是人家一看到我們,帶來陰霾、帶來沮喪、帶來擔憂。這個是要檢查的,這個都要自我勘驗。

再來,人的念頭特別容易被人家轉。你看鄭居士她的女兒跟她說,我還沒看夠,反正妳也年紀那麼大了妳才開始學的。其實她這個念頭沒有轉過來,她大了也不會學的,而且她現在不學,她大了更難學,人不進則退。但更重要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她在接觸佛法當中已經形成一個觀念。所以我們要從聽別人講話聽出來他的觀念、他的心態是什麼狀況,知其心然後才可以救其失,這個《禮記.學記》教的。當領導、當老師、當父母要練這個功夫,一聽他講話就知道他的心的狀態,不然你怎麼護持他?

大家不要覺得這個能力很難,一點都不難,為什麼?這是你本有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大家看,妳們當媽媽的時候好厲害,我姐姐當媽媽我都覺得她很厲害,我都沒聽到哭聲,她已經跑進那個房間裡面照顧孩子了。那個孩子牙牙學語,我一句都沒聽懂,她還幫忙做翻譯。我姐姐的耳朵又沒有比我好,為什麼都她聽懂了?她的這種同體的心,藉由她這個孩子出來了,藉由這個緣,她本有的能力現前,為母則強。這個緣還沒有出現,責任沒那麼重,每天還shopping(購物)、逛逛街,時間都可以這樣悠哉悠哉;孩子生出來了,一天一天要成長,妳得教他、妳得照顧他,潛能就出來了。師父在講《十善業道經》也說,無礙辯才不是外面學來的,本有的,只要把分別執著放下,這些慢慢慢慢就回來了。

諸位同仁,這個我是拋磚引玉,第一個,我中文本來就是最差的,但是我不被這一個印象障礙,我隨著老法師的教導,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好的東西,這個心態轉了,學就沒那麼難。當然還是差很遠,還是要積累,但是也可以跟大眾做供養。我假如被我自己這個中文差的念頭一直障住了,我這一步就沒有跨出去。再來,我從小到大沒有參加過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啥比賽都跟我沒關係。因為我不是有才華的人,所以從小也是沒啥信心,因為人家會比,比到最後也是挺沒信心的。可是我覺得佛菩薩、老和尚不騙人,他教導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我相信,這個沒自信慢慢慢慢就退了。

自己先天也不是很會講話、口才很好,當然現在也不怎麼樣,就是說不要被那些念頭給障住了。我們相信至誠感通,佛菩薩會加持,我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所以障礙都不在外面境界,在我們的念頭,可是我們自己觀照不到,別人的分別執著也會變成你的分別執著,你就被他轉了。所以鄭居士一聽女兒,她也這樣,算了,順著她吧。當然也要恆順眾生,要恆順眾生沒有錯,恆順眾生下一句還要隨喜功德,還要什麼?順勢而為。其實她有這個念頭,她已經沒有認知到佛法是覺。人什麼時候需要覺?隨時。她不覺,她會造業的。十幾歲的人不覺,能造好多地獄業,不說別的,就墮胎,你看現在墮胎一半以上都是二十幾歲、十幾歲,那比例很高。所以我們都可以在她生活發生的事情,不是給她說教的,一點一點的,從她跟朋友之間,從社會發生的事情點出來,這些人沒學才會這樣,妳現在學了,妳很多煩惱就能解決。妳不要說她十幾歲沒煩惱,現在這個時代,不要說十幾歲,七八歲眉頭就有皺的了。

所以我們都要能體會到當事人他是有哪些認知上的先入為主,然後妳慢慢透過妳自己的表法,善巧的一些機會點的引導。妳的表法是身教,善巧的點出來,有時候還點到為止。因為現在的孩子也很不喜歡人家說教,妳一有那個氛圍了,「好了,媽別說了,我去幹什麼」,她也很厲害,她就要把妳轉掉。所以身教、言教,再來,跟妳先生配合好境教,整個家庭都有那個儒釋道落實的氛圍,她就不知不覺在種善根。鄭居士有沒有說,那我也應該出來弘揚女德?讓我曾經走過的彎路,後面的人不要再走,這些都是緣。

