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44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四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4

第144集 A

MP3下载

第144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三百八十六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三造修胜行者。于中有始有终。】

 

这个『造修』,造是造作,修是修正。在一切造作当中,凡是有错误的,有过失的,都要加以修正,这叫修行。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在这个地方,也是『有始终』两个意思。始终有三种,这个始,就是我们常讲修行下手之处,要从哪里下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经论,祖师跟我们所说的都是原理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适用在任何一个行门,也就是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修学什么法门,统统适用。如果离开这个原则,那我们的修行必然有障碍,也不会达到我们想象当中的效果。由此可知,这非常重要。

 

【始中有三种,一舍缘门。】

 

『舍』就是放下。此地讲的『缘』,包括人事与环境,都包括在这一个字里面。底下跟我们说了六句,就是六个原则。

 

【一舍作恶业。】

 

决定不『作恶业』。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造作,必定有果报。所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世间人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往往一生,这生活当中,心境都不平,怨天尤人,老天爷不公道,这所有人对不起他,这是恶业上再加恶业,苦上再加苦,决定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不造恶因,当然就不会有恶报。这个恶的果报,每个人都不喜欢,每个人都不希望遭遇到。但是一定要晓得,你要把那个恶报的因缘舍掉,离开它,这才不受恶报。

 

【二舍亲属。】

 

这个『亲属』,这个地方的舍,是说心地要清净。因为佛在《观无量寿经》,那也是大经。这个经论里面的内容跟《华严》没有两样。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修行一定要从三福修起。三福里面第一条,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而且告诉我们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舍亲属,那个地方给我们讲要孝养父母,这看起来两部同样的大经怎么会矛盾?诸位要晓得,佛所讲的话是一个意思。此地讲舍亲属,是叫你心里面不能有分别执着,是舍这个,但是孝养一定要尽心尽力。佛在大经上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世间法,佛法决定不坏世间法,不但不坏世间法,而且成就圆满世间法,这大家才能过得很幸福。如果心不清净,对于你修学就产生了非常大的障碍。我们讲孝亲,讲敬老师,孝敬什么人才能做到圆满?唯有成佛才真正做到圆满。如果你孝亲,常常牵挂着亲情,情是迷,决定障碍你的定慧,你的道业不能成就。道业不能成就,那就不是真正孝敬。为什么?你的道业成就之后,你才有智慧、有能力,帮助你的家亲眷属永远脱离轮回之苦,你才有这个能力,才能帮助他。所以你要有了亲情,常常被这个情所缠绕,你就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你所讲的孝敬是世间那一小部分,不是圆满的大孝大敬,这我们要知道。这个圆满的大孝大敬也不舍弃世间这个小孝小敬,不舍弃,包括在其中。所以对于父母师长,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照顾周到,心地要清净不染,这就对了。可见得,佛讲这两种说法,没有矛盾,我们千万不能够错会了意思。这个地方舍亲属,不是说把亲属都不要,那就大错特错了。那这种佛法谁敢学?谁也不要学了。是叫心里不要被这个恩情所累,是叫你舍这个,要叫你明了这个事实的真相。

 

【三舍名闻利养。】

 

『名闻利养』,这个名闻,就是我们现在社会里面所说的知名度,荣誉感,是说的这些。这一些都是情执。利,多半是指富贵,取得财富,取得崇高的地位,这是利。养,是讲优裕的生活,包括了精神与物质的生活,现在人所谓的豪华、奢侈、富裕,这些东西都足以令人堕落,使人贪恋世间五欲六尘。只要贪恋五欲六尘,诸位想想看,你还能出得了三界?所以名闻利养是大害,我们要认识清楚,决定不可以贪图。纵然自己有大福报,实在讲没有福报的人享也享不到。有福报的人,这果报现前,我们中国所谓的荣华富贵,你能够享多久?算你前生修得好,你生在一个荣华富贵的家庭,一出生就享福。福报大,前生修得好,一直享到老死,算你活的寿命长,活一百岁,你也不过是享一百年而已。一百年的富贵很少,不容易见到。在我们中国可以代表这个荣华富贵,一生极尽荣华富贵,我们在历史上只找到一个人,乾隆皇帝,他也没有活到一百岁。他好像是八十六岁,八十七岁死的。这个寿命跟无尽的时光,那实在是古人形容的石火电光。石火,你们现在不懂什么叫石火。从前没有火柴的时代,现在用打火机,以前用石头打火,那个打火,火星一下就完了;电光是闪电,这都是形容极其短暂。这个短暂的福报享完,那个恶报就现前。恶报在三途,这非常可怕,这是对于道业最大的障碍,一定要排除。

