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第9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普贤行愿品疏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疏  (第九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09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看二十二面,经文的第二段:

 

经【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今天我们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讲『称赞如来』。「称赞」的大意,昨天跟诸位介绍过,这是讲到乐,前面是礼,此地是乐。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说礼与乐都有心得,所谓修学有了心得,这就叫有德。所以什么叫有道德之人?就是有德。知乐这就近于礼,因为礼跟乐实实在在是不能分的。在《乐记》里面说,凡是音声的生起,都是由于人心而生。如果就一切有情众生,我们所发出的音声,这是由心而生的,我们无可怀疑的,我们都能够承认。自然界里面的音声是不是也是由心生的,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两天听了之后应当要有觉悟,万法唯心,它不是心生的,是从哪里生的?我们现前这个言语音声是从我们分别心里面生的,自然界里面所有的音声是我们真心遇缘而生的,所以还是由心生的。但是儒家只讲到由人心生也,没有讲到这么深的一层,这一层在佛法里面讲到。

 

音声怎么生的?必须心动,动就会有音声,不动就没有音声。现在科学家对这个道理也知道了不少,动,它有频率,在一定频率之下,它会发出声音,如果频率再高,声音就变成光。所以光波跟音波是同样的波,只是频率不相同而已。明白这个道理,佛法里面讲的光音天,你就很清楚,概念就很清楚。所以光音天以上的天人,彼此有什么意见交换,不要说话的,一放光就晓得了。这个多简单,太简单了。其实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在某些地方,我们确实也引用了。譬如你在十字街头,你看到红灯一亮就晓得不能走,那是放光,那是光音,一看到光,这个不可以走;绿灯一亮,可以通过,那怎么不是放光?也是放光。这是以光来代表音声,确实很有道理。

 

「人心之动」,在《乐记》里面讲是「物使之然也」,就是外面的物对你的一种刺激;「感于物而动」,心在境界里面它有反应,我们见色闻声有反应,这个心就动了。心一动就变成音声,所以动一定会有音声,振动就会有音声出来。感受不一样,它音声就不相同。如果我们是很尊敬的心,敬心感应的,这个时候的心是直心。所以敬一定是直,直心就是儒家讲的诚意。儒家《乐记》里头也讲直,「直以廉」,跟我们佛法里面讲菩提心是直心意思非常的接近。凡是出于至诚恭敬,这个心一定是诚到了极处,是至诚心。所以,为什么普贤菩萨行门,第一就教你「礼敬诸佛」?因为你要想成佛,佛都是用真心,都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从哪里来的?真心是从敬当中来的,敬心就是直心。如果我们对于一切人物、一切事相一点诚敬的意思都没有,你学佛怎么学也学不成。所以礼敬诸佛是要自己成佛,我不礼敬诸佛自己就成不了佛,就是你的菩提心的本体(就是直心)没有法子修。修直心就是在礼敬、称赞,这两条是修我们菩提心的直心,你说多么重要!我们菩提心为什么失掉?狂妄、傲慢,把菩提心失掉了。这个一失掉,这一错就一切都错了,以后就没有一桩是对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起,要认真、要努力。

 

我们这个心,喜怒哀乐它感应统统都有不同,忧心感的音声是哀,悲哀的声音,这是我们能够体验得到的;如果是欢喜心、爱心所感的,这个音声一定非常温柔,和平、温柔,各个不相同,这是应当要辨别的。所以能够懂得音声的人,在我们中国古代,去考察其他国家的政治,从什么地方考察?听他们老百姓唱歌,就知道他的政治办得怎么样。如果老百姓欢喜,表现于音乐乐章里面,就知道这个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富强康乐,能够听得出来的;如果听到老百姓乐声里面都是哀戚、凄惨、悲哀,这个国家必定将亡,政治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是国之将亡。所以考察的时候能够从音乐里面得知一个国家的盛衰,能够判断这个国家的前途。同样的,我们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前途,也能从你的谈话音声里面能够明了。这比看相算命还准、还要灵,能看一个人终身休咎,能看一个家庭,能看一个团体,能看一个国家。所以音乐这个学问太大了,确实不能够疏忽,这个里面有很深很深的学问,不可以不辨,也应当是能够辨别。

