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善导疏菁华 /第17集 视频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观经善导疏菁华  (第十七集)  1993/1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3-008-0017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二页,从第十七段看起:

 

【一一二、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

 

这是讲到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的第三个。虽说三心,其实是一体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至诚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就是自利利他,就是自受用与他受用。应该怎么样回向、怎样发愿?大师在此地教给我们,『过去及以今生』,过去我们不记得,不记得不要紧,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一定修有善根。假如过去生中没有修善根,这一生就不可能得人身,来人道得人身那就不可能。我们得人身,而且又遇到佛法,不但遇到佛法,遇到佛法里第一殊胜的法门,可见得我们过去生中善根是很深厚的。所以一定要想到,过去及今生,今生是这一生当中。『身口意业』,身体所做的,凡是利益众生的、利益社会大众的都是善,那都是善根。凡是自己闻到佛法,像经上常说的读诵大乘、供养、持名,这些也都属于善根,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如果单单讲善根,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世间善根有三种,无贪、无瞋、无痴;换句话说,世间包括六道,六道之中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三样生出来。

 

因此贪瞋痴又叫三毒烦恼,世间所有一切的恶法都是从贪瞋痴生的,一切善法从无贪、无瞋、无痴而生。佛要不跟我们说,我们哪里会知道?佛这么一说,我们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佛讲得很有道理,佛说的确实是事实真相。由此可知,我们要真正想成熟善根一定要从断贪瞋痴下手,修学无贪、无瞋、无痴,这叫从根本修。出世间的善根只有一个,精进。所以六度里头,精进波罗蜜是菩萨善根,这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所以菩萨、声闻、缘觉决定没有贪瞋痴。他要是有贪瞋痴他是世俗凡夫,怎么能成圣人?所以贪瞋痴统统没有,烦恼习气都断了。所以他们善根就是精进,能够勇猛精进,他的道业成就非常的快速。这是说明我们过去、今生所修世出世的善根。

 

除这个之外,『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随喜」是好事,随喜功德,别人修积功德,我们随喜,我们也沾了光,我们功德跟他一般无二,这才知道随喜不可思议。怎么随喜法?见到别人存好心、做好事,利益大众、弘法利生,我们心里生欢喜心。如果我们自己有能力,还得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人之美、成人之善,成就别人的善行,成就别人的好事,就是自己在修善,就是自己在积德。所以决定不能够嫉妒、障碍,嫉妒、障碍造的罪业就深了。为什么说造罪业很深?因为这个人做的善事是能叫许多众生得利益,不是他一个人。我们看这个人不顺眼,嫉妒他、瞋恨他、障碍他、破坏他,佛家给你结罪不从他一个人身上,你们一对一那个罪业很小,结罪是从哪里结?许多众生的利益被你破坏,这个罪过大了。

 

所以古时候人,就是报仇,报仇的他也等待机缘,等什么机缘?譬如他这个人做官,做官是个好官,为国为民,利益众生,这个时候不能报仇。为什么?因为你一报仇,这个地方许多人民得不到利益。要等什么时候报仇?等他退休,他不再做这个利益众生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来报仇。他就晓得,我一定要顾虑一切众生许多人的利益,我的仇人今天替许多人做利益,替社会做福利事情,虽然有仇,我都不能报,这个人明理,这是对的、正确的。当然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怨亲平等,把那个恩怨一笔抹消最好,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才对。所以这个随喜功德,不但生欢喜心,而且要尽心尽力去成全他、去帮助他,这才是真正的随喜。「凡」是凡夫,一般人所做的善行、善事我们要随喜;「圣」是圣人,小乘初果以上就是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当中,这个身口意就是三业所修,世间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

 