 

所以佛当年在世,教导弟子们以苦为师。生活过得清苦一点好,警觉性高,对于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换句话说,你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阿弥陀佛来接引,马上就跟他去了。为什么?这个世间太苦了,知道苦,没有留恋就马上去。如果生活得很舒适,阿弥陀佛来接引,还犹豫,这还有一点舍不得,那算了,阿弥陀佛马上就走了,他不等你,不等你;你好好的考虑,考虑好了,我再来,没有这个事情的。你稍微一犹豫,阿弥陀佛就走了,所以你的机会就又错过。有福报怎么样?有福报跟大众结缘。换句话说,我有福报不必自己享,让大家去享。这个好,这是真正聪明。跟大家享,这个福报里面,第一殊胜的福报是得闻佛法。这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闻到佛法,这叫大福报。我们晓得这个事实,那就应当以我们自己的福德因缘,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

 

像我们这个会成立以来,到今年也十年了。我们十年当中,所做的是布施佛法。经书、善书,虽然不是佛经,是劝善的,佛像,我们录音带、录像带,布施到全世界。我们自己不图享受,所以我们的这个道场,场地,大家在台湾都非常熟悉,我们是全台湾最小的小道场,小的不能再小。我的办公室在十一楼,你们到楼上去看一看,是名符其实的方丈,名符其实的方丈,小到不能再小。简居士曾经跟我说过多次,我们找一块地盖个大道场。不必要,有那些钱,布施佛法。为什么?我们这个小地方住得很舒服,很自在!所以不可以贪图享受。念念之中,我们有舍离娑婆世界的念头,对这个世界没有一丝毫的留恋。所以这个名利享受,应当把它舍掉,要懂得随缘度日,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得自在。你不执着就自在,你一执着就有苦乐不同的感受,不执着就没有了。这个环境好,也没有乐受;环境不好,也没有苦受。我们这个受就平等,心就清净。

 

【四舍身命。】

 

这也不能误会,『舍身命』,不是叫你去自杀,那就大错特错,这个要懂得。这个舍身命是不为自己的身体,做过分的去保养,就是说你爱惜生命。这个爱惜生命,不能脱离轮回。为什么?增长我执,诸位要晓得,破我执才能出三界。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身心清净。这身心清净,就没有病苦,这是真的。我跟大家谈了多少次,所有的疾病,那个疾病的根源在哪里?根源是妄想执着,这是根源。从妄想执着里面再生烦恼忧虑,这是形成了种种的疾病。我们看到这个好的修行榜样,人家往生临命终时不生病,晓得哪一天走,说走就走了,这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也曾经听说过,在我们台湾许多地方我们见到过。在台北市,从前莲友念佛团的李济华老居士,这在台北市往生的。在往生之前,跟大家讲经说法,讲了一个半钟点,告诉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下了讲台,在那个会客室的沙发一坐,就走了,这多自在。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把自己那个做不到的因素消除掉,我们也就做到。什么因素?妄想执着。所以对于身体,当然你也不要有意去糟蹋它,有意糟蹋是罪过,是错误的。应当好好的去珍重,保护身体,但是也不必过分爱护,那也是错误的,一切随缘。如果有了病痛,认真的讲,不必去找医生。有了一点点病痛,念佛求生净土。还有寿命的话,念几天佛就好了,身体就又恢复了。这是正确,这就叫舍身命。

 

【五舍心念。】

 

这『心念』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这统统舍掉,让自己的心恢复到清净。

 

【六舍能所。】

 

这个境界就高。前面若做不到,这一条是决定做不到的。『舍能所』,那在念佛法门里面,就得一心不乱。要是依照《华严经》修学的,这个境界是初住以上的境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做不到,就是有能有所。这个能所念头没有,真正达到理一心的境界,事一心里头有能所,理一心里面没有。这是说,我们从最初,这个最初从不造恶业,到最后能所都断。这是第一叫我们舍,舍就是要放下。祖师说得很好,把这个告诉你,应当哪些要放下的,归纳成六条,简单明了也容易记。

