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19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主講  2020/10/2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19

MP3下载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今天剛好是重陽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到?敬老在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老人才有我們。我們閩南話常說的:「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拜田頭。」都是要飲水思源,進一步還要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所以上一個禮拜非常難得,我們能請到我們方會長來給我們很細膩的、很周詳的將整個佛法在馬來西亞弘傳的過程,大家也都很認真在體會,看到大家寫的心得。而且相信每一個同修在聽完之後,不知道有沒有體會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承擔的責任、使命。《論語》最後一句話講道:「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看馬來西亞淨宗學會第一任的會長陳會長,她一接觸到師父上人的經教,她就竭盡全力,雖然還沒有到傾家蕩產,但是也是都跟我們佛門的護法給孤獨長者,這個孤獨長者他也是把他的錢都拿出來了,然後護持佛陀蓋祇園精舍,那陳會長也是把她的錢都拿出來,然後去買刻印的機器,大量流通老人家的法寶,這些精神我們應該都要效法、都要傳承。尤其方會長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應該一定都有印象,希望「老有所依、壯有所修、少有所學」,這句話應該大家都有印象。我們要以師志為己志,我們也要以這些長老的志為己志,他們已經幾十年為了正法,為了這一片土地上佛法的傳承、文化的承傳盡力,而且現在還是竭盡全力在做,我們一定要跟他很好的同台演出來配合。

其實這三句話很有含義,「老有所依」,人年紀大了,假如沒有心靈的依靠,沒有一個目標,那他是會非常彷徨的。孔子說:老者「戒之在得」,老人家假如還不能夠看清人生,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他還隨著世間的這些五欲六塵去追求、去牽掛、去攀比,那這個年老的時候是很苦的。我們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華人都很有福報,我相信所有的華人沒有一個人沒有念過阿彌陀佛的,大家相信吧?你說我親戚朋友信基督教的,我跟你保證他一定念過阿彌陀佛的。他也有親戚朋友念阿彌陀佛,他假如說:「親家,你是念阿彌陀佛,我是信耶穌。」那他也念了一句阿彌陀佛了,是吧?都有這個因緣的,所以都有種金剛種子,但是總在遇緣不同。

假如我們馬來西亞很多淨宗同修都修行很得力,老了,但是身體健康,然後念佛很精進,讓很多老人家看了很羨慕,這個念佛的人精神都這麼好,腦子都這麼清楚。甚至於現在有一個現象好像愈來愈多,叫老年痴呆症。那假如我們這些老同修們都精進念佛,可能到時候人家就傳了,聽說念佛不會得老年痴呆症,他們的表法就表出來了。所以為什麼剛剛問大家,每一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天命,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角色,甚至每一個年齡層,都要有人為人演說,尤其把學佛、學優秀傳統文化的榜樣都要把它表法表出來。

當然,我們也是勸請我們方會長,您看他講起話來娓娓道來,這個老人家方會長再幹三十年我看問題不大,所以大家要懂得勸請。因為老和尚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說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但是做到的人一定能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做到的人一定能說。所以護法真正是老和尚的知己,真正依教奉行,那他只要這個護法工作有人可以承擔,他也可以出來弘法。大家說我說的有沒有道理?你看我們方會長一提老人家的教誨、老人家的理念,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所以我發現方會長本來就是個弘法的人才。對不起,我是幹這一行的,所以比較敏感,一聽,這個是弘法的人才。我想應該方會長已經在弘法了,不用等未來,應該他在跟我們幹部們開會的時候,一定也是辯才無礙的。所以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也說,退休這個名詞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我們中華文化裡面沒有退休兩個字。普賢願裡面好像也沒有退休兩個字,普賢願都是「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我們都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是沒有退休的,我們遵普賢的精神去做。

我記得當時候悟梵法師在世的時候,她有時候就跟老和尚說:「師父,你早點休息吧。」常常提醒師父,也是關心師父。有一次師父就跟她說了:「我活在這個世間,就是要為眾生講經說法的,假如不能講經說法了,那我幹嘛留在這個世間?」所以老人家也好,歷代這些弘護的人、高僧大德,他們都是不疲不厭在做這個弘護的工作。所以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像師父幾十年弘法,大年初一同樣講經的,除夕也是講經的,所以這些表法我們都要看在眼裡。

感覺我們諸位同修,你們也都特別老實聽話,所以才能將馬來西亞弘揚佛法的這些因緣都護持得很好,這個也是成德要隨喜你們的功德。護持華教,這個在全世界也是一道風景線,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幾所獨中。我是到了歐洲這個佩服更深,因為歐洲一所華小都沒有,馬來西亞有一千二百多所。你說從經濟層面,也不代表歐洲的華人沒有錢。所以我們就尤其是感佩我們馬來西亞這些先輩,林連玉老先生、沈慕羽老先生。而我們佛門常講精進,不能得少為足,雖然辦得不錯,還要讓它更上一層樓。那這是誰的使命?那就是我們在座每一個人的使命。

我相信在座好多人都是從獨中畢業的,應該回去報效自己的母校。我是一直沒有機會回母校,因為我一出來就很久了,十七年了,都還沒時間回台灣去。不然我應該,假如母校有邀請,我應該會回去的;不能說應該,我一定會回去;但是他沒有來找我,我也不好意思回去。尤其聽了我們方會長說的,不可以宣傳的。當然,因為我們修學的人是不炫己長的。師父常常說扎三根很重要,這個三根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則,而且隨時不可以忘記了這些教誨,不然很容易自己的言行慢慢慢慢就偏了。

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人師父讚歎他,他就把師父讚歎的把它節錄下來,然後就到處派給人家,「這個是老和尚讚歎我的,這一集,你看一下」。諸位同修,假如你收到這個東西,你當下會怎麼思考?這個人師父讚歎的,你佩服得要命,趕緊把他邀請到淨宗學會去講。所以有一次我跟大家特別提醒,要理智,不要激動,不要感情用事。我們要有基本的判斷,他這個在炫己長,這個在心態上不妥了。我們這個時代,口才好的人非常多,但是真修實幹的人不多。因為我們的成長環境就是一個功利的大環境,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受一些影響。所以為什麼要善友為依、依眾靠眾?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師父講經常常說,名聞利養邊都不能沾,沾了慢慢慢慢心態就會偏掉了。

