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2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5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主講 2020/6/27  英國蘭彼得  檔名:18-068-0002

MP3下载

成德法師:尊敬的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大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每次見面就代表一個星期過去了。所謂「是日已過」,現在不是是日已過了,現在是是週已過,一週又過去了,「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我們修學之人對於無常的警覺性要非常的高,一定要精進修學,「當勤精進,如救頭燃」。這個禮拜自己有沒有提升?有沒有利益到身邊有緣的人?自行化他是我們的本分、職責,我們要自愛,我們要愛人,不能蹉跎我們的光陰。

所以《無量壽經》不斷的提醒我們,「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要跳出這個生死輪迴,才有解決問題。這一生再怎麼富貴,「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統統是帶不走的,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根本都是過眼雲煙,甚至一不小心變成累贅。所以只有了脫生死才有解決問題,才能離究竟苦,不然這個無常迅速,又瞥爾隨他去了,都不知道又到哪裡去投胎了。

所以「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我們看《無量壽經》多次都提醒我們趕快修、趕快精進,不能懈怠。所以菩薩的善根就是精進,但是精進也不能落在相上精進,好,我一天《無量壽經》讀十遍。讀十遍那當然好,但是更重要的是用什麼心來讀,用好勝的心,那讀經還是在增長習氣,他讀十遍,我非讀十一遍超過他不可。所以師父上人常常說,學佛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不是換對象貪瞋痴。入了佛門貪佛法,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貪多嚼不爛,消化不良。這不能入了佛門把佛門的因緣拿來貪著,這個就不妥當了。所以不是貪瞋痴換對象,是要放下貪瞋痴。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精進也不能落在形式當中精進,落在形式那就著相了,著在表面上了。所以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句話就很重要了。

夏蓮居老居士很慈悲,他為六度做了一個註解,他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那就不是落在表面,有多少習氣調伏了、放下了,這個才是真正精進,有進步了;假如入了佛門,貪瞋痴換對象了,甚至還有增長,這個就不是精進了。對我們來講,我們就要問自己,我學佛這麼多年了,我調伏了哪個習氣,這個才是真實的。假如我們又落在表相了,我吃素都二十年了。人家在談話,談到你學佛多久了?對方說,「我學佛三年了」,「我學三十年了」。講話的時候,那個倚老賣老就出來了,那這個三十年不都又增長我們的傲慢嗎?吃素是要真正吃出慈悲心,甚至是同體大悲,吃素不能吃出去炫耀自己,甚至吃吃吃,想起過去、今生還傷了不少眾生,還吃了不少眾生肉,愈吃素愈慚愧、愈懺悔,這個都是懂得在心地當中下功夫。

所以學佛最怕什麼?最怕的是被自己給賣了。人家把你賣了,你還消業障,吃虧是福,消業障,但是就怕自己騙自己,我們自己的習氣自己不承認。就像我們上一次談到說真幹,這個「真」字,一毫自欺、一毫夾雜即非真,「幹」是一毫懈怠、一毫自恕,這個自恕就是給自己台階下,自我安慰,或者自我感覺良好,我應該也還不錯了,比張三、李四我不錯了。我們要比就要跟聖賢佛菩薩比,不能跟張三,也不能跟李四比,也不能說我比以前也進步一些了。當然,說覺得自己進步一些了,自我勉勵可以,但是這個念頭不能變成自我懈怠、自滿了。因為成德說要不能自滿,但是大家不要又落入了自責。這個心隨時要觀照到是不是在正念、在正能量當中,不要落入情緒,不要過,也不要不及。所以念頭是什麼狀況只有自己知道,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所以上一次我們一起討論「君子務本」,什麼是本?心是根本。「達摩祖師傳」大家都看過吧?這個片子真的拍得不錯。大家記不記得其中有一幕?當時候幾個出家人在禪堂打坐,四個人坐在裡面,後來達摩祖師不是進去了嗎?然後第一個人他在那打瞌睡,因為打瞌睡太嚴重了,他一下子「嗯」,自己給醒過來了,這個打瞌睡太大力了,自己被自己給震醒了。結果震醒以後,他第一個動作是什麼?向外看,他就看著對面的人也在打瞌睡,然後他的眼神就流露很輕視對方,你看還在打瞌睡。其實自己怎麼醒過來的?自己就是打瞌睡打醒的。所以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佛法是什麼?是內學。假如這個人一打瞌睡,然後醒過來了,他一向內,「太慚愧了,我怎麼打坐都昏沉?」他就得受用了。結果他一醒過來,首先先看別人,然後表情就是覺得很不屑的樣子,你看統統在打瞌睡。明明自己打得比他們都嚴重,還在看別人的過。

接著一陣風吹進來了,那個油燈滅了,所以這個人馬上,「油燈滅了」。「你怎麼說話?」這第二個人說話。第三個人說:「我們不能說話。」第四個人說:「嘿嘿,只有我沒說話。」然後你看,達摩祖師非常善巧,他一句話都沒有說,拿著那個瓦片在桌上磨啊磨啊。這四個人說:「大師,你在幹什麼?」大師說:「你們在幹什麼?」結果他們說:「我們在坐禪成佛。」達摩祖師說:「我在磨瓦成鏡。」結果這出家人說:「磨瓦焉能成鏡?」達摩祖師說:「那坐禪焉能成佛?」你看用一個磨瓦來啟發他們,這個禪是沒有一定的形式,你們只知道坐禪,而不知道為什麼要坐禪,就不能見大道。怎樣才能見大道?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罪從心起,還從心滅,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費時間。

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尤其禪宗,尤其《般若經》一直強調不能著相。著在表相,那就愈修愈執著、愈修愈分別。而且有時候我們一執著,人家講我們還不高興、不能接受,用我們閩南話說的叫見笑轉受氣(惱羞成怒)。不知道大家聽懂不懂?就是人家指我們缺點,我們覺得面子掛不住了,還罵他一頓,這個就「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了。

所以《弟子規》也講因果,「聞過怒,聞譽樂」是因,「損友來,益友卻」是果。比方說我們現在講到這一句,會用功的人,佛法是內學,馬上往內,現在我身邊的親戚朋友,誰敢跟我直接勸諫?而且他們勸我的時候不會有壓力,這個要自己觀照,「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所以在事相當中,印光祖師說不離因果,在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事上不離因果兩個字。但我們現在冷靜下來感受一下,親戚朋友、同參道友敢不敢講我們?

