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3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2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还记得我们昨天晚上讲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记得那个平仄吗?这是说到我们中国的汉字,它特性裡面表现在文学上面是那样的优美。

 

刚才我们提到关于方言裡面哪些地方保存中原古音比较多,我们说到闽南和客家。原则上江南、大江以南的地方多多少少都保有古音,只是这两个地方保留比较多。为什麽这两个地区的方言能保留古音比较多?先了解闽南的人和客家的人,他并不是闽南、客家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他是从中原迁徙过来,尤其在五胡乱华唐代,等于从中原逃难到闽南、客家。闽南这个地区山多、田地很少、交通不便,相对它比较闭塞,闭塞它就有个好处,它从中原带来的包括语言比较容易保留下来,这是闽南。客家人也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也是从中原迁徙到广东梅县。到了广东梅县,他们的衣着、生活习惯以及语言都与当地不同,当地人看他们是外来的客人,所以称他们为客人。明白吗?是这样来的。

 

至于有人说,闽南语是汉代的标准国语,客家话是唐代的标准国语,这个我没有考证。但是保存中原古音,在全国各种方言裡面最多,是没有错的。你们要说它是汉代的标准国语,我们必须拿出真正的证据,说它是唐代的标准国语也要拿出真正的证据。什麽证据?韵书是最直接的资料。韵书,唐代之前有《切韵》,《切韵》是在隋朝。《切韵》到唐代又增广一些文字,那个人叫孙愐,这书叫《唐韵》,《唐韵》是由《切韵》增广而来。然后到了宋代,就是同学们手上要用的这本《广韵》,《广韵》又是根据唐代孙愐的《唐韵》加以增广,因为到后来文字就愈多,他不得不都收录进去,增广。《切韵》、《唐韵》都已亡佚,幸好《广韵》保存完整。我们从《广韵》可以追溯古韵,古韵当然包括声和韵。这是说,要说某种语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这个需要证据。

 

更何况,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它前面的序说到,他作《切韵》这个书的原则,是「南北通塞,古今是非」。它不是一个地方的标准国语,它包括南北,它叫南北通塞;包括古今,古代周秦,一直到他当时的今是指他当时的什麽?隋代。所以《切韵》它也不是拿唐代的首都长安为标准,它包括古今、包括南北,这是《切韵》。所以如何能定唐代的标准国语,这个问题我没有深入,我不太知道。但是我了解应该是从这些韵书去真正把证据拿出来,我们做学问求一个真字,要大胆假设提问。同学手上有段玉裁的《说文注》,你翻开「吅」这个部首。

 

板书:吅。

然后你看段注。这个部首后面的一个字。

板书:哭。

看「哭」这个字的段注,怎麽说段注?妳读一下我听,读:

学生读诵:「哭,哀声也。从吅,狱省声。」

教授:段注怎麽说?

学生读诵:「按许书言省声,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之为豭省。」

教授:这裡面段注提到「省声」的问题。

板书:省声。

教授:他提到哪一个字可疑?

学生:一个「豕」,一个「叚」,左面「豕」,右面一个「叚」。

教授:他说「家」是从豭省声,看到段注吗?那个「家」字。

板书:家。

教授:家,看到段注《说文》对这个「家」是从「宀」,上面是房子了,「宀」,豭省声。

板书:从宀,豭省声。

 

教授:从宀,家上面是房子,底下是猪。许慎说是从豭省掉这部分「叚」,来当「家」这个字的声符,如果不省的话应该怎麽写?(宀+豭)对吧?这是许慎说的。

 

段玉裁就大胆提出疑问,他说:凡是许慎说的省声的字都有可疑,是吗?就是刚才我跟同学们说,做学问求真。连许慎的这本经典的《说文》都可以怀疑。段玉裁提出,豭省声,他说太可疑了。然后他解释怎麽样?他说,简单的说,他说这个「家」字,本来是猪住的地方,豕住的地方的房子,后来借给人住。我们的家原来是猪住的地方,这是段玉裁说的,后来借给人住。就像这个字(哭),本来是狗在那学叫,在那哭,后来也借给人来用,人哭也用这个,不另外造一个(吅+人),他不另外造一个(吅+人),他就借这个(哭)为人哭,借猪的家为人家。他说,豭省声是很可疑的,明白吗?所以做学问求真,可以打问号,但是你不要乱打问号,要有根据打问号。

 

