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第27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普贤行愿品疏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疏  (第二十七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27

MP3下载

《普贤行愿品》第七十二面,看经文末后这一行,就是倒数第三行,「偈颂」: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这一行是结集经的人为我们叙说说偈的仪式。『尔时』是长行文讲完的时候。普贤菩萨非常的慈悲,又以偈颂将前面的大义为我们重说一遍,所以这个偈颂叫重颂。为什么前面既然已经讲完了,后面还要再说一遍?这个意思注子里头有,注子里面一共说了有八种,颂有八种。在宗密大师的《疏钞》里面给我们说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就是此地注解里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这几个意思。我们依照注子这几条来说一说,因为这个都是属于佛学常识,将来我们读经,或者是研究注疏,会常常遇到的。

 

第一种叫「孤起颂」。孤起颂是长行文里头没有讲到的,就是前面没有讲到的,这多半是补充前面所讲的不足,前面讲的不够圆满,后面再用偈颂来补充,多半是这种情形。第二种是「重颂」。这个重颂也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是「为后来未闻」。因为佛菩萨讲经的道场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的听众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他就得来;佛教里头讲经听众没有一定,有先来的,有后到的,先来的,不错,从头都听完了,从当中来的、后来的,前面所说的东西他都没有听到。所以佛很慈悲,为了后来的这些同学,当然不能像前面详细的把前头所有东西都说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讲的纲领、重要的地方,用偈颂的体裁再重复的略说一说,使后来的同学也能够听到完整的经义,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这是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叫「复颂」。复也是有重复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从头就来听的,从头就来听,也许他的精神没有集中,没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虽然听了,还是没有能够理解,没有能够悟入,佛菩萨用重颂这个方法再说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与一般教学的确是不一样,总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而悟入。这是第三种叫复颂。第四叫「广颂」。广颂跟孤起颂不一样,孤起颂是前面完全没有讲到的,广颂是前面讲到了,但是讲得很简略,所以用偈颂再把它详细说明,长行文简略,偈颂详细。像前面的重颂、复颂,大概是长行文说得详细,偈颂简单,彼此互相补充。

 

第五是「略颂」。略颂是长文已足,偈颂略之。长行文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所以偈颂就很简单,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经文。第六叫「结颂」。结是有总结前面所说的义趣的意思,「为受持人,便记忆故」。我们晓得,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开示,如果我们要不能够记得,诸位想想,那你怎么个修法?修行无论是哪个法门,我们从总纲领上来讲,就是要用观照。禅家讲观照,教下也要讲观照,乃至于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观照的功夫,你那句佛号也不得力,这是决定不能少的。可是观照一定要能记得经文。什么叫观照?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这些文记不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什么来提醒自己?但是这个散文长,不容易记得。所以后面再用偈颂,把前面的意思归纳在偈颂里面。偈颂它押韵,容易背诵。而且在从前,谱上曲可以唱,换句话说,都是歌词,可以演奏的,这就很便于记忆了。能够把这个意思都记得住,就可以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里面种种的毛病把它改正过来。所以偈颂有这种利益在里面,有这个意思。

 

第七叫「超颂」。超颂是长行文在后,偈颂在前。我们底下讲的偈颂不属于这一类,因为长行文在前,偈颂在后。第八叫「追颂」。追颂是长行文在前,偈颂在后。偈颂一共有这八类。可是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是帮助后来的听众,另外一种是要我们必须把它记住,因此偈颂就非常的重要。这八种意思我们在后面偈颂里面都能够看得出来。请看下面的经文,在第七十三面:

 

经【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这是一首。这偈颂句法非常整齐,此地统统是七言颂,四句是一首。

 

经【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

 

