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36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三六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36

第136集 A

MP3下载

第136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三百五十三面第七行,从第二句看起:

 

【即知迷情若悟。障尽智开。即万境之中。作用自在。故云外用无羁也。愚者欲求神通。不解于心除妄。如何得也。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

 

前面说过了这个离障解脱里面的两种智,二智二障说过了。这个地方是总结,『即知』,就从上面所说的,以及比喻,我们就知道了。『迷情若悟,障尽智开』。这两个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不悟,就是迷,迷就是障。理障,事障,烦恼障,所知障,都不外此地所说的。由此可知,在修行关键确确实实是破迷就开悟了。觉悟,这智慧现前,智慧能破无明,能消烦恼。所以佛法的修学,始终不离开般若智慧。像《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这一开端,他老人家就把修学的纲领,给大家宣布出来,「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就宣示了禅宗修学的总纲领。由此可知,禅宗不是六度里面的禅定波罗蜜,它实实在在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这才是它的真正目标。他是用禅定的手段达到般若现前,禅定是他的手段。我们这个地方要想破迷,破迷的手段,还是在定慧。先修定,定开智慧,这才能破迷,这才能除障。然后在『万境之中,作用自在』,就得大自在。这个万境,通常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像《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属于这个境界。这一品里面,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就是万境中作用自在。所以大师在末后给我们说「由内离障」,『外用无羁』,这个羁,无羁就是自在,没有拘束,没有拘束了。

 

下面,这很感慨的话,『愚者欲求神通,不解于心除妄,如何得也』。像这种愚人太多太多了,现在在我们现前国内国外,想求神通的人很多。用什么方法求?求的方法也很多。是不是真正能求到?不见得。真正能得神通是要修定,定能除障,神通就现前,这个神通是自己真正修来的。如果没有定慧,用其他的方法来求神通,这神通也得到,真能得到吗?能,大家看《楞严经》上就明白了。那神通从哪里来的?妖魔鬼怪附身而显现出来的。通的能力不是自己的,是魔附在身上展现的神通。那个魔走了,他的神通就失掉了,能力就没有了,属于这一类的,属于这一类的神通就太多太多了。愚者求神通,他不明白,不了解,真正智慧德能的恢复,要从心地里面,除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定慧才能现前。不在这上下功夫,神通决定得不到。纵然得到,也是小通。即使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六种神通都现前,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从修定来的。阿罗汉的定功叫九次第定,比四禅八定还要高一级,从这里面透出来的本能。他还不能到万境之中,作用自在,他还达不到。譬如宿命通,他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就不知道,他的能力只有这么大。天眼的能力,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小千世界之外,他就见不到。所以他不能在万境中得自在,比我们,那他能力是强多了;比起佛菩萨,那他差远了。你要问什么原因?这心中之妄没除掉,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破,这就是他的障碍。

 

『净名云』,《维摩诘经》里面所说的,『诸佛解脱』,诸佛是我们修行的榜样,『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可见得这个成佛,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从内心当中学来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要知道这个真实功夫决定是在心行当中求得的。我们接着看底下一段:

 

【境界有二。一分齐境。如国疆域。各有分齐。佛及普贤德用分齐无能及故。】

 

我们先看这一条。『分』是区分。『齐』是等齐。这个地方说了一个比喻,好比我们世间,国家与国家的界线,这就属于『分齐境』。每一个方所画定了界线,这是界线。佛跟普贤菩萨,他的德用分齐是无能及故。这个『无能及』,没有能够相比的。意思就是说,普贤菩萨的德用跟如来果地上就差不多,很难区别。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深在什么地方?假如是等觉的普贤,那没有话说,我们能想象得到,跟佛是差不多,这快要成佛了!如果是一个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这要是说他的德用跟佛果分齐相似,那我们就非常惊异,为什么?初发心的菩萨还是凡夫。我们从圆教来讲,《华严》是圆教,初发心的菩萨,只断见思烦恼里面的见烦恼,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从断证的功夫来说,只等于小乘须陀洹,没出三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圆教七信位的菩萨,他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阿罗汉,换句话说,阿罗汉出三界,圆教七信位的菩萨也出三界。由此可知,从初信位到第六信没有出三界,没有出三界是凡夫。凡夫的德用怎么能跟佛相比?这就不可思议了。当然,在这品经里面,《普贤菩萨行愿品》,到底说的是哪一个位次的普贤菩萨?正说是当位普贤,就是等觉的。但是地前跟果后统统包含在其中,果后是成了佛,成了佛再倒驾慈航,再以菩萨身分去度众生的,那叫果后的普贤。从初发心到十地,这个是位前的普贤,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他这一段文意思就非常的深,非常之广。虽然他烦恼没有断尽,无明一品也没有破,我们讲这是十信位的普贤菩萨,这是地位最低的。但是他的心量,跟如来在果地上没有两样。如果有两样,那就不叫普贤了。普贤心就像《楞严经》上所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的心是清净平等的。心清净,愿行就清净;心平等,愿行就平等,跟谁平等?跟诸佛如来平等,那这个意思我们就没有疑惑了。再看底下第二句:

