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10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了凡四训(台湾)评论2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  (第十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10

第10集 A

MP3下载

第10集 B

MP3下载

 

请翻开经本。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从这个地方看起。上一次讲到云谷大师开导了凡居士,告诉他改造命运的秘诀,理论上来说是很深,确确实实不容易通达,只可以说不容易通达,并不是说不能通达,这是诸位要记住的。如果你要是深入经藏,依教修行,到你功夫到相当程度,可以通达。我们初学这是感到很困难,但是你要想改造,在方法上来说不难,只是将平日的过恶改过来就好,就行了。所以说断恶修善,这样看起来下下根性的人也能做得到。不过问题是在善恶的标准上,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标准先要确定、先要明白,而后才晓得哪一些是属于恶的、不善的,我们要断;哪些事情是属于善的,我们应当要修。

 

在佛经里面说,善恶的标准是戒律;我们世法上来说,善恶的标准是礼。所以儒家所说的礼跟佛法里面所讲的戒是相同的。礼是因时因地而有所改变,但是它改变的只是仪式上的改变,精神上不会改变。礼的精神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凡是合乎礼的,咱们不要合乎礼的仪规,合乎礼的精神,这就是善,违背礼的精神是恶的。戒律也是如此,戒律要从纲领上讲,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一句所谓是小乘戒律的精神,自度的精神,第二句是化他的,是大乘菩萨戒律的精神。断恶未必肯修善,修善没有不断恶的。所以说大乘精神包括小乘,小乘不包括大乘。

 

所谓善与恶,如果我们不能够细细去研求,笼统也有一个原则,凡是自利的是恶,凡是利他的是善。换句话说,善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叫别人得好处、得利益、得受用,这是善;要时时为自己打算,自己得到利益别人就损失了,这就是恶。这是很笼统的,也是在原则上说明这么一点。当然最好的还是要多看戒律,多读古礼。这个说起来,古人的善恶标准跟今人的善恶标准不相同,因此古礼很难为现在人所接受。现在的善恶标准,说实在话,是以利害为标准,凡是于我有利的都认为这是善,于我不利都是恶的,他不管别人,完全是基于自私自利,这个标准建立在这个地方,功利主义。而我们中国古人所定的善恶标准是从人性里面定的,不是从个人,这是大大不相同。从人性当中建立的善恶标准,与佛法所说的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智慧光明是相应的。这就是说明了,古礼不可不读,古礼的精神不可不尊重。你能够遵从性德,你对于戒律所标的善与恶你才能明了,换句话说,你才能体会,你才能够信受奉行。

 

这些东西散在古籍里面,不是一部书、二部书专门讲这个道理。上一次给诸位说过,所以古人有心人很多,有什么心?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将这些东西普遍的搜求,集成一个小册子,我们念了这一部就把世出世法的善恶标准都念到了,这个对我们多方便。《了凡四训》是其中之一,第一篇讲立命,第二篇就是讲改过,改过就是断恶,第三篇讲积善,积善就是修善,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一个标准。除此之外,说得更为广泛、更为切用的无过于《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个书我们正在印,以前印了一千本,不到一个月就送完了,现在我们又印了一万本,大概快要印好了。这个书诸位不但要研究,要老老实实照这个去做,而且我们讲堂将来打算讲这一部东西。也希望诸位同修学了之后,普遍的劝告你的亲戚朋友,只要能够接受的都得要劝告他。社会上多一个好人,这个地区就增一分福德,这就是一个福地,那个《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的福城,大家有福了,这个地区也就是福城了。

 

在这一段云谷大师把这样要紧的方法告诉了凡居士,了凡居士这个人心量很大,绝不吝法,老师教给他的好东西,他立刻就公诸于大众,我好,希望人人都好,我照这个方法去修,希望天下人个个都照这个方法去修。我们看云谷禅师教给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他自己说出的毛病,你把毛病改过来就好了,这是第一步的功夫。说到后来,举出儒家的经论来做证明,因为了凡居士儒学有相当的基础,儒家的经典很熟悉,因此法师举出儒家的经论来给他说明。讲到《易经》,《易经》里面讲因果报应,而且《易经》是我们中国学术的根本。今天这第一句是接着上面《易经》里面所讲的,『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句话里面有小注,「周易坤卦文言」。

