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0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1阅读模式
摘要《说文》:「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

汉字入门(第10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教授:这块玉石,忮是有稜有角,但是它不刺伤人。这块玉石虽然有稜角,但它不会刺伤人,这是一种修养到非常完满的境界,「絜之方也」,完满的境界。所以玉到了东汉许慎就附上这五种美德,当然玉还有其他的说解,在这裡我们看到许慎赋予它五种美德。所以我们就了解到,古人喜欢佩玉,身上佩挂一块玉,就像现在有些女士喜欢佩戴玉的手镯。古人喜欢佩玉,他并不是为着来跟你攀比我这个玉比你漂亮,我这个玉比你值钱,不是,是用来干嘛?用来随时警惕自己,我要学习玉这五种美德。明白吗?佩玉不是为着你来显你的财富,这是完全是为着警惕自己,随时警惕自己要学习玉这五种美德。这麽说来我应该找块玉来搞到身上来,佩戴身上的时候有点麻烦,是吧?

 

刚才我们附带看到下一个字「王」,因为刚才我要说这个问题,有人说玉现在这样写,是说旁边这一点是玉。我们现在要认识,玉其实是几片玉用绳子串起的一串玉,绝不是王旁边那一点是玉。然后顺便附带我们就接下来看这个字,像王端拱而坐,这是在甲文。甲文还有第二个写法:

 

板书:

似乎这个君主,这个君王头上还戴有饰物,还是端拱而坐的样子。到了金文,看看底下就变成一竖了。

 

板书:

 

到金文就变成这样,就跟我们现在用的隶楷是一样的,金文。为什麽我们现在隶楷这裡()要加一点?「玉」字。实际上就是为着用来跟这个王字区别,免得溷淆。这小篆固然有区别,「王」上面这两横间隔比较靠近,「玉」这三横间隔都一样,这是小篆的分别,但是还是容易溷淆。所以到了隶楷,乾脆我在这裡加一点,这是「玉」,这是「王」,清楚了。所以那点是为着分别,跟「王」的分别。

 

当中有几个象形字,我们已经提前跟前面动物的象形放在一起。接下来就应该是六十四页「贝」字,树师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贝甲文①②金文小篆。贝ㄅㄟˋ,贝是贝壳的象形。甲文金文①贝字,象贝壳之形,中象其纹理,金文②和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海介虫也。居陆名猋(ㄅㄧㄠ),在水名蜬(ㄏㄢ)。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段注:「象其背穹隆而腹下岐。」

 

典籍所见:(1)货贝。《汉书.盐铁论》:「夏后以玄贝。」(2)用贝製成的。《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贝剑。」

 

贝是部首字,凡由贝组成的字,多与货币有关,如:财、贱、贵等。

 

常用词:宝贝,贝壳。

 

教授:好了,甲文我们印的是一本书上的甲文,很不清楚,其实跟底下金文①很相近,它就是画贝壳的样子。

 

我这要擦掉了,告诉我什麽是徒红切?古代没有注音符号,用两个文字来拼音,徒红拼「同」,得红拼「东」,就是用两个字来拼,叫反切。我们常常要提到这个名称,「反切」。刚才我们说过,反切实际上就是什麽?拼音,我们现在说的拼音。那你会问为什麽它不叫拼音,搞个什麽反切,搞得我们很难理解。也许古人并不知道有拼音这个名词,它起先也不叫反切,最早叫反:

 

板书:反

 

「同」,徒红反。后来觉得这个反不好,反动、造反,不好,所以就改为:

 

板书:切

 

切。我们现在看到的《说文》段注裡的反切,它都用徒红切,我们用的《广韵》也是徒红切。所以反切本来没有固定的用字,「反」、「切」,还有用「翻」的:

 

板书:翻

 

