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13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大专讲座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三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3

MP3下载

性德就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行,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我们思想行为与性德相违背。学佛,我们目标是要明心见性,既然要想明心见性,必须要做恢复我们性德的功夫,这些教导都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自性要是恢复了,就像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道才能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个修学是非常必要的。

 

佛法在全世界,处处都有弘扬,可是唯独在中国是特别的发扬光大,这里头有个道理,绝对不是佛法特别喜欢中国,那佛就偏心了。释迦牟尼佛在世就到处讲经说法,哪个地方有请,他哪里就去。佛灭度之后,佛的弟子弘法也是四面八方的去传教,把佛法到处介绍给其他国家民族,但是后来的发展,唯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其他国家所传的,到以后都断绝了。欧洲没有佛法,西亚的佛法也都衰落,印度本身都没有佛法。我们要研究,它为什么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这里头有个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非常着重孝亲尊师,基本上的观念完全相同。儒家特别着重孝道,中国自古以来历代帝王统治国家都是以孝道为教学的中心,所谓是以孝治天下,其他任何国家民族没有听说以孝治天下的,只有中国古人是以孝治天下。现在西方人讲法治,讲制度,中国不是法治,中国人讲孝、讲礼,以孝、以礼来统治国家。所以孝道是我们中国人最基本的思想概念,可以说一直到民国初年大家都还是这样做法。

 

现在可说对于孝的概念逐渐淡薄,这就是大家拼命去学西方的东西。西洋可以说没有孝的概念,他们父母对于小孩照顾得非常周到,真是无微不至。小孩长大之后,决定不照顾父母。我在旧金山还遇到一桩事情,是我们中国人,他的小孩十九岁,离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报案,警察就问他:你小孩多大?他说:十九岁。警察笑笑,十九岁了,你还找他干什么?在外国人正常的,十七岁离家出走就不找了,他已经成人了,所以这个现象在外国是非常平常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大惊小怪。外国人社会福利制度做得很好,所以他不要儿女来养,国家来养老,所以儿女一点都没有孝养父母的概念,这是很遗憾的。一直到现在,这种概念的确不如中国人,中国人虽然很淡薄,还有那么一点点,逢年过节还回家去看看父母,在外国就很少,甚至于离开家过了几年之后,他把家都会忘掉。

 

师长对我们的恩德可以说不亚于父母,父母养育我们的身,这个恩德;师长是给我们法身慧命,我们的智慧、能力得自于师长,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在中国古人的看法是相等的,这个恩德很大。在过去古礼里面,我们看一条就能够看出师长在社会上的地位,从称呼上看,中国古人的称呼,在古时候每个人有名有字,所以名字。名是父母给你命的,父母给你取名字,你一生不能改的,名要是改了,那是大不孝,那是违背父母的意愿,所以不能改名的。字不是父母给你的,字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兄弟,平辈送给你的。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戴帽子表示你成年了。女子十六岁行髻礼,就是梳头发,成年了。成年之后,你的名只有两个人可以叫,一个父母,一个师长,父母跟师长的地位是平等的,其余任何一个人如果叫你名,那对你是侮辱,那是不尊敬。你的祖父母,你的伯父、叔父,都称你字,不称名,称名的只有父母跟老师。你将来做官了,见了皇帝,皇帝也是称你的字,不称名。皇帝要是称你名,你就犯罪了,你的官职就被消除了,如果连姓带名来称你,恐怕你就有死罪了。可见得古时候对称名是很注意的。

 

最尊敬的称呼,连字也不称,还有号,叫外号,称号是更尊敬的,可是尊敬到极处,连号也不称,称他的地名,换句话说,这个地方上出这个人是这个地方的光荣。譬如从前李鸿章,大家尊称他,你看不称名、不称字,也不称号,称他作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称地名,这是合肥出这个大人物,这是这个地方的光荣,所以称地名。在佛经里面,譬如我们称智者大师,我们不称他这个名,称作天台大师,这是最尊敬的。天台是山,他住的地方,称天台大师,所以很多的大德都是用地名来称他。慈恩大师就是窥基法师,慈恩是寺庙,在长安的慈恩寺,我们称慈恩寺的大师,他的名、号、字都不称,称地名,这是最尊敬的称呼。对华严宗,像清凉,清凉是山,清凉山,五台山清凉山的名字,清凉大师,你看不是名,也不是字,是称地方,这是最尊敬的称呼。