《史记.孔子世家》裡面提到,《诗经》孔子删诗的问题,他原话好像是这麽说的:「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这是司马迁在孔子的传记裡面(他叫《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删诗的问题他的记载。先解释一下《史记》的体例,一般人的传记叫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诸侯,列传升一等,叫世家,这是诸侯;帝王叫本纪,帝王的传叫本纪。本纪、世家、列传。人,他分成一般人的传记,称它为列传;他是诸侯,称它为世家;它是帝王的传记,称它为本纪。《高祖本纪》,汉高祖他的传记。

 

《项羽本纪》,你说奇怪了?项羽没当过帝王,他自刎于乌江,那怎麽是本纪?他顶多是「项羽列传」,对吧?《孔子世家》,孔子又不是诸侯,孔子是布衣,普通老百姓,他应该称孔子列传,对吗?司马迁自己搞煳涂了,自己弄的体例自己搞煳涂吗?不是。他为尊崇孔子,把他本来是布衣平民应该放列传,把他升一等《孔子世家》,这个清楚了吗?大家会有个疑问,这个项羽,司马迁真的煳涂,他跟汉高祖怎麽样?他打败仗了,汉高祖称本纪。项羽,司马迁你要给他列传的话,应该是「项羽列传」,他为什麽称他为本纪?连升两级,孔子只升一级,世家。项羽从平民连升两级,《项羽本纪》,何以故?想一想,这裡面很有意思。因为司马迁他气恨刘家的天下,他替他的好朋友李陵辩护。李陵是谁?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被汉武帝派去,只有五千骑兵,深入匈奴,打到最后应该怎麽样?自尽殉国。后来李陵他想,我这样的(自尽),岂不是以后没有机会来报答朝廷吗?所以他假意投降,希望有一朝从后面给匈奴好好给他一下,来报答朝廷对他的厚恩。这边朝廷的人就不饶他了,各种刀笔之吏对他评论非常不好,说他是这样投降匈奴。所以汉武帝一气,听信左右的人,连他们祖先的坟墓都给挖了。这是李陵投降匈奴。

 

汉武帝听到左右的人,这时候司马迁是史官,他为他的朋友李陵辩护,说他是假意投降,他不是真投降。可是众口铄金,汉武帝听那些人的话,连带痛恨司马迁,宫刑。这种刑罚又叫腐刑,当时是最耻辱的刑罚,就像太监一样,叫腐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裡面说得很详细,同学可以拿出来看,《报任少卿书》。所以他的《史记》为什麽把项羽放到本纪?《项羽本纪》的讚语,司马迁这样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这什麽意思?简单的说,他说我听到一个周先生说的,他不说是自己说的,我听到周先生说,舜大圣人,尧舜的舜,「重瞳子」,一个眼睛裡面有两个眼仁,叫重瞳子,尧舜的舜。「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然后又说,「羽」,项羽的羽,「亦重瞳子」,项羽也是有两个眼仁。所以他底下说,「羽岂其苗裔邪」,这样说来项羽岂不是舜的后代吗?如果给汉武帝看到怎麽样?乾脆宰了他算了,这样发牢骚。懂这意思吗?「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也就是说项羽是大圣人的后代,这个汉代的天下本来就应该给项羽,你这个刘邦是什麽狗屎运,竟然你得了天下。所以他是满腔的怨恨,司马迁。所以他《史记》着完了以后不敢发表,发表会怎麽样?像刚才这个问题,他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史记》作完以后说,「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先藏起来再说。这是司马迁《史记》之所以孔子称世家、项羽称本纪,现在明白吗?

 

我读《孔子世家》读到后面,说到「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重複的淘汰掉,「取可施于礼义」的,很纯正的,「三百五篇」,三百零五篇,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三百零五篇,这司马迁记载。「古者诗三千馀篇」,他说古代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去其重」,把重複的删汰掉,还有「取其可施于礼义」,那些不可施于礼义,所谓的靡靡之音的也把它淘汰掉。所以《论语》裡面我们读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都很纯正。《史记》是这麽记载,孔子之前《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去了百分之九十,剩三百零五篇,对吧?我们读他的书,了解到古代诗有三千多篇。被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没有收到三百篇裡面的,被孔子删汰掉的,称它为佚诗。

 

因为读到《孔子世家》,刚才我念的,孔子对古代的诗删汰了百分之多少?九十左右。这样的话,留下来的佚诗,应该还有很多才对。可是我们读后来的典籍裡面,引诗,一段理论,后面说「诗曰」,这叫引诗。读后代典籍的引诗,应该有很多佚诗,应该有很多不在现在这本《诗经》裡面的。可是我们读古代典籍,竟然很少发现佚诗,所以我就有个,刚才说怎麽样?可以打个问号。司马迁你有没有搞错?三千多篇。古代有三千多篇,孔子就去掉百分之九十,你有没有搞错?不然为什麽现在佚诗那麽少?这个可以打个问号的。

