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4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2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个。现在《乐》已经亡佚,这是自从《诗经》,然后汉乐府也已经不能唱。

汉字入门(第14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学生读诵:眉ㄇㄟˊ。(甲文)(金文)(小篆)。眉像人眼上的眉毛。甲文下部「」像人,上「」突出目上的眉毛。金文、小篆略去人形,只画出目及目上眉毛。

备注:《说文》:「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

典籍所见:(1)井边。《汉书.游侠陈遵传》:「居井之眉。」

常用词:眉批,眉开眼笑,燃眉之急。

板书:

教授:看这个甲文和金文,标出眼睛上面的眉毛,底下还有个人字,人的眼睛上面的眉毛。到了小篆:

板书:

它眉毛变成这样,然后:

板书:

眼睛变横为直,()这一部分,《段注》说它什麽?「上象頟理也」,说这一部分像额头的纹理,这是小篆,段玉裁根据小篆这一部分来做说解。而实际上,从甲文、金文看出它,这个额理很可能是这个眉毛变来的。同学们一定会奇怪,眉毛怎麽只有三根?上次我们还说一个三毛,是子字是吧。这只是能够表现眉毛就可以了,不能够画得太多,而且眉毛到底有几根是算不清楚的,每个人又不太一样,所以只略略的用这个符号来表示。下一个字,「儿」。

学生读诵:儿ㄦˊ,。(甲文)(金文)(小篆)。儿像头囟未合的幼儿。

备注:《说文》:「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段注:「囟者,头会匘葢也。小儿初生。匘葢未合。故象其形。」按:现在简体的儿字,是根据《说文》中的古文奇字。古文指自古相传的文字,与自古相传的文字的字形不同,便称为古文奇字。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金文儿字,像总角之形。(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子女对父母的自称,父母亦称呼子女为儿。《乐府诗集.焦仲卿诗》:「儿实无罪过。」(2)儿童。《文选.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常用词:儿孙满堂,生儿育女。

教授:看甲文、金文:

板书:

从它甲文演变到金文,再到小篆,我们都可以看出小篆与甲文、金文的关係。许慎《说文》裡面:「象小儿头囟未合。」脑盖骨头,小孩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你碰他这裡,一块软的,碰过没有?是软的,他裡面的骨头还没合起。古文字学家有认为,()这一部分,像小儿总角,绑的那个头髮的样子,我们引作参考。下一个字,「包」。

学生读诵:包ㄅㄠ。(甲文)(金文)(小篆)。包像母亲怀孕,腹中有子。甲文包字,像人怀孕,腹部鼓起,中为腹中胎儿;小篆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典籍所见:(1)包裹,容纳其中。《诗经》:「野有死麕,白茅包之。」(2)裹取。《汉书.匈奴传上》:「善为诱兵以包敌。」(3)丛生。《尚书.禹贡》:「草木渐包。」(4)包含。《易经.蒙卦》:「包蒙,吉。」

常用词:包容,包含,包罗万象。

板书:

教授:看甲文,为什麽这样画一个方方的?

学生:甲骨上不适合刻弧形。

教授:画母亲怀孕,怎麽画成方方的?因为甲文,甲骨上面,刀刻弧线不容易刻,不容易刻成圆形。到了金文,裡面这个胎儿,那是脚还是手?看不出来,反正就是母亲怀孕,裡面有胎儿。然后再由它再演变到小篆:

板书:

外面就是我们现在写的勹,这就比较像怀孕(母亲怀孕),这是未成形的小孩。由它到了隶楷:

板书:包

下一个字「皃」,读一遍:

学生读诵:皃ㄇㄠˋ。(甲文)(小篆)(隶书)(楷书)。皃是人面部的象形,就是容貌的貌。甲文、小篆皃字,下部像人身,上部「」、「」,为人面。

备注:《说文》:「颂仪也。从人,象人面形。」段注:「上非黑白字。乃象人面也。」《一切经音义》:「古文皃,今作貌。」

典籍所见:(1)虚浮无实的。《史记.商君列传》:「貌言,华也;至言,华也。」(2)姿体。《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察其貌而不察其形。」(3)恭敬。《荀子.礼论》:「情貌之尽也。」(4)容仪曰貌。《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貌美如冠玉」。