 

【二随缘门有四种。一还于前六事中守心不染。】

 

就是前面舍缘门里面,这六桩事。这六桩事是在日用平常当中,认真要修学。不但要修学,而且在这个境界里头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不染着。如果染着,你的心就不清净。可以说是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处事待人接物,不染着。

 

【二凡于顺情境。下至微细。皆应觉知不受。】

 

『顺情』这个境界,此地这个境包括了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顺境是顺自己心意,这世间人顺境里面就起了贪爱,这个地方告诉我们,顺境,乃至于很微细的顺境,你要觉悟,要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起了贪爱,你就动了感情,动感情就迷了,你就迷在境界里面,这就错了。我们学佛一入门,佛为我们授三自皈,教给我们修行三条纲领。第一个是觉而不迷,叫你念念要觉悟,绝不为顺境所迷。

 

【三于违情境。乃至断命等怨。皆应守心欢喜忍受。】

 

这个境界有两种,一个顺境,一个逆境。逆境遇到恶缘,自己心里极不愿意见到的,极不愿意受到的,现在这逆境来了。逆境里面,最恐怖的是『断命』,有人来陷害你,你生命有了危险,这个时候怎么办?佛教给我们要『守心』,心地要不染,没有恐怖,也没有怨恨,要能够安心忍受。这个事情很难,这个顺境逆境,说起来是同样的困难。逆境里面不生怨恨心,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要怎样才能做到?必须把事实真相完全搞明白、搞清楚,你就知道了。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还要认什么真?不要认真,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着!善恶果报现前,必有前因。我遇到一个人要杀我,欢欢喜喜让他杀,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我必定杀害他。今天他来杀害我,这是帐消清楚了,好事,没有了,这怨恨解除了。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有人买通这张先生去刺杀六祖。六祖他知道了,他摆了十两银子放在旁边,来刺杀的时候,这个刀刺不进去。那不是六祖有什么能力,六祖前生不欠他的命,所以他没有办法杀害他。欠他的这十两银子,所以他银子准备在旁道,然后告诉他,他说我前生不欠你的命,所以你不能杀我,我欠的十两银子,我还给你,拿回去。这凡事都有因果的!你不欠他的命,他怎么样想杀,也杀不了你。欠他命,还清楚就算了!安世高大师前生到中国来还了两次命债。这是前生他误杀人,不是有意的,误杀的,这一生还被别人误杀,他是有意送给人家杀的。还债,债清了,没有了,他这个心多自在。所以生死是一回什么事?就跟我们穿衣服脱衣服一样,衣服穿旧了,脱下来,想要洗,换件新的。身体就像衣服一样,身有生灭,我们的神识不生不灭。波斯王在楞严会上,明白这个道理,欢喜的不得了,才晓得事实真相,原来我这个生灭生中,有不生不灭的真我,他快乐,心开意解,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要保持清净心,没有得失。你要想自己真正有福报,真正有幸福,这个福报生生世世享不尽,那就是佛给我们讲的布施。你肯布施,你的福报是永远享不尽;你财布施,你财用不缺乏,法布施,聪明智慧增长,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自己要晓得自己这个身体,身心跟生活环境的情况。怎么改善?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是真正有效,一点都不错。《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所作所为,收到的效果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一个人命运确确实实操纵在自己的手上。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只要是真正明白、听懂了,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就能改善命运,你就能创造你理想的命运。所以命运不在别人手上,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顺逆境界都要不动心,不为境界所动,这是心有主宰,这个心才清净。

 

【四凡所有作。远离巧伪虚诈。乃至一念亦不令有。】

 

这一条说得很微细。这是真正修行人,这是真佛弟子。跟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都要从真实心中作,这就对了,他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能够虚假,决定不能够欺诈。不但不可以有这个行为,有这个念头都不可以。如果做到这一点,你的心真诚。你能够用真诚心,那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人家用真诚心。别人用虚假欺诈对我,我还是用真诚心对人。为什么?各人有各人的果报。他用欺诈虚伪心对我,他有他的果报。我用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我有我的果报。决定不能说,他欺负我,我要报复,那就错了,那你跟他一般见识。他堕地狱,我为什么不去?你说这个人傻不傻?他往恶道里头走,你又何必跟他去?这不是一个聪明人。所以聪明人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别人做的善行我们可以随喜;别人做的恶行,我们不做。这是随缘,第二个叫随缘,都是修行下手重要的原则。真正修行人要记住,一定要遵守。

