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61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六一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61

第161集 A

MP3下载

第161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四百四十三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释曰。此中但取维摩诘诫劝之意。即维摩诘为施主。乞人难胜如来是受施之人。璎珞为所施物。谓运心宽广。平等普缘。莫分高下之殊。无执物我之别。智鉴皆同于真际。悲救不碍于随缘。悲智双流。即度而无度,施而无施也。若如此者。其功大焉。】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解释前面善德长者对于维摩居士的教诲他非常感激,接受教训之后,把他身上所佩的璎珞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维摩起初是不愿意接受,不接受的原因就是怕他供养而有所希求,所以接受供养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些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到后来善德说,这个供物随便你怎么处理,维摩居士就接受了。接受过来之后,把它分成二份,一份供养一个乞丐(一个要饭的),另外一份供养『难胜如来』,这个事情前面说过,这个地方就不多说。今天这段文为我们解释这其中的义趣,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

 

修布施供养的人是维摩居士,他供养的,而乞丐跟佛是接受布施供养的,璎珞是他所布施供养之物,这是我们清清楚楚能看得出来的。大乘佛法当中,世尊教导菩萨,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跟生活是一桩事情,这个地方只不过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其实这些事情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在做,就是不会用心,这个不会用心就是我们三轮不空,执着有个我,我为大家做了好多事;执着有一个接受恩惠之人,这就有他;当中接受有物,念念在怀,耿耿于心,不能放下,于是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因。如果是善心、善行、善事就感三善道的果报;如果心行都不善的话,那么感的果报就是三恶道。我们天天在干的是这些。现在在此地看看佛菩萨他们是怎么做的,原来做的跟我们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这底下就说:

 

『运心宽广,平等普缘』,他的心广大,广大心从哪里来的?没有执着我,我们众生最麻烦的就是我执、我见,这个我心量就小了,就小得可怜。起心动念我的利益。我们看看维摩代表的是佛菩萨,佛菩萨心里头没有我,只有人。人里面有贫富、有贵贱、有善恶,佛是代表最贵、最富、最善的,乞丐是代表最贫、最贱、不善的。菩萨布施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心平等的,他心清净的,运心宽广,这是我们要学。平等普缘。经上他这个做法都是举一个例子,在一切人事境界之中,心要清净、要平等,这就叫做学佛,这就叫做修行。有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在这个地方错了。身体不好,环境不好,每天诵经念佛没有感应,于是就抱怨佛菩萨对不起他,没有保佑他,业障没消除。他真的用功,真的精进,一天念几万声佛号,念十几遍《无量寿经》,还没有效果,怨声载道。诸位想想这能消业障吗?这不能。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他心不清净,他自私自利的念头太重了,以为念几声佛号,念一遍经,对自己就有利益了,你看这个我执、我见多重。

 

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生死根本就是这个,就是我见与我执,乃至于我们在讲堂常讲的,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也是这个。假如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心清净平等,这个身体生理的组织一定很正常,一定很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正常就是最好的。为什么会有病态,身体组织起了变化,不正常了。怎么把它变坏了?妄想、杂念、烦恼。俗话常说:忧能使人老。忧是忧虑,就是烦恼妄想多了,烦恼多了,人老化的就很快。人为什么会老?有病!换句话说,一个忧虑多的人,烦恼多的人,妄想多的人,他一定是多病,他一定容易衰老。佛法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叫你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心地果然清净平等,那就不病、就不老了!这叫感应。读经念佛,要把烦恼念掉,要把忧虑念掉,要把妄想念掉,要把执着念掉,那就有感应,那就有效果了。这些东西统统存在,一天比一天增长,那个经跟佛号念得再多,也是枉然,古人常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无济于事,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你看维摩居士怎么生活,这就是教给我们生活。我们日常生活琐碎的东西太多了,说之不尽,举一条,希望能够举一反三,对人对事对物要晓得用心要宽广,要平等普缘。缘是随缘,不是攀缘,攀缘就错了,随缘,平等普遍的随缘,随缘里面没有拣别,没有好恶的拣别,这就是平等。『莫分高下之殊』,他也没有看到佛高,也没有看到乞人下,没有,平等的,在佛菩萨心里头是平等的。『无执物我之别』,物,璎珞是非常贵重之物,他也没看在眼里,对一切物没有贵贱,一切人没有高下,你看他心多平等,心多清净,这个要学。『智鉴皆同于真际』,智是智慧,鉴就是照,鉴是镜子,镜子的作用是照,就是以智慧照见一切人事物,皆同真际,真际就是真如、就是本性。这句话要说得浅一点、白一点的话,就是佛菩萨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就是这个意思,真际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一真一切真。