 

用音乐教化众生,作为教育上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可以说是很古很古,这是相当的久远,无论是在中国、是在外国。所以诸位打开历史,在古代史里面教学几乎统统都是用音乐。在中国,尤其是自古以来,在教育里面把音乐看得非常之重。在我们中国古代读书的学生,十三岁以上的必须要修学,是必修的课程,因为乐章能够养心、能够调性情,这在昨天跟诸位说过。能够鼓舞我们奋发,能够帮助我们改过迁善,所以它的效果非常之广大,这是儒、佛的教学都非常重视音乐。礼乐如果要是失掉了,教学的成果就不容易达到。我们今天佛门之衰,衰在礼与乐都没有了,礼乐都没有了。礼是佛门的戒律,现在大家不守戒律,也不讲戒律;乐只有在法会当中唱几首赞,在那里表演一下,统统流于形式,内容是一无所知。虽然唱赞,唱的时候达不到效果,就是不能够真正达到迁善改过的目的。所以乐在我们中国古代,尤其在佛门里,它不是娱乐的,它是教学的,是以礼调身、以乐调心,使我们身心都能够得到升华,这是教学的效果。大意明了了,我们再往下看: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这一段文是讲我们赞叹的对象。我们赞叹谁?从这段经文当中,我们就联想到前面的一章「礼敬诸佛」,跟礼敬的境界一样,没有两样。这个注解诸位自己看。赞叹的对象也是十方一切诸佛,这个里面一共有三重无尽,剎无尽、佛无尽、菩萨海会无尽,数字之大不可思议,是佛剎极微尘数。为什么要这样的称赞?如果不是这样称赞,我们的性德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明了,一切有情的众生,哪怕他再恶,他也有善。你要在世间找到一个纯恶、根本没有善的人,你也找不到。再恶的人,他对于他的妻子,他也有爱心,也还有善;对他最好的朋友,也还有点善心。找不到纯恶,也找不到纯善。纯善是如来,究竟果位上是纯善,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还有一分恶,所以还不能算纯善,只有如来果地上才是纯善。但是纯恶找不到,纵然堕到阿鼻地狱,也不是纯恶,也还有一些小善。

 

我们对于善法应当要称赞,这才能真正收到教化之功。譬如对作恶的人,如果对他那些恶事常常要责备,往往会起反效果,我做的好事,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赞扬;我做的恶事,人家都骂我。我不在乎,他骂我,我做得更恶一点。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的事情,反而鼓励、帮助他去作恶。如果我们对作恶都能够原谅他,绝对不去说他,看他有一点点小善就赞叹他,时间久了,他惭愧心生起来了。你看我作恶他们都不说话,我一点点小善他们都赞扬,到以后就不好意思作恶,自自然然他就改过迁善。这就是音乐教学的功德、效果,也是古人教给我们的隐恶扬善。但是这个赞叹要赞到恰如其度数,不能超过,他有一分善你就赞叹一分,有两分善赞叹两分,这是对的。礼有节度,乐也有节奏,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处,才能够收到效果。如果超越,超越又起了副作用,他变成自以为是,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所以不能够超过,凡是有善事,都应当赞叹。

 