大师教我们『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的心跟你所得的功德完全成正比例,真实信心回向,那个功德就很大了。『回向愿生彼国』,这个好,这才叫真正大智慧,这就不是普通人,他不求世间的名利,不求人天的富贵,专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世间人没有大智慧,三业所修一切善根,他所希望的是得人天福报,得这个,小福在人间享,大福报在天上享福,享天福。可是人间天上六道轮回都不是究竟的,没有大智慧的人看不清楚。我们很幸运遇到大乘经典,从经典当中佛菩萨为我们开导,使我们逐渐明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才晓得六道绝不是我们久居之处,一定要想方设法超越轮回。真正超越轮回,那就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真正得到永生了。可是六道轮回也不是那么容易超越的,一切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修学方法,虽然在理上讲都能够超轮回,都能够了生死成佛道。可是我们的根性很劣,那些法子我们要依照去修学,在这一生当中很难达到我们的理想目标。唯独净宗持名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好,是仗佛,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是靠佛超越三界的,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自己不行,没有能力,靠佛。这是稀有难逢的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所以一定要「回向愿生彼国」。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信愿最重要,我真相信、真愿意,这就是「真实深信」,这样的真信心中一定能够满愿,这个回向就能够得生。再看底下这一段:

 

【一一三、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

 

真实心中,决定不同于我们对西方净土,有的时候相信,有的时候怀疑;有的时候想往生,有的时候这个世界还很可爱,舍不得走,这个心就不真实,这就难。所以一定要『真实心中回向』,信心清净坚定,决定不疑。不要说人间富贵,现在忉利天要请你去做天王,你愿不愿意去?更高的大梵天请你去做天王,那个快乐自在,你去不去?不能去。今天说老实话,不要说人间的富贵,天上请我去当天王我也不干。为什么?天王不稀奇,我们从前做过,不是没有做过。无量劫来六道里头那个滋味都尝尽了,每一个同修你们都当过天王,也下过油锅,也到地狱里去过,统统都去过的。所以这个不是究竟法,那个乐享受尽了,苦就来了,古人常讲「乐极生悲」,乐到了头就生悲。所以一定要知道,三界六道不究竟,决定求生净土,这个世间不可以留恋。这「真实心中回向」。

 

【愿作得生想。】

 

这个得生净土的意念要常常保持,时时刻刻我们有信心,我们决定得生净土。你要问,凭什么?凭我对这个世间六道没有留恋,天上人间富贵荣华都不留恋,你这个生净土信心就具足了。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

 

『金刚』是比喻,信心像「金刚」一样,决定不动摇,决定不为一切破坏。这底下讲:

 

【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这句话非常重要,『异见』是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修学,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行门修学的方法。我今天下午有个同修来看我,他说他的朋友被一些学佛的同修拉去了,他们不念阿弥陀佛,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一听我就晓得这个必定是日莲宗,日莲宗在世界上也相当活跃,他们的信徒也很多,他们不念阿弥陀佛,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人各有因缘,不必去勉强,我们遇到要劝他念阿弥陀佛,能回头很好,不能回头,我们的信心不动摇,这就对了。类似这种情形在现代的社会里头很多。说实实在在的话,要想了生死出三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一个方法,除这一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要是说修世出世间善根,求世出世间福报,行,各种法门都可以,都可以得到人天福报。说人天福报很好听,说真格的,人天福报也不那么容易得到,一定要真的是善心、真的是善行,这才能得人天福报。如果像前面所说的「杂毒之善」,诸位要晓得,杂毒之善是决定不能往生的,善导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明白。不但不能往生,你所修的一切福报不在人天,人天都不能杂毒,何况求往生?

 

