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第19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普贤行愿品疏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疏  (第十九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19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我跟诸位交代一下最后一行经文:

 

经【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注解里面都是属于随缘请,大家一看就明了了。末后: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个也不必多说。

 

请看下面第七段,「请佛往世」。我们看这十愿的层次,首先是随喜,随喜之后就要请讲经,不但请讲经,还请他常住在此地别走。这是一步进一步,一定要请佛住世,你看这很有趣味。

 

经【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注解当中一看他就交代得很清楚,他说:

 

疏【此科是劝请中别义。】

 

『此科』,「科」就是这一个大段,『是劝请中别义』。注子底下引用「圭山钞偈」,圭山就是宗密大师,宗密大师《别行疏钞》里面有这么几句话:

 

疏【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者,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

 

这一首偈。下面就解释:

 

疏【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佛无生灭,随机见殊,故知心净观佛,是为真劝请也。】

 

这几句话很重要,诸位要记住。如果我们发个好心来学佛,要想常常遇到正法,常常在正法当中修行,将来能得一个正果,心一定要清净,才能够感应道交。请佛一定要清净心来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的心更要清净。翻过来请看经文: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

 

这个经文上注意『示现』两个字。

 

经【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这是请的对象。前面两句是讲无尽的法界,第二句是讲无尽的诸佛如来,第三句是讲我们要启请的时候,他要想示现入般涅槃了,这时候一定要有人启请,没有人启请佛就走了。过去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我们看《佛本行经》,讲他老人家灭度时候那个现象。其实佛灭度是魔王来要求,你看佛弟子把这个事情忘掉了,魔来求佛,求佛赶快入般涅槃,他说你老人家教化众生,你教这么多年很累了,用不着再教化,你可以走了。佛就答应他了,他来要求,佛就答应他,佛不妄语,佛答应他了。到以后弟子们晓得了,弟子们请佛住世,你们来晚了,他先说了,他要我赶紧走,我已经答应他了。所以像这些事情我们千万不可以疏忽,你遇到善知识,他要想走了,我们要把他留住。

 

台中李老师,我们这里还有些老同学在此地,他那时候讲经也常常给我们说,他要走了。我们同学们就研究,有什么方法把老师多留住几年?得请他讲一部大经。讲一部《华严经》,这就把他留住了,一直留到现在他都不能走,经没讲完,怎么可以走?像这些都是来去自由的人。现在在南部大家晓得,广钦法师,他也常常闹着要走,他的弟子们也常常去求他,求他不要走,现在还住在世间。所以在这种时候是请佛住世的时候。遇到佛当然别忘了,要请他住世。佛不在世的时候,你要遇到菩萨,或者罗汉,或者是初果、二果,这些有学的,无学是阿罗汉;如果这些人遇不到,遇到一些善知识,像广钦老法师、李炳南老居士都是善知识,我们一定要求他住世。

 

可是求他住世,前面跟诸位说了,一定要有清净心,一定要认真的来跟他学。真正有道的人,自己真是来去自由的人,他生死自在,他无所谓寿命,我们人间讲寿命,在他讲没有,他来去自在。他为什么住在这个世间?没有学成的,我们住在世间学道,我们在修学。已经证果的,如果往生西方的,已经能够往生自在的,都算证果。在其他法门里面证果,一定是像小乘一样,初果、二果,要到这个地位才算证果;但是在念佛法门里面,只要得往生自在,随时愿意走就可以走,愿意再住几年就住几年,这就叫证果。所以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要做到这个地步,实在讲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李老师也是凡夫修成的,跟我们一样,他能到这个程度,我们也可以做得到,个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如果讲到小乘初果、二果、三果,那个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比较一下还是净土好修,其他的难,实实在在是难。这个修到生死自在,就是一生成就,这是一生成佛。这是讲一般的善知识,遇到的时候一定要劝请,希望他多住世,希望常住在世间,住在世间可以利乐一切众生,能够讲经说法,能够教众生破迷开悟,有机缘也能跟他一样的求生净土,这个意思在此地。

 

疏【首二句,标处遍。次二句,显佛多。次一句,明涅槃非真,故曰示现。】

 

这一段文,注解里面给我们讲了几种涅槃,这是佛学常识,我们应当要晓得,将来在经论里面遇到,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我们把注子念一念:

 

疏【首二句,标处遍。】

 

这就是经文「尽法界虚空界」,这是佛剎无量无边,都是我们劝请的处所。

 