比方我們有同修寫到夫妻的相處,可能成德就要問大家了,你的另一半提醒你、講你的缺點,他有沒有壓力?他敢不敢講?這個你可以去觀察,他講你的時候臉部表情非常緊張,這是個結果,原因在哪?原因可能在長期相處過程當中,我們比較聽不進勸,他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來勸我們。所以假如我們讓親戚朋友勸我們沒有絲毫壓力,這個人有福報了。因為人的眼睛再厲害,你只能看前面,左邊、右邊也看不全,後面更看不到,再來,臉上有個黑點也看不到。但是別人看得很清楚,我們肯接受,就少走很多彎路,就可以跳出很多誤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每一句經句都有很大的受用處,有佛法就有辦法,真的是認認真真做一句,「德日進,過日少」。

比方我們上一次還問了大家另一個問題,跟大家探討,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到什麼?我們跟老法師學到什麼?好,我今天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現在不要緊張,你們不要一聽到問問題,開始心跳加速,然後心裡面想,成德法師不要叫我、不要叫我,這個念頭都妄動。所以禪宗有一個故事,在《六祖壇經》裡面有,六祖大師在獵人隊十五年,一個開悟的聖人,時節因緣還沒到,他在獵人隊裡面十五年,很沉得住氣。所以要沉得住氣,才能做得了大事,我們說要厚積薄發。而且利益眾生的事不攀緣,你推都推不掉的時候,那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本來有時間可以修學,可是常常都想著想幹這個、想幹那個,潛心修學的機會沒有掌握住;那真正出去做事了,可能我們又心浮氣躁。所以人真的隨時可以安下心來,不要去寄望未來,不要去希求未來、算計未來,那都是未來煩惱,應該要安住當下,隨緣盡分,盡自己的本分。所謂敦倫盡分,在這個盡本分當中閑邪存誠。因為在盡本分當中,跟親戚朋友互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對父母還有點不耐煩,我對另一半還有要求的念頭,都把這些念頭打掉,就純是一個真誠的心、慈悲的心,這個心地功夫就在盡本分當中練出來了。那我們有功夫了,佛菩薩有圓滿的智慧,他知道我們的情況了,佛菩薩跟老祖先就調兵遣將,就派我們出任務了。

所以像師長老人家,人家勸他九次出家。請問這一段開示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很有關係。你說,我又沒有要出家。我們聽經不能著相,依義不依語。這個事情它強調的理在哪?就是真正該是我們的緣分推都推不掉,不用急著要去攀緣,想做這個、做那個。比方說我們現在得失心還很重,權力欲也很強,真正給我們工作,我們可能就陷在這個做事裡面,跳不出來了。所以很想做事的,先讓他緩一緩,太急了;戰戰兢兢,生怕做不好的,反而可以出來做事。執著有的,你要跟他講空;執著空的,你要跟他講有;執著做事的,先讓他緩一緩;戰戰兢兢,很精進修學的,不肯出來的,你反而可以把他勸出來。就像在歷史當中,皇帝都去請哪些人?隱士,都住在深山裡面不肯出來的,他那個都不會為名聞利養的,那些反而要把他請出來。

我們要護念好自己,我現在在做事當中,會不會陷在做事裡面?只是著在這個把事做好了,自己的心有沒有提升?歷事練心,所以做事有自受用,自己的受用。我想一想,我做了這麼多年,我的急躁調伏了沒有?我做事愈來愈能沙盤推演,循序漸進了,我做事愈來愈能考慮周到,考慮到參與的每一個人,那他的心就練出做事的定力、做事的柔軟,他這個有練出來了。假如愈做我們愈急,愈做脾氣愈容易起來,愈做變成急功近利了,只想著把任務完成,很多同修一起做這件事的都搞得烏煙瘴氣的,這個就沒有練出真心,這可能是愈做練出執著的心。所以《無量壽經》說:有「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個「賢護」首先我們要會護自己。已經愈做愈浮躁了,那就調整調整,給領導講一下,我工作稍微減一下,我得要多一些時間定定心、聽聽經,不能盡在那裡忙事,這樣變瞎忙。

所以徐醒民老師他在講《大學》的時候,有一句話很重要,「用我們的明明德去親民」,親民是利他。所以儒家跟佛家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大學之道」,這個用佛家就是行菩薩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自他圓滿,完全一樣。

所以我們上一節課一直在討論什麼是本,君子務本。我們很清楚什麼是本,我們所思所想、一言一行統統在本上下功夫。假如人家一問,我們連本都答不出來,那我們每一天的念頭跟一言一行,這個功夫是下在哪裡?所以上一次跟大家交流到自我勘驗,要檢查自己,其實自我勘驗就是好好護念自己的道業。我們遇到的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這一生能出離輪迴去作佛。假如這一次沒把握好,錯失掉了,那就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花掉了,可能還要再等很久才能有這個機會,所以這個機會是決定不能再錯過了。

而我們抓根本,上一次我們提到的菩提心是本。在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開頭有一段話讓我們對本也很有體會,他說道:「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以自度度他,其實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完全一個意思,自度度他為本。所以我們剛剛在探討,一個禮拜過去了,我自己受用多少,自度;我利益人多少,度他,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萬行。「六度以般若為本」,所以般若重要,《般若經》佛講了二十二年,幾乎佔大乘佛法的一半。這個般若是什麼?般若很強調的不能著相,我們剛剛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著在形式上就著相了,就跟般若不相應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六祖大師在獵人隊十五年,出來剛好在印宗法師的法會上,那人很多。突然有一陣風吹過來,有一個出家人說:「幡動了。」第一個人說的。第二個說:「是風動了。」第三個人說:「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的心動了。」著相就動心。所以般若在哪?六根接觸六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在修般若。

所以剛剛我們陳居士說的,希望成德法師不要因為我緊張。他這麼一說,我馬上想的是「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自己心動了,不能把責任推給他。所以儒家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閩南話還一句比較老百姓的話,袂生牽拖厝邊,就是自己生不出孩子,還怪人家鄰居可能風水不好,牽連怪罪到鄰居去了,這是自己的責任。

所以真正明理的人在哪裡明?深信因果。那一天有一個同修發了一個圖給我很好,我再發給大家。這個圖兩句話很有味道,寫道:「別人待我如何,是我的因果;我如何待別人,是我的修行。」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不怨天不尤人,隨緣消業。剛剛舉夏蓮居老居士:以調伏習氣為精進,以隨緣順受為忍辱。逆境惡緣來了歡喜接受,為什麼?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所以今天人家打了我們一巴掌,還掉了。又很生氣,又打他一巴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不走這個路,我們走了脫生死的路,不再輪迴。所以別人待我如何,都是我的因果。

所以我們就要常常提醒自己,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他不去找別人就找我,我趕緊把這些業消掉,業消就智朗。所以我們還會起情緒,還不夠深信因果。真正深信因果的人,壞事,一般人覺得壞事,他覺得業障報掉了,所以壞事也是好事;好事,好事把它轉成法緣,同生極樂國。家裡人感情很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要修到住在一個屋簷下也不簡單。所以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不要千里共嬋娟,那個纏綿悱惻出不了愛欲海,「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

我今天講這句,你們不要回到家跟你另一半說,「愛欲榮華,不可常保,把它切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以諸位同修,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不然到時候你們回到家,你們家裡的人說,「這個誰誰誰聽了成德法師的話,回來盡找我們麻煩」,那我就阿彌陀佛。