所以贪瞋痴不可以不断。当然断贪瞋痴很难,你一定要减少,贪瞋痴的念头必须一年比一年淡,一年比一年少,这样将来我们往生就不会发生障碍。一定要看淡,一定要减少,我们的佛号才能把烦恼伏得住,就是压得住。决定不会被不同的见解、所学,不被他们诱惑,不被他们动摇,不被他们破坏,这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过去生中也是学了这个法门,就学了净土法门,所以我们对净土有很深厚的善根。为什么没去?大概就是你的同参道友来了,劝你还得参一点禅,还得学一点密,再碰到日莲宗教你念个南无妙法莲华经,好了,这西方净土没有去得成了,这是死了又搞六道轮回。我们就是被这个害了,这不是善知识,这叫恶知识。虽然他没有恶意,他也是好心,我们是真正受害。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我们的态度,『唯是决定一心』,一心念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投正直进』,这就对了,这个人一定成就。『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不可以说听到人家怎么讲我们信心就动摇,跟着别人走,那就错了。前面善导大师说得好,地前菩萨、辟支佛、阿罗汉,乃至十地菩萨,来跟你讲,还有别的法门比这个还更好,这个未必能成就,我们都不听,都不能够被他动摇信心。这真是说到了极处,怎么可以轻易听人几句闲话我们信心就动摇,又被他所转?这个要紧,要牢牢的记住。所以古人修学跟我们今人不同,古人无论是在家学佛或者是出家学佛,我们如果细细的读一读《高僧传》,读一读《居士传》,你就晓得,古人真的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尊师重道,都是跟一个老师,不是三心二意。跟一个老师容易成就,我就听一个老师的话,老师没有答应,不可以亲近别人,特别是在初学的阶段。

 

初学阶段一般的期限是五年,就是你最初开始学的五年。这个五年关系非常重大,我们中国俗话常说「先入为主」。初学的时候信心薄弱,如果让他接触多了,接触的人多了,接触的法门多了,他的心一定就乱了,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老师对于这个学生一定要负责认真的教导,不能让他随便听讲,不能让他随便多看书。五年希望他一门深入,他在这一门当中奠定了基础,建立信心,决定不动摇,然后才可以参学,才可以听听别人的,看看别人的,别人有哪些长处、哪些缺点自己心中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得其利,不受其害。

 

实在说《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当中智慧第一,他当然选择第一法门。善财是他得意的门生,最喜欢的徒弟,当然教他念佛求生净土。文殊会下基础奠定,这个根扎稳了,文殊放他出去参学,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就是你可以接触外面,可以多听听、多看看、多比较比较。他这一出去第一个遇到的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跟他老师所讲的完全相同,这个信心就更深、更坚定。往后参访的善知识每个人所修的法门都不一样,他都看、都听,听了、看了如如不动,还是老实念佛,没有跟着人走。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我们修行人的榜样,特别是我们修净土人的榜样,这要记住。所以不能随便听人家话。

 

这是『心生怯弱』,心里害怕,怕的什么?怕的不能往生,怕的不能成就,那就大错特错,不要被人家吓到。我们一定要依佛在经上所说的决定勇猛精进,决定不退转,这样才对。你这一退转,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比的殊胜,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这种利益当面错过,那叫真错了,你一生做错的事情这是第一桩大错。再看底下这一段:

 

【一一四、佛法不思议。随出一门。即出一烦恼门。随入一门。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必疾得解脱也。】

 

这一段特别把它节录出来提供诸位同修做参考。因为我们学佛,认识学佛的朋友很多,他要来拉你去的时候你怎么办?你不去又得罪了他,也不晓得怎么跟他讲法。善导大师在这里教我们怎样应付这些好朋友,这学佛的好朋友也不得罪他,也恭维他,我们也可以不去,这个方法确实很妙。说的是正理,首先赞叹佛法,只要是学佛,大小乘都是不可思议。学佛你能『出一门』,「出」是超出,超出什么?超出『烦恼门』。烦恼太多太多了,所以你学得一个法门就能断一个烦恼,你入一个法门就入一个解脱,解脱就是自在,智慧开了,烦恼少了,智慧就开了。这是讲一切佛法都不外乎此。所以『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为什么为我们讲这么多的经论,为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平常讲的;再多,真的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那确实是有这个头数的,有这个数字的,那不是随便说的,在《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里面都查得到,那一个也不少,确实是八万四千。所以这八万四千烦恼,你能够超越一个你就少一个烦恼,你就得一个自在。烦恼就不自在,烦恼断了就自在,智慧就开了。所以佛是应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爱好开这么多法门,只要你肯修一定能得利益,就是「各求解脱」。

 