 

《易经》之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这部书不是一个人作的,可以说是集大成的一部书,文王曾经做了一次订正,《彖辞》是解释卦的,是周文王作的,《文言》是孔子作的,《文言》只有两篇,就是干卦文言跟坤卦文言,乾坤文言。在过去好像大学国文课本里面都有选这两篇,现在我不晓得是不是还有这两篇,这是解释卦爻与《彖辞》,解释得很详细。这两句话就是孔子说的,孔子是根据卦象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是要积,积得多了,庆就是吉庆,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福德、吉祥、庆喜,积得太多了,一生享不尽,子子孙孙都沾祖宗的恩德。如果子子孙孙再要累积,都晓得积善,那这个家在历史上一定能够光大兴盛。

 

在我们中国最明显的代表,孔老夫子就是积善之家。我们读《史记》里面「孔子世家」,你看所记载的,孔子公的祖先生生世世都积德,这个善积得太大了,一直到今天,他的后代都为大众所尊敬,孔德成先生是孔子公第七十几代的孙子。一般人家能传三代的就很少了,他传了七十几代还不衰,这不是说得很有道理吗?不但是言教,孔子公这一家事实摆在这里给我们看到了。这是凭什么?凭他家的祖先积善,所以余庆,二千多年都不衰。我们想一想,善该不该积?要是反过来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一定的道理,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报。

 

法师问了凡居士,『汝信得及否』,你相不相信?这些话袁了凡过去大概也不止读了几百遍,从前念书人念个几百遍是很平常的事情,在过去童蒙教学大概总是一百遍以上。不像现在,现在的教学,老师不管你念几遍,反正考试的时候给你一个题目,你能答出来就行,因此背诵好像已经无关紧要了。大学中文系毕业出来的学生,恐怕连十篇古文都背不出来,这怎么行?从前有学生到台中想请李炳南老居士教古文,他老人家很慈悲,行,先考一考,看你有没有资格,考什么?考背古文,要背多少篇?五十篇,你肚子里头没有五十篇的古文,不要谈文章。也有想学诗的,他的诗作得真不错,实在是好,也有人想去学,也得考一考,要背多少首?要背三百首。肚子里没有三百首诗,不要谈诗;没有五十篇古文,不能谈文。

 

在从前儿童上学,你看天天在念书念什么?就是念的四书五经、念的经史子集。你问他,一句他也不懂,但是他念得很熟,跟唱歌一样,唱得很熟,一辈子都忘不了。为什么忘不了?念的遍数多了,他就忘不了。所以诸位看看《五种遗规》里面讲的童蒙教学,那个时候的标准是一百遍到二百遍,这是普通人的根性,天资稍微差一点的就要加一倍,要念四百遍,目的就是叫你一生不忘,纵然到年老了,这些经典还非常的熟悉。你要说、你要写,这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气,这就是熟,不熟决定不行。

 

袁了凡居士既然从小就是个念书人,当然这是念得很熟,念得很熟,可见得念是念了,意思懂不懂?懂,就是不会,换句话那个懂是模模糊糊的懂,不是真懂,如果真懂的话他早就照这个做了。他没有照这个做,毛病都没有改过来,还是为命运所拘束,那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八个字可见他并没有懂。现在经过这样一番反省、检点,法师的一番开导,再把这两句话提起来问他,你懂不懂?才恍然大悟,相信了,信就是懂,信就接受了,接受了之后才能照这个去做。『拜而受教』,受是接受,教是教训,接受这个教训就是回家去要依教奉行,从今以后断恶修善。

 

小注里头这两行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要把它轻易看过去。「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要牢牢的记住,那是没福的人。我们闻到善言,当然不会谤,怀不怀疑?谤罪重,疑罪比较轻,还是没有福。闻善言要生欢喜心,闻了就能信,信了就能行,这才是有福。这一句就是说,底下把它念完,「故曰疑为罪根。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平常我们劝导别人,接引众生,你以善言善行去劝告他,你看他能不能接受?他能接受很好,不能接受,再等待因缘,心里很明白,他的业障深重。所以当他不能接受的时候,要有耐心去等待,要有善巧的方法去诱导,使他能回头是岸。这个地方讲罪根,你看罪根,他不说谤为罪根,疑为罪根,疑之病不小,而我们初学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训疑问重重。当然一面是我们自己善根福德不够深厚,这是因;其次,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不好,是邪说横行的时代,是非善恶混淆不清,不知所从,怎么能不手忙脚乱?这样一说的时候,因与缘对我们修学人来讲都不利。如果对古德圣贤的教导而能够生敬信之心,这必然是善根深厚,心里面有主宰,不为邪说所动摇才能做得到。