所以為什麼《金剛經》佛說,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因為佛說法他都是有因緣的,可是我們遇的事情的因緣狀況,不一定跟佛當時候講經的那個因緣完全一樣。可是你要依義不依語,你要把那個義理、把那個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掌握住,掌握住了你就可以舉一反三,一體萬用,你就很會用了。所以深信因果很重要。

下一句話說,「我如何待別人,是我的修行」。我到底要修哪個道?我的目標是極樂世界,那是一真法界,佛法界是平等心,那我就要用平等心待一切人,平等恭敬尊重一切人,「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能夠在境界當中不染著不簡單。比方說,當了領導,難免會有官氣,對上講話跟對下講話態度不同。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修行最怕的是什麼?被自己給賣了。你說,被別人賣了也很慘。被別人賣了,你要記得念觀世音菩薩就沒事了,就消了業障。自己平等心愈來愈失掉了。所以兩個位置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第一個,上台講課。為什麼說上台講課危險?因為孟子留了一句話提醒我們,人皆好為人師。所以當老師這個緣,就容易把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慢心給調起來了。所以聖賢人這些話我們都要高度警覺。你說老法師多慈悲,老法師說:「我講學,底下坐的都是監學,我給大家做報告」,這樣的心態就不容易起慢心。其實師父有很多話,你真正用心去領會,他老人家真的替我們考慮得非常的深、非常的遠,這個部分我們在第二單元再來細講。我們這幾堂課,大家一起探討孝親,下一個單元是尊師。

《法華經》講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見佛,善知識是最重要的因緣,最重要的增上緣,因為我們聽他的話依教奉行,就少走他的彎路,因為善知識都是和盤托出來成就我們的。而且這個修行的路得要過來人才能引,「從明師受戒」,明是明白的明。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說:「你要守三個條件。」但是大家要注意,開三個條件的人是什麼樣的境界?他是過來人。假如我們今天聽完老法師的話,然後我們去跟有緣的人說,「你跟我,守三個條件」。那我就替他捏把冷汗。我們自己要走過這個路,你說follow me、follow me(跟我來)是吧?我們自己都走得現在煩惱還很多,然後告訴別人follow me、follow me。我們喊著follow me,那是人家的法身慧命,這可不是開玩笑的。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斷人的慧命比殺人命的罪還重。大家聽過這段沒有?那個跟我們有關係。

我們是台上講課的老師,我們是團隊裡面的幹部,都有責任護念團體裡的人修行。我們護得好,功德無量;我們護得不好,那也有可能會障礙到別人的法身慧命、別人的修行。我們就不說別的,我們自己在工作處世隨順習氣,那個剛到我們團體的人說:「那個人都修十五年、二十年,怎麼是這個樣子?」請問大家,他的信心會不會受影響?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你說他要相信真理,他不能因為看到某一個人他就沒信心。他要相信真理,他也必須要薰習過一段佛法,他才有這種正知正見。一般的人一接觸佛法,他首先一定是先看學佛的人是怎麼樣子,這是無可厚非的,很正常的。所以為人演說重要。

成德也有聽過,「我對老和尚有絕對的信心」,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但是」,大家有沒有聽過但是?但是就跟我們有關係了。假如他說「我對淨空老和尚有信心,我對跟著他的團體也有信心」,阿彌陀佛,我們就跟老人家同台演出配合得好。可是,他說對老和尚有信心,但是假如我們學會、淨宗團體沒有真正依照老和尚的經教去做,請問他對老和尚的信心會一直保持嗎?也很難講,因為他也會聽到很多東西,他也會看到很多東西。所以信心要建立不容易,信心要喪失很容易。上一節課也跟大家提到,一個人只要疑心起來了,它會一直作用,慢慢慢慢這個疑就愈來愈嚴重了。他會對父母疑,他對老師也會疑,他對其他的人也會疑。真心一法不立,只要這個心裡面有疑起來了,這個跟真心就慢慢背道而馳了。

講到這裡,我們要問自己,我們現在對一切佛法的道理有疑嗎?對哪個人、對哪個事有疑嗎?都會影響我們。哪一個人事物能讓我們的疑心起來,我們就動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自己的妄心動了。

所以這次發了一張講義給大家,是「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其實剛剛跟大家聊的,都跟建立正知見有關係。我們看第一個,聖教之基本教義,就是方會長上一個禮拜給我們勉勵,他一開頭講的,佛證悟,「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相信這一句的人,對人還會不會有疑?所以要相信這一句也不容易。「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實這句我們就不會自卑了,我有佛性。所以還會自卑的人,這句話不相信。信心要建立在真理上。我們佛法講的,只有心性是真,其他的會生滅的都是假的,只要它會變化的,它就不是真的。

我們的信心建立在我是雙眼皮,那雙眼皮也會塌下來,年紀大了會塌,你還有信心嗎?你說我信心我的頭髮烏黑亮麗,你也有一天會長白髮,那你信心不就又變了嗎?人的信心都建立在外在的條件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會變,會變的都不是真的,所以這個信心也不是真的。所以佛法真正有一句放在心上,就很大的受用了,可是前提是要放在心上。

所以這個又講到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次第。我們都知道,《華嚴經》講信、解、行、證,而這個解在儒家還把它分成四個階段: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個是解;再來是篤行,去做了。荀子有一段話對我們修學很重要,大家我們都去體會這段話,「小人之學」,小人是怎麼學習的?「入乎耳」,從耳朵聽進來了,「出乎口」,就是聽了就去講,那就變成他自己沒有受用。剛剛說是用明明德去親民,他自己都沒有受用,那就變成什麼?變成我們說教書匠,教書變成匠了;變成什麼?職業的講課匠,就很會講課,滔滔不絕,但是這些講的教誨跟自己沒有融成一體,那這樣就沒有攝受力。每一句話都是從自己的心流出來的,師資道合,你講到感動處,你流淚,底下的人也跟你流淚。我們佛門說有攝受力,「誠於中,形於外」,內心真誠,講出來的言語、做出來的行為都很真誠。

所以我們不能走這個變成把講傳統文化變職業,講得滔滔不絕,我們見過。一年講課一百多場,兩百場都有,可是父親生重病了,你看不到他有什麼焦慮,看不到他積極傾其所有怎麼去找醫生、怎麼去想辦法,看不到這些行為,這大有問題。我們講課,講什麼?講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怎麼常常在跟人家講孝道,自己父親面臨這麼重大的一些關鍵點,都沒有竭盡全力的去盡孝,甚至好像還有點淡然,就有點覺得好像也沒什麼。

所以有根重要,老和尚常常說,插在花瓶的花,它只能看幾天,最後就謝了,因為它沒有根,而且它謝了之後,那個葉子跟花瓣還會發臭。所以這個對我們來講非常警惕,因為只要不是真正有孝親尊師的根基,不管是弘還是護,遲早要出問題,這個僥倖不得!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外在的誘惑,老人家講的,比一百年前十倍百倍都不止。古人誘惑沒有那麼多,又從小讀經書的,都有抵不過的時候;我們現在不是從小讀,外在的誘惑又更多,這個僥倖不得:「應該沒那麼嚴重吧?應該不會吧?」師長老人家八九十歲那個時候講經常常說,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