我應該跟大家舉過一個例子,也是有一個人講課,他的光碟也有人在聽,確實口才很好。當時候他到了廬江去,見到成德,他第一個動作就跑到我身邊來說:「我跟你拍一張照。」我當下就有點覺得不對勁,怎麼會一見面馬上就要拍照?我又不是劉德華。我們都是師父的弟子,一遇到了,那應該「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首先要互相用佛法勉勵一下。我就感覺這個不是很妥當,結果後來確實他有問題。

所以我們在弘護正法,我們要起用的人才,都要從這些細節的地方去觀察,不然請神容易送神難。一個團體最怕的就是重要的幹部,或者是講經弘法的人出現情況,這個內耗非常非常厲害,這確實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所以佛門特別強調慎於始,慎於開始,然後也強調緣起法界,緣起,都是因為因緣起來開始發展。所以要起一個緣都要很慎重,你要考慮得深、考慮得遠,你起得很猛,虎頭蛇尾,最後還是不能長久。你說不能長久,但是也起了個頭。大家要知道,不能長久不如不起。為什麼?因為你起了個緣,最後沒多久,這緣推不下去了,請問知道的大眾會怎麼想?行不通,有可能讓他的信心受影響。所以做事要深謀遠慮,不能太急躁。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已經給我們講得很肯定,不成,不要僥倖,你只求眼前看到一點效果,不能長久,這樣大事辦不成。

所以方會長也留了幾句話,就是我們要厚積薄發、韜光養晦,潛心修學很重要。尤其像儒家講的是格物的功夫,佛家講的是息滅貪瞋痴。師父講經也常說,放下是功夫。在佛門,可以講得天花亂墜都不是功夫,放下得了習氣才是功夫。洗廁所能洗得很高興才是功夫,洗到好幾天走路都會很痛的,這個才是功夫。

所以夏老那段法語特別重要,學道的人「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我們要看到自己的習氣,還要去放下它,這個才是有提升。所以為道日損,那習氣要每天減少才是功夫有得力。所以夏老說:「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就是連門都入不進去了。

所以方會長這一個半小時的課程,等於是我們來時路,這整整三十年關鍵的重點都給我們講了,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修行,大家可以多聽幾遍。

剛剛提到的老有所依重要,老人家對於辦彌陀村特別重視。因為現在的人忙,現在的人很辛苦,這工商社會,所以他盡了責任,孩子也大了,他也都五六十歲以上了,所以晚年對於他修行了脫生死輪迴是最關鍵的。所以彌陀村能辦得好,那不知道可以送多少尊佛去西方極樂世界。馬來西亞的華人特別實在,很善良,所以勸念佛成功的比例很高,因為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又善良,然後又很認分,很認分的人是有福德的,肯吃虧,老老實實盡本分,年紀大了都有後福;很計較的,福報都慢慢慢慢花光了,年紀大了就沒有福報了。所以這個彌陀村要辦好,這也是老人家的重要的理念之一。

「壯有所修。」大家觀察一下,這個時代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感覺一個家庭假如沒有人修行,這個家庭還能快樂,以前可能有,現在我看很難。以前的社會純樸,很多的誘惑少,欲望沒有那麼多,可是現在大環境不一樣,你說攀比的現象,我聽說現在連幼兒園就開始了。小孩有小孩在攀比,工作的人互相又要攀比,那活得是很累的,人比人氣死人。那能真的不攀比的人,一定都是有修行的人,知道要修身的人,他才不會掉進這個時代的風氣裡面去。所以這個壯有所修,我們得真正修行得力,我們都修身、齊家,帶領企業也都帶領得很好,企業團體都經營得很好,都做出榜樣了,那這些成年人,同時兼顧著家庭、社會責任的這些人,他們就會很願意來跟我們修行,因為我們有做出榜樣出來了。包含你的團體、企業經營得很好,大家就來取經了。現在這個時代,你沒有做出榜樣很難說服人。

再來,「幼有所學」。學的目的是要有智慧,成就道德。可是假如沒有正確的修學方法,愈學有可能把他的悟門愈堵住了。「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有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出人才。現在的修學系統是工業革命以後的系統,都是知識跟技能的傳授,甚至都是灌輸性的,你記一大堆東西,正確的方法是要啟發他的。大家去觀察,小學一二年級眼睛很有靈氣,亮亮的,你看他大學畢業出來,眼睛不怎麼亮了。眼睛是靈魂之窗,他已經讀了十幾年的書,十八年左右了,怎麼愈讀那個眼睛愈來愈不亮了?傳統正確的教學方法,他愈讀智慧愈開,這個才是對的。

所以這個一條龍的教學也要做出示範出來才行,成德也相信在我們馬來西亞會做得很好。所以我已經跟你們約好了,到時候人家全球的華人到馬來西亞來參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釋道,就很多個點都可以去看。像芙蓉也有獨中,這個都可以去看的,淨宗學會那就不在話下了,之後還有彌陀村,甚至還有企業團體有真正去落實,那這個就不得了了,以後就全世界的華人到馬來西亞就有文化之旅了。這樣的情境應該不會太遠,我們現在就要努力,我們共同來努力。

我想幾位學長都有提到聽方會長課程的領悟,由於時間關係,上一次他們也沒有分享到,成德想說再邀請幾位來分享一下。我們先請謝居士來分享一下。

謝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法師、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上週我們聽了尊敬的方會長他就告訴了我們整個建立淨宗學會的歷程,學生聽了過後心裡是很感恩,而且這個其實之前我們都有聽過,每一次聽感覺都不一樣,一次比一次覺得說,我們其實就如同法師講的,我們真的是很幸福,在我們的前面有這麼多的,包括方會長和之前的這些長輩,他們為我們鋪了一條很好的路,讓我們能夠有這樣好的一個場所去學習,很方便的,我們在裡面想要有法寶、要聽經、要共修,什麼都有,是很方便的。所以這分感恩心,其實每一次聽那個感恩心都會更多,所以有的時候我時常看到我們的背心,制服後面寫著「知恩報恩」,所以每次看到的時候,我就會想到說這個知恩報恩,可能不是拿來印在體恤穿在背後,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去學習、去修行,才不會辜負這些前輩們為我們鋪下了這麼好的道路。