 

这一点过去也跟同修们报告过,从前老师教学是只准听老师的,除了老师以外,什么人讲东西都不准听,除了老师指点我们的教科书以外,其余的书不准看。为什么老师这样跋扈、这样专制?就是杜绝罪根,你自己心里还没有主宰,你到处听,什么书也乱看,看多了、听多了,疑心病重,道理就在此地。你把那些见闻统统杜绝,你跟老师学这一门,你很相信你老师,你也很尊敬你老师,对老师所教的没有怀疑,不疑才能成就,疑就不能成就。现在这个方法能行得通吗?行不通了,为什么行不通?那些邪知邪见的教育有电视、有广播送到你家里来,叫你那个小孩从二、三岁就开始学习起,这个麻烦大,十方诸佛来教都无可奈何。为什么?他这个疑根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拔除,这个后果实在说不堪设想。今天只能够说劝导大家,信不信在你,肯不肯照做也在你的选择。大经里头也是这样说,学问之道还是要一门深入。「信为福母」,这一句话本来是出在《华严经》上,「信为道元功德母」。信一定就有敬,信一定就肯奉行。我们闻善语、看善书,心里欢不欢喜?我想大家都能生欢喜心。

 

也有不少人给我说,善书都是文言文写的,太深了,不能够普及,应当把它改写成白话文。这个说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在给诸位说,你自己细细想一想,道理并不充分。为什么不充分?文言文简洁,白话文啰嗦,文言文三百个字写的一篇文章,白话文三万个字都写不清楚。所以不要多,你只要肯用心,花三年工夫学文言文,你的文言文就有基础,你这一生就有受用,你省多少事,节省多少时间。你现在写一篇文章,要你写一万字的文章,至少你得花两天的时间,那算你写得快,文言文三百字就行了,一个钟头就写完了。现在常常要讲究时效,讲求时效最好无过于文言文。这是大家不肯学,就觉得困难,你要去学了就不难了。

 

我手头上还有一部民国初年的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在一个同学那个地方,哪一天我让他找出来,我们把它翻印个一千册,分送给诸位。民国初年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恐怕看都还要查字典,因为什么?他引用的许多典故你不懂,你还得找《辞源》、《辞海》,翻翻这个字怎么讲法。小学生写的,叫大家看看那个时候小学生的程度。可见得这个东西不是难事,小学毕业文章写得很漂亮。他念了几年?充其量不过念六年,那时候还没有六年,四年,小学是四年。你们都认为我们现在脑袋比从前人聪明,那学文言文不是更快吗?这是应当要学的。如果要不学,你想想看,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列祖列宗遗留给我们的这些典籍,这真正叫传家之宝,而你得到怎么样?不能受用,不识货,这就可惜了,有也等于无。

 

由此可知,文言文不能不学,文言文学会了,纵的方面,几千年的东西你都有能力吸收。现在大家知道外文重要,外文是横的一方,横是广博,这是纵深,虽然广博,太肤浅了,依旧不能办事,你没有深度。你要有深度,一定要读文言文。何况凡是劝善的这些书,都是很浅显的文言文,并不深。佛经要比起我们中国古文那要浅得多,为什么?佛经就是古时候的白话文,是用一种很通俗很普通的文字写出来的,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如果那些高僧大德要出现于现在,叫他翻译经典,当然一定是翻译成白话文。所以在那个时候已经注意到普及化,这是我们要相信的,我们要下决心去学习,并不是一桩难事情。但是诸位要想学,还得要从背诵上下手,不从这上下手没有办法。

 

