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38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三八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38

第138集 A

MP3下载

第138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三百五十九面第四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问。何名普贤耶。答。以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

 

还是继续说明人普贤这三个意义。前面曾经说过位前普贤、当位普贤,介绍完了之后,大师在此地又设了一个问答,用最简单的句子将『普贤』这两个字为我们说明。这也是古来的大德们,或者是在讲解,或者在着疏里面最常用的,介绍普贤菩萨就是『德周法界』。德是德能,大德大能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的意思前面都说过了。法界,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时间与空间,现代人不叫法界,佛家称法界,我们中国古时候称宇宙,现在人讲时空,其实是一桩事情,只是名词不相同而已。时间无限,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空间无限,广大无边,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统叫法界。这个名词就全部包括,菩萨的智慧德能能够周遍时空,所以称之为普。

 

贤是『至顺调善』。这四个字。顺,就是十大愿里面恒顺众生。不但要顺,顺到极处叫智。怎样才能够随顺到极处?如果我们有分别,有执着,这个随顺就不能够达到极处。我们常讲随顺有限度,那你有限度,这就不行,那就不符合普贤菩萨的标准。普贤菩萨,这个随顺是没有限度的,像大地一样。地能够容忍一切法,如如不动,这才行。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地非常坚固,心要坚固,地能忍耐,我们也要学大地一样的忍耐。学佛真正入门所学的一个法门,叫地藏法门。地藏法门实在讲就是此地讲的至顺。没有不能容忍的,忍辱波罗蜜修到家,修到圆满,这就是至顺。不仅要至顺,而且要调善,这是贤的定义。调是调伏,也叫调顺。善是一个标准,以什么标准来调伏九法界有情众生?以善法。这个地方的善和前面的意思,这至顺来讲,那这个善就是儒家时时刻刻所向往的,止于至善。如果我们拿儒家这句话来跟此地这个贤的定义,至顺调善,可以说它的意思非常接近,这样我们就好懂,真正达到这个境界,才叫贤,这个贤是当位的普贤,当位是等觉菩萨。可见得这个标准确实非常之高。下面第三说:

 

【三位后普贤。】

 

这个『位』是指成佛,成了佛之后,再退回到菩萨的位次上来。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说的,倒驾慈航。他又回来了,倒驾慈航。成佛是自己自行功德圆满,跟前面那个当位普贤不一样。当位普贤他自行的功德还没有圆满,虽然在等觉位,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功德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现在他成佛了,成佛当然圆满。成了佛之后,为什么再退到菩萨位子上来?这真叫慈悲到了极处,来帮助那些没有开悟的众生。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不以佛的身分,佛的地位,来帮助我们?这就要懂得世出世间法教学的传统,教学的仪式,一定要懂这个。

 

佛法是师道,我们求学能不能有成就?完全看你对老师尊敬不尊敬。实在说,并不是老师要求你要尊敬他,老师摆上老师的架子,你不尊敬我,我就不教你,那这种老师我们可以不跟他学,贡高我慢。其实不是的。孝亲尊师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这不是勉强,不是装模作样做出来的,不是的,是自自然然流露出来。对老师能尊敬,老师的教诫就会完全接受,就会依教奉行。你自己才能真正得到教学的利益,效果能得到。假如对老师轻慢,没有恭敬心,老师教导的,耳边风,不会认真去学习,换句话说,纵然老师非常高明,学的人依旧是一无所得。因此老师观察学生,学生有这样良好修学态度,就是他认真,他努力,他肯听话,接受教导,老师就得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如果不帮助他,这个老师就对不起学生。由此可知,尊师重道,实在就是尊重自己的学习,尊重自己的学业,尊重自己的道业,这个道理在此地。

 