常用词:容貌,面貌。

板书:

教授:甲文下面是人,上面人的面貌、容貌。到了小篆,稍微有点改变。所以,这边是个「皃」,不能写成像儿童那样。容貌,看到隶书、楷书,我们现在用的「貌」。看《一切经音义》告诉我们,「古文皃,今作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古今字,古时候用「皃」,现在不用了。下一个字,「要」。

学生读诵:要ㄧㄠ。(甲文)(金文)(小篆)。要像人两手叉腰,是「腰」的本字。甲文要字像女子两手自叉其腰。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身中也。象人要自臼(ㄐㄩˊ)之形。」段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像人要,而自臼持之。故从臼。必从臼者、象形犹未显。人多护惜其要故也。」

典籍所见:(1)邀请,通「邀」。《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按:邀、要:于消切,二部,影纽,二者同音通假。(2)求。《孟子.告子》:「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3)成全。《诗经.郑风》:「叔兮伯兮,倡予要女。」(4)重要的。《史记.叔孙通列传》:「知当世之要务。」

常用词:重要,要求,简明扼要,紧要关头。

板书:

教授:甲文大略是如此。它说当中是个女人的女字,两手叉腰,红的是两手叉腰。这上面应该是什麽?刚才我们说的容貌的「皃」,这是甲文。到了小篆变得相当的多了,当中说不清楚了,旁边两个手倒还看得清楚。段注说「上象人首」,他是根据小篆说的;「下象人足」,两脚交叉;「中像人要,而自臼持之。故从臼。」为什麽要从臼?他说光是象形,这两个手如果不画,「犹未显」,就看不出这是人腰的意思。又说明为什麽两个手插腰,「人多护惜其要故也」。这是段注对这个「要」的解释,两个手插腰,人爱惜、保护他的腰。典籍所见裡面引了《桃花源记》,「便要还家」。按语裡面说,邀跟要,反切一样,是影纽,二部,这两个字同音,所以通假。下一个字,「足」。

学生读诵:足ㄗㄨˊ。(甲文)(金文)(小篆)。足是人脚的象形。甲文上像足胫,下为脚。金文、小篆的上半部符号「口」非口字,而是胫的变形。胫在脚上,是足胫及脚的全体象形。

备注:《说文》:「人之足也。在下。」

典籍所见:(1)满足。《汉书.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2)过分。《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3)器物下部的脚。《易.鼎》:「鼎折足。」(4)能够。《孟子.梁惠王》:「吾力足以举百钧。」

常用词:手足情深,丰衣足食,三足鼎立,知足常乐。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这个(),这个最像的。底下是脚丫子,还有脚趾头,连上来是腿。到了金文脚趾头变成「止」。人的腿那个胫,它就变成一个圆圈了。由此再到小篆,然后再演变到我们现在隶书、楷书。在甲文上面那个胫,以及金文、小篆上面的圆圈,这是不成文的,是一种增体的不成文的符号。看下一个字,「蜀」。

学生读诵:蜀ㄕㄨˇ。(甲文)(金文)(小篆)。蜀是蛾、蝶类幼虫的象形。甲文、金文像蛾蝶类的幼虫,突出大的头,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按:从虫,上应横视,像蜀之头,右曲笔像虫身。

典籍所见:(1)国名。《战国策.秦策》:「蜀,西僻之国也。」

常用词:蜀汉,乐不思蜀。

教授:「蜀」这个字,甲文最为形象了。上面是头,底下弯弯的是它的身体。《说文》:「中象其身蜎蜎。」「蜎蜎」,许慎这两个形容词用得真好,是虫那个样子,形容它叫「蜎蜎」。甲文最为形象,到金文当中又加了一部分,然后到小篆又加了个虫。接着看下一个字,「血」。