如果大家找不到理想的本子,就用《古文观止》就很好,《古文观止》也是古人在这几千年当中,千百的作家里面挑选出来的代表作,一共只有三百多篇,文字都不长,短的几十个字,长的顶长的也差不多只有五百多个字,那个很少,只有几篇而已。诸位要年纪轻,一个礼拜背一篇,念一篇,你有三年,你肚子里大概也有一百五十篇古文。有一百五十篇古文,在现在来说就不得了了,可以成为古文学家,三年就成功了。为什么说你成为古文学家?因为没有人跟你比。从前不行,从前大家都是肚子里装得满满的,现在大家肚子里空空的,大家都是空空如也,你肚子里装个几十篇、一百篇,就不得了,所以应当努力。有这个基础再深入经藏就毫无困难了,文字的障碍没有了。说这些话就是贡献给诸位,这些典籍还是保存着原来的文字好,你要想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不容易,你要不相信,你看看现在国语日报那些古文翻译的,你仔细对对看,不是味道。所以古文有古文的美,有古文的韵味在里面,翻不出来。这是我劝大家应当要学,学了之后,普遍的讲解。

 

我也在道场里给诸位透露了一点消息,我们明年道场里面讲经方式要改变。为什么要改变?经论太长,拖的日子太久,就使人厌烦了;如果说天天讲,我们又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机缘。那怎么办?把经典里面重要的部分抽出来讲,不重要的就不讲,采取这样一个方法。譬如《华严经》八十一卷,我们八十一次就把它讲完,我们一卷里面抽出几个小段,就讲这几个小段;换句话说,选择精华的部分来讲。我看基督教讲《圣经》,不是从头到尾讲的,每一次讲,大家查查第几章第几页,就这么几句,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比较活泼,比较适用,看我们眼前需要什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一段提出来讲,这个很有味道。所以明年我们要改变方法,我们不要守着一部经讲到尾,这个太难,这个办法是过去丛林里面,大部经应当要选择精华,选择我们契用的。印经我们还是要印。换句话说,重要的东西给你讲解,你要想了解全经,你回去再去读诵,告诉你一个修学的方法。这样就活泼得多,能够提高大家听的情绪,能够提高听的兴趣。

 

你看人家「拜而受教」这句话,不是说的空话,是说的实实在在的话。这四个字就是我们佛经,你看每部经后面最后一句,「信受奉行,作礼而去」,这四个字就是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去干什么?我们道场讲经,讲完之后,大家是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回家睡觉了。袁了凡可不是回家睡觉,所以我们不如他,我们没有成就。他回去之后,『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回去求忏悔去了。发露,露是表现在外面,露出来,所谓露出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都说出来,不但说出来,而且把它写出来。写出来对自己有约束的功能,我在佛面前发过誓,我再不做这些恶事,口说无凭,我还写出东西在此地,这是为疏的用意。

 

我们看底下的小注,「《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恶不愿意让人知道,这叫做覆藏、掩饰,把自己的过恶想尽方法掩饰得叫别人看不出来,这是最大的过失。「可知回护掩饰便是罪业之相」。人有过失这是常事,古德就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而能改,善莫大焉」,有过先要知道,然后要肯改,这才能成圣成贤。最好的,你自己有亲近的人,你有父母、你有师长、你有知心的朋友,你要有了过错,你就老老实实跟他们说,在这些人面前忏悔,叫他们知道,不要做了恶事不让人知道。让人知道这个罪恶就减轻了,为什么?发露出去,大家知道,人家知道当然会责备你几句,责备你几句是果报,当时就报掉了。如果掩饰的叫别人不知道,这个过恶藏在那个地方,愈积愈多,那就是积恶。积恶可不得了,积多了到以后再一发作,那就不堪设想,必然要堕落。所以世出世间的贤圣都是教给我们应当发露忏悔,这是讲恶。要讲到善,善就要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为什么?你做的善事让人家知道,这个人赞叹一下,那个人赞叹一下,就报光了,善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善要把它藏起来,这叫阴德,什么叫阴?阴就是别人不知道,我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不必叫人赞叹,我这个善愈积愈厚。这是世出世间贤圣教给我们断恶修善的要领。

 

