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4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2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个。现在《乐》已经亡佚,这是自从《诗经》,然后汉乐府也已经不能唱。

 

学生读诵:巾ㄐㄧㄣ。(甲文)(小篆)。巾是佩巾的象形。

备注:《说文》:「佩巾也。从冂,丨象纟也。」《玉篇》曰:「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

典籍所见:(1)覆盖器物用的布。《国语.周语》:「陈其鼎俎,淨其巾幕。」(2)盥洗后用来擦拭的布巾。《礼记.内则》:「盥卒授巾。」(3)覆盖。《庄子.秋水》:「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常用词:纸巾,毛巾,巾帼英雄。

教授:这个字「巾」,「从冂」,当中这一竖是增体,它不成文,「象纟也」,像那种冂,就是一种垂下来的丝。所以这个巾字,当中这一竖是不成文的增体。典籍所见第三,我们前两天说过,《庄子.秋水》,我们有个小同学还会背这一则。接下来,「弁」。

学生读诵:弁ㄅㄧㄢˋ。(甲文)(金文)(小篆)。弁是两手捧起皮弁的象形。甲文、金文像两手捧弁之形,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冕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弁,或覍字。」

典籍所见:(1)古冠名,《书经.金藤》:「王与大夫尽弁。」(2)惊惧。《汉书.王莽传》:「予甚弁焉,予甚栗焉。」

教授:看甲文,像两手捧起一个帽子的样子,金文还是一样,小篆就变化很大。《说文》说「从皃」。

板书:

在前面我们看过「皃」字,「从皃」,上面那一部分:

板书:

增体的符号。而我们现在楷书写的这个「弁」字,跟哪一个最像?看一看,应该是甲、金文。甲文、金文,更像我们现在楷书用的这个「弁」字。小篆,皃字,这个字的上面这符号是增体。甲文、金文,双手这个拱已经成文。当中的一个皮弁的样子,画的是一个四方,或者像金文那个形状,这是不成文的增体的象形。再看下一个字,「衰」。

学生读诵:衰(蓑)ㄙㄨㄛ。(金文)(小篆)。衰(蓑)是用草编成雨衣的象形。金文像草编成的蓑衣,小篆是从金文递变而来,加了「衣」为意符。

备注:《说文》:「艸雨衣。秦谓之萆。从衣,象形。」段注:「衰俗从艸作蓑。」

典籍所见:(1)微弱。《后汉书.班超传》:「臣老病衰困。」按:疑编草为雨衣,因不緻密,故引申为衰弱,衰败,再引申为倒霉之义。(2)减少。《战国策.赵策》:「日饮食得无衰乎。」(3)年老。《淮南子.主术》:「年衰志悯。」(4)用粗麻布做成的毛边丧服。《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髮以麻。」

常用词:衰落,盛衰兴废。

教授:看金文,像用草编的雨衣。同学们看过蓑衣吗?蓑衣一般是用棕榈编的,也有用草编的。由于用草编成蓑衣,它总是稀稀的,不是太緻密。我们在典籍所见裡面第一,这个衰困,大家一定要想一想,衰本是雨衣,怎麽会变成衰败?按语裡面,疑,也是不敢确定,疑编草为雨衣,不是太緻密,所以引申为衰弱、衰败;再引申为什麽?倒霉。现在口头上常听说什麽?好衰,听过吗?我今天好衰,意思说很倒霉。为什麽这个雨衣会变倒霉?我说疑,可能,也不敢确定,可能是因为它编得不能够很緻密,有稀疏的地方,所以引申为衰弱。下一个字,「兂」。

学生读诵:兂ㄗㄢ。(甲文)(小篆)。兂是人头上戴髮簪的象形。甲文像女人头箸簪之形。小篆从人,甲文从女,古人男女都用兂固定头髮,如杜甫诗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以为证。

备注:《说文》:「首笄也。从人,匕象簪形。簪,俗兂,从竹从朁。」段注:「篆右象其叉,左象其所抵以固弁者。」

典籍所见:(1)头簪。《史记.外戚世家》:「夫人脱簪珥叩头。」(2)插,戴。苏轼《答陈述古诗二首之一》:「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板书:

教授:当中这是人字,红的这部分是来簪头髮的,甲文当中是个女字,看得出来吗?上面是她的髮簪。哪一部分是增体?