 

『悲救不碍于随缘』,菩萨在九法界里面,在六道之中,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大慈大悲。所谓大慈悲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慈悲,慈的意思是予乐,悲的意思是拔苦,众生有苦难,帮助他解除,让他得到真正之乐。这个苦与乐一般人很难体会,因为我们看到这个字样,苦跟乐是相对的,而不晓得大乘经里面所讲的苦跟乐,苦乐不是相对的,苦乐两边都离开,那叫真乐,否则的话,乐也是苦,这乐极生悲。这乐不是个好事情,乐也不能要,这个乐是七情五欲里面的东西,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离开,那个时候才有真的乐。所以佛法里面讲乐,极乐世界那个乐,是这个意思,苦乐两边都舍掉,这才叫真乐。

 

『不碍于随缘』,佛菩萨随缘的能力圆满,能力很大,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这就是随缘。当然这么高的境界我们做不到,我们在今天这个环境当中,遇到什么缘要有智慧、要有善巧,应该怎么做法,那就是随缘。所以这个随缘一定要有智慧,要没有智慧,要随着感情那就坏了,随着感情那种随缘,那就是佛门讲的祸害下流,所以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是这样的,佛教徒很慈悲,结果都惹了一身的祸害,你这个麻烦大,什么原因?因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真假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善恶都不能辨别,这很糟糕。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以智慧为根本,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清净心来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的心是污染的心,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这佛法里面讲三毒烦恼,心是有毒的,因此想学慈悲、想学方便,那个结果是祸害下流,这是必须要晓得的。人家第一个字知见,不是情见,不是感情,智慧照了,所以他是悲智双流。我们常讲悲智双运,双流跟双运是一个意思。这样的生活当然自在,当然幸福,有智慧、有慈悲。下面就显出他随缘自在之相(样子)。

 

『度而无度,施而无施』。这个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人,尽心尽力去帮助人,所以它的含义非常深广。施是施舍,这里面范围也很广大,包括有财布施,财有内财、有外财,这个外财身外之物,内财是我们身体。这个身体,《华严经》上讲头目脑髓,如果你要是不懂佛说的意思:头目脑髓都应当布施,好,我脑袋割掉布施了。是不是佛的意思?不是的!经上讲燃指,燃指燃臂,你真的把手指烧掉了,臂烧掉了,你以为那是供养布施,错会了佛的意思。观音菩萨两个手不够用,还要现千手千眼,你可怜就两个手,还要把它烧掉,你糊不糊涂!佛在经上讲的这个燃是舍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牺牲自己,服务别人,我们双手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去工作,这就是施舍,这就是燃烧的意思。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不是把自己真的烧掉了。真的烧掉,你能照什么?我们用思考、用心思去想,这是用智慧布施;我们用手去做,这是身体劳力的布施,这都叫做内财布施。身外之物那是财物,这一定要晓得,不是真的叫你去燃指燃臂。

 

佛在经上这样说,经流传下来几千年了,历代祖师大德我们也没看到哪个燃指燃臂,到中国来,真的燃了,出家人在头上燃几柱香,真的燃了。在家人在手臂上就燃几柱香,不懂的说这是受戒,戒疤,受戒,戒哪有疤?这笑话!燃香,佛在经上讲的是叫我们取这个意思,不是叫你真的燃。是教你常常想到我要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就是舍己为人,我能够牺牲自己,为社会为大众服务,是这个意思。中国佛教里面燃几柱香也很好,虽然不是佛的意思,但是祖师这个做法我觉得也不错,为什么?常常想到我已经发了愿,我在佛面前发愿舍己为人,到时候舍不得,看看燃了几柱香,那也应该惭愧,我发的愿不能兑现。可是现在燃香的意义已经没有人懂了,认为燃得愈多愈好,这是供养佛。佛哪要你这个供养!燃的气味多难闻,我们都不要闻的时候,佛还闻这个?这是错误,很大很大的错误。所以我们一定要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现在大家学佛的人是曲解如来真实义,误会如来真实义,这是过失。