疏【次二句,显佛多。】

 

这是我们劝请的对象。第三句是劝请的时候,注子里面说:

 

疏【次一句,明涅槃非真,故曰示现。】

 

这是讲经文「将欲示现般涅槃」,我刚才提出来,叫大家重视「示现」两个字。既然讲示现就不是真的,佛没有真正的灭度,只有示现灭度而已,没有真正的灭度。为什么?佛证得的境界是不生不灭,哪有灭度?没有灭度。可是阿罗汉有灭度,那是真的,阿罗汉、辟支佛有灭度;佛没有,菩萨也没有。所以菩萨跟佛的涅槃,后头有讲「无住涅槃」,他不一样的。下面要解释什么叫涅槃:

 

疏【梵语具云般涅槃那。】

 

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简单,把尾音都略掉了,『般涅槃那』就翻作「涅槃」,通常就用这两个字,这是梵音音译的。

 

疏【古译翻为入灭息。】

 

『入灭息』是三个意思,就是入、灭、息。

 

疏【今翻云灭度。】

 

古与今在中国佛经的翻译,是以玄奘大师为一个阶段,玄奘大师之前所翻的都叫古译,玄奘大师以后翻译的统统称为今译,所以古今是以玄奘大师为标准。说到这个地方,我又要告诉诸位,这桩事情在现在说出来,有很深长的用意。因为在末法时期,学佛的人不论是在家、出家都很重感情,情是生死根本,是烦恼的渊源,情要不断,不但是修学任何一个法门不能成就,往生净土都是障碍。所以这个东西要晓得,它不是个好事情。因为你情太重,魔王就得其便了;个个理智,都不用感情的话,魔王对你是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魔是用情来扰乱的。像现在,就是出家了,师徒有很深的情;纵然不是出家弟子,在家的皈依徒弟跟他的皈依师父当中也有一段感情,这个事情太麻烦了。老师的东西,学生怎么不拥护?老师要有个著作,你们学生赶快出钱出力要去把它印出来流通,这是我老师的,现在人都是这样的。老师的东西写得不好,甚至于还有错,错了也把它流通出来,这总是老师的著作。

 

古人不如是,古人真正做到了依法不依人。我讲《弥陀经通赞疏》,举一个例子。《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写的,这是玄奘大师的得意弟子,玄奘大师的大徒弟。唯识法相宗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但是传到中国来,翻译出来,并没有建立一个宗派,而在他徒弟手上建立了唯识法相宗。所以唯识法相宗的开山祖师不是玄奘大师,是窥基大师。他的老师,就是玄奘大师,也有《弥陀经》的译本,现在在《大藏经》里面。如果照今天人来说,我老师翻的《弥陀经》,我们做学生的应当要来给它做注解、来给它流通,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个合乎人情。他这个徒弟给《弥陀经》做个注解,还是选的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没有选他老师的,他自己没有觉得我这么做对不起老师,玄奘大师也没有觉得这样做是我的叛徒,没有。不能说玄奘大师翻的东西没有鸠摩罗什大师的好,这个不可以说,玄奘大师的东西翻得要是不及鸠摩罗什大师的,他绝对不会动笔、不会翻,可以说两个翻的是同样的好。同样的好,一个已经流通了,一个还没有流通;已经流通了,你看人家修随喜功德,不但是窥基大师随喜,玄奘大师也随喜,这真正了不起,给我们后人做个榜样,决定是依法不依人。就是我老师的著作,我也看看古人的著作,如果古人的著作已经流通了,老师的著作跟古人一样的好,我们还是流通古人的,为什么?大家已经看习惯了。老师的东西比不上古人的,那干脆流通古人的好了,何必流通这个本子?所以古大德不讲情面,了不起!你看我们这个地方所印的东西,多半都是印古人的,今人的东西印得很少。有许多同学来给我讲,要我写一点东西。我说不行,我写的比不上古人,没有流通的价值,你们要花这个钱花得冤枉了,应当要流通古人的好版本,好的注疏。

 