下面举《涅盘经》说,「《涅盘经》云,有二白法」,古印度称善恶它是用黑白来做代表,我们常看经的人在经论上常常看到,所谓白法就是善法,黑法就是恶法,白业就是善业,黑业就是恶业,它是用黑白做代表。有二白法,就是两种善法,「能救众生」。这两种什么善法?底下讲了,「一惭二愧」,惭愧就能够救众生。什么叫惭愧?底下有解释,「惭者内自羞耻」,我们中国古人说「知耻近乎勇」,确实知耻的人才是大勇。孔子所说的圣贤的三达德,大智、大仁、大勇,这个勇是什么?勇于改过迁善,这才叫大勇。为什么他能够勇于迁善?因为他知耻,他晓得做恶事是羞耻。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惭,惭这个心所在唯识百法里面讲,这是十一善法之一,是善心所,惭愧这两个字,惭是发自于内心,俗话就是讲良心,做了坏事良心不安。如果做了坏事不知道羞耻,这个人就无惭了,无惭之人什么样坏事他都做得出,这个罪就重了,那真是无救了。做坏事不怕,感觉到心理不安就有救。做坏事情,睡大觉还睡得迷糊颠倒的,这就没救了,所谓是良心泯绝,这个人就没救了。他只要稍稍感觉到不安,他就有救,还能够唤得醒他。这是惭的意思,发自于内心。

 

愧的意思,「愧者愧怍于人」。愧这个心所,是舆论的制裁他觉得不安,这是愧,外面舆论的指责他害怕。有这个心所也算不错,这是我们世法所讲的伪君子,他不是不做坏事,他是怕别人骂他,他不敢做坏事;如果没有舆论的制裁,他一样做坏事。这种人比那个不怕舆论制裁的人那还要胜得多,他到底还怕人说他。一个是自己良心不安,一个是怕舆论的指责,只要有这样的心,这两个都是善法,惭与愧都是善法,都能够叫一个人改过自新,都能够勉励人断恶修善,所以这两个是善法。

 

「忏悔旧时所犯身口意诸不善业」,这个忏之一字是印度话,悔这个字是我们中国话,这两个字合起来通常在翻译里面讲叫梵华合一,它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才叫忏悔。如果忏了以后再造,就不叫忏悔。所以大家要懂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做了恶业,我到佛菩萨面前求忏悔,拜个梁皇忏、拜个水忏,自己不肯干,请几个法师代我忏,换句话,我在那里造罪业不要紧,我请了七个法师,我一天给他一百块钱,你代我忏罪,我在这里造罪,你们代替我忏,没有道理,讲不通的!这都是把佛门里面理论、方法曲解、误解了,真正是所谓盲修瞎练。忏悔就是,简简单单的讲,意思是很深,我们取简洁,大家好记住,容易学习,「后不再造」,我们孔子公所说的「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这才叫真忏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忏除业障」也是这个意思,十大愿王忏除业障是第四条,到这个自己才够得上是个法器;换句话说,够得上是如来的学生,具足前面四愿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今天早晨跟大家讲的皈依,这样的讲法,你们纵然在外面行皈依礼,皈依师也不能这样详细跟你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四种做到了,才是真佛弟子,才是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这才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的护持你。他为什么护持你?他尊敬你,你值得他尊敬,不是勉强来的,不是谁派他来的,自动来的。

 

这个忏悔就是改过,就是从前身所犯的、口所犯的、意所犯的诸不善业,这个不必细说,大家看看前面文就晓得。了凡先生自己说出来,他身口意所造的过恶,他举出六条来说明,这是开始改了。「便开改过自新之路」,把从前所犯的过恶都说出来、都写出来,让大家都知道,从今以后改过自新。「成翻染为净之行」,成是成就,翻是反转来,就是回头,过去是染污、是罪业、不清净,从今以后翻转过来,断恶修善,我要修清净之行,心清净、口清净、身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你看他底下举的例子,「或向长者前忏悔」,向父母、向尊长;「或向法师前忏悔」,向老师面前忏悔;「或向佛座前忏悔」,或者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忏悔。「叙述行状之文也」,疏是叙述行状之文,疏就是写的忏悔文。现在学校里学生犯过,老师叫他写悔过书,就是这个,在佛法里面就叫做忏悔书,就是悔过书。这个悔过书写了要留起来,常常要看看,你看我哪一年犯的过失,我已经悔过了,怎么现在我又第二次犯了?常常检点自己,不许有贰过。

 