以佛的身分出现于世间,这是老师的身分。诸位想想,这世间人有几个人根熟了?什么叫根熟?真正尊敬老师,这就根熟。没有熟的人,对于老师就不怎么尊敬。那这不尊敬老师的人要不要帮助他?要帮助他。要帮助,用什么方法?用同学的方法,就不要用老师的身分,所以老师降格,降到菩萨位子上,跟我们当同学。同学就无所谓,尊不尊敬没有关系;老师,师是很尊严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是要求学,是你要向老师求教,老师不会找着你,教你,没有这个道理。但是同学就不一样,同学,你不找他,他可以找你,这就方便。所以佛要降到菩萨地位上来,才能够帮助广大无知不懂得发心求道的那些众生。菩萨作为一个修学的榜样,作为一个修学的典型,教众生认识佛法,教众生求佛法。怎么样求?教众生修学佛法,这就是位后的普贤。我们看大师在此地解释:

 

【则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是也。】

 

『得果』,果是成佛,得果就是他已经成佛。因行是菩萨,菩萨没有成佛,在因地,佛在果地。他虽然证果,再退回到因地去当菩萨。像我们现在中国人供养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他们这些菩萨统统早已经成佛,成了佛之后,又退回来当菩萨,帮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这些大菩萨统统是位后的普贤,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菩萨,他们是诸佛如来再来的。

 

【谓已成佛竟。】

 

已经成了佛。

 

【行德周备。】

 

他的修行,他的德能,『周』是周圆,『备』是具备,没有一丝毫欠缺。

 

【障累永祛。】

 

『障』是业障,二障,三障。『累』是果报,惑业苦的果报没有了,都断得干干净净。

 

【自利已圆。】

 

讲『自利』来说,他圆满了。

 

【上无求进也。】

 

再往上没有了,这功德真正圆满。这是说他自己修行究竟圆满。

 

【为不舍悲愿。】

 

『悲愿』是什么?是从前在因地,初发心的时候,像我们现在常常念在嘴皮上,「众生无边誓愿度」,到了成了佛之后,想到我过去发的这个愿,那不度众生,岂不是违背了自己的本愿,那不叫大妄语?所以不能违背自己的本愿,要普度众生,以佛的身分就度得少,以菩萨的身分就度得多,所以应当随类现身。像观世音《普门品》里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这是菩萨。

 

【唯务济生。】

 

『务』,就是造作,经营,『唯』是唯独。诸佛菩萨的事业是唯独救济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迫切需要救济的是破迷开悟,这是最迫切的。其他虽然重要,不是根本,统统属于枝叶。唯有破迷开悟这个事情是根本。破迷开悟这个工作就是教育,就是教学。所以菩萨无论现什么样的身分,主要的一项工作是教化众生,无论他现什么身分,示现从事于某一种行业,目的都在教化众生。

 

【隐实德而现权形。】

 

实是真实的,『实德』,他是如来,他成佛,把这个藏起来,隐藏起来,表现在外面,这是『现权形』,权是权方便,权是讲方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示居因而号菩萨。】

 

『示』是示现,而不是真的。示现他在因地,他是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我们在大经上看到,《楞严经》上的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这个位不高。《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去参访的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第七回向,这位子也不高。法华会上,《普门品》所示现的是等觉菩萨,你看观世音菩萨,岂不是随类化身,在哪一种不同的场合,他现的身分不一样,随类化身。这是我们在三个法会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都是观音菩萨,他的地位是不相同,初住位,七信位,等觉位,这不相同。

 

【即普贤文殊等是也。】

 

我们中国人所礼敬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统统是位后普贤,都是成了佛再来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文殊菩萨曾经是七佛之师,早就成了佛道,现在以菩萨的身分协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这都是属于位后。底下有问:

 

【问。此何名普贤耶。】

 

这位后普贤怎么个说法?

 

【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也。】

 

所以这三位普贤,那个普跟贤的定义都不相同,都不一样。这位前是「曲济无遗」叫普,「邻极亚圣」叫贤。当位的是「德周法界」叫普,「至顺调善」叫贤。这成了佛,倒驾慈航,他是『果无不极曰普』,「果无不极」就成佛了;『不舍因门曰贤』,他又倒驾慈航,恒顺众生,众生喜欢,想什么身的人来度他,他就现什么身分,这就是贤。像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这三十二应就是贤。下面这个我们就不必讲了,大家一看就明了。我们再翻开三百六十面,看第三行《疏》。

 

【若别说者,略有十普。】

 