 

【所知境。事理无边。唯佛普贤方究尽故。由证所知无边之境。故成德用无有边涯。二亦相成。总为境界。即于二境得二解脱。此二不二。故不思议。】

 

这是解释不可思议境界,这个地方偏重在讲境界,不可思议底下还要说。第二个意思是讲所知。理无边,理是心性。事无边,事是现象。事是理之事,理是事之理,这两个分不开的。理就是经题里面大字,事就是方广,是相是作用!都没有边际。这个事实真相谁知道?佛知道。这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他当然知道。普贤菩萨知道,普贤菩萨怎么知道?普贤菩萨的心里没障碍,因此一听佛说法,他立刻就契入这个境界。其他的菩萨们,权小,六凡,那更不必说了,他心里面有障碍。纵然闻佛说法,也不能彻悟。普贤菩萨一听,就彻底明了觉悟了。由此可知,佛说法没有两个说法,听的人心量不一样,所以他领悟的就不相同。能究尽理事真相的,唯有佛与普贤菩萨,这才成了德用无边。所知跟分齐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属于境界。分开来讲,两种解脱;合起来讲,不可思议。下面给我们解释不思议,何故不思议,诸位看《疏》,钞就不必看了。

 

【何故不思议。略有四义。一事无边故。二理深远故。三此二无碍。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

 

这解释不思议。我们看注解,看《钞》,三百五十五面。第一个,我们看最后这一个字看起,第二行最后这个地方看起。

 

【事多无碍。广不思议。】

 

不要说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太大了。我们把范围缩小,就看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不要看过去,也不必看未来,就看我们现前在地球上所发生的这些事,所现的这些相,那就太多太多。已经是像经上讲的,广大不可思议,何况把这个范围再扩大,扩大到大千世界,再扩大到虚空法界,这些事相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全是自性变的。自性是能变,万象是所变。能变与所变,当中一定有个道理在,这理。

 

【理无相状。深不思议。】

 

事有相,我们能够去研究,去探索。理没相,理是心,心没有相。这个深是形容理非常之深密,无法探索的。为什么说没有办法?这个世间人探讨,用什么来探讨?用第六意识,我们讲研求,研究来求它,研究用第六意识,用的是分别心,用的是妄想心,分别妄想永远得不到真相,这就难在这里。理有没有?理真有,没有理,哪来的事!理要怎样才能够真正被发现?佛告诉我们,要用甚深禅定,决定不可以用妄想分别,妄想分别决定达不到。这个定功达到极深之处,就豁然照见了,这《般若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他豁然照见,甚深之理,真相大白。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功夫的人,佛虽然说出,他也不能明了。为什么?不是他的境界。因此佛说的这些境界,是希望我们也像他一样能够亲证,这是佛法的好处。佛绝不是说这是我的境界,你们永远不能证到,没有这回事情,佛说人人都可以证得。真正要证得这个境界实在不容易,这是个真话。不容易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是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深、太厚了,日常生活当中不知不觉,我们的习气自然就流露了,而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控制。如果不能把这些烦恼习气断尽,我们就不能成就甚深的禅定,就见不到事实的真相。所以烦恼习气一定要克服。

 

八万四千法门最后的目的,都是要把烦恼习气断掉。实在断不了,那佛教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意思是什么?换一个环境去修。虽然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分还是人的身分。但是虽然是人的身分,他最大的好处,第一个是寿命延长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同寿,这无量寿。换句话说,有的是时间。第二个好处,阿弥陀佛是老师,不但能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在《无量寿经》,在净土三经里面,佛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可以随心所欲,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我们在这个世间,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找到,亲近一个善知识更难,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难就没有了。可以说是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参道友,这一个助缘殊胜不可思议,我们的道业在一生当中,决定圆满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十方赞叹。在中国念佛往生,自古至今不计其数。

 