哪一个法门最好?这就很难讲,真正的标准是你喜欢的法门,这就是最好的,容易成就;你不喜欢的法门,修起来困难,有障碍,容易退心。正如同我们亲近善知识,我们想跟一个老师修学,哪一个老师最好?没有标准。世出世间法,佛常说,我们要常常记住,都在一个缘,缘是什么?缘就喜欢。哪个老师最好?我最喜欢这个老师,我最尊重这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我的好老师。为什么?我喜欢他,我尊敬他,他讲话我听,我肯照做。那个老师我不喜欢他,我不尊敬他,他讲得再好我也不听,不听就没有用!所以好老师,我的老师好,未必是你的好老师,你的好老师未必是我的好老师,都在这个缘上。所以师生是缘,没有缘,那个老师再有学问、再有道德、再有本事也没有办法教你。为什么?你不喜欢他,他讲的东西你不相信、你怀疑,这就没有法子。你尊敬的,你喜欢的,他讲的东西你一点都不怀疑,心甘情愿去照做,那哪有不成就的!所以我们心目当中要找老师,就找这个老师,这就跟我们有缘了。

 

法门也是如此,佛的经典这么多,我们都很喜欢,都很喜欢都学,我们没有这能力,也没有时间,哪里能都学?你一定要在众多经典里面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经典,学起来就很高兴,读那个经晚上都可以不睡觉,愈读精神愈好,为什么?喜欢。不喜欢的东西,看个二、三页就打瞌睡,精神都提不起来。所以统统在一个缘上,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缘不同,我喜欢念佛,念佛跟我有缘;他喜欢参禅,禅跟他有缘。他念佛念不下去,我参禅参不能入定,缘不相同,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真的根性利的人,而且对大乘法兴趣也多的人,自己选择法门不晓得如何抉择,也有个方法,古人用过的,在佛像面前拈阄,用这个方法。要很诚心,至诚恭敬求佛菩萨来给我们做决定,这个方法也行。

 

像唐朝时候宗密大师,华严第五代的祖师,他就是在佛前拈阄,三次他都拈到《圆觉经》,所以他一生依《圆觉经》学,一生弘扬《圆觉经》,他成就了,这是用的这个方法。我们净土宗蕅益大师也常常在佛前用拈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求佛加持,求佛为我们抉择法门,这个也好,只要诚心诚意一定得感应。不可以轻率心,很随随便便不恭敬,那就没有感应了;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求,一定有感应。选择法门那是我们一生修学最大的一桩事情。如果你要选择念佛往生的法门,跟诸位说,十方一切诸佛看到都欢喜、都赞叹,不求他他也保佑,不求他他也加持。为什么?太难得了,过不久,再过几年,他就成佛,这样的人佛怎么不欢喜?佛怎么不加持?佛不加持他还加持谁?了生死出三界,圆成佛道,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快的,没有了。所以这诸佛是无比的欢喜。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你们大家都读《无量寿经》,你看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他讲别的经没有这个现象,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十方一切诸佛加持,加持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那一天容光焕发,精神饱满,显得比一切时候都好,人家看到,连阿难看到都惊奇。阿难是侍者,天天跟佛在一块,从来没有看到佛今天这个相貌这么庄严、这么好看,他非常惊奇!那是什么?因为讲《无量寿经》,一切诸佛加持。我们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你们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也能够会发现,我在讲台上比在台下好看。在讲台上有佛加持,不讲经下了台没有佛加持,这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知道,我说出来,很多同修告诉我,点点头没错,一上讲台不一样,佛加持的。你们每个人要发心讲经,上讲台都有佛加持,诚心诚意的宣扬这个法门,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这是一切诸佛欢喜得不得了,没有比这桩事情更欢喜的,选择这个法门真的是有缘。

 

我们有缘的未必是他有缘,他有缘的,于我没有缘的,就是『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行」就是我们修行。『汝之所爱』,你喜欢禅、喜欢密,那是你有缘的行门。只要我们每个人随着自己欢喜这个法门去修行,认真去修行,都能够得到解脱,都能够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一定的。我们这样来应付一些不同见解、不同修学的这些同参朋友就不会得罪他。他听听点点头,你说得也满有道理,好了,我就不勉强你了,这样就好。