 

【三成行门谓得前二门。成万行也。】

 

这个行古人念恨,念去声,现在大家都念行,咱们也就念行,随缘,是不是?知道这个字是个动词,不当做名词讲。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前面这两条就是舍缘跟随缘,你要真正做到,那就是大乘菩萨行里面所说的六度万行,你也统统做到。由此可知,前面舍随这两种,它的境界是无限的深广,这是前面我跟大家报告过,大师在此地讲的是原则,讲的原理原则。实际上运用,在境界里面,那太广范。从我们初发心的凡夫,一直到等觉菩萨,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都要遵守,所以他是成就『万行』。这是把这始终的三种说出来,这就是讲下手修行的原则。

 

【二终者亦三种。】

 

有始当然就有终。『终』是讲你修行达到最后的目标。换句话说,始是修因,终是证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得到的是些什么?「终者亦三种」。

 

【一舍缘门。即止也。唯观诸法平等一相。诸缘皆绝。】

 

这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么人证得的?《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证得的。你也想入这个境界,你就修因,前面你修舍,真正到了舍能所,就入一真法界。舍里面讲了六种,这六种是后面比前面深。换句话说,前面做不到,后面决定没分。后面所做到,前面一定做得很圆满。果然做到舍能所,前面我舍作恶业,下面五个你未必有,不一定有。所以有后头一定有前面,有前面不一定有后面。要认真的修,修到最后,必定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是个什么样子?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诸法平等一相』,这是一真法界。我们今天看一切法不平等,为什么一切法不平等?是因为你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一切法不平等。离开了妄想执着,一切法本来是平等的。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一切法里头有种种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如果心到清净平等,能所念头舍掉,一切诸缘也没有了,所以这个法界是清净法界。我们在《华严经》念的是清净法身佛,这是称赞毘卢遮那是清净法身佛。自己就证得,你就证得了清净法身。看到这一点,才晓得前面是应当要修学,应当认真的修学。

 

【二随缘门。即观也。还就事中起悲愿行。】

 

证得清净法身之后,遍观法界,自自然然流露出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不着度众生相,这多自在,度众生不着度众生相。换句话说,自己永远住在一真法界。诸佛菩萨应化到六道,示现同类身来度化众生,我们要问,他到底住在哪个法界?在此地明白了,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在六道里,他住在一真法界。他跟我们两个在一起,我们两个排排坐,他住他的一真法界,我们搞我们的六道轮回。这才真正体会到境随心转。随什么心转?随各人心转。你今天的心是一片慈悲,看待一切众生,你所住的是天法界,天人慈悲。你看到一切众生,所作所为都很可恨,这是住的饿鬼地狱法界。法界没有一定的,随着自己心在转变。所以众生的心,从早到晚十法界都有,都起了十法界的念头。当你早晨诵经拜佛的时候,你这个心是佛法界。早课做完之后,贪瞋痴慢又起来了,你就又搞到轮回法界,又搞到六道去了。实在说,这佛菩萨法界的时间很短,搞六道轮回的时间很长。佛菩萨那个法界力量很薄弱,很微弱,搞六道这个心很强。这是我们现前生活状况。

 

我们学佛就是要把六道的习气要舍掉,先把它淡化,逐渐逐渐把它舍掉,对于佛菩萨法界这个气氛,要天天把它提升,要用清净心、平等心看这个世界,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所作所为,实在讲,他是迷失了自性。说迷失自性,我们有时候不容易体会,不好懂。说得明白一点,他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他不认识自己,也不明白生活环境。所以他的思想见解行为,自然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错误。如果对于事实真相明白,他怎么会做错?那他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了解。不了解,他的心随着外面境界转,我们明白人,不随外境转,这就是此地造修始终所说的三条,不为境界转。

 

