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9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大专讲座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九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9

MP3下载

【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

 

『力』是它的能力,『用』是作用。我们要讨论这部经,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它产生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用处?

 

【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这是把『力用』为我们说出来。这个注子里面我们把它念一遍,注得很重要。「钞云,行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行者是修行的人,发心修行的人应当要知道辨体、明宗、论用,把它分别说,这是体宗用三法。「乃从一性,起于二修」,这也是一而三、三而一。「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佛性,性体。「宗是般若,能显智也」,所以宗是修行的宗旨。「用是解脱,所起力也」。由此可知,体宗用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它才有『生善灭恶』的功能。我们看五十一面的大字:

 

【灭恶故言力。】

 

这说它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断烦恼。

 

【生善故言用。】

 

这是讲力用。

 

【灭恶故言功。生善故言德。】

 

『功』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断恶。功德这两个字的解释也要辨别清楚,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把这两个字搞错了。在佛门里面出点钱、出点力叫做功德,这个错了。甚至还有寺庙的面前摆一个箱子叫功德箱,大家放一点钱就是功德箱了,你丢一点钱进去,你的恶有没有灭?你的善有没有生?不见得,与这个毫不相关,所以应该是种福,广种福田,不是功德。

 

当年达摩祖师刚刚到中国来,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自以为功德很大。他以国家的力量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凡是喜欢出家的人,他一律都护持,所以不知道度了多少人,自以为功德很大。达摩从印度来,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家都很尊重他,向他请教,就提出他替佛门做的事情,问他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回答他一句「并无功德」,他所做的都不是功德的事情,所以以后梁武帝对达摩祖师很冷淡,没有护持他,这是话不投机,没有缘分。实在讲,梁武帝所做的是福德,他如果问福德大不大?达摩一定说很大很大。功德是断恶生善,所以戒定慧是功德,功德要自己修,别人没办法代修,功德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福德可以给别人,我有福,我可以分一部分给别人享受,功德不行,断恶生善是自己的事情。

 

【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

 

这是就名相上来加以解释。底下讲,这个说法,所谓是一用而有四名,特别强调在断恶生善这一点,为什么?因为这部经实在说,讲到断恶可以能够断究竟之恶。经里面明白给我们开示,五逆十恶的人在临命终时遇到这个因缘,他要一心悔过,十念一念都能往生。究竟他往生到什么地位?很难说,四土三辈九品都有可能,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五逆十恶临终一念十念,下下品大概是不成问题,我们还可以相信,如果说他生到实报土上上品,这不可思议。我们念了一辈子,他只临终念个一念十念,他的功夫就超过我们,这都看缘。如果我们念一辈子,信愿行力量都不强,不如人家临终那一念信愿行的力量强,他超过我们。这跟善导大师的话讲的就完全相应,就是遇缘不同。你不要看败家子是个恶人,他如果一旦反悔,改过自新,他比一般人高得太多,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古人讲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就能够超越,这样才是合情合理,才合乎逻辑。

 

决定不能说罪业极重之人就没出头的日子,这个话说得太不公平。所以完全在乎你自己信愿行,恶业的众生在乎自己忏悔的力量,这对于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有很大的差别。他是真心忏悔,彻底的忏悔,虽然这一念之间,他就超越十地。如果忏悔的力量薄弱,是忏悔了,力量不够强,那么他往生的品位就低一点。像经上讲的阿闍世王,阿闍世王所造的就是五逆十恶罪,他临命终时也就是十念一念往生,他往生是上品,为什么?忏悔的力量太强了,真正彻底改过自新,知道以前做错了,所以他往生西方世界不是下品下生,他是上品上生,可见得这部经的功德力用不可思议。所以忏除业障我们要认真的修,要从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个力量不可思议,才真正能够灭罪生善。

 

实在讲,我们今天修行忏悔的力量不够,虽然有忏悔,力量太薄弱,没有认真的去改过自新,还是随着自己习气放任,不能够认真彻底的去改过,我们的弊病在这个地方。如果知道这个病根,我们就可以改了,怕的是病根自己还不知道,换句话说,永远没有悔改之日,这是很不幸的一桩事情。所以底下说:

 

【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

 