这是解释『十普』。我们台北南昌街有个十普寺,什么叫十普?这个庙的名字从哪来的?就从这来的。十普寺修什么法门?一定是修念佛法门,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

 

今天下午有几位老教授,台湾著名的教授,下午来参观我们小道场,非常感慨现在教育有问题。这些老人很感慨的说,他有个孙子,现在都八十多岁,祖父辈的。他就问他,他们住在附近,五常街,他就问你晓得什么叫五常?不知道。你们每天走的这八德路,什么叫八德?也不知道。还有个四维路,什么叫四维?也不知道。这怎么得了!不得了!这都是中国固有的文化,这不得了。所以我们佛门寺院名字都有由来。读了这个,就知道「十普」是什么意思,哪十种普?十普前面三门就是四弘誓愿。

 

【一所求普。】

 

第一个是『所求』。

 

【谓要求一切诸佛所证故。】

 

『一切诸佛所证』的,我也要证得。我们看《钞》,这个《钞》是:

 

【若别说下。】

 

就是指前面这段经文以下,这文很长。

 

【别释十普。】

 

这是解释十普的意思。

 

【一所求普者。即法门无边誓愿学。及无上菩提誓愿成。】

 

就是这两愿,这两愿在现在四弘誓愿里面,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咱们天天念的四弘誓愿,就是这两句。

 

【谓修行人力虽未及。】

 

『力』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要成佛道,要学法门,确实在眼前我们的能力做不到。能力虽然做不到,不能没有这个心,不能没有这个愿。这个愿没有了,那就错了,那你菩提心就没有了,要有这个心愿。

 

【须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得自轻而生退屈。则欲求一切智。应起胜希望故。】

 

『胜』是殊胜,一定是念念在心,时时不忘,才能成就殊胜的大愿。学法门,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的法门,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这要知道,因为我们的寿命太短。因此要想学无量的法门,先要得无量寿,我有无量的寿命,那这个无量的法门对我来讲不成问题。所以普贤菩萨在此地,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目的是什么?目的叫我们成就无量寿,先把无量寿拿到,然后就有时间、有能力去学无量的法门,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现在有这个心,有这个愿,我现在专求无量寿,这就对了。现在先把无量法门暂时放下,无量寿拿到之后,我再来开始学无量法门,这就完全正确。

 

【二所化普。】

 

前面是所求,现在是所化的,化是教化众生。

 

【要化无尽众生界故。】

 

这一愿非常明显,就是四弘誓愿里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注子里面讲,就是普贤十愿的第九:

 

【即第九门恒顺众生中。四生九类。尽未来际。恒常救济也。】

 

这个度化众生,我们眼前智慧不足。智慧不足,就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我们度众生就有障碍。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我们没有佛菩萨那样的智慧德能,为众生选择他最契机的法门,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为他选择。因此度众生这桩事情,也得见了阿弥陀佛之后,才能够称心如愿。没有见阿弥陀佛,决定是有障碍。可是这个事有特别,特别在哪里?如果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是一个特别法门,为什么?没有过失。决定是正,不是邪;决定是真,不是假;决定是善,而不是恶;决定在这一生成就,不需要多生多劫。诸佛如来以这个法门普度一切众生,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如果劝众生修学别的法门,那我们要负因果责任,为什么?假如法不对机,错了,误了他,我们怎么能对得起?如果劝他念佛,决定不误,所以这是事有特别。

 

无论他是什么根性,都可以劝他。这一劝,他生欢喜心,他就愿意接受,这就表明他的善根成熟。劝他,他不能接受,这是说明他的善根没成熟。没成熟也有好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听到耳里面去,落到八识田里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写在那里,他眼睛一下看进去,也落在八识田中,是金刚种子。日后缘成熟,这个种子就起作用,就能帮助他往生佛国。所以我们在自己智慧没有开,能力没有恢复,用这个方法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有利而无害。这是我们晓得这个法门是平等法门,平等普度。

 

【三所断普。无边烦恼。一断便能一切断故。】

 

这一看我们也就很明显的知道,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总结。

 

【上三门中。第一第三是智。即自利行。第二是悲。即利他行也。】

 