诸位要真正能这样子修,说实在话,你们三年到五年就成了圣人。大家真肯这样干法,不要以为我们台湾一千六百多万同胞,我们这个讲堂才一、二百个人,有一、二百个人这样做,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佛国了。不要小看这一、二百个人,一千六百万同胞都沾了你们的光明,都享你们的福报。可见得你只要这样做,普贤菩萨教给你广修供养你就做到了,你把你自己所修的这个福德就供养这个地区的大众。这些道理确确实实要细细的去揣摩、去体会,而后你才晓得佛法里头的行持不可思议。再往下面看,了凡居士他毕竟是初学的凡夫,因此云谷大师所教给他的,对我们世法来说是非常的切用。

 

『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这就是他断恶修善,他有求,求什么?求登科。那个时候是科举时代,登科就彷佛现在求高考及格,命里头没有,没有科第,我自己来修,修的我希望高考高高的考中。命里头有的你不修也会中,命里头没有的,用什么方法你也没有办法,只有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求感应道交,能行,没有科第能够得科第。我们现在同学在学校念书的很多,大学毕业了想不想参加高考?想!一听说高考几万人参加,才录取几百人,这个太渺茫了。你要想稳稳的考中,你学袁了凡,保险你考中,打包票的。问题就是云谷大师讲的「汝信得及否」,你要信不及,那你决定没有办法;你要信得及,依教奉行,保你考中,不但考中,第一名考中,这个一点不假,我们要相信,不相信真是当面错过。

 

没有福报的可以得到福报,没有功名的可以得到功名,没有子孙的可以得到好子孙,真是有求必应,没有一样事情不能称心如愿,从哪里做起?从改恶修善做起。你要不从这里做起,你说凭你有聪明、有智慧、有技巧,那都是空的,没有命!这是改造命运,这是造命,所说的方法叫造命的方法。他先求登科第,许了什么愿?三千善事,断恶修善,开始干。开始干的时候不容易,相当之难,你看他底下叙说就晓得,不是容易事情。凡事开头都艰难,熟了以后就容易。行三千善事,报天地祖宗之德,报恩。三千善事怎么做?云谷大师教给他,你既然发这个愿,很好。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里面定的善恶标准都是日常琐碎之事,哪些事是善,哪些事是恶,在一日之中善事有多少,你把它记下来,你有多少功;恶事做了多少,你有多少过,功过格,天天自己给自己记账,记这个善恶的帐,看看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要老老实实的记,不能说是故意把善多记几条,恶就少记几条,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了,那不能成就。老老实实的记载,这就跟记日记一样,天天要记,以这个来考核自己,希望过天天减少,善天天增长。这次这个功过格,本来我们印《安士全书》,原先计划是把这个东西放在《安士全书》里面。结果我们这个书本送到印刷厂,我们请他估价,印刷厂就把我们的版做好了,这样一来就随他印,现在就印成两本。两本当然更好,更完全,因为我们原先两本价钱太多了,恐怕我们力量负担不起,现在印成两本,前天我们这里负责印经的同修告诉我,过去大家登记的《了凡四训》大概有一万二千块钱。我说那大概也差不多了,我们这次钱差不多可以够了,一共大概需要十五万的样子,我们印这两本书。这个书印出来之后,里面有功过格,而这个功过格就是原来云谷禅师给袁了凡的功过格,同学们自己可以参考参考。

 

拿到手之后,要细细的去想一想,不要一看这个,这是从前的,现在不够时髦了,孝顺父母,父母值得什么孝顺?那就不行了,那你要想高考拿第一名就拿不到了。你得老老实实照那个做才可以拿到,才保险,不照那个做不行,决定不行。譬如说里面还有「敬惜字纸」,现在字纸谁敬惜?不可以以字纸擦桌子、擦东西。现在大概不会,为什么?现在卫生纸很便宜,又很干净,报纸手上一拿那么肮脏,大概都不会拿。所以像这些万万不可以轻视,这不要紧的事情,为什么人家定上?定上就是要紧,就得要照做,这是希望大家要注意,不能更改。更改佛制尤其不可。这是讲到功过格,现在版都做好了,也正在印,我们希望在阴历年前他能够给我们印好。

 