老人家很慈悲,真是忠恕之道,老人家接著說,「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其實老人家講這個話都飽含他人生的悲憫,飽含他人生的閱歷,他知道人才得從小培養。所以現在都一直強調要辦一條龍,沒有這樣的時間,培養一個真正立得住孝親尊師根基,沒有十幾年,可能根不夠深。所以諸位同修們,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孫子,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好好把他們培養成就。所以「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到哪裡團聚?到極樂世界團聚,「法界逍遙遊」,一起跟著阿彌陀佛,於一念頃遍遊十方佛國,去供佛、去聽經、去度眾生,這個是親人的緣最圓滿的結局。所以剛剛跟大家說,善緣要轉成法緣。惡緣呢?一來消了業障,二來也把它轉成法緣。就像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你看忍辱仙人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不是把最惡劣的惡緣轉成法緣?所以佛法重在這個緣字,緣生法,這個緣怎麼轉就很重要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佛法這個基本的教義,還有提到「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就是這些教誨好像跟我們自身沒關。所以「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聽了之後,「著乎心」,放在心上,拳拳服膺。顏回夫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我們今天聽到老和尚說「念念為他人著想」,從聽的那一刻就放在心上,就開始用了,「著乎心,布乎四體」,四體就是兩隻手、兩隻腳,「形乎動靜」,我的一言一行,都把這個「念念為他人想」做出來,這就是君子之學。

所以上一次跟大家說,你跟老法師學到什麼?這個就是檢查我們自己有把老和尚說的什麼或者做的什麼風範放在心裡面。假如這麼一問,頭腦一片空白,那就是沒放了。所以剛剛跟大家說,每一句經文有很大的受用,「聞譽恐,聞過欣」,這個受用很大,「直諒士,漸相親」。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規》,《弟子規》我們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弟子規》也是《華嚴經》。《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不是五十三參嗎?所以我們又起個念頭,「這是世間法,《華嚴經》那是出世法」。沒有世出世法,只有覺迷,覺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迷了,我們用分別執著去學《華嚴經》也學不進去。

假如這一句《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都放在心上,這個人每天都進步。因為他每天看,看了之後又去效法,「縱去遠,以漸躋」,去效法,他哪有每天不進步?每天都進步,這個人三個月就脫胎換骨了。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所以我們假如學了一段時間了,沒有一個親戚朋友說「我覺得你最近變了」,那這個我們要冷靜;假如人家說:「我怎麼看你最近愈來愈煩惱」,那very dangerous。這個都要勘驗、要檢查。

我剛剛跟你們又講了那麼多,我們還是回到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但是你們心不能緊張,不然又動了,那代表什麼?我們很容易緊張。為什麼很容易緊張?因為沒有自信。你有自信了,有什麼好緊張的?會就說會,不會就說不會,有什麼好緊張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境界都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心態有問題,才會生這些罣礙、煩惱。「哎呀,一叫我,我很緊張,我講不好很丟臉。」那把臉丟了,把面子丟掉,這樣才自在。我們要把病根找到,「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我假如講不好,成德法師會對我有看法。」你們講這種話是對我的侮辱,知道嗎?我就這麼容易看人家的不好嗎?這麼容易對人家有成見嗎?當然我現在講話不夠平和,我要善觀己心,人家對我有罣礙,還是我的修養不夠,我應該做到讓你們跟我相處不會有這些罣礙,這樣才對。

所以跟大家談到這個,《了凡四訓》說的,「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自己內心深處到底這個念頭偏在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了凡四訓》講得好,那個義理講得很透,所以老法師說念三百遍。Ladies and gentlemen,你們有沒有念三百遍?真的很多心理的問題,裡面都講得很透徹,真的是法藥。比方說很多人會困擾,我該不該講,這個講了人家會不會覺得我在講是非?你看學佛學得很不自在,這個也不敢,那個也不敢,顧忌來顧忌去,然後緊張兮兮的,還有點憂鬱症就麻煩了。《了凡四訓》講的,「公則為真,私則為假」。打人、罵人是惡,禮敬人、讚歎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心最重要。那我們是什麼心還問別人,「你看我這樣講好不好?我這樣會不會是是非?」你說這個問題是問別人還是問自己?人家又沒有他心通,你還問他?他又看不到我們的心。

所以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但是不要偏到一邊,反正論心不論事,什麼都可以幹,那不對。大乘佛法還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倫理道德因果這些小乘的基礎都懂,那大乘你就不自欺,你就可以活活潑潑。所以我們是真正為對方好,那有什麼不敢講的?可是你真為他好,你會考慮。為什麼叫「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因為你替他考慮,你沒有當眾批評他,他面子就掛不下了。你又很柔軟的找個善巧的機會私底下跟他講,他一看你這些安排,他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心,你是為他好。「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所以心源隱微處觀照自己。

了凡先生接下來用這個句子可好了,「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我們到學會來弘護正法,這個絕對是希望去利益大眾,濟,救濟。可是這裡面在心念上純不純?了凡先生用「一毫」,一毫就是一絲一毫都不能夾雜進去。有一毫媚世,媚世就是討好。現在這個討好很麻煩,政治要討好選民,那就麻煩了;商業要討好客戶,那就麻煩了;當老師要討好學生,那也很麻煩了。那個媚裡面那還是有名利,還是有功利,還是有急於要人家肯定,急於求成這些念頭。所以我們修學不可能一下子純淨無惡,可是那個觀照就要很細了,念頭,一直往深處去看,默默洗滌。

「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我們很愛親人,很愛有緣的人,可是我們為什麼會跟他起情緒?你是愛他,這個心是愛怎麼會發脾氣?怎麼會憤怒去罵、去指責?因為這個愛裡面夾雜著希求,我對他好,希望他也對我好。所以我們當父母的,人生的每一個角色也是行菩薩道。那個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她在當太太、當媽媽行菩薩道,她教出了聖人,功德無量。所以諸位當媽媽的人,妳假如教出一個范仲淹,妳以此功德迴向就可以往生,妳不能留戀世間,所有善根心心迴向,就可以往生。所以佛法很圓融,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行菩薩道,它是圓融的、無礙的。

所以我們本來愛,為什麼會瞋恨?為什麼會怨恨?就是求不得。我們在付出當中有希求,有一毫希求,就有求不得的苦,一求不得了,一般都會起瞋。你是我兒子,那個「我所」產生了,就想控制,控制不到就罵人了。所以老法師講的都是心法,放下控制的念頭,其實就是不要要求,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所以一般我們會有情緒,一定是我們想要求哪個人、要求哪個事,然後他不聽我的,事情不照著我的希望去發展,我們就不舒服了。所以這個時候更重要的,不能再往外,一往外又批評這個、批評那個,又造口業,要反躬內省,不能向外馳求。你看《了凡四訓》講得好,大家多讀幾遍吧。我一說三百遍,你們又有壓力了,所以我說多讀幾遍。出言要順人心,不能惱害眾生。