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利;度众生是利他,自利利他。如果不能自利,就不能够利他,这是一定的道理。要自利,诸位同修必须要明了从哪里学起?从断烦恼学起,只有烦恼断尽才能够学法门。法门无量无边,什么时候能学得完?烦恼断尽的人剎那之间就学完。所谓是一闻千悟,他就全都毕业。烦恼要没有断尽,那就是无量劫再加无量劫也学不完。所以四弘誓愿的顺序,断烦恼列在前面,学法门摆在后面,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从古人修学的例子当中去看。在中国佛教,禅宗最发达,提起禅宗,没有人不知道的。禅宗有个六祖惠能大师,大家都晓得他是个做粗活出身,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听别人念《金刚经》,他就开悟。以后到黄梅,继承了五祖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我们在《坛经》记载里面,能大师受过多少教育?没有看到过。只看到传法那一天,半夜,五祖召见惠能,给他讲《金刚经》,《金刚经》没有讲完,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后头不要说了。《金刚经》他完全明了,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讲的一切经全明了。有这个能力,才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从此之后,一切经教,他只要一听就明了。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经》,天天念《大涅槃经》,不晓得意思。遇到六祖,六祖说妳念,念给我听,他老人家听了之后,就跟她讲解《涅槃经》的旨趣,她一听开悟了。法达禅师念了十年《法华经》,没有开悟。六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人家念过,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才念完,六祖说,算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给他讲《法华经》的要义,他一听也开悟,他所凭的是清净心。你看在黄梅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里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这是真心本性,所以一切法一接触就通达明了,一丝毫障碍都没有。

 

我们今天看经看不懂,有的时候还把意思看错了,错会了意思。不但看的时候把意思错会;听讲也把意思误会。为什么会误会?一面听一面胡思乱想,所以想错了。读经也是,一面读一面胡思乱想,把这经意错会了,这佛真是很冤枉,佛不是这个意思,你认为是这个意思,这冤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断烦恼的重要性,非常非常重要,断烦恼就是恢复清净心。有妄想、有烦恼,心就不清净;有分别、有执着,心也不清净。一定要清净心,我们的智慧德能才能够恢复。这是我们初学佛的人一定要重视,一定要明了的。

 

【四事行普。八万度门。无边行海。无不行故。】

 

这一条实际上就是解释八万四千法门,一句统摄,全都包括了。我们看注:

 

【四事行普等者。】

 

就是前面这一行文:

 

【即事门随相行。八万度门等者。即八万四千波罗蜜门。】

 

波罗蜜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我们用现代话来说,究竟圆满的意思。八万四千,门门都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叫『八万四千波罗蜜门』。

 

【亦云八万四千法门。】

 

『法』是讲方法,『门』是门径。

 

【依贤愚经。】

 

这是一部经的名称。

 

【度无极品。】

 

「度无极」是品名。

 

【说八万四千法门者。时有菩萨。名曰喜王。问佛。佛为喜王菩萨说言。吾从成道。终至涅槃。都三百五十度大会说法。】

 

这是佛家常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里说明,释迦牟尼佛生前讲经,有『三百五十度』,就是三百五十会,三百余会。

 

【度者。遍也。始从第一修习度。第二名光曜度。乃至第三百五十名分布舍利度。】

 

这就说明,世尊当年开这么多次的法会,这个法会就有一点像我们现在讲的,办讲座,他四十九年总共办了三百五十次。讲座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讲座办了很长的时间,好几个月的时间;有些讲座时间很短,可能只有一次。一次,两次,这我们在经典里面都可以看到的。大部经的话,那讲座时间就长,特别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七处九会,七个不同的场所,一共开了九次法会,这是大经。每一次讲座,实实在在说,佛都有一个重心,就是有一个宗旨,决定不是随便说的,会会都有宗旨。所以这个地方讲,『始从第一修习度』。教人如何修学?第二度叫『光曜』,我们看光曜偏重在智慧光明。『乃至』,最后,最后释迦牟尼佛示现入灭,『分布舍利』。供养求福,祈福。

 

【每遍说法。具足六度。】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会会,每一次讲座都有独特的宗旨。但是会会他目标之圆满成就,都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世尊为我们说六度,说了多少遍?说了三百多遍。