注解把偈颂里头的段落、大义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们在长行文这些地方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前面两句是说我们礼敬的对象,在空间来讲是广大而无边际,诸位看这个经文,并不是指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剎土,这叫「十方世界」。我们礼敬的是谁?这个经文字字都重要,『三世』,「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还有未来世;『一切人师子』就是佛。「师子」是比喻人中之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佛经里头常常将狮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狮子。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可是诸位要记住,它讲三世佛,过去佛我们知道,像佛经里面,我们今年年初,我们拜了千佛忏,千佛忏有过去一千佛、现在一千佛、未来一千佛,我们看到这只是佛给我们说的娑婆世界我们这一个阶段。而在本经,就是《华严经》,以及《圆觉经》,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切众生,什么叫众生?生是讲生起的现象,现象之生起;众是说众缘和合,就是一个现象的生起不是单纯的,有许许多多的条件、许许多多的因缘,它才会现相出来,所以这叫众生。因此众生这两个字,绝对不是说很多的人在一块这叫众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个身体,众缘和合而生的。佛经里面讲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这个身相现出来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植物、矿物,无情的这些众生,它还是众生,因为它也是众缘和合的,没有众缘和合它也生不起来。所以众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现象,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华严》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与性相就有关系了,凡是相都是性变的。佛是什么?佛就是心,一切现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这部经,也是唯识学家根本经的一种。唯识一共有六经十一论,《华严经》是六经之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只是拣别上,这是动物,那是植物、矿物,有这个分别。其实性是一个,动物的性与植物、矿物完全相同,一性无二性。所以讲性就是讲佛,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现,心能现,识能变。心是什么?心是心之本体,本体有现相的功能;讲识,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够变幻现相。所以一切法都不离心。

 

这一句它真正的意思,实在就是儒家《礼记》里的头一句「毋不敬」,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常修恭敬,怎么个恭敬法?跟对佛的恭敬完全一样。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现在看到佛菩萨我们有恭敬心,看到一般人我们心里就不高兴,这是什么?叫毛病。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这就叫修行。你要说修行从哪里修起?从这里开始,从修礼敬开始。回家去第一个要孝敬父母,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在学校里面我们礼敬师长,慢慢把礼敬扩大到你的亲戚朋友,乃至于到一切众生。不但扩大到一切有情众生,还要扩大到无情众生,《华严经》里面说得很妙,蜡台善知识、香炉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在一个修行人他眼睛当中那都是佛。那都是佛,我们都要恭敬,怎么恭敬法?是不是见到这些桌椅板凳也去给它磕三个头?那你就错了。所以你要懂得礼节,你一定要懂得。我们对于桌椅、板凳怎样恭敬它?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的,这就是对它的礼敬。桌上陈设摆一本书,书一定也摆得整整齐齐的;放得很零乱,这就是不敬。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整个佛法就是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础上。这个跟儒家没有两样,我们看看,展开《礼记》第一句也是讲的这个,真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那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是从这里做起,从敬做起。佛法,尤其是《华严经》,《华严》在佛法叫根本法,一切的经论都是《华严》的眷属。《华严》是根本,那是枝叶,你看《大藏经》里面那么多,统统是《华严》的枝叶。《华严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这个十大纲领,换句话说,就是整个佛法的纲领,不管你修哪一宗、修哪一派、修哪一个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理原则。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要修正我们自己的毛病?真的,因为我们的毛病就是犯了一个大不敬。

 

我们的礼敬是有对象的,人家这是没有分别的,一切恭敬,平等的恭敬,清净的恭敬。虽然一切恭敬,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以什么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底下一句就说了,『我以清净身语意』。所以什么才叫真正的恭敬?清净心、清净身、清净的语,三业清净,这就是真正的恭敬。对于三世诸佛,你在这里拜一拜全都礼拜到了,一个都不漏,你们想想为什么?因为清净心没有界限。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界限,所谓一礼就是一切礼,一敬一切敬。我们今天能力做不到,为什么?我们心起心动念。这一动念,心就有分别;一有分别,它就有了界限;有界限,那个范围就很窄小。所以我们的心量不能广大,我们做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境界。

 