鄭居士:阿彌陀佛。剛才法師在講起就是說,請顏居士她們寫她們的經歷,然後寫一個心得報告,當時學生就有一個念頭出來,因為老師也是有講,自己本身的經歷可以怎麼去供養給大家,其實學生當時就在腦海裡面就閃過了,知道其實一直以來,這幾十年走過來,其實在還沒接觸傳統文化之前、佛法之前,都是在忙碌著那些身外物,工作的時候就一直是要把工作做好,追求錢財上的,一直追求的,永遠不會滿足的,真的是。因為當時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先生就一直希望學生可以把工作放下,可是學生就是一直都是在猶豫的,覺得自己學了這麼多東西,然後叫我就放下,回到家庭做家務這些,就感覺到真的是埋沒人才,當時的感覺,就覺得好像一無是處這樣的。所以學生就一直都不願意,從孩子一歲二歲的時候先生就有這個念頭,希望學生可以放下工作,可是當孩子十多歲,學生都還在拖。可是先生從來沒有要求過學生的,他只是希望學生可以自己想通。那就一直在追求……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鄭居士:因為我一直跟先生說,我跟他說,我說等我們家庭的收入有達到多少錢、多少錢的時候,我就會把工作放下。

成德法師:後來呢?

鄭居士:可是達到了,我覺得不夠,我就還要再加倍的,一直這樣的追金錢。然後聽了法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學生知道錯了,聽了幾集過後,學生有一天馬上就跟先生說,我說:「明天我要去辭職了。」

成德法師:善哉,善哉。

鄭居士:就要把工作放下,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學生覺得不能再浪費時間,必須回歸家庭,把家庭家裡照顧好。

成德法師:這個要跟鄭居士,我要跟鄭居士懺悔,我救駕來遲,太晚出來講了,她孩子都十幾歲了。

鄭居士:不是法師救駕太遲,是學生太頑固了,先生早幾年已經一直叫學生,那時候先生就告訴我《弟子規》很好,要讓孩子學,我們要去學,可是學生都一直退縮的,都不願意的。

成德法師:妳先生的耐性我很佩服。

鄭居士:是,他的耐性真的是……

成德法師:他也很柔軟。所以鄭居士應該還要再做另一個供養,就是說當妳嫁給一個很有修養,都會護著妳、都會順著妳的丈夫,妳應該怎麼修行?不然有時候在這種境緣不會修的話,我們就增長自己任性。

鄭居士:是,還沒學之前學生真的是很任性的,因為先生很順我的,什麼事情都不會跟學生爭還是什麼的,總之就是隨順,想要吃什麼、想要做什麼都是隨順的。可是學了之後,知道真的是太多太多的錯誤了。現在還是有,可是都一直在調伏,每天都在調伏。每天都還是會的,為什麼?因為就覺得先生應該要順著自己的,先生應該要讓我的,會有那個要求。

成德法師:大家現在有沒有感悟,在福報當中不容易修行?對,人家都順著妳是福報,沒有福報,人家都命令我們、都要求我們。所以順境要很有警覺性。我這麼跟鄭居士互動、交談,主要是提醒大家要趕快覺悟過來。你一覺悟了,你所走過的路都有自利利他的價值;不覺悟,自己福慧都會折損,身邊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利益。就像我們假如聽了孩子的話,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善巧,你就會順著他,你的善巧方便就出不來。所以你要覺悟,你要聽得到他當事人的分別執著點在哪,甚至於是我自身在學佛過程中,是不是有哪一些表法不是很正確,造成他有這個認知。這個都要清楚,你才能慢慢的去帶動他們。

尤其特別講到女教,它是大根大本,因為沒有女教人才出不來,女教的重要性跟一條龍平等!三歲看大,可是三歲以前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再交到一條龍來的。再好的教育,那是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是延續。所以假如女子的才華不是用在培養下一代,那這個人類的未來就堪憂了。因為妳把妳的才華用在這個人類最重要的事上面。你看現在哪一個國家不頭大青少年犯罪問題?只能看著它愈來愈惡化,不知道問題出在哪。所以大家去看印光祖師唯一一次對大眾七天的開示,好幾次都在強調女人是太平的根本。而且我們要了解,一個母親假如真正用心教孩子,她整個心地的柔軟、做事的細膩、做事的章法,都會因為她想做好她的媽媽角色,做好她的太太、她的媳婦角色,其實她做人做事就在這個因緣當中培養出來了。這樣的女子,只要她的孩子十三歲、十五歲獨立了,她一投入工作,在各行各業可以行道。假如有這樣的女子,她說她找不到工作,你請她來找我。這麼用心過的,那還得了!她就可以去護持一條龍,弘護都行,她是真親自領悟過來的。