学生:头髮上面。

教授:对了,头上红的那部分,髮簪,它不成文,人是已成文,髮簪算增体。甲文部分也一样,女字是成文。接下来,「舍」。

学生读诵:舍ㄕㄜˋ。(金文)小篆。舍是房屋的象形。

备注:《说文》:「市居曰舍。象屋也。囗象筑也。」

典籍所见:(1)宾馆。《尚书.大传》:「以朝车送之舍。」(2)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廿八年》:「退三舍避之。」按:疑或因古代行军约三十里需要驻扎休息,所以三十里为一舍。(3)布恩德曰舍。《左传.昭公十五年》:「施捨不倦,求善不厌。」(4)止。《论语.述而》:「舍之则藏。」(5)捨弃。《孟子.尽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按:舍与捨为两字,《说文》捨:「释也。从手舍声。」舍与捨同音通假。

常用词:舍身取义,锲而不舍,舍我其谁,舍己为人。

教授:《说文》:「市居曰舍。象屋也。」「囗」这个符号象筑也。哪一部分成文?「囗」这一部分是已成文,上面的是像屋形。典籍所见第二,我们引到《左传》,「退三舍避之」。三舍是什麽意思?一舍是三十里,三舍,退九十里。为什麽舍当三十里讲?这裡我的按语,也是疑,或者是因古代行军大约三十里就需要驻扎休息。三十里,因为行军他需要带各种装备,他走不是很快,行三十里就需要驻扎休息,所以舍当三十里来讲、来解释。我认为它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舍」当三十里说。典籍所见裡面第五,说到「舍」与另外一个「捨」字,说它是同音。你怎麽知道?要说得出来。

学生:声子跟声母同音。

教授:真好。形声字声子跟声母的关係,舍是声母,加提手旁的是从手舍声,形声字,它是声子,声子与声母之间它一定是同音,在形声字裡面。所以像这种地方,同学们以后你们读经典,碰到这个情况,如果上下文你读不通,你稍停一下,想一想,它是不是同音通假?是不是另外一个字?譬如你碰到这裡「舍」,本来是市居,怎麽这裡跟捨弃的意思一样?你一想它,它可能是提手旁的这个「捨」。所以我们学过文字学,帮助同学们读经典的时候会方便很多。接下来,「向」。

学生读诵:向ㄒㄧㄤˋ。(甲文)(金文)(小篆)。向是在房子的牆壁上开了一个窗户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同,「宀」像房屋正视之形,「囗」像窗牖形。

备注:《说文》:「北出牖也。从宀囗。《诗》曰:塞向墐户。」

典籍所见:(1)方位。《霞客游记》:「南北向皆有嵴中亘。」(2)对着,朝着。《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上。」(3)接近。《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4)往昔。《庄子.寓言》:「若向也府,而今也倾。」(5)假如,假设。《后汉书.张衡传》:「向使能瞻前顾后。」

常用词:欣欣向荣,所向披靡,改恶向善。

教授:「向」这个字,后面宀像房屋,我们昨天在黑板上还把它加盖好了,这个宀,这是已成文。那个窗户,画一个框框,它不是成文的「囗」字,所以这个窗户是增体的一部分。《说文》说「北出牖也」,使我想起今天早上,我们昨天不是下了一阵雨吗,天气凉爽了,前两天好闷热。我住那个地方,后面窗子开开,一阵凉风吹过来,觉得非常的享受。我就想起,好像也曾经要同学们下载过一篇文章,陶渊明给他儿子写的那篇信:「与子俨等疏」。

板书:与子俨等疏

给他儿子俨等疏,同学们下载下来,好好的读,一篇非常非常好的文章,最好能够背得,那更是一种享受。裡面提到,陶渊明跟他儿子说:「常言五六月中」,天气热不热?热。「北窗下卧」,朝北的窗子开开,在底下躺着。「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一阵阵凉风吹来,觉得舒服吗?「自谓是羲皇上人」。

板书:自谓是羲皇上人

在北窗下,五、六月中天气很热,躺在北窗下那裡,遇凉风一阵吹来,感觉得非常舒服,舒服得像什麽?像是羲皇上人。羲皇是谁?伏羲氏,还可以叫他庖羲氏。他认为舒服得像那个时代,那种无忧无虑的时代的人那麽舒服。「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剩下的由同学们自己查去,我只记得这几句,他高兴得、享受得像羲皇上人。同学们也能享受到,你只要碰到凉风吹进窗口,你坐在那,你一定感觉到,你说我现在就是羲皇上人。要能学会做羲皇上人,这是非常重要。这个向字让我们学会做羲皇上人。好,接下来看下一个字,「齿」。

学生读诵:齿ㄔˇ。(甲文)(金文)(小篆)。齿像人张口露出的前齿。

备注:《说文》:「口齗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段注:「者,象齿。馀口字也。」按:甲文与《说文解字》古文齿字作「」相近,像张口见齿之形。金文、小篆加「止」为声符。

典籍所见:(1)年龄。《论语.宪问》:「没齿无怨言。」(2)排列。《吕览.直谏》:「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3)如牙齿般排列的物体。《晋书.谢安传》:「过户限,心喜,不觉屐齿之折。」(4)说,谈。《世说新语.简傲》:「不足齿,人伧耳。」

常用词:没齿不忘,何足挂齿。

教授:大家看看,金文、甲文、小篆,哪一个字最可爱?