学生读诵:血ㄒㄩㄝˋ。(甲文)(金文)(小篆)。血是器皿中盛有牲血的象形。甲文、金文和小篆,外像器皿,中间像所盛的牲血。

备注:《说文》:「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段注:「一象血形。在皿中也。」

典籍所见:(1)用鲜血沾染。《荀子.议兵》:「兵不血刃,远迩来服。」(2)泪。《文选.答苏武书》:「战士为陵饮血。」(3)当作「恤」。《易经.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血字是部首字,凡由血组成的字,多与血有关,如:衇、卹等。

常用词:呕心沥血,一针见血,一腔热血。

板书:

教授:看甲文,外面是器皿,当中红的是装的牛、羊、猪牺牲的血。小篆可以看出它变化来。下一个字,「果」。

学生读诵:果ㄍㄨㄛˇ。(甲文)(金文)(小篆)。果是树上结有果实的象形。甲文、金文像树上有果。小篆果字,木上的「田」,是果实的象形,不是田字。

备注:《说文》:「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典籍所见:(1)果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2)植物所结的果实。《周礼.地宫》:甸师共野果蓏之属。」(3)终局。《吕览.忠廉》:「果伏箭而死。」(4)确实。《战国策.楚策》:「而楚果弗与地。」(5)假若。《史记.赵世家》:「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

常用词:开花结果,硕果仅存。

板书:

教授:甲文(),树上长着果实;到小篆(),三个剩一个,这是果字。不要误认上面这一部分是田野的田,它是果的象形,它不成文。

学生:可以传阅。

教授:传阅,开吉师您看。这是去年,林老师,在他家乡瑞安,他们成立一个林老师的纪念馆,我画了这幅画放在纪念馆裡面,就是写的是那个「山高水长」。

学生:就是「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教授:是!同学们看下一个字,「朿」。

学生读诵:朿(刺)ㄘˋ。(甲文)(金文)(小篆)。朿是树上带有针刺的象形。金文、小篆是从甲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木芒也。象形。」段注:「朿今字作刺。」

典籍所见:(1)劝谏。《战国策.齐策》:「面刺寡人之过者。」(2)採取。《史记.封禅书》:刺六经中作王制。」(3)锋刃。《淮南.泛论》:「修戟无刺。」(4)杀。《国语.晋语》:「刺怀公于高粱。」

常用词:针刺,悬梁刺股。

教授:这个字很清楚。从甲文、金文一直到小篆,变化都不是很大,是长有刺的木头。所以从小篆我们看到,中间是个「木」字,木是已成文的字,然后在「木」这个字中间,它又加了这一部分,表示是树上面长的刺,这是不成文的。就像那个「果」字,树上面那个「田」,它不是成文的,它是个不成文的一个符号。翻过来看「巢」。

学生读诵:巢ㄔㄠˊ。(金文)(小篆)。巢是鸟巢的象形。小篆与金文巢字略同,上像鸟营筑的巢,下从木,像巢高架在树上。

备注:《说文》:「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从木,象形。」段注:「像其架高之形。」

典籍所见:(1)居住。《汉书.叙传上》:「妫巢薑于孺筮兮。」(2)上古人类所居曰巢。《礼记.礼运》:「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常用词:鹊巢,倾巢而出。

教授:这也是在已成文的「木」上面加些符号,像鸟巢。金文与小篆有些不同,但大意是一样。金文底下也是木,上面也是像鸟筑的巢。下一个字看「冃」。

学生读诵:冃ㄇㄠˋ。(甲文)(小篆)。冃是帽子的象形。

备注:《说文》:「小儿及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段注:「冃卽今之帽字也。」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上像羊角之饰,今湖南小儿头衣,常绣作兽头形,上出两耳谓可辟邪,与甲文此字状极相似。(引备一说)

冃是个部首字,凡由冃组成的字,多与冠冕有关,如:冕、冒等。

常用词:帽子,乌纱帽。

板书:

教授:同学们看看小篆,是帽的象形,当中这两横,《说文》说是帽子上面的纹饰、装饰,好看。看甲文,古文字学者有认为上面这个是一种装饰,还认为现在湖南地方,很多小孩的帽子上面还是有这种装饰,据说可以避邪。看下一个字「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06:10: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