 

所以才晓得师长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所以奉事师长,对师长的孝敬跟对父母的孝敬也是相同的,这在古礼上统统都有,这是我们的根本。所谓报本反始,我们要报恩,父母有生育之恩,师长有教导之恩,就是一个是生身父母,一个是法身父母,法身智慧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

 

佛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称佛为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所以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对佛的礼敬、孝养也应该像对父母,是相同的,这是大根大本,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背师叛道的人决定不可能有成就,纵然他表面上好像很有成就,实际上他没有成就,为什么?没有德行。在佛法因果律上来说,他只有往三恶道去,人天不能得到,因为人天最基本的条件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对父母不孝,对师长不敬,他做人的资格失去了,就是六道轮回里头人道的资格丧失掉,那他往哪里去?当然只有往三恶道去,所以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的注意。纵然将来我们学佛学不好不能往生,不要堕三恶道,来生至少要把人身保住,这个第一条四句话一定要做到,你才能保住人身,所以这第一条是人天福报。

 

「慈心不杀」,一切恶业里头是以杀生最残忍,罪业最重。杀生,诸位要晓得,被杀的是弱小没有抵抗力,绝对不是牠甘心情愿被你杀的,虽然牠没有能力抵抗,怨恨的心结是解不开的,冤冤相报,这个事情麻烦。你这一世杀牠,来世牠要是强大你弱小,牠来杀你,杀来杀去,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苦不堪言。所以在《无量寿经》里佛特别提出来,小小的怨都不结,就是微细的,心里面有一点瞋恚、不高兴的意思,最好都不要有,为什么?因为它逐渐会增长,将来变成大的冤仇,这个冤仇会累到你生生世世往返的报复,那真是太痛苦。你们看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他讲他过去十七世的因果报应,很惨,后来遇到佛法,学佛、忏悔,才能够把恩怨、冤仇断掉。如果不遇到佛法不得了,一世比一世严重,不但自己造作罪业,还无故的要害许多众生,累及别人,所以这个罪业是愈造愈重。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对自己无穷的伤害,能伤害到别人吗?不能,所以伤害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自己要想学佛有成就,那是决定的障碍,业障,业障就是从这里来的。

 

你要想真正忏悔消除业障,忏悔不是念念忏悔文业障就消掉,我心里悔过了,悔过要付诸实现才能忏悔得掉。心里悔过,还照做,那怎么叫忏悔?忏悔的定义是后不再造。我知道悔过了,我以后再不造这个过失,这叫真正忏悔,业障才能忏除得掉。忏悔了,明天再干,干完了再忏悔,悔过又再干,这一点用都没有,这是自欺欺人,欺骗佛菩萨,这不可以的。所以要晓得忏悔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修法。

 

所以第一,决定不能杀生,因为这是讲人天福报,其余戒条暂时不谈,先学不杀生。「修十善业」,十善业是十种善行,不是戒律,这一点诸位要晓得。戒律跟善行,功德不一样,为什么?戒律能够帮你得定,所以是功德;善行不能得定,善行能够叫你修福将来得福报,不能得解脱,戒可以帮助你得解脱,所以戒跟善不相同。第一条完全是修福。第二条就升级了,这就入了佛门,在五乘佛法里面讲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前面是人天乘,由人天升到声闻、缘觉,小乘法。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三皈学起。一定要『受持』,受是完全接受过来,持是要做到,要保持不失。『三归』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三宝在自己心里面,要皈依的是自性三宝,这诸位一定要明了,不是外面的,你皈依外面的没用处,你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这是一点利益都得不到,是要皈依自性三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把皈依的意义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是什么?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常都是迷而不觉。我们今天学佛了,学佛就是学智慧,要求觉悟,我们从今天起,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要提高警觉,我们要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佛。换句话说,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智慧、依靠觉悟。这样说法还是难懂,我们再说白一点,所谓迷就是感情用事,所谓觉悟就是理智,换句话说,从今而后,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这就叫皈依佛。不可以感情用事,要以理智来判断,这是第一条,这是皈依佛,要懂这个意思,这才是真正的皈依。