 

【一一五、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这是大师在此地特别为我们开示,『行者』,发心修净土的这个人,你应当知道。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多知道一些佛理,想多知道,为什么?便于接引大众。譬如你发心讲经说法,我在前面也曾经说过,除了净宗经论之外,这一切大乘经论要涉及,要多看,小乘经论也要懂得,不能说一问不知道,这个不行。不仅如此,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世间法还要知道,世间法不通不行。你看大众来,找来来问的,十之七、八都是讲世间法,世间法也要能应付。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这就相当不容易。所以可以涉猎,可以去研究、去读诵,是求解,这个可以的。『从凡至圣』,我们现在是凡夫初发心,即使将来我们证得了菩萨的果位,甚至于到等觉菩萨,都可以学,学是可以广学多闻。可是修行不行,行只能一条路,不可以两条路。底下说:

 

【若欲学行。】

 

『行』是讲修行。

 

【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讲到行门,一定要选择一个有缘的法门,要专、要精,这个样自己这一生当中才决定成就。弘法利生是菩萨事业,现在菩萨不来,我们发心,滥竽充数,聊胜于无。可是自己必须要自己度量自己,不能因为弘法利生把自己往生给耽误掉,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要像智者大师一样,自己往生有把握,这个弘法利生还没有什么大妨碍,不妨碍我往生,妨碍我品位没有关系,品位低一点无所谓,舍己为人,行,自己决定要得生,这是起码的一个条件,我们必须要有。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往生,我们暂时把弘法利生这个事情放一放,努力求自己往生,修往生这个法,这才是正确的,才是对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这个人慈悲心特重,我自己虽然还没有把握,像地藏菩萨一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们先成就,我后成就好了,这样的慈悲心非常难得,也实在是值得人尊敬、佩服。

 

在末法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应该怎么修?专修自己有缘法门相应的经论,学个一部、二部就够了,就很好。从前一个法师在一个地方弘法利生他真的要博学多闻。为什么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譬如我在这里,这次跟诸位讲《观无量寿佛经》,上一次在这边讲《弥陀经要解》、讲《无量寿经》,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你必须要知道得很多。否则的话,这部经讲完了,好,下次从头再来讲这部经,没人听。你们说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我不要再听。讲个三遍、四遍,一个人都没有了。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你才能够应付得了大众。现在交通方便,信息也发达,我学一部经就可以,我在这里讲一遍,一遍讲完了我到别的城去又讲一遍,世界上每个地方都讲一遍,你这一生还有许多地方还没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去年,在加州,有个同修从别的州来,来看我,问我,他说法师,你要不要建道场?大概是听说有人要捐地。我就跟他说,我说我发心讲经,现在国内、国外请我讲经的地方不止三百个,真的不止三百个地方,我说我每个地方去讲一个月,从今年起,讲到一百岁都讲不完,我还要什么道场?一部经就行,三百个地方,一个地方去讲一次,就已经差不多到一百岁。所以现在好,现在交通方便,一个地方住一个月,天天都作客,都做贵宾,人家都招待得很周到,你看这个日子多好过,多快乐。所以我教你们学会一部经就行,你这一生当中处处作上客。我学《弥陀经》、学《无量寿经》,于我自己修行的相应,决定不碍自己修行,不妨碍自己往生,这个方法好。所以不必学很多,因为我们不必住一个地方讲。住一个地方要讲多少年,像李老师在台中一下住了四十年,那没有法子,所以他讲几十部经,他在一个地方。我们是一个地方讲一部经,讲完就走,这最好,最好的方法。

 