学生们:甲文。

教授:我也觉得,真是可爱,就像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他那几颗稀稀落落的牙齿,你看到它就可爱。后来金文加一个止,是加了声符。这个字,根据小篆来说的话,止是已成文,底下那些牙齿都是不成文的增体。下一个字,「夫」。

学生读诵:夫ㄈㄨ。(甲文)(金文)(小篆)。夫指成年男子。甲文、金文及小篆,下为「大」字,指正面站立的人。「-」为指示符号,像人头上的髮簪。古代男子成人后,则束带、缨冠、佩簪,表示是已成年的人。

备注:《说文》:「丈夫也。从大一,一以象兂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古文字学者有以为,「夫」与「大」二字,古本为一字(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古代称成年男子为「夫」,后泛称男子。《孟子.万章下》:「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2)文言文中的发语词,表提示作用。《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3)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词。相当于「此」、「彼」。《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常用词:农夫,匹夫有责,万夫莫敌。

教授:「夫」,这个字是在已成文的正立的人,上面它加了一个髮簪,表示是已成年的人。后面《说文》说:「丈夫也。从大一」,这个「一」不是一二三的一。《说文》它说解的例子,从某,那个某一定是成文的;从某某,这两个字也一定都是成文的。所以在此地「从大一」,在许慎看来这个「一」是已成文的一二三的一,而实际上它不应该是已成文的。他底下又来解释「一以象兂也」,这个「一」,就是「从大一」有可商量,他说「大一」的一,那个「一」不是一二三的一。他又解释什麽叫丈夫,他说周代的制度八寸是一尺,「十尺为丈」,十尺是多少?八寸是一尺,十尺是八十寸,八十寸就称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这个算数我算不清楚,同学们算得清楚吗?我一直算不清楚他这裡说的。接下来看按语,古文字学者,这个「夫」,它与古文字的「大」,他们认为这两个字是一字。这是告诉同学们,古文字有这样的说法,「夫」。

接下来看下一个,「省体」的象形。先读一遍,「丘」。

学生读诵:丘ㄑㄧㄡ。(甲文),(金文)(小篆)。丘是两座山峰的象形。甲文像两座如山峰的土丘,金文、小篆是从甲文讹变而来。

备注:《说文》:「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象形。」

典籍所见:(1)山。《汉书.司马相如传》:「以登介丘。」

常用词:山丘,丘陵,土丘。

教授:从甲文看更清楚,山字我们看甲文是什麽?三座山峰是吗?这裡省掉一座,剩两座,所以我们说它是省体,「丘」。上次我记得有同学们问我一个问题:

板书:

往往我们写「丘」这个字少掉一笔,原因是什麽?不是避讳,对孔夫子的尊敬。孔夫子名丘,我们不敢直称他丘,是尊敬。所以写的时候,把他这个字,本来是最后一笔省掉,应该是这样:

板书:

这样你会看不出什麽字来,所以就省掉这一部分。这是山丘的丘,写,写成这样(),读的时候:

学生:ㄇㄡˇ。

教授:对了。古代也不敢直呼孔夫子的名,所以要读到这裡的时候,读它为某,某某的某。

板书:某

这是对我们圣人的尊敬。下一个字「」。

学生读诵:(堆)ㄉㄨㄟ。(甲文)(金文)(小篆)。是小山丘的象形,现写作「堆」。

备注:《说文》:「小阜也。象形。」

段注:「其字俗作堆。堆行而废矣。象小于阜。故阜三成,二成。」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是「」(甲文丘)字的竖写。「」(甲文阜)是「」(甲文山)字的竖写,「山」与「阜」同,「丘」与「」同,以峰之多少,区别山与丘的大小。(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高阜。《汉书.司马相如传》:「激堆埼。」(2)积,积聚《后汉书.王霸传》:「堆石布土,筑起亭障。」

常用词:堆积,堆砌。

教授:我们认得阜字,是吗?

板书:

这两个有什麽不同?少一阶,是吧。它()比较高大,它()小,省体,省掉一部分。看下一个字,「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06:10: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