所以你看了凡先生這個「有一毫」,特別有味道。「諸苦盡從貪欲起」,有貪求了,「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所以我們沒有隨順性德,產生了這個控制、要求,才會生煩惱出來。所以這個不干別人的事,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這個絕對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所以我絕對不能把責任推給我們陳居士,說是因為他讓我緊張,這個不對。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跟阿彌陀佛學到什麼?大家現在腦海裡有浮現一個東西,這樣就對了,這是真實的狀況;假如一片空白,那也沒關係,代表什麼?開悟了,「哎呀,原來我都沒有真正把阿彌陀佛的哪個優點放在心上,所以才腦子一片空白」。所以君子之學入乎耳,《無量壽經》我們都念得不少了,尤其是「大教緣起」第三品開始到後面第八品,基本上誰是主角?阿彌陀佛是主角。讀了幾百遍、上千遍,跟阿彌陀佛學到什麼?一片空白。

好,哪一位仁者先說?

陳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學生先說。

成德法師:好,請。

陳居士:法師,學生想向阿彌陀佛學習,建造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哎呀,壯哉、壯哉!阿彌陀佛。所以我們陳居士,他是目標在我們當下建一個極樂世界。大家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的緣分不大一樣,阿彌陀佛他是重新造一個世界,你跟他相應的你再來,你願意念他佛號的可以來,他是重新建一個世界。釋迦牟尼佛是看到這個五濁惡世,他跳進來,在火中開蓮花,也很不簡單。所以《阿彌陀經》裡面說,十方諸佛都稱讚釋迦牟尼佛不簡單,「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因為它太難了,所以後面的人就會覺得,他這麼難都可以,我們要效法。而且我們還稟受他老人家的福報庇蔭,我們才好可以修學。你看經典是由他老人家傳下來的,甚至於像我們出家人,都是佛陀他本來可以一百歲的,他把二十年的福報護持後面的出家人,護持後面的弟子。

那陳居士是「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所以他要造一個極樂世界,是吧?我以後一定一有機會回去了,我一定到我們馬來西亞淨宗學會參學。不只到馬來西亞淨宗學會參學,還要到你們家參學一下,這個依報隨著正報轉,他發的願那麼大,他的依報,他們家是他的依報,所以他這個家就很莊嚴;他到單位去,這個單位是他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他的願又沒有退。所以這個一定要去參學,幫我記下來,我回去要好好去參學一下。

好,下一位仁者。

黃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黃居士。

黃居士: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請說。

黃居士:每天念《無量壽經》,都向阿彌陀佛學習,自己要精進的努力學習,斷見思煩惱。 成德法師:精進的學習,「精勤求索」,對。好。還有「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個都是很精進。好,再來。

葉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葉居士,請。

葉居士:阿彌陀佛,師父好。我向阿彌陀佛學習,「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你念得我頭皮發麻。這個很重要,這個願心不退。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講了一段話,很值得我們去體會。他老人家說:「造業者百」,造作罪業的人有一百,「為善者一二」;「為善者百」,行善的人有一百個,「向道者一二」,向道就是要脫離生死輪迴了,才一二個;「向道者百,而堅久者一二」,能堅持久遠的一二;「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到這樣才叫真道人。所以這個堅久,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樣才能成道。 這段話我轉化一下方式給大家呈現一下,用數學來表達,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四次。大家說有沒有道理?造業者百,堅久者一二,我把它算二,已經算多了,人家說一二,我算二,乘起來是億分之十六。全世界有七十億人,七十乘以十六,有差不多一千人,一千一百多人。這一千多人是誰不重要,其中有一個是誰?我們不能一聽師父說請佛住世,我們的眼睛開始看外面,誰誰誰滿適合的。這個都是向外,不是內學。

你們可以按一下舉手,李居士,你們不是可以按一個,在畫面當中?好,請。

李居士:阿彌陀佛,法師,成德法師。我們阿彌陀佛教我念佛,學阿彌陀佛學什麼?我們念佛人相信,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正見。阿彌陀佛,就講到這邊,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您剛剛說佛也是念佛。所以《無量壽經》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所以能念萬德洪名是我們的大福報,我們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要好好念。要念,那個獎才可以兌現;不念的話那還是不能兌現,就好像藥要吃下去才能得利,藥不吃不能得利。

再來張居士,您剛剛是不是按了一個手?

張居士:是的,阿彌陀佛,法師。法師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一聽到就想到,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眾生,不捨任何一個人。

成德法師:好,不捨任何一個人,非常好。

您看「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捨一人。其實我當時候讀到這個願,我起了個觀想,因為我在教小學,我就在想說,現在假如有很調皮的學生到我面前來,我能不能很有愛心、很有耐心的教他?就像四十八願一開頭就說「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就是阿彌陀佛說,地獄的人來,來我這裡聽我講經說法,我也讓他成佛。我就想說,這個最調皮搗蛋的來,我能不能讓他變好,能不能「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他會給我考很多試,我能不能受得了?

有一個老師,他面對一個學生,真的被他磨到有點撐不下去了,就想放棄了,突然起了一個念頭,他假如是我兒子,我會怎麼做?他這個念就轉過來了。所以我們把眾生當作親人,甚至當作一體,這個心境就很重要。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下一位,莊居士請。

莊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成德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您好。

莊居士:我聽到法師的問題,我想到《無量壽經》的第四十七品「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我們一定要放下我們的惡驕和懈怠,今生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成德法師:您的目標非常明確。那您從這個過程中跟阿彌陀佛學到什麼?

莊居士:阿彌陀佛教我們隨順佛願、隨順佛力,我們要以佛的果地覺來做自己的因地心。 成德法師:那您的意思就是說向佛學習聽話?