《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被环境转,这情绪妄想随着环境在变。佛菩萨不随环境转,所以能够转环境。这个转,要再讲的白一点,就是诸佛菩萨有能力移风易俗。转移风俗,他有智慧,他有功夫。有功夫是定,他有定慧,所以能够帮助大众,转变这个思想见解,他有这个能力。这一点就要说到教学上去了。儒家在《学记》里面,教导我们一个大方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一句话被我们中国古代的帝王,世世代代奉为教育的宗旨。要国家富强,要社会安定,要天下太平,什么最重要?教学最重要。那我们再反过来看,现在这个社会动乱,世界没有安定的处所,原因在哪里?教学失掉了。现在学校虽然多,教的东西不是圣人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儒家教学的方针,是教一个人知道怎样做人,从五种事下手。这五事就是五伦,教给你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这国家的关系;这个国家用现代来讲,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给你讲这些。然后你才晓得在社会上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处事待人接物。现在教育里头不谈这些,那这个问题严重。

 

佛法教育里面比儒家讲的更圆满,佛不但给我们讲人伦的关系,而且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所以佛教育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教你做一个明白人,教你做一个觉悟的人,明白觉悟,就叫佛,就叫菩萨,这个教育多重要。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和谐,都建立在这个教学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能够自己接受佛教育,再能够把佛教育推广,这是无量功德,这正是诸佛菩萨所做的。诸佛菩萨所做的,我们今天也参与,也在做,那我们就跟诸佛菩萨是一同类,这要认识清楚。所以大家要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幸福快乐的生活,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你要进修佛陀教育。我在此地明白的告诉大家,你不能搞宗教,你搞宗教达不到这个目的。为什么?宗教要热忱,宗教的情操,在佛法里面讲迷情,宗教要迷,愈迷愈好,所以宗教不能出六道。修得再好,人天福报而已。修得不好,就到三途去了,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我们所接受的是佛教育,而不是宗教。

 

这佛教育,我是出家那一年向中国佛教会提出来的。那时候白圣法师,好像刚刚做佛教会理事长,我向他提出,我说我们佛教被社会误会很久,应当做正名的工作。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说那怎么做法?我说加两个字,佛陀教育,大家就清楚、就明白了?而佛教会为这个确实还开过两次会,大家听了也很高兴、很赞成,但是会议以后就没下文了。这是我们中国老毛病,会而不议,议而不行,就没了。我们建立这个基金会就用佛陀教育。我们提倡的是佛教的教育,是究竟圆满的教学。我们提倡的绝对不迷信,一定遵守经论里面的教诲。所以首先要把这个分开。这是说明随缘里面,生起了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决定不染。第三在成行门里面:

 

【成行门。即止观双运。此科正标能证行愿。】

 

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真正做到了。所以到『成行』才入普贤十愿。由此可知,普贤十愿,正是建立在前面『止观』的基础上。止是定,观是慧。普贤行愿在什么时候才会现前?戒定慧三学圆满的时候,普贤行愿的境界现前。换句话说,你没有戒定慧就决定没有普贤行愿。普贤行愿不可思议,每一愿里面,圆满含摄其他九愿,愿愿都是如此,显示《华严》这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指定某一个一。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才圆融自在无碍。由此可知,普贤行是建立在前面舍缘的六桩事情,随缘的四桩事情,一定要依这十条去修学,我们才能达到修行最高的境界。我们再看底下的文:

 

【又是十种之初。故用入道义章。令知总相行体。审详文意。勿厌其繁耳。】

 

《华严》说的的确是相当详细,无论是说理,无论是说事,无论是说修学方法,总是具十条。这个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此地也是举十条。虽然这样的繁琐,其实还是讲的原则。为什么?事实上,那是无量的现象,哪只这么简单?这是将无量的境缘归纳成十个纲目,所以教我们知道『总相行体』。这个修行有总有别。总就是抓住纲领,别,就是这个纲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做到恰到好处,圆圆满满,这就是佛法。所以大师劝我们不厌其烦,要从这里下手。

 

【若不依此普贤行修等者。则积行菩萨曝腮鳞之意也。文在出现品。序中已具引。若更要说。即寻彼文。】

 