 

因为孔子删的诗是孔子以前流到孔子手上的,司马迁说有三千多,请问你,你怎麽知道?你怎麽会知道有三千多篇?你是汉代的人,所以可以打个问号。这个问号一打,你就麻烦了,我花了三个月,整整一个暑假才把它搞清楚。怎麽搞?各位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有了这个疑问,像刚才我说的疑问,要如何来澄清它?第一个,靠近孔子年代的典籍,我们说先秦诸子,对吧?靠近孔子时代的典籍,然后我们读先秦的诸子,看看裡面引的诗,诗曰,它引的诗,拿来对照现在的三百篇《诗经》,然后看到它比例,合乎《诗经》的多,还是佚诗多,来澄清我们的问题,是吗?

 

接下来碰到一个问题,要从先秦诸子比较靠近孔夫子那个年代的典籍裡面来看它引诗。第一个,你要确定先秦诸子是哪几家,哪些算先秦诸子,你要有个根据,把《汉书.艺文志》打开,先秦诸子有这麽多家。这些家裡面,开始要找它的版本,譬如墨家,《墨子》这本书,哪一个版本是好?当然是愈早的、愈近古的愈好。开始有版本的问题,又开始有校雠的问题,种种问题都来了。找到这些你认为是比较合适的版本,开始要翻了。从开始慢慢的翻、翻,要仔细的翻,不能遗漏,碰到「诗曰」,赶快抄下来。这样子,把先秦诸子整个从头看一遍,摘录出来引诗。

 

我觉得好像我很用功,很高兴,拿去给我的老师看,希望能得他夸奖一下。结果他一看,他说《庄子》你怎麽没有引?吓我一跳,《庄子》我也算熟悉的,可是想偷懒,就没有从头一页一页去翻。我说,我对照过,好像没有引诗。他说怎麽没有?「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怎麽没有?吓一跳,老师真是火眼金睛,又被他找到问题了。战战兢兢回来,又从头把《庄子》翻一遍,有,「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就引这麽一首,一次,整本重翻一次,就有这麽一次引诗。

 

好,把先秦诸子的引诗统统摘录出来,然后排比对照。如果按照司马迁那个说法,孔子删诗去掉百分之九十,对照先秦诸子引的诗,应该有百分之九十是佚诗,对吗?然后合乎三百篇只有百分之十,这才合乎司马迁的计数。等我做完,排比一个表格出来,不对,佚诗在先秦诸子引诗裡面只佔百分之二十不到,反过来,百分之将近八十出头的,是跟三百篇一样。这也就是说明一件事情,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孔子删汰那麽多,不对,有证据吗?在这,先秦诸子引诗,最靠近孔子时代,这是铁的证据。所以我的结论是,司马迁说到孔子删诗的问题,「古者诗三千馀篇」,孔子去掉多少?我的结论是孔子确曾删诗,他确实删过诗,古代的诗,但是数目不是那麽多,应该是「古者诗三百馀篇」,不是三千馀篇,他只去掉十分之一多一点。这是从先秦诸子引诗裡做出的排比,你才敢下这麽一个结论。

 

明白,对古籍经典如果有怀疑,可以打问号。但是你要很确实的去找证据,才能够来解答你的疑问。我是提出这麽一个例子,从先秦诸子引诗论司马迁孔子删诗之说,我只是自己打一个疑问,结果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找到答桉。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台湾的《孔孟月刊》这期刊裡面,因为长,分两期。这是说明给同学们一个例子,做学问是要求真,而可以允许我们提出疑问。我先举出段玉裁对《说文》的疑问,他说这个「家」,许慎说是「从豭省声」,他说很可疑。

 

那天好像有个同学,在下课之后提到一个问题,对许慎《说文》有些是不是也有点疑问的?我说当然有,原因我们现在说明一下。许慎用来做根据的是李斯留下来的什麽东西?小篆。小篆跟甲骨文我们现在对照一下,有很多笔画变化了。所以许慎他来不及看到甲骨文,他只能根据小篆的笔画来做《说解》,裡面就有一些是要更正的,可以更正的,但是你需要有什麽资料?甲骨文或者钟鼎金文,而且不光是孤证,要多方面来证明。许慎这个《说解》是只根据小篆,是不正确的。我们这书裡面后面就有一些,是允许我们这样去订正它。因为他当时所能看到的山川鼎彝也是极有限的钟鼎文,所谓的古文、籀文。我们《说文》裡面有一些古文、籀文,那就是大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7日20:13: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0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