除这个之外,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弥陀经》等于经过他们两位给我们做了一次有力的证明,这部经的真实性、可靠性。如果这部经不可靠、是假的,玄奘大师他一定会提出说明,不会再赞叹这部经,不会再劝人修学这部经。你看窥基大师虽然是法相宗的祖师,他的《弥陀经》注解里面,对于这部经是赞叹备至。这不是净土宗祖师说的话,是法相宗祖师说的话,说这部经至圆至顿,就是圆到了极处、顿到了极处,七天成功!如果是想快捷的成佛,所有法门都比不上这个法门。这是玄奘大师的徒弟,窥基大师赞叹的。这个注子我当时印了四千本,普遍赠送诸位,你们看看,这是净土宗以外的祖师对于《弥陀经》的看法,对于《弥陀经》这种赞扬,能够激发我们的信心。其他的经当中没有发现过这种情形,说是玄奘大师来做一次证明,这一部经是特别。因为这个注解就是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给我们做一个最有力量的证明,证明了鸠摩罗什大师翻的一个字不错,绝对的真实,我们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决定有结果、有成就,很难得、很难得!特别是对今天这个末法时期来说,因为我还听说有一些人反对净土、排斥净土,说《弥陀经》是假的,不是真的;说阿弥陀佛就是太阳神,还有这种说法的,简直是胡说八道。而且这种说法还曾经发生在佛学院里,佛学院的学生来问我,他说有老师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这出在什么地方?我说我不晓得,我看《大藏经》里头没有看到这个句子,哪一个法师给你说的你去问他,胡说八道。所以,有窥基大师这个注解,那是最有力的证据!所以决定不能够听信谣言。

 

涅槃翻作灭是灭烦恼,息也是息烦恼的意思,或者我们讲,翻灭是灭生死,息是息烦恼。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报,这是因与果统统都灭息了。所以说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今翻』,就是玄奘大师翻作『灭度』。这个意思也非常好,「灭」就是灭生死烦恼,「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达菩提涅槃,有这个意思在,度就是这个意思。底下有:

 

疏【谓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也。】

 

『二种生死』就是变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们现在是两种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的区分来讲,譬如我们到这个人间来,我们从投胎生下来一直到死,这是一段,这是一个段落;死了之后又要去投胎,就又有生,生又有老死。就是十二因缘里面讲的,六道轮回的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我们天天在变化,一天比一天老了,这个叫变易。剎那剎那在变,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剎那剎那的老了,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不觉得。你看佛在楞严会上跟波斯匿王讲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剎那剎那在老,这是属于变易生死。所以我们现在两种生死都有。

 

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分段生死没有了,就是三界之内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他还有变化。阿罗汉变易生死那个苦,比我们现在那是轻得多了,我们现在轮回太苦太苦了,他没有轮回了。怎么个变易法?譬如菩萨,我们讲真正断了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按照圆教来讲是七信的菩萨。《华严经》里面讲总共是五十一个位次,前面十信位,十信位从初信到第六信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还是有分段生死,到第七信位超越了。所以七信位的菩萨等于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他断证的功夫跟他相等,但是智慧比小乘人要高得太多了。

 

从七信位以上一直到等觉,统统叫变易生死。因为他这个菩萨地位提升一级,他要有一个阶段的修行,修行很苦,不是随随便便的,他要努力精进,到一个层次他有个变易,就是一次变易他菩萨地位就升等一级。就好比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一年级念完,下个学期要升二年级,那一年级就死了,二年级就生了,这叫变易,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真的有生死。生死是比喻苦,你吃过一番苦头,经过一段时间你晋级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叫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尽了,那就是圆教成佛,因为等觉还没有尽,等觉还要一次,还要经过一次变易才能到妙觉位。下面跟我们解释涅槃:

 

疏【涅槃有三:一、性净涅槃,义翻圆寂;谓法尔无缺曰圆,体自真常称寂。】

 

『涅槃』有三种,这个三种通说的,这个一般经论里头都是这样讲法。第一种叫『性净涅槃』,「性」是真如本性,「净」是清净,真如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这种是从理上讲的,人人具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统统具有性净涅槃。『义翻圆寂』,它的意思就是翻作圆寂。「圆」是什么?『谓法尔无缺曰圆,体自真常称寂』。「法尔」,有自然的意思,有本来的意思,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修成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原原本本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一句,讲「法尔无缺」这四个字,就跟六祖大师在悟道的时候,他老人家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本来具足,不是外面来的,具足就是一点欠缺都没有,这叫圆。无论是智慧,无论是德相,统统都具足,一样也不缺少,这叫圆。

 