 

度而无度。佛菩萨帮助我们,经上讲一切法的成就有四种缘,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无论是大事乃至于小事(鸡毛蒜皮小事),都具足四种缘。这四种缘第一个是因,亲因缘,它有因,它才会有果,第二个叫所缘缘,第三个是无间缘,第四个是增上缘。诸位想想前面三个都是本身具足的,自己具足的,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增上缘。因此佛才说,度而无度,施而无施。你就会明白这个意思。佛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大乘经上也常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谁度?自己觉悟自己度,你为什么会觉悟?为什么会度?佛教你的。换句话说,佛是指路的,路是要你自己走,佛不能代你走。你走到目的地,是你自己走到的,不是佛走到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依靠佛,我们都皈依三宝,今天你们有不少同修来发心皈依,依是依靠,依靠什么?不是依靠佛的保佑,佛不是神,神也不能保佑你;依靠佛的教导,依靠佛的指引,我们从教导里面觉悟,去领悟,从指引里面去实行,自悟自度,这就对了。佛是老师,就跟学校念书一样,老师教导我们,自己要用功才行,自己不用功,不如法修行,那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老师再聪明、再能干,也帮不上忙,一定要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去学习,这就对了。所以不可以错会了佛的意思,这就是度而无度。

 

热心教导,但是心里面了无痕迹,他心清净。佛没有说我今天教了多少人,我今天度了多少众生,那就着了相。着相是凡夫,佛菩萨不着相。《金刚经》上讲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是凡夫。佛讲经说法度众生要着了相,他是凡夫,他就不配称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执着于今天做多少事情,佛做得再多,没做。这《普贤行愿品》里面主要就是教我们这个,如果你真正去做,做了之后一点痕迹都不留,没做,你的身体就很健康,你就很快乐。你如果有做,做了很多事情,疲劳了,需要休息,毛病就来了。菩萨为什么不需要休息?因为他没做!由此可知,疲倦与工作不相干,从哪里来的?念头上来的,因为你感觉到你做了很多事,所以疲倦;你要没有感觉你做事的时候,你不会疲倦,做上三天三夜也不疲倦,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菩萨是不疲不厌,无有疲厌,因为他没做!他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身在做,心没有做,心地干净。施而无施。施从事相上说,不着相。度而无度是从内心里面讲的,不起心、不动念,内不动心;施而无施,外不着相。这两句包括了我们一切生活,无论对人对事对物,要这样学就对了。心里面保持着清净平等,事上面决定不执着,事来要做,认真负责,做得尽善尽美。做完之后,绝不执着,这就对了。

 

『若如此者,其功大焉』。功是功德,这叫做功德。如果一着相,着相就不是功德。为什么不着相叫做功德?这个功自性起用,这是功;性德自然的流露,这是德。着相是心境俱迷,哪来的功?功德都没有了。功德没有了,世间人天天做善事,那是什么?福报。他修的是福,将来有报,这报应,将来有好的报应。造的恶就是恶的报应,做的善是好的报应,是这么回事情,不是功德。功德简单的讲戒定慧,持戒是功,得定就是德。你持戒,你就会得定,修定是功,开智慧就是德。智慧开了之后,度众生是功,回归自性是德。这个地方是功德达到究竟圆满,其功大焉。完全是性德的起用。

 

【即净名教于善德,何不如是而作。】

 

实在讲,『善德』也是大菩萨示现的,这两个在舞台上唱双簧,做给我们看的,是让我们觉悟,让我们学习,这是它真正的意思。我们从这里去体会,知道我们应该怎样过日子,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样用心,这是教给我们这些。如果会用心,那就得快乐、就得自在、就得美满幸福,这是一点都不假,佛是真的给我们了。我们自己要能体会这个意思,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真正的幸福快乐美满,我们就得到真实受用了。所以佛法我想不少同修常常在一块参学,多少能体会一点佛法非常现实,绝不落空。你能够做到一分,得一分利益;做到两分,就得两分利益,只要认真努力做上个二十年、三十年,愈做愈快乐,就快乐无比。人快乐就健康就长寿,这一定的道理。我们再看底下,底下愈说愈清楚,愈说我们愈明了。