近代弘一大师,他老人家也很难得,他把《普贤菩萨行愿品》就这一卷经当作他自己的日课,他每天课诵就是念十大愿王,就是念我们现在研究的这部经,是他的课诵本。他对于礼乐,不但他重视,而且他真做到。我们晓得,他持戒很严,这是守礼;他懂音乐,而且他的音乐造诣是相当之高。他「送别」的那个曲子,一般在音乐界里认为,近百年来东西方只有两支好的曲子,一个是「魂断蓝桥」,西方的;一个就是「送别」,是中国的,世界名曲,那是他作的,实实在在是很难得。他对于学生,对于一般信徒,见到人有过失,他一句话不说。他从来不责备一个人,看到有人犯过,他不责备;但是人有好处、有善处,他赞叹,他懂得乐教。他与大众相处在一块,在佛学院教学生,学生有过失,他不讲话。学生自己怎么晓得有过失?他有一个表示的方式,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饭。所以学生晓得,大概我们有过失了,老师不说话也不吃饭,于是大家反省、忏悔,老师又吃饭了。他用这个方法,他不骂人、不责备人,对待任何人和颜悦色,他用这种方法,所以感化很多的学生。这是各人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有一些老师是要骂人的,还有老师要打人的。

 

经【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这一段说明我们能赞的心,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这就是说明,唯有『甚深胜解』者才能赞,能赞就是能修称赞如来这一愿、这一个方法。十愿我们这才接触到第二,但是已经有相当启发的作用了。什么人能修?要甚深胜解的人才能修。甚深胜解从哪里得到?是要从如来开导之下,我们才能够获得。如来不在世了,我们要从善知识、从经典当中得到。「解」是理解,是通达明了;「胜」是殊胜,而且要相当深度的殊胜理解,解得浅了做不到。我们想,现在一些人他为什么做不到?他根本就不了解,他怎么能做到?别说胜解,根本就不解,甚至于许多他解错了,曲解了经义,这是非常非常的普遍。「深」之一字更谈不上,深是要相当长时间的修养,才能够达到深度的胜解。我自己经验当中,深度的胜解必须要长时期的教学相长,才能够体会到一些。我们要是听一部经,听完了之后就把这个书收起来,束之高阁,不晓得再到哪一年才来摸一下,这没有用的,这是一暴十寒。纵然能理解,只理解一个皮毛而已,谈不上深度,甚至于真正的意思都很难体会。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菩萨为什么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世间教学是有报酬的,你们学校里这些教员天天给你们上课,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说你们学校不发给他薪水,他来不来上课?他不来了。菩萨,没有人发给他薪水,他天天都来,他教得很起劲,他为什么?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为的是要求甚深胜解。所以教学就是求学,教跟求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在教学当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学,有许许多多里面的问题不能发现,发掘不出来,你自己想不到;你跟大家在一块儿的时候,比如讲这一段东西有许多人发问,有许多人来质疑,这个质疑、发问里有很多很多东西是自己想不到的。所以是老师教导学生、学生帮助老师,叫师资道成,学生资助老师的甚深胜解,的确是相辅相成,所谓教学相长,双方面都有进步。菩萨为了要求甚深胜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厌的教化众生。

 