「体」,这是讲本体。心性之本体,也是原来就是「真」,原来就是「常」。真,就是决定不假,不是虚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远就是那个样子的,从来没有变易过。在佛不变,在菩萨他也不变,在我们人,乃至于堕到地狱,它还是不变,从来没有变过,这个叫「寂」。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你的性净涅槃是从来没有失掉过。而我们众生所谓是迷失了,迷了;是不是真的失了?没有,虽迷不失。不失,为什么说失?迷了的时候,你不起作用了。所以从作用上讲,不能够发挥作用了,就等于是失掉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失掉。所以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他对你很尊重,为什么?你跟他没有两样,他是佛,你也是佛。不过现在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这一点,你不晓得你是佛,你要晓得你是佛,跟他有什么两样?所以这叫性净涅槃,从体上说的。再看第二个意思:

 

疏【方便净涅槃。】

 

涅槃都有圆寂的意思,但它说法就不相同了。

 

疏【谓万德成满曰圆,众累永息称寂。】

 

前面的性净,可以说是法身、本体,是心性的本体。「方便净」,这是讲报身,是我们自受用身,报身。报身是『万德成满』,「满」是圆满,「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证果了,这个叫做『圆』。证什么样的果?当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讲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说小乘要证到阿罗汉果才叫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就是小乘法里面,他的功德圆满了,得清净寂灭了。大乘法里面,这个四教有藏、通、别、圆。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也有佛,别教也有佛,都叫做圆寂,都称得上这个。但是真正讲到这个涅槃,讲到最高、最圆满的,那是圆教佛。所以圆教佛通常也讲入大涅槃,加一个大字,加一个大字一定是大乘圆教的涅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真是万德成满,『众累永息』。「累」就是烦恼、生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尽,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了了,所以这时候称作方便净涅槃。方便净跟性净是完全相应、相契了,从性净上讲是本具的,方便上讲是你修得的。第三种是讲:

 

疏【应化涅槃。】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佛菩萨入涅槃,都是讲的这个意思,这个就是示现,前面那个不是示现,这个是示现。示现是说什么?

 

疏【化用周遍曰圆。】

 

『化』是教化。所以佛法里头用的这些词句,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义。普通我们讲教学,教学没有讲到成绩;教化有成绩,化是结果,所谓变化气质。化凡为圣,他变化了,学了之后他就变化了,这个学就有成绩了。所以佛法它用的字,它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圆果满,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众生这个大用是周遍虚空法界,这叫『圆』。佛菩萨教化众生不限定在一个地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场,这是「圆」的意思。

 

疏【用息归体称寂。】

 

圆是佛菩萨那边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确是圆圆满满,没有欠缺的。『寂』是众生机感这边的事情,你众生肯接受佛菩萨教化,他就来了;你很讨厌他,不喜欢学,他就走了,走了,这就是「寂」。所以『用息』,他那个作用息了,没有人肯学,他就不教了,暂时就终止、就不教了,这叫做寂。

 

疏【今指第三。】

 

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示现般涅槃,都是这个第三种,应化的涅槃,不是讲前面两种,这是讲应化的,所谓示现的。我们这里没有人学,他就走了;纵然有人学,不是真学,他也走了。那要真学,他才会来,真正发心学,他来;不是真正发心学,不能与佛菩萨感应。什么叫真学?简单的讲,你能够具足普贤这个十愿,愿愿你都能做到,真学,那一点不假,你说佛菩萨不化身来帮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这十愿:我很想学,我真学!那是假的。就是说什么叫真学、什么叫假学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学当作真学,自己本身就搞错了。真学是信解行证,你是依教奉行,这是真学,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下面又介绍出,就是《唯识论》里面讲的四涅槃,这是法相唯识宗里头所说的,这四种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第一种叫:

 

疏【自性清净涅槃。】

 

跟前面「性净涅槃」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从本体上说的。它这个注子里面有:

 

疏【谓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

 

所以跟前面「性净涅槃」意思相同,这个不必说了。跟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后面这三种。第一种叫:

 

疏【有余涅槃,谓三乘圣人,虽断尽见思,犹有无明余在,由证择灭无为,离诸嚣动,故号涅槃。】

 

『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大小乘,刚才跟诸位说过的),他们确确实实断了烦恼,见思烦恼断了。小乘阿罗汉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萨里面,这是说藏通别,藏通别这三教的佛都是菩萨。藏教的佛,实际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位的菩萨;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萨,都还没有登地。换句话说,就算是别教佛,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十地、等觉、妙觉位,这是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后面还有许多没破的,还没有破的,他还有余,还有余的那么多,他还没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无明一品都没破,所以这叫有余,他有余,这是讲这个意思。底下这种是讲:

 

疏【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有两种,一种是:

 

疏【谓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余迹既寂,故称无余。】

 

其实证得涅槃,诸位要晓得,身体都在,所以涅槃是在活时候证的,不是说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讲『无余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且他是证得涅槃之后不要这个身体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这个身烧掉,「泯智」,智是分别心,把所有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断尽,心清净。他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种所谓定性阿罗汉,他们很乐意住在这个境界里,在这个境界里是很高的享受,是这一类的人,则称为无余。另外一类的,虽然证得阿罗汉,他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能够帮助别人,教化众生。他身体还在,这叫做有余依涅槃,加个依字,那是什么?他没有灰身泯智,他的身体还留在世间,所以这个也叫做有余涅槃。第四种叫:

 

疏【无住涅槃。】

 

这个多半是大菩萨,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真的证得涅槃了,证涅槃怎么样?他不住,不住涅槃。对我们凡夫来讲,他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对圣者来讲,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二边都不住,这叫做无住涅槃,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在佛门里面佛与大菩萨统统都是这个境界。

 

疏【谓出障真如。】

 

『障』就是烦恼障、无明障,这两种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

 

疏【大悲般若,时常辅翼。】

 

『大悲』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怜悯一切众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现前了。

 

疏【由大悲故,不住涅槃。】

 

因为他要像小乘一样,一住涅槃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但他不走,不是他没有能力走。像我们这个尘世,娑婆污秽的世界,他有能力离开他不离开,这是慈悲。为什么不离开?为了帮助这些苦离的众生,来帮助他们,来接引他们,所以他不入涅槃。

 

疏【由般若故,不住生死。】

 

因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由此可知,生死从哪里来?迷惑颠倒才有生死,智慧现前没有生死。因为迷的时候你造业,造业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般若智慧现前,不造业,不但不造业,所有那些罪业,前面讲过,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来的时候,所有一切罪业统统没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没有业习,因此他没有生死。这就是涅槃、生死二边都不住。

 

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即用即寂,故称无住。即今所请者,指第四也。】

 

我们现在要请佛菩萨、善知识莫入涅槃,就是要请这种人,这是我们所请的对象。底下这里讲:

 

疏【及诸下。】

 

就是「及诸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段文是:

 

疏【兼请余圣。】

 

不但我们要请佛,菩萨、声闻、缘觉、善知识统统都请,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学的,有证的当然更好,有证的找不到,有修有学的统统要请。末后它这个注解里头,这边这一行里头有几句很重要,我在这里念一念:

 

疏【佛灭度后,末法时中,亲善知识,为第一大事。】

 

这几句诸位同学要特别的注意,要牢牢的记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你能够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你就得度了。底下说明理由:

 

疏【何以故?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故。虽是凡夫,可为巨夜明灯,苦海良导。】

 

这个几句话不能不留意,应当多读几遍,牢牢的记住。遇到一个真善知识决定不放松,自己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离开就可惜了,离开之后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亲近善知识,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他才可以离开。什么叫法眼净?自己有能力独立,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老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老师。有这个能力,将来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认识了,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掉到坑陷里面去;你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那一定跟定老师,老师在前面走,你跟着他走,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可以,有能力的时候你想不离开也不行,善知识也会把你赶走。为什么?你有能力,你应该帮助别人,你既然可以带路了,你何必跟我走?你再带一批人。他有这个意思在。所以真正有这个能力,老师再要把你留在身边,是老师的过失,因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让他度众生去,帮助别人去。他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不能让他离开,离开,他必定会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众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个罪过更大,是自误误人,更不得了。所以亲近老师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注子里面的意思。

 

除注子之外,还有一点意思我要说出来,诸佛如来可以说,他的示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本来就住世。但是这种境界,一般说来都是法身大士才能够体会得到,像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此地讲劝请,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智离识,所谓「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智,我们简单的讲理智,要有理智,识是感情,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用理智,而不动感情,与佛就接近、就相应了。因为你心地清净,智慧明朗,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诸佛常现前的样子。如果我们心里迷,知见不正,染而不净,与佛就没有感应,这就叫不见佛,这就叫做佛灭度了。时间到了,底下这段念掉,这是一段: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到这是一段,这是第七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9:04: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74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