怎麽翻一下,其实就是拼音。原来已经用了反切,所以我们现在说《广韵》,依然称它为某某切,不必要改成某某拼音,不必,我们理解它是拼音的意思。我们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反切是什麽,大家都很清楚。拼音,声韵拼起来,拼音。

 

以前私塾的老师他自己没有弄清楚,他搞了个半天就是弄不清楚什麽反什麽切。如果有学生问他,「老师,这个同,什麽叫徒红切?」他就说,「注意听,注意听,徒红切就是徒红、徒红、徒红、徒红同,同。」由慢渐快,到最快,把同出来。这是以前私塾老师往往他不清楚,无法解释,原来它就是拼音。你如果问他:

 

板书:

 

「老师,这个东为什麽是叫得红切?」「听着。」这位同学开始就笑了,你能告诉我怎麽样?这个老师。「老师,请你告诉我什麽叫得红切?」你会吗?

 

学生:得红、得红、得红……东。

 

教授:真好!好,请坐。就说明如果弄不清楚我们现在拼音的道理,到最后就得红、得红、得红……东,东出来了。有人搞一辈子,头髮搞白了,都没有弄清楚。声韵学有很多就是这种名称使人煳涂,会让你误入歧途、弄不清楚。我的老师告诉我,有位党国元老叫丁惟汾先生,他喜好研究声韵学,但是他找不到老师。他自己很用功、很用功,头髮白了,也有很多着作。最后,我老师两个字评论说:「枉费」。白费,走错路了,弄不通,枉费。所以,这个传承是很重要。他因为没有老师教他,他又喜欢去搞声韵学,头髮也搞白了,也有很多着作,结果得来两个字,很划不来。刚才我们这位小同学,将来真正可以去弘扬我们的国学,得红、得红、得红……东。

 

板书:

 

贝就是一个贝壳的样子,我画得不好,它就是一个贝壳的样子。不晓得同学能找到比较清楚的甲文吗?这个不好。

 

板书:

 

是一个贝壳的样子,甲文。古人货贝而宝龟,把这个贝壳当钱币来用。以前我们提过一个字:

 

板书:

 

该是什麽字?

 

板书:贱

 

小的贝壳,不值钱,所以说是「贱」。如果以钱来说的话,它是一分一毛,小的,不值钱的。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角」。树师同学帮我读一下:

 

学生读诵:甲骨文 金文小篆 楷体。角ㄐㄧㄠˇ,角是兽角的象形。甲文、金文是全体象形,中为角上的纹理。小篆是从甲文、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兽角也。象形。」

 

典籍所见:(1)角类。《易经.大壮卦》:「羝羊触藩,羸其角。」又白居易《对酒》:「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2)星宿。《楚辞.天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3)五音之一。《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角是部首字,凡由角组成的字,多与角类、量器有关,如:触、斛、觚、解等。

 

常用词:视角,天涯海角。

 

教授:这裡我们看到字形是兽角的象形。小篆已经不太能够看出是兽角,不过它是从甲文、金文演变过来的。我们看金文、甲文,就能清楚看到这是兽角的象形。这裡引到白居易的一首小诗《对酒》。这个我们讲过吗?

 

学生:讲过。

 

教授:怎麽跟我们讲的不太一样?第三句。原来我们讲的是怎麽样,第三句?「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原来我们是说「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它这裡第三句不太一样,给一点时间你们去想,到底是他这裡写得合理,还是原来我说的那个合理,还是还有第三种版本。我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每个人都在那裡算它的平仄,这是正确的方法。不然怎麽知道这个版本对,还是我说的那个版本对。我们把它平仄分析一下。

 

板书:

 

蜗牛角内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身是韵脚)。随富随贫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这裡面有几个不对的?第一句,蜗牛角内争何事,平仄完全标准是吗?第二句,石火,你说石是第二声;如果会闽南语的,或者会客家语的,石头的石:

 

板书:石

 