现代环境跟古时候的环境不一样,古时候环境,一个道场,真的住在那个地方一住就是几十年,跟现在不相同。这些话说就是一个主意,一定要与自己修行的行门相应,自行化他统统不妨碍,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这个样的修学最得力,真的,又跟许多人结法缘,法缘结得愈多愈好,将来你成佛度的众生就多。所以不能不与众生结法缘,这个非常的重要。这是讲的学与修,这是要相应最好,这个样子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事半功倍」。『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这也就是事半功倍的意思。所以这个经学一部就好了。这是我劝奉同修,常常讲,如果你没有这个因缘到外地各地方讲,在新加坡也行。我这个月在你家里讲,你家里的小客厅三个人、五个人,我跟你讲《弥陀经》。在你家讲完了,下个月我到他家去讲,新加坡人家不少,恐怕也有几万户。你要每个家里去讲一部,大概也要讲一百多岁才能讲完。这个方法好,你愈讲你的信心愈坚定。总而言之,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在什么地方,你讲这部经,诸佛欢喜,龙天拥护,那个加持的力量就特别显著。再看底下这一节:

 

【一一六、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

 

这一段实际上就是讲的三毒烦恼,是我们修行、往生最大的障碍,最严重的妨害,一定要把它消除。你要知道这个厉害,有这个东西存在,我们怕往生的时候魔来干扰,这一生稀有难逢的因缘就这样丧失掉了,这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惜的事情。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对于这个事情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不贪,也不必故意去舍弃,都用不着,一切随缘,有也好,没有也好,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有计较心。有些人听到我这个话就会想到,学佛的人怎么这么消极?不错,学佛的人是有消极的一面,难道你们世间人就不消极吗?同样的消极。什么事情消极?做好事消极,念佛消极,求往生消极,不干不是消极吗?你们对哪些事情积极?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很积极。我们学佛的人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积极。我们那个消极是你们积极的,你们积极的是我们消极,咱们彼此都有积极、都有消极,拉得很平。一定要知道,不能随便听人家几句话我们的信心就动摇,那就不好。

 

所以说『爱心』,断很难,它一断不就证果了!那问题就解决了,断不了。『常起』就麻烦,不要叫它「常起」,偶尔起起可以,不能叫它常起,为什么?它『能染污善心』,这个「善心」是清净心。我们应该怎么做法?理跟事要同时下手才行。理明白了,我们常常观察这个世间的真相,特别像《金刚经》上提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理。事上我们所珍惜的、所贪爱的要能够布施,要能够舍,不要害怕。你不舍,你要晓得,舍这个就是舍六道轮回,就是舍生死。这是世间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的人少,我们生生世世搞生死轮回,就是这些东西放不下,被它害了。所以你能够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掉,生死轮回的因放下了,出三界容易,往生净土品位当然高,这个道理在此地。财要怎么个舍法?当然这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没有分别。

 

唐朝时候,禅宗有个大德庞居士,这很多参禅的人都晓得,他的家里非常富有,是个财主。他学了佛,参禅开悟了,有了心得,他表现的就不一样,他把他家的财产统统装在一条大船上,把这个船划到长江的当中,船上砸个洞沉下去,统统不要了。生活怎么办?打草鞋。草鞋你们没有见过,也许你们现在到大陆内陆也许还能看到。他就每天编织草鞋,编几双鞋卖掉,卖几文钱,买一点东西,吃得很快乐,很自在的,他过这个日子。人家就问他,你那么多的财富你不要,为什么不去做点好事?这个社会上慈善救济事业不是好事吗?为什么不做一点好事?他老人家答覆得很妙,「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把这句话留在人间,告诉你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第一好事,有事不是好事,有事心不清净。心清净才有智慧,心不清净没有智慧,看什么都迷惑颠倒。

 

所以我们学佛要知道,缘不一样,有人喜欢做好事的,我们有这个缘,统统给他做好事去;我们自己,自己无事,这就好了。这个里面你要有智慧,善巧方便,你就都会运用,会运用得很自在,这是学佛得真实利益。何况自性功德真正不可思议!庞居士明心见性,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功德、无量宝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是世间人没有法子理解的,他不会懂。世间人修福,读《了凡四训》就好,《了凡四训》念通了,念明白了,你就敢做好事,敢舍。我有钱敢布施,为什么?晓得这个布施出去,过几时回来的还会加利息,比放在银行靠得住,银行会贬值,这个不会贬值的。菩萨的见解、行持跟我们凡夫确实不一样。所以要舍贪,舍贪的方法就是修布施,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修布施。你有智慧,你的布施会成就很大的功德,会利益很多众生,这是一定要有智慧。所以种福确实种在非常肥沃的福田当中。