莊居士:對,老實、聽話、真幹。

成德法師:對,因為阿彌陀佛也很聽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話,他一聽了就發心出家了,就把國王位捨掉了。所以這個是跟阿彌陀佛學到老實、聽話、真幹。

好,謝謝。

莊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李居士。

李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好。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您好。

李居士:剛才聽到師父的問題,想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次在讀誦的時候一讀到「我作佛時」,感覺內心就有一分震動,都感覺要學習阿彌陀佛的慈悲用心。如果在現世中我們也是力所能及的去做一切有利於眾生覺悟的事情,如果我們精進努力成佛,一定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去做阿彌陀佛所做的事情。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李居士。這個就是念經,我們剛剛說的「入乎耳,著乎心」,念到那句「我作佛時」內心都有震動;不用心念,念啊念啊念熟了,邊念字沒有念錯,還可以打妄想,還可以飛出去很久再飛回來,字還沒念錯。這個也要謹慎,念佛也好,讀經也好,有時候會熟了以後都飛出去打妄想,拉不回來。夏蓮居老居士特別提醒我們,不能輕忽養識,不能輕忽了,掉以輕心,養大了、增長了那個分別執著。識,識就是情識。

因為我們本來念佛、讀經是要專注,結果因為念得太熟了可以打妄想,只要打妄想,那個妄想就愈來愈多。我們要知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念佛就打妄想,「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我們要冷靜,連讀經都可以打妄想的話,那平常不讀的時候可能更打妄想。所以真的,我們說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要入我們的心。

讀到「我作佛時」能震動,那就是以阿彌陀佛的心為心,以阿彌陀佛的願為願,以阿彌陀佛的行為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有這種氣概。「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我這邊沒有花掉下來,所以我的功力還是差得太遠,但是我們要往那個方向去努力。

好,下一位仁者,何居士。

何居士: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您好。

何居士:學生第一個念頭是看破、放下,不分別、不執著。

成德法師:您是從阿彌陀佛身上學到怎麼看破跟放下?

何居士:凡事要看得很開,都不要去對立。

成德法師:您體會到阿彌陀佛不跟人家對立,是嗎?

何居士:對,就是愛護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成德法師:好,謝謝。這個叫「常懷慈忍」,慈悲對眾生,謝謝。

再來,林居士。

林居士:阿彌陀佛。學生學到是積功累德,時時要洗心改過,這一生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您說跟阿彌陀佛學到積功累德,因為這個第八品是「積功累德第八」。所以修行也不是一蹴可及的,要慢慢積累。就像《太上感應篇》說的「積德累功,慈心於物」,都要不斷積累才能「工夫到,滯塞通」,不管是德還是慧都要積累的,德行跟智慧都要積累。

下一位,高居士請。

高居士:阿彌陀佛。第二十九品裡面有這麼一段,就是「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成德法師:高居士你念這一段就是說,以後到貴學會的眾生,你就把他栽培好,然後他成就了,他又到其他的地方去宣說正法,是這個意思吧?

高居士:應該是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後,才可以到有緣的法界去,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高居士,那你的意思是說,你要往生才跟阿彌陀佛配合就是了?

高居士:是的。

成德法師:是?你現在不配合?

高居士:應該是說,我們現在就應該以佛的願力,以佛的大願大力而加持我們,讓我們去輾轉……

成德法師:那個佛是你往生才加持你,還是現在就可以加持?

高居士:現在就可以加持我們了。

成德法師:對。所以你看老法師都說,你們年輕人要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我沒有逼你們,我剛剛講的話都跟《無量壽經》相關的,我沒有說我自己發明的話。你說現在就要跟阿彌陀佛配合,也是《無量壽經》說的,不是我說的。「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沒有說往生以後才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現在就是,right now。

好,謝謝高居士。

今天沒有說話的不行,我今天得要狠一點。來,黃居士。

黃居士:阿彌陀佛,法師。

成德法師:您好。

黃居士:我在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經》上學到,要幫助眾生,幫助他們、成就他們的善根,直到他們能夠成就菩提果。

成德法師:很好!

高居士:「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

成德法師:非常好!阿彌陀佛。所以這個黃居士出生眾善根,她只要跟眾生有緣,她就善巧方便去增長大家的善根。就像老法師說,你們那個車子後面貼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你開車出去,停在你後面的人都念好幾遍。這個都是,有心的話,隨時都可以增長眾生的善根。

韓居士。

韓居士:阿彌陀佛。坦白說,其實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學生還是分不清楚的,但是閃過念頭的是真誠平等。

成德法師:好,謝謝。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是不二,所以也不用分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他在三千年前,因為印度有眾生起了要脫離輪迴的善根,佛是千處祈求千處應,就在印度示現成佛,教化眾生四十九年。所以我們不忘這個本,所以稱本師,根本的老師,釋迦牟尼佛。而且這個釋迦牟尼,也不是佛說我喜歡這個名字,我取這個名字,那佛就有我相、人相;佛沒有我,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他的佛號也是應這個眾生的機。所以「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寂滅。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這個世間的人比較自私,所以他「釋迦」就是讓我們仁慈、慈悲;我們比較容易染著,他「牟尼」是清淨、寂滅,就是這個佛號都是來提醒我們的問題的。而阿彌陀佛,他是離我們這個世間十萬億的佛國度,他創立了一個極樂世界。因為那個世界太好了,「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全部都是好的緣,阿彌陀佛是老師,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這些諸大菩薩都是同學,想退步都不可能。而且那邊六塵說法,一接觸都是增長善根,「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的佛也好,他都勸他的弟子趕快到那裡去,那裡成佛最快,所以都推薦學生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所以這個是一切諸佛的希望,所謂「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大師說的。

那剛剛韓居士講到的,要學阿彌陀佛清淨、平等。你看平等度眾生,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我們效法阿彌陀佛平等,那我們就對任何人都恭敬,不起這種傲慢、對立這些情緒。

好,下一位,李居士。

李居士:阿彌陀佛,師父好。

成德法師:您好。

李居士:學生記得是「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師父上人是告訴我們,這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人生最重要的頭等大事,還有其他的我們就隨緣的去做,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那您從阿彌陀佛發願這一段話學到什麼?

李居士:要先行菩薩道,在生活中就一定要先落實,讓六度落實在生活中,然後再不斷的提醒自己一定要念佛。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就是把六度落實在生活中,這個很重要,不落實,那學跟做又是二了,入不了不二法門。所以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我們在敦倫盡分當中都要想著,我這麼說跟佛菩薩教的相不相應?「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講課的人也要注意,有沒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離經一字,便是魔說」,這麼好積功累德,不能搞成造業了。所以這個是六度就是生活。

好,下一位。你們現在不是練如如不動的時候。好,鄧居士。

鄧居士:阿彌陀佛,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您好。

鄧居士:學生認為我們要像阿彌陀佛一樣的發四十八願快快成佛,這樣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圓滿成佛。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鄧居士說要發四十八願。那大家有沒有從四十八願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心?這又是一個重點,可以提供還沒有發言的同修。那每一個願都是他的心,你能看到他願背後的用心、善巧,你就可以學他做人做事。所以要善學、善觀察,《淨修捷要》「一心觀禮」,那個觀很重要,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要看懂阿彌陀佛在怎麼表演。

好,陳居士。

陳居士:法師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陳居士:學生剛才聽到法師問的問題就想到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阿彌陀佛的心量很大,然後阿彌陀佛很有智慧,就是讓我們用這個方便法門,很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確實是一種難信行易的方法。這個是很難得的一個智慧,學生向阿彌陀佛這方面學習。

成德法師:所以這陳居士提的,就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非常善巧方便,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一乘了義,萬善同歸。這個善巧也可以用在我們當前接引大眾,怎麼善巧?「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我們能不能循循善誘,不要要求太高,人家跟著我們一起學習很有壓力,最後他不敢來了。你看阿彌陀佛都是很善巧方便,三根普被,這也是我們的學處。