今天下午,有位同修,我过去跟他不认识,送了几本他从日本带来的,关于净土三经的几本书。我略略的翻了一下了,里面有一本日本的往生传,日本自古至今,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也有不少人,我看到很欢喜。这是修行成就的捷径。所以这个理深不怕,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求证。

 

【三此二不二。】

 

这就理与事。

 

【故不思议。】

 

刚才说了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为了解释说明方便起见,把它分成两个来讲,实际是解释一桩事情。所以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无碍。这个地方注,注得很好。

 

【谓诸法全空故。不可作事思。】

 

一切法相虽然是有,但是这些相都是缘起的。因缘起的,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所谓当体即空。《心经》上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所以事相不能看作有,你看作有,错了。那个无法探测的理,虽然没有相,你不能说它空,不能说它无,你要把它看作空无,那也看错了,所以无碍。第四个是『以性融相』。

 

【重重无尽。】

 

事里面有理,理里面有事。这个现象,就像我们中国八卦的演变很类似。你看八卦,太极生两仪,这太极就有分阴阳了。两仪里面有四象,四象是什么?阳里面有阴,阴里头又有阳。四象变成八卦,八卦变成了六十四卦,阴阳交错,八卦的图就有一点像这样,『重重无尽』。这个重重无尽,显在什么地方?显在我们的眼前,任何一个形相,任何一桩事情,都是重重无尽的。佛在一切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性相理事因果,随拈一法,无不具足,这才说为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这个大千经卷,说的是什么?说的是那个大本的《华严经》。你看那个《华严》前面,这介绍的时候,这个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这个大本的,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一部经藏在哪里?可以藏在一粒微尘里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就是这个,这个重重无尽不可思议,这是真的。那一微尘,那我们拈起这个书签,比微尘大多了,具不具足?圆满具足。正报里头,佛常讲,一毛端,依报讲一微尘。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就说这一桩事实,扩大,尽虚空遍法界;收缩,一微尘,一毛端。这叫做诸法实相,这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再看下面这一行《疏》:

 

【何用不思议。】

 

这是问,为什么佛要用不思议这个意思?

 

【显法超情。令亡言故。已知所入。】

 

佛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佛教众生目的是要你能够契入,这个契入是亲证,你不能够亲证,换句话说,你这些知识是听别人说来的,不是自己的。换句话说,真实的受用,你自己完全得不到,一定要亲证。假如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决定不能够契入。因此佛这段的开示,那就非常重要。『显法超情』,我们看注解。我们从头念下去。

 

【何用下。】

 

这是第四段。

 

【辨不思议之意。征意云。】

 

这个『征』就是征问,假设一个疑问。

 

【假名引导。尚恐难入。】

 

佛依许许多多名词术语,为我们说明诸法实相,这是『假名引导』,众生听了,有几个人能真的明白?有几个人真的觉悟?可见得这个入难,这就已经很难了。现在:

 

【泯绝踪迹。】

 

这个不思议是把痕迹都给抹掉。

 

【于生何益。】

 

这样对于众生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

 

【而说不思议耶。】

 

佛讲这个不思议境界就是把痕迹都给抹掉。这个说法对众生有什么好处?下面解释,这个解释就很要紧。

 

【法体实离思议之境。】

 

法是一切诸法,一切诸法的本体本来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你用思惟想象决定达不到。底下说:

 

【若令思议。永不能入。】

 

这个佛法,无论大小乘经,只要你用思惟,用想象,你能够达到的境界,理解的程度,有一定的界限。换句话说,你能够达到它的表层表面,你没有办法深入,不能达到它的精髓,达不到。唯识经论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用意识心,你所能缘的是八识的范围。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有为法的范围,那个功力达到真正圆满,就达到这个境界,决定缘不到本识。本识是什么?是第八识的性体,你缘不到,就是此地所讲的。八识性体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所以真正见性的人,叫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么?诸法的根源,道什么?道是真如本性。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无有一法不是,所以彻法底源。他怎么能达到?他不用识心,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他能达到。凡是用六、七识决定不能达到。他的知见、理解是非常有限的,这诸位叫权教,小乘。『若令思议,永不能入』,这是佛真正慈悲到极处,把这个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

 

【今说离言超情。】

 

言语达不到,情是什么?情是思惟想象,这是属于情,达不到。思惟想象达不到,言语达不到。

 

【即亡言绝虑。自然入也。】

 