『现前知见』,就是前面说的「如对目前」,非常的亲切。这一句的经文,谛闲法师注子里面讲,跟前面「礼敬诸佛」的一段来比较看,它这个地方比较简略。文字上简略,意思是一样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这一句我们要重视。菩萨教化众生,特别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所以佛为什么不教化众生?佛是老师的身分,老师代表尊严,尊师重道,代表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说往教,尊师重道这个心就没有了。所以是求学,你来求,老师没有到你家里去教你的,不会找你来教你的,这不可能的。这个样子教化就不能普遍,就不广了。为了要达到教化普遍、广大,怎么办?学生去。学生没有关系,学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样,所以作不请之友,可以到你家里去教你。你不求学,这个学生会找到你,找到你拉着你来去学去,学生可以,老师不行。所以成佛之后他要退到菩萨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了,他把他的身分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你们听了之后,要认真去做。在此地七天听这一部经,要认真的听,为什么?听了之后,要去讲给别人听。不一定是在讲堂里讲,有三个同学、五个同学,一个同学都可以,把他拉来,每个星期给他上一堂课,这样才行,这就作不请之友,这个能教学相长。他如果有兴趣,你就跟他讲,互相在一块讨论。要不断的去讲,这一遍讲完了再讲第二遍,第二遍讲完了再讲第三遍。如果你一生当中,你把这部经,不要说一生,就是你学了七天,不断的去讲上个七年,你就是普贤菩萨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部东西讲熟了,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所以我过去在求学当中,我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在老师那里学了一部经之后至少要讲十遍,就是连续不断讲过十遍,我们再学第二部。为什么?如果不熟透,接着学第二部,头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头又忘掉了,很难成就。所以你能够学了之后就讲,连续不断讲十遍,这个就有一点印象,不至于忘掉;能够讲的遍数多,那当然更好。假如你们学了之后怕记不住,讲的时候没有把握,不要紧,这都有录音,录音带在此地,你们每个人可以拷贝一套录音带带回去天天听。你要跟同学讲的时候(我现在教学就是这样的),一个星期就听一个带子,你今天上这一堂课,一个星期就听这一堂,听一个带子,早晨听一遍、晚上听一遍,一个星期六天你就听十二遍,有一天跟别人去讲,没有讲不好的。要是找老师,说是讲了一遍,老师你再给我讲一遍,老师不耐烦。现在有录音带,你放一百遍、一千遍,它不会不耐烦,它是不疲不厌。所以大家要认真,要好好的学,读到这个地方,这就给我们启发,我们要发心,我们要教别人,不是自己学了之后就算了,一定要教别人。底下一段是「辨能赞舌相」:

 

经【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赞叹最重要的是『舌根』,是要用「舌根」。所以诸位要真正发心,讲经说法是赞叹,赞叹佛法,这是属于赞叹,将来在果报上就是得三十二相的广长舌相,就是「微妙舌根」。注解还是诸位自己去看。『各』,经文里头的「各」是指每一个人,像我们现在在这个讲堂里面每一个同学,每一个人都要学的;『出』就是超出,『过』是越过,这个意思就是说比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还要殊胜,还要超过。『辩才天女』是佛在经上说的,她那个辩才几乎跟如来差不多了,所以佛对她非常的赞叹。普贤菩萨在此地就引用她来做一个例子,我们不但要像她,而且还要超过她,自己一定要发这个愿。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微细妙好,即一即多,舌之体是一,舌之功用是无量无边。一个舌头,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讲那么多的经典,所以一是体,用是多,即一即多,这是从俗谛上说。如果从真谛上讲,那就是非一非多,亦一亦多,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一个微妙舌根,这是从真谛上说,从性具上讲。这些统统与一念三千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经上这许多境界,你才能够体会得到,才不至于怀疑。

 

普贤身遍法界,这是讲法身。佛有法身,普贤菩萨有法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法身。虽有法身,你自己迷了,不敢承认,那没有办法。你要觉悟了,你就能够体认,才晓得一切法是自己,才能够体认。虽然体认之后你在一切法里得自在,可是你在接应众生的时候又必须要随着他的程度,要把你那个程度立刻降低下来,要跟他和光同尘。为什么?这才能够教化众生,才能够摄受众生,就是经典里面常说的,应以什么身分教化众生就示现什么身分。其实我们现在的身分就很多很多,譬如说对你父母,你是子女的身分;对你弟弟来讲,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对你哥哥姐姐,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对老师讲,你是学生的身分;将来对你自己学生讲,你又是老师的身分,身分太多太多了。最基本的五伦十义,五伦是我们基本的社会组织,就有十种不同的身分;如果在社会上,你事业多,身分就更多了。在教化一切众生上,那是无量无边的身分,正是应当用什么身分来办事、来教学,就用什么样的身分,随时在那里变化的,而不是自己变化,是随着境界来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才能够成就一切佛法事业,所谓佛事。佛事就是觉悟众生的大事,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叫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

 