黃居士。

黃居士:阿彌陀佛,德師父上午好,Good morning。

成德法師:Thank you。

黃居士:剛剛德師父問的,是我們跟阿彌陀佛學了什麼,學生跟阿彌陀佛,就是讀《無量壽經》的時候跟阿彌陀佛學了就是,先把自己度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帶更多的眾生到極樂世界。要「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黃居士的意思就是說,從阿彌陀佛他開始修學,他就先成就自己,「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他自己成就自己,這個佛門說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

好,謝謝。下一位,伍居士。

我叫你們都不是說隨便叫的,我都看到你們的身體語言有種要講不敢講,我就推你們一把,你們不要覺得很無辜。

伍居士:阿彌陀佛,師父,愈看師父愈像阿彌陀佛,真的。

成德法師:謝謝妳的鼓勵,我好好努力,我吃胖一點。

伍居士: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到果地法門,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意思是說,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因為阿彌陀佛以彌陀的果德作因地心,因果是一不是二,本來是佛,現在又用這個果來當作因來修成佛,念佛成佛,自然感到不可思議的功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伍居士。這個法門特殊,它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老實持名,全攝佛德,就把阿彌陀佛果德的功德全部攝受成自己的功德。這個是佛門最方便的法門,也是利益最大的法門。所以我們不能辜負阿彌陀佛的苦心,得好好老實念,念一聲,佛的功德就變成自己的功德了。所以為什麼它快?它從果起修,非常快,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你看都能到一心不亂,這個萬德洪名功德不可思議。

那假如我們用在現在呢?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就是把我們這一生所得的,在每一個跟大眾宣講的機緣和盤托出,是不是拿自己的成果去供養有緣的人?那這個有沒有效法阿彌陀佛的精神?大家去觀察老人家講經,他都是把他一生修學的最重要的領悟,都是和盤托出告訴我們。所以為什麼真聽話的人可以超過老師?我們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大家聽過嗎?因為這個學生真聽了,老師的彎路他都不用走。所以阿彌陀佛這個,以他全然的成果來成就眾生,這個心境我們要學習,還有具體的做法。我們弘護的經驗也要和盤托出,去供養給有緣的人。

好,謝謝。好,謝居士。

謝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謝居士:法師您好,剛剛學生的藍手(會議軟件舉手功能)已經放在那邊很久了,就等法師點,但是法師沒點到,就不敢說。

成德法師:抱歉抱歉。

謝居士:不是不是,沒有。學生剛剛聽法師的這個提問,第一念發起的就是學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就是在這四十八願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心,為一切眾生脫離生死的苦而發了這個大願。然後再一個二十四品裡面他也給了我們很多的信心,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善巧方便,鼓勵我們脫離生死的苦。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心,也是學生想學習的。 成德法師:好,謝謝謝居士。我們不管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扮演這些角色都要學習,剛剛謝居士提到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善巧方便,這樣我們才能把這些角色做好,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好,謝謝。

周居士。

周居士:阿彌陀佛,師父好。

成德法師:妳好。

周居士:學生覺得要學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還有像阿彌陀佛一樣,讓我們藉他的力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周居士講的就是,這是他力法門。阿彌陀佛很慈悲,都幫我們眾生,我們這個煩惱沒有斷盡沒有關係,只要念他的佛號,他這個佛力一加持,可以帶業往生。等於是說,我們效法阿彌陀佛,就是希望眾生都可以因為我們而得到很大的利益,對他的修行都是很好的增上緣。這個就是我們有這種願,就是做孩子的貴人,做身邊有緣的人他一生的貴人,這個就是學到阿彌陀佛他力法門。那我們能不能替眾生出力?

好,大家都講完了。鄭居士。

鄭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吉祥,各位同學吉祥。上個星期其實學生也已經回答了在阿彌陀佛的身上學到了什麼,上個星期學生有講到,就是精進不止。精進,再想深一層其實就是聽話、老實、真幹,不止就是當堅持之。這是學生從阿彌陀佛的身上學到的,也從四十八願當中可以看到,阿彌陀佛他指了非常準確的方向讓我們去學習。那就是阿彌陀佛在發願的時候,他的方向是非常明確的,他每一個願都非常準確的,這個願不成的話,就不成佛。就讓學生學到,當我們發願,要堅持之,要老實、要真幹,然後要非常明確的方向。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是,好,謝謝鄭居士。她這是「凡出言,信為先」,發出去了就要做到。而且目標明確這個對於我們很重要,不管我們是弘還是護,我們要讓來學習的人,我們要讓我們團隊的家人們,他修學的目標很明確,他弘法、護法的目標很明確,不然他有時候都搞不清楚怎麼修,搞不清楚在幹什麼,這個我們就沒有護念好他了。所以目標明確這個是重要的。

李居士。

李居士:法師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你好,阿彌陀佛。

李居士:因為法師剛才問的問題我也是不大清楚,沒聽到,大概是說學習到什麼什麼。 成德法師:對,跟阿彌陀佛學習到什麼?

李居士:學生學習到是,為什麼明白了自己會沉淪在娑婆了,在這個六道裡面不能夠出去,就是要找回自己,要找回自性,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的自覺覺他,幫助所有的一切眾生離開這個六道輪迴,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成就自己,成就他人。好,謝謝。

吳居士。

吳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您好。

吳居士:末學聽到法師講跟阿彌陀佛學什麼,我只是想到跟阿彌陀佛一樣要成佛,視一切眾生為一體。然後阿彌陀佛還發願,只要我們眾生念佛,一定成佛,所以那個大慈大悲的心是末學很想學習的,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吳居士講的就是「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好,林居士。

林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成德法師:您好。

林居士:請問聽到嗎?

成德法師:聽到,可以。

林居士:剛才法師問,就是向阿彌陀佛學到什麼?我的念頭是,看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更感受到,念《無量壽經》的時候,對那一句「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有感受,就是感覺阿彌陀佛要拔我們生死的苦,直接就去了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現在我們還在這個世間,佛就教我們怎麼樣修行,讓我們在這個世間能過得比較安樂、幸福,然後能夠利益我們身邊的人,尤其是先利益父母,希望父母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希望我們趕快脫離輪迴,不要再受苦了。「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我們今天就往生,阿彌陀佛第一句話就跟你說,「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這個傻孩子,怎麼今天才回來?枉受不少輪迴之苦。這個我們要體會佛的心,「黃金臂晝夜常垂,白玉毫古今不昧」,「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最後葉居士。大家都講了,對對,葉居士。

葉居士:對不起,末學學到的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成德法師:在這裡要隨喜大家,我們在協會都教這些小朋友,從小就扎他的孝親尊師,還有求生淨土的根基,這個就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所以《無量壽經》每一句都可以在當下落實。「興大悲,愍有情」,現在社會這種情況,他現在不扎好根,以後很難走的。