 

第二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知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思想见解,我们很多思想见解错误,要从错误的见解思想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错误跟正确用什么标准衡量?这必须得有标准,没有标准我们怎么晓得我们见解思想错了?标准就是经典,三乘经典就是我们的标准。所以你常常去念经,常常去看经,我们见解思想跟佛经里面所讲的一样就是正确,所讲的不一样,我们就要想一想,仔细反省,发现自己真的错了,我们就修正过来,改过自新,这叫做皈依法。所以法的标准有很多层次,刚才讲三乘,像此地讲的有人天乘、有声闻乘、有菩萨乘,各个标准都不相同,我们从浅到深,或者是三乘我们可以同时学,拿这三种标准我们同时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灵活的去运用,这是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什么叫染污?譬如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欢喜,我们心被欢喜染污;不合自己意思,心里不高兴,不高兴也是染污。换句话说,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种染污,使你的心得不到清净。不染污,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保持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清净心是体,是真心;平等心是自己的受用,平等决定不起波浪。起贪瞋痴慢,心就不平等,就有波浪。慈悲心是待人,所以平等跟慈悲都是清净心的作用。佛教的修行法门虽然很多,到最后只归纳到三个法门,好像路走到最后只有三个门,这三个门就是三皈依,觉正净,就是这三门。

 

我们仔细观察,像禅宗这大的宗派,他从哪个门进?从觉门,所以禅宗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是从觉门进去的。教下,像天台、华严、唯识、三论,他们是从正门进去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的知见,正知正见入门的。念佛净土宗是从净门进去,修清净心,他是从这个门进去。不管从哪个门进去,进去之后都一样,都通了。好像我们讲堂有三个门,随便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所以法门平等无二无别,不能说有高下。我们所选择的就是净门,这就是皈依僧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特别注意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去修,离开境界到哪里去修?没得修了。离开境界说心清净,那不是真正清净。清净心要在人事环境里面去修,修到真正不动心了,心才真正清净,心净则土净,与净土就相应。所以三皈戒是入佛门修行最高的原则,我们要记住,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去把它做到,这才叫三皈依。

 

皈依,这是讲自性三宝,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德能,要你恢复。除自性三宝之外,还有住持三宝,这个也很重要,我们要尊敬、要拥护,为什么?因为住持三宝帮助我们启发自性三宝,这就是尊师重道的意思。如果没有住持三宝,我们怎么会晓得有自性三宝?是住持三宝教给我们的。住持的佛宝,在当年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要不跟我们讲这些道理,我们永远迷惑颠倒不会觉悟;老师教导,我们才恍然大悟。现在佛不住世,我们就造佛像,把佛像看作佛宝。所以我们供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纪念的意思,我们不忘本,我们学佛不能把老师忘掉。就像一般人家里供祖先一样,不忘本,报本反始,这是尽我们一点孝心。我们受这么大的恩惠,尽一点孝心,是这个意思。第二就是启发我们的自性,我们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觉而不迷,提醒我皈依佛,每天看看佛像每天提醒就不至于忘掉,这个功德就非常大,供佛像的功德利益在此地。这个供养也就等于佛菩萨保佑我们,他常常提醒我们就是保佑,所以这里头决定没有迷信,大家要记住,佛教里头没有迷信。

 

法宝是经典,佛不在世,三宝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法宝,因为我们所有的学习都要依据经典,所以在三宝当中,它最重要。佛在世的时候,佛宝是第一;佛不在世,法宝是第一。我们对于经典要尊重,要认真的读诵,依照经典的道理、方法来修行,把我们自己的行为修正过来,使我们自己思想、见解、行为都能够与经教相应。所以经典是法宝,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见解。

 

第三,僧宝就是出家人。出家人,不要管他贤愚,不要管他持戒、破戒,为什么?那些与我们不相干。我们要看的就看他的样子,一看到出家人的样子,我们立刻就回光返照,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那个样子提醒我自性净,所以那个样子的功德就很大。他自己修行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他能提醒我这一点,我就非常感激,这就很大的功德。所以佛教我们修行,完全教修自己,没有叫我们管别人,如果你要管别人,你的修行决定修不成功。