说『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天天记,照这个方法。底下小注里头说,「功过格中所定功过数目为修省定则」,修是修学,就是修正,我们有毛病要把它修正过来,省是反省,就是检点的意思。「参照凡例十六条中所指示处,于定则上尚有加减乘除称量登记之作用,义益圆满」。这个功过格前面有凡例十六条,那个十六条是讲的精神,是讲的用意、讲的原则,能够懂得原理原则,又能够依照条文去做,这样功德就更圆满了。将来等印好了,诸位都可以请回家去照这个去做,照这个去修学。这本书在印的时候,我就跟我们几个同学们商量,这个书不能像《了凡四训》普遍的没有限制的发,谁要谁就拿去,要多少就拿多少,《太上感应篇》也是这个办法。功过格这本书是在《德育宝鉴》里面,这本书的名字叫《德育宝鉴》,也有相当厚的一册,比我们这个书厚,大概有我们这个书的二、三倍的样子。这本书我们要送给谁?谁愿意照功过格学,我们才送给谁;你要不照这个学,我们不送给你,因为我们印得不多,只印了二千本,哪一个人照这个去做,我们一定送给他。你请了一本,我就晓得你是我们台湾宝岛有福之人,你要不肯照这个做,你请别的书,我们赠送给你,这个书不送。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再教他,佛门里头持咒,这是念佛的一种,用这个法门来加持,期是期望,也就是克期求证的意思,必定有效验,可见得功不唐捐。这个底下小注有说明,「咒乃斩除一切揣摩情想、降伏千魔百邪之不思议法门。佛母准提陀罗尼,为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所说,俱胝为千万亿大数,佛母,以诸佛从此法门产出,故得此名陀罗尼,乃万行总持之义」。这是先对这个咒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咒的作用可以断烦恼,可以远邪事,可以降伏魔外,这是说咒的功用。咒是属于密语,经是属于显教,显与密要圆融,所以往往佛在显说之后,当中参着有密咒,《心经》就是个例子,前面的文是显说,后面几句是密说,这就属于陀罗尼,《楞严经》尤其显著,有五会楞严神咒,是密说。这是当年云谷禅师教了凡居士持准提咒,有这么一段事情。

 

诸位看了之后也许要问,我们断恶修善要不要持准提咒?这是一个问题。实在说,咒语千千万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如果你已经持别的咒,或者已经持佛名号,你就不要改变,不要三心二意,看到他持这个咒灵,我念这个佛号大概不灵,那就坏了。这一门修的还没有成功,还没有成熟,就三心二意想改行了,那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要想成就,守住一门。这一门的作用是什么?斩除一切揣摩猜想、降伏千魔百邪不思议法门,你就记住这两个原则。南无阿弥陀佛也是这个力量,不但是这个力量,而且是二力法门;换句话说,比准提咒更为殊胜。所以你要念阿弥陀佛,或者念观音菩萨,都好,说个老老实实的话,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里面,法门里面最契机、最容易成就的,无过于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神咒,就是无上的神咒,这六个字都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所以大家要记住,受持这一个法门决定不改变,以期一心不乱。如果要附带以咒语加持,也行,宾主要辨别清楚,哪是主修、哪是助修。我们以念佛是主修,持咒是助修,正助双修,你要把它搞清楚,不要错了脚步,这样才行。

 

这个地方既然说准提咒,就要赞叹这一个法门,这是千经万论一定的例子,说哪一部经要赞叹哪一部经,说哪一个法门要赞叹哪一个法门。了凡居士与这个法门有缘,他对于这个法门能生敬信之心,修学起来格外容易成就。如果我们同修已经信受净土法门,已经敬信持名念佛,就不要改变,你就老实念佛。我们净土宗历代的祖师,各个人一生就是一句佛号,像善导大师、像莲池大师、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二六时中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不间断,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效验。我们断恶修善,照功过格去学,二六时中执持名号,求一心不乱,你就一定有成就。如果说初入佛门的,还没有学一切法门,你看到《了凡四训》这个地方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准提咒,你可以学习,因为你过去没有学过其他法门,你从这个法门入手就好,你一生就用这个法门,一进这个法门就不要三心二意,要能够守得稳,不可以见异思迁。因为你看到这个地方赞叹,了凡这个咒成就了,别的怕不灵,以后再看一本书,又说别的咒语的时候,那你怎么办?所以记住,《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二十五圆通,门门是第一,没有第二的。门门第一就是说法门平等,哪一个法门契机,哪一个法门你欢喜,你就用这个法门修,一生不要改变,这样才能有成就。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第10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05:19: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4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