『谢』是凋谢,我们要想离开苦果,苦果是离不开的,要从哪个地方离?要把恶因除掉,恶因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果自然就不生了。一句佛号的功夫就是要把贪瞋痴慢疑恶见伏住,把它压下去,这个压下去没有断根,虽没有断根,这叫带业往生。如果这句佛号压不住,佛号照念,烦恼照起,这个只能说与西方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去。这样的搞法,诸位要晓得,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学法,学到现在还是如此,没去得成。假如你这句佛号真正能够把烦恼伏住,你就不在此地了,你老早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还在此地听我在这里讲经?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晓得,我们学佛学不成,生生世世就是现在这个学法,这个没用处的。要觉悟,觉悟到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搞错了,佛是照念,烦恼没伏住,现在晓得了,从今天起这句佛号认真的把烦恼伏住。如果我们在这一生能够伏住烦恼,这一生决定往生,下一生不来了,下一次再来那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不是凡夫,再来是度众生的,这个就不一样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绝对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哪能遇到这样殊胜的善缘?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才能遇得到。遇到之后,我们不怀疑,这就是善根深厚的证明。所以每个人都有深厚的善根,真的就看你这一生所遇的缘怎么样,你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遇到这个机会,把握这个机会,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

 

【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之大力用也。】

 

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假。我们再看第五十二面,教相,第五段,判教相:

 

【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这个就佛经教化众生的仪式上来说,这部经是属于大乘经,是属于第三个阶段所讲的,就是方等时所说的。佛说经是五个阶段,最初是讲《华严》,二七日中讲《华严》,第二个阶段讲《阿含》,第三个阶段讲方等,第四个阶段讲《般若》,最后讲《法华》、《涅槃》。

 

【赴机摄化,广略不同。大本二卷。晋永嘉年中,竺法护译。】

 

这就提到《无量寿经》,因为与这个是同一类的,都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广略不同』,有说的详细,有说的简单。像《无量寿经》跟《弥陀经》是属于同一部,《无量寿经》是广说,《弥陀经》是略说,内容完全相同。大本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很特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差不多每种经都是讲一次的,没有重复的,但是《无量寿经》有重复,不止讲一次,可见得这部经就重要了。讲过一遍不再讲了,这就是一般经;常常讲,这部经就特别重要。

 

这部经到中国来的最早,可见得净土与中国人很有缘分。经来得早,在后汉就传到中国来了,而且在中国翻译的次数最多,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这是其他经都没有这种情形。《无量寿经》有十二次的翻译,所以译本最多,可是十二种翻译多半都失传,现在留下来的,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有五种。我们这次印的《净宗经论合刊》,这五种统统在里头。古德就这五种译本详细的去研究,发现它不是从一个梵文本翻译的,为什么?如果是同一个梵文本翻译的,五个人翻当然五个人翻得不一样,但决定是大同小异,可是这五个本子里面出入很大,所以才晓得它不是一个原本。古人判断我们现在这五个本子至少是三种不同的原本,换句话说,是佛三次所说的,不是一次所说的,因此这个本子才有会集的必要,就是把古人所译的重新编辑出一个最完整的本子。最初的编辑在宋朝,王龙舒居士第一次会集,重新加以整理编辑,最后的一次就是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重新编辑一共有三次,我们用这个本子是最近代的这一次。可见得这个法门的重要性。

 

此地这段文,这个大字是智者大师做的,可见得智者大师那个时候,这个本子他老人家还看到,他提到了。现在这个本子失传了,就是『竺法护』翻译的这个本子不在了。由此可知,这个本子失传必定是在唐朝以后,因为智者大师是唐朝人,他那时候看到的,现在我们看不到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已经没有了。

 

【此本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于扬州驿。】

 

『此本』就是讲《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在宋朝时候翻译的。

 

【两经皆在王舍城说。】

 

这两部经就是说《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是在『王舍城』说的,说经的地点相同。

 

【复有小本,名阿弥陀。在舍卫国说。阿弥陀,无量寿,彼此方言。】

 

『小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梵语『阿弥陀』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量寿』。『彼此』,彼是印度话,此是中国话,中国话叫无量寿,印度话叫阿弥陀。这是说出这部经是判属大乘,不是小乘经。

 

【二藏明义,菩萨藏收。】

 

『二藏』就是声闻藏跟菩萨藏,本经属于『菩萨藏』。

 

【渐顿悟入,此即顿教。】

 

再从渐教跟顿教上来看,这个不是渐教,是顿教。

 

【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证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

 

就是这部经的确是对『凡夫』说的,叫凡夫一生当中成就圆满菩提,所以实在讲就是即身成佛。这个即身成佛是真的,比密宗里面讲的即身成佛殊胜,因为密宗里头讲的即身成佛,纵然他成得了佛,他那个佛是藏教佛,本经里面讲的成佛是成圆教佛,这简直不能相比,所以这是真正的顿教。

 

【题称佛说,简异四人。】

 