 

【若能尔者。】

 

就是你如果能像维摩居士这样的修布施,也就是说,你能够像维摩长者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做人,一样的做事。

 

【财施即法施。】

 

因为法布施里面有财,财布施里头没有法,法布施里头一定有财,这一段讲的非常精彩。我们今天听到法布施,赶紧去印书,印几个佛像,拿到外面去跟人结缘,这是法布施。没错,这也是法布施,是法布施里面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出维摩长者的法布施,生活是法布施,这的确很少人能体会。我们依照佛法修行,修行到自己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这就是法布施,让别人看看,这个人怎么这么快乐?我怎么这么苦?这就是布施他,就是告诉他,你要想快乐,跟我学,这就是法布施了。财是什么?身体是财,身体是内财,表演给他看。所以这个法有口头说法,我们做出来叫身教,口是言教,做出个样子给人看。

 

我们住在美国,附近的邻居美国人渐渐同化了,什么原因?就是看到我们很快乐,一天到晚都笑咪咪的,外国人去打听,向我们悟学打听,悟学英语很好,年岁很轻,就问他:你们这些人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快乐?我们没有向他传教,没有劝他学佛,做出这个样子,让他天天看,他就自动找上门来。找上门来,我们就把佛法介绍给他:照这个做,就跟我一样快乐、一样幸福。这个财施就是法施,所以财施不是叫你去拿钱到外头去乱布施,不是干这个。实在讲,你那个钱都丢到海里去,都埋到地下去了,一点作用都没有,不能改善你的生活,不能给你带来幸福,真正你要想改善生活得到幸福,如教修行,这才行。要把佛的教训我们统统做到,佛教给我们修行;换句话说,教我们做人,教我们生活,起步在哪里?孝养父母,你能不能做到?跟父母在一起住,老人旧脑筋,一天到晚唠叨,日子好难过,谁都不愿意跟老人住在一起,什么原因?凡夫心,因为他有分别、有执着、有高下,他有是非、他有好恶,他不晓得那个病出在这个地方。维摩居士就没问题了,他没有高下,他没有个我,他心清净平等的,他怎么不能相处?这就是修行。修在哪里修?在家里修,学佛要真干。

 

我在新加坡讲经,有一个同修我对他很尊敬,他听了佛法,因为过去也是伺候老人感觉到太麻烦讨厌,搬出来了,不跟父母在一起住。听了佛法之后,要孝养父母,又回去了,这好,这难得了。这个不容易,听了他真肯做,真肯回去做,回去再做,跟从前,他心里改变了。老年人天天唠叨,好!修忍辱波罗蜜,否则你的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你天天伺候他、供养他,是修布施波罗蜜;你家里头整理的是干干净净,有条不紊,整整齐齐,持戒波罗蜜;天天能够想着改进家人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这是精进波罗蜜。菩萨六度在哪里?原来就在家里,就是日常生活。在这个生活里头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充满了智慧,他快乐了,他不像从前那么苦了。他快乐了,他幸福了。家庭能够得到这样的美满,团体没有两样。

 

他是公司行号的老板,学了佛,开悟了,知道钱财是假的,不是真的,把公司股份是无条件分给他的员工。他告诉我,这些员工一个个都拼命工作,从前要督促、要骂,现在不要骂了,为什么?那些员工认为有他自己股份,做是替他自己做的。从前认为我是替你做的。现在知道是替我自己做的,谁不卖力?你这个公司,公司是替社会服务,员工是为公司服务,这行菩萨道。不为自己谋利益,为大众、为社会,那个心量马上就大了,用心要宽广!从前看到就是个人的利益,怎样想办法保持自己的利益,能保得住吗?你看看现在全世界,公司一一倒闭的,很多,几乎天天都有。轮不到你头上?你能够保证吗?什么原因?福报!所以一定要懂得,有福的人永远是有福。他这样修法,他的福报是愈来愈大,他真正懂得修福,真正懂得造福。这是佛教给我们的,这就是佛的保佑,就是佛的加持。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财施就变成法施。生活就是法布施,生活就是法供养,佛是教我们这些的。

 

【所以经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

 