方會長這麼久以來,我們認識他到今天,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會長他對於佛法是很有信心的,然後也很依教奉行。他所教導我們的,都是根據佛法。他對於師父上人是非常的恭敬,也很聽話。所以你看今天我們的學會還保存得這麼的純,都是會長他所帶領,很聽話的照顧著學會。他不只是對學會,他對於我們所有的同修、員工都好,非常非常的慈悲和關心,處處都為我們著想,一有學習的機會他一定會教導。他真的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榜樣,一位很有愛心的長輩。

從方會長的身上,我們看得到他的發心和他的用心,對於護持淨宗學會是非常非常的用心,他的帶動、他的守護,管理方面,種種都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榜樣。所以往往我們有困難的時候都會去找他,他一定會給我們解答。很多時候就可以看到會長所做的,就如同法師上個星期有給我們上課的時候上到的那一句,就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他真的是就希望大家都能夠學習到佛法,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是我們從他身上看到的。

有很多的事情其實讓我們很感動,曾經學生就聽過一位老長輩告訴我們,早在我們學會剛剛成立的時候,那個時候方會長他外面還有工作,可是每到了午餐的時間,會長他每一天會放下他手上的工作,然後去打包午餐,再騎著摩托車把飯送到學會給員工,包括那些同修,來共修的同修用午餐,不是一天二天,是好長的時間,維持好幾年。所以當我聽到這位長輩這樣告訴我們的時候,有時候在淨宗學會用餐,我老是會想起我們現在是多麼的幸福,以前會長是多麼的用心,要維持這個道場,要給更多人可以來學習、可以來念佛,他是多麼的用心、多麼的辛苦,每一天這樣子買著午餐到學會來給大家吃,真的是很感動。

會長他每一次一有機會他都會勸我們要好好的學習,你看上一堂課到了最後,他也是勸我們說,要好好的跟著法師學習,那些法師的講記、教過我們的課要重複的聽,要聽很多次,要像老法師教我們的,要一門深入的去聽,不能夠只聽一次,這些種種都是平時他也會教導我們的,這是很重要的。然後這些前輩,就是包括方會長,他們的那種心願就是希望我們會能夠比他們更好,所以你看他到最後,他說希望我們能夠展翅高飛,能夠更上一層樓,就是學習得更好。所以這些話都要印在心上,不能夠忘記。

上一堂課法師發下來的學習資料裡面,學生有重複的讀了二三遍,在這份學習資料裡面,就有體會到法師講的一句話是很重要的,就是「一切都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句話就好比上一次發下來的資料,「有佛法就有辦法」的那一份資料裡面有類似的,所以學生就把裡面的這句話要把它記在心上,然後好好的去做、去落實。

會長他也有講過說,我們就是要很老實的學一句做一句這樣子,所以這些學生都會好好的慢慢的去學習。雖然有很多時候會有一點模糊,就是事情發生的時候,或者做過了,還是有一點模糊,但是我還是會好好的去學習。這一份資料,這個「以師志為己志」的這一份資料裡面,其實讀了過後,重複的讀了幾遍以後,心裡還是覺得非常的感恩,感恩師父上人這一生不辭勞苦的為我們做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救我們,不要給我們這麼苦,希望我們脫離生死的這種苦。所以聽了過後,我就覺得說這份資料裡面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就是不管他人怎麼做,只管自己要好好的去修行,好好的做、好好的聽話,才不會辜負老人家這一生這麼辛苦的教導,不辜負法師這麼辛苦的老遠的為我們每一個星期給我們上課。所以我會記得,再微細的一個小螺絲釘,都要把它鎖好,一定要站好崗位。

在這份資料裡面有一句話是,當我讀到的時候,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心裡是滿難過的,就是裡邊有一句話法師有講到說,「人一能之己百之」,這句話就是說,人家做一次,我們做一百次我們也是會的。這句話我剛剛讀到第一次的時候,其實我覺得很傷心,因為這句話其實我聽過,就是我孩子跟我講,所以我聽過。當時是孩子他小時候因為病了,但是因為需要很長時間的藥物治療,使到他學習的方面就有點障礙,每一天當我在給他複習功課的時候,雖然可能重複的教,但是他也是有時候都學不上來,但是這孩子他就沒有放棄,他就說:「沒關係的,別人學一次,我就學一百次,我也是會的。」所以其實我也很感恩這個孩子給了我很大的提醒,他最終也完成了他的學業,真的也很感恩他給我們,其實也是教了我們,教了學生本身說,其實學習不一定要跟人家攀比,人家可能能力比我們好,別人學一次,可能我學一百次,我也一定會的,法師都講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一定學得會的。在這個學習上,雖然可能學生本身會比較忙,可能學習比較慢,但是我會記得這句話,人家學一次,可能我重複的聽,我是聽一百次,我也一定會的。就分享到這裡,如果有說錯的地方,請法師指點,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謝居士的分享。從謝居士的分享,我們可以更有一些具體的影像去了解方會長這三十年護持淨宗的一些細節之處。尤其是萬事起頭難,一開始的時候很多條件都不夠。所以我剛剛說做到的就能說,會長他也是作之親,你看給大家打飯都是他去做的,這也是作之親;作之師,他給大家的慧命護持得非常的好。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就兩條路了,三個老師三岔路,一個道場裡面假如聽的東西太雜了,大家就聽亂了,所以方會長這個把關是非常關鍵的,這個是作之師。

我們看李炳南老師,他在台中蓮社教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有一段老人家有提到,當時候台灣還有不少高僧大德,經過台中,李炳老一定供養,請人家吃飯,從不請人家講開示。大家有沒有印象?這些真的有道德學問,可是問題是他的遣詞用句不一定跟李炳南老師一樣。那我們弟子們假如聽了之後,他產生了一個這個跟李炳南老師講的不一樣,他自己就產生分別、產生懷疑,這樣對他就不好了。