经题讲的是『佛说』。因为佛经有五种人说,所以佛教实在讲是相当的民主自由,佛不跋扈,只有我说是对,你们说都不对,佛不是这样说法。佛这个人很讲理,你说的理跟我讲的一样,你就对了。所以佛经,除了佛以外,有弟子所说的,有诸天所说的,有仙人说的,还有变化人说的。但是除佛说之外,这四种人所讲的,得到佛的同意都称经,都等于是佛说的,跟佛说的没有两样。现在佛又不在世,我怎么晓得与佛的意见相不相同?这就讲到法印,我们中国人讲印信。事实上,你看官府发的公文告示,像台北市长发这个台北的告示,文不一定是市长写的,是他底下幕僚给他写的,写了之后他同意,市政府印盖上去就等于市长讲的,我们就不会说那是拟稿的人说的,我们看那就是市长的意思,印印上去了。

 

佛有个无形的法印,这个印是什么?小乘的法印就是无常、无我、涅槃。如果像弟子、诸天、仙人、化人所说的与这三个意思相应,就等于是佛说的,跟佛说的没有两样。一切大乘法就是实相,凡是与实相相应的,不管什么人说的,佛会承认跟他说的没有两样。所以大乘是一法印,小乘是三法印,这个就与佛说的没有两样。还有一个普通的法印,也是佛告诉我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佛共同的法印。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不离开这三个原则,都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其净意。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印,符合这个原则,我们都可以看作佛教的经典,我们就不要怀疑了,不要执着那个是不是外道,看它外到哪里去,它要符合这个意思,它就不外。所以我们看东西要看它的内容与佛的教义相不相应,这样判断就不会错。

 

譬如过去在中国佛教会大专讲座,我在那边讲过《太上感应篇》,讲过《了凡四训》,这都不是佛经。我记得我讲《了凡四训》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法师呵斥我,我在中国佛教会楼下碰到他,他拉着我就警告我,他说:你讲经讲这么多年了,那些大专学生,你怎么可以跟他讲外道!我说:我没有讲外道。他说:《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我说:虽然不是佛经,但是佛的法印印上了。什么法印?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不是佛教的法印?《了凡四训》的内容是不是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听了之后脸都红掉,马上就走了。所以何必争执这些?看它的内容,跟佛讲的是一样的。实在讲,《感应篇》、《了凡四训》不是我提倡的,印光大师提倡的,你要找,找他,不要找我,找错人了。清朝末年定海知县请老法师到那里去弘法,他派人去讲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但是《阴骘文》的内容也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跟佛法的法印相应,这个我们都不能把它看成外道。今天也有些外道,我看到他注解的《金刚经》、《心经》,注解注得简直是一塌糊涂,那是真的外道。经是佛经没错,你看那注解那真是外道,与佛的意思完全相违背。所以我们要从这些地方辨别。

 

这是佛亲自说的,不是四种人所说的,我们更应当要珍重,要珍惜,依教奉行。到这个地方,我们把玄义的部分,也就是本经的概要,统统介绍过了。诸位如果要深入研究,必须要看《妙宗钞》,要看原来的原本的疏钞。原本疏钞分量多,说得详细,但是也有相当的深度,这个本子最大的好处就是给我们做深入疏钞的前方便,有这个基础再深入疏钞就不难体会,好处在此地。下面解释经,释经,这到经文了。

 

【如是我闻。】

 

经的三分,略略的介绍一下。佛经的编排有一定的次序,它分成三个部门,第一个部门是序分,第二个部门是正宗分,第三个部门是流通分。序分好像是前引,正宗分才是正说,最主要的一部分,流通分好比是结论。这个体系非常的完整,而且组织也很精密,这个以后在中国称为科判之学。科判,以后儒家也学,学去之后,儒家发展为章句,章句之学就是从佛教科判里面脱胎出来的。由此可知,佛经翻译对于中国固有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像我们以后这个拼音、切音,都是从梵文学来的,因为梵文的字母是拼音,所以我们这个切音都是从梵文上学来的,从前老的《康熙字典》里头切音的方法就是学华严字母,从那里学过来的。

 

序分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通序,所谓通序是一切佛经一开端统统用这个样式、用这种形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在一起,这个叫通序。好像开会记录一样,把时间、地点、参与的大众都写得很清楚,这叫证信,取信于后人。讲这部经的时间、地点,参加同听的人,确实有这个事情。第二部分叫发起序,每个法会都有特别的因缘,什么因缘发起的,要把这个因缘叙述出来,不是无缘无故发起这个法会来讲这些道理,必定有它特殊的因缘,这个特殊因缘每一会都不一样,所以叫别序。别序,只有这部经是这个因缘,其他的经典不一定是相同的因缘。我们现在看的这一段就是证信序,通序,一切经上都有这么一个形式,但是讲法也可以说每部经不相同,讲法不一样。有相同的讲法,有不同的讲法,所以它有两个意思在里面。