 

【即三百度。每度有六。三六十八。成一千八百。更有五十度。成三百。将此三百。合前一千八百。成二千一百。将此二千一百。对治四种众生。】

 

这四种众生就是贪瞋痴,这个等分,这四种众生。

 

【多贪者。于境多生染着。】

 

『境』是外面境界,接触外面境界,心里面就染着,喜欢的就要得到,就得想方法得到;不喜欢的,就远离。得到跟远离都是贪,都是属于贪心。

 

【多瞋者。于境多生憎恚。】

 

瞋恨心重的人,凡是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憎恚』心。

 

【多痴者。于境多生愚暗。】

 

愚痴的人接触境界,对于境界不了解、不明白,是非颠倒,这是讲的贪瞋痴三种。

 

【等分者。有二解。】

 

底下有两个解释:

 

【一云。一切有情平等有贪瞋痴三法名等分。】

 

这是第一种讲法。『贪瞋痴』是俱生烦恼,不要学的,绝对不是学来的,与生俱来。人有前世,既有前世,当然还有后世,这一定要知道。多生多劫,坏习气非常之重,常常一接触外面的境界,他就起现行,自己心作不了主,就起作用,烦恼就现前,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叫『等分』,这个「等」当平等讲,人人都有,所以等是这个意思,各个都有。第二个意思说:

 

【贪瞋痴中一一有三类。】

 

贪里面有瞋有痴,瞋里面有贪有痴,痴里面有贪有瞋,真的,一点都不错。往往这个烦恼,一个起来,三个都起来。无论哪一个起来,一定会关联两个统统都起来。也有三类:

 

【一多贪。二等分。三薄尘。众生于三境上作法。何名多贪。众生于下品劣境上。起上上品贪心。名多贪。于中品境上。起中品贪心。名等分。若于上上品境上起下品贪心。名薄尘也。】

 

这意思我想诸位不难理解,这是我们对境,举一个例子,举贪心,这贪心起,生起程度不相同,有的人是极重的贪心,有的人的贪心很微薄,微薄就是『薄尘』,这是说贪心起的轻重不一样,这叫『等分』,是这个意思。这其他的我们就可以省略掉。

 

【瞋痴准此而知。】

 

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

 

【谓此四类有情。各有二千一百。成八千四百。又将此八千四百向四大六尘上配。四大者。地水火风。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十法上。】

 

就是『四大』加上『六尘』,这是『十法』。

 

【各有八千四百。成八万四千也。】

 

这是把『八万四千』给说出来,所以八万四千在佛教里头不是笼统的数字,不是随随便便说的,确实一条一条可以讲出来的。我们此地讲的也算是详细,讲得最详细的,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说的比这个还详细,比这个地方还容易懂,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那个《金刚经讲义》,实在讲是《金刚经大辞典》,里面所有名词术语解释得很透彻,他是引用许许多多的经论,这个经上怎么说法,那个经上怎么说法,都会集在一起,所以解得很详细。

 

【此八万四千法门。据能对治药说。】

 

药、病是佛法常常用的比喻,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有八万四千药,这个药是治病的。法门就等于药一样,你有这些毛病,佛就有这些方法来对治。

 

【若所对治病。亦有八万四千。名八万四千尘劳门。】

 

这『八万四千尘劳』是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有八万四千种方法来对治,是这个意思。

 

【于十个根本烦恼上作法。】

 

实在讲,通常一般教学讲演,说这么多的数字太囉嗦,太麻烦,谁愿意听?大概古时候印度人喜欢听,印度人喜欢囉嗦,跟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中国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所以佛用归纳的方法,将八万四千尘劳归纳成见思烦恼,归纳成十门。这个十门就说:

 

【谓贪。瞋。痴。慢。疑。】

 

这五条叫思惑。思烦恼,思是思想,换句话说,是错误的思想,这五条。

 

【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

 