所以一般參學,我們方會長上一次也提到了,我們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妄能分辨了,這是最低的要求,才能夠去參學。你甚至於在道場裡面,我們也要記住這個原則,道場裡他要聽道場弘法的人給他指導。你不能到了道場去,每個長輩都很關心他,每個人都給他講,結果講的又不一樣,這個年輕人會不會有點犯糊塗?所以《華嚴經》講主伴圓融,我們要去護持一個年輕人的時候,我們要了解他的因緣,現在主要是誰帶他?我們是配合那個帶他的人。有可能帶他的人是他爸爸,或者他媽媽,那我們就要順著他的緣分,你這個爸爸護持你很用心,你媽媽護持你很用心,都是依止老法師的經教。所以會配合也是一個重點,這個也都是人情事理。

曾經也有同修,他的孩子二十出頭,然後跟成德聯繫了,叫成德可以在修學當中給他護持。那我要觀察,她長期以來是誰在護持的,是她的父母,可是我看出來她的父母還不是那種可以完全放手讓我去帶的,他的控制性還是比較強的,那你就要洞察因緣。那我就沒有接這個緣,我說:「你長期給你女兒這樣護持了,你來帶她,但你帶的過程,假如覺得可以參考我的意見的,你再打來跟我討論。」他也接受了。所以有時候緣不能攀緣,你得要看清楚狀況,你要看到人家父母的性格是怎麼樣子,不然到時候你跟他的父母打擂台,那成什麼話?所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所以會長他護持大家依止一個老師,這個是真正的慈悲。這些原則沒有掌握住,慈悲會多禍害,方便會出下流,到時候大家知見亂了,前面的努力不就前功盡棄了嗎?所以在一些重要的原則能夠堅持住,是非常重要的。

剛剛我們謝居士還提到,大家修學當中,會長我們去請教都會給我們解答。你看我剛剛看人沒看錯吧,我說方會長是弘法的人才,他已經可以Q&A(Question and Answer),解答問題。我覺得Q&A難度最高,每次要Q&A我就很緊張,你看我們方會長都是談笑用兵,經驗豐富。

包含會長上一次還有提到,我們這麼多年來,那麼多孩子,每個禮拜幾百個孩子到我們學會來,學《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了凡四訓》、《認識佛教》、《無量壽經》,這是播種播下去了,接著希望我們把淨宗學會辦好、彌陀村辦好,讓這些種子能夠繼續發展成為大樹,這要「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你看好不容易他都發芽在成長了,你不讓他成就太可惜了。我們聽到這段話,就要體會到長者他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師父上人做事也是這樣,也是好人做到底。去聯合國了,把中華文化的精髓都講清楚了,結果這些專家學者說,這是理想,做不到,怎麼辦?好人做到底,怎麼辦?他們不相信,那就做一個實驗,所以在廬江辦學。我們這幾代人都是做實驗的,要把它做成,大家的信心才能建立起來。你看末法時期鬥諍堅固,團體裡面也很難避免鬥諍。可是我們把道場經營成一個家一樣,很溫暖、很團結,這個也是我們的天命。

我也曾經聽過有同修他們接觸團體,說這個佛教的團體怎麼比我們世間的團體還複雜?諸位同修,你聽到這個有什麼感想?我們本來是來護法的,怎麼搞成讓人家覺得我們比世間的團體還要複雜?那這個不是造成來接觸的大眾對佛法產生懷疑了嗎?所以現在真正落實師父的經教,表好自己跟團體的法,這個真的是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不要求要做大,但是我們得要做紮實,我們做人做事都一定依循經典,不能依循我們在世間社會的那些習染、那些習慣。

所以我們上一節課聽的過程,就可以感覺到方會長很老實、聽話、真幹,一些重要的部分他都不會擅自做主,都一定去請示師父上人。大家有沒有回想到,會長有哪幾個關鍵點都有去請示師父上人?大家記不記得?這些點都很關鍵,比方這個資金的問題怎麼辦?這個是不是整個社會很自然的思考?首先都會先想到錢,沒有錢辦不了事情,然後就會為了要有錢就想了很多做法,把事情可能就會複雜掉了。我們也見過弘法的團體搞到最後去搞賺錢去了,他信心不夠了,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我們閩南話有一句話叫不能大主大意,就是要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不要自做主張,有不了解要去問。所以師父的指示、指導就很具體了,有我們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不做,不用生煩惱,隨緣做就好。更重要的方會長也點出來,愈施應該愈多,不要操那個心,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點。

再來,一九九九年弘法大會之後,淨宗學會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了,那是不是應該怎麼來把它管理起來、怎麼來運作?師父上人說,把自己的道場管好就好了。這個都是很重要的指導原則。但是大家注意,聽東西不能聽出執著點。就像會長也舉了一個例子,第一次辦弘法,不是把師父的像印上去嗎?然後師父就說,這個不能宣傳。其實這個就是老人家接受了儒釋道的教育,他們一遇到事情都有他們從小已經自然的態度,他絕對不會去標榜自己的。所以不炫己長,你還把他的照片這樣印出來,他做不出來這種還要刻意去宣傳自己。其實一個人不去宣傳自己的時候,已經在弘法了,已經在表演給我們每個人不能去標榜自己。但是我們不能著在說不宣傳,不宣傳是自己不能宣傳自己。但是一九九九年那不是自己宣傳自己,那些記者是自己來的,自己來的又不是我們強迫他,也沒有說拿錢給他來報導自己,都沒有,他自己來的,那自己來的我們就要隨緣。也因為這個因緣,他們報導出去,更多人了解了。那當然這個過程我們淨宗的同修也有在認真辦淨宗學會,在學習,其他的地方假如都辦起來了,也有一些可以他們跟隨效法的學會,有人在帶頭。

而會長還提了另外一個重點,「淨宗聯誼」,師父還把前面的「世界」去掉了。那還是一樣,不能膨脹自己,你世界,世界是五大洲,現在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聯誼,我們寫一個世界,所以隨時都是謙卑,不會打腫臉充胖子。現在的風氣都是什麼?叫做marketing(促銷),只有三分都要講到六七分,這個風氣不行,修道人不能隨這樣的風氣。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和尚真慈悲,老和尚真教導,你看方會長他們這麼老實的學生,老和尚真教,一點一滴教做人做事。