最後我們請顏會長。

顏會長:尊敬的師父慈悲。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會長:大家好。真的很歡喜,師父娓娓道來這些真實的教誨,如何跟阿彌陀佛學習。法師開示,從頭到尾都教導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解、同德、同行。然後在因地上,師父也都提到,大家也都說了,我大概綜合一下。就是阿彌陀佛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聽經聞法,他的國度裡面福報非常之大,世饒王,能夠「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這四句話真的是我們真正學習的地方,也就是聽經聞法,用真實的心、恭敬的心、孝敬的心來聽經聞法,那麼自得心開,心開決定就是要自度度他,而且要度一切都達到究竟圓滿。

那也知道輪迴苦,一切諸佛都是依苦來成就無上道的,所以自個兒那出離心決定是發出來了,進而就發無上的菩提心,那麼決定就要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所以整個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願,為菩薩道,修菩薩道。同時他的大願,我們在「至心精進第五」裡面也看到了。「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裡面就看到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大願,的的確確要度盡法界一切眾生,尤其是六道輪迴的眾生。而同時也發了這個願,要度盡這些、幫助這些已經成就的,但還沒有圓滿的這些菩薩們,也快快的、趕快來成就無上道。

所以我們看得到,阿彌陀佛因地上的確是住真實慧。真實慧,從「積功累德」裡面我們就看到了,「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阿彌陀佛發的願,每一願都是從無盡的大悲裡面所發出來的,每一願都是真實之願,而且自個兒已經證得這真實之際,所以一一都是真實。而且的的確確,這個他力法門,也是他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所開出的他力法門,而能夠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也就是歸結了果地覺了因地心。所以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一切願,經無量劫修學,成就了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最極圓滿,而這一切圓圓滿滿的含攝在六字洪名裡面,只要我們真信切願念佛,決定就像法師所講的,就是在念佛的當下,就攝佛功德為己功德。

藉由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來顯發我們自個兒的家鄉,所以這一切都是我們自性圓滿的在四十八大願之下,在真實智慧所成就的,一一顯發我們自性的一切真實的功德相好光明,也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的德相,在西方極樂世界裡面一一無餘的究竟圓滿的顯露出來。所以這真的是我們的家鄉,自他不二。所以從這整個看到就是「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在第二品裡面也看到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住真實慧所成就的。所以這一切我們連一點疑惑都沒有。所以學習《無量壽經》,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所學的事實上就是我們自個的心。所以經教的學習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心中的經,我們迷的時候被經轉,我們悟的時候要轉這個經。所以真的是藉由《無量壽經》的學習,顯發我們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而這方法是達到究竟圓滿,非常之方便。

所以念老在開示裡面也說,《大日如來經》裡面也說,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以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所以真的看到阿彌陀佛這個法門一一都顯發出來。所以從這兩次我們學習,這大根大本裡面綜合起來,從這阿彌陀佛一切的表法,我們就看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達到究竟圓滿的孝跟敬,也就是說我們自性本來就具足的這個。所以本來是佛,我們再清清楚楚明白我們本來是佛,也要跟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到最後真的是這樣,「必成正覺第七」裡面所講的,「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一切都同圓,情與無情都同圓種智。這無不是從這個大根大本的孝親尊師、因果的教育、這十善業道,乃至「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裡面來達到究竟圓滿。而三福的落實決定修六和,修三福,修戒定慧三學,也決定一一落實六度,六度萬行,而最終也要修學這十大願王。而十大願王這個心、量、行其實因地上就是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心願解行,一一都是圓滿的普賢行,一一都是圓滿的佛行,所以皆修佛行。而我們也一定要如阿彌陀佛發這個願,行普賢道,到極樂世界去成究竟圓滿的普賢道、究竟圓滿的佛道。

所以我一點體會跟大家分享,從成德法師在這一切的設計,我一看到大綱這個總綱領,還是第一個禮拜所學習的,還是正知正見的成立,我們都要感恩成德法師,他真的非常之深入,為我們演說,讓我們在這扎這個大根大本。我們決定好好的來做這個弘護的工作,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一定要做到,做了真歡喜。知難,我們進入這樣的學習,將這難一一的給它突破,達到能夠定解,正知正見,最終能夠圓解圓修。那麼真的我們不枉此生,我們決定要得生淨土,而我們要將這件工作真正給它做得圓圓滿滿。

我一點體會跟大家分享,我哪裡說錯了、解錯了、講錯了,請師父、大家多多的指點,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顏會長,把今天大家分享,還有《無量壽經》很重要的這些給我們總結得很清楚。所以無有一法離心別有,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為增上緣,他的大願大行把我們本有的大願大行、善根福德給喚出來、給喚醒。所以我們要效法阿彌陀佛,那就是以他為榜樣,把我們的這些善根調動出來。所以我們也要有信心,我們肯效法,我們一定做得到。「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最後成德也分享一條,因為大家都講了,我自己沒講不行。阿彌陀佛到十方佛剎去參學,世間自在王如來把十方佛剎都現在他的面前,結果他老人家是「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所以師父上人說阿彌陀佛是很科學的,他是把十方佛土的優點都掌握了,缺點都不要,然後建立了極樂世界。這個對我們弘護正法重不重要?尤其我們念到《勸發菩提心文》,「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我們讀到這裡,我們就要有志氣,我們建立的弘護團隊,決定是絕名聞利養。我們現在有看到的一些錯誤,我們不只不指責,我們拿來鞭策自己,現在不管是道場還是學校,有哪一些不足,我們就把它做好,為人來演說。

就像師父上人,曾經有一個人就跟師父說:「師父我很想把脾氣改掉,不然都火燒功德林了」。老人家說:「你真想學我才講。」這個弟子說:「真的,真的,真的想學。」接著老人家說了:「你從今天開始,你看到哪個不順眼的,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他。」這一個心境就不只不會跟他生氣,還會變成自我的一個鞭策。看到別人貪,我的貪還沒有完全放下,所以不能感動他;看到別人不孝,我的孝行還不能感動他,所以還是我做得不好。看到誰不對,都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樣我們哪怕是見到負面的事情,人事物統統轉成一種願力,這個在佛門叫隨事菩提心。菩提心不能忘失,所以一接觸了,統統都是增長一種願力,就是都是來提醒我現代缺什麼,現代佛法缺什麼,見義勇為,我來表好法。這個就是學到了阿彌陀佛的「選擇所欲,結得大願」。

就像我們今天開張的是我們陳居士,他說要在這個時代建一個極樂世界,我們前後呼應,又有顏會長尤其針對《無量壽經》的道理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要學阿彌陀佛的恭敬心、孝敬心,對老師的恭敬,他才能成就這麼快;對一切眾生的孝敬,「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還有阿彌陀佛是住真實慧,智慧很重要,所以這些都是我們的學處。

好,今天時間也超過太多了,很抱歉,沒有掌控好時間。就跟大家一起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2月24日04:27: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