闽南语「就」,它是仄声字,它不是平声字。国音变成了石,变成第二声,你以为是平声。所以第二句的石,它还是仄声,石火,仄声,仄仄。光中,平平。寄此,仄仄。身,压韵,压这个(ㄣ)的韵。随富,本来应该仄声,他用随是平声,随富(仄);随贫(平平),且(仄)欢这裡本来应该仄声,他用个平声,喜(仄)。不开口笑是痴人,这裡(是)本来应该是平声,他用个仄声。现在看清楚了吧。基本上他平仄相当的标准,只有这个地方(随)该仄他用平。我们说过?再说一次:

 

学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教授:记得了。一、三、五,诗碰到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你可平可仄;碰到二、四、六的地方,最好遵守,该平就平,该仄就仄,二、四、六分明。所以这边一检查,基本上它非常的守规矩,非常的标准。那我们要问,这是随富随贫且欢喜,跟书本上用的什麽?

 

学生:随贫随富且欢乐。

 

教授:以平仄来说怎麽样,哪一个好?黑板的好,还是课本的好?要确认,不能犹豫。是黑板的好,还是课本的好?黑板是「随富随贫且欢喜。」告诉我,你确认哪一个好?

 

学生:黑板的好。

 

教授:这个好是吧?对。因此你可以把它改过来,它这个版本不知道哪裡来的,「随富随贫且欢喜」。当然你要真正再去确认,不是手机,手机网上往往很多是错误的,你要找到这首诗,找到白香山他这首诗《对酒》。我以前读过,我以前还没有网路,我到现在还不会用网路。我以前那时候没有网络,我读过这首诗,是「随富随贫且欢喜」,就是黑板上说的。

 

板书:

 

以前我读过的,书裡面读过的是这样:「随富随贫且欢喜」,可以把它修正过来。

 

刚才在休息的时间,我听到一则非常兴奋的事情,开吉师说她妹妹在政治大学,台北木栅,修中文系的博士班。谈到林老师,开吉师的妹妹说,她们认为林老师在学术界是神明。因此我有幸成为神明的入室弟子,今天我来传播,大家应该很高兴,是吗?

 

学生:是。

 

教授:但愿我能不负当时林老师对我的耳提面命。说来是有点惭愧,我一直没有做好。在去年,林老师他家乡浙江瑞安,温州,有位宋维远老先生,比我年纪大,头髮都白了,老先生,我们素未谋面。他知道我是林先生的学生,联繫上我,就打电话跟我说,他是负责写瑞安县志的人。县志知道吗?对瑞安的乡贤,前辈都极力的希望能够传播弘扬。联繫上我,他电话裡也是这个意思,希望我能尽点力气。我接到这个电话,我觉得很惭愧,我就回他一封信。这封信我摘录了后面一部分,放在一篇文章裡,「怀念我的恩师林景伊先生」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裡面我就提到,我为着要报答我的恩师,我有机会我都一定竭尽我所能,我希望能够为章、黄、林尹这一脉的学术,能够做些弘扬的工作。今天我到这来也是这个目标。

 

当时瑞安市政府要为林老师开闢一个文物陈列馆,去年开幕,约我去做了一次讲座,还要做一份,他们要挂在陈列厅上面的一份林老师的年表。这个年表我当然是仔仔细细做好。做好以后,我一边做一边就感觉到老师就在我旁边。做完以后,我就有一段小小的讚语:

 

板书:噫 先生志节 光同日月 胷蟠万卷 学比泰岳 传章黄之绝学 流布万古 滔滔滚滚 等江河之永长

 

林老师的一个年表做完了以后,最后有这两句讚语。「噫」,感歎,「先生志节,光同日月。胷蟠万卷,学比泰岳。传章黄之绝学,流布万古。滔滔滚滚,等江河之永长。」

 