我們還有遇到同修,還是師父身邊的,然後有人要去請教師父,他說:「你不用去問了,師父都是跟你說好好好。」人家本來是要去請教的,還被他說不用去問了,師父都好好好。他跟在師父身邊,根本看不懂師父在怎麼去應對因緣。成德還有一點點福報,這些年跟著老人家做事情,每一次去匯報,我沒有遇到師父說好好好的,師父都是具體給我們指導的。我觀察哪一些是好好好?根本自己的意思很堅固、很固執,還要讓師父去給他背書。師父恆順眾生,不讓你生煩惱,師父那個好好好就是,好,你都已經決定了還來問我幹什麼?所以老人家很了解這個時代還有眾生的狀況,所以他填興趣,因為在國際間走,填基本資料有一欄叫興趣,他老人家寫了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我們了解到,淨宗學會是各自獨立,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大家不能忘,相互支援。你看各自獨立到最後老死不相往來,那你又聽偏掉了。每個制度它的操作都有它的長跟短。我們在這個娑婆界是在相對的事件,你可能決定怎麼做了,你還要把這個做法的長處發揮出來,它的短處你還要能夠去彌補、去克服。

我不知道大家做事有沒有這個經驗?甚至於你用一個人,他也有長處,他也有短處,你要用他的長,而且你還要護持他的短處的進步。你不能用人用到最後只是用他,不護持他、不提升他,那我們不還是功利嗎?我們應該是護持每一個人的道業,讓他在不同的工作職位當中修行,歷事練心。我們做為一個團體的領導者,一定時時要有這樣的心境,我們辦道場就是成就人的,不只成就大眾,這些工作人員離我們更近。假如我們都著眼在要去護持眾生的道業,卻沒有著眼在護持我們身邊同事的道業,這不是很怪嗎?

可是我也發現,當我們做主管做著做著都陷到做事上面去了,一有執著,看事情就看不清楚了。要能應無所住,才能生起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是真心;可是假如心有所住,若心有住,則是非住,我們就已經不是用真心了,用執著的心。我們不要說弘法的團體,我們看世間,這個主管要的是業績,請問他還能體恤到他員工的狀態嗎?達不到這個成績,劈頭蓋臉的罵,不行了,辭退了,我再高薪再聘其他的人。他因為就執著著那個業績、那個成績,他已經感覺不到身邊人的心,這就是有執著出現了。

同樣的,我們弘法的團體,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不要有名聞利養,可是那個慣性,除非我們警覺性非常高,不然我們也不知不覺受影響。「你們辦那個很殊勝,非常好」,這些讚歎聲音多了,好,那就多辦吧。結果辦到底下的人都快累死了,還是繼續辦,沒有調整。結果累到有一些義工走了,然後我們做領導,「真沒有善根,要來做義工的人有的是」。那個是老和尚的福報,不是我們的福報,義工有的是,不是因為我們的人格魅力他們都很願意來,那是師父的感召力。現在我們藉由師父的福報、威德,我們得愛惜這些緣分。我們也聽過有道場講:「我還來是因為師父,假如不是師父我就不來了。」其實我們在團體裡面是弘護的幹部,聽到這種話我們要生大慚愧心。我們應該是經營到大家很願意來,像個大家庭一樣,我們來了彼此都這樣互相切磋、歷事練心,非常有成長,這樣才對。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我們是在一個相對的時代環境,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是絕待圓融,「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真法界。我們這個時代畢竟它有業力在,每個人也都有不足,都要包容,還要去協助他突破。像做法,各自獨立有好處,不容易想要去獨攬大權。可是畢竟各自獨立之後,這些資源也不能夠讓它浪費掉,又相互支援的時候,那這個資源的運用才會更發揮。我相信大家應該也有聽到,比方說,有沒有親戚朋友跟你們說,你們淨宗學會好像這個組織運作比較弱一點,有沒有,你們有沒有聽過?成德是有聽。所以每個做法有它的長,也有它的短板,可是這個短板都可以克服的。成德是覺得方會長很了解師父的指導,為什麼重視淨宗的聯誼。所以我們看全球,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也有一個風景線,就是這個三時繫念法會,每一次我們走進去,看到這麼多會長、幹部排成一排,看了很感動,特別和諧,然後整個義工都是不同道場的,大家一起來配合。

我記得二OO五年,在金馬皇宮那個法會很大,好像那時候義工就有兩千多人。結果在那裡用餐,我印象很深刻,那個端菜過來的都可以做我爺爺了,你說那個終身難忘,這麼大年紀的長者都來護持,我們不好好幹,真的良心過不去。所以義工這些精神真的是令人非常感動,包含洗廁所那些義工。你看年輕人來參加個法會,這些長者都對他們微笑,這麼恭敬,我想這些年輕人來參加法會都是種了不少善根。所以我們的各自獨立又相互支援,也要給全世界做出榜樣出來。

剛剛藉由謝居士分享,我們有談到師父上人是好人做到底,所以我們聽師父講經,或者我們聽這些長老方會長他們的講課,我們都能夠去體會到他們是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就會很有收穫。就像可以感覺到方會長對老人家特別尊重、特別有信心,老人家交代的事他都不折不扣去做,他也不會怕困難。

會長也有提到,我們的法寶送到最遠的是芬蘭,那我們聽了挺歡喜的,法寶可以送這麼遠,但是假如套這句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那不只法寶要送到芬蘭,弘法人才也要送到芬蘭。所以佛門說精進,《大學》裡面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是我們商朝的聖王商湯,他把這句話刻在他洗臉的那個盆子,等於是每一天都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他每天要洗臉,「湯之盤銘曰」,他把它刻在洗臉的盆子上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三句話不一樣,蕅益大師把它開解,苟日新就是斬然,斬然就是下了決心了,背塵合覺,就是下決心我這一生不搞輪迴了,我這一生一定要去作佛,這叫苟日新,我要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我要加入佛菩薩俱樂部,不願做隨波逐浪之人,這個叫苟日新;日日新,每一天每一天都進步,這個就是不知少為足,你不能有一點成就,覺得不錯了,可以了,就會停下來了,所以佛門精進還要一直往上提升;又日新,是不能半途而廢,我要盡形壽弘護正法,這是這九個字的精神。像《了凡四訓》還提醒我們:「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因循苟且,他每天沒有進步,那就不是日日新了。所以我們都要很清楚我們的習氣在哪,我怎麼突破它,我們怎麼想方法來突破它?