『亡言』,言语离开,不用言语。『绝虑』,虑是思惟,思惟想象也不用,这个时候的心真正清净了。那个清净心原来就是,这自然入了。还要有个入的念头,那就又错了。有个入的念头,就又入不进去,又入错了。所以诸位要知道,念佛是一个法门。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只要老实念就行了,不要再问,问东问西,问什么叫一心?什么时候才能往生?你有这些问题,说老实话,你也得不到一心,你也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心不清净。这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心净则土净。到你心净了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现在你眼前,这叫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阿弥陀佛,给诸位说是一桩事情。我们心不清净,严重的污染,今天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个社会是自性变的,唯心造的。我们要想这个世界好,这个世界庄严清净,这个世界恢复秩序,从哪做起?要从清净心上做起。你心要不清净,用什么方法也治不了。你一个人心清净,你一个人住净土;大家心清净,大家都住净土。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共业,别业。大家觉悟了,这是共业;个人觉悟了,是别业。确实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华严》讲到末后是句句给我们讲真话,这是讲到最后。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那是开始。你看始终完全相应。《起信论》里面一开始,菩萨就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圆教大乘,始终不二,教学前后呼应,这是怎样自然入。所以真正功夫得力,就是老实,就是再没有怀疑,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你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功夫就得力了。

 

【故六祖七祖皆云。】

 

此地这个『六祖七祖』都是讲禅宗的。

 

【若欲入者。】

 

这个入是契入,我们世俗人讲证果,你要想证果,你要想入诸佛境界,这有一个祕诀传授给你。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等也。】

 

他们的开示当然很多,六祖大师《坛经》,大家看看就晓得,以这一句话最简单、最扼要,一切善恶统统都不想。世间善恶放下了,出世间的善恶也放下了,都不想了。二六时中,只想这一句佛号就行了,这叫最方便的法门。文到这个地方,把所入介绍完。这个品题里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我们所入。品题的后半段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我们看这个:

 

【第二释能入者。总即普贤行愿。】

 

这是总说,能入的就是普贤行愿。

 

【略唯此二。行之与愿。】

 

这个《普贤行愿》略分是两个,一个是行,普贤行,一个是普贤愿,『行之与愿』。

 

【如鸟二翼。如车二轮。】

 

这两句是比喻:

 

【具足方能翔空致远。】

 

鸟有两个翅膀能飞,车有两个轮,才能致远。

 

【然人与法俱称普贤。若约人者。普贤菩萨之行愿故。若约法者。是普法故贤。】

 

这底下是解释:

 

【谓至顺调善故。又贤谓真善。善契理故。法界之善。为普贤法故。】

 

清凉大师这一段的开示,宗密在解释里面注得很详细,用了不少的文字来解释这一段。我们看注解,这是第二,大科的第二。

 

【释能入中文三。一总指行愿。】

 

第二段就是行之与愿。『如鸟二翼』,到这几句。

 

【喻明行愿之要。】

 

行愿的重要,行不能离开愿,愿不能离开行,行愿就像鸟的两个翅膀,车的两个轮子一样,不能够离开的。第三段是从『然人与法俱称普贤』,这以下是第三段。

 

【然人下。约人法以释普贤。】

 

来解释普贤的意思,从人上说,从法上说。

 

【一总指。二解释。】

 

现在先讲总指。

 

【今初法普贤有二。一约体。二约用。】

 

就『体』上讲。第二是就『用』上讲。我们看最后这一行,三百五十六面最后这一行。

 

【约体者。】

 

体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动物从哪里来的?植物从哪里来的?那个根源,叫做体。这体是什么?现在科学家、哲学家都没有找到,众说纷纭。宗教家虽然说得很明白,但是现在人又不肯承认。宗教家怎么说?上帝造的,不能教人心服口服。而佛给我们说的跟宗教家不一样,跟这些科学家、哲学家讲的也不一样。佛说:

 

【即本觉心体也。】

 

佛给我们说,这个宇宙人生哪来的?是你自己心里头变现,这的确古往今来,除佛之外,没有人这么说过。我们细细想一想佛说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我们也没有亲证这个境界,当然不敢武断。但是有一个相似之处多少能够领略到一些,那就是什么?我们会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这梦中不是有山河大地,不是有许许多多,这森罗万象吗?在梦中,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这我们知道,是我们自己,现代人讲下意识变现出来的。由这个例子可言,就会差不多了,佛讲我们眼前森罗万象,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梦中那个境界,是我们妄心变现出来的。把这个真妄去掉,总而言之,是心变现出来的。这有几分道理。当然后面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它证明?你把它证明,那你就叫成佛、成菩萨了。还没有证明之前,叫凡夫,证明了,那就是法身大士,《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统统证明,证明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所以体就是本觉心体。