这是林老师他一生这三个大事情。前面说的是他在抗战时期投身报国,拯救民族危亡。汪精卫视同眼中钉,非要抓到他不可,果然被他抓到。先是利诱,你只要点头,我这教育部长就是你的。林尹先生破口大骂,汉贼!利诱不行,威胁,关到牢裡,同时连他三个人叫出去枪毙,砰砰,暂停,又把他拉回去,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威胁他。他知道必死无疑,所以在狱中做了一首绝命诗。一开头,绝命诗一开头,「此心同日月,此志拟冰雪;日月长光辉,冰雪终皎洁」。然后最后两句,「但惟后死者,毋忘灭虏贼」,虏贼指的汉奸汪精卫和侵略我们的日本。自比文天祥,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能够从这个监牢出去的,所以写了这首绝命诗。所以他的同门师兄弟,像潘重规先生、高明先生都说他是今之文天祥,现代的文天祥,那时才二十多岁。这是一开始我说「先生志节,光同日月」,这一段是写他为着救民族危亡,那种愿意抛头颅、愿意洒热血、愿意牺牲这种志节。

 

至于他的学问,刚才开吉师说这个事,她妹妹在国立政大中文系修博士,一提到林先生,说他们把林先生当神明。「胸蟠万卷」,读很多书,林老师学问胸蟠万卷。他的学问有多高?像泰山一样,像一座泰山一样,「学比泰岳」,两句话。

 

他第三件事情,这是他不得了的事,「传章黄之绝学,流布万古。滔滔滚滚,等江河之永长。」这是绝对能够传世万古的,他的学生继承他来传章黄这一派的实学,实在的实,没有任何一点虚假。清代的学术朴实无华,太炎先生是继承乾嘉以来清代的学术,然后他单传黄侃先生,黄侃先生单传林先生,我指的是声韵这方面。所以他自己,林先生自己知道要传章黄绝学的重要的使命。季刚先生一九三五年过世,太炎先生隔年一九三六年也过世,他们三代单传,剩他到台湾,他知道身上负有多重的使命。所以他不再单传,他多收了几个弟子,我才有幸成为他门下。他当时在师大、在政大、在文化大学,在我们东吴大学,他教的学生,硕士三百多,将近四百;博士有两说,一说七十几,一说一百。博士、硕士加起来四、五百的人,现在绝大部分都在大学裡面负责传什麽?章黄之绝学。所以他是滔滔滚滚可以流布万古,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功业。

 

冀望各位同学,在这裡学一点算一点,然后将来你们成为国学传统文化的种子,散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去弘扬传播。好,回到我们课本,树师妳帮我读下面:

 

学生读诵:金文,小篆。毛ㄇㄠˊ,毛是人身体的毛髮,以及兽毛的象形。

 

备注:《说文》:「眉髮之属及兽毛也。象形。」

 

典籍所见:(1)草。《左传.隐公三年》:「涧谿沼沚之毛。」(2)微小。《诗经.烝民》:「德輶如毛。」

 

毛是部首字,凡由毛组成的字,多与毛髮有关,如:毫、毡、毯等。

 

常用词:羽毛,轻如鸿毛,九牛一毛,不毛之地。

 

教授:这个字很容易认识,它是毛髮以及兽毛的象形。想想如果许慎《说文》裡面没有这个字,同学们你自己要创造这个字,要怎麽办?你试来试去,最后也不过像我们这个金文一样,毛。下一个字「肉」,树师妳帮我读:

 

学生读诵:甲文,小篆。肉ㄖㄡˋ,肉是一块兽肉的象形。甲文像被截割下来一大块野兽的肉。小篆外像大块肉形,中二笔,像肉的肌理、肋骨。

 

备注:《说文》:「胾肉。象形。」

 

典籍所见:(1)肥。《史记.乐书》:「宽裕肉好。」(2)刑法。《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

 

肉是部首字,偏旁多用「月」表示,凡从月(肉)之字多与人体部位有关,如:肩、胃、肾、肠等。

 

常用词:骨肉至亲,血肉之躯。

 