比方有一個同學,他就說了,我要靜下來我才能夠很專注的聽經,我假如邊放邊聽,就是不是靜下心來,因為我時間太不夠了,還有一些課業什麼的,我又沒有辦法半個小時拿出來這樣靜下來聽,可是我不聽每天又缺乏薰習,怎麼辦?事實上很多問題我們缺乏自我反觀,有時候我們自己問的問題,自己深入去思考,都能解決。我們有一個慣性,就是要環境滿足了我要的,然後我就做了;這個環境條件不能滿足我,要不我就生煩惱,要不我就不做。這是一個慣性。大家要冷靜,外在的環境符合你了你才做,那我們會不會形成常常對環境都有要求?環境有三分我就做三分,環境有五分我就做五分,哪有說環境七分我才要做,那我們不都是挑境界嗎?境界都得配合我。那境界配合我們,我們練什麼恆順?我怎麼恆順因緣?所以修行其實都是什麼?改一個習慣,把一個分別執著的習慣態度把它轉過來,這個就突破過去了。所以不是環境要配合我,是我隨時可以融入現前的環境的因緣狀況,多少緣我做多少事。

我就跟這個同學講,你沒有半個小時,那你有十分鐘你就專心聽十分鐘,專心聽十五分鐘,你幹嘛在那裡困擾沒有半個小時?而且你要形成什麼?你要慢慢練,一坐下來就是專注。我們都給自己太多藉口,不願意去突破。我們閩南話說都要去逼著,都要逼到你沒有退路走了,你才肯老老實實去面對它。

所以最近我們有一個同學就問我,他說:「祖師都說要多念佛,我前一陣子都念一萬聲,可是現在課業多了,我念不了一萬,怎麼辦?」都來考我,你說這個問題怎麼回答?是要讓她念還是不念?你讓她說不用了不用了,她怠惰了;你說念念,她又生煩惱了,那咋辦?然後我就跟她說,我說:蕅益大師有一段法語,學淨土法門,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我一聽三萬起跳。但是你看現代的人工作那麼忙,你說讓他一天念三萬,他壓力大不大?然後做了一個禮拜,信心受挫,念不了念不了。所以為什麼說聽大乘佛法要依義不依語?那個祖師就是告訴我們,三萬、五萬就是多多益善,不念佛就造輪迴因,「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得要認知到為什麼要念,不能只是看到那個數字,然後達不到了就氣餒了,你首先要了解祖師這樣開示的精神,他的慈悲在哪。一天有多少個念頭,不念佛就是打妄想,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能提起來要趕快提起來,不然很難進步。

這個同學她這麼一問,我說妳課業比較多,然後我就跟她說,我說我可能比妳還忙。那她也認同,因為她知道我比她事情還多。然後我說,我從現在開始我也試試看,我比妳忙,我看我一天能不能念一萬?所以不是我在幫助她,是她在幫助我,她提出了這個問題,我自己不先做沒有底氣,我要要求她沒有底氣了。所以這個是差不多一個禮拜之前的事情,從那天開始我眼睛睜開來,一起床第一個動作把計數器拿在手上開始算,我得做實驗,看看這麼忙能不能念一萬。結果後來,昨天我跟他們視訊,剛好那天念了,手上計數是七千九百三十一聲,那個是有計的,可是我有出去走路,我走路的時候兩步一聲,我走了四千多步,我就跟她說我昨天是有念到一萬。但是我得繼續幹下去,甚至於要幹到這一生結束,那這樣我就可以比較有底氣告訴他們,不是沒時間,是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真去做,不然見縫插針都可以。其實有心的人時間就會找出來,沒有心,再有時間也不見得做得出來。

所以我跟大家有提到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天命。這個天命都是幹什麼?都要表法。我們這一代人就要表法,你每天工作很忙,可是你念佛修行還是可以很精進,不會因為你的工作太忙而變成一種藉口,這樣我們才能夠表好法,才能說服現在忙的人不找藉口,你得幹給他看。那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幹才行,為什麼?認識你的親戚朋友那是你的緣,你要幹出來,你就能護持他們;你幹不出來,他們都一大堆藉口,你也拿他沒轍。

所以大家記不記得,許浚醫師他不是有一陣子很頹廢嗎?因為他的師父把那個宰相給他的推薦函燒了,他就很傷心,我這麼多年來最苦的活我都幹了,我付出這麼多,怎麼師父把我趕出來?他不能理解。我還把一個中風那麼嚴重的人救活了,人家給我寫個推薦函,我也很有實力,他就不理解他師父為什麼把他的推薦函燒了。大家記得這一段吧?結果那個三積大師就告訴他,大夫可以救病人,病人也可以救大夫。這個大夫把一個在鬼門關的病人救回來的時候,同時這個病人也把他的慈悲心更加的喚醒,把他從貪欲當中救回來。同樣的,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其實學生也在救我們,他在鞭策我們,我們得先做給他看才行。甚至於有時候我們所面對的這些孩子、面對的學習者,他們的善根有時候還超過我們。

所以成德自己也很慚愧,我們廬江的同仁,最少都是跟著十年以上的,他們身上很多優點都是我所不及的,我都要向他們學習。所以假如成德住相著相了,著在這個身分上,那很可能我就好為人師了,其實他們很多優點我都要好好效法才行。所以我們確實是處在一個很特殊的年代,我們要自知,我們也要能知人,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才能夠去護念好他。不管是弘還是護,都要有自知,還有知人的能力。