这是佛在经上一段开示,宗密大师引用在此地为我们做证,这是佛说的。『施主』,实在讲,此地的施主就是讲我们自己本人,这个要紧的就是要有平等心。在家庭里面从早到晚工作,这是养一家,为家人服务,这就是布施。为父母、为妻子、为儿女,这是内财布施、外财布施统统都具足。可是不学佛的人不知道这是布施,不知道这是法供养,能在这个地方用平等心,修平等心,成就平等心,家庭就是道场,家里面就能成佛。不会修的,天天跑庙都没用处,该怎么轮回,还是要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要生死。会修的就在家庭里头当个家庭主妇,有个十年、八年她就成佛了。公司行号在在处处都是道场,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只要会用心,都是道场;不会用心,再大的庙也不是道场。所以要等心,这个最重要。等心就是最下的乞丐(乞人),跟你布施佛、供养佛的功德都平等的,心平等。心平等了,境界就平等,境随心转。

 

所以跟『如来福田之相等』,就是如来的福田,等于是大悲,大悲是诸佛如来,普度众生。你虽然事上没有做到像佛菩萨一样,但是你的心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用心跟佛菩萨相等。不求果报,为什么不求果报?因为你求果报,你一定会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你落到那里面去了。你的果报有,很小,不大;不求果报,那个果报是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就大了,那就不可思议。所以不求的多。你营利,不求财富,财富遍满虚空法界,这真实的。你没有认真做,你体会不到;你要认真去做,你能够体会得到。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句句话都真实不虚,能相信,那有福报了;不相信,这没福。『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这个法施才圆满。

 

【此则净名先说法供养胜已。后自施璎珞之财。平等布施。亦成法施。更无异也。】

 

这一段是宗密大师为我们解释的,经文只到『是则名为具足法施』,他引用这一段,我们在前面看到『净名』就是维摩居士,就是维摩诘,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净名。他在善德无遮大会,就是用饮食布施,他是在这里面说的,教给他财布施不如法布施。说出这个意思之后,然后接受善德的璎珞供养,他立刻拿璎珞分做两份,布施如来跟布施一个乞人,这都是在教学,教导大家要修平等布施。平等布施,财布施就变成法布施。他这样一做,许多人看到,许多人明白,懂得这意思了,晓得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从维摩居士这个表演当中得到的,得到很大的启示,财布施变成法布施。

 

【疏主意说净名起行皆得名法供养。】

 

『疏主』就是做注解的这个人,他的意思是维摩居士这一个动作,这一个做法就是本经这一段里面讲的法供养。我们从这一段《疏钞》里面,使我们对法供养真正的意思的确明白了不少,晓得怎样做法,也就是最简单的说法,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应当在在处处要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现在社会世风日下,好样子没有了,坏样子一大堆,如何能跟大家做一个好样子,用身教潜移默化,端正社会风气,这就是菩萨,这就是真实的法供养。

 

【即知普贤深妙观行。固得名为法供养也。】

 

从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了解普贤菩萨『深妙观行』,深是讲他智慧,我们俗话讲的用心。实在讲是智慧,很深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妙是讲他的生活行为,非常巧妙,并没有改变样子,就是原来样子,日常生活行为里头有高度的智慧,它就妙了,它作用就妙了。妙在什么地方?成就圆满的功德,自利利他,成就圆满功德了,妙在这个地方。『故得名为法供养也』,这是真真实实的法供养,就是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

 

【岂可唯此七行不兼前耶。】

 

假如这个事情要明白了,我们在经文里面读到的,普贤菩萨讲供养是分成两部分来说的,前面是讲的财供养,后面讲的法供养,法供养讲七条。到这个地方给我们做了个总结论,如果我们会用心,前面所有的财供养都变成法供养,这个结得圆。所以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前面种种财供养统统变成法供养,这个意思更深更广更远,我们要能够体会,体会到这境界,那的确入华严的法界。不仅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事事无碍,那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究竟离苦,究竟得乐,离苦得乐都圆满了。在于我们自己明不明白,是不是真正能做。这底下宗密大师假设一个问答,这些问答是破除我们疑惑的,也许有人有疑问。

 

【问。未审善德长者有何过失。彼净名呵之耶。】

 

维摩居士来到善德这个大会里面,狠狠的把善德教训一顿,善德到底犯了什么过失?他做的是好事,设斋供众,这个好事。为什么维摩居士喝斥他?实在是两个人在表演,我们看得很清楚,他们两个在表演,真正得利益了是我们。