教授:这个一样,同学们先想像,如果没有创造这个字,你要创造肉这个字要怎麽办?到菜市场肉摊上看,这一大块,上面还有一根一根的肋骨、肌理,那就画一块肉,就是我们书上用的这一块。你还有其他的办法吗?我是没有。接下来「首」:

 

学生读诵:甲文,金文,小篆。首ㄕㄡˇ,首是人头的象形。甲文像人头有髮,金文、小篆是从甲文譌变而来。

 

备注:《说文》:「首,古文也,巛象髮。」

 

段注:「巛象髮。说上有巛之意。象髮形也。小篆则但取头形。今字则古文行而小篆废矣。」

 

典籍所见:(1)开始。《易经.比卦》:「比之无首,凶。」又《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权舆,始也。」(2)本也。《礼记.曾子问》:「不首其义。」(3)先。《礼记.射义》:「诸侯以狸首为节。」

 

常用词:首先,首届,群龙无首。

 

教授:好,这个甲文有点好看是吗?有眼睛,还有头髮。然后你看金文,就是从甲文演变。到了小篆,「」就跟甲文、金文不太一样。所以从小篆来解释字的本义,有时候就往往不太明确。所以,我们现在有幸能看到甲文、能看到金文,使我们更清楚,比小篆能更清楚的认识文字的构造。

 

典籍所见裡面引到一个《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叔、落、权舆,始也。」《尔雅.释诂》告诉我们,这几个字,这一组的字都是开始的意思。在这裡也让我们看到,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文章裡面,他们用到「权舆」两个字。现在知道了,「权舆」的典故出自哪裡?《尔雅.释诂》。「权舆」就是开始的意思。接下来看下一个「页」,妳读一遍:

 

学生读诵:甲文 金文 小篆。页ㄧㄝˋ,页是人头的象形。甲文、首、页应是一字,只像人头,首上加头髮,页又加人身。

 

备注:《说文》:「头也。」(按:页假借为叶。如:书页、页岩。页本是人的头,无扁平意,疑是叶字的假借。)《说文段注》叶下曰:「凡物之薄者,皆得以叶名。」(页,胡结切,十二部,匣纽;叶,与涉切,八部,喻纽。页、叶古双声,可以通假。)

 

常用词:页码,书页,网页。

 

教授:好,这裡面同学们看到甲文上面那一部分,跟前面我们读的这个「首」字,是不是好像似曾相识?有眼睛,还有头髮,只是方向不太一样。还有一样不同是什麽?底下加一个「人」字,看到吗?那是人。而把这个头画得特别大,表示人的头,「页」就是人的头。金文从甲文演变,也还看得出来。再变到小篆就不是很像了。

 

这裡我提出一个问题,页本是人的头,那我问你,书本,「各位同学,请翻开第几页」,难道是第几个头吗?这怎麽回事?我后面注了一个按语,起先我也很奇怪,我没有想通为什麽,书本一页、二页的页为什麽用这个页?后来我想它应该是树叶那个「叶」的通假字,字音相同可以通假。树叶是扁平的,所以看看我们按语,「页假借为叶」。然后我又查到《说文段注》叶字,底下他注:「凡物之薄者,皆得以叶名。」这是叶。然后再查反切,这两个页(叶),看出什麽?双声或者叠韵,或者同音,它韵部不一样,一个十二部,一个呢?

 

学生:八部。

教授:八部,韵不同部,表示不是叠韵。看它的声纽,一个是胡结切,属于什麽纽:

学生:匣纽。

教授:你怎麽知道?你不可以说这个书上的,以后你要自己找。再翻一翻那个声纽表,找到匣纽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找到那个胡结切的胡吗?

学生:找到了。

教授:胡是属于匣纽。再看另外一个字,叶是与涉切,那个「与」找找在哪一个纽?

学生:喻纽。

教授:有没有真的看到?

学生:有。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8日10:05: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0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