 

这底下『瞋嫌』,瞋恚,「嫌」是嫌弃,就讨厌的意思,都是属于瞋恚的一分。这里面虽然没有讲愚痴,说了一个贪,说了一个瞋,痴就在当中。他要不愚痴他怎么会有瞋心?他要不愚痴他怎么会有贪心?贪瞋都是从愚痴来的。所以说贪瞋,痴一定在其中。瞋恚心就更可怕,「火烧功德林」,什么火?瞋火,瞋恚之火。所以六道,我们佛门讲,印度有一些宗教也讲六道轮回,为什么?他们那些修行人都有定功,有定,这个六道里面的状况他能见得到,定中可以见到,所以他们知道得很清楚。外国的有些宗教,他们以诚心、敬心修持,也能得到感应。所以其他宗教也讲地狱,也讲天堂。地狱里面最普遍的一个现象,中国、外国都一样,你们看他画这个地狱的图一片火海,到处都看到火在那里烧。地狱的火从哪来的?瞋恨之火,所以地狱是瞋恚心变现出来的。人一发脾气,你看一身都发热,火上来了。所以感得地狱是一片火海。瞋恚,要切记在心头,修行人不发脾气,发脾气,功德没有了。什么是功德?清净心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一发脾气,清净心没有了,戒定慧也没有了。所以这积功累德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你要问,你有多少功德?那就要问你什么时候发过脾气?早晨还发了脾气,那好了,你的功德只有几小时,脾气发完之后,到现在还没有发,这就是你的功德;发了脾气以前的那个都不算,没了,火烧功德林。

 

所以说『功德之法财』,这个财就是讲智慧、德能,这脾气一发都没有了。因此我们学佛的人常常提高警觉,魔,妖魔鬼怪,就怕我们积功累德,他是最嫉妒的。用什么方法来破坏?没有办法,只有让你发脾气,你一发脾气,他就很欢喜,为什么?你的功德没有了,他很高兴。所以凡是引起你发脾气的,都是那个魔王看到嫉妒心,故意挑拨你,让你发脾气,让你自己把你自己的功德烧掉。你也就很听话,乖乖的烧掉,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这个事实状况,他来一诱惑,我知道了,你是想要我自己烧功德,我偏不烧。我不但不发脾气,我欢欢喜喜对待你,这样才成就功德。所以积功累德要像弥勒菩萨一样,一天到晚满脸笑容,从来也不发个脾气,从来也不动一念瞋恚心,这就对了。

 

可是诸位要知道,佛法的运用技巧太多,为什么?有时候不发脾气不能办事,一定要发脾气。那个发脾气是什么?是大慈大悲,不是真发脾气,里面清净凉爽,外面装模作样,一拍桌子事情办成功了,大家都乖乖的。那是办事,那是手段,那不是瞋恚,功德有没有烧掉?没有,一点也没烧掉,不但没有烧掉,功德还增加。所以发脾气要学唱戏一样,是舞台上表演的,剧本上写的,这个时候你要笑,那你就一定要笑;这个时候你要生气,你就一定要生气,不是出于自己的,这就对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做这个样子,心里头不能真动火,心里头没有,这是办事的手段,可以的。你才晓得佛法是圆融的,无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佛法。如果你不懂得这个理,不晓得怎么运用,一昧守着见到任何人都笑咪咪的,你什么事情都办不成,那就不是佛法,那就学呆了。所以叫死在佛教之中,那就错了,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的,该怎么用法就怎么用法。统统是慈悲心、真诚心、利益众生心,这就是菩萨,无论在哪个行业统统是菩萨,各行各业都有菩萨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8日16:53: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6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