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字实实在在是了不起,诸位一定要珍重,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像我们这样的文字,我们的文字里头有很大的学问。你看,你心里面一动念头,动念头叫「想」,想是什么?心里头有个相,一动念就有相,就现了相,可见得这个相是心变现的,唯心所现。一起分别,这就是「思」,思,你看心上画了格子、画了界限,一分别的时候就有界限出来了,你这个心量就不能够涵盖全体。所以佛在一切经里常常教导我们,离分别心,离执着心,离开一切分别执着,你的真心就显露了,真心的显露、真心的起用就叫做礼敬,就是礼敬。所以要晓得这个意思,要认真去修学,这就是修性。禅家常讲明心见性,从哪里修?从礼敬上修。所以这是多么重要。我为什么要对他恭敬?问你,你想不想见性?你不想见性那就算了,你不要跟他恭敬;你要想见性,那你就必须对一切众生都要恭敬。你念佛想不想得一心?想得一心,对人又不恭敬,你怎么能得一心?所以敬是从一里面生出来的,你有了分别、有了执着,你就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不敬,一心才叫做敬。

 

底下一句就是讲这个境界,『一切遍礼尽无余』,我刚才跟诸位说的这个话是真实话,尽虚空遍法界统统都礼敬到了,一个不漏,问题就是在清净身语意。身语意三业都清净,给诸位说,念念都是礼敬;不是说你一看到礼敬,我要在那里拜佛,那你就错了,清净心就是礼敬,不在形式。形式的礼佛这是什么?这是初学的,特别对于业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一天拜三千拜,修什么?修清净身语意,就修这个,目的就是修这个。拜佛也是忏悔,忏除我们过去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不敬的罪业,用这个方法来修行。所以拜佛的时候心要清净,心要空,不能有东西,心要一念不生,本来无一物。这个身依照仪式来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真正是养生之道,最好的养生方法,身体是机器,机器一定要动,不动就生锈,这是一种常识。去年我到国外去,我们这里讲经次数少了,我们这里同修不晓得,电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动了,不动就生锈,回来之后要大修,机器一定要动。所以身要运动。你看我们常常用的术语,中国这个术语「活动」,什么叫活?动就活,不动就死了。所以我们举办一切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活不了,一定要动。

 

心,心不能动,心要静。因为什么?身是有,心是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空确实是有,为什么「有」说它是空?因为它没有形相、没有迹象、没有方所,你找不到;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七处征心,都被释迦牟尼佛驳倒。究竟心在哪里?心是有,而没有迹象。所以佛法里表法用圆来表法,那个圆心,你们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决定不是说没有。你能找得到吗?找不到,决定找不到。圆外面的周,有,它有相,你能够容易找到,心找不到。所以我们心是空、灵,心是空,它就灵了,心要是有了东西就不灵。我们现在心里拉拉杂杂的东西太多了,牵肠挂肚的太多了,所以那个心不灵了。你要把心里拉杂的东西统统把它清除掉,什么都没有,这个心就灵了,无量的智慧就生起来了。所以烦恼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烦恼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礼敬是一种修行的好方法,古来很多大德专门修这个方法,他也不念经,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三千拜,有很多就这样拜佛,拜个二、三年,他开悟了,大彻大悟。好像就是民国初年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了个故事,好像这故事记载在《影尘回忆录》里头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们「华藏会讯」还曾经转刊过。人家叫他什么?叫晒蜡烛的师父,这人就是拜佛开悟的,人是个非常老实的人。所以老实难得,老实人遇到真正善知识,他决定有成就,就怕的是不老实。他在寺庙里面做香灯师,就是专门管蜡烛烧香的,管这个叫香灯师。别的法师就跟他开玩笑,夏天,六月天,热天,他说香灯师,人家都晒书、晒衣服,你那些蜡烛都要搬出去晒一晒,不然的话那个蜡烛都长霉了。你看,他真老实,就把蜡烛统统搬去晒,这一晒全晒化了。老和尚看到这个样子,也不好说他,实际上也是挖苦他,他说你智慧太大了,你应该去学讲经,去学做法师。以后,老和尚就叫他在头陀寺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悟了。他也没有念过书,他能作诗,他能作偈子,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赏。所以就是修清净心。