 

【答。为有三局。】

 

『局』就是拘束、侷限,当然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理上的侷限,事上实在讲没有障碍,事事真的是无障碍。可是心上有侷限,事也就有侷限,这就是所谓境随心转。我们看底下所说的:

 

【谓自于父舍即处局。】

 

他这个供斋大会在哪里办的?前面说过了,是在他父亲的房子。这有什么不好?有不少人他就有这个执着,做功德一定要在我自己地方,我这功德不能在别人的地方做,这就是执着。善德是不是有这个意思?不谈这个,有些人真有这个执着,做什么事情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在自己的地方,不肯在别人的地方。这是第一个。譬如我们办一个很大的法会,在别人道场就是庄严他的道场,替他拉信徒,提高他的知名度,我们辛辛苦苦为他忙了。就有很多人有这个执着,这是什么?心里头有分别、有执着、有利害得失,所以他没有找一个公共大的地方去做,在他父亲房子做,这功德是他们家的。事虽然是个好事情,心量小,不够大、不够圆,人家看东西的确看得很精密,我们看不出来。

 

【施七种人。】

 

他里头有对象的,对象虽然很广了,除这七种之外,还有诸天鬼神,还有一些六道众生,那你这个心量就小了。换句话说,你的心不平等,你的心量不够大,你只施这七种人而已。所以佛教给我们,佛弟子们就在饮食上的时候,我们也要把心量扩大,我们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要出食,出食不但道场要做,在家学佛的也应该做。我们吃饭,不管吃什么东西,吃面都可以,面是一吋,饭是七粒,送到门口供养鬼神,这《二时临斋仪》人人都要学,用意在哪里?鬼神享不享受,不论那些,自己的心量拓开,我要得饮食,希望一切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饱满,这个心好!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学,因为我们不能忘掉饮食,藉这个不忘度生,这是人他有侷限。

 

【期满七日。】

 

他这个法会就做了七天,时间上有侷限,所以他比不上新加坡居士林。新加坡居士林实在讲也有侷限,每一年大年初一不供斋,你看还缺一天,一年当中缺一天,不圆满,很难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供养三百六十四天,只有大年初一它不供,其他天天都供,非常之难得。这一问一答告诉我们心量要怎样宽广,宽广从这个地方来观察,让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这个好!

 

【又财施有限。法施无穷。】

 

『法施』是启发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念头,那个利益是无有穷尽。这个财施供养一餐饭,到那里吃一餐饱肚子而已,所以这个利益是有限的。而在这个地方得启示,知道我们怎样回头,皈依就是回头,我们从哪里回头?过去的想法、看法、做法错了,从这错误回头。我们今天依靠佛的教导,我们想想这正确的,这对我们有真实的利益,在这里开悟了,在这个地方明白了,这个利益无有穷尽。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讲生活的质量,这是真实改变生活质量,改变我们的心理,所以这个利益是无有穷尽。

 

【财施世间果报。法是出世果报。】

 

这的确是不一样,财布施是什么?因为它有我执、有我见,不能出三界。纵然得大福报,不过来生生天享天福而已,天福享尽还是要堕落,还是要轮回,所以这个福报是有尽的。法布施他因为心量大,这大乘佛法的善巧方便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佛说了,三界六道生死的根源是我执、我见,必须破我执才能出三界,才能够脱离轮回。小乘人下死功夫,断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再把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才出得了三界,你说那个多辛苦,多麻烦。大乘法用得很巧妙,什么方法?心量扩大就把我执挤破了,这个方法妙极了。这不破自然破了,就是一味教你心量拓开,那个我就没有了。从前样样念自己,现在样样想众生,样样想社会,样样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几天我执没有了,找不到了。这个法子妙。我执没有了,三界就没有了,出世间。所以如果真正能够知道西方净土,一念回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那个功德利益是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所以财布施不及法布施。这是维摩居士为什么喝斥善德长者,为什么这样教导他,道理在此地。实在讲,我们在这一篇开导当中,我们真的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依教奉行,你的果报不可思议,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下面还有十五分钟,我就不想讲了,我想这底下等我们从美国回来之后再继续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40: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14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