这五种是错误的见解,换句话说,凡夫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往往把这境界想错、看错了。想错了,就发生『贪瞋痴慢疑』,这是想错了。看错了,就是底下『身见』到『邪见』。那我们知道思想见解是决定行为造作。思想见解错了,当然你的言论行为就统统错了。这错了,不是错了就完了,错了完了,那就没事。错了,后头有恶报,这个恶报是什么?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这十个根本烦恼都断掉,不但你不再受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对你找都找不到了,不见。有见思烦恼的人有六道轮回,没有见思烦恼的人没有六道轮回,这是一定要知道。

 

【此十烦恼互相资助。】

 

这是个麻烦事情。

 

【一个为头。余九来助。十十相资成百。】

 

这后头又变成了八万四千,这文字就不要再多念,诸位一看就明白。前面那一大段是讲八万四千法门,是说佛度化众生的方法。这个地方是讲从十个根本烦恼变出八万四千烦恼,这是众生的病根,成了八万四千。这是佛给我们说的,这些烦恼要断。这一下可就麻烦,为什么?太多了。从哪里断起?你才晓得大小乘修学不简单。这些烦恼只要有一条没断,就出不了三界。这才真正明了修行证果的困难。说实实在在的话,在末法时期,如果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没有横超三界,大小乘佛法我们怎么样修学,说真的都出不了三界。你要问为什么出不了?这八万四千尘劳你能断得干净吗?

 

净土法门的方便,这八万四千尘劳不要断,这就方便。不要断也能成就,叫带业往生。凭什么成就?凭阿弥陀佛本愿威神。所以古大德说,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就凭第十八愿,没有一个不得生。十八愿讲「十念必生」,不管什么人,纵然是造五逆十恶,地狱重业的,临终时候遇到善友劝你念佛,念十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你,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本愿功德,是凭这个。你要再问,这什么道理?道理太深了,这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清楚的。但它是事实,问题就是你相不相信?我常在讲台上说,我决定往生。所以有很多同修来质问我,法师你凭什么敢说决定往生?凭什么?凭《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你要能信,你也可以拍拍胸膀,我决定往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蕅益大师说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相不相信?你愿不愿意?真的相信,真的愿意,那就恭喜你,你决定往生。虽然天天念经,天天念佛号,天天念回向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听到别人说个三言两语,心就动、就怀疑,这种人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不信,别人说的几句话,不相应的话,心马上就动摇,这不信,没有愿力,这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所以我们这次讲的《观无量寿经》非常重要,不能不听。假如没有时间听全经,我曾经讲过两次至三次,《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章》,我只讲这一段,这一段如果你能多听几遍,你也就彻底明了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对佛有信心。《净土三经》是佛说的,「四十八愿」是佛说的;除佛之外,菩萨说的,罗汉说的,与佛讲的不相应,我们都不要听,都不要相信,何况什么祖师大德!一切要以佛语为第一个信仰中心,那你就决定得生。尤其在末法时期,《楞严经》上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个人来告诉你,这一句佛号不行,不能往生。你可不要上当,要读诵什么大乘经,要去拜忏,修这个,修那个,给你了的一大堆。如果你一听也满有道理,那就坏了,可见得你的信心禁不起考验。读了善导大师开示之后,才恍然大悟,净宗没有别的,三经是根本,决定要相信,决定求愿往生,这就对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千万不要误会,我常讲我决定往生,人家误会,大概jingkong法师恐怕是佛菩萨再来的?那你就搞得大错特错,这个误会就闹大了,也搞错了。我跟大家一样是凡夫,烦恼没有断,我对净宗的理论搞得很清楚、搞得很明白,所以我知道哪一种心,哪一种行来修,决定成就,一点都不假。预知时至,坐着走,站着走,没有一个人求不到,各个人都能求得到。你要想求往生的时候自在,修福,这是福报的事情。你没有福报,佛不能够加持你。四十八愿只是十念佛来接引你往生,佛没有说把福报加持,你没有病苦,你可以站着走,这个佛没有说,经上没有,那佛就不负这个责任。佛不骗我们。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这是修福,这是福德。我们一生多为别人着想,多替大众做一点好事,自己纵然有福不要去享受,留着临命终时候享受。就是享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在往生,这就对了,所以把福报集中在那个时候享,这是正确。

 

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25: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0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