 

第二首偈子里面,这是讲我们修这个法门的凭借,『普贤行愿威神力』。「普贤」,诸位要晓得自己是普贤,只要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因为它叫普贤行门,你照这个方法修你就是普贤菩萨,你是个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华藏世界真的还有一位等觉普贤菩萨,而这位普贤菩萨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与他就相应了,你照这个法门修,为什么?他也是学这个法门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无形当中可以加持你,能够得感应道交。为什么?我们初学的普贤,跟等觉的普贤,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学普贤法门的这些人,都能够起感应道交,这个力量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修行的凭借。

 

下面这就起作用,『普现一切如来前』,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们自己的身相在礼佛。所以『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每一个身都礼无量无边的佛,无量无边的身,每一个身又礼无量无边的佛,这完全是华严境界,重重无尽。这些绝非神话,都是事实,它的原理就是心现识变,心识的功能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所以能现这种相。更深一层广义的意思我们更要懂得,就是我们以清净心与整个世界,与十方三世情与无情、世出世间融成一体。这是讲的礼敬。

 

再看下面第二愿,这也是两首,第二愿就是「称赞如来」。这个十大愿,跟诸位说,第一愿是根本,没有礼敬决定没有称赞,你没有个敬心,那你称赞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于真诚,所以第一愿是根本。晓得第一愿是根本,你也就能够明白,整个佛法所修的无非是礼敬而已;就是《礼记》展开,「毋不敬」而己。一部《礼记》讲的什么?就是讲礼敬而已。一部《华严经》说的是什么?就是礼敬诸佛而已。只要你把礼敬做到了,后面九条条条都圆满,你出言一定是赞叹,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养,没有话说的。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礼敬,你才晓得礼敬之重要。礼敬是性德,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我们现在迷惑颠倒,起了贡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来学佛,无非是恢复我们的性德而已。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七十四面:

 

经【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说我们称赞的对象。这个对象之广大,跟前面讲的没有两样,但是文章它有变化,言词不同,这是显示文章之美,同样的境界。『一尘』,「尘」是微尘。佛经里面讲的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在现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我们不晓得能不能见得到。佛经里面讲这个尘,它用许多比喻来讲,讲到微尘它先讲牛毛尘,牛毛比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尘在那里,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会掉下去,这就很小了,从这个说起;把牛毛尘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比牛毛要细得多了;羊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更小、更细;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它在水里面通行无碍。我们晓得水有它的密度,当中还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当中游离,在那里行动没有障碍。水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金属密度很大,但是在显微镜底下看还是有空隙,它能够在空隙跑来跑去没有障碍,这我们肉眼决定看不到了;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这才叫微尘。所以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佛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阿罗汉能力比我们大得太多了。

 

微尘还不是最小的,它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然后把这个再分为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这也有另外一个别号叫邻虚尘,它跟虚空是界限,这没有法子分。佛眼能够看到极微之微,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这是讲一尘,就是一微尘。一微尘之中有微尘数的诸佛,这个『尘数』是怎么讲?讲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这个数字没有法子想象,无法想象。我们说把地球磨成微尘,我们都没有办法想象了,何况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彷彿我们现在所讲的银河系,这个数量无量无边。这一句,你看看,它这个境界多么的广大!一尘里面有尘数佛,而每尊佛又有菩萨众会围绕,菩萨就更多了。

 