这是再再的劝勉我们一定要依普贤行修,这前面曾经说过,如果不依普贤行修就不能成佛。那我们要问,不能成什么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不能成分证即佛,这个问题就严重。分证即佛是什么地位?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你不依照这个法门修,你就得不到这个位次。换句话说,无论你怎么修学,你在圆教里头,总是在十信位里头,你达不到圆教初住。十信位,《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信菩萨是进进退退的,有退转,而且退转是大幅度的退转,到了圆教初住就不退转了。这《弥陀经》上常讲的,阿惟越致菩萨,翻成不退转菩萨,到这个境界才不退转。距离圆教的究竟佛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圆初住往上去,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才到究竟佛果。这么一来你才晓得普贤行对于大乘菩萨来说是多么重要。但是普贤行真实的基础是建立在前面舍缘门跟随缘门。前面讲的六桩事情不能舍,四种随缘做不到,我们今天明白了,圆初住菩萨没分,这是真难。

 

我们今天在法门里面,采取念佛求生净土,叫带业往生。怎样在这一生当中有把握往生?你能够把此地,舍缘随缘这十条,都能认真的修学,你带业往生就有把握。为什么?这个往生的障碍消除掉,障碍没有了,那当然有把握,所以一定要舍。我也常常跟大家说,现在我们台湾人的富裕,全世界人都知道。台湾的财富,世界第一。哪个地方人看到台湾人都羡慕。财富是福报,如何运用财富,那是高度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你这个福报糟蹋掉了,可惜!你有智慧,这个财富用的是非常有价值。最好怎么用法?大家对我们道场的供养布施,无论数字多少,我们都跟大家做了最妥善的运用。我们用在印经上,用在印造佛像上,流通法宝上,用在这里。我们没有把大家供养的这些钱多买几栋大楼,没有;扩充我们的道场,没有做。为什么?没有意义,那个做的不值得。纵然讲有利,利益我们这个小小台北市一方。我们今天流通法宝,这个利益到全世界,利益到整个中国大陆,这不是建一个富丽堂皇的道场能够相比的。所以运用的要很妥善,运用的有价值。

 

经典我们印得很多,我过去印经典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印我们道场讲的经典,我们到各地方所讲的,为什么?这个经典印出来,马上就有人读,这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印的经典没有人读,都锁在那个玻璃柜里头,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给人家拿去做装璜去,拿去充壳子去,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印的经典,一定是讲席当中所讲的,或者是提供大家必要的参考,我们印这个。第二种绝版的经典我们印,保存它,让它不要丧失,使它能够永远流传在世间,我们印经是这两个原则。这在印经上我们钱不多,大家这个供养奉献不容易,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对得起大众,为大家修真实的福报,所以不随便印,我们守住这两个原则。

 

做了十年,现在这个经书,我们起带头的作用,每个寺院道场都印经。现在经书在台湾达到饱和点,我上一次到南部讲经,很多同修说,我们现在寺庙都不要经书,太多了,没地方放,都不要了。我们这一边,简居士也告诉我,我们书印太多,连我八楼那个会议,经常有些人来看我,坐的地方都没有了,都变成堆书的仓库去了。消不掉,没地方送了。我这一次从北京回来,我就发现另外一个地方可以推销的,学校图书馆。大陆许多学校图书馆都乐意接受。其实我们台湾有很多学校图书馆里面还没有佛书,我们印的佛书不送寺庙,送学校。因为摆在学校图书馆里面,学生容易看到,容易接触,我们给他因缘,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帮助他学佛的因缘,老师容易看到。所以这一次我发起送大陆的《四库全书荟要》,接着再送《大藏经》。我们的目的,不是送寺院道场,寺院道场过去送过了,现在我们要送的是学校。而且我所希望的,送给师范学校,这些人将来学成之后,都是老师。他们的老师接受了佛教育,教导学生必然是正知正见。所以我们今后做的工作方向,是帮助教育文化事业,使佛教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成一体,将佛教教育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所从事的目标。诸位一点一滴这个缘都结的无限的深广。

 

底下是个比喻,这个比喻的意思,如果不依普贤行来修学,你就决定得不到圆初住的果位。换句话说,在禅宗里面,你决定得不到明心见性;在教下,你不可能大开圆解;在念佛法门,你不可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底下总结:

 

【故须离念亡情。】

 

这个『离念亡情』,就是舍缘门里面「舍能所」。在这个终者里面,就是「止观双运」。

 

【而本智自照。则所行之行。一一皆成普贤行也。】

 

这就是说,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要用这个方法修学才能够开显、才能够流露出来。自性般若智慧流露出来,你所有一切行都是圆满的普贤行。这自性流露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这个星期四还有一次,这也是入经文,入正宗的经文。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26: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10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