 

从前寺庙里头执事是要管事管人的。执事什么人做?自己修行有把握才可以当执事。像智者大师所说的,他往生的时候学生问他往生的品位是多高?他说我要是不领众,品位就很高,因为领众,做住持,做当家,要管事,管理大家,所以只落得个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中上辈往生。他有能力往生,不要说中辈,下辈往生都可以。只要我能往生,我来帮助大家,换句话说,我牺牲自己,成就大家,但是牺牲自己是有条件的,是有最低限度的,就是我能去得了。如果牺牲自己,自己去不了,那冤枉了。所以最起码的,我们要有资格下品下生,决定靠得住能往生,牺牲自己的高品位来管理大众的事情,来操这个心,这是对的,所以这是菩萨发心。如果自己对于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个不行,这决定不能管事,要当清众。生死有把握才可以,所以从前寺庙丛林里执事都是菩萨、罗汉,换句话说,生死是决定有把握的,他是为大众牺牲自己的高品位,这是大慈大悲。

 

也就是说出家人的形相提醒我们修清净心,净而不染,这是不出家的人做不到。譬如这出家人,实在讲他做的这个功德也是很大的,在街上走一趟,多少人一看到,他心里马上就落了一个佛,他是佛教,阿赖耶识里头他就给人家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在家人不管怎么样打扮,人家绝对不会看到你就想到佛字,阿赖耶里头不会落这个印象。这个就是外面走一趟不晓得给多少人种了善根,把佛种子种到众生阿赖耶识里去了,这是这套服装不可思议的功德。前些年有人提倡佛教要改服装,改是错误的,如果服装一改,这个功德都没有了,这一点好处、利益都做不到了。

 

其实佛教的服装,只有披衣才是佛教的,我们穿的这个衣服不是佛教的,这诸位要晓得。佛教是随缘随俗的,并没有制服。我们穿这个服装,一直到现在还穿到的,这是满清入关的时候,中国那时候也是有一个很有名的人,洪承畴,投降满清,跟满清订条约,订什么条约?在家人,我们中国人投降满清,出家人不投降,所谓是俗降僧不降,他这五种不投降的条件里头,这是一条,所以出家人还穿明朝服装。我们这衣服是明朝服装,是这么来的,并不是出家人的制服,穿的是明朝服装,一直到现在民国,我们还穿明朝服装,穿成习惯,这服装穿得是很舒服,我们也不愿意改。

 

在过去,出家人跟在家人服装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就是在家人的服装绣花,民间唱戏的戏服,那都是从前标准的服装,绣花颜色很美。出家人没有花纹,很素,而且是染色衣,染色衣就是离开五种正色,正色就是红黄蓝白黑,出家人不穿,只能穿染色,染成咖啡色,就是很多颜色混合在一块染色,就是染色衣,就是这么一点差别,样子完全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诸位要晓得。

 

我这种服装叫海青,大袖子。海青这个服装从汉朝就有,袖子比这个还要大,现在为了方便起见缩短了一点。海青在从前是读书人穿的,就是不做粗重的工作。大袖子做事情很不方便,所以是做官的人、读书人穿这个衣服。平常工人、农人穿的袖子短,他做事情方便,短袖子的,大袖子的是士大夫阶级穿的。所以要晓得这完全是中国服装。在有佛事典礼的时候,我们披一件袈裟,那才是佛教的服装。

 

像南传,他那个衣服大,整个包在身上,那是从前原始佛教的服装,到中国来,我们用不着,因为气候比较冷,必须在自己穿的衣服上披上,披上披那么大就很麻烦,就把它裁小,只有原来像现在印度袈裟的三分之一,所以缩小了,我们用勾环披在身上。日本人的缩得更小,日本人缩成这么小块,带一个绳子,平常放在口袋里,做佛事参加典礼的时候掏出来往身上一套,有九条的,有二十五条的。他们的三衣平常可以收起来放在西装口袋里,要用的时候拿出来往身上一套,那就是了。我们中国还没有省到那个地步,还有这么一大块,还披一下,日本人是简化,真是合乎现代化,的确很方便,所以这是要晓得。