剛剛還跟大家提到,我們把書送到芬蘭了,好人要做到底,弘法人才,我們馬來西亞同修也積累了很多年,你看長期開《認識佛教》、《無量壽經》、《了凡四訓》。這一次新冠疫情,其中給了人類一個很好的啟發,就是弘法不一定要到現場,你只要有Zoom,你只要有系統,多遠的人,一下子全聚在一起了,還可以面對面。所以我聽到我們方會長說法寶送到芬蘭了,我突然想說,這個不能只送法寶,還得要送弘法人才才行。為什麼我會這麼想?因為二OO五年跟著老和尚在廬江做實驗,你看多麼微妙,我們才做了不到一年,突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找老人家合辦。老人家覺得很驚奇,聯合國都是走國家的,怎麼會找我?有點不理解了,就派了兩個學生去了解,原來是遇到西方的算法,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誕辰。大家要注意,這樣的活動多久辦一次?五十年,它是慶祝二千五百五十週年,所以這個是要五十年才辦一次這種紀念。結果剛好因為是泰國主辦,泰國推薦老人家一起來主辦,是這麼個緣由。

泰國為什麼找老人家?因為幾年前師父上人到泰國弘法,結果就遇到他們的王子要五十歲生日。當時候那個查瓦利將軍他們籌款,要建一個僧伽醫院。泰國的法師都持戒,所以護士都要是男眾,要有一個特別的僧伽醫院。然後這個查瓦利將軍的太太為了籌款還上去唱歌,後來師父看了以後就問他們,這個需要多少錢?二百五十萬美金。你們還缺多少?二百萬。師父說,我給你們,我供養你們,就把這個醫院建起來了。

大家注意,老人家真的是時時把佛陀的教誨放心上,把整個佛法這個大家庭都放在心上。大小乘不溝通時間很久了,結果你看師父他是大乘漢地的出家人,他在泰國這樣的小乘國家,全力支持他們把一個僧伽醫院建起來,後來人家還要以老人家的名字來取這個醫院的名。結果就因為這樣跟泰國結了緣,你看這個廣結善緣多重要!而你說大小乘不聯合起來,那人家不是佛弟子的人一看,你們大小乘不都是佛陀教的嗎,怎麼你們這個兄弟不往來?不又給人家看笑話了嗎?

大家看師父去了日本,這一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師父去日本弘法,送了當地的道場每一個道場一套《大藏經》。結果師父去弘法,他們都來了,接待師父。結果其中有法師就說了,今天這個可以寫入日本佛教歷史了,這麼多山頭的負責人,這麼多年來沒有聚在這裡。師父一聽,了解這個情況了,接著做什麼?師父要離開的時候,又邀請他們所有的人來,一來是禮尚往來,二來更重要的是什麼?老人家了解這個現況了,然後把大家找來,就說了,我們都是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都是親兄弟,然後其他的宗教,堂兄弟、表兄弟,宗教要團結起來。

師父看到自己佛門有哪一些不足,他都是以身作則來帶動,日本也是自己的事,泰國、大小乘也是自己的事,包含斯里蘭卡要蓋佛教大學,你看師父傾全力去支持。結果到了斯里蘭卡,在好幾個地方講《無量壽經》。這個都是前無古人,你看幾百年,居然在斯里蘭卡講大乘經典,而且還是當來一切含靈皆因《無量壽經》而得度脫。而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發現他們的道場整個那個佛像是菩薩像。證明什麼?本來大小乘都有,他們的古道場裡面都有大乘菩薩像。那老人家這麼慈悲,已經在斯里蘭卡把《無量壽經》、把大乘佛法播種了。諸位同修,誰去澆水?誰去施肥?這一點我們馬來西亞的同修做得很好,因為斯里蘭卡的法師去馬來西亞交流的不少,他們覺得這個漢地、這個大乘佛法辦得這麼興旺,他們去參加三時繫念的還不少,這大小乘交流了,互相學習了、互相促進了。

所以師父對於整個佛法跟傳統文化做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我們弟子要跟隨他的腳步,把這些任務繼續要承接下來,護持下去,不然開了個這麼好的頭,後來沒有接下去多可惜!這個都是我們這一代人要考慮的。

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老人家在故鄉辦學,辦了還不到一年,就遇到了這個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還當了主辦,就把在湯池辦學的經驗在聯合國跟一百九十幾個大使們做交流了。請問大家,這個緣誰安排的?這個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安排的,這都是佛菩薩、護法龍天加持、祖宗加持。所以師父上人去年二月十五號教誨成德的,佛菩薩祖先承擔,不是你承擔,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這個是真實的、不虛的,我們也別搞得太複雜,把心用對就好。

方會長也給我們表演,整個弘法過程,重要關鍵的時候,比方說我們看陳會長,這麼巧,他們要去拜訪一個道場的負責人,剛好那一天駐美大使夫人也去了,結果他們都沒有找到那個負責人,結果她們兩個碰上了,就把這個緣接起來了。你說這個是巧合還是冥冥中的安排?誰在調兵遣將?

你看我們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比方二OO五年不是開幕嗎?然後要邀請師父來,說要辦一個多元宗教的活動師父才會來。這也很有道理,不然你哪個地區都要開幕,那師父不累死了!一定是有這個重要的活動。結果悟行法師一建議,方會長電話才掛完,沒多久就見到那個葉師兄了。你說誰安排的?這些都有大事因緣在,冥冥中都有安排。我們那個螺絲釘要把它做好,我們每個人的那個本分、因緣我們要把它盡好。所以這些都很有啟示。

後來二OO六年在聯合國,湯池這個辦學證明了兩件事: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辦完了,證明傳統文化管用。可是又有一句話講到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今天有經典還不行,你還有人去做才行,有人去宣說才行,那得要培養弘法人才了。所以我們現在在英國漢學院就是培養弘法人才。

所以每一件事好人要做到底,不能只做一半。比方說以成德來講,現在到英國漢學院來辦學了,請問要把學生教好怎麼教?要有身教。所以學生問我一天念一萬聲行不行,我得先幹才行,你得有身教。再來你還要有境教,環境,他每天在接觸。我們一直在告訴他們,要愛人、要敬人,要種族宗教要團結,那我們就要帶動,把整體蘭彼得小鎮經營成這樣的氛圍。那個學生一來,他自然就感覺到,你都不用太給他講,他已經在感受,潛移默化在學習了。假如我們講的跟現在所處的環境是不相應的,你說我們能教出人才嗎?