『无尽法界尘亦然』,无尽法界每一粒微尘里头统统是这个境界。所以过去有些人他是不信佛,当然他也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经,对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释迦牟尼佛很会说大话,他说的那个大话我们连作梦都梦不到。确实如此,我们作梦真梦不到。佛何以能说得出来?是他亲证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尝说过大话?没有,佛是真语者、如语者,他所说的不增不减,言说与事实完全相应。所以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体会。所以这品经的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弥陀净土里面所讲的实报庄严土,与实报庄严土就是一桩事情,名词用的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深信诸佛皆充满』,这两个字要紧了,小注里头也是这么说法的,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境界。可是我们凭什么相信?何况能深信不疑?凭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语,这个境界是佛的现量境界,我们今天信就是叫圣言量,我们相信这是圣人之言,绝不欺骗我们。不是我们的现量境界,也不是我们推理能够推算得出来的,这个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的,逻辑辩证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极限的。这个是完全超越,在这种境界里面,一切的数学,一切的理哲学、逻辑辩证法统统用不上。这桩事情在过去,我们在中国佛教会办大专讲座,那个时候方老师还在,我曾经一度到他家里去,想请他给我们同学讲「因明学」。方老师就告诉我,没有用处。他那时候正在读《华严》,他说对于初级的佛法能帮得上一点忙,有用处,高级的佛法完全用不着。真的,在《华严》里面统统用不上。所以我们相信佛绝对不妄语,我们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这样的。这就是《金刚经》里面常说的「诸法实相」,哪一个讲《金刚经》能够把实相讲得这么清楚?这就是诸法实相,唯佛与大菩萨亲证。后面这一首就是讲赞叹。

 

经【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这两句就是讲的赞叹,赞叹当然是用言辞、是用音声。可是这种赞叹,我们一听到赞叹,一定就想到音乐、歌唱,用这些言辞来赞佛。这种相的确很粗,我们初学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讲到真正深入,我们又没法子懂了。真正讲到这个境界,就如同经上所说的,一切音声全是赞佛,一切的言辞没有一样不妙,这个我们就听不懂了。我们现在,比方骂人、吵架,也是吗?也是。这个不可思议,我们没法子理解。诸位要读《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会体会到。我们今天听的声音,有悦耳的,有讨厌的,噪音,讨厌的。我们用什么听?用分别心听,用意识去听,就是用心意识。所以我们所听的是什么?声尘,我们听的是声尘。菩萨们用什么听?离心意识。一切音声海里面,一切言辞海里面,他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没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净心。清净心在耳根上就叫闻性,闻性所闻的是什么?声性,不是声尘。这叫真正的赞叹。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赞叹,这个妙不可言了。我们要修的就是修这个,你要懂得,修称赞是从这个地方修,我们才能够入得了这个境界,这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我们自己才能入得进去。

 

否则的话,一天到晚唱歌赞叹佛菩萨,佛菩萨还是佛菩萨,我们凡夫还是凡夫,不相干。你的赞叹,将来赞叹之后你也变成了佛菩萨,这样才行。所以他对于音声没有选择、没有分别的,对于言辞也没有选择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选择就不妙了,没有选择才妙。一切音声、言辞都是从法性流出来,还归入法性。所以平常我们讲,会听的人,他开悟见性了。为什么?他用闻性闻声性,用见性见色性,虽然在六根上,我们说它是六种性,在六尘上也说六种性,其实性是一个,决定无二性。这才叫做修称赞法门,才叫修这个愿。

 

我们在长行文里面一再跟诸位提到,修行叫历事鍊心,历是经历,经历一切的境界,在这里鍊什么?鍊自己的清净心。这个是在音声上鍊自己的清净心,前面礼敬是在一切现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鍊清净心。礼敬就是清净,赞叹也是清净,后面这八条条条都是讲的清净,你在这个里面修清净心去。所以这个法门叫大不思议法门,《维摩经》称小不思议法门,这是大不思议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跟它相比的,因为它能够包括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所以处处都是教我们明心见性,处处都是教给我们修一心不乱。再看底下一句:

 

经【尽于未来一切劫。】

 