 

服装确实是可以改的,因为从前在家人跟出家人穿的衣服根本就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只是素一点,样子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现在穿成习惯,的确,这个服装能够叫很多众生一看到,他是佛,他的阿赖耶识里必定落佛的种子,所以不改很有道理,不改能叫许多众生心里常常会有个佛的概念。所以虽然有人提倡,还好中国佛教会没有接受。实在讲这个服装,我们中国人对于生活来说,生活的享受是西方人作梦都想不到的。中国人喜欢舒适、舒畅,这个衣服穿了的确是非常舒服。现在衣服做得那么小,贴在身上,穿了难过,动弹不得,还说美,不晓得美在哪里?这个大袖子,走起路来飘飘欲仙,比那美得多,西方人的服装的确是比不上我们。所以你看看中国的国画,你看服装的时候,的确很有味道,西洋人比不上的,这是中国人的艺术,而且穿了非常舒适,宽袍大袖舒适。

 

这是讲的三皈,三皈要记住,重要的是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也非常重要,因为住持三宝可以启发我们自性三宝。如果没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也显不出来,没有人提示你,也显不出来,所以住持三宝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护持、要尊敬。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学佛从哪里学起?当然还是要从外表学起。三皈是从内心,自性三宝。外面能够影响我们的心理,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还是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因此对外面境界就要加以注意,这就从戒律上。戒律很多,有在家戒,有出家戒,有小乘戒,有大乘戒,但是诸位要记住一个原则,所有的戒律都是戒自己的,没有一条戒律是戒别人的,这是佛法的特色。跟世间法律、规约不一样,世间法律主要是要大众遵守的,佛法不是,佛法是叫你自己遵守,不管别人。因为佛法戒律的目的是要得定,假如我们自己持戒,也要常常管别人,我们自己定得不到。唯有我自己守戒不管别人,别人持戒也好、犯戒也好,根本不理会,我这个戒才能得定,才能够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学佛的目的才能达到。所以具足众戒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都是从戒律学起。但是现代这个时代,所谓是开放的时代,讲到经,大家听了有的时候还点头,这个道理还不错;讲到戒,马上掉头就走。我生活这么自由自在,不愿意受这个约束,好像戒律是专门约束人的。大家也不愿意学礼,礼是吃人的礼教,好像把它看作虎狼一样,都不愿意学,这也是佛法衰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实在说,讲经的人还有,讲戒的人没有了,确实没有了。纵然在受戒的时候也会讲一点,那是讲皮毛,点缀点缀做个样子,实际上是一条也没讲到。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实在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近代印光大师,这是净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师,了不起的人,他老人家看到这个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不能把戒律都恢复?不可能,为什么?一切众生在意识形态里头不愿意接受,也没有人讲了,为什么?讲的时候没人听,讲戒律好像是骂人,谁愿意听你骂,一个个都跑掉,所以现在也没有人发心去研究戒律,也没有人敢讲戒律。于是老法师就用三种书来代替,就是《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他老人家特别提倡这三种书。

 

我过去在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老法师印经的弘化社所印的书,我在版权页看,这三种书他都印过几十次,一看版,三十版、四十版,印这么多次,数量都非常的大,至少都是五千部,多的时候二万部、三万部,还有五万部的,所以我概略算一算这三种书在他一生当中至少印不会少过三百万册。他这样大力提倡,为什么?拿这个来代替戒律。因为戒律,说老实话,你看不懂,这三种书看得懂。我们依照这三种书来修行,戒律就成就了。这三种书里面关于戒、关于威仪,可以说统统都说到,所以老人家一生特别提倡。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定海县的知县请老和尚到那里去讲经说法,他自己没有去,他派了一个人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不是讲佛经,可见得他对这三种书很重视。如果我们不从断恶修善上下手,其他一切都不能成就,所以他是用这三种东西代替戒律,非常之好。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做得到的实在讲只有五戒,我们把五戒做好,把五戒研究透彻,然后再用《阴骘文》、《感应篇》来辅助,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没有问题。这三种书我这些年也很提倡,也印过很多次,这三种书我们现在此地都有,你们同学将来回去,都送给你们,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研究。好,我们下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8月24日09:49: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0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