所以真的你真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圓滿,好多工作要努力。所以我也是希望我們馬來西亞真的把師父所有強調的理念都能做出示範來,一定做得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看海外,在歐洲要找一間華小都沒有,我們那麼多;在海外,一個淨宗學會就不容易了,我們有幾十個淨宗學會。所以這是我們的福報,福報的背後也是包含著一種責任、使命,我們有這樣的條件,我們就更應該帶頭,把師父的這些教誨、理念真的能夠做到位。

好,成德想,就方會長上次的分享,我們可以體會因緣不容易。所以比方說以成德來講,我今天就應該問一下我們這個陳會長的大名,這一陣子每天給她迴向,感謝她的護持。我們說要念恩,菩提心不能忘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就是念恩的心,這些護持的恩德我們要放在心上。

就像老人家在六十週年的時候,在巴黎的精舍有一段談話,談到他老人家出家到遇到韓館長,期間有十來年的時間。所以大家注意這個關鍵,不是說一出家之後就遇到韓館長,不是。而且這十年裡面有十五個同修,他們每個月出十塊錢,然後一百五十塊錢是老人家一個月的費用,護持了十年。首先,十年物價指數會高,可是師父都是一百五十塊錢,過了十年。所以老人家也在給我們表法,以戒為師,物質生活要求就是夠用就好了,都不強調生活的享受,這是給我們表法。再來,十年不簡單,這十五個同修很發心,假如沒有他們的護持,韓館長後面的緣就不一定能順利。那我們需不需要感恩這十五個同修?所以我們體會到這個因緣,那一段時間,成德雖然不認識他們,但是他們對我們有恩,那一段時間迴向就加一條,這十五個同修,我們感謝他。就是我們體會到的道理,我們應該可以馬上付諸行動。我們自己也要增長自己的善根,我們要讓我們這個念恩的心,要透過這個迴向來增長。

我們看到方會長,大家有沒有覺得,他一聊起師父教他什麼,好像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好像聽方會長在講那個法會的情境,好像那個法會就現在我們面前的感覺。你看他說一九九三年,你看師父來弘法《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師父深入淺出,談起來就好像昨天發生的事一樣,很熟。這段話對我們重不重要?這是弘法人的學處。一般的世間人都覺得佛法很高深,可是真正通的人他可以深入淺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些事都已經過去了,可是真正會學的人,尤其我們在馬來西亞弘法,老人家每一次來他講了什麼?為什麼可以讓我們馬來西亞同修這麼能接受、這麼認可?這都是師父的用心。我們學到沒有?這些資料應該還有,你要弘法,師父走過的這些路都是我們的學處。方會長有給我們點出來,他看得懂,這個大家可以去學習。

包含還有其中一段我也要供養大家,就是我聽方會長說的,一九九七年有彌陀村這個地方,但是也是接受很多考驗,一直這個道場還是不能夠很順利的來運作。後來有去請示老人家,因為拖了很長的時間,就去請示,說這個好像比較困難,是不是把它賣了,再拿了這個錢可以去做其他弘法的事情。接著師父說到了,禪宗傳到了第六代才開始發展,開花結果,傳了第六代,你們怎麼這幾年都等不了?你看這個公案很精彩,什麼事情都有時節因緣,要耐得了性子,不要急。就像惠能大師,他在獵人隊十五年,不是一個月、不是二個月,十五年!這個都是師父藉由事情在教導我們,所以大家要很有耐性、很有毅力,百折不撓。當然我不是叫大家到獵人隊裡面十五年,你們要依義不依語。有時候是要等十五年,有時候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你可不能學呆了。那個機會出現了,以後可能沒有了,你再怎麼辛苦要把它抓住。

這個成德也很有感受,當時候英國漢學院威爾士三一聖大學休斯校長,他親自到香港去參加了八千人的祭祖,跟師父住了好幾天,然後又好幾次都過去,要跟師父談辦學。大家要了解,辦一所大學準備就要好幾年,是不是?都要做準備工作。可是我們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成立起來了,所以也挺不容易的。在這個過程,我們覺得這個太難了吧?還不是很了解老人家,為什麼這麼難還是要做?過了這二三年,看懂了,機不可失。現在整個學術界統統都是一個時間修好幾科的,哪有說允許你一個時間就修一科?沒有這樣的。可是你不這樣做,就不符合「教之道,貴以專」。所以這個校長辦學的時候,整個學校反對,假如沒有這個校長護航,我們不可能在大學辦的。所以師父掌握了這個機會,再辛苦都值得。

再來大家注意,全世界歐美地區的漢學系都是用英文教漢學,所以整個歐美這麼大的國度,只有英國漢學院是用中文教漢學,這個很可貴。大家想一想,我們說信義的義,這個「義」字你翻成英文要怎麼翻?你一翻就把那個意思固定在一個意思了,可是義有信義、有忠義、有恩義、有道義、有仁義、有節義、有禮義。所以中國字造字,它字裡面都有無量的智慧、含義,結果你用英文要把它框在一個意思當中,就很可惜了。所以師父說,要學漢學,要先學中文。外國人要學漢學,他不學中文,就好像吃東西,人家咬過了才吐給他吃,味道都變了,所以要學中文。成德現在也是期許我們的同學們,你們要把英文練好,以後你們要帶這些歐美的學生來學漢學。然後再由這些美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再以他的法文、英文,甚至德文,去帶那一個國度的人民,是吧?這個工程是很長遠的,我們都要看得很深、看得很遠。

所以師父當時候這麼去做了,確實挺難的。可是那麼多全球華人,不只是海峽兩岸,還有像我們馬來西亞也不少,孩子從小就開始讀經典了。我們現在漢學院有好幾個學生是馬來西亞的,都挺優秀的。你說師父沒把這個漢學院辦起來,他們的出路在哪裡?所以什麼時候要沉得下氣,什麼時候又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個我們得掌握住,活學活用。

方會長有提到,他去華藏佛教圖書館親近師父,學習到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師承,這個真的是我們學習的關鍵。包含「十年因緣」,其實核心就是師父怎麼守師承,去承傳老師的法,又怎麼去把這個法再弘傳出去,老人家講清楚了,他也表演得淋漓盡致,這個都有待我們好好的來納受、來效法。

好,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就先交流到這裡。今天是重陽節,也祝福諸位長輩無量光壽,然後我們也共同發願,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度,把老人護持好,盡力把老人都送到極樂世界,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一切皆成佛。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3月13日04:36: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