人用真心之後他會一直成長的,所以人思考問題我感覺現在都太表面了,「我為家庭了,我以後出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那都是想出來的,哪有這樣的女子,她的做人做事不隨著她扮演這個角色提升?不可能的。這樣的女子多不多?不多。所以你們真的有認識這樣的媽媽,她假如願意的話,我們會推薦弘法的單位請她去護持。家裡經濟需要的,這我們都會護持的,因為是什麼?道義,讓她把這麼寶貴的經驗貢獻出來,讓她沒有後顧之憂。

我一講到女德,我就想到我們黃仁者,可不可以請她談談她教女兒的心得?因為話題已經出來了,我們就讓這個有真實經驗的人來畫上句點,我這個外行人不畫句點。

黃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好,各位同修大家好。成德法師是不是第二十四課的「做家務事能提升」的那個?

成德法師:對,妳這個是實際妳怎麼去帶妳的女兒。

黃居士:學生有兩個孩子。

成德法師:對。

黃居士:學生有兩個孩子,但兩個孩子的根性都不同,就是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所以在管教方面也是不同的。無論在警覺性跟理解能力、思考方面,女兒都是會比兒子弱一點,兒子一點他就通了,但是女兒要多番的解釋她才能明白,所以不論在教學或處世做人方面,學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教他們。女兒是有學傳統文化,從小六歲就帶她進去學了,所以跟她講一些簡單的佛法,她比較明白。有時還會跟女兒分享法師教課的情況、那些開示,女兒都很願意聽的、很樂意聽的,學生感到很欣慰跟女兒相處。有和女兒解釋為什麼學生教她跟哥哥方式不同,就用比較淺白的佛法跟她講了。因為哥哥和她的前世修的不同,所以今世的果報就不同,我們過去生造作的是什麼因,這一生遭到的是什麼果報,這一生所受的苦樂是過去生所造的果報,就是好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她搞明白了,也不會說有怨言,知道這些事情是自己所造的,所以也不會怨天尤人。也有告訴她在學習方面要比哥哥更加努力,花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她要的成就。很慶幸的,女兒就會把學生的話聽在心裡,也會去做,就是慢慢的做,提升自己。

自從這個管制令期間,學生跟女兒相處的時間更多了,因為她沒有去學校上課,關係也變得很好,真的是很好,更加密切了。最近學生察覺到女兒的警覺性跟思考能力提升了,進步了很多很多。就是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學生去提醒,她會自動自發的把家務做好,其實真正可以說家務事都是她做,學生很開心。學生就是只負責煮飯,之後她會清理,把它清理完,學生吃了坐著可以看自己的,好像法師的東西、功課,她就幫學生收拾餐具去洗,學生要自己拿,她也會說:「媽媽不需要」,她幫我洗。就是每次我都會跟她講謝謝、我愛妳這些話語,她會很開心。

學生看到女兒做家務事也很歡喜的去做,而沒有怨言的。因為曾經有跟她分享過,當我們為人服務的時候,處處要為人家著想。譬如學生有跟她說,當媽媽在煮菜的時候,心一定要煮給家人最好吃的,想到家人想吃什麼,而不是想到學生自己。而且要用歡喜心去煮,妳就不會有怨言了,妳會煮出好吃的菜,而且那些菜是不會有毒素的;當妳有怨言,妳那個菜都是有毒素的。就好像「水知道答案」那個,也有告訴她,當妳要喝水,妳生氣,妳盡量不要喝水,因為妳喝下去的都是毒素。所以要用歡喜心這些,吃下去都是毒素就不健康了。還有也跟她分享過,洗廁所是我的工作(在家),因為他們還是不願意洗廁所,所以當媽媽洗廁所的時候,只想到乾乾淨淨,給家裡用得舒服、舒適,這樣想妳做任何事就沒有怨言了,妳就會很法喜,妳只要想到別人,妳就不會有怨言就對了。其實我女兒是一個非常節儉的孩子,還是有教她節儉,但是不可以吝嗇,因為吝嗇會給人家反感。