作佛事里头最重要的要靠舌根,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是音声为教体,众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你写东西给他看,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他一听就明了了,所以耳比眼还要灵。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完全是用舌根来讲学;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出现,也是一生讲学。我们看历代祖师大德,儒家的历代宗师都是讲学,讲学的时候一定要用舌根。既然法身是遍法界,当然舌根也遍法界,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有情无情的音声,你自自然然能体会得到,都是菩萨色尘赞叹诸佛的音声。所以我们在大自然的音声当中往往能够开悟,就是这个道理。而大自然的音声从来没有止息过,换句话说,诸佛说经从来没有中止过,问题就是看各个众生的缘分,看缘分。因缘要巧合了,在这个音声里面就可以大彻大悟;因缘要不合,这个音声也就空过了。所以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因此赞佛人耳深处,必定成为称赞之耳。

 

所以修普贤行愿,特别是修「称赞如来」这一愿的人,我们不能不知道,普贤境界广大无边。我们听一切音声,无论是风声、雨声,外面这些车马声,一切的言语音声,要明白没有一个音声不是赞叹如来之声。如来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音声,还赞叹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无量无边,我们常讲万德万能,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你读《弥陀经》,你才能够了解,西方世界所谓六尘说法,水也会说法、风也会说法,树叶相碰撞的音声也会说法,鸟也会说法,六尘说法。这个境界就是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随心所转。譬如你真的果然是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念熟了,听什么音声都是阿弥陀佛,不管听什么声音统统是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在念佛。这个境界,跟诸位说,这叫功夫打成一片了。所以有很多人: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他不晓得,他没有能够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音声,你就听那个节奏,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境随心转,音声是六尘之一,也随心转。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声。

 

这段文,慈舟法师的注解注得多,也注得详细,他引用一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将来你们自己都可以做参考,给人讲的时候参考书多一点,材料就丰富了。所以学《华严》跟学其他的经的确不一样,《华严》很有趣味、很生动,不会学得很呆板、很枯燥,不会,《华严》是活活泼泼。善学《华严》的人,他能够做到把十方三世所有的这些境界都能够收到一心。佛门修行的大原则,不管是宗门教下,佛与凡夫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生观跟宇宙观不一样。佛法观察的时候它一定用观照,你看我们世间人讲观察,佛讲观照。观察是什么?是用心意识,就是用分别心、用执着心、用阿赖耶识。而观照,它不用;其实在观照还是用,到照住、照见就不用,真正讲不用心意识是照见。所以这是有三个层次,最初是观照,然后照住,再照见。这三个层次怎么样区分、怎么样修学?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这三个层次,境界不相同,诸位自己也可以查出来去研究做参考。

 

你不懂得观照的话,你就可以观想,你再推理这个一切音声从哪里来的?你就追究这个,去思惟这些,音声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认真一追究的时候,音声没有来处。正如同《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去找心在哪里?认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晓得心在哪里。既没有来处,你就能够悟出这个音声是空寂的。所以佛在《楞严》上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这个公式套上个音声,「性音真空,性空真音」,这才能发现到音声原来是自性清净心中之物。这跟禅宗里面的参究没有两样,能够如是回光返照,就晓得一切音声都是法身随缘。法身是体,随缘是用,观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够契入体用不二,这是真正的赞叹如来。也是要这样的修法,就是修这个法门,我们的法身全体才能够显现,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才能够得到,考试的时候才能得个满分。否则的话,法身是法身,音声是音声,法身显不出来,普贤行愿虽修,没有成就。像你虽然念书,考试得个零分。书天天勤苦在念,考试都不及格,这很冤枉!就是你没有心得,没有得到东西。所以普贤行愿,愿愿要显出自己清净法身的体相作用。所以这个赞叹就真赞叹,是真正了不起。末后这段我们把它念下去,这段不要讲,因为十段每一段后头都是一样的,前面第一段讲过,后头都不要说了。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它的注解也说可以例知,跟前面讲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们下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8:58: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72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