 

我们现在看『如是』,如是是「信成就」。诸位看注解,「如是者。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如」。如就是永远不变的,现在人所谓是真理,真理永远不变,我们称真理叫如。「如理而说,为是」,根据这个不变的真理来说,这就是「是」,这个决定不错的。「决定可信,故云如是」,他依照真理来说的,哪里会有错?我们当然可以相信他,这叫如是。这种解释就是普通的解释,所有一切佛经里的「如是我闻」都能用这个解释,所以这是普通的解释。一切佛经一定都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知见,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所以是决定不错的,我们可以相信的。底下的注解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们就不再多说。要以本经的教义来说,把这个范围缩小,这就是依信愿行三个条件,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决定不错的,这也是如是的意思,这就是净土宗的讲法。如果以《观经》的讲法,就是依本经十六妙观、三种净业,断恶生善,取西方四种净土,决定不错,这是本经如是的意思,与前面玄义完全相应。

 

【我闻。】

 

这是「闻成就」。『我』是结集经的阿难尊者,因为经典结集是他重复诵出来,好像我们现在讲复讲。阿难复讲出来,同学们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当然称我闻。是阿难尊者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讲的,不是传说的,是亲听的,这就有可靠性,如果是传闻的不见得可靠,亲听的,闻成就。

 

【一时。】

 

这是「时成就」,为什么不记载年月日而说个『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记载年月日,这个意思就是死的,过去永远过去了,不会再来了,就变成死的。同时,佛出世的那个时候,印度没有统一,中国那个时候也没有统一。中国虽然是周朝,其实周朝就像现在美国的联邦政府一样,周朝有八百诸侯,诸侯就是国君,都是国家,每个国都是独立的。对周天子尽什么义务?三年去进贡一次。进贡就是去看看他,拜访他,送一点贡品,贡品是什么?土产,送一点礼物给他。三年去一趟,看看周天子,送点礼物给他。用周朝的历法,天子回敬什么?把历法给他,所以周朝的时候历法统一,在中国历法统一了,只有历法统一,其他的政权,各个地方都是独立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统统是独立的,周天子没有权力干涉他们。但是在印度那个时候连历法都不统一,佛说法可以说也是周游列国,足迹遍五印度,经历许多国家,每个国家历法都不相同,这个应该记哪一个国家历法好?实在讲,纵然记出年月日,我们今天也没办法考察,也无从考证起,这是不便记载年月日的原因,所以一时的意思比记载年月日的确还要殊胜。

 

一,所谓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这叫一时。什么叫师资道合?学生机缘成熟了,他也想听,佛也想说。他想听,佛不说,佛对不起学生;学生不想听,佛说了也没用处,说了他听不进去。必须要因缘巧合,学生也肯听,佛欢喜说,这个叫师资道合。这个时候,佛就要说这个法,这个意义确实是非常之好。

 

如果真正契入佛的境界,诸位要晓得时间与空间是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看到,他将一切法分类,把时间、空间分在哪一类?分在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行法?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抽象的概念,与事实毫不相关,不是实际上的一个实体。因此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能,也能到未来,因为它不是事实。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到过去也不能到未来?是因为我们执着这个抽象概念,把它当作真实,这里产生了障碍。

 

所以人家在定功里面,时间、空间突破了,我们今天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在定中是无量度的空间,他什么障碍都没有。隋朝智者大师就是做这个《疏》的人,他是专门研究《法华》的,他在念《法华经》的时候,念到「药王本事品」,他入定了。这一入定,他到哪里去了?他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就是佛讲经的这个地方,看到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出定之后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还没有散,还在那里讲。这就是突破了时间,突破了空间。像近代虚云老和尚在入定的时候到了兜率天,你们看《年谱》,他在兜率天宫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而且他坐在前排,前排还有几个熟人,几位老法师也是修弥勒法门的,已经到那边去了。他想留下来不走了,弥勒菩萨告诉他:你还有事情没有办完,你还得回去,回去以后再来。《年谱》上有记载。

 

所以人在定中的时候心地清净,时空可以突破,那么这个一时就有道理,我们心到清净,到一心的时候,这个法会我们可以亲自参加,不必阿难转达给我们,换句话说,我们还有机会亲近释迦牟尼佛,还能够有机会亲自参与这个法会。一时这个字是活的不是死的,比用年月日高明太多了,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是「一时」真正义趣之所在。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8月24日09:44: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00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