这讲时间。修行的时间,不是说我们有一个阶段,没有间断的。我们讲修学有期限,它没有期限的,修学过程当中没有期限,修行圆满之后也没有期限,所以佛菩萨才圆证三不退。如果有个期限,换句话说,就有个终结的时候,有始就有终。这个法门无始也无终。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我刚才所提出的要领,修清净心,清净心有始终吗?没有,清净心里头哪里有始终。所以唯识里面告诉我们,方分、时分都是不相应行法。方分是讲空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时间讲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这个事情?有这个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事实,是个抽象概念而已。而我们把这种抽象概念误会了,把它当作真的,好像真有这个东西,其实没有。能够把这一关突破了,就打破了时空,这才是叫究竟解脱。清净心里面没有十方、没有三世,所以才这么个说法,『尽于未来一切劫』。这种说法对我们粗心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勉励,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要不断的精进努力,不能够懈怠,不能够退转。

 

经【赞佛甚深功德海。】

 

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赞叹不尽,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经文,普贤菩萨赞佛功德,那就讲得非常详细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子,那说得详细。这是第二讲称赞。第三段讲供养,就是供养愿,「颂第三愿」,在这一愿里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请看经文:

 

经【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这首是说明供养具,就是你供养的东西。当然我们能够供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要一样一样说,说不尽的,但是这几样你要体会它的意思。所以《华严》处处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你就是死在文字上,你要能体会到它的真实义。第一句讲『华鬘』,「鬘」是花穿起来穿成一环,古印度的人很喜欢用华鬘套在脖子上,因为佛经是在古印度讲的,所以里面有许许多多是当时的一些风俗。『最胜』就是最好的。『妙华』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里面,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里头,它就妙了。我们这个佛前面也供花,你们诸位看到,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没有看到妙,这妙与不妙是随心所转,也是随你心里变现的。佛前面为什么供花?花,开花之后它就结果,花在先,果在后,佛就拿这个来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开花,将来一定就证果。所以,我们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开得茂盛,修行殊胜,我有殊胜的修行,将来一定有殊胜的果报。所以我们供佛菩萨面前这个花与果,诸位要知道它是代表这个意思的,佛菩萨也不要看这个花,也不要吃这个果,他不需要的,花与果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花表六度万行,在本经里面就是代表十波罗蜜,十大愿王,代表这个。你要看到这个,我要修普贤十愿,我要修菩萨十度。

 

通常经上讲六度,《华严经》把般若又展开来,又展开来一共成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六度的前五度,第六是般若,从般若里面再分开出来,后面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般若波罗蜜是代表根本智,后面这四种叫后得智。如果讲六度,后面这个后得智跟根本智是一个,统统在般若波罗蜜里头;细说展开来,再分这方便、愿、力、智,这是《华严经》常常讲的十波罗蜜,你要修这个。所以见到花就提醒我们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佛前面供的花是代表这个意思,我们在外面看到的花,代不代表这个意思?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给诸位说,统统代表这个意思,甚至于家里画的画,彩画的,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这个花,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愿,出了佛堂,外面的花,统统就忘掉了,这个没有用处,这个没有法子。

 

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什么?菩提涅槃。我们修净土的人,最起码的是要往生净土,这是个果报,代表这些。所以一见到果,马上就想到,我们修行目标是求证果。在任何地方,不管见到什么果,都要作如是观,要提起自己修证的警觉,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华鬘就妙了,这个供果也就妙了,你不懂这个意思,这个妙就没有了。所以妙这一字,就是它能够提起你的觉观,妙在这个地方。否则的话,你看到这个经文,你要想找花供佛,去找胜妙的花,到哪去找去?你怎么找也找不到。你晓得这个意思了,随手拈来,没有一样不妙。

 

『伎乐』,就是歌舞、音乐。佛法,在小乘法里面是禁止的,歌舞、音乐是不能去观听的,听了犯戒;大乘法里面不但不犯戒,还要唱歌跳舞来供养佛。你们看看敦煌的壁画,现在在台湾也看到不少,释迦牟尼佛跟大众讲经说法,你看天女在那里奏乐唱歌在赞叹,是这个境界。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的活泼,真正是离苦得乐,虽然有这些伎乐供养,佛菩萨心决定清净。我们那个修小乘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他烦恼太重了,那个心怎么清净都清净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么能得清净?他不够资格。

 