 

【即诸法本源。】

 

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万法的根源,这个万法都是心体变现出来的。这我们要会问,这个心怎么会变成这么复杂?我们眼看到这个人,十法界这个人法界就这么复杂,何况还有天,还有鬼畜,还有地狱,为什么会这么复杂?如果你要问这个问题,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你从今天早晨到晚上,你那个念头多复杂?是因为你的念复杂,所以变现的境界就复杂。佛给我们讲得不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分别执着,我们的分别执着是非常复杂,所以把外面这个境界相也变的这么复杂。外面境界相复杂的程度,跟我们心里那个分别执着复杂的程度,恰恰相等,真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如果我们依照佛的方法来修定,这个定功修成了。什么叫定功修成?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都没有了,这个境界在不在前面?在,那个境界叫不复杂,清凈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清净心现出来的,一心现出来的。三心二意就现十法界,现六道轮回,这是事实真相。

 

【谓此法界周遍一切。】

 

我们本觉心体变现的境界,这个心多大?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自己的真心。大乘佛法的教学就是建立在这个理念上。你要想入大乘佛法,第一要紧的条件,就是把你的心量拓开。果然你的心量是包括了虚空法界,大乘法对你就很容易、很相应。换句话说,非常适合你修学。你没有这个心量,你在大乘法上修学,就跟前面讲的决定入不进去。底下说:

 

【四生六趣。】

 

四生是讲生态,胎卵湿化,不但有情众生包括了,无情众生也包括。六趣是六道:

 

【无不有之。】

 

这一句话是说,『四生六趣』是相,是作用。相用离不开本体,有相有用,当然有体,体就是真心,体就是本觉,也叫做真如,也叫做本性。名词很多,实际上指的是一桩事情。就连虚空,虚空也有体,没有体,哪来的虚空!

 

【在圣在凡。用即有别。体即无异。】

 

从体上讲没有两样,作用上讲不同。圣是觉悟,所以它的作用没有障碍,作用广大无边。凡,迷了,有分别,有执着,虽起作用,作用就不大,应用的范围缩小了。这是什么一回事情?迷悟造成的,不是性体里面有这个东西,性体里面没有,是迷悟造成的,这要知道。

 

【即诸佛所师。群生自体。万物资始。众行所依也。】

 

这是把人跟法全部都说到,人的体是这个,法之体也是这个。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为什么同圆种智?体是一个,不是两个体!『诸佛所师』,师是师法,以这个来做为标准,以这个来做为法则,方法的原则,那就不错。顺性,称性,这是诸佛菩萨,觉悟了,能顺性,能随着性,那就得大自在。凡夫迷失了自性,他的作用违反了自性,所以才产生了许许多多烦恼、障碍。如果顺了自性,给诸位说,烦恼就变成菩提。诸位要知道,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确是一桩事情。顺了性,就是菩提;违了自性,就成了烦恼。顺了自性,叫大涅槃;违了自性,就叫生死,就现出这个相出来。什么人顺性?觉悟的人顺性。什么人违背自性?迷了自性的人他就违背自性。

 

我们把话再说得明白一点,顺性的人,心量是拓开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但天下是一家,那还是迷。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一个自己。所以禅宗有这么一个说法,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是觉悟的人才能说得出。虚空法界是自己,不是别人。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这是顺性,作用才真正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迷人,在本觉里面,分自分他,分人分我,分是分非,这个麻烦来了。本来没有这些麻烦,这个麻烦全是他自己心里头一念迷惑、一念错觉变现出来的,真的是无是生非,所以佛说叫可怜悯者。如果十法界六道轮回真的是事实,佛不可以说可怜悯者,那说这个话是太过分了。本来没有,你自己认为是有,那这叫真可怜。

 

这是『群生自体』,本体,这个群生,包括了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万物资始』,万物跟前面群生的意思是一样的。资始是从这里开始。『众行所依』,这个众行,无论是觉悟之行,无障碍之行,是依这个;迷了凡夫,造作无量无边罪业,还是依这个。真妄不二,邪正不二,善恶不二,是非不二,诸位有没有明白?念这一段,经上凡是这些句子,叫恍然大悟,会点头,真的是不二。依一个体,一桩事情。我们在这个地方真正觉悟,虽然烦恼习气没有断,心量会拓开,我们在生活当中,确实会得到比现在更幸福,比现在更美满。这个幸福美满的程度,随着你心量的拓展,随着你觉悟的程度。所以幸福从哪里来的?从这里来的,圆满也从这里来的,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24: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09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