最近這一二個月,學生的地區就是停水很嚴重了,時不時有被污染,那個水。女兒知道要停水,她會自動的把水桶拿來盛水,其實那時學生自己也忘記了,進了廁所,這麼多水桶都盛滿了,就感覺我很開心,她會自動的拿來盛水。而且女兒還做了一個動作,在抽水馬桶那邊貼了一張紙,挺大張的,就是寫「用瓢沖水」。因為我們本身有一個習慣,上完廁所一定很自動的就會去拉水,就會很浪費水,但她貼在那邊就不同,我們一看到就提醒我們不可以沖水,就會去拿瓢沖水。所以我發覺到她的警覺性跟思考能力方面提升了非常多。學生其實有時也是有那些行為舉止有不正確的,她也會提醒:「媽媽,這個妳不應該這樣子做。」

曾經聽老法師說,天下太平,女人操之一大半,還有時常聽法師講女德的重要,其實學生本身一路來都認為,在家庭裡,女人是扮演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所以在管教女兒方面比較嚴謹,從小就要給女兒做家務,就開始教她做家務,連還有教她一些該做、不該做的事,就是在女德方面。就譬如坐的姿勢,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歪歪斜斜,坐得不正確,腳太開,就這樣跟她講要坐正確的、端正的。還有在講話方面,不可以像男生這樣粗俗,講一些不好聽的話。還有女生最好不要講太多話,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不該講的就不要講。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當知道自己的脾氣不好的時候就不要開口說話,因為說出來的話給別人聽了會很不舒服,還會傷害到別人。要把自己的心靜下來,做深呼吸,我就跟她講,妳只要做十次深呼吸,妳的心一定靜下來的;還有離開現場,就是離開現場你的心也會靜下來,等到我們心平氣和了才和人溝通,這樣就不會傷到彼此的感情。

也要感謝我媽媽,因為媽媽也是沒有念過書的,從小都是看媽媽怎麼做,媽媽都是做給我們看的,母親都是用身教來教。學生看到母親為家庭付出,而且沒有怨言的,就是默默的做,很少說話,從早就是忙到晚,忙到,我記得忙到很遲的她才睡覺、她才吃的。我是有一個九個姐妹兄弟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互相照顧、友愛,就是兄友弟恭。在記憶裡,學生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吵過架的,也沒有爭執過的,都是互愛的。那時學生記得小時候還有三代人,就是還有婆婆。我們兄弟姐妹的感情、關係非常好、很密切,彼此都相處得很好,在學生的記憶裡是很和睦共處的。所以學生認為在現今社會教好孩子,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父母本身要自己做好,演給孩子看,孩子時時刻刻都是在觀摩我們,父母都是孩子的鏡子來的。就是這樣。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黃居士,妳的母親跟妳都在作證轉。大家想一想她的母親帶九個孩子,九個孩子沒吵過架,你說是誰帶出來的?而且《論語》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人的仁愛心的基礎在哪?對父母孝、對兄弟姐妹悌。他把這個根基扎好了,這九個孩子出去會行仁道。他會有很多的同事,他會遇到很多的人,他也會有家庭,你看都是這樣傳承下去。那大家想一想,她母親的付出會利益到多少人?所以女子的才華應該用在整個家庭、社會最有意義的地方。而且我們看黃居士她教得很細緻,教孩子怎麼講話,你看教得很細。所以她也很有經驗,所以她現在就在淨宗學會服務了。所以人走過的都不會白走的,只要用心,都會積累很寶貴的經驗,以後可以去利益眾生的、可以去廣修供養的。

這一個話題引起是從大家聽到印祖說「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我就問諸位女士,妳一聽到妳下個念頭是什麼?其實我這麼問是有用意的,就是我們一遇到一個事情,我們最快提起的,其實它是很強的力量。有些人是直下承擔,有些人是覺得不敢承擔。同樣一句教誨,師父給我們同樣一句教誨,其實每一個人的心態都有差異。但是大家注意看、注意觀察,儒釋道有傳承的人,他都有直下承擔的心態。顏回夫子,「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是他老人家講的,這就是他的心境。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有這個心境,他一接觸佛法,「我來求作佛的」,直下承擔。你說我現在能力有限。你只要承擔,你做到哪都是圓滿,因為你盡力了,兩文錢是圓滿功德,又沒有說要幾千兩才是圓滿功德。我們太容易被自己的念頭障住了,都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分別執著,境界沒有問題的。所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3月19日04:42: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