真正到清净不染了,在这种境界里面完全不染,是真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受用,只有乐没有苦;如果心地染着,乐里头有苦,这乐叫坏苦,苦苦、坏苦、行苦,他有苦。以清净心来演奏、来听闻,前面讲了,无不是明心见性。所以我们看到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佛是真富贵,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学佛。如果学佛个个都学得苦不堪言,我们学这个干什么?谁愿意要学它?但是诸位要晓得,在此地一定要明了,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华严》它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们普通人见到这个情形,不要见怪,高水平的,确确实实是如此。所以佛法讲的境界,境界都是对什么人说?程度不够的人。譬如在学校念书,大学生唱歌跳舞学校不禁止;小学生行不行?不行,小学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一定要受严重的处分。为什么?不够程度。《华严经》是大学生的经典,大学生的境界。

 

『涂香』,因为它后头还有很多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我们现在一般用的香水一类,是涂在身上的。『伞盖』,这也是供养具里面一种,它也是表法的。「伞」遮阴凉,遮阴的,好像我们在太阳底下打伞,伞遮阴的;「盖」是遮尘的,盖所谓宝盖,室内都可以用,遮灰尘的。它取的意思我们就晓得了,心地要清凉,要一尘不染,它表这个意思。供养具在台湾我们很少看到,在大陆的寺院,佛殿里面有,旁边有伞,像中国古式的那种伞,佛的顶上有宝盖。这些都是教学的作用,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具,我们讲教具就不恭敬,恭敬心就差一点,其实统统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后,你心里马上就警觉到,看到伞,我心要清凉;看到盖,我要一尘不染。所以佛法你看看,在几千年前,它这个教学就用艺术来表达,实在是高明。我们今天讲东西方教学,教学方法进步,比起佛法差得远,它用这些东西来表达,时时刻刻教你、提醒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触,时时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觉正净。

 

『如是最胜庄严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讲的种种,数量就太多太多了。『我以供养诸如来』,诸位要晓得,这些供养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来,没有用佛,这个文字就变了,文字变了当然意思也变了;如果意思都一样的,前面用佛,后头又用如来,这就讲不通了。也如同《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凡是称佛,都从相上讲;凡讲如来,都从性上讲,从本性上说。「我以供养诸如来」,这是供养自己的真如本性,时时刻刻要提到。为什么说供养自性就是供养如来?经典、课诵本里头都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来就是法身。前面也说得很清楚,清净心里面没有隔碍,没有障碍、没有间隔,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如来,真如本性。称性,哪有不普供的道理,哪有不遍供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你才晓得,它这个字换了个名词,又有一番很深的义趣在里面。这个文,实在讲句句意思都非常的丰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这个意思,这个经才百读不厌。你不晓得这个意思,念得枯燥无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晓得这里头的义趣,绝对能生无量的欢喜心,你会觉得读经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第二首里面:

 

经【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衣服』是表忍辱波罗密。「衣服」也表礼,我们有什么喜庆,要穿上礼服,衣服代表礼,所以叫礼服。它也代表忍辱、遮羞,表这个意思,所以叫忍辱衣。『最胜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门赞颂里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种类很多,有『末香』,「末香」就香粉,凡是粉一类的都叫末香;『烧香』,凡是燃烧这一类的都叫做「烧香」。檀香也是粉末,但是它烧的。前面曾经说过涂香,这是分这几大类。『灯烛』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我们知道这个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灯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见到光明,要晓得我们要修心地,修心地的清净光明,与日月灯明也能够合而为一。

 

经【一一皆如妙高聚。】

 

这是比喻,一一灯、一一烛都像妙高山,就是像须弥山一样,这是比喻。

 

经【我悉供养诸如来。】

 

这两首都是说的供养具,供养具里头特别要知道它表法的义趣。说实实在在的,我们归纳起来讲,行愿是能供养,但是必定对于经义要有殊胜的理解,然后它这个境界才能与自己相应,才能得到修十大愿真正的功德利益。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下面这一首,我